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麻城市作协 发布时间: 2022-01-21 作者: 王红灯
麻城历来文脉昌盛、翰墨飘香,尤其是明清两朝,麻城科举考试成绩尤为突出,当时士大夫中流传着“山阳《礼记》,麻城《春秋》”之说。如今,伴随着“文化麻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建设的新跨越,麻城文化也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一批批作家、文艺家纷纷从台前幕后走进世人的目光,而“麻城有群女作家”,更是传为鄂东文坛乃至全国文化界上少有的佳话。袁艳阳,就是这群女作家中的一位。
认识袁艳阳的时候,只知道她来自龟峰山深处,那里有泥泞曲折的山路,那里有淡淡的兰草花香,那里有高耸入云的龟头,那时候的麻城杜鹃花还“藏在深山人未识”。
一个安静的午后,在一张报纸上,我的一首新诗与袁艳阳的《童年的回忆》成为邻居。《童年的回忆》中,那个毛丫头活脱脱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她那“发黑的木器,老得只剩下木桩的枫树,日渐干涸的水塘,香香的兰草,嫩嫩的茅针,甜甜的野果,一颗颗板栗在枝头裂开了嘴……”这是充满泥土芬芳的乡村生活意境。更温馨的是还有爷爷的爱,爷爷的爱是从山中带回的“清香的兰草”“鲜嫩的茅针”“剥好的板栗”“烧好的黑糊糊的红薯”“如今,在不同的碗里或是不同的桌子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其实这是爱的味道。她的文字让我也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回到了充满浓浓爱意和乡愁的故乡。
之后,在《黄冈日报》上,读到了她的《大山里的姑娘》,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清新素净,温婉可人,秀发飘逸”的扎根大山,致力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美女教师。她如“丰收的农人”,她如“放牧人醉心于大草原美丽的花儿,还有那雪白的羊群,奔跑的骏马……”
在一次朋友间的聚会上,我和她再次邂逅。她还是那样的活泼开朗,笑起来依然那样阳光灿烂,只是再也不是缺着门牙的小姑娘。后来得知,外表坚强绚烂的她其实人生充满坎坷,身上承受着许多一般女子不能承受的苦痛。走进她的《捻梅为魂》,让我走进了一个完全冷冰冰的世界,不了解她的人一定不相信这便是她的作品。她“曾经在有风的夜晚,用一盏孤灯,擦亮清词绝韵,温暖若水的心。风动还是帘动,我无从知晓。任凭风声,将整个深夜踩响,无数风中关于梅的故事,随缘起,随缘灭,随风散……”她“幻想自己便是那位额间点着梅花妆的女子,衣袂飘飘,碎步轻移,轻歌曼舞于梅花园中,一蓬如瀑的青丝随风飘飞,该是多么的惬意。”她“无数次去踏雪寻梅,寻找雪地上的一抹嫣红。站立在茫茫雪原,于困顿中。突然见梅把雪穿成美丽的嫁衣衫,守望着一份隔世情缘,等待着那个与之有着丝丝牵绊的人,许下雪一样的诺言,梅一般的誓言。”她希望“下辈子便做一个梅一般的女子。霓裳羽衣裁梅而成,在凛冽的寒风中,与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起绽放,缕缕馨香,难以捕捉却又沁人心脾。”她“便是梅一样的女子,淡定自于,凌寒自开,摇曳一冬,飘逸一世……”其实,她并不是冷冰冰的女子,她只是拥有梅一般品质的女子。
现实中,她如同美丽的红杜鹃一样,阳光、灿烂,有着一颗火红的心!《乡村的黄昏》里,“父亲把水送到我手上。我又把水推给了父亲,还是你先喝,父亲笑了……”她深深地爱戴着自己的慈父;《你在他乡还好吗》里,“只是,我的弟弟,你在他乡还好吗?”她牵挂着孤身一人在外奋斗的弟弟;《奶奶的小屋》里,“那高大的枫树,都已老去,枯萎在世俗的风里。在时光中流浪的内心,在幸福的呼唤里真正充满过多少的爱意和快慰,无人知道,无人知道我内心总和这小屋联系在一起,这是生命给我的印记。”她的心超越时空的阻隔,永远与奶奶在心一起跳动;《红袖飘香》中,梦瑶的“我想你,想你的时候就到你房间,拉住你红色羽绒服的袖子,就像拉住你的手一样,你衣服的袖口总能飘出各种香味来……”也常常让她温暖怀想;《外婆》中,“人活着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外婆儿孙满堂但还是孤独终老,她只是农村许多老人中的一个……”对于像外婆一样普通生命的关注,让她对生命充满敬畏。
袁艳阳的作品取材广泛,信手拈来,但更多的是观照普通人的命运。在与《路人》对话中,她看到的是一个富有孝心的男子;《酒过三巡》后,她看到的是一位充满忠孝双全品格的公务员;《走过映秀》,她怜悯那些在地震灾难中不幸去世的孩子;在《阳光书吧,今天你去了吗》中,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一如她挚爱的文字;《岁月中的点滴》里,她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生超乎寻常的深刻体验,她的“止于至善”,让我深深感叹。
从她的获奖散文《梦绕袁家山》和《我与大别山文学不了情》中,让我知道,她对于袁家山的依恋,对于奶奶的依恋,对于文字的依恋,源于自小在人文积淀深厚的惠兰山的熏习,发展于她对文学梦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指间文字》中,她的“深刻的论文是我的导师,深情的散文是我的亲人,数不胜数的诗词是我的朋友,浪漫的小说是我的情人……”足以说明她用“文字构筑自己对生活的希望,编织对人生的梦。”
一个写作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命运观照,有时往往是对自身命运的真实写照。《菜籽女人》中的蒙蒙有着菜籽一般的命运,她坚强地生下孩子,当天出院。她倒下去的一瞬间看到的是“一场风雨过后,她种的菜东倒西歪,白须须的根盘根错节地裸露在满是石渣的土面上,那瘦弱的主根顽强地往土里扎,坚硬的土地把主根拱出一大截。”此时,她看到的是菜籽的命运,一如自己的命运。蒙蒙之后面对的一切,无论是半夜满大街一人为孩子买退烧药,还是一个人抱着孩子去校长家讨债,亦或是抱着孩子去应聘找工作……她都相信“前段时间一位算命的先生说过,一年一年过去,男人年纪大点,脾气会慢慢地好起来,慢慢地把心放在她的身上。”她笔下的菜籽女人,面对坎坷的命运,依然坚强地微笑面对,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而袁艳阳,我相信她对未来的生活也一定充满无限的美好憧憬。
《镜花水月》中,她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一段不被世人祝福和肯定的凄美爱情故事,她说“这是一个人人憎恨出轨,却又人人都希望别人为自己出轨的年代”,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复杂多维的另一面。
坚强、乐观,而有富有才情,袁艳阳就像龟峰山顶杜鹃花海中一朵普通的红杜鹃,当淅淅沥沥的风雨过后,与绿油油的草地衬托辉映,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加艳丽迷人。
来源:
麻城市作协 作者:
王红灯
发布时间:
2022-01-21
麻城历来文脉昌盛、翰墨飘香,尤其是明清两朝,麻城科举考试成绩尤为突出,当时士大夫中流传着“山阳《礼记》,麻城《春秋》”之说。如今,伴随着“文化麻城”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建设的新跨越,麻城文化也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一批批作家、文艺家纷纷从台前幕后走进世人的目光,而“麻城有群女作家”,更是传为鄂东文坛乃至全国文化界上少有的佳话。袁艳阳,就是这群女作家中的一位。
认识袁艳阳的时候,只知道她来自龟峰山深处,那里有泥泞曲折的山路,那里有淡淡的兰草花香,那里有高耸入云的龟头,那时候的麻城杜鹃花还“藏在深山人未识”。
一个安静的午后,在一张报纸上,我的一首新诗与袁艳阳的《童年的回忆》成为邻居。《童年的回忆》中,那个毛丫头活脱脱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她那“发黑的木器,老得只剩下木桩的枫树,日渐干涸的水塘,香香的兰草,嫩嫩的茅针,甜甜的野果,一颗颗板栗在枝头裂开了嘴……”这是充满泥土芬芳的乡村生活意境。更温馨的是还有爷爷的爱,爷爷的爱是从山中带回的“清香的兰草”“鲜嫩的茅针”“剥好的板栗”“烧好的黑糊糊的红薯”“如今,在不同的碗里或是不同的桌子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其实这是爱的味道。她的文字让我也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回到了充满浓浓爱意和乡愁的故乡。
之后,在《黄冈日报》上,读到了她的《大山里的姑娘》,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清新素净,温婉可人,秀发飘逸”的扎根大山,致力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美女教师。她如“丰收的农人”,她如“放牧人醉心于大草原美丽的花儿,还有那雪白的羊群,奔跑的骏马……”
在一次朋友间的聚会上,我和她再次邂逅。她还是那样的活泼开朗,笑起来依然那样阳光灿烂,只是再也不是缺着门牙的小姑娘。后来得知,外表坚强绚烂的她其实人生充满坎坷,身上承受着许多一般女子不能承受的苦痛。走进她的《捻梅为魂》,让我走进了一个完全冷冰冰的世界,不了解她的人一定不相信这便是她的作品。她“曾经在有风的夜晚,用一盏孤灯,擦亮清词绝韵,温暖若水的心。风动还是帘动,我无从知晓。任凭风声,将整个深夜踩响,无数风中关于梅的故事,随缘起,随缘灭,随风散……”她“幻想自己便是那位额间点着梅花妆的女子,衣袂飘飘,碎步轻移,轻歌曼舞于梅花园中,一蓬如瀑的青丝随风飘飞,该是多么的惬意。”她“无数次去踏雪寻梅,寻找雪地上的一抹嫣红。站立在茫茫雪原,于困顿中。突然见梅把雪穿成美丽的嫁衣衫,守望着一份隔世情缘,等待着那个与之有着丝丝牵绊的人,许下雪一样的诺言,梅一般的誓言。”她希望“下辈子便做一个梅一般的女子。霓裳羽衣裁梅而成,在凛冽的寒风中,与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起绽放,缕缕馨香,难以捕捉却又沁人心脾。”她“便是梅一样的女子,淡定自于,凌寒自开,摇曳一冬,飘逸一世……”其实,她并不是冷冰冰的女子,她只是拥有梅一般品质的女子。
现实中,她如同美丽的红杜鹃一样,阳光、灿烂,有着一颗火红的心!《乡村的黄昏》里,“父亲把水送到我手上。我又把水推给了父亲,还是你先喝,父亲笑了……”她深深地爱戴着自己的慈父;《你在他乡还好吗》里,“只是,我的弟弟,你在他乡还好吗?”她牵挂着孤身一人在外奋斗的弟弟;《奶奶的小屋》里,“那高大的枫树,都已老去,枯萎在世俗的风里。在时光中流浪的内心,在幸福的呼唤里真正充满过多少的爱意和快慰,无人知道,无人知道我内心总和这小屋联系在一起,这是生命给我的印记。”她的心超越时空的阻隔,永远与奶奶在心一起跳动;《红袖飘香》中,梦瑶的“我想你,想你的时候就到你房间,拉住你红色羽绒服的袖子,就像拉住你的手一样,你衣服的袖口总能飘出各种香味来……”也常常让她温暖怀想;《外婆》中,“人活着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外婆儿孙满堂但还是孤独终老,她只是农村许多老人中的一个……”对于像外婆一样普通生命的关注,让她对生命充满敬畏。
袁艳阳的作品取材广泛,信手拈来,但更多的是观照普通人的命运。在与《路人》对话中,她看到的是一个富有孝心的男子;《酒过三巡》后,她看到的是一位充满忠孝双全品格的公务员;《走过映秀》,她怜悯那些在地震灾难中不幸去世的孩子;在《阳光书吧,今天你去了吗》中,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一如她挚爱的文字;《岁月中的点滴》里,她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生超乎寻常的深刻体验,她的“止于至善”,让我深深感叹。
从她的获奖散文《梦绕袁家山》和《我与大别山文学不了情》中,让我知道,她对于袁家山的依恋,对于奶奶的依恋,对于文字的依恋,源于自小在人文积淀深厚的惠兰山的熏习,发展于她对文学梦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指间文字》中,她的“深刻的论文是我的导师,深情的散文是我的亲人,数不胜数的诗词是我的朋友,浪漫的小说是我的情人……”足以说明她用“文字构筑自己对生活的希望,编织对人生的梦。”
一个写作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命运观照,有时往往是对自身命运的真实写照。《菜籽女人》中的蒙蒙有着菜籽一般的命运,她坚强地生下孩子,当天出院。她倒下去的一瞬间看到的是“一场风雨过后,她种的菜东倒西歪,白须须的根盘根错节地裸露在满是石渣的土面上,那瘦弱的主根顽强地往土里扎,坚硬的土地把主根拱出一大截。”此时,她看到的是菜籽的命运,一如自己的命运。蒙蒙之后面对的一切,无论是半夜满大街一人为孩子买退烧药,还是一个人抱着孩子去校长家讨债,亦或是抱着孩子去应聘找工作……她都相信“前段时间一位算命的先生说过,一年一年过去,男人年纪大点,脾气会慢慢地好起来,慢慢地把心放在她的身上。”她笔下的菜籽女人,面对坎坷的命运,依然坚强地微笑面对,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而袁艳阳,我相信她对未来的生活也一定充满无限的美好憧憬。
《镜花水月》中,她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一段不被世人祝福和肯定的凄美爱情故事,她说“这是一个人人憎恨出轨,却又人人都希望别人为自己出轨的年代”,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复杂多维的另一面。
坚强、乐观,而有富有才情,袁艳阳就像龟峰山顶杜鹃花海中一朵普通的红杜鹃,当淅淅沥沥的风雨过后,与绿油油的草地衬托辉映,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加艳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