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创作研究室 发布时间: 2021-03-23 作者: 安 远
编者按:3月20日,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进校园活动——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湖北儿童文学新作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澴楼举行。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为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揭牌。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创办的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正式成立。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评论家湖北儿童文学作家、来自省内外的知名文学评论家、资深编辑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本科生约百余人见证了基地成立并就近年湖北儿童文学新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以下为研讨成果概要。
湖北是儿童文学创作大省,创作实力雄厚,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自1980年中国作协开展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以来,已历10届,湖北作家有7届9部作品获奖。湖北儿童文学作家队伍整齐、人才辈出,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势头旺盛。请全国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给湖北儿童文学创作把脉,以及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的成立,将一步促进湖北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推动湖北儿童文学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研讨会上,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舒伟教授、崔昕平教授应邀到会,梁鸿鹰、刘琼、张莉和李利芳等省外专家视频参会,本省评论家叶立文、蔡家园、申利锋、肖画等现场参会,评论家们线上线下,重点研讨了我省6位儿童文学作家2017年以后创作出版的新作品,包括徐鲁的《追寻》、董宏猷的《牧歌》、黄春华的《我和小素》、舒辉波的《逐光的孩子》、聂萧袤的《童话山海经——凤凰传说》、彭绪洛的《我的探险笔记》等。这些作品,题材、体裁丰富多样,既有现实题材,也有探险、童话等题材,既有荆楚特色,又有时代特点,总体上呈现了我省儿童文学创作的面貌。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舒伟肯定了武汉是儿童文学创作重镇,认为这批新作具有题材的多样性、主题的充沛性、文类的丰富性、文学表达的多元性和艺术追求的精湛性,认为其拓展了当代儿童文学叙事艺术的高度、厚度和广度。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认为,本次会议研讨的6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湖北儿童文学良好的创作生态,一方面涉及到多个创作领域,另一方面湖北儿童文学具有一种绵延力,作家代际之间的传承好,在未来的代际划分中仍然可以看到湖北儿童文学作家的身影,她从地域文脉、诗性情怀、求真寻美三个方面探讨了6位作家间的共性特征。当把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放在地域视野中考察时会发现它们都具有稳定和独立的文学色泽,延续某种文学气质,即以楚文化为中心的崇尚自然、热爱万物、率性、真挚等气质和共性。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评价湖北儿童文学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题材,善于把儿童的成长放在历史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来考量。具有强烈的当下感和现实感,《逐光的孩子》把写作放到乡村振兴的乡村教师视野中;《我和小素》写了在疫情面前两个初三的学生心理和成长;《童话山海经》用中华传统古籍来重塑故事,具有童趣和非常强的艺术转化能力。他认为所有作品非常可贵的是对童心、对儿童心理的把握;这些作品都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6位作家非常可贵的地方在于作品中体现的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对中华文化创造性的运用以及作家自己提炼语言、结构的创造力,这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刘琼认为,在当代儿童文学版图上,湖北一直是重镇,既有优秀传统,又有当下创新;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评论基础,又有丰富多面的创作实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代际传承有序,二是作品风格和类型多样,人才队伍庞大,在儿童小说、诗歌、科幻、童话、寓言等方面,都有代表性作家和拿得出手的作品,形成了引人瞩目的“湖北儿童文学作家群”。这个现象特别值得文学界包括儿童文学界探讨研究。在这批湖北儿童文学的新作中,看到了丰富的面向,引人注意的是在湖北儿童文学作家中整体地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力量。除了孩子,也愿意把它们当作现实主义的力作推荐给成人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表示,湖北的儿童文学创作是非常令人惊喜的,这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生活在湖北。她同时提出“如何写出当代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深思。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写给当下的儿童看的,而不是给上个世纪的儿童,甚至当下不同年龄段的人读,都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感悟。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认为,湖北儿童文学始终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的光芒,在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仅以董宏猷、徐鲁、萧袤、舒辉波、黄春华、彭绪洛这六个透视点,已看出湖北儿童文学整体上的创作格局与精神气象。他们脚踩中国大地,心怀育人使命,坚执开放包容、前瞻引领的大儿童文学观念,在儿童文学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时代新创上作出了积极的艺术勘探,创造出我国地域儿童文学的独特精神生态,为儿童文学史及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均提供出丰富的材料,值得研究界逐步展开深入关注。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教授叶立文认为,舒辉波《逐光的孩子》对民办教师的书写,具有融合圈层界限的文学史价值。它有诗意的语言和撩动人心的情愫,以及隐秘幽微的生命体验,作品温情浪漫的叙述腔调,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腔调,因为契合了青少年的存在感觉,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要想突破各种文学圈层,儿童文学还是应当植根于正典传统,在书写存在经验、调整叙述腔调上做文章。
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认为,黄春华《我和小素》是一部很有感染力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一段非常时期的社会生活,生动地记录了一段独特的少年生命经验:自在顽皮的本能、逃离束缚的生命反抗、期待理解的生命渴求、奉献自我的生命体验。这种对儿童可能具有的能力的生动书写,会给读者提供一个比他们现有的童年更能实现其“向上”的超越现实局限的童年世界,认为这正是黄春华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申利锋评价徐鲁长篇小说《追寻》最突出的特色,即为其严肃的生态文明观与充满温情的诗意风格的有机融合,该作的主题表达、形象塑造、情节铺设、叙事节奏、意境构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在儿童小说创作上的匠心与爱心,体现了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兼具现实关怀和理想主义相交融的特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副教授肖画以“集体的史诗,个体的抒情”来概括董宏猷小说《牧歌》中的“父亲”意象。书中三十多首中外名曲不仅因为彼此有别的节奏构成小说在形式上的起承转合,并因为各自不同的寓意呼应小说在情感上的强弱起伏。集体的史诗和个人的抒情互为补充,互相调和,才有《牧歌》统筹全篇的张力。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分社社长胡同印认为,湖北的儿童文学作家没有去刻意迎合市场,并没有选择庸俗和肤浅,而是保持着高度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牧歌》将厚重的历史与轻快的音乐完美融合,穿越时空的故事,表现的则是家国情怀;《追寻》讲述了几代科学家保护、研究白鳍豚的科考往事,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我和小素》生动呈现了疫情中的武汉人民面对灾难的不屈和勇敢,带给读者的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逐光的孩子》通过一位乡村支教老师的视角,讴歌了在边远山区播撒希望、传递梦想的支教志愿者,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文字间充满了悲悯情怀;《童话山海经》在深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对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向孩子们传递的是真、善、美的理念;《我的探险笔记》真实还原作者的野外探险经历,向读者展现大自然的壮美,讲授野外生存技能,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阳刚之气。这6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在践行为少年儿童“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这是儿童文学作家身上的一种可贵的品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代表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对评论家的研讨表示感谢。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表示,湖北灿烂绚丽的楚文化,瑰丽的自然山水,宏伟的现代化工程都给湖北少儿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湖北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的传统和氛围,儿童文学研究者和广大读书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热爱等等,也给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经验和条件。他希望全省广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发挥自己的优势,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希望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集结湖北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整合儿童文学研究力量,为湖北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多努力。
来源:
创作研究室 作者:
安 远
发布时间:
2021-03-23
编者按:3月20日,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进校园活动——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湖北儿童文学新作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澴楼举行。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为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揭牌。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创办的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正式成立。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评论家湖北儿童文学作家、来自省内外的知名文学评论家、资深编辑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本科生约百余人见证了基地成立并就近年湖北儿童文学新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以下为研讨成果概要。
湖北是儿童文学创作大省,创作实力雄厚,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自1980年中国作协开展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以来,已历10届,湖北作家有7届9部作品获奖。湖北儿童文学作家队伍整齐、人才辈出,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势头旺盛。请全国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给湖北儿童文学创作把脉,以及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的成立,将一步促进湖北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推动湖北儿童文学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研讨会上,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舒伟教授、崔昕平教授应邀到会,梁鸿鹰、刘琼、张莉和李利芳等省外专家视频参会,本省评论家叶立文、蔡家园、申利锋、肖画等现场参会,评论家们线上线下,重点研讨了我省6位儿童文学作家2017年以后创作出版的新作品,包括徐鲁的《追寻》、董宏猷的《牧歌》、黄春华的《我和小素》、舒辉波的《逐光的孩子》、聂萧袤的《童话山海经——凤凰传说》、彭绪洛的《我的探险笔记》等。这些作品,题材、体裁丰富多样,既有现实题材,也有探险、童话等题材,既有荆楚特色,又有时代特点,总体上呈现了我省儿童文学创作的面貌。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舒伟肯定了武汉是儿童文学创作重镇,认为这批新作具有题材的多样性、主题的充沛性、文类的丰富性、文学表达的多元性和艺术追求的精湛性,认为其拓展了当代儿童文学叙事艺术的高度、厚度和广度。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认为,本次会议研讨的6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了湖北儿童文学良好的创作生态,一方面涉及到多个创作领域,另一方面湖北儿童文学具有一种绵延力,作家代际之间的传承好,在未来的代际划分中仍然可以看到湖北儿童文学作家的身影,她从地域文脉、诗性情怀、求真寻美三个方面探讨了6位作家间的共性特征。当把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放在地域视野中考察时会发现它们都具有稳定和独立的文学色泽,延续某种文学气质,即以楚文化为中心的崇尚自然、热爱万物、率性、真挚等气质和共性。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评价湖北儿童文学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题材,善于把儿童的成长放在历史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来考量。具有强烈的当下感和现实感,《逐光的孩子》把写作放到乡村振兴的乡村教师视野中;《我和小素》写了在疫情面前两个初三的学生心理和成长;《童话山海经》用中华传统古籍来重塑故事,具有童趣和非常强的艺术转化能力。他认为所有作品非常可贵的是对童心、对儿童心理的把握;这些作品都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6位作家非常可贵的地方在于作品中体现的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对中华文化创造性的运用以及作家自己提炼语言、结构的创造力,这些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刘琼认为,在当代儿童文学版图上,湖北一直是重镇,既有优秀传统,又有当下创新;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评论基础,又有丰富多面的创作实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代际传承有序,二是作品风格和类型多样,人才队伍庞大,在儿童小说、诗歌、科幻、童话、寓言等方面,都有代表性作家和拿得出手的作品,形成了引人瞩目的“湖北儿童文学作家群”。这个现象特别值得文学界包括儿童文学界探讨研究。在这批湖北儿童文学的新作中,看到了丰富的面向,引人注意的是在湖北儿童文学作家中整体地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力量。除了孩子,也愿意把它们当作现实主义的力作推荐给成人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表示,湖北的儿童文学创作是非常令人惊喜的,这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都生活在湖北。她同时提出“如何写出当代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深思。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写给当下的儿童看的,而不是给上个世纪的儿童,甚至当下不同年龄段的人读,都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感悟。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教授认为,湖北儿童文学始终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的光芒,在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仅以董宏猷、徐鲁、萧袤、舒辉波、黄春华、彭绪洛这六个透视点,已看出湖北儿童文学整体上的创作格局与精神气象。他们脚踩中国大地,心怀育人使命,坚执开放包容、前瞻引领的大儿童文学观念,在儿童文学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时代新创上作出了积极的艺术勘探,创造出我国地域儿童文学的独特精神生态,为儿童文学史及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均提供出丰富的材料,值得研究界逐步展开深入关注。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教授叶立文认为,舒辉波《逐光的孩子》对民办教师的书写,具有融合圈层界限的文学史价值。它有诗意的语言和撩动人心的情愫,以及隐秘幽微的生命体验,作品温情浪漫的叙述腔调,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腔调,因为契合了青少年的存在感觉,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要想突破各种文学圈层,儿童文学还是应当植根于正典传统,在书写存在经验、调整叙述腔调上做文章。
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认为,黄春华《我和小素》是一部很有感染力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一段非常时期的社会生活,生动地记录了一段独特的少年生命经验:自在顽皮的本能、逃离束缚的生命反抗、期待理解的生命渴求、奉献自我的生命体验。这种对儿童可能具有的能力的生动书写,会给读者提供一个比他们现有的童年更能实现其“向上”的超越现实局限的童年世界,认为这正是黄春华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
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申利锋评价徐鲁长篇小说《追寻》最突出的特色,即为其严肃的生态文明观与充满温情的诗意风格的有机融合,该作的主题表达、形象塑造、情节铺设、叙事节奏、意境构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在儿童小说创作上的匠心与爱心,体现了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兼具现实关怀和理想主义相交融的特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副教授肖画以“集体的史诗,个体的抒情”来概括董宏猷小说《牧歌》中的“父亲”意象。书中三十多首中外名曲不仅因为彼此有别的节奏构成小说在形式上的起承转合,并因为各自不同的寓意呼应小说在情感上的强弱起伏。集体的史诗和个人的抒情互为补充,互相调和,才有《牧歌》统筹全篇的张力。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分社社长胡同印认为,湖北的儿童文学作家没有去刻意迎合市场,并没有选择庸俗和肤浅,而是保持着高度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牧歌》将厚重的历史与轻快的音乐完美融合,穿越时空的故事,表现的则是家国情怀;《追寻》讲述了几代科学家保护、研究白鳍豚的科考往事,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我和小素》生动呈现了疫情中的武汉人民面对灾难的不屈和勇敢,带给读者的是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逐光的孩子》通过一位乡村支教老师的视角,讴歌了在边远山区播撒希望、传递梦想的支教志愿者,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文字间充满了悲悯情怀;《童话山海经》在深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对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向孩子们传递的是真、善、美的理念;《我的探险笔记》真实还原作者的野外探险经历,向读者展现大自然的壮美,讲授野外生存技能,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阳刚之气。这6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在践行为少年儿童“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这是儿童文学作家身上的一种可贵的品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代表与会儿童文学作家对评论家的研讨表示感谢。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表示,湖北灿烂绚丽的楚文化,瑰丽的自然山水,宏伟的现代化工程都给湖北少儿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湖北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的传统和氛围,儿童文学研究者和广大读书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热爱等等,也给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经验和条件。他希望全省广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发挥自己的优势,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希望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基地,集结湖北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整合儿童文学研究力量,为湖北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