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笔会 > 原创小说

公 粮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18-01-27    作者: 半 坡

       那一个临近晚上的时光,葫芦河像往常一样。牛羊进圈的叽嘛叫唤声,被最后一抹夕光带走了。小小的村落,又一次走进了它往日的这时候,那种不闻鸡鸣犬吠的沉静里头。紧接着,这家的窗纸被油灯染亮后,那家的紧跟着也亮了起来。麻纸糊出来的窗纸上,瞬间就涂满了桔红色的灯光。在漆黑的夜的底色衬托下,那些灯光照亮的一家一家窑洞,就像一个又一个桔红色的灯笼,撒落在夜幕下的沟道各个地方。

       村头一家的破门扇,吱嘎一声被推开了。正坐炕上喝稀饭的丁卓儿,惊讶的抬头向开门那头张望。是爹,身上放羊穿的老皮袄没脱,肩上就扛着一大袋粮食,走了进来。丁卓儿看见,袋子是用那羊毛织的那种。厚厚的,粗糙而且扎手,但很是坚实耐用。爹卸下沉重的口袋。娘就问:“这是咋会事呀?”因为地净场光后,该分的都一样一样全都分了。咋还又扛回这展爽爽的一装粮呢?

爹一边喘了气,一边对娘说:“圈羊回来时,经过队上仓库窑那地,珠珠队长喊住了丁卓儿的爹。让他家土炕上也炕上一装粮食。说是乡上催的很紧,等不上天干晒太阳几天了。”。七岁的丁卓儿,凑近那粮袋,拍了拍,瓷瓷实实。

         爹就让娘和丁卓儿揭席,自己把口袋抱起来,倒到土炕上。然后再摊开来。才放下了席子。

         丁卓儿见平平的炕,像突然间像肿起来了一样。厚厚的,鼓鼓的。人再坐那席上时,感觉凉凉的。炕粮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那鼓起来的席子上,丁卓儿不好爬在上面写作业。因为那鼓起来的炕席,即不平整,也不舒服。到了晚上睡觉也很糟糕。被做饭塞进去的柴火一顿烧,烘得那水蒸汽直往上窜,席子都成湿浸浸的了。人睡在上面,会觉得极不舒服。好长时间的折腾,让丁卓儿不能安然入眠。丁卓儿就抱怨起了爹。不该答应珠珠队长,炕着让人活受罪的粮食。

        因为耽心着儿子第二天上学,睡不好就不能按时起床。丁卓儿的母亲也开始嘟囔着责怪起老汉来。被嘟囔烦了的父亲就说,“你们晓得个屁哩,你们以为我愿意吗?实在是没法推诿的事,谁都有个脸呢。队长说了,咱不好当面回绝人家吧?再说了,又不是咱一家替队上炕粮。相信不好的人家,要求炕粮,队长还不会让炕呢。”

         爹这样说了后,娘就再不好说什么。丁卓儿再不害话【指懂道理】,也没了办法。只得在那湿湿的,潮潮的,也蒸人的炕上重新躺了下去。

        爹说的相信不好的人家,丁卓儿是知道的。那前院的后圪崂里住着位二阴阳。是靠给人家看风水,遣坟放宅址,吃死人饭为生的。这人有个老婆,嘴一拧一拧的,最好笑话人了。她常穿的新格暂暂的,梳了个圆饼头。讥张家,笑李家的。也就是因为有那好男人二阴阳,才敢那么放肆的说张道李。丁卓儿的娘说,圆饼头能的是男人,因为能挣来两个怂活钱,又会带回来红点馍馍吃。才让她能的,不识自己够几斤几两了。

        只是那二阴阳两口儿,人气太差。村里就没一点威信。饲养员余德辽说,圆饼头家推上磨,不识按时卸驴下磨。把队上的牲口,当自己家的用哩。要上几回家牲口,不肯卸下拉回来。队长珠珠则同了一队的社员说,圆饼头嚷着要给队上炕粮。自己说了,别人炕的,你炕不成。人家都炕粮,给一斗交八升,都说还有富余。她家炕一斗,左说右说的,五升都收不回来。

       丁卓儿还从爹口里知道,除了社员炕上要炕玉米,还要炕谷子。因为公粮催的紧,要赶时间交上去。过河二里远的半圆坪镇上有粮站。但那里收的是东五乡的公粮。丁卓儿家所在的葫芦河大队,粮还是要交县上的城关粮站去。人家把交粮的队分了乡分了队,还分了日期的。

        爹是队上放羊的。爹对丁卓儿说过,除了谷子玉米,还有部分高粮分社员外,黑豆黄豆和一些高粱是不会分的。队上大大小小的牲口太多了,不是做了牛饲料,就是要舔那些乏了的羊羔儿。

        星期六的前晌,出嫁到镇上的姐姐回来了。说是存米着面,没啥好家具。想要几个泥做的纸囤囤。就来丁卓儿家,她安顿娘,抽空拍上几个泥囤囤,让爹瞅个集上再送过来。下午,姐要回去时,丁卓儿也嚷着要到姐家去。娘不让,怕耽误念书的事。姐看丁卓儿执意要跟了去,就说住一晚上不碍事的。明日下午,自己把丁卓儿照过大河,让他自个回来。娘终于同意了。丁卓儿很高兴。因为自己是大了十多岁的姐姐,一手手抱大的。要不是爹早早出嫁了姐姐,丁卓儿没那么多孤独,在自己的童年岁月里头。

        丁卓儿姐姐家,就住在石台山上。是租了杨家老地方住下来的。正对着姐家坡洼下面,就是这镇上的粮站。粮站修的很大,占了好大一片地方。四周围起来的无数窑洞,把那大院圈进当中。所以,从远点儿的石台山上看,它就像汉字里边的口字样样。因为是居高临下的俯视,粮站总让丁卓儿看的清清楚楚的。那些日子,正赶上交粮收粮。丁卓儿觉得无聊了,就看粮站底下的景况。因为那里人多,牲口也多。常常哇呜吵闹,熙熙攘攘的。

         丁卓儿只是听爹讲过,这半月坪粮站,只负责征收热寺湾,马家砭等五个乡的公购粮,却无法看出这么多人,这么多车的空旷场地里,谁是谁乡的人,谁又是谁沟里派来的车。从进粮站背靠的拐角那儿起,人群转一个角到半圆坪乡镇府大门外的那片空地,再连接着延到粮站见不到阳光的背圪崂里。全是人。那么多人流动着,穿梭着,拥挤着,也喊叫着。丁卓儿看出来了,通向粮站脑盘那道涩涩的斜坡上,上上下下的人,是明显分出谁上谁下的。只是人多,拥挤。特别是过那道角门处,人要等等对对。下来的空身空手,要给扛粮包上坡的自觉去让路。有时,还要斜下身子让人过去。到了底滩,人就分不出朝那流动了。人首相挨,肩膀厮磨。乱糟糟的。

        交毕粮的,留一人照那一堆自家车辆牲口。余外的人则商量着,簇拥着朝粮站另一头大门那儿走进去。他们是要进去结账的。丁卓儿记起了爹的话。爹对丁卓儿说过,交的粮是分为公粮和购粮两部分的。公粮是义务,交了就交了,国家不再付酬。购粮是会给钱的,作为征收后,给农民一定的报酬。那些人许是因为要去领钱,或者将粮交进了国库,心理上没了负担的缘故。丁卓儿看他们一群人,好像很兴奋的样子。

         当丁卓儿问爹,公家为什么要征粮的时候。爹说:“公粮和税务一样,都是国家经济的支撑。国家收回去,又要用于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还要改变人们的生活。都要靠税务来钱。比如国家养那么多干部,要给他们开工资,城里有那么多非农业人口,他们要天天吃饭。就是像咱一样的农民,种了粮交上去,养活了那么多人口。”爹这么一说,丁卓儿就懂了。

       一声拖得很长也很响亮的儿马“咴咴”叫声,拉回了丁卓儿信马由缰的遐想。丁卓儿的思维又重新回到交粮人这头。

       交粮的人多,车子也多。有架子车,也有那种车轱辘大些的胶轮大车。拉粮的牲口里有驴有马,有骡子有牛。这些牲口,丁卓儿都认得。姐姐教他识马时说,骡和马最大的区别在尾巴上。马的尾巴又粗又旺,直能拖到地上。骡子的短些,也细上一些。

       人占了平整的地方,牲口和车子,就被挤到收毕庄稼的地里,宽点儿的大路上,或者憋进了窑背巷。从最里头的窄巷里起,到骡马大店那院外头,直至近公路的白杨树下。全是牲口。丁卓儿看到,牛甩着尾巴,赶那蚊蝇。马打着响鼻,冲冲着地面。这儿一滩那儿一滩牲口的尿,像戳印到地上的大图章。一坨儿一坨儿的湿影儿。那一堆一堆的牲口粪便,拉拉撒撒散在各处地方。最乖觉的是骡子。最捣蛋的是那毛驴。你看着它,它瞅着你,那一头毛驴有苜蓿或玉米杆吃了,几头毛驴都要去争抢。吃不到了,就拉动了栓它的架子车杆,去路边啃那青草去了。还有的交驴,就像乡里来的后生,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位美女。于是,不假思索就撵那一边的草驴去,调情说爱了。造的那些正扛粮的人,回头用玉米杆,柳条儿打开那些打架的驴,然后再离开。

       丁卓儿回家的第二个早上。

       吃罢了饭,父亲揭起后炕角,抓起几粒玉米抠抠玉米嘴儿。再放口里,圪崩一声咬开颗玉米粒儿。接下来,又在火到不了的地方,试着咬了几次。然后对着丁卓儿的母亲说:“干了,可以扫起来了。”尔后,随手丢下手里那几粒玉米。

       丁卓儿的母亲就去取那条口袋。丁卓儿的父亲让丁卓儿拉起席边,自己拿起笤帚扫那炕上的玉米。炕干了的玉米被扫成一堆,堆在炕当中。父亲用簸萁装口袋的时候,那玉米里头的薄皮儿飞起袋口来,白白的,像小蝴蝶的腾挪飞舞。紧接着,空气里就弥漫了一种干干的尘土味,怪呛人的喉咙。

       装好的粮,在丁卓儿家脚底堆了两天。那天,夜影子罩上葫芦河的上空时,珠珠队长对丁卓儿的父亲说,晚上把粮背到马叫差的院里来。马叫差是光棍汉,住的窑洞临近大路。在一盏喂牲口的大马灯下面,一称一称过各家炕过的干玉米。珠珠把称,后井沟的呼烧儿捏笔记帐。一家过了又一家。丁卓儿也跟父亲去交粮。他看那昏黄的马灯下面,不知有些什么虫子在飞舞。

       快称完时,珠珠队长嘱咐四个被抽出的赶车社员:“明早四点准时出发,各自回去准备下绑牲口的家伙。再把棉袄带上,防止清晨天冷。另外,再每人自带干粮。明日交粮,集体不给送粮人进食堂管饭。别人胡弄的,我不给自己惹那麻烦。”

珠珠说的麻烦。指的是有一年,也是一队的社员,跟上队长大耳朵交粮。粮交毕时,还剩六升小麦。也就二十多斤。几个社员窜缀大耳朵,把那麦子拿到食堂里,换一顿肉炒面吃了。没主意的大耳朵听了,带众人饱撑了一顿好饭。谁知,吃了嘴的人里面,出了叛徒。告发到驻队工作组那儿,大耳朵好没挨了几次批斗,才下得了台。

          第二天,一阵轰隆的声音,把丁卓儿从酣睡里惊醒了过来。丁卓儿听到了人走的踢踏声,车轱辘的吱嘎声,还有送粮人,甩响了的鞭子声。走近了,又远去了,渐渐消失在出村的那条大路上去了。

上一篇:离爱有多远

下一篇:感谢微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公 粮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半 坡
发布时间: 2018-01-27

       那一个临近晚上的时光,葫芦河像往常一样。牛羊进圈的叽嘛叫唤声,被最后一抹夕光带走了。小小的村落,又一次走进了它往日的这时候,那种不闻鸡鸣犬吠的沉静里头。紧接着,这家的窗纸被油灯染亮后,那家的紧跟着也亮了起来。麻纸糊出来的窗纸上,瞬间就涂满了桔红色的灯光。在漆黑的夜的底色衬托下,那些灯光照亮的一家一家窑洞,就像一个又一个桔红色的灯笼,撒落在夜幕下的沟道各个地方。

       村头一家的破门扇,吱嘎一声被推开了。正坐炕上喝稀饭的丁卓儿,惊讶的抬头向开门那头张望。是爹,身上放羊穿的老皮袄没脱,肩上就扛着一大袋粮食,走了进来。丁卓儿看见,袋子是用那羊毛织的那种。厚厚的,粗糙而且扎手,但很是坚实耐用。爹卸下沉重的口袋。娘就问:“这是咋会事呀?”因为地净场光后,该分的都一样一样全都分了。咋还又扛回这展爽爽的一装粮呢?

爹一边喘了气,一边对娘说:“圈羊回来时,经过队上仓库窑那地,珠珠队长喊住了丁卓儿的爹。让他家土炕上也炕上一装粮食。说是乡上催的很紧,等不上天干晒太阳几天了。”。七岁的丁卓儿,凑近那粮袋,拍了拍,瓷瓷实实。

         爹就让娘和丁卓儿揭席,自己把口袋抱起来,倒到土炕上。然后再摊开来。才放下了席子。

         丁卓儿见平平的炕,像突然间像肿起来了一样。厚厚的,鼓鼓的。人再坐那席上时,感觉凉凉的。炕粮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那鼓起来的席子上,丁卓儿不好爬在上面写作业。因为那鼓起来的炕席,即不平整,也不舒服。到了晚上睡觉也很糟糕。被做饭塞进去的柴火一顿烧,烘得那水蒸汽直往上窜,席子都成湿浸浸的了。人睡在上面,会觉得极不舒服。好长时间的折腾,让丁卓儿不能安然入眠。丁卓儿就抱怨起了爹。不该答应珠珠队长,炕着让人活受罪的粮食。

        因为耽心着儿子第二天上学,睡不好就不能按时起床。丁卓儿的母亲也开始嘟囔着责怪起老汉来。被嘟囔烦了的父亲就说,“你们晓得个屁哩,你们以为我愿意吗?实在是没法推诿的事,谁都有个脸呢。队长说了,咱不好当面回绝人家吧?再说了,又不是咱一家替队上炕粮。相信不好的人家,要求炕粮,队长还不会让炕呢。”

         爹这样说了后,娘就再不好说什么。丁卓儿再不害话【指懂道理】,也没了办法。只得在那湿湿的,潮潮的,也蒸人的炕上重新躺了下去。

        爹说的相信不好的人家,丁卓儿是知道的。那前院的后圪崂里住着位二阴阳。是靠给人家看风水,遣坟放宅址,吃死人饭为生的。这人有个老婆,嘴一拧一拧的,最好笑话人了。她常穿的新格暂暂的,梳了个圆饼头。讥张家,笑李家的。也就是因为有那好男人二阴阳,才敢那么放肆的说张道李。丁卓儿的娘说,圆饼头能的是男人,因为能挣来两个怂活钱,又会带回来红点馍馍吃。才让她能的,不识自己够几斤几两了。

        只是那二阴阳两口儿,人气太差。村里就没一点威信。饲养员余德辽说,圆饼头家推上磨,不识按时卸驴下磨。把队上的牲口,当自己家的用哩。要上几回家牲口,不肯卸下拉回来。队长珠珠则同了一队的社员说,圆饼头嚷着要给队上炕粮。自己说了,别人炕的,你炕不成。人家都炕粮,给一斗交八升,都说还有富余。她家炕一斗,左说右说的,五升都收不回来。

       丁卓儿还从爹口里知道,除了社员炕上要炕玉米,还要炕谷子。因为公粮催的紧,要赶时间交上去。过河二里远的半圆坪镇上有粮站。但那里收的是东五乡的公粮。丁卓儿家所在的葫芦河大队,粮还是要交县上的城关粮站去。人家把交粮的队分了乡分了队,还分了日期的。

        爹是队上放羊的。爹对丁卓儿说过,除了谷子玉米,还有部分高粮分社员外,黑豆黄豆和一些高粱是不会分的。队上大大小小的牲口太多了,不是做了牛饲料,就是要舔那些乏了的羊羔儿。

        星期六的前晌,出嫁到镇上的姐姐回来了。说是存米着面,没啥好家具。想要几个泥做的纸囤囤。就来丁卓儿家,她安顿娘,抽空拍上几个泥囤囤,让爹瞅个集上再送过来。下午,姐要回去时,丁卓儿也嚷着要到姐家去。娘不让,怕耽误念书的事。姐看丁卓儿执意要跟了去,就说住一晚上不碍事的。明日下午,自己把丁卓儿照过大河,让他自个回来。娘终于同意了。丁卓儿很高兴。因为自己是大了十多岁的姐姐,一手手抱大的。要不是爹早早出嫁了姐姐,丁卓儿没那么多孤独,在自己的童年岁月里头。

        丁卓儿姐姐家,就住在石台山上。是租了杨家老地方住下来的。正对着姐家坡洼下面,就是这镇上的粮站。粮站修的很大,占了好大一片地方。四周围起来的无数窑洞,把那大院圈进当中。所以,从远点儿的石台山上看,它就像汉字里边的口字样样。因为是居高临下的俯视,粮站总让丁卓儿看的清清楚楚的。那些日子,正赶上交粮收粮。丁卓儿觉得无聊了,就看粮站底下的景况。因为那里人多,牲口也多。常常哇呜吵闹,熙熙攘攘的。

         丁卓儿只是听爹讲过,这半月坪粮站,只负责征收热寺湾,马家砭等五个乡的公购粮,却无法看出这么多人,这么多车的空旷场地里,谁是谁乡的人,谁又是谁沟里派来的车。从进粮站背靠的拐角那儿起,人群转一个角到半圆坪乡镇府大门外的那片空地,再连接着延到粮站见不到阳光的背圪崂里。全是人。那么多人流动着,穿梭着,拥挤着,也喊叫着。丁卓儿看出来了,通向粮站脑盘那道涩涩的斜坡上,上上下下的人,是明显分出谁上谁下的。只是人多,拥挤。特别是过那道角门处,人要等等对对。下来的空身空手,要给扛粮包上坡的自觉去让路。有时,还要斜下身子让人过去。到了底滩,人就分不出朝那流动了。人首相挨,肩膀厮磨。乱糟糟的。

        交毕粮的,留一人照那一堆自家车辆牲口。余外的人则商量着,簇拥着朝粮站另一头大门那儿走进去。他们是要进去结账的。丁卓儿记起了爹的话。爹对丁卓儿说过,交的粮是分为公粮和购粮两部分的。公粮是义务,交了就交了,国家不再付酬。购粮是会给钱的,作为征收后,给农民一定的报酬。那些人许是因为要去领钱,或者将粮交进了国库,心理上没了负担的缘故。丁卓儿看他们一群人,好像很兴奋的样子。

         当丁卓儿问爹,公家为什么要征粮的时候。爹说:“公粮和税务一样,都是国家经济的支撑。国家收回去,又要用于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还要改变人们的生活。都要靠税务来钱。比如国家养那么多干部,要给他们开工资,城里有那么多非农业人口,他们要天天吃饭。就是像咱一样的农民,种了粮交上去,养活了那么多人口。”爹这么一说,丁卓儿就懂了。

       一声拖得很长也很响亮的儿马“咴咴”叫声,拉回了丁卓儿信马由缰的遐想。丁卓儿的思维又重新回到交粮人这头。

       交粮的人多,车子也多。有架子车,也有那种车轱辘大些的胶轮大车。拉粮的牲口里有驴有马,有骡子有牛。这些牲口,丁卓儿都认得。姐姐教他识马时说,骡和马最大的区别在尾巴上。马的尾巴又粗又旺,直能拖到地上。骡子的短些,也细上一些。

       人占了平整的地方,牲口和车子,就被挤到收毕庄稼的地里,宽点儿的大路上,或者憋进了窑背巷。从最里头的窄巷里起,到骡马大店那院外头,直至近公路的白杨树下。全是牲口。丁卓儿看到,牛甩着尾巴,赶那蚊蝇。马打着响鼻,冲冲着地面。这儿一滩那儿一滩牲口的尿,像戳印到地上的大图章。一坨儿一坨儿的湿影儿。那一堆一堆的牲口粪便,拉拉撒撒散在各处地方。最乖觉的是骡子。最捣蛋的是那毛驴。你看着它,它瞅着你,那一头毛驴有苜蓿或玉米杆吃了,几头毛驴都要去争抢。吃不到了,就拉动了栓它的架子车杆,去路边啃那青草去了。还有的交驴,就像乡里来的后生,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位美女。于是,不假思索就撵那一边的草驴去,调情说爱了。造的那些正扛粮的人,回头用玉米杆,柳条儿打开那些打架的驴,然后再离开。

       丁卓儿回家的第二个早上。

       吃罢了饭,父亲揭起后炕角,抓起几粒玉米抠抠玉米嘴儿。再放口里,圪崩一声咬开颗玉米粒儿。接下来,又在火到不了的地方,试着咬了几次。然后对着丁卓儿的母亲说:“干了,可以扫起来了。”尔后,随手丢下手里那几粒玉米。

       丁卓儿的母亲就去取那条口袋。丁卓儿的父亲让丁卓儿拉起席边,自己拿起笤帚扫那炕上的玉米。炕干了的玉米被扫成一堆,堆在炕当中。父亲用簸萁装口袋的时候,那玉米里头的薄皮儿飞起袋口来,白白的,像小蝴蝶的腾挪飞舞。紧接着,空气里就弥漫了一种干干的尘土味,怪呛人的喉咙。

       装好的粮,在丁卓儿家脚底堆了两天。那天,夜影子罩上葫芦河的上空时,珠珠队长对丁卓儿的父亲说,晚上把粮背到马叫差的院里来。马叫差是光棍汉,住的窑洞临近大路。在一盏喂牲口的大马灯下面,一称一称过各家炕过的干玉米。珠珠把称,后井沟的呼烧儿捏笔记帐。一家过了又一家。丁卓儿也跟父亲去交粮。他看那昏黄的马灯下面,不知有些什么虫子在飞舞。

       快称完时,珠珠队长嘱咐四个被抽出的赶车社员:“明早四点准时出发,各自回去准备下绑牲口的家伙。再把棉袄带上,防止清晨天冷。另外,再每人自带干粮。明日交粮,集体不给送粮人进食堂管饭。别人胡弄的,我不给自己惹那麻烦。”

珠珠说的麻烦。指的是有一年,也是一队的社员,跟上队长大耳朵交粮。粮交毕时,还剩六升小麦。也就二十多斤。几个社员窜缀大耳朵,把那麦子拿到食堂里,换一顿肉炒面吃了。没主意的大耳朵听了,带众人饱撑了一顿好饭。谁知,吃了嘴的人里面,出了叛徒。告发到驻队工作组那儿,大耳朵好没挨了几次批斗,才下得了台。

          第二天,一阵轰隆的声音,把丁卓儿从酣睡里惊醒了过来。丁卓儿听到了人走的踢踏声,车轱辘的吱嘎声,还有送粮人,甩响了的鞭子声。走近了,又远去了,渐渐消失在出村的那条大路上去了。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