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当红烛投射于明镜——读赵武松诗集《落叶与风无关》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15-01-27    作者: 晓昕

赵武松是湖北省财政厅一名副厅级干部,也一位始终忠实于心灵与文字的诗人。这些年来,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且吟且思,笔耕不辍,在陆续出版过几本散文集后,诗集《落叶与风无关》又带着油墨的芬芳与读者见面了。
    好的诗歌总是像夏天的闪电一样,在沉闷无风的夜晚,布匹断裂一声脆响,撕开黑色夜幕,光华闪烁之后,紧跟着的是密集的雨点砸向干渴的地表,使得焦苗喝饱,老树吐新,河流涨水,鱼跃龙门。

武松的诗内容开阔:低处的村庄、流动的城市、生命的感恩、四季的过往、刻骨铭心亲情、生活中的失落和悲苦……在这些题材的背后,有着感怀生活的重量。如他的世界对我够好了》一诗:“我哭他也哭/我一安静,他也变得安静/我们之间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契合/他总是用含情脉脉的目光/注视我/给我温暖或者清凉/世界对我够好了/我欠他太多,无以回报/只有当他黑下来的时候/我用一双眼睛/为他照明这首诗语言平和,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平淡生活中的感恩之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诗的人功夫在诗外,诗,则在语言之外。在这本诗集中,作者运用一种“白描式”的手法,看似平静的叙事语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让人反反复复咀嚼和回味。如他在 《放生》中写道:“父亲将那只养了多年的/乌龟,放生湖中/口里念念有词/那只乌龟,身体沉在水里,脑袋露出水面/无意离开/我静坐湖边,徒生念想:父亲年逾古稀,我也将垂垂老去/多年以后,那只乌龟会在哪里,父亲会在哪里/我又在哪里/我这样想了大约一分钟/那只乌龟/已不见踪影”这样的叙述,能够让人在冷静中顿悟喝思索。又如《大年初七在天河机场》,是一首送别女儿的诗歌:“飞往北京的航班,晚点一小时/我在宽敞的大厅来回踱步/雪渐渐停下来,飞机一架接一架起飞/我的世界一下子就空了/我一抬头,仿佛看见女儿在风雪中/飞翔的模样。”再次唤醒诗人记忆的,不是女儿的背影,而是飞机空中飞翔的模样。这个时候,承载女儿的飞机,自然成为心绪飞翔的寄托。“飞翔的女儿”,是诗人的精神支撑,也是诗人细腻情感的深深的根。似无声处,武松的诗歌具备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些年,诗人写尽生活的繁杂滋味,沉重的现实感悟中又有着难得的温暖浪漫。如《安全死》一诗,“大白菜打农药/大米含黄曲霉素/奶粉测出三聚氰胺/雾霾散了又来/与其这样/不如选择安全死/不吃不喝不呼吸/干干净净活在地下/至于火葬场的炉灶是否安全/与死者无关”,这样语含讥讽嘲弄某种敏感话题又实则无奈的表述,正是诗人对社会良知的叩问。再看《二愣子》这首短诗:“二愣子读不进书,初中辍学/左邻舍的人/怀疑他有智障/父母带他去新疆旅游他没有去/大哥带他去吃西餐他没有去/二哥要他把晾在阳台上的被子收回来/他没有去/隔壁的三丫头要他帮忙疏通下水道/他去了。”一个寡言少语的“二愣子”,有着让人感到矛盾的一面:在众多家人和“隔壁三丫头”的心目中,“二愣子”的腿脚表现呈现如此大的反差。个中缘由,诗人没有点破,高明之处正在这里,且让读者自个思量:“二愣子”何以成为“二愣子”?如果说家人和“隔壁三丫头”代表两种力量,世俗与美好的对立,诗歌又让人看到平常生活中温暖的一点亮色。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大海的暴烈和温柔一样。二者差距越是明显,其艺术的张力也愈强烈。诗人深深懂得个中奥妙,在不断爬高超越中,张扬了浪漫豪情,也抒写了现实感悟。智慧和诗意的双重表达,是诗人写作的基本立场读他的诗歌,我常会被他朴素而充满真挚感情的文字所打动,心里升起温暖之感。
    毫无疑问,这些诗篇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篇章。他让尘世生活中冰封已久的心灵熊熊燃烧起来,写出艰难中的幸福意蕴,给人以可以触摸的温度又比如日常生活的际遇,在诗人的笔端,呈现别样的滋味。在《私奔》中诗人写道:“那个流落他乡的人/裸在荒芜里/魂不守舍/喃喃自语像个疯子/他两手空空/只剩下远方/ 他揣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预谋一场/有始无终的私奔”《在路上》更的道出了作者的艰难和心酸:“把身后的阳光留给故乡/我不再是一根满弓的弦/当淡淡的月影摇醒晨光/我渐渐走成世俗眼中/一帧风景。”没有顾影自怜,平静的叙述饱含了烈火般的激情。这不是某些诗人所提倡的“零度写作”,一丝流于文字底端
    很多时候,武松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写不下去的时候坚决不写,不做感情枯水期的无病呻吟。早在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当知青时就开始诗歌写作。无数次在有风听风、有雨听雨的日子,在满地月光、遍地松针的小树林里,他把那首《广阔天地任飞翔》的诗歌念给知青战友听,后来这首诗在《长江文艺》上发表。此后他当过民办教师、企业会计、杂志编辑、公务员,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苦难和幸福有着更深的解读。《落叶与风无光》蕴含着他对诗歌独创性和自然流畅境界的执意追求,这也恐怕是其文学元素的再次呈现。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的序言中有一段解释“镜”“灯”所指明的隐喻意义:“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此刻,我想借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的说法,来表达我品读《落叶与风无关》诗集的审美感受。一面立于墙面的明镜,能如实照见所有角落摆放的支明烛可是明烛一旦燃烧起来,就注定喷射出火焰,明镜的画面将是繁星闪烁一般。在《落叶与风无关》中,诗人武松把所经历或者见到的过往生活,无论是平淡还是热烈的一页,无论是残酷还是温馨的一幕,通过熊熊燃烧的语言,让人感受到炽烈的人生情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当红烛投射于明镜——读赵武松诗集《落叶与风无关》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晓昕
发布时间: 2015-01-27

赵武松是湖北省财政厅一名副厅级干部,也一位始终忠实于心灵与文字的诗人。这些年来,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且吟且思,笔耕不辍,在陆续出版过几本散文集后,诗集《落叶与风无关》又带着油墨的芬芳与读者见面了。
    好的诗歌总是像夏天的闪电一样,在沉闷无风的夜晚,布匹断裂一声脆响,撕开黑色夜幕,光华闪烁之后,紧跟着的是密集的雨点砸向干渴的地表,使得焦苗喝饱,老树吐新,河流涨水,鱼跃龙门。

武松的诗内容开阔:低处的村庄、流动的城市、生命的感恩、四季的过往、刻骨铭心亲情、生活中的失落和悲苦……在这些题材的背后,有着感怀生活的重量。如他的世界对我够好了》一诗:“我哭他也哭/我一安静,他也变得安静/我们之间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契合/他总是用含情脉脉的目光/注视我/给我温暖或者清凉/世界对我够好了/我欠他太多,无以回报/只有当他黑下来的时候/我用一双眼睛/为他照明这首诗语言平和,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平淡生活中的感恩之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诗的人功夫在诗外,诗,则在语言之外。在这本诗集中,作者运用一种“白描式”的手法,看似平静的叙事语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让人反反复复咀嚼和回味。如他在 《放生》中写道:“父亲将那只养了多年的/乌龟,放生湖中/口里念念有词/那只乌龟,身体沉在水里,脑袋露出水面/无意离开/我静坐湖边,徒生念想:父亲年逾古稀,我也将垂垂老去/多年以后,那只乌龟会在哪里,父亲会在哪里/我又在哪里/我这样想了大约一分钟/那只乌龟/已不见踪影”这样的叙述,能够让人在冷静中顿悟喝思索。又如《大年初七在天河机场》,是一首送别女儿的诗歌:“飞往北京的航班,晚点一小时/我在宽敞的大厅来回踱步/雪渐渐停下来,飞机一架接一架起飞/我的世界一下子就空了/我一抬头,仿佛看见女儿在风雪中/飞翔的模样。”再次唤醒诗人记忆的,不是女儿的背影,而是飞机空中飞翔的模样。这个时候,承载女儿的飞机,自然成为心绪飞翔的寄托。“飞翔的女儿”,是诗人的精神支撑,也是诗人细腻情感的深深的根。似无声处,武松的诗歌具备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些年,诗人写尽生活的繁杂滋味,沉重的现实感悟中又有着难得的温暖浪漫。如《安全死》一诗,“大白菜打农药/大米含黄曲霉素/奶粉测出三聚氰胺/雾霾散了又来/与其这样/不如选择安全死/不吃不喝不呼吸/干干净净活在地下/至于火葬场的炉灶是否安全/与死者无关”,这样语含讥讽嘲弄某种敏感话题又实则无奈的表述,正是诗人对社会良知的叩问。再看《二愣子》这首短诗:“二愣子读不进书,初中辍学/左邻舍的人/怀疑他有智障/父母带他去新疆旅游他没有去/大哥带他去吃西餐他没有去/二哥要他把晾在阳台上的被子收回来/他没有去/隔壁的三丫头要他帮忙疏通下水道/他去了。”一个寡言少语的“二愣子”,有着让人感到矛盾的一面:在众多家人和“隔壁三丫头”的心目中,“二愣子”的腿脚表现呈现如此大的反差。个中缘由,诗人没有点破,高明之处正在这里,且让读者自个思量:“二愣子”何以成为“二愣子”?如果说家人和“隔壁三丫头”代表两种力量,世俗与美好的对立,诗歌又让人看到平常生活中温暖的一点亮色。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大海的暴烈和温柔一样。二者差距越是明显,其艺术的张力也愈强烈。诗人深深懂得个中奥妙,在不断爬高超越中,张扬了浪漫豪情,也抒写了现实感悟。智慧和诗意的双重表达,是诗人写作的基本立场读他的诗歌,我常会被他朴素而充满真挚感情的文字所打动,心里升起温暖之感。
    毫无疑问,这些诗篇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篇章。他让尘世生活中冰封已久的心灵熊熊燃烧起来,写出艰难中的幸福意蕴,给人以可以触摸的温度又比如日常生活的际遇,在诗人的笔端,呈现别样的滋味。在《私奔》中诗人写道:“那个流落他乡的人/裸在荒芜里/魂不守舍/喃喃自语像个疯子/他两手空空/只剩下远方/ 他揣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预谋一场/有始无终的私奔”《在路上》更的道出了作者的艰难和心酸:“把身后的阳光留给故乡/我不再是一根满弓的弦/当淡淡的月影摇醒晨光/我渐渐走成世俗眼中/一帧风景。”没有顾影自怜,平静的叙述饱含了烈火般的激情。这不是某些诗人所提倡的“零度写作”,一丝流于文字底端
    很多时候,武松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写不下去的时候坚决不写,不做感情枯水期的无病呻吟。早在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当知青时就开始诗歌写作。无数次在有风听风、有雨听雨的日子,在满地月光、遍地松针的小树林里,他把那首《广阔天地任飞翔》的诗歌念给知青战友听,后来这首诗在《长江文艺》上发表。此后他当过民办教师、企业会计、杂志编辑、公务员,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苦难和幸福有着更深的解读。《落叶与风无光》蕴含着他对诗歌独创性和自然流畅境界的执意追求,这也恐怕是其文学元素的再次呈现。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的序言中有一段解释“镜”“灯”所指明的隐喻意义:“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此刻,我想借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的说法,来表达我品读《落叶与风无关》诗集的审美感受。一面立于墙面的明镜,能如实照见所有角落摆放的支明烛可是明烛一旦燃烧起来,就注定喷射出火焰,明镜的画面将是繁星闪烁一般。在《落叶与风无关》中,诗人武松把所经历或者见到的过往生活,无论是平淡还是热烈的一页,无论是残酷还是温馨的一幕,通过熊熊燃烧的语言,让人感受到炽烈的人生情怀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