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轮播图

省作协举办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研修班座谈会

来源: 创研部    发布时间: 2021-09-27    作者: 谢铮

    9月23日下午,湖北省作协在汉召开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研修班座谈会。评论家王先霈、陈美兰、叶立文、李鲁平、李遇春、周新民、庄桂成、陈国和、黎杨全、周璐、刘诗伟、刘波、李汉桥、朱旭等不同代际的专家学者出席。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一级巡视员高晓晖以及省作协相关部门负责人近三十人与会。省作协主席李修文主持研修班座谈会。

省作协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研修班座谈会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首先领学研读了前不久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了文件的主要精神。

    与会评论家认为,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科学、全面、及时,针对性强,是指导当前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见》从文艺评论工作的导向、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健全文艺评论工作的标准、加强阵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与会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畅谈学习体会,提出建议。

    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

    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文艺创作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艺评论的繁荣。要把握好文艺创作的方向盘,首先要把握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针对文艺评论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建设性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成绩证明,改进和提高文艺评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文艺发展担负着建成文化强国,以及攀登文艺高峰的新使命,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意见》的颁发正当其时。

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讲话

    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美兰说,在今天这个新时代,在文艺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作品,亟待进行认真的审视和研究,从千千万万的作品中发现、推荐出真正的优秀之作,发现真正代表我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优秀之作,这是今天加强文艺评论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当前的文艺评论领域当中确实存在一种良莠不分的现象,一些价值观混乱、审美趣味低下的作品往往被一些所谓的操盘手吹得天花乱坠,迷惑读者,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加强健康的文艺批评工作,使新时代的文艺领域真正做到气象一新。《意见》指出文艺评论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我认为要真正发挥这样一个作用,最根本的是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认真掌握好文艺评论的标准,真正坚持“二为”方向,能够用历史的美学的眼光坚持真善美的追求。

    健全文艺评论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说,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如何加强党的文艺评论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上要坚持人民性的导向,同时在评论上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在新时代这样一个新的语境之下重新认识人民性,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口号,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喜怒哀乐的,甚至有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评论,也要敢于直面社会发展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和人民群众休戚相关、反映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包括他们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东西都要加以强化。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波说,好的文艺评论更大程度上是情感性和学理性兼具的评论,我认为它本质上还是可以归结到文艺评论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这个价值观太重要了,你所有的创作评论、对事物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最终其实都是落实到一个人的价值观上,包括你的现实感、历史观,其实这个和我们写文艺评论的时候下笔的那一刻是有直接关系的。

    省作协副主席李鲁平说,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和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一样,面对的是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大地与时代同步,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如果说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有一个和时代要求赋予的相一致的使命和责任,我个人体会就是这一点,但是显然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提升、加强和改进。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原省作协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说,文学批评要允许它有多样性,照顾到各个层面,对于不同的东西,如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评论和对于传统纸质的文学的评论要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式,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这样才能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文学评论最近二十年是很有成绩的,我们要加以总结、加以倡导、加以表彰,保护文学评论的生产力,允许文学评论家有发挥的余地,这样的话文学评论会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就。

    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说,现在文艺评论界一个很重要的困境就是评论界的圈地自嗨,评论家写的一些评论文章普通读者看不懂,学术性的自娱自乐。另外还有一种是90年代流行到现在的所谓的酷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种话语评论在评论方式上让文艺评论已经远离了普遍读者,是造成文艺评论这种困境的根源。我们要反思现在评论工作的不足、提高认识水平、寻找恰当的话语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说,关于文学批评的资源问题,可以说近40年以来文学批评所有的资源基本上是来自于西方的,我们把外来的资源当作评价中国文学作品的标准,这样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出现了我们用中国的文学作品去印证西方理论的正确和放之四海皆准的准确性,那么中国的经验就看不到了。

评论家代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国和说,现在的文学批评作家不满意、读者不满意,批评家自己也不满意。当下文艺批评存在理论创新不够,自说自话的问题,理论创新不够是文艺评论没有回归常识。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回归常识,构建新时代人民性的文学评论。现在的批评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两者需要结合。但是如何结合,结合得怎么样?我觉得这方面是不够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李汉桥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非常丰富和优秀的文学批评理论传统,同时我们在近现代和西方文艺思想的冲撞、融合甚至磨合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思想,需要我们去提炼、去梳理。如果粗略的总结一下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学批评经验的话,可以汇成四句话:走现实观照之路、开时代风气之先、聚志同道合之人、载现代伦理之道。

    湖北大学讲师朱旭认为,文艺评论或者文艺批评的功能和价值不仅只是趣味上的判断、现象的描绘,也不仅仅只是文学创作的附庸,它更应该将文艺评论形成思想的启发和文化的实践,甚至是一种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知识生产。评论工作者要有开放性的视野,具体来讲就是要从机械性的学科化中跳出来,走向公共空间,关注社会、时代最迫切、最需要、最重大的问题。并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为例,提出文艺评论工作也要走出固有的沉疴和陈旧的认知,不仅仅限于少数民族内部所谓的独特性的研究,更要打开开放性视野,向外延伸和拓展,打破中心跟边缘的概念,走向公共空间,走向中华民族整体性精神的表述,对于变化中的多民族文学有跟踪式的体察。

    巩固传统文学评论阵地

    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认为,目前有一些文艺评论的文章是故作艰深,没有必要的晦涩或者在表达上翻译腔。文艺评论的受众也是多层次的,文艺评论作品刊发的刊物和媒介也是各不相同,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针对不同的作品、针对不同的媒介和刊物,甚至针对文章要达到的不同的初衷和任务来决定自己的文风,总的导向上要提倡深入浅出的文风。我们的文艺评论也应该适应现在的全媒体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像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视频直播等等方式,文艺评论工作者也要慢慢去适应、去尝试,利用全媒体的手段来开展文艺评论工作。

    长江日报《江花》周刊主编周璐说,今年7月长江日报的《江花》副刊升级为《江花》周刊,很大的原因就是要做一个文艺评论版,与《意见》的出台是非常契合的。在报刊上刊登的文章是我们的大众读者都可以看到的,希望搭建起一个湖北评论家、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了论文体的现象,我前期和很多评论家做过这方面的沟通,有时候我们约的稿子很容易就成为论文体,我们很头疼,因为像这种晦涩的文字发出去了以后读者是读不懂的,把论文体转化成大众体让读者可以接受是评论家要考虑的问题。

    《长江丛刊》评论版主编刘诗伟说,作为与文学评论有关的文学工作者,应当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结合当下文学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在编辑工作中优化和强化文学评论,最主要的是策划回应时代的文学评论项目,倡导评论家与作家一道来发现时代生活,鼓励评论家讲真话——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如能坚持做好这些,必然带来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的良好生态。

    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认为,网络文学现在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网络文艺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现象和中国经验了。网络文艺作品的基数很大、受众很多、社会影响很大,很值得关注。但是目前针对这部分的评论还非常弱,还非常不足,加强新时代的网络文艺评论工作非常重要。传统的研究方式是“文学经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在网络文艺不适用,作品太多了,而且篇幅很长,现在的分析模式应该是“草根批评——文学经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借用全民的智慧与金字塔的方式来进行,把草根的智慧和评论家的专业理论水平结合起来。建立线上线下评论机制,促使更多的批评家在网络上发言,通过公众号或者网刊发言会对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有重要作用。对网络文艺的评论要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并且促进马克思文学批评在当代的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彬和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为座谈会提供了书面发言。杨彬从一个民族院校的教授、一个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者和文学评论工作者的角度,谈到评论家要有使命感,要肩负起时代责任。具体来说要把文学评论工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把文学评论工作与讲好中国故事结合起来,把文学评论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将文学作品中的品质和内涵挖掘出来、提炼出来作为文学作品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主轴。民族文学评论工作者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蔡家园则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强化在场批评和资料积累,做好总结、传承工作,充分运用融媒体、拓展评论渠道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省作协主席李修文总结指出,一要深入学习《意见》,同时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意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二要做好宣传,抓好落实。要通过湖北作家网、省作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意见》精神及相关评论进行宣传转载,引导所属会员学习领会《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文学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的重要性,履行好应尽的职责。要用《意见》精神指导当前文学评论工作,努力建设具有荆楚特色的文学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我省文艺评论工作的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学评论项目建设,以及文学评论激励机制建设等等,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文学评论工作者搭建更加健康、宽松、优质的平台,在评论家与作家之间建立起常态化对话机制等等。努力使我省的文学评论工作呈现新的气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省作协举办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研修班座谈会

来源: 创研部    作者: 谢铮
发布时间: 2021-09-27

    9月23日下午,湖北省作协在汉召开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研修班座谈会。评论家王先霈、陈美兰、叶立文、李鲁平、李遇春、周新民、庄桂成、陈国和、黎杨全、周璐、刘诗伟、刘波、李汉桥、朱旭等不同代际的专家学者出席。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一级巡视员高晓晖以及省作协相关部门负责人近三十人与会。省作协主席李修文主持研修班座谈会。

省作协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研修班座谈会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首先领学研读了前不久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了文件的主要精神。

    与会评论家认为,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科学、全面、及时,针对性强,是指导当前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见》从文艺评论工作的导向、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健全文艺评论工作的标准、加强阵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与会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畅谈学习体会,提出建议。

    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

    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说,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文艺创作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文艺评论的繁荣。要把握好文艺创作的方向盘,首先要把握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针对文艺评论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建设性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成绩证明,改进和提高文艺评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文艺发展担负着建成文化强国,以及攀登文艺高峰的新使命,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意见》的颁发正当其时。

省作协主席李修文讲话

    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美兰说,在今天这个新时代,在文艺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作品,亟待进行认真的审视和研究,从千千万万的作品中发现、推荐出真正的优秀之作,发现真正代表我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优秀之作,这是今天加强文艺评论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当前的文艺评论领域当中确实存在一种良莠不分的现象,一些价值观混乱、审美趣味低下的作品往往被一些所谓的操盘手吹得天花乱坠,迷惑读者,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加强健康的文艺批评工作,使新时代的文艺领域真正做到气象一新。《意见》指出文艺评论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我认为要真正发挥这样一个作用,最根本的是我们文艺评论工作者要认真掌握好文艺评论的标准,真正坚持“二为”方向,能够用历史的美学的眼光坚持真善美的追求。

    健全文艺评论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说,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如何加强党的文艺评论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上要坚持人民性的导向,同时在评论上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在新时代这样一个新的语境之下重新认识人民性,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口号,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喜怒哀乐的,甚至有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评论,也要敢于直面社会发展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和人民群众休戚相关、反映人民群众喜怒哀乐包括他们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的东西都要加以强化。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波说,好的文艺评论更大程度上是情感性和学理性兼具的评论,我认为它本质上还是可以归结到文艺评论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这个价值观太重要了,你所有的创作评论、对事物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最终其实都是落实到一个人的价值观上,包括你的现实感、历史观,其实这个和我们写文艺评论的时候下笔的那一刻是有直接关系的。

    省作协副主席李鲁平说,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和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一样,面对的是立足中国现实、扎根中国大地与时代同步,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如果说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有一个和时代要求赋予的相一致的使命和责任,我个人体会就是这一点,但是显然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提升、加强和改进。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

    原省作协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说,文学批评要允许它有多样性,照顾到各个层面,对于不同的东西,如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评论和对于传统纸质的文学的评论要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式,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这样才能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文学评论最近二十年是很有成绩的,我们要加以总结、加以倡导、加以表彰,保护文学评论的生产力,允许文学评论家有发挥的余地,这样的话文学评论会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就。

    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说,现在文艺评论界一个很重要的困境就是评论界的圈地自嗨,评论家写的一些评论文章普通读者看不懂,学术性的自娱自乐。另外还有一种是90年代流行到现在的所谓的酷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两种话语评论在评论方式上让文艺评论已经远离了普遍读者,是造成文艺评论这种困境的根源。我们要反思现在评论工作的不足、提高认识水平、寻找恰当的话语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说,关于文学批评的资源问题,可以说近40年以来文学批评所有的资源基本上是来自于西方的,我们把外来的资源当作评价中国文学作品的标准,这样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出现了我们用中国的文学作品去印证西方理论的正确和放之四海皆准的准确性,那么中国的经验就看不到了。

评论家代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国和说,现在的文学批评作家不满意、读者不满意,批评家自己也不满意。当下文艺批评存在理论创新不够,自说自话的问题,理论创新不够是文艺评论没有回归常识。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回归常识,构建新时代人民性的文学评论。现在的批评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两者需要结合。但是如何结合,结合得怎么样?我觉得这方面是不够的,“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李汉桥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非常丰富和优秀的文学批评理论传统,同时我们在近现代和西方文艺思想的冲撞、融合甚至磨合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思想,需要我们去提炼、去梳理。如果粗略的总结一下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学批评经验的话,可以汇成四句话:走现实观照之路、开时代风气之先、聚志同道合之人、载现代伦理之道。

    湖北大学讲师朱旭认为,文艺评论或者文艺批评的功能和价值不仅只是趣味上的判断、现象的描绘,也不仅仅只是文学创作的附庸,它更应该将文艺评论形成思想的启发和文化的实践,甚至是一种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知识生产。评论工作者要有开放性的视野,具体来讲就是要从机械性的学科化中跳出来,走向公共空间,关注社会、时代最迫切、最需要、最重大的问题。并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为例,提出文艺评论工作也要走出固有的沉疴和陈旧的认知,不仅仅限于少数民族内部所谓的独特性的研究,更要打开开放性视野,向外延伸和拓展,打破中心跟边缘的概念,走向公共空间,走向中华民族整体性精神的表述,对于变化中的多民族文学有跟踪式的体察。

    巩固传统文学评论阵地

    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认为,目前有一些文艺评论的文章是故作艰深,没有必要的晦涩或者在表达上翻译腔。文艺评论的受众也是多层次的,文艺评论作品刊发的刊物和媒介也是各不相同,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针对不同的作品、针对不同的媒介和刊物,甚至针对文章要达到的不同的初衷和任务来决定自己的文风,总的导向上要提倡深入浅出的文风。我们的文艺评论也应该适应现在的全媒体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像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视频直播等等方式,文艺评论工作者也要慢慢去适应、去尝试,利用全媒体的手段来开展文艺评论工作。

    长江日报《江花》周刊主编周璐说,今年7月长江日报的《江花》副刊升级为《江花》周刊,很大的原因就是要做一个文艺评论版,与《意见》的出台是非常契合的。在报刊上刊登的文章是我们的大众读者都可以看到的,希望搭建起一个湖北评论家、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了论文体的现象,我前期和很多评论家做过这方面的沟通,有时候我们约的稿子很容易就成为论文体,我们很头疼,因为像这种晦涩的文字发出去了以后读者是读不懂的,把论文体转化成大众体让读者可以接受是评论家要考虑的问题。

    《长江丛刊》评论版主编刘诗伟说,作为与文学评论有关的文学工作者,应当深刻领会《意见》的精神,结合当下文学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在编辑工作中优化和强化文学评论,最主要的是策划回应时代的文学评论项目,倡导评论家与作家一道来发现时代生活,鼓励评论家讲真话——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如能坚持做好这些,必然带来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的良好生态。

    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认为,网络文学现在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网络文艺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现象和中国经验了。网络文艺作品的基数很大、受众很多、社会影响很大,很值得关注。但是目前针对这部分的评论还非常弱,还非常不足,加强新时代的网络文艺评论工作非常重要。传统的研究方式是“文学经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在网络文艺不适用,作品太多了,而且篇幅很长,现在的分析模式应该是“草根批评——文学经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借用全民的智慧与金字塔的方式来进行,把草根的智慧和评论家的专业理论水平结合起来。建立线上线下评论机制,促使更多的批评家在网络上发言,通过公众号或者网刊发言会对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有重要作用。对网络文艺的评论要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并且促进马克思文学批评在当代的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彬和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为座谈会提供了书面发言。杨彬从一个民族院校的教授、一个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者和文学评论工作者的角度,谈到评论家要有使命感,要肩负起时代责任。具体来说要把文学评论工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把文学评论工作与讲好中国故事结合起来,把文学评论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将文学作品中的品质和内涵挖掘出来、提炼出来作为文学作品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主轴。民族文学评论工作者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蔡家园则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强化在场批评和资料积累,做好总结、传承工作,充分运用融媒体、拓展评论渠道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省作协主席李修文总结指出,一要深入学习《意见》,同时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意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二要做好宣传,抓好落实。要通过湖北作家网、省作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意见》精神及相关评论进行宣传转载,引导所属会员学习领会《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文学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的重要性,履行好应尽的职责。要用《意见》精神指导当前文学评论工作,努力建设具有荆楚特色的文学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我省文艺评论工作的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学评论项目建设,以及文学评论激励机制建设等等,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文学评论工作者搭建更加健康、宽松、优质的平台,在评论家与作家之间建立起常态化对话机制等等。努力使我省的文学评论工作呈现新的气象。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