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15-08-19 作者: 高晓晖
非常感谢荆州市作家协会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次首发研讨会,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非常感谢来自省外的文友,万忙之中,出席本次研讨会,关注湖北的作家,关注湖北的文学!
首先我谨代表湖北省作家协会对廖国强(网名:白说废话)先生作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也祝贺廖国强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可喜的成就。同时还要祝贺荆州作协收获了一员新的创作健将!
一、廖国强先生的“鲢鱼效应”
廖国强先生2012年南下打工,几年之后,他将《走过谁的城》带回家乡,将他对南国广州的“现场目击”、切身体验,以及他对所目击的人物、事件思考与评判,等等,一并带给家乡的文友分享。万花筒一样的广州如此真切、细腻、纷繁地展现在家乡文友的面前,他所描绘的全新的生活图景,他所法取的全新的看取生活的眼光,他所秉持的独特的创作理念,势必对家乡的文友带来一份特别的激活。这与农民工带着资金返乡创业,报效桑梓很有些相类。作为作家,我们将如何接地气,如何捕捉生活的精彩,如何揭示生活的真相,如何直面生活本真,如何担当起历史的责任,等等这些,廖国强先生的创作,都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二、如何言说廖国强先生的散文
1、疑似打工文学,却超越了打工文学的局限
伴随南下打工潮而兴起的“打工文学”,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乡背景,遭遇中国城市化困境的必然产物。农民工走出了乡村,却走不进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国民待遇的差异悬殊,导致农民工陷入无尽的精神苦闷之中。被压抑的情感必然以文学的方式倾诉和宣泄,这是打工文学诞生的原动力。真实而艺术地反映打工一族的人生境遇和思想情感,揭示农民工的苦难、挣扎与追寻,展现他们可悲可叹可痛可敬的命运,自然成为了打工文学的核心主题。
说廖国强先生的散文疑似“打工文学”,至少有两条重要理由:其一,作家本人具有打工者身份。或者说,他有直接接触打工者的机会并对打工者有特别的关注。 其二,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打工者的生活图景。
但是,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打工文学”。他的诸多散文作品已经超越了“打工文学”对打工族生活图景的再现以及对打工族命运的演绎和情感的描摹。他的散文视野已经进入作家对现代都市社会全景式的观照,或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比如《学会与病毒同行》,作家一方面指出,“人类已经与禽流感同行了一个世纪了”,“这个对人类生命有极大威胁的病毒就藏身在我们中间,随时会一跃而出,给我们以致命一击”。另一方面,作家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你死我活,而是一种“同行”关系。因为,“大自然创造出无数种生命,就赋予了每种生命的生存权力。”病毒与人类,作为不同的生命体,本应享有“同行”的生存权。同时,作家还质疑,造物主既造人类,又造病毒,它“究竟要把宇宙带往何方”?这种终极追问,已不再拘泥于追问农民工这样一个族群命运遭际,而拓展到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探寻,显然,廖国强先生散文中表达的特别识见,超越了“打工文学”的局限。
2、疑似底层写作,更丰富了底层写作的内涵。
底层写作,与打工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打工文学可以视为底层写作的一部分,而底层写作较之打工文学外延更宽泛,内涵也更丰厚。关于底层文学,陈应松在《为什么要底层》的演讲中有这样的观点:“它(底层文学)比新写实和先锋小说更有明确的立场,更惊心动魄和尖锐,对社会问题和底层生活不是暧昧琐碎的展示,而是勇敢迅猛冷峻的批判,我认为它应该属于最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底层经验是中国唯一幸存的民族伤痛的记忆,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顽强遗存。”“为社会底层的文学是一种深刻的洞悉和挚爱,是一种温润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思想自觉和艺术倾诉的自觉,也是一种人生信仰的自觉,是一种敏锐。是一种被社会思潮、生活潜流和百姓情绪裹挟的写作。”
从“最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角度来考量,廖国强先生的散文的确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在廖国强先生的散文中,不时能读出一种侠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说:“我从来不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所以我的文章既不堆砌辞藻,也不引经据典,更不沉湎于狭小的个人情感之中。只是用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据实叙述,这些人的艰辛、奋斗和沉沦。当我拿起这支笔的时候,一种责任感就像泰山一样压在头顶。”(后记)“作品应该反映现实,却不能屈从现实。在大众对生活的一片叫好声里,应该保持一种独立的清醒和清醒的独立,对社会永远持有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目光。”(P174)
《饕餮》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家的激愤:珠三角的血盆大口,吞进了上亿人。只有这个饕餮不愿意消化的皮和核,才吐得远远地把他们丢回原产地慢慢腐朽。因公致残,久病难愈,年老体衰,就是它丢下的垃圾,连环卫都不肯收留。让他们烂在遥远的大青山里,烂在其他城市的阴暗小巷里,烂在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里。(P165)《千年等一回》对广州积分入户新政的嘲讽,也是入木三分。但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并不仅限于社会批判,更多地还是发现底层的美好和温情。《最拉风的事》中的刘厂长,把“护犊”的习惯带到了南方,“跟他毫无关系的打工者,也成了他羽翼下的小鸡仔。”听听老厂长的心声吧:“我把他们从大山里带出来,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责任重于泰山啊!”
3、疑似网络文学,更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境界
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陆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网络文学发端的标志,用痞子蔡的话来定义网络文学,它是一个“在田野间赤足奔跑的小孩”。“田野”,意指一片自然的天空下野性的土地,并无任何的人为的规则;“赤脚”则是一种率性的姿态,不加任何的防护和掩饰;“奔跑”是一种快速的前行状态;“小孩”意为一种初始的生命,本真而不成熟。网络文学的无羁、非功利和率性的特点,更接近文学的本质。但网络文学虽然有无视既有传统文学规则的条件,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博取“眼球经济”的功利心,使网络写手竞相走向了网络文学的歧路。
廖国强先生散文创作的运作方式,采用了网络写作的套路,同时也具有了某些网络写作的特点。比如,充分张扬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我手写我心,享受自我情感宣泄的快意。比如,网络读者给作家及时的阅读信息反馈,又进一步激励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廖国强先生首先有将打工族、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传到网上的冲动。同时也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写作的确进入了网络写作的良性互动状态。但是,廖国强先生的网络写作出发点却与流行的以赚眼球、挣点击率为出发点的网络写作有质的区别,他不是出于功利或者游戏心态而写作,而是出于责任和使命而写作。此外,他的个人素养、人文情怀、审美眼光等等,都遵循着传统经典写作的规范,明显区别于一般网络写手的随意与肤浅。因此,廖国强先生虽是网络写作,却提升了网络写作的境界。
4、作为“在场主义”散文的一个标本
所谓“在场主义”散文,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廖国强先生作“广州印象”,就是置身这个南国都市的现场,通过体察、感悟,思考,进行深度介入,从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命运遭际的书写中,揭开都市繁华霓虹之下的人间冷暖,对种种社会不公发出尖锐的质疑。也正因为这种“在场”,成就了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写作,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在场”出发,廖国强先生的散文能见性情,有担当,见智慧,有识见,见情怀,有境界。在廖国强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不难见到嬉笑怒骂,热血贲张的文字,也不难感受到他炽热的家国情怀和悲悯情怀。
5、一点期待
毕竟,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创作是在网络互动中进行,网络的浮躁,对廖国强先生的创作心态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也致使其创作出现某种“灵感式”、“井喷式”状态。如果他能将这种“灵感式”、“井喷式”转变为“涓流式”,或许,在写作心态上,会表现得更从容一些。鲁迅先生曾说,感情太浓烈时,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或许能激发廖国强先生对散文创作的新思考。
上一篇:《人境》:从中国的大地和现实出发
下一篇:《水润仙桃》序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高晓晖
发布时间:
2015-08-19
非常感谢荆州市作家协会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次首发研讨会,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非常感谢来自省外的文友,万忙之中,出席本次研讨会,关注湖北的作家,关注湖北的文学!
首先我谨代表湖北省作家协会对廖国强(网名:白说废话)先生作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也祝贺廖国强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可喜的成就。同时还要祝贺荆州作协收获了一员新的创作健将!
一、廖国强先生的“鲢鱼效应”
廖国强先生2012年南下打工,几年之后,他将《走过谁的城》带回家乡,将他对南国广州的“现场目击”、切身体验,以及他对所目击的人物、事件思考与评判,等等,一并带给家乡的文友分享。万花筒一样的广州如此真切、细腻、纷繁地展现在家乡文友的面前,他所描绘的全新的生活图景,他所法取的全新的看取生活的眼光,他所秉持的独特的创作理念,势必对家乡的文友带来一份特别的激活。这与农民工带着资金返乡创业,报效桑梓很有些相类。作为作家,我们将如何接地气,如何捕捉生活的精彩,如何揭示生活的真相,如何直面生活本真,如何担当起历史的责任,等等这些,廖国强先生的创作,都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二、如何言说廖国强先生的散文
1、疑似打工文学,却超越了打工文学的局限
伴随南下打工潮而兴起的“打工文学”,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乡背景,遭遇中国城市化困境的必然产物。农民工走出了乡村,却走不进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国民待遇的差异悬殊,导致农民工陷入无尽的精神苦闷之中。被压抑的情感必然以文学的方式倾诉和宣泄,这是打工文学诞生的原动力。真实而艺术地反映打工一族的人生境遇和思想情感,揭示农民工的苦难、挣扎与追寻,展现他们可悲可叹可痛可敬的命运,自然成为了打工文学的核心主题。
说廖国强先生的散文疑似“打工文学”,至少有两条重要理由:其一,作家本人具有打工者身份。或者说,他有直接接触打工者的机会并对打工者有特别的关注。 其二,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打工者的生活图景。
但是,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打工文学”。他的诸多散文作品已经超越了“打工文学”对打工族生活图景的再现以及对打工族命运的演绎和情感的描摹。他的散文视野已经进入作家对现代都市社会全景式的观照,或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比如《学会与病毒同行》,作家一方面指出,“人类已经与禽流感同行了一个世纪了”,“这个对人类生命有极大威胁的病毒就藏身在我们中间,随时会一跃而出,给我们以致命一击”。另一方面,作家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你死我活,而是一种“同行”关系。因为,“大自然创造出无数种生命,就赋予了每种生命的生存权力。”病毒与人类,作为不同的生命体,本应享有“同行”的生存权。同时,作家还质疑,造物主既造人类,又造病毒,它“究竟要把宇宙带往何方”?这种终极追问,已不再拘泥于追问农民工这样一个族群命运遭际,而拓展到了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探寻,显然,廖国强先生散文中表达的特别识见,超越了“打工文学”的局限。
2、疑似底层写作,更丰富了底层写作的内涵。
底层写作,与打工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打工文学可以视为底层写作的一部分,而底层写作较之打工文学外延更宽泛,内涵也更丰厚。关于底层文学,陈应松在《为什么要底层》的演讲中有这样的观点:“它(底层文学)比新写实和先锋小说更有明确的立场,更惊心动魄和尖锐,对社会问题和底层生活不是暧昧琐碎的展示,而是勇敢迅猛冷峻的批判,我认为它应该属于最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底层经验是中国唯一幸存的民族伤痛的记忆,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顽强遗存。”“为社会底层的文学是一种深刻的洞悉和挚爱,是一种温润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思想自觉和艺术倾诉的自觉,也是一种人生信仰的自觉,是一种敏锐。是一种被社会思潮、生活潜流和百姓情绪裹挟的写作。”
从“最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角度来考量,廖国强先生的散文的确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在廖国强先生的散文中,不时能读出一种侠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说:“我从来不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所以我的文章既不堆砌辞藻,也不引经据典,更不沉湎于狭小的个人情感之中。只是用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据实叙述,这些人的艰辛、奋斗和沉沦。当我拿起这支笔的时候,一种责任感就像泰山一样压在头顶。”(后记)“作品应该反映现实,却不能屈从现实。在大众对生活的一片叫好声里,应该保持一种独立的清醒和清醒的独立,对社会永远持有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目光。”(P174)
《饕餮》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家的激愤:珠三角的血盆大口,吞进了上亿人。只有这个饕餮不愿意消化的皮和核,才吐得远远地把他们丢回原产地慢慢腐朽。因公致残,久病难愈,年老体衰,就是它丢下的垃圾,连环卫都不肯收留。让他们烂在遥远的大青山里,烂在其他城市的阴暗小巷里,烂在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里。(P165)《千年等一回》对广州积分入户新政的嘲讽,也是入木三分。但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并不仅限于社会批判,更多地还是发现底层的美好和温情。《最拉风的事》中的刘厂长,把“护犊”的习惯带到了南方,“跟他毫无关系的打工者,也成了他羽翼下的小鸡仔。”听听老厂长的心声吧:“我把他们从大山里带出来,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责任重于泰山啊!”
3、疑似网络文学,更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境界
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陆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网络文学发端的标志,用痞子蔡的话来定义网络文学,它是一个“在田野间赤足奔跑的小孩”。“田野”,意指一片自然的天空下野性的土地,并无任何的人为的规则;“赤脚”则是一种率性的姿态,不加任何的防护和掩饰;“奔跑”是一种快速的前行状态;“小孩”意为一种初始的生命,本真而不成熟。网络文学的无羁、非功利和率性的特点,更接近文学的本质。但网络文学虽然有无视既有传统文学规则的条件,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博取“眼球经济”的功利心,使网络写手竞相走向了网络文学的歧路。
廖国强先生散文创作的运作方式,采用了网络写作的套路,同时也具有了某些网络写作的特点。比如,充分张扬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我手写我心,享受自我情感宣泄的快意。比如,网络读者给作家及时的阅读信息反馈,又进一步激励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廖国强先生首先有将打工族、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传到网上的冲动。同时也在网络上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写作的确进入了网络写作的良性互动状态。但是,廖国强先生的网络写作出发点却与流行的以赚眼球、挣点击率为出发点的网络写作有质的区别,他不是出于功利或者游戏心态而写作,而是出于责任和使命而写作。此外,他的个人素养、人文情怀、审美眼光等等,都遵循着传统经典写作的规范,明显区别于一般网络写手的随意与肤浅。因此,廖国强先生虽是网络写作,却提升了网络写作的境界。
4、作为“在场主义”散文的一个标本
所谓“在场主义”散文,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廖国强先生作“广州印象”,就是置身这个南国都市的现场,通过体察、感悟,思考,进行深度介入,从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命运遭际的书写中,揭开都市繁华霓虹之下的人间冷暖,对种种社会不公发出尖锐的质疑。也正因为这种“在场”,成就了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写作,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在场”出发,廖国强先生的散文能见性情,有担当,见智慧,有识见,见情怀,有境界。在廖国强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不难见到嬉笑怒骂,热血贲张的文字,也不难感受到他炽热的家国情怀和悲悯情怀。
5、一点期待
毕竟,廖国强先生的散文创作是在网络互动中进行,网络的浮躁,对廖国强先生的创作心态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也致使其创作出现某种“灵感式”、“井喷式”状态。如果他能将这种“灵感式”、“井喷式”转变为“涓流式”,或许,在写作心态上,会表现得更从容一些。鲁迅先生曾说,感情太浓烈时,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或许能激发廖国强先生对散文创作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