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家茶馆 > 新作快读

岁月常赊 (刊载于《椰城》 2020第7期)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0-07-23    作者: 菡 萏

  母亲进来时,我不知道。她找至书房门口说:“这么专心,家搬走了都不知道。”我把她让至客厅,沏茶、切水果,问为何不休息。她说:“睡不着,出来走走,闹心。你老姑又病了,这次是肝硬化。”这么多年,不时听到她的消息,不是摘这个,就是拿那个,身上的零件已然不多。我说:“妈!没事的,只是硬化,不是癌,好好保养,还能活很多年。”母亲沉吟道:“看你说的,硬了就软不了,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她还那么年轻。”说着竟滴下泪来。

  我起身拉了拉窗纱,午后的阳光筛成米金色,一团团落在地板上,也洒在母亲的暗影里。帘后是影影绰绰的绿,春天真的来了,像蹑手蹑脚的猫。这个世界有过无数个春天,每个春天都不同,何况肚子里的肝。

  (一 )

  见到老姑那年她十八,我八岁。她带我去插班,找她的张老师,逢人便说我是她的大侄女,那个兴奋劲我一直记得。她和谁都熟,见谁都打招呼,说我生在那所学校,天天用悠车子悠我。

  她没妈,从小就没妈,她妈走时她八岁。趿拉着我爷的大头棉鞋,提着铝制饭盒坐火车去给我奶送饭。奶在长春的铁路医院住院,一住就是五年,是肝腹水。

  这样的场景,幼小时曾在我心底一遍遍描摹。想着同样幼小的她像童话里的小女孩,靸着那么大一双鞋挤蒸汽式火车,孤单单坐在绿皮长椅上,听着铁轨叮叮当当响,寂寞而勇敢。

  那是个布局很美的小城,遗有俄罗斯风格。街道平行,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一直到八道街,就这么数过来。街道间除一条条岔道相通外,中间有条大马路,横贯东西,叫中央大街。我唯一不迷路的城市——我的故乡。一道街前有条杨林路,杨林是烈士,年年清明给他扫墓,参观他的故居,听他父亲站在院子里作报告。她说认识杨林,是我爸的同学,与我们家隔一条马路。

  那时她待业,在街道帮忙,脸色红润漂亮,穿着也时尚。他们唱歌跳舞,拉二胡、手风琴,说快板三句半,还有现代京剧、二人转之类的。我常混迹其中,看他们排练,跟着跑文化宫,坐在那个小城最大剧院的第一排,看他们演出。满天星辉从棚顶而落,“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的旋律,与夜幕一起响起。我怕她出丑,担心她演砸,跑到后台看他们上妆卸妆。刺眼的灯光,京剧样的脸谱,漆黑油亮的眼影,大红的腥唇,那是她的青春,浓墨重彩的青春。

  她谈恋爱,钢琴般雪花漫长的恋爱。他们一起排练,他喜欢她,总找她。每晚七点在胡同口打口哨,清脆的哨音拐着弯划破清凉夜色。她能听见,我也能听见,整个胡同都能听见。她借故跑出去,回来却要挨揍。爷打她,用皮带抽,抽一下,她叫一声。多年后她不再承认,说爷待她好,没太拦着。而爷心如磐石,死活不肯,家里不时洪水滔天。文革时两家有仇,大姑妈深受其害。家里讨厌那个老太太,老太太却喜欢她,一口一个“苓”地叫着,想让她做她家的儿媳妇。

  很多次,我和二姑半夜不得不从暖烘烘的被窝爬起,穿戴整齐,走过寂静无人的街道,高高的天桥,去敲响铁道南那所红色老毛子房。站在高大的玻璃窗下,二姑敲一下,喊一声:“姐!”直至屋里的灯光亮起,厚重的木门,在浓重的夜幕中,吱呀一声打开。三个人影再急匆匆往回赶,哪怕是冬天,柏油路上的雪吱嘎嘎作响。

  她没少挨打,为了她的爱情。我经常掩护她,为此在三道街的电影院,跟着看了一场又一场的电影。《流浪者》《冰山上的来客》,都是那时的节奏。我坐在他俩中间,当电灯泡,护着她,也顾忌着爷爷。没我她出不了门,是她的挡箭牌,基于爷爷对我的信任,她的恋爱一直可以在冰封的暗河下流淌。

  那时的人清淡,恋爱不像现在这般粘稠,只是看看电影,压压马路,或成群结队出去玩。至少没看见他们拉过手,最浪漫的事,无非昏黄的路灯下,各自抄着手,矮倭瓜样并排慢吞吞往前移。天空的雪花一片片往下落,我不时回头,等他们。

  有次爷爷打她,她深夜跑了出去。二姑牵着我出去找,以为她投敌叛国,游入别人水域。凌晨两点,我起夜,皎洁的月光下,她独自坐在院落里,脸上挂着晶莹泪珠,穿了件藏青色后开衫短袖,纯白荷叶两瓣领,满身清辉,尤为肃穆。是我记忆里她最美的画面。

  (二)

  她对我好,我需要的东西,总是能变着法子弄回来。发卡、钱包、铜钱扎的鸡毛毽,透明的羊嘎拉哈、橡皮筋、魔方、九连环,掐着红牙子的军帽。同学们没有的小东西我都有,惊喜总在意外。发卡松了,拿出去找人用橡胶水撸一撸,回来就紧了一圈。她认识很多人,朋友遍天下,到处都是同学,让我觉得无所不能。

  她有个同学叫李晓宓,幼时母亲回了日本,七九年又找回来,带回很多衣物。送她,她不穿,往我身上套。我身量高,那些尼龙弹性的东西正合适。那个时代,审美有别现在的桑蚕棉麻,但她的心是天然的。

  每至星期六,同学们要忆苦思甜,去校田地劳动。校田地很远,在郊外,排队走着去,需带饭。她给我炒土豆片,煎鸡蛋,用袖珍黄铜腰型饭盒,一盒盒装好。饭是饭,菜是菜,规规矩矩,干干净净。我们坐在场院里吃,吃不完,我把菜分给同学。有年土豆大丰收,同学们连挖带抬,堆得小山似的。拖拉机一车车往回拉,天黑还没干完。猛抬头,看见她从田垄头喊着我的名字,扑了过来,胳膊肘还挎着我的小红格上衣。那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她帮我们干活,搂着我坐拖拉机回家,夜风吹着头发,很幸福。她是唯一找到校田地的家长。

  有次,二道街挖水沟,几个男孩用黄泥巴打仗,一个泥团飞过来,误伤了我的眼睛。我惊叫着从同学家门前的秋千跌落,眼前漆黑,泪流不止。她风风火火赶来,找不到凶手,背起我就跑。趴在她背上,能听见耳旁呼呼的风。我说,没事,好了。她不听,奔进医院走廊,就喊她同学的名字,把我的肝胆脾都照了一遍。第一次接触B超,凉腻腻的东西涂在肚子上,她帮我擦了又擦。

  爷爷是个老派的人,板板的,每天提笼架鸟,悠闲地迈着八字步。火上房都不着急,这是母亲的原话。上馆子、听戏、搓澡、看书、读报、下棋、养花,捉虫那是常态。以现在的话说,叫虚度光阴。他抽烟斗,盘腿坐在炕上,看参考消息,喝牛奶,管美国叫米国。做鸟食,鸡蛋加小米,又蒸又碾,再用牛皮纸袋封好;给鸟配种,看鸟孵蛋,把蛋放在水盆里转,不转的就说死了;把鸟笼子托在掌上,打开笼门,再举过头顶等鸟回来。鸟不回来,就发动一胡同小朋友们帮他找。他唱京剧,打太极,摘茉莉花,做花茶,生活的烟尘一丝不染。他天真慈爱也暴躁,洗脸时水温稍不对,会一脚把盆子踹飞,扬手也能将整桌饭菜扣在地上。然后领着我扬长而去,坐在馆子里,重新点菜。

  四年间,爷爷给我的全是溺爱,一句重话都没有。没啥对错,对错对这个老人一文不值。他难伺候,伺候他的事,多半老姑做,那些糙事粗活也是她的。弓着腰背米回家,抢紧俏物资,用架子车拉煤,在院子里做煤球;站在水池边洗衣服,衣服晾在绳上,很快冻成铁板,滴下的水凝成冰柱。这样的场景,成年后我一遍遍想起。她用坛子腌朝鲜咸菜,烧得一手好菜,溜肉段、挂浆白果、爆炒小肚,啥啥都会。她能干,健康,浑身使不完的劲,稍有空闲还要忙她五光十色的爱情。

  吃饭时,常坐在桌前,讲她的大哥。说她的大哥多么智慧幽默,转业是多么大的官,天天盼着能回来;也说我的父亲,多么的聪明,算盘打得如何好,古今人物了如指掌。我却不以为然,觉得都是春天枝丫上风吹的一粒,而非她口里崇拜的哥。若干年后,开始理解,她需要的仅仅只是一块遮风挡雨的天空。

  每年叶子深时,小城要开运动会。有次,县市代表团齐聚小城,同学们轮流去。我课间跑回家取白衬衣,借给没有的同学。院子里围了不少人,她半边脸是红的,有泪,手里握把剪刀。我闪进屋,开箱拿了衣服藏在背后偷跑回学校。知道打了架,那家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掴了她一掌,起因是爷爷家的海棠遮了人家的窗户。这件事,让我纠结很多年,想着为何没能冲上去保护她,是不够高大,太小,还是没有勇气。如果她哥在,会不会一拳挥下。这成了心底的伤疤,隐隐的,揭不得,揭了就流血。仿佛那一巴掌打的不是她,而是我。可我一生爱惜自己,讨厌这样粗鲁的行径。

  ( 三)

  为了拆散他们,爷爷把她带到几千里外的部队雪藏起来,一住就是半年。家里只剩下我和二姑,那是一段宁静的时光。二姑文雅,慢声细语,一笑两酒窝,有地主家小姐的范。但琐碎,一个盘子在天空下照半天,才能盛菜。她挑拣我,嫌我衣服穿脏了,书包弄破了,没爱惜东西了。所以那时和老姑肝胆些,她大咧,毫无城府。她走后,我和二姑进入蜜月期,二姑每晚陪我写作业,坐在桌旁修铅笔,然后一根根码进文具盒;低头缝沙包,一针针,用小米装好锁上,再放在手上掂一掂;用线给我订本子,整齐平整,和古装书没啥两样。后来我也这样给儿子订。我帮她相亲,那年她二十七,到了危险的年龄,得嫁出去,相了一个又一个。她胆子小不敢去,拉着我,把我自个搁家也不放心。我们相依为命,两个人走在满天星斗的大街上,一边走她一边问我:“菡!你说咋样?”我说:“好像没长开,土豆似的。”也就作罢。她没人可商量,婚姻一直无果。后来找了一个儒雅白净,个子高大,鼻梁挺括,出身清寒的读书人,现在的二姑父。

  二姑爱美,在百货公司上班,冬天常穿一件灰色大衣,毛线钩的领子,口罩雪白。每天回家要在屋子里转一圈,看看前面,再瞅瞅后面,方摘掉围巾,脱下大衣。爷爷家四周都是镜子,淡青墙壁,双层大玻璃,暖气冒着热气,是我们的水晶城堡,也是T台。

  快春天时,爷爷和老姑回来了。爷爷依旧像尊瘦月,提着鸟笼,风清朗目,皮袍垂地。老姑似头牛,背回来一堆东西和一件铁盒苹果汁。我第一次知道了易拉罐,除此还带回一糖果盒情书。爷爷自以为千山万水,可以阻隔一桩姻缘,没想到她的宝贝女儿,暗通款曲,愈演愈烈。她的箱子不锁,那些情书成了我们学习小组的学习资料,我们大声朗读,摘取精彩段落。“时间是奔腾的野马,青松似盛开的鲜花。”是一封信的开头,觉得好,便加在作文里。那时红旗招展,铿锵,现今喑哑。一个人不会走时,往往喜欢捡拾别人的贝壳,装点门面,而若干年后,更喜欢自己思想的沙砾。

  在一切法子使尽,不见效果后,屋檐的水滴开始下落。春意泛起,又是一年物华时分,大伯穿着草绿色的军装回来了。坐在廊下,打开我的书包,翻出作业,夸我的字好,要带回去留念。看到潦草,揉成腌菜的,也会幽我一默,说:“敢情是矬子里的大个。”老姑的恋爱也开始解冻,男方家前来提亲,希望订婚,且请下厨师。不知大伯怎样做通爷爷的工作,总之云开雾散,春暖花开。那是个郑重的日子,意味着肖常棣从此可以正大光明走进这个院落,牵手我们家女儿。那些暴风骤雨的日子一去不返,随之一道宁静的彩虹挂在天边。

  放学后,我换了身新衣服。松绿的良衬衣,彩条搭扣绒线背心,都是母亲编织缝制从很远的地方寄回来的。梳了头,端坐在朱红照得见人影的写字台旁,等肖常棣来接我。我管他叫肖常棣,一字不落。我们家住二道街,他们家三道街,很近的路,但今天我是贵客。我摆弄着手里的小钱包,发现彩色拉链与接面脱了扣,便找出针线准备缝两针,恰巧他进来,我连忙藏在背后,不好意思起来。这个钱包是他买的,包括绣花的衫裙,每次他去长春都不会忘记我。他追了老姑四年,也溜须了我四年。

  再后来,我带着很多礼物离开了那个小城。一九七九年,小学五年级,十一岁。学习很棒,是三道杠,在最大的礼堂指挥过十几个小学的大合唱,是爷爷和姑姑们的骄傲。我的离开,让他们哭了又哭。

  (四)

  爷爷走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我已二十多岁。他躺在奶奶走的那家医院,风度一点没改。雪白的山羊胡子梳了又梳,纹丝不乱。洗脸水依旧端至床前,试好水温,旁人替他挽好袖子,方能伸手。胡子要戴个套子,洗完再摘下。他一生如此,一点褶都不打。父亲带的烟,他放在贴身口袋里,想时拿出来贴在鼻下嗅一嗅,或散给病友,炫耀是他儿子买回来的。三个姑娘女婿衣不解带伺候他,还要受他的气。那个老姑夫,一直鞍前马后陪着小意,即便是骂,也得听着。爷爷吐出来的一口口鲜血,他用手捧着。爷爷走在严冬,等两个儿子从几千里外赶回去,出殡的队伍已白漫漫蜿成长龙。当两顶孝帽、两套孝衣端至跟前,嚎啕的哭声飘荡在北国寒冷的风中。

  几年后,我辗转拿到爷爷唯一的一件遗物,一个幼时经常看他坐在皮褥子上摩挲的葫芦,色呈暗红,光滑如缎。再后来,年幼的儿子出于好奇,想窥探里面究竟,偷偷锯掉了嘴。

  上初中时,老姑曾邮来一块七十元钱的电子表,从南方淘腾回来的。婚后,给我捎来一套化妆品,一件梦特娇娇衫,大红色,穿着不合身,塞锣打鼓。衣服没穿,化妆品也搁置没用。再后来给我买了羊绒大衣,淡紫色的,捎信让我回去。我手边就有电话,拿起便能听到她们的声音,但从未这么做。她们是我心里的水井,照得见童年的影子,我怕自己匆忙的脚步溅落灰尘。她们是那么与众不同,有别于大街上来来往往,庸尘俗世里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是我的姑妈,生活在遥远的精神之国。

  我真正见到她时,是十二年前在北京。她头发枯黄,牙齿外撅,脸色晦暗,背微驼,穿着市面上的大众服饰。记忆中的老姑,那个扎着麻花辫,脸色红润,健康美丽的老姑,不复存在。她切了阑尾,摘了脾,拿了胆,极度贫血。我与她们住在一起,听着卫生间的水声哗哗流淌。她们老了,松懈干瘪,二十年该风干的都风干了。曾几何时,带着我到道南的浴室洗澡,雾气腾腾中,洁白饱满的身体,美得让人晕眩。那样的青春,于当年的我,得仰视。

  大伯病逝在301医院,心肌梗塞,还没正式退休。不让哭,怕诱发更多人的心梗,她们就嘤嘤地。也不让去八宝山,怕受不了。所以当灵车开出医院后,她们在后面踉踉跄跄地追赶,声嘶力竭地喊着:“哥!哥!”直至车子的背影越来越小。她们蹲在北京的街头,无助地哭泣,上气不接下气,任初秋的冷风抽打在身上。她们没妈,父亲不管事,顶天立地的哥也轰然倒下,这个世界越发荒凉。

  后来大姑也走了,很遭罪,浑身插满管子。剩下老姑二姑两姐妹在那片土地相依为命。她不时去她家,她也去她家。老姑不会过,总有捉襟见肘之时,二姑偷偷往她的手里塞钱,自己把短裤补了又补。再后来日子宽了,可以换房换车,乘飞机、火车、轮渡到外旅游,二姑依旧给她买。但每次去她家,拉开柜门,空空如也。便急着问:“苓!苓!给你买的衣服呢?”那些衣服都是大商场的品质,即便打折也价格不菲。她嘻嘻地笑,二姑知道又送人了。她家没有多余的东西,光溜溜,所以人缘好,交际广。二姑就数落她败家,说再也不管了,可下次还要给她卖。

  她对二姑也好,有一年二姑得了类风湿,浑身骨节肿痛,寸步难行。她背着二姑上医院,过马路,爬天桥,二姑像个孩子趴在她的后背。后来老天眷顾,二姑闯过难关,彻底治愈,可以穿着真丝旗袍,在微信一端温柔地喊我。

  如今老姑也两鬓落雪,快六十了,碰到喜欢的东西还会让她二姐给她买。她不见外,撒个娇不算什么。二姑常说,咋整,就这么一个妹妹,你爷临走时交代,最不放心的就是苓。说,从小没妈,不会过,你们得管着。

  有次,她到长春看二姑,二姑送她走。候车时,她说:“二姐!你每次都给我买衣服,这次没买,我心里空落落的。”二姑说:“那咋办?这样吧,给你五百块钱,你自己买。”“我不要钱,有。这样吧,还有两个小时的车,附近有菜场,你割十斤肉给我带着。”二姑说:“好!”就这样,她提着十斤沉甸甸的猪肉回了家。

  初次听说,以为是个笑话,觉得不可思议。多方证实后,我的眼泪开始一颗一颗往下落。一个没妈的孩子,人生的天空总有一角是漏雨的,需要别人缝补。娘家没了,姐成了唯一通道。

  爷爷花光最后一分财产撒手人寰,他是个清高的老人,不是不懂人间疾苦,只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生命。我爱爷爷,他给了我另重人生,极小就懂得什么是荣辱不惊。即便现在,两个姑妈时常在电话里对着我年迈的父亲呜呜滔滔地哭,哥!你可要多保重呀!你要是没了,我们到哪再找亲人。

  所以亲人一词不仅仅是配偶和儿女的专利,还有最初的根系,连着扯着,挖心挖肝的疼。

  前年,再次见到老姑。她穿着黑色小喇叭短裙,烫了头发,比我还时髦。依旧是北京,半夜在我头顶数钱,唰唰唰!新票子的声音。我迷迷糊糊地问,老姑你带多少钱,咋还没花完!她说,是儿媳妇给的,让好好玩,还没动。我便夸她儿媳妇好。他们说你别信,她爱面,工资卡都在儿媳手里帮儿子还车贷呢!

  她的旅行包是水货,在济南时,衣服就露在外面。她叉着腿坐在地板上闷着头缝。我说别要了,陪她去买拉杆箱。东西太多,装不下,在北京的旅店,又裂开,又坐在走廊里连捆带缝。外面是热闹的街市,望不断的人流。

  凌晨五点,我们分手在黎明的街头,最后的拥抱,让我泪湿衣衫。知道物是人非,很多事都回不去了。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岁月常赊 (刊载于《椰城》 2020第7期)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菡 萏
发布时间: 2020-07-23

  母亲进来时,我不知道。她找至书房门口说:“这么专心,家搬走了都不知道。”我把她让至客厅,沏茶、切水果,问为何不休息。她说:“睡不着,出来走走,闹心。你老姑又病了,这次是肝硬化。”这么多年,不时听到她的消息,不是摘这个,就是拿那个,身上的零件已然不多。我说:“妈!没事的,只是硬化,不是癌,好好保养,还能活很多年。”母亲沉吟道:“看你说的,硬了就软不了,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她还那么年轻。”说着竟滴下泪来。

  我起身拉了拉窗纱,午后的阳光筛成米金色,一团团落在地板上,也洒在母亲的暗影里。帘后是影影绰绰的绿,春天真的来了,像蹑手蹑脚的猫。这个世界有过无数个春天,每个春天都不同,何况肚子里的肝。

  (一 )

  见到老姑那年她十八,我八岁。她带我去插班,找她的张老师,逢人便说我是她的大侄女,那个兴奋劲我一直记得。她和谁都熟,见谁都打招呼,说我生在那所学校,天天用悠车子悠我。

  她没妈,从小就没妈,她妈走时她八岁。趿拉着我爷的大头棉鞋,提着铝制饭盒坐火车去给我奶送饭。奶在长春的铁路医院住院,一住就是五年,是肝腹水。

  这样的场景,幼小时曾在我心底一遍遍描摹。想着同样幼小的她像童话里的小女孩,靸着那么大一双鞋挤蒸汽式火车,孤单单坐在绿皮长椅上,听着铁轨叮叮当当响,寂寞而勇敢。

  那是个布局很美的小城,遗有俄罗斯风格。街道平行,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一直到八道街,就这么数过来。街道间除一条条岔道相通外,中间有条大马路,横贯东西,叫中央大街。我唯一不迷路的城市——我的故乡。一道街前有条杨林路,杨林是烈士,年年清明给他扫墓,参观他的故居,听他父亲站在院子里作报告。她说认识杨林,是我爸的同学,与我们家隔一条马路。

  那时她待业,在街道帮忙,脸色红润漂亮,穿着也时尚。他们唱歌跳舞,拉二胡、手风琴,说快板三句半,还有现代京剧、二人转之类的。我常混迹其中,看他们排练,跟着跑文化宫,坐在那个小城最大剧院的第一排,看他们演出。满天星辉从棚顶而落,“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的旋律,与夜幕一起响起。我怕她出丑,担心她演砸,跑到后台看他们上妆卸妆。刺眼的灯光,京剧样的脸谱,漆黑油亮的眼影,大红的腥唇,那是她的青春,浓墨重彩的青春。

  她谈恋爱,钢琴般雪花漫长的恋爱。他们一起排练,他喜欢她,总找她。每晚七点在胡同口打口哨,清脆的哨音拐着弯划破清凉夜色。她能听见,我也能听见,整个胡同都能听见。她借故跑出去,回来却要挨揍。爷打她,用皮带抽,抽一下,她叫一声。多年后她不再承认,说爷待她好,没太拦着。而爷心如磐石,死活不肯,家里不时洪水滔天。文革时两家有仇,大姑妈深受其害。家里讨厌那个老太太,老太太却喜欢她,一口一个“苓”地叫着,想让她做她家的儿媳妇。

  很多次,我和二姑半夜不得不从暖烘烘的被窝爬起,穿戴整齐,走过寂静无人的街道,高高的天桥,去敲响铁道南那所红色老毛子房。站在高大的玻璃窗下,二姑敲一下,喊一声:“姐!”直至屋里的灯光亮起,厚重的木门,在浓重的夜幕中,吱呀一声打开。三个人影再急匆匆往回赶,哪怕是冬天,柏油路上的雪吱嘎嘎作响。

  她没少挨打,为了她的爱情。我经常掩护她,为此在三道街的电影院,跟着看了一场又一场的电影。《流浪者》《冰山上的来客》,都是那时的节奏。我坐在他俩中间,当电灯泡,护着她,也顾忌着爷爷。没我她出不了门,是她的挡箭牌,基于爷爷对我的信任,她的恋爱一直可以在冰封的暗河下流淌。

  那时的人清淡,恋爱不像现在这般粘稠,只是看看电影,压压马路,或成群结队出去玩。至少没看见他们拉过手,最浪漫的事,无非昏黄的路灯下,各自抄着手,矮倭瓜样并排慢吞吞往前移。天空的雪花一片片往下落,我不时回头,等他们。

  有次爷爷打她,她深夜跑了出去。二姑牵着我出去找,以为她投敌叛国,游入别人水域。凌晨两点,我起夜,皎洁的月光下,她独自坐在院落里,脸上挂着晶莹泪珠,穿了件藏青色后开衫短袖,纯白荷叶两瓣领,满身清辉,尤为肃穆。是我记忆里她最美的画面。

  (二)

  她对我好,我需要的东西,总是能变着法子弄回来。发卡、钱包、铜钱扎的鸡毛毽,透明的羊嘎拉哈、橡皮筋、魔方、九连环,掐着红牙子的军帽。同学们没有的小东西我都有,惊喜总在意外。发卡松了,拿出去找人用橡胶水撸一撸,回来就紧了一圈。她认识很多人,朋友遍天下,到处都是同学,让我觉得无所不能。

  她有个同学叫李晓宓,幼时母亲回了日本,七九年又找回来,带回很多衣物。送她,她不穿,往我身上套。我身量高,那些尼龙弹性的东西正合适。那个时代,审美有别现在的桑蚕棉麻,但她的心是天然的。

  每至星期六,同学们要忆苦思甜,去校田地劳动。校田地很远,在郊外,排队走着去,需带饭。她给我炒土豆片,煎鸡蛋,用袖珍黄铜腰型饭盒,一盒盒装好。饭是饭,菜是菜,规规矩矩,干干净净。我们坐在场院里吃,吃不完,我把菜分给同学。有年土豆大丰收,同学们连挖带抬,堆得小山似的。拖拉机一车车往回拉,天黑还没干完。猛抬头,看见她从田垄头喊着我的名字,扑了过来,胳膊肘还挎着我的小红格上衣。那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她帮我们干活,搂着我坐拖拉机回家,夜风吹着头发,很幸福。她是唯一找到校田地的家长。

  有次,二道街挖水沟,几个男孩用黄泥巴打仗,一个泥团飞过来,误伤了我的眼睛。我惊叫着从同学家门前的秋千跌落,眼前漆黑,泪流不止。她风风火火赶来,找不到凶手,背起我就跑。趴在她背上,能听见耳旁呼呼的风。我说,没事,好了。她不听,奔进医院走廊,就喊她同学的名字,把我的肝胆脾都照了一遍。第一次接触B超,凉腻腻的东西涂在肚子上,她帮我擦了又擦。

  爷爷是个老派的人,板板的,每天提笼架鸟,悠闲地迈着八字步。火上房都不着急,这是母亲的原话。上馆子、听戏、搓澡、看书、读报、下棋、养花,捉虫那是常态。以现在的话说,叫虚度光阴。他抽烟斗,盘腿坐在炕上,看参考消息,喝牛奶,管美国叫米国。做鸟食,鸡蛋加小米,又蒸又碾,再用牛皮纸袋封好;给鸟配种,看鸟孵蛋,把蛋放在水盆里转,不转的就说死了;把鸟笼子托在掌上,打开笼门,再举过头顶等鸟回来。鸟不回来,就发动一胡同小朋友们帮他找。他唱京剧,打太极,摘茉莉花,做花茶,生活的烟尘一丝不染。他天真慈爱也暴躁,洗脸时水温稍不对,会一脚把盆子踹飞,扬手也能将整桌饭菜扣在地上。然后领着我扬长而去,坐在馆子里,重新点菜。

  四年间,爷爷给我的全是溺爱,一句重话都没有。没啥对错,对错对这个老人一文不值。他难伺候,伺候他的事,多半老姑做,那些糙事粗活也是她的。弓着腰背米回家,抢紧俏物资,用架子车拉煤,在院子里做煤球;站在水池边洗衣服,衣服晾在绳上,很快冻成铁板,滴下的水凝成冰柱。这样的场景,成年后我一遍遍想起。她用坛子腌朝鲜咸菜,烧得一手好菜,溜肉段、挂浆白果、爆炒小肚,啥啥都会。她能干,健康,浑身使不完的劲,稍有空闲还要忙她五光十色的爱情。

  吃饭时,常坐在桌前,讲她的大哥。说她的大哥多么智慧幽默,转业是多么大的官,天天盼着能回来;也说我的父亲,多么的聪明,算盘打得如何好,古今人物了如指掌。我却不以为然,觉得都是春天枝丫上风吹的一粒,而非她口里崇拜的哥。若干年后,开始理解,她需要的仅仅只是一块遮风挡雨的天空。

  每年叶子深时,小城要开运动会。有次,县市代表团齐聚小城,同学们轮流去。我课间跑回家取白衬衣,借给没有的同学。院子里围了不少人,她半边脸是红的,有泪,手里握把剪刀。我闪进屋,开箱拿了衣服藏在背后偷跑回学校。知道打了架,那家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掴了她一掌,起因是爷爷家的海棠遮了人家的窗户。这件事,让我纠结很多年,想着为何没能冲上去保护她,是不够高大,太小,还是没有勇气。如果她哥在,会不会一拳挥下。这成了心底的伤疤,隐隐的,揭不得,揭了就流血。仿佛那一巴掌打的不是她,而是我。可我一生爱惜自己,讨厌这样粗鲁的行径。

  ( 三)

  为了拆散他们,爷爷把她带到几千里外的部队雪藏起来,一住就是半年。家里只剩下我和二姑,那是一段宁静的时光。二姑文雅,慢声细语,一笑两酒窝,有地主家小姐的范。但琐碎,一个盘子在天空下照半天,才能盛菜。她挑拣我,嫌我衣服穿脏了,书包弄破了,没爱惜东西了。所以那时和老姑肝胆些,她大咧,毫无城府。她走后,我和二姑进入蜜月期,二姑每晚陪我写作业,坐在桌旁修铅笔,然后一根根码进文具盒;低头缝沙包,一针针,用小米装好锁上,再放在手上掂一掂;用线给我订本子,整齐平整,和古装书没啥两样。后来我也这样给儿子订。我帮她相亲,那年她二十七,到了危险的年龄,得嫁出去,相了一个又一个。她胆子小不敢去,拉着我,把我自个搁家也不放心。我们相依为命,两个人走在满天星斗的大街上,一边走她一边问我:“菡!你说咋样?”我说:“好像没长开,土豆似的。”也就作罢。她没人可商量,婚姻一直无果。后来找了一个儒雅白净,个子高大,鼻梁挺括,出身清寒的读书人,现在的二姑父。

  二姑爱美,在百货公司上班,冬天常穿一件灰色大衣,毛线钩的领子,口罩雪白。每天回家要在屋子里转一圈,看看前面,再瞅瞅后面,方摘掉围巾,脱下大衣。爷爷家四周都是镜子,淡青墙壁,双层大玻璃,暖气冒着热气,是我们的水晶城堡,也是T台。

  快春天时,爷爷和老姑回来了。爷爷依旧像尊瘦月,提着鸟笼,风清朗目,皮袍垂地。老姑似头牛,背回来一堆东西和一件铁盒苹果汁。我第一次知道了易拉罐,除此还带回一糖果盒情书。爷爷自以为千山万水,可以阻隔一桩姻缘,没想到她的宝贝女儿,暗通款曲,愈演愈烈。她的箱子不锁,那些情书成了我们学习小组的学习资料,我们大声朗读,摘取精彩段落。“时间是奔腾的野马,青松似盛开的鲜花。”是一封信的开头,觉得好,便加在作文里。那时红旗招展,铿锵,现今喑哑。一个人不会走时,往往喜欢捡拾别人的贝壳,装点门面,而若干年后,更喜欢自己思想的沙砾。

  在一切法子使尽,不见效果后,屋檐的水滴开始下落。春意泛起,又是一年物华时分,大伯穿着草绿色的军装回来了。坐在廊下,打开我的书包,翻出作业,夸我的字好,要带回去留念。看到潦草,揉成腌菜的,也会幽我一默,说:“敢情是矬子里的大个。”老姑的恋爱也开始解冻,男方家前来提亲,希望订婚,且请下厨师。不知大伯怎样做通爷爷的工作,总之云开雾散,春暖花开。那是个郑重的日子,意味着肖常棣从此可以正大光明走进这个院落,牵手我们家女儿。那些暴风骤雨的日子一去不返,随之一道宁静的彩虹挂在天边。

  放学后,我换了身新衣服。松绿的良衬衣,彩条搭扣绒线背心,都是母亲编织缝制从很远的地方寄回来的。梳了头,端坐在朱红照得见人影的写字台旁,等肖常棣来接我。我管他叫肖常棣,一字不落。我们家住二道街,他们家三道街,很近的路,但今天我是贵客。我摆弄着手里的小钱包,发现彩色拉链与接面脱了扣,便找出针线准备缝两针,恰巧他进来,我连忙藏在背后,不好意思起来。这个钱包是他买的,包括绣花的衫裙,每次他去长春都不会忘记我。他追了老姑四年,也溜须了我四年。

  再后来,我带着很多礼物离开了那个小城。一九七九年,小学五年级,十一岁。学习很棒,是三道杠,在最大的礼堂指挥过十几个小学的大合唱,是爷爷和姑姑们的骄傲。我的离开,让他们哭了又哭。

  (四)

  爷爷走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我已二十多岁。他躺在奶奶走的那家医院,风度一点没改。雪白的山羊胡子梳了又梳,纹丝不乱。洗脸水依旧端至床前,试好水温,旁人替他挽好袖子,方能伸手。胡子要戴个套子,洗完再摘下。他一生如此,一点褶都不打。父亲带的烟,他放在贴身口袋里,想时拿出来贴在鼻下嗅一嗅,或散给病友,炫耀是他儿子买回来的。三个姑娘女婿衣不解带伺候他,还要受他的气。那个老姑夫,一直鞍前马后陪着小意,即便是骂,也得听着。爷爷吐出来的一口口鲜血,他用手捧着。爷爷走在严冬,等两个儿子从几千里外赶回去,出殡的队伍已白漫漫蜿成长龙。当两顶孝帽、两套孝衣端至跟前,嚎啕的哭声飘荡在北国寒冷的风中。

  几年后,我辗转拿到爷爷唯一的一件遗物,一个幼时经常看他坐在皮褥子上摩挲的葫芦,色呈暗红,光滑如缎。再后来,年幼的儿子出于好奇,想窥探里面究竟,偷偷锯掉了嘴。

  上初中时,老姑曾邮来一块七十元钱的电子表,从南方淘腾回来的。婚后,给我捎来一套化妆品,一件梦特娇娇衫,大红色,穿着不合身,塞锣打鼓。衣服没穿,化妆品也搁置没用。再后来给我买了羊绒大衣,淡紫色的,捎信让我回去。我手边就有电话,拿起便能听到她们的声音,但从未这么做。她们是我心里的水井,照得见童年的影子,我怕自己匆忙的脚步溅落灰尘。她们是那么与众不同,有别于大街上来来往往,庸尘俗世里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是我的姑妈,生活在遥远的精神之国。

  我真正见到她时,是十二年前在北京。她头发枯黄,牙齿外撅,脸色晦暗,背微驼,穿着市面上的大众服饰。记忆中的老姑,那个扎着麻花辫,脸色红润,健康美丽的老姑,不复存在。她切了阑尾,摘了脾,拿了胆,极度贫血。我与她们住在一起,听着卫生间的水声哗哗流淌。她们老了,松懈干瘪,二十年该风干的都风干了。曾几何时,带着我到道南的浴室洗澡,雾气腾腾中,洁白饱满的身体,美得让人晕眩。那样的青春,于当年的我,得仰视。

  大伯病逝在301医院,心肌梗塞,还没正式退休。不让哭,怕诱发更多人的心梗,她们就嘤嘤地。也不让去八宝山,怕受不了。所以当灵车开出医院后,她们在后面踉踉跄跄地追赶,声嘶力竭地喊着:“哥!哥!”直至车子的背影越来越小。她们蹲在北京的街头,无助地哭泣,上气不接下气,任初秋的冷风抽打在身上。她们没妈,父亲不管事,顶天立地的哥也轰然倒下,这个世界越发荒凉。

  后来大姑也走了,很遭罪,浑身插满管子。剩下老姑二姑两姐妹在那片土地相依为命。她不时去她家,她也去她家。老姑不会过,总有捉襟见肘之时,二姑偷偷往她的手里塞钱,自己把短裤补了又补。再后来日子宽了,可以换房换车,乘飞机、火车、轮渡到外旅游,二姑依旧给她买。但每次去她家,拉开柜门,空空如也。便急着问:“苓!苓!给你买的衣服呢?”那些衣服都是大商场的品质,即便打折也价格不菲。她嘻嘻地笑,二姑知道又送人了。她家没有多余的东西,光溜溜,所以人缘好,交际广。二姑就数落她败家,说再也不管了,可下次还要给她卖。

  她对二姑也好,有一年二姑得了类风湿,浑身骨节肿痛,寸步难行。她背着二姑上医院,过马路,爬天桥,二姑像个孩子趴在她的后背。后来老天眷顾,二姑闯过难关,彻底治愈,可以穿着真丝旗袍,在微信一端温柔地喊我。

  如今老姑也两鬓落雪,快六十了,碰到喜欢的东西还会让她二姐给她买。她不见外,撒个娇不算什么。二姑常说,咋整,就这么一个妹妹,你爷临走时交代,最不放心的就是苓。说,从小没妈,不会过,你们得管着。

  有次,她到长春看二姑,二姑送她走。候车时,她说:“二姐!你每次都给我买衣服,这次没买,我心里空落落的。”二姑说:“那咋办?这样吧,给你五百块钱,你自己买。”“我不要钱,有。这样吧,还有两个小时的车,附近有菜场,你割十斤肉给我带着。”二姑说:“好!”就这样,她提着十斤沉甸甸的猪肉回了家。

  初次听说,以为是个笑话,觉得不可思议。多方证实后,我的眼泪开始一颗一颗往下落。一个没妈的孩子,人生的天空总有一角是漏雨的,需要别人缝补。娘家没了,姐成了唯一通道。

  爷爷花光最后一分财产撒手人寰,他是个清高的老人,不是不懂人间疾苦,只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生命。我爱爷爷,他给了我另重人生,极小就懂得什么是荣辱不惊。即便现在,两个姑妈时常在电话里对着我年迈的父亲呜呜滔滔地哭,哥!你可要多保重呀!你要是没了,我们到哪再找亲人。

  所以亲人一词不仅仅是配偶和儿女的专利,还有最初的根系,连着扯着,挖心挖肝的疼。

  前年,再次见到老姑。她穿着黑色小喇叭短裙,烫了头发,比我还时髦。依旧是北京,半夜在我头顶数钱,唰唰唰!新票子的声音。我迷迷糊糊地问,老姑你带多少钱,咋还没花完!她说,是儿媳妇给的,让好好玩,还没动。我便夸她儿媳妇好。他们说你别信,她爱面,工资卡都在儿媳手里帮儿子还车贷呢!

  她的旅行包是水货,在济南时,衣服就露在外面。她叉着腿坐在地板上闷着头缝。我说别要了,陪她去买拉杆箱。东西太多,装不下,在北京的旅店,又裂开,又坐在走廊里连捆带缝。外面是热闹的街市,望不断的人流。

  凌晨五点,我们分手在黎明的街头,最后的拥抱,让我泪湿衣衫。知道物是人非,很多事都回不去了。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