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理论研究室 发布时间: 2017-03-06 作者: 理论室
为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培养青年评论人才,加强文学评论阵地建设,湖北省作家协会通过深入考察及调研,建立了签约评论家体制,并引导长江丛刊评论版进行了改革。
2015年7月,省作协组织省内评论家前往山东考察,学习山东实施签约评论家制度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了《签约评论家招聘管理办法》。规定了相应的报名条件。在广泛发动社会推荐(自荐)、报名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在30名报名者中,选定10名拟签约评论家。他们分别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汉江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长江文艺杂志社等单位。在公示后,于5月13日 举行了湖北省首届签约评论家签约仪式,每届聘期三年。
签约评论家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评论任务及考核办法。省作协每年组织绩效考核委员会,对签约文学评论家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履约情况以及成果质量进行评估。每年给予签约评论家一定创作补贴。
2016年,10位签约评论家共撰写论文(含访谈),共计是80篇,417900字。人均达到4万多字。论文有较高的学术性,发表刊物档次较高。同时,呈现出把湖北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有意识地增强了批评中‘本土’意识,灌注了本土情怀” 的特点。
为加强我省文学评论阵地建设,党组认真讨论,决定合力打造《长江丛刊》文学评论版。
首先成立《长江丛刊》文学评论版编委会,由党组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理论研究室负责人具体协调,成员包括湖北重点高校从事文学评论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专家;同时还聘请了两名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文学评论家(何向阳、谢有顺)为顾问;杂志社编辑部在编委会指导下开展工作,确保文学评论更好地履行意识形态职责。
党组与编委会一起确定《长江丛刊》评论版的定位与办刊方针,即: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直面当下创作实践,开展深度批评指引;以培养文学新人(包括评论新人)为重点,全面观照本土文学;实行核心栏目与多元栏目相结合,学理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版式风格为庄重、简约、活泼、具有文化气息。
2016年,《长江丛刊》评论版已出版四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评论专辑和评论作品。一是组织“热评”。选取当下最新发表、出版最热门的作品,组织评论家针对作品发表评论。二是开辟“新势力”栏目。已推出了晓苏、余秀华、姚鄂梅、周李立、谢络绎、普玄等一批当下创作势头正劲的优秀青年作家。三是以“特稿”栏目增加影响力。邀请全国知名评论家、作家为杂志撰稿,把脉当下文坛动向,指导文学创作。四是亮出作家(评论家)观点。邀请当下活跃的作家、评论家谈自己的人生观、创作观和成长之道。已推出作家陈应松、马竹、作家邓一光、诗人张执浩、评论家刘保昌等5人专辑。五是关注新人新作。推出评论界新人的评论文章,或评论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平均每期发表5篇稿件。
《长江丛刊》评论版,把作协和《长江丛刊》评论版过去积累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克服了过去有形式无内容、重文本轻传播、项目散合力小等现象,使内部人力、财力及外部专业人才得到了有效利用,使《长江丛刊》评论版成为了凝聚人才、集中评论、强力传播的重要评论阵地。刊物影响越来越大。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梁伟年到《长江丛刊》视察,高度肯定了《长江丛刊》评论版,要求我会 “巩固阵地、打造高地”。
来源:
理论研究室 作者:
理论室
发布时间:
2017-03-06
为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培养青年评论人才,加强文学评论阵地建设,湖北省作家协会通过深入考察及调研,建立了签约评论家体制,并引导长江丛刊评论版进行了改革。
2015年7月,省作协组织省内评论家前往山东考察,学习山东实施签约评论家制度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出了《签约评论家招聘管理办法》。规定了相应的报名条件。在广泛发动社会推荐(自荐)、报名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在30名报名者中,选定10名拟签约评论家。他们分别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汉江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长江文艺杂志社等单位。在公示后,于5月13日 举行了湖北省首届签约评论家签约仪式,每届聘期三年。
签约评论家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评论任务及考核办法。省作协每年组织绩效考核委员会,对签约文学评论家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履约情况以及成果质量进行评估。每年给予签约评论家一定创作补贴。
2016年,10位签约评论家共撰写论文(含访谈),共计是80篇,417900字。人均达到4万多字。论文有较高的学术性,发表刊物档次较高。同时,呈现出把湖北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有意识地增强了批评中‘本土’意识,灌注了本土情怀” 的特点。
为加强我省文学评论阵地建设,党组认真讨论,决定合力打造《长江丛刊》文学评论版。
首先成立《长江丛刊》文学评论版编委会,由党组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理论研究室负责人具体协调,成员包括湖北重点高校从事文学评论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专家;同时还聘请了两名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文学评论家(何向阳、谢有顺)为顾问;杂志社编辑部在编委会指导下开展工作,确保文学评论更好地履行意识形态职责。
党组与编委会一起确定《长江丛刊》评论版的定位与办刊方针,即: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直面当下创作实践,开展深度批评指引;以培养文学新人(包括评论新人)为重点,全面观照本土文学;实行核心栏目与多元栏目相结合,学理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版式风格为庄重、简约、活泼、具有文化气息。
2016年,《长江丛刊》评论版已出版四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评论专辑和评论作品。一是组织“热评”。选取当下最新发表、出版最热门的作品,组织评论家针对作品发表评论。二是开辟“新势力”栏目。已推出了晓苏、余秀华、姚鄂梅、周李立、谢络绎、普玄等一批当下创作势头正劲的优秀青年作家。三是以“特稿”栏目增加影响力。邀请全国知名评论家、作家为杂志撰稿,把脉当下文坛动向,指导文学创作。四是亮出作家(评论家)观点。邀请当下活跃的作家、评论家谈自己的人生观、创作观和成长之道。已推出作家陈应松、马竹、作家邓一光、诗人张执浩、评论家刘保昌等5人专辑。五是关注新人新作。推出评论界新人的评论文章,或评论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平均每期发表5篇稿件。
《长江丛刊》评论版,把作协和《长江丛刊》评论版过去积累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克服了过去有形式无内容、重文本轻传播、项目散合力小等现象,使内部人力、财力及外部专业人才得到了有效利用,使《长江丛刊》评论版成为了凝聚人才、集中评论、强力传播的重要评论阵地。刊物影响越来越大。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梁伟年到《长江丛刊》视察,高度肯定了《长江丛刊》评论版,要求我会 “巩固阵地、打造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