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0-14 作者: 李文涛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从武汉爆发,波及全省,波及全国。面对严峻的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果断出击,精准施策,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抗击肺炎病毒的阻击战。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力以赴,并肩战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席卷大江南北。
麻城是疫情重灾区之一。
与众多医护人员逆行壮举同样感人的,还有另外一个“逆行”场面,那就是封城、设卡、巡逻、值守……
周德宝的报告文学《长江颂——来自基层抗疫的报告》(《荆楚报告文学》2021第三期),用含泪的文字,再现了这一壮丽史诗的动人画面,再现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作者说这是一篇“来自基层抗疫的报告”,我想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作品写的是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朝圣门社区宋家湾新区(居民小区)抗疫的真实故事;二是文章的作者正是疫情期间作为“下沉党员干部”安排在该卡口的值守人员,可谓亲身经历、亲眼目睹。
周德宝,麻城市纪委监委干部。疫情期间,先被安排在麻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督查督导组,后因慢性咽炎复发,主动要求“下沉”,于是就近安排在朝圣门社区,参加居民小区卡口值守。正是这一卡口值守的经历,让他的报告文学体现了无与伦比“真实性”,这是成就他的《长江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卡口“值守”,文中写道:
“卡口值守人员的常规工作,主要是对进出小区的人员进行盘问、量体温、登记,居民生活物资采购登记及分发,特困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爱心物资的分发,心理疏导及无故出入人员的劝返等”。
“这时正是上下班时段,出去值班、上班的和下班回家的人纷纷过卡,忙完采购蔬菜食品发放和登记的蒋嘉欣,不时从临时售卖处跳出,搬开卡口的栏杆,待人过去后又搬回栏杆收好卡口,出卡人员登记、返还人员销号登记和测体温以及上下班交接,秩序井然。”
诚如作者所言:“随着我对宋家湾新区卡口值守人员的了解,我的脑海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思想受到了一次次洗礼,过去产生创作冲动的激情时备受失眠煎熬的夜晚又回到到了我的床头,一个个鲜活跳动的人物形象翻滚在我脑海里,我欣喜地感觉到一篇有血有肉的纪实报告就要呱呱坠地了。”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长江颂》的人物和英雄事迹十分感人,人物性格刻画十分丰满,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读完这篇报告文学,由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组成的英雄群体,生动地活跃在我们的眼前。面对穷凶极恶的新冠疫情,他们挺身而出,大义凛然。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的“忠勇孝善”的麻城精神震撼我们的灵魂。群像图的英雄们是: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大三学生抗疫志愿者蒋嘉欣、宋家湾新区卡口临时党小组组长江彬、朝圣门社区宋家湾新区网格管理员张礼祥、退役军人抗疫志愿者聂院明、李光明、宋仕刚,等等。
诚然,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着实感人;但是,如何用文字再现他们的英雄形象,这就要考验我们作家的文字功底和创作智慧了。周德宝经受住了这一考验。据了解,周德宝之前没有写过报告文学,但是他的小说作品创作成果颇丰。所以,他的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赋予作品以较高的艺术性。
——宋仕刚很庆幸他珍藏了这套军装,对镜整理好后,他特意用双手将军帽正了正,对镜演练了好几个军礼,默念了几遍战友特地为他准备的台词后,才放心地走向卸货地——指挥部装卸防疫物资的后院。
——聂院明“是”的一声跑出队列,向宋班长行了个军礼后,双手接过玫瑰花束。接过花束的瞬间看到这是一束棒棒糖状的杂色玫瑰花束,由红、白、黑、黄、蓝等颜色组成,其中还有几支凑数的月季花。他知道封城后,所有花店都关门了,这是全体退役军人抗疫志愿者们从家里种的花中剪来的。
——话音未落,李光明走在最前面就出门了,聂院明跟进在中间,李红跟在后面,三人鱼贯而出。老母亲靠在房门框上目送他们出门直到消失在楼道里看不见。她又来到窗前凝视着能看得见的道路处,一会儿,他们三人的影子一个个闪出,她一动也不动站在窗前凝视,凝视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
这样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文中比比皆是。“细节决定成败”,做人做事、为诗为文,皆同此理。作者自然深谙此道。
我觉得,娴熟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正是报告文学《长江颂》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期间,正是新冠肺炎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肆虐“地球村”之时,某些西方大国科技不可谓不先进,综合国力不可谓不强大,但是面对新冠病毒的进攻却束手无策,节节败退,惨不忍睹。周德宝写道:诚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在抗疫中非常重要,但我想“精神抗疫”具有科技和综合国力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精神抗疫”应摆在其他抗疫手段之首。
宋家湾新区抗疫报告是全麻城市人民抗疫战役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战胜新冠病毒乃至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法宝,那么,全民抗疫、忠勇孝善、不畏艰险、克难奋进,则是麻城全市人民战胜病毒恶魔的又一“精神”武器。这种精神力量,有如滚滚长江,奔腾不息!
关于《长江颂》的创作动机,周德宝在文章结尾处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我为朝圣小区在“精神抗疫”中所涌现的平凡英雄们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为全国十四亿中国人民在“精神抗疫”中的平凡英雄们感到无比的骄傲!
——“伟大时代必定催生伟大作品。”虽然我这个无名作者所创作的《长江颂》算不上伟大的作品,但是正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发生的“精神抗疫”的人民战争才催生了这篇作品的诞生!
可见,周德宝同志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作家,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很有情怀的人物。套用“伟大时代必定催生伟大作品”这一公式,我要说,“有情怀的作家必定催生有情怀的作品”。诸君以为然否?
来源:
作者:
李文涛
发布时间:
2021-10-14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从武汉爆发,波及全省,波及全国。面对严峻的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果断出击,精准施策,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抗击肺炎病毒的阻击战。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力以赴,并肩战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席卷大江南北。
麻城是疫情重灾区之一。
与众多医护人员逆行壮举同样感人的,还有另外一个“逆行”场面,那就是封城、设卡、巡逻、值守……
周德宝的报告文学《长江颂——来自基层抗疫的报告》(《荆楚报告文学》2021第三期),用含泪的文字,再现了这一壮丽史诗的动人画面,再现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作者说这是一篇“来自基层抗疫的报告”,我想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作品写的是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朝圣门社区宋家湾新区(居民小区)抗疫的真实故事;二是文章的作者正是疫情期间作为“下沉党员干部”安排在该卡口的值守人员,可谓亲身经历、亲眼目睹。
周德宝,麻城市纪委监委干部。疫情期间,先被安排在麻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督查督导组,后因慢性咽炎复发,主动要求“下沉”,于是就近安排在朝圣门社区,参加居民小区卡口值守。正是这一卡口值守的经历,让他的报告文学体现了无与伦比“真实性”,这是成就他的《长江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卡口“值守”,文中写道:
“卡口值守人员的常规工作,主要是对进出小区的人员进行盘问、量体温、登记,居民生活物资采购登记及分发,特困户、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爱心物资的分发,心理疏导及无故出入人员的劝返等”。
“这时正是上下班时段,出去值班、上班的和下班回家的人纷纷过卡,忙完采购蔬菜食品发放和登记的蒋嘉欣,不时从临时售卖处跳出,搬开卡口的栏杆,待人过去后又搬回栏杆收好卡口,出卡人员登记、返还人员销号登记和测体温以及上下班交接,秩序井然。”
诚如作者所言:“随着我对宋家湾新区卡口值守人员的了解,我的脑海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思想受到了一次次洗礼,过去产生创作冲动的激情时备受失眠煎熬的夜晚又回到到了我的床头,一个个鲜活跳动的人物形象翻滚在我脑海里,我欣喜地感觉到一篇有血有肉的纪实报告就要呱呱坠地了。”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长江颂》的人物和英雄事迹十分感人,人物性格刻画十分丰满,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读完这篇报告文学,由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组成的英雄群体,生动地活跃在我们的眼前。面对穷凶极恶的新冠疫情,他们挺身而出,大义凛然。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的“忠勇孝善”的麻城精神震撼我们的灵魂。群像图的英雄们是: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大三学生抗疫志愿者蒋嘉欣、宋家湾新区卡口临时党小组组长江彬、朝圣门社区宋家湾新区网格管理员张礼祥、退役军人抗疫志愿者聂院明、李光明、宋仕刚,等等。
诚然,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着实感人;但是,如何用文字再现他们的英雄形象,这就要考验我们作家的文字功底和创作智慧了。周德宝经受住了这一考验。据了解,周德宝之前没有写过报告文学,但是他的小说作品创作成果颇丰。所以,他的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赋予作品以较高的艺术性。
——宋仕刚很庆幸他珍藏了这套军装,对镜整理好后,他特意用双手将军帽正了正,对镜演练了好几个军礼,默念了几遍战友特地为他准备的台词后,才放心地走向卸货地——指挥部装卸防疫物资的后院。
——聂院明“是”的一声跑出队列,向宋班长行了个军礼后,双手接过玫瑰花束。接过花束的瞬间看到这是一束棒棒糖状的杂色玫瑰花束,由红、白、黑、黄、蓝等颜色组成,其中还有几支凑数的月季花。他知道封城后,所有花店都关门了,这是全体退役军人抗疫志愿者们从家里种的花中剪来的。
——话音未落,李光明走在最前面就出门了,聂院明跟进在中间,李红跟在后面,三人鱼贯而出。老母亲靠在房门框上目送他们出门直到消失在楼道里看不见。她又来到窗前凝视着能看得见的道路处,一会儿,他们三人的影子一个个闪出,她一动也不动站在窗前凝视,凝视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
这样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文中比比皆是。“细节决定成败”,做人做事、为诗为文,皆同此理。作者自然深谙此道。
我觉得,娴熟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正是报告文学《长江颂》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期间,正是新冠肺炎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肆虐“地球村”之时,某些西方大国科技不可谓不先进,综合国力不可谓不强大,但是面对新冠病毒的进攻却束手无策,节节败退,惨不忍睹。周德宝写道:诚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在抗疫中非常重要,但我想“精神抗疫”具有科技和综合国力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精神抗疫”应摆在其他抗疫手段之首。
宋家湾新区抗疫报告是全麻城市人民抗疫战役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战胜新冠病毒乃至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法宝,那么,全民抗疫、忠勇孝善、不畏艰险、克难奋进,则是麻城全市人民战胜病毒恶魔的又一“精神”武器。这种精神力量,有如滚滚长江,奔腾不息!
关于《长江颂》的创作动机,周德宝在文章结尾处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我为朝圣小区在“精神抗疫”中所涌现的平凡英雄们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为全国十四亿中国人民在“精神抗疫”中的平凡英雄们感到无比的骄傲!
——“伟大时代必定催生伟大作品。”虽然我这个无名作者所创作的《长江颂》算不上伟大的作品,但是正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发生的“精神抗疫”的人民战争才催生了这篇作品的诞生!
可见,周德宝同志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作家,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很有情怀的人物。套用“伟大时代必定催生伟大作品”这一公式,我要说,“有情怀的作家必定催生有情怀的作品”。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