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15-01-27 作者: 王新民
近读“草根”作家魏云乔散文集《乡愁》,深深感触到他的“草根”情怀“散文心”。魏云乔的散文特色之一,是他对木兰故里山水文化、人物掌故精当、精美的叙述。一如我们通过社戏记住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因为茶峒船家的号子声而时时记起沈从文心中秀美的湘西。魏云乔的散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来自木兰故里的故事,或浓烈的《老家年味》,或《蛙鼓绕梦》的诗情,或揪心的乡愁。这些都是木兰故里乡亲的共同记忆。这类散文,不仅给我们带来亲切的回忆,勾起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反思与顿悟,大脑和心灵纯净的洗礼。
在《花木兰与木兰山》、《古门枫》、《大余塆》、《墨溪古镇》、《黄花涝》、《盘龙城》等篇章中,作者为我们描摹记录了精短的往事与传奇,他用心灵的激情给读者进行娓娓动人的讲述,文字的情感是炽热的,字句背后的思绪是冷静的,有着每个人都可以感知的热度,传递着作家点点滴滴美丽的情愫。他的散文将文化融入到生动的乡土生活中,没有运用宏大叙事、大肆抒情的手法,避免了空洞与沉重。他用点滴的回忆勾勒出彼时的情与思,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流溢着温暖、温润的诗情。
散文是一种心灵写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抒情架势的“大”与“小”,而在于作家是否有一颗真实和真诚、可以被读者触摸到的“散文心”。魏云乔的散文,正是这种“散文心”的自然、朴实的流露。他遵循着“散文心”的脉动,为我们提供了洞察远古和当代的形散而意不散的独特文本。
作为诗人的魏云乔,其散文大多都弥漫着诗的气质和情韵。
那是一种优雅婉约的而又质朴精致的风貌。我们常常会随着他的散文步移景迁,或来到《老屋的桑树》前,或行走在《夏夜的稻场上》,或徘徊在“双凤亭前”,或游历“红岗山”,木兰故里的人生百态和纠结于人心深处的古老故事,都会伴随着作者的情思走进我们的视野。抑或我们来到一处梦幻般美丽的田野,或苍茫开阔,众壑阴晴;或幽静闲雅,小桥流水人家。透明得纤尘不染的景色感召了我们,灵魂深处便刻下了《春雨诗话》。魏云乔散文的诗化意韵,是通过对历史、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并使之形象化、情绪化且场景化、细节化的书写所经营出来的。中国散文是从最具中国文学传统的史和诗中生长出来的,魏云乔的散文也承继了这一传统。在他的大部分散文中,史,也就是叙事,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人与事,都与诗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且相得益彰。于是,他的散文,不管是记游、感时、咏物,也就常常呈现了一种叙事性风格,叙事在他的散文中,成为了一种坚实平整的土地,生长着诗的意韵和意象,也生长着思想、哲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是魏云乔散文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他的散文能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物、场景和景色的描写中经营出诗意来,并在人物和场景的质朴讲叙中体现冲淡雅正、天然平和的美学思想,且这种美学思想主导了他散文的语言风格,使他的文风质朴平易而又充满情感,既不大语惊人,也不故作高深,闪烁着诗意的光芒。
魏云乔是一名公务员,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与他现实生活中官员形象不同的抒情主体——即“草根”抒情。他在作品中念念不忘“乡村记忆”、“人文掌故”、“木兰山水”,这些乡情、乡音、乡事,对于魏云乔来说,不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也不仅是用以表达对生活的一些感悟,而实际上对应的是作者心灵中潜在的本性,以及他生命中根性的东西,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精神生活领域,触及到人类所共有的潜意识心灵活动。
按常理,当代中国官员,多是实用理性论的信奉者。然而在魏云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在”的审美主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散文创作在作者那里似乎是一种生命欲望的表达,一种存在的方式,而不是理性的沉思。作者以审美的姿态面对生活与人生,表现出怡然自得的心境。作者似乎在力求摆脱一些世俗的烦恼,包括意义之类的东西,但他恰恰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新的意义。在《花木兰与木兰山》、《木兰湖畔识鸟岛》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审美主体因为那种浪漫的审美姿态,而获得了心灵的愉悦。作者以审美和浪漫的姿态去解读木兰故里的同时,也就是以审美的世界替代了残酷的现实世界。让心灵栖息于这个新的意义世界,这就是魏云乔获得阳光与月光的特殊方式。
魏云乔的散文,还流淌着一种哲思美与形式美。哲思的深沉与浅显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气质和生活沉淀,形式的精美与粗糙取决于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追求。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的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作品的哲思美、意境美,都离不开表现方法的形式美。
魏云乔的散文常常于细微处隐见哲思的锋芒,“形”散而“神”不散。他的从容,他的淡泊,他的挥洒,甚至不拘一格的文字组合,大都显现布局的合理和结构的机智,不铺垫,不张扬,以小喻大,恰到好处。例如,在《蛙鼓绕梦》中,作者最后写道: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取梦名叫‘蛙戏荷叶图’:一只小青蛙蹲在一杆嫩荷上,轻轻荡着秋千,两颗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这株荷叶的下面是株浮萍大点的荷叶,一只青蛙坐在上面凝视着“秋千”,凝视着荷塘,凝视着前方,凝神着绿色……仿佛是与伙伴约定“蝈蝈蝈”大合唱……”
上一篇:《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序
下一篇:《陕甘宁根据地实录》评论小辑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王新民
发布时间:
2015-01-27
近读“草根”作家魏云乔散文集《乡愁》,深深感触到他的“草根”情怀“散文心”。魏云乔的散文特色之一,是他对木兰故里山水文化、人物掌故精当、精美的叙述。一如我们通过社戏记住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因为茶峒船家的号子声而时时记起沈从文心中秀美的湘西。魏云乔的散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来自木兰故里的故事,或浓烈的《老家年味》,或《蛙鼓绕梦》的诗情,或揪心的乡愁。这些都是木兰故里乡亲的共同记忆。这类散文,不仅给我们带来亲切的回忆,勾起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反思与顿悟,大脑和心灵纯净的洗礼。
在《花木兰与木兰山》、《古门枫》、《大余塆》、《墨溪古镇》、《黄花涝》、《盘龙城》等篇章中,作者为我们描摹记录了精短的往事与传奇,他用心灵的激情给读者进行娓娓动人的讲述,文字的情感是炽热的,字句背后的思绪是冷静的,有着每个人都可以感知的热度,传递着作家点点滴滴美丽的情愫。他的散文将文化融入到生动的乡土生活中,没有运用宏大叙事、大肆抒情的手法,避免了空洞与沉重。他用点滴的回忆勾勒出彼时的情与思,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流溢着温暖、温润的诗情。
散文是一种心灵写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抒情架势的“大”与“小”,而在于作家是否有一颗真实和真诚、可以被读者触摸到的“散文心”。魏云乔的散文,正是这种“散文心”的自然、朴实的流露。他遵循着“散文心”的脉动,为我们提供了洞察远古和当代的形散而意不散的独特文本。
作为诗人的魏云乔,其散文大多都弥漫着诗的气质和情韵。
那是一种优雅婉约的而又质朴精致的风貌。我们常常会随着他的散文步移景迁,或来到《老屋的桑树》前,或行走在《夏夜的稻场上》,或徘徊在“双凤亭前”,或游历“红岗山”,木兰故里的人生百态和纠结于人心深处的古老故事,都会伴随着作者的情思走进我们的视野。抑或我们来到一处梦幻般美丽的田野,或苍茫开阔,众壑阴晴;或幽静闲雅,小桥流水人家。透明得纤尘不染的景色感召了我们,灵魂深处便刻下了《春雨诗话》。魏云乔散文的诗化意韵,是通过对历史、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并使之形象化、情绪化且场景化、细节化的书写所经营出来的。中国散文是从最具中国文学传统的史和诗中生长出来的,魏云乔的散文也承继了这一传统。在他的大部分散文中,史,也就是叙事,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人与事,都与诗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且相得益彰。于是,他的散文,不管是记游、感时、咏物,也就常常呈现了一种叙事性风格,叙事在他的散文中,成为了一种坚实平整的土地,生长着诗的意韵和意象,也生长着思想、哲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是魏云乔散文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他的散文能在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物、场景和景色的描写中经营出诗意来,并在人物和场景的质朴讲叙中体现冲淡雅正、天然平和的美学思想,且这种美学思想主导了他散文的语言风格,使他的文风质朴平易而又充满情感,既不大语惊人,也不故作高深,闪烁着诗意的光芒。
魏云乔是一名公务员,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与他现实生活中官员形象不同的抒情主体——即“草根”抒情。他在作品中念念不忘“乡村记忆”、“人文掌故”、“木兰山水”,这些乡情、乡音、乡事,对于魏云乔来说,不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也不仅是用以表达对生活的一些感悟,而实际上对应的是作者心灵中潜在的本性,以及他生命中根性的东西,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精神生活领域,触及到人类所共有的潜意识心灵活动。
按常理,当代中国官员,多是实用理性论的信奉者。然而在魏云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在”的审美主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散文创作在作者那里似乎是一种生命欲望的表达,一种存在的方式,而不是理性的沉思。作者以审美的姿态面对生活与人生,表现出怡然自得的心境。作者似乎在力求摆脱一些世俗的烦恼,包括意义之类的东西,但他恰恰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新的意义。在《花木兰与木兰山》、《木兰湖畔识鸟岛》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审美主体因为那种浪漫的审美姿态,而获得了心灵的愉悦。作者以审美和浪漫的姿态去解读木兰故里的同时,也就是以审美的世界替代了残酷的现实世界。让心灵栖息于这个新的意义世界,这就是魏云乔获得阳光与月光的特殊方式。
魏云乔的散文,还流淌着一种哲思美与形式美。哲思的深沉与浅显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气质和生活沉淀,形式的精美与粗糙取决于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追求。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的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作品的哲思美、意境美,都离不开表现方法的形式美。
魏云乔的散文常常于细微处隐见哲思的锋芒,“形”散而“神”不散。他的从容,他的淡泊,他的挥洒,甚至不拘一格的文字组合,大都显现布局的合理和结构的机智,不铺垫,不张扬,以小喻大,恰到好处。例如,在《蛙鼓绕梦》中,作者最后写道: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取梦名叫‘蛙戏荷叶图’:一只小青蛙蹲在一杆嫩荷上,轻轻荡着秋千,两颗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这株荷叶的下面是株浮萍大点的荷叶,一只青蛙坐在上面凝视着“秋千”,凝视着荷塘,凝视着前方,凝神着绿色……仿佛是与伙伴约定“蝈蝈蝈”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