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批评家言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有筋骨的文学精品

来源: 十堰市作协    发布时间: 2022-04-11    作者: 冰客

  摘要: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筋骨”就是丰盈的气血和深厚的文脉之内涵。有筋骨,是指作品必须具有遒劲有力和刚健强壮的风格,思想有深度,见解很独到,内涵又深刻。人民与社会必定是“筋骨”的源泉。火热而沸腾的生活必然是创造作品温度之源,生活始终是创作的源泉和富矿,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纷繁火热的时代和生活以及真诚的内心,更是造就作品温度的源头之所在。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结合、思想统一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有筋骨的文学作品,才能站起来,立得住,具有生命力,才能走得更远。

  关键词:筋骨;道德;温度;站起来;立得住;行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也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1 ]

  这无疑是在新形势下,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文学工作者提出了更新要求与殷切希望。作为文学工作者,“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广大文学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优秀文学精品?

思想和灵魂是文学作品有筋骨的精髓所在

  首先就“新时代文学”这个概念来说,新时代以来,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文学事业的发展也更加繁荣,变得风起云涌,遍地开花。

  就“新时代文学的筋骨”而言,作为作家们如何创作出更多有筋骨的文学作品,让作品站起来、立得住,是摆在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面前毋庸置疑的现实。

  文学作品有筋骨首先必须要有思想,也就是要有精神和灵魂,只有有思想和灵魂,作品才血肉丰满,骨骼强健,才能立得住,才更有文学性,才能生动感人,打动更多读者,让读者记得住,作品也才能留得住,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如何创作出有思想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文学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生活中去,在火热的生活现场,捕捉更多生动活泼的生活细节,在现实生活的大地上,抓住更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诚然,现在很多作品都是浮在面上,脚不粘尘泥,脱离人民群众,远离生活现场。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往往都是一个电话,一封邮件,或是找些材料,足不出户,就写出了所谓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浮光掠影,枯燥无味,读来味同嚼蜡,显然不能打动读者,也更不会就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又怎么可能站起来、立得住、行得远?更不可能留下来,所以只能是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

筋骨是所有事业成功的根本前提

  那么,何谓“有筋骨”?固名思义,“有筋骨”一般指人强健的骨架,强壮的体魄。强健的体魄必然是所有事业成功的根本前提和根基。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筋骨”就是丰盈的气血和深厚的文脉之内涵。有筋骨,是指作品必须具有遒劲有力和刚健强壮的风格,思想有深度,见解很独到,内涵又深刻,分析和说理更透彻,这一直以来都是作家们普遍追求的文学作品品性之所在。诚然,“筋骨”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十分重要。就像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只有“有筋骨”的文学作品,才能够让整部作品就像一个人一样具有健壮发达的体魄,构架强壮地立起来,丰润饱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一部健壮如人的身体体魄一样完美,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印象。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缺乏了“筋骨”,则如骨骼散架的躯体,想必定是文脉难通、言之无物、精神不振,内部来说真善美既不能得到彰显,外部而言假恶丑又得不到鞭挞,其生命力自是不言自喻了。[2 ]

  那么一部文学作品的“筋骨”体现何处?众所周知,人民与社会必定是“筋骨”的源泉之所在。人民生活在社会之中,人民创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才能创作出血脉丰盈、筋骨强壮、品格高雅的优秀文学作品。

  至于“有道德”如何释义?诚然,人们的行为规范就是道德,更是作品的品行准则。品质道德和思想价值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灵魂之所在。

  相对文学工作者而言,“有良知、有担当、有追求”是有道德的必然要求。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固然离不开良知,为人行文的道德底线也同样需要良知。“善良正直,实事求是,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对于文学工作者来说,是做到有良知的必然要求。

  诚然,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创作速度和数量大大的提高了,但是在文学创作中,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既要有高原,又要有高峰。受网络的影响,一些低级趣味、娱乐化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也势必导致了吸引读者眼球作品的频频出现,但是那些一味只追求娱乐,作品却脱离现实,歪曲扭曲历史和价值的作品始终是不会有市场的。那些风格相近、缺乏创意、品位低下的文章,也是随处可见的,在文学圈里“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实状况日益凸显。导致此类现状的真正症结,就缘于作家们对时代和人民的的认真思考与真情投入,以及对生活深度挖掘的缺乏和不足,更不会有文学的“筋”和“骨”,就像人散架的躯体一样,也就更站不起来、立不住。

  只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结合、思想统一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有筋骨的文学作品,才能站起来,立得住,具有生命力,才能走得更远。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精品力作,才能留得住。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艺创作如何有筋骨有温度》的评论文章中说道:“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筋骨,在于对时代精神的高度理解;道德,在于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温度,在于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关注。所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排斥,是对虚假情感的批判,是对脱离现实的鞭挞。”[ 3]

  人所共知,文学作品反映时代和社会,体现广大作家与文学工作者个人素质及专业素养的水平能力,更凸显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必然是其品位之所在。火热而沸腾的生活必然是创造作品温度之源,生活始终是创作的源泉和富矿,生活始终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纷繁火热的时代和生活是创作有筋骨作品的关键

  毋庸置疑,文学创作就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在当今市场信息纷涌普天盖地的纷繁时代,广大文学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求更要牢记初心使命,守住道德底线,不要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要让文学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让作品充满了铜臭味,要秉承“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信念操守,团结起伟大的各族人民,激励和凝聚起坚强的信念意志和磅礴的精神力量。要以更高的理想追求,去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不要只顾个人眼前的一己之利,而放弃了创作境界高远优秀精品力作的理想追求。只有坚守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创作出境界高远、思想深邃、艺术精良的优秀文学作品。

  只有低下身子,远离书房斋屋,扎根田野地边,深入街头巷尾,去感受生活,去感冷知暖,文学工作者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仅靠感受生活,触碰与感知接地气与现实和地面的温度显然不够,还要沉潜身子去生活的现场发现开掘,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与富矿,去探寻感知和汲取大地内部的温热力量与冷暖程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内涵要义,创作出更有温度有力度的优秀文学作品。[4]

  触摸和开掘生活只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来说,还必须要对生活进行文学的升华和精神的淬炼,从原生态和地道的生活中提取出生机盎然的诗意人生,从平常的生活中升华出精神与思想的高远意境和高峰。

  纷繁火热的时代和生活以及真诚的内心,更是造就作品温度的源头之所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文化兴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是我们当前所处的伟大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具备了需要和能够产生文学大师和艺术名家的文学生态及环境和条件。有温度的文学作品是人们的迫切需求,有担当有作为的文学工作者更是顺应时代的召唤。沉溺于已逝的昨日、沉醉于过去的文学工作者,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应该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斗志、良好的精神风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今火热的时代,投身到时代前进的洪流中去,发现生活、书写时代,讴歌人民,讴歌伟大时代的民族英雄和壮丽伟业,抒写伟大时代生动壮丽的发展诗篇,即便是借鉴历史,也要用时代精神感昭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学作品。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深刻深邃、生动鲜活、很接地气,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心声,说到了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心坎上。让我们备受鼓舞,振奋人心,启发很深。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们就要以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动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的生活中萃取生活的创作源泉,获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示:“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5]

  伟大中华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正是在于我们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在生活中去发现,在生活中去感知,在生活中去萃取,用作为作家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去努力寻找和发现,进而创作出展现中华美的精神作品,去极力反映时代风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有筋骨的文学精品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筋骨、道德、温度既是分散的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分别是对文学作品的肌体、品质和内涵的要求,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互不分离,缺一不可。文学作品靠筋骨支撑,有筋骨才硬朗强健,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立得住;道德可以让作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说教,以德服人,作品才能立意站高,提高站位;温度则可和声细雨,如沐春风,温暖人心,让作品行得更远。只有文学作品具有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才能立得住、站得高、行得远,这是对文学作品的最根本要求和更高的期盼。[6 ]

  尤其是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对我们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殷切希望,更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让我们深受启发,坚定信念。广大文学工作者正奋进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指明的文艺方向,顺应时代的召唤,深入生活,将笔触伸向人民,自觉的肩负起“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历史使命,勇敢地拿起手中饱含深情的如橼巨笔,浓墨重彩的讴歌人民,为人民书写,以五彩斑斓的优秀作品书写伟大时代,用深远深刻的精神力量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恪守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不懈的初心使命,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精品力作,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真正做到习总书记所要求的:“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7]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这就是习总书记对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8 ]

  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就要勇担重任,要肩负起为人民书写的历史责任,将人民在历史中的伟大创造,书写出一部部厚重的人民史诗,光耀千秋,传承华夏。要心怀创作史诗的雄心壮志,积极投身生活的实践中去,走进人民之中,努力感知火热的生活现场,用饱满的热情,多彩的笔触,深刻的思辨,生动地描绘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共同筑就强大的精神力量,绘就多姿多彩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9]

  只有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创作出符合“思想上有高度、艺术上有水准、笔力上有温度、内心中有情怀”,这四“有”创作标准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品是一个作家的立身之本,生就这个伟大的时代,就要用精品力作立言,让生活与艺术有机融合,让作家辛勤的血汗与优美的文字凝结起来,创造汇聚出健康向上且见精神见力量、有筋骨的精品力作,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用精品力作凝聚起新时代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抵达文学艺术筑就的高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对繁荣发展文学事业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作家们从丰富的创作实践中得到的有力明证,更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体现。只有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风云、反映现实生活,不断推陈出新,投身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的生活现场,捕捉到生动鲜活的生活情节及细节和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精品,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推动文学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

  (原载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年第2期头条,系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五期“东湖青年评论家沙龙”活动撰写。)

  【作者简介】冰客(197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十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任记者。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之首届湖北文学人才,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长篇小说重点扶持作家。鲁迅文学院湖北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首届大师写作班学员。先后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作品散见于《十月》《诗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长江文艺》《诗选刊》《时代文学》《天津文学》《诗歌月刊》《长江丛刊》《散文选刊》《安徽文学》《草原》《文学界》《延河》《芳草》《诗林》《诗潮》《绿风》《经济日报》等百余种报刊,有文学评论见诸于《新文学评论》《星星•诗歌理论》《长江文艺评论》《文艺新观察》《中国作家研究》《写作》《湖北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文学教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今日文坛》《戏剧之家》《作家文摘》《中国广播影视》《中国电影市场》《书法导报》等学术期刊,有新闻学术论文散见于《新闻传播》《新闻采编》《新闻论坛》《中国地市报人》等专业学术期刊。著有文艺评论集《文学场景与艺术表达》,入选湖北省文联2020年湖北省签约制文学艺术创作扶持项目,并获第十一届湖北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优秀奖。另著有诗集《河西村》《乌鸦》《总有一条路通向故乡》《故乡的原野上》等多部。曾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优秀文学编辑奖、第六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第十一届湖北文艺评论奖、首届《长江丛刊》年度文学奖诗歌奖等。

  参考文献:

  [1][5][7][8][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第2版。

  [2][4][6]李洪华:《筋骨•道德•温度——谈文艺创作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2日,第13版。

  [3]张晶晶:《文艺创作如何有筋骨有温度》,《人民日报》,2015年06月25日,第19版。

  [10]李强:《捧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长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525188383088529&wfr=spider&for=pc,2019年10月16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有筋骨的文学精品

来源: 十堰市作协    作者: 冰客
发布时间: 2022-04-11

  摘要: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筋骨”就是丰盈的气血和深厚的文脉之内涵。有筋骨,是指作品必须具有遒劲有力和刚健强壮的风格,思想有深度,见解很独到,内涵又深刻。人民与社会必定是“筋骨”的源泉。火热而沸腾的生活必然是创造作品温度之源,生活始终是创作的源泉和富矿,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纷繁火热的时代和生活以及真诚的内心,更是造就作品温度的源头之所在。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结合、思想统一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有筋骨的文学作品,才能站起来,立得住,具有生命力,才能走得更远。

  关键词:筋骨;道德;温度;站起来;立得住;行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也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1 ]

  这无疑是在新形势下,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文学工作者提出了更新要求与殷切希望。作为文学工作者,“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广大文学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优秀文学精品?

思想和灵魂是文学作品有筋骨的精髓所在

  首先就“新时代文学”这个概念来说,新时代以来,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文学事业的发展也更加繁荣,变得风起云涌,遍地开花。

  就“新时代文学的筋骨”而言,作为作家们如何创作出更多有筋骨的文学作品,让作品站起来、立得住,是摆在每一位文学工作者面前毋庸置疑的现实。

  文学作品有筋骨首先必须要有思想,也就是要有精神和灵魂,只有有思想和灵魂,作品才血肉丰满,骨骼强健,才能立得住,才更有文学性,才能生动感人,打动更多读者,让读者记得住,作品也才能留得住,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如何创作出有思想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文学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生活中去,在火热的生活现场,捕捉更多生动活泼的生活细节,在现实生活的大地上,抓住更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诚然,现在很多作品都是浮在面上,脚不粘尘泥,脱离人民群众,远离生活现场。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往往都是一个电话,一封邮件,或是找些材料,足不出户,就写出了所谓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浮光掠影,枯燥无味,读来味同嚼蜡,显然不能打动读者,也更不会就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又怎么可能站起来、立得住、行得远?更不可能留下来,所以只能是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

筋骨是所有事业成功的根本前提

  那么,何谓“有筋骨”?固名思义,“有筋骨”一般指人强健的骨架,强壮的体魄。强健的体魄必然是所有事业成功的根本前提和根基。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筋骨”就是丰盈的气血和深厚的文脉之内涵。有筋骨,是指作品必须具有遒劲有力和刚健强壮的风格,思想有深度,见解很独到,内涵又深刻,分析和说理更透彻,这一直以来都是作家们普遍追求的文学作品品性之所在。诚然,“筋骨”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十分重要。就像一部文学作品的灵魂,只有“有筋骨”的文学作品,才能够让整部作品就像一个人一样具有健壮发达的体魄,构架强壮地立起来,丰润饱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一部健壮如人的身体体魄一样完美,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印象。一部文学作品如果缺乏了“筋骨”,则如骨骼散架的躯体,想必定是文脉难通、言之无物、精神不振,内部来说真善美既不能得到彰显,外部而言假恶丑又得不到鞭挞,其生命力自是不言自喻了。[2 ]

  那么一部文学作品的“筋骨”体现何处?众所周知,人民与社会必定是“筋骨”的源泉之所在。人民生活在社会之中,人民创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才能创作出血脉丰盈、筋骨强壮、品格高雅的优秀文学作品。

  至于“有道德”如何释义?诚然,人们的行为规范就是道德,更是作品的品行准则。品质道德和思想价值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灵魂之所在。

  相对文学工作者而言,“有良知、有担当、有追求”是有道德的必然要求。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固然离不开良知,为人行文的道德底线也同样需要良知。“善良正直,实事求是,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对于文学工作者来说,是做到有良知的必然要求。

  诚然,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创作速度和数量大大的提高了,但是在文学创作中,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既要有高原,又要有高峰。受网络的影响,一些低级趣味、娱乐化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也势必导致了吸引读者眼球作品的频频出现,但是那些一味只追求娱乐,作品却脱离现实,歪曲扭曲历史和价值的作品始终是不会有市场的。那些风格相近、缺乏创意、品位低下的文章,也是随处可见的,在文学圈里“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实状况日益凸显。导致此类现状的真正症结,就缘于作家们对时代和人民的的认真思考与真情投入,以及对生活深度挖掘的缺乏和不足,更不会有文学的“筋”和“骨”,就像人散架的躯体一样,也就更站不起来、立不住。

  只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结合、思想统一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有筋骨的文学作品,才能站起来,立得住,具有生命力,才能走得更远。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精品力作,才能留得住。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艺创作如何有筋骨有温度》的评论文章中说道:“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筋骨,在于对时代精神的高度理解;道德,在于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温度,在于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关注。所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排斥,是对虚假情感的批判,是对脱离现实的鞭挞。”[ 3]

  人所共知,文学作品反映时代和社会,体现广大作家与文学工作者个人素质及专业素养的水平能力,更凸显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必然是其品位之所在。火热而沸腾的生活必然是创造作品温度之源,生活始终是创作的源泉和富矿,生活始终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纷繁火热的时代和生活是创作有筋骨作品的关键

  毋庸置疑,文学创作就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在当今市场信息纷涌普天盖地的纷繁时代,广大文学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求更要牢记初心使命,守住道德底线,不要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要让文学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让作品充满了铜臭味,要秉承“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信念操守,团结起伟大的各族人民,激励和凝聚起坚强的信念意志和磅礴的精神力量。要以更高的理想追求,去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不要只顾个人眼前的一己之利,而放弃了创作境界高远优秀精品力作的理想追求。只有坚守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创作出境界高远、思想深邃、艺术精良的优秀文学作品。

  只有低下身子,远离书房斋屋,扎根田野地边,深入街头巷尾,去感受生活,去感冷知暖,文学工作者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仅靠感受生活,触碰与感知接地气与现实和地面的温度显然不够,还要沉潜身子去生活的现场发现开掘,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与富矿,去探寻感知和汲取大地内部的温热力量与冷暖程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内涵要义,创作出更有温度有力度的优秀文学作品。[4]

  触摸和开掘生活只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来说,还必须要对生活进行文学的升华和精神的淬炼,从原生态和地道的生活中提取出生机盎然的诗意人生,从平常的生活中升华出精神与思想的高远意境和高峰。

  纷繁火热的时代和生活以及真诚的内心,更是造就作品温度的源头之所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文化兴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是我们当前所处的伟大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具备了需要和能够产生文学大师和艺术名家的文学生态及环境和条件。有温度的文学作品是人们的迫切需求,有担当有作为的文学工作者更是顺应时代的召唤。沉溺于已逝的昨日、沉醉于过去的文学工作者,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应该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斗志、良好的精神风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今火热的时代,投身到时代前进的洪流中去,发现生活、书写时代,讴歌人民,讴歌伟大时代的民族英雄和壮丽伟业,抒写伟大时代生动壮丽的发展诗篇,即便是借鉴历史,也要用时代精神感昭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学作品。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深刻深邃、生动鲜活、很接地气,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心声,说到了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心坎上。让我们备受鼓舞,振奋人心,启发很深。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们就要以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动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的生活中萃取生活的创作源泉,获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示:“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5]

  伟大中华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正是在于我们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在生活中去发现,在生活中去感知,在生活中去萃取,用作为作家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去努力寻找和发现,进而创作出展现中华美的精神作品,去极力反映时代风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有筋骨的文学精品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筋骨、道德、温度既是分散的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分别是对文学作品的肌体、品质和内涵的要求,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互不分离,缺一不可。文学作品靠筋骨支撑,有筋骨才硬朗强健,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立得住;道德可以让作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说教,以德服人,作品才能立意站高,提高站位;温度则可和声细雨,如沐春风,温暖人心,让作品行得更远。只有文学作品具有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才能立得住、站得高、行得远,这是对文学作品的最根本要求和更高的期盼。[6 ]

  尤其是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对我们广大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殷切希望,更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让我们深受启发,坚定信念。广大文学工作者正奋进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按照习总书记指明的文艺方向,顺应时代的召唤,深入生活,将笔触伸向人民,自觉的肩负起“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历史使命,勇敢地拿起手中饱含深情的如橼巨笔,浓墨重彩的讴歌人民,为人民书写,以五彩斑斓的优秀作品书写伟大时代,用深远深刻的精神力量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恪守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不懈的初心使命,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精品力作,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真正做到习总书记所要求的:“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7]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这就是习总书记对我们广大文学工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8 ]

  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就要勇担重任,要肩负起为人民书写的历史责任,将人民在历史中的伟大创造,书写出一部部厚重的人民史诗,光耀千秋,传承华夏。要心怀创作史诗的雄心壮志,积极投身生活的实践中去,走进人民之中,努力感知火热的生活现场,用饱满的热情,多彩的笔触,深刻的思辨,生动地描绘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共同筑就强大的精神力量,绘就多姿多彩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9]

  只有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创作出符合“思想上有高度、艺术上有水准、笔力上有温度、内心中有情怀”,这四“有”创作标准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品是一个作家的立身之本,生就这个伟大的时代,就要用精品力作立言,让生活与艺术有机融合,让作家辛勤的血汗与优美的文字凝结起来,创造汇聚出健康向上且见精神见力量、有筋骨的精品力作,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用精品力作凝聚起新时代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抵达文学艺术筑就的高峰。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对繁荣发展文学事业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作家们从丰富的创作实践中得到的有力明证,更是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体现。只有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跟时代风云、反映现实生活,不断推陈出新,投身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的生活现场,捕捉到生动鲜活的生活情节及细节和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精品,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推动文学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

  (原载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2年第2期头条,系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五期“东湖青年评论家沙龙”活动撰写。)

  【作者简介】冰客(197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十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任记者。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之首届湖北文学人才,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长篇小说重点扶持作家。鲁迅文学院湖北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首届大师写作班学员。先后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作品散见于《十月》《诗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长江文艺》《诗选刊》《时代文学》《天津文学》《诗歌月刊》《长江丛刊》《散文选刊》《安徽文学》《草原》《文学界》《延河》《芳草》《诗林》《诗潮》《绿风》《经济日报》等百余种报刊,有文学评论见诸于《新文学评论》《星星•诗歌理论》《长江文艺评论》《文艺新观察》《中国作家研究》《写作》《湖北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文学教育》《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今日文坛》《戏剧之家》《作家文摘》《中国广播影视》《中国电影市场》《书法导报》等学术期刊,有新闻学术论文散见于《新闻传播》《新闻采编》《新闻论坛》《中国地市报人》等专业学术期刊。著有文艺评论集《文学场景与艺术表达》,入选湖北省文联2020年湖北省签约制文学艺术创作扶持项目,并获第十一届湖北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优秀奖。另著有诗集《河西村》《乌鸦》《总有一条路通向故乡》《故乡的原野上》等多部。曾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优秀文学编辑奖、第六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第十一届湖北文艺评论奖、首届《长江丛刊》年度文学奖诗歌奖等。

  参考文献:

  [1][5][7][8][9]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第2版。

  [2][4][6]李洪华:《筋骨•道德•温度——谈文艺创作的三个维度》,《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2日,第13版。

  [3]张晶晶:《文艺创作如何有筋骨有温度》,《人民日报》,2015年06月25日,第19版。

  [10]李强:《捧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长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525188383088529&wfr=spider&for=pc,2019年10月16日。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