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17-04-19 作者: 钟 声
4月14日下午,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我们爱读书会主办的“余华作品朗读与无主题对话会”在武汉403国际艺术中心•漫行书店举行。著名作家余华,著名评论家、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和来自省作协,武汉高校,新闻媒体的与会嘉宾约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的主题取自余华的作品名称“细雨中的呼喊”,由著名评论家、武大文学院教授於可训主持。
首先开始的是余华作品朗读会,省作协我们爱读书会的会员和武汉部分高校的学子深情并茂地朗读了余华的部分作品章节。在随后的无主题对话活动中,气氛活跃。余华的粉丝们以湖北特产为名,自称“鱼面”。“鱼面”们从生活细节到创作历程,从人生困惑到文学理论,方方面面提出了各种问题,而台上的两位嘉宾也都是来者不拒。
有粉丝问,对哪些作品的阅读成就了余华的写作?余华总结称通过阅读他“结识”了三位“文学导师”:从川端康成那里学会了对细节的重视;卡夫卡给他带来思想的自由;威廉·福克纳则教给他心理描写的绝活。“经典作品对作家的影响,就像阳光对树木成长的影响,树木吸收阳光,但树木还是以树木的方式成长,所以不要担心受到外界影响会失去自我。”
他还回忆起1988-1991年在鲁迅文学院与莫言同住一个宿舍,两人都喜欢读福克纳,莫言还向他推荐了拉美作家科塔萨尔作品《南方高速公路》,共同阅读这些作品,并不影响莫言成为莫言、余华成为余华。“任何影响都只会让一个作家像他自己”。
余华简洁的叙事风格在当代文坛为人称道,张清华教授曾形象地将这种风格概括为“减法规则”。“鱼面”们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余华的叙事风格。余华认为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创作的时候“减法规则”十分适用,但是到了《兄弟》的时候已经不适用了,在《兄弟》里面他的叙事风格发生了转变,所谓的“减法”已经变成了“加法”、“乘法”。
现场提问中也有比较“时兴”的话题,比如如何看待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余华认为,《人民的名义》是过去反腐作品的升级版,许多人就觉得尺度大了,这只不过是官位大了而已。谈起《许三观卖血记》是否有可能拍摄时,余华坦言并不乐观:“《人民的名义》能拍了不代表《许三观卖血记》就能拍。”
而对于“鱼面”所关心的余华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余华说在没写完之前,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这过程就象抗战开始。余华的幽默引得台下听众大笑不止。
余华作品朗读与无主题对话会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钟 声
发布时间:
2017-04-19
4月14日下午,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我们爱读书会主办的“余华作品朗读与无主题对话会”在武汉403国际艺术中心•漫行书店举行。著名作家余华,著名评论家、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和来自省作协,武汉高校,新闻媒体的与会嘉宾约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的主题取自余华的作品名称“细雨中的呼喊”,由著名评论家、武大文学院教授於可训主持。
首先开始的是余华作品朗读会,省作协我们爱读书会的会员和武汉部分高校的学子深情并茂地朗读了余华的部分作品章节。在随后的无主题对话活动中,气氛活跃。余华的粉丝们以湖北特产为名,自称“鱼面”。“鱼面”们从生活细节到创作历程,从人生困惑到文学理论,方方面面提出了各种问题,而台上的两位嘉宾也都是来者不拒。
有粉丝问,对哪些作品的阅读成就了余华的写作?余华总结称通过阅读他“结识”了三位“文学导师”:从川端康成那里学会了对细节的重视;卡夫卡给他带来思想的自由;威廉·福克纳则教给他心理描写的绝活。“经典作品对作家的影响,就像阳光对树木成长的影响,树木吸收阳光,但树木还是以树木的方式成长,所以不要担心受到外界影响会失去自我。”
他还回忆起1988-1991年在鲁迅文学院与莫言同住一个宿舍,两人都喜欢读福克纳,莫言还向他推荐了拉美作家科塔萨尔作品《南方高速公路》,共同阅读这些作品,并不影响莫言成为莫言、余华成为余华。“任何影响都只会让一个作家像他自己”。
余华简洁的叙事风格在当代文坛为人称道,张清华教授曾形象地将这种风格概括为“减法规则”。“鱼面”们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余华的叙事风格。余华认为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创作的时候“减法规则”十分适用,但是到了《兄弟》的时候已经不适用了,在《兄弟》里面他的叙事风格发生了转变,所谓的“减法”已经变成了“加法”、“乘法”。
现场提问中也有比较“时兴”的话题,比如如何看待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余华认为,《人民的名义》是过去反腐作品的升级版,许多人就觉得尺度大了,这只不过是官位大了而已。谈起《许三观卖血记》是否有可能拍摄时,余华坦言并不乐观:“《人民的名义》能拍了不代表《许三观卖血记》就能拍。”
而对于“鱼面”所关心的余华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余华说在没写完之前,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这过程就象抗战开始。余华的幽默引得台下听众大笑不止。
余华作品朗读与无主题对话会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