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批评家言

从延安出发 展现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宏伟史诗

来源: 荆州市沙市区作协    发布时间: 2022-07-07    作者: 罗星航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著名词作家乔羽一生放歌祖国,温暖的大地上,到处传诵着他的歌曲。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古老的土地上,都有青春的力量;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乔羽先生一生心系祖国,笔耕不辍,反映现实生活,讴歌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用柔美的歌声,让温暖直抵人心,以澎湃的情感,表达最真挚的愿景。乔羽先生是中国无数优秀文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讴歌时代,讴歌人民,永远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延安出发,到人民中去,八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人民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用丰富的文艺形式,展现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宏伟史诗,彰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优秀文艺作品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从延安出发,彰显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讲话》是一盏明灯,始终照亮文艺工作者前进方向。毛主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他向广大文艺战士发出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奔赴抗战前线,揭示民族精神,表现时代风貌,讴歌英雄人民,一大批代表“延安文艺”的作品应运而生。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荷花淀》,民族歌剧《白毛女》,民歌《东方红》《翻身道情》……80年来,这些打动人心的红色经典依然光芒四射。它穿越战火硝烟,传遍中华大地,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抒写心声。始终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书,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肩扛重任,文艺作品接地气、鼓士气。尽管那时的创作条件艰苦,音响舞美很差,但这丝毫不影响优秀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讲话》指引下,文艺工作者站在时代潮头,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激励劳苦大众浴血奋战。《黄河大合唱》一经面世,便轰动全国,激发人民爱国热忱,坚定战胜敌人的信心。中国革命文艺的历史证明,“到唯一的最广大的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从延安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文艺工作者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始终追求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文艺涵养时代精神,德艺双馨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时代大潮中从容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时代风采。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曾担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副总导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戏剧总导演,央视大型文化访谈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戏剧总导演、《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这些作品饱含激情,气势恢宏,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情景交融里展现中华文化。军旅歌唱家王宏伟多年来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在《小二黑结婚》《雪白的鸽子》《长征》等多部优秀剧目中担纲主角,出演歌剧《运河谣》《长征》《半条红军被》。他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刻,潜心打磨,通过艺术形式感染人、打动人……舞台不分大小,角色不分主次,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文艺作品就有了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就有了用武之地,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从延安出发,传承德艺双馨,多出人民满意作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艺一脉相承。建国以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深入寻常百姓家,让文艺作品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淡淡的葱花味,让中国形象可信、可爱、可敬。今年92岁的著名音乐作曲家吕其明,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从事艺术创作,五十年代在北京工作期间,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他都会去天安门。 “中国就像一个巨人,在不可阻挡地前进”。他仅仅用了七天时间便写出了第一稿。如今,每一次欣赏《红旗颂》,我们都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作家魏巍冒着战火硝烟,在朝鲜战场目睹被炮弹炸翻的阵地,手握被鲜血染红的泥土,见证志愿军战士被子弹穿透身体的瞬间,他将战场上的经历记录下来,写就了感人肺腑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们重读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总是感慨万千,心潮激荡。

  老一辈文艺工作者通过自身经历,以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用笔、镜头,用声音、形象,讴歌了伟大的祖国、英雄的人民,赞美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始终与人民同忧患共欢乐、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榜样。一部部优秀作品激励着一代代青年踔厉奋斗,鼓舞着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为人民书写新时代华美篇章。

  为时代为人民放歌。乔羽先生的童年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度过的,目睹了战争的创伤和人民的疾苦。1949年10月1日,21岁的他在天安门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从此更坚定了为祖国而歌的信念。“祖国这个话题是永恒的,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这个民族的血液。你没有理由不属于她,也没有理由不报效她。”表现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歌曲《我的祖国》应运而生。“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美丽的祖国,这是英雄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质朴的语言,舒缓的旋律,对祖国的思念,对敌人的痛恨,这首歌唱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伟大祖国无私的爱。

  如今每每听到脍炙人口的《我的祖国》,总是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爱我中华》……在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乔羽创作了1000多首歌词。一首首优美歌曲,无不凝聚着乔羽先生的智慧、柔美、质朴和爱国情怀。他的歌词既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思想深邃,感情充沛,让人意犹未尽,还极具音乐性。为时代和人民而歌的人,永远值得敬仰和怀念。

  这片神奇的地方充满奋进力量。优秀艺术作品能唤醒沉睡的高山,激励人们敢教日月换新天。优秀艺术作品又接地气、鼓士气,催人奋进。

  无数文艺工作者以充沛的情感、扎实的功底,潜心创作,不辞辛劳,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脚下是神奇的土地,心中充满创作热情,讴歌伟大祖国,奋进新时代。江南丰收有稻米 ,江北满仓是小麦,高粱红啊棉花白,密麻麻牛羊盖地天山外《祖国颂》(乔羽词)体现了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的壮丽景象。归港的船帆从灯塔掠过,追梦脚步月下交错,广场焰火在节日诉说,星空升腾时代的巍峨,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田地词)感悟家国情怀,激扬雄心壮志。无论多久,你都在我们身旁,相依相恋,情深意长,江山就是人民,绘成你胸中景象,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前赴后继、铸就辉煌《领航》(集体作词),彰显振奋人心的韬略、波澜壮阔的伟业,激发人们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风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优秀文艺作品就必然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并将传承久远,成为一座座艺术高峰。

  从延安出发,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热忱描绘新征程恢弘气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描绘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电影《长津湖》、电视剧《山海情》、长篇小说《人世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作品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文艺就有生命力 。近年来,一批优秀作品反映火热生活,直面现实题材,书写时代之美,彰显信仰之力,弘扬人间正道。歌舞剧《大地颂歌》讲述精准扶贫故事,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全景描写中国脱贫攻坚,话剧《人民至上》表现伟大抗疫精神。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人民中获取养分,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才能得到人民认可,成为经典作品。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者努力登上高原,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让优秀文艺作品喷薄而出。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几十年后,重新编排,全国巡演,再次绽放精彩。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制作团队坚持精益求精,热度不减,盛况空前。文艺工作者组建抗疫摄影小分队逆行武汉,为4.2万余名全部援鄂医务人员拍摄肖像,出色完成“为天使造像”艰巨任务。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超过30亿人次。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心系祖国,胸怀大局,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再现,深刻描绘。火热的现实生活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生气勃勃的创作土壤,勤劳的中国人民为文艺创作积累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元素,良好的创作环境保障了文艺工作者一心一意出载入史册的精品力作。完全可以相信,新时代一定会涌现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从延安出发,助推文艺鄂军向“高峰”迈进 。两年一届的《长江文艺》双年奖近日在武汉揭晓,《成人记》《会见日》《吴先生列传》等16件作品获奖。令人欣慰的是湖北共有6位作家的作品得奖。该文学奖是我省近年精心打造的全国文学品牌之一。文艺鄂军已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湖北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心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助推文艺鄂军向“高峰”迈进。

  荆楚大地山川秀丽,文艺土壤丰厚温润。湖北是源远流长的楚文化之乡,往事越千年,江山留胜迹。“悠悠武昌,在江之隈”“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诗词吟诵湖北,灿烂历史、绚丽人文的风貌尽收眼底。

  近年来,湖北文艺工作者扎根荆楚大地,倾听人民呼声,从白云黄鹤、壮美三峡、三国故都,从琴台觅知音、武当望玲珑、白帝醉放舟、江陵点将台,文艺工作者感受湖北的秀美、清澈、古老,努力汲取艺术养分,攀登文艺高峰,融入荆楚元素,深挖富矿,萃取题材,用心用情创作优秀作品。歌剧《天使日记》、话剧《张富清》、汉剧《黎明》、楚剧《大哥大嫂》、电影《古田军号》、图书《雪祭》、歌曲《武汉伢》等一批优秀作品主题鲜明,蕴含深刻,民族歌舞剧《古道茶人》描绘土家风情画卷,荆州花鼓戏《红荷》洋溢浓郁江汉平原特色,彰显湖北元素,受到普遍欢迎。电视剧《海棠依旧》、广播剧《今生无悔》等6部作品还获得第14届、15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事实表明,只有扎根荆楚,心系人民,继承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艺术资源,不断打牢具有湖北元素的创作根基,湖北文艺工作者才能结出丰盛的艺术果实。

  紧扣时代脉搏,书写湖北文艺佳作。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紧跟前行步伐,合着历史节拍,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让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湖北文艺工作者以文培元、以文铸魂,始终坚持现实题材与艺术水平相结合,围绕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主题,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湖北作家陈应松的长篇小说《天露湾》描写江汉平原农民脱贫致富的创业史,入围全国文学好书当月榜。纪录片《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大型纪录片《武汉战疫》、广播剧《英雄的守护》、散文集《战“疫”书简》等,这些作品主题突出、刻画细腻、情感充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艺必须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放歌,只有这样,文艺才有生命力,文艺工作者才有用武之地。

  荆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荆州一直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是中国南方唯一连续不断进化至今的文化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生生不息的荆州文化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元素。湘鄂西苏区等红色文化、荆州古城墙等优秀文化、沙市近代工商业文化、刚柔并济的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汉滩小曲、挑担围鼓、松滋滚灯舞、跳三鼓、五虾闹鮎、三棒鼓、荆州花鼓戏、荆河戏……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荆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荆州文艺工作者不负众望,精心打磨,一批优秀作品相继出台。“知荆州 爱荆州 兴荆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激起600多万荆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荆州的热情。《荆州成语故事》、《传承创新 楚韵荆州》系列视频、融媒体《楚国成语故事》系列、原创视频《高山流水》反响强烈。一批经典歌曲、舞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脱颖而出,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微风细雨润无声,百花齐放春满园。始终牢记文艺为人民的宗旨,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八十年前,中国革命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中国的文学、艺术、文艺工作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为人民放歌,传承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坚持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自觉,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新时代的壮美史诗,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作者罗星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协会员。荆州沙市区文联主席、沙市区作协名誉主席、沙市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从延安出发 展现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宏伟史诗

来源: 荆州市沙市区作协    作者: 罗星航
发布时间: 2022-07-07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著名词作家乔羽一生放歌祖国,温暖的大地上,到处传诵着他的歌曲。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古老的土地上,都有青春的力量;不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乔羽先生一生心系祖国,笔耕不辍,反映现实生活,讴歌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用柔美的歌声,让温暖直抵人心,以澎湃的情感,表达最真挚的愿景。乔羽先生是中国无数优秀文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讴歌时代,讴歌人民,永远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延安出发,到人民中去,八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人民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用丰富的文艺形式,展现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宏伟史诗,彰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优秀文艺作品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从延安出发,彰显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讲话》是一盏明灯,始终照亮文艺工作者前进方向。毛主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他向广大文艺战士发出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奔赴抗战前线,揭示民族精神,表现时代风貌,讴歌英雄人民,一大批代表“延安文艺”的作品应运而生。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荷花淀》,民族歌剧《白毛女》,民歌《东方红》《翻身道情》……80年来,这些打动人心的红色经典依然光芒四射。它穿越战火硝烟,传遍中华大地,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抒写心声。始终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书,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肩扛重任,文艺作品接地气、鼓士气。尽管那时的创作条件艰苦,音响舞美很差,但这丝毫不影响优秀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讲话》指引下,文艺工作者站在时代潮头,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激励劳苦大众浴血奋战。《黄河大合唱》一经面世,便轰动全国,激发人民爱国热忱,坚定战胜敌人的信心。中国革命文艺的历史证明,“到唯一的最广大的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从延安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文艺工作者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始终追求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文艺涵养时代精神,德艺双馨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时代大潮中从容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时代风采。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曾担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副总导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的戏剧总导演,央视大型文化访谈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戏剧总导演、《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这些作品饱含激情,气势恢宏,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情景交融里展现中华文化。军旅歌唱家王宏伟多年来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在《小二黑结婚》《雪白的鸽子》《长征》等多部优秀剧目中担纲主角,出演歌剧《运河谣》《长征》《半条红军被》。他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刻,潜心打磨,通过艺术形式感染人、打动人……舞台不分大小,角色不分主次,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文艺作品就有了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就有了用武之地,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从延安出发,传承德艺双馨,多出人民满意作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艺一脉相承。建国以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深入寻常百姓家,让文艺作品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淡淡的葱花味,让中国形象可信、可爱、可敬。今年92岁的著名音乐作曲家吕其明,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从事艺术创作,五十年代在北京工作期间,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他都会去天安门。 “中国就像一个巨人,在不可阻挡地前进”。他仅仅用了七天时间便写出了第一稿。如今,每一次欣赏《红旗颂》,我们都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作家魏巍冒着战火硝烟,在朝鲜战场目睹被炮弹炸翻的阵地,手握被鲜血染红的泥土,见证志愿军战士被子弹穿透身体的瞬间,他将战场上的经历记录下来,写就了感人肺腑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们重读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总是感慨万千,心潮激荡。

  老一辈文艺工作者通过自身经历,以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用笔、镜头,用声音、形象,讴歌了伟大的祖国、英雄的人民,赞美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始终与人民同忧患共欢乐、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榜样。一部部优秀作品激励着一代代青年踔厉奋斗,鼓舞着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为人民书写新时代华美篇章。

  为时代为人民放歌。乔羽先生的童年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度过的,目睹了战争的创伤和人民的疾苦。1949年10月1日,21岁的他在天安门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从此更坚定了为祖国而歌的信念。“祖国这个话题是永恒的,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这个民族的血液。你没有理由不属于她,也没有理由不报效她。”表现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歌曲《我的祖国》应运而生。“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美丽的祖国,这是英雄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质朴的语言,舒缓的旋律,对祖国的思念,对敌人的痛恨,这首歌唱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伟大祖国无私的爱。

  如今每每听到脍炙人口的《我的祖国》,总是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爱我中华》……在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乔羽创作了1000多首歌词。一首首优美歌曲,无不凝聚着乔羽先生的智慧、柔美、质朴和爱国情怀。他的歌词既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思想深邃,感情充沛,让人意犹未尽,还极具音乐性。为时代和人民而歌的人,永远值得敬仰和怀念。

  这片神奇的地方充满奋进力量。优秀艺术作品能唤醒沉睡的高山,激励人们敢教日月换新天。优秀艺术作品又接地气、鼓士气,催人奋进。

  无数文艺工作者以充沛的情感、扎实的功底,潜心创作,不辞辛劳,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脚下是神奇的土地,心中充满创作热情,讴歌伟大祖国,奋进新时代。江南丰收有稻米 ,江北满仓是小麦,高粱红啊棉花白,密麻麻牛羊盖地天山外《祖国颂》(乔羽词)体现了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的壮丽景象。归港的船帆从灯塔掠过,追梦脚步月下交错,广场焰火在节日诉说,星空升腾时代的巍峨,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田地词)感悟家国情怀,激扬雄心壮志。无论多久,你都在我们身旁,相依相恋,情深意长,江山就是人民,绘成你胸中景象,为了千秋伟业、为了时代华章,前赴后继、铸就辉煌《领航》(集体作词),彰显振奋人心的韬略、波澜壮阔的伟业,激发人们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风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优秀文艺作品就必然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并将传承久远,成为一座座艺术高峰。

  从延安出发,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热忱描绘新征程恢弘气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描绘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电影《长津湖》、电视剧《山海情》、长篇小说《人世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作品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文艺就有生命力 。近年来,一批优秀作品反映火热生活,直面现实题材,书写时代之美,彰显信仰之力,弘扬人间正道。歌舞剧《大地颂歌》讲述精准扶贫故事,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全景描写中国脱贫攻坚,话剧《人民至上》表现伟大抗疫精神。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人民中获取养分,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才能得到人民认可,成为经典作品。

  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者努力登上高原,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让优秀文艺作品喷薄而出。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几十年后,重新编排,全国巡演,再次绽放精彩。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制作团队坚持精益求精,热度不减,盛况空前。文艺工作者组建抗疫摄影小分队逆行武汉,为4.2万余名全部援鄂医务人员拍摄肖像,出色完成“为天使造像”艰巨任务。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超过30亿人次。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心系祖国,胸怀大局,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再现,深刻描绘。火热的现实生活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生气勃勃的创作土壤,勤劳的中国人民为文艺创作积累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元素,良好的创作环境保障了文艺工作者一心一意出载入史册的精品力作。完全可以相信,新时代一定会涌现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从延安出发,助推文艺鄂军向“高峰”迈进 。两年一届的《长江文艺》双年奖近日在武汉揭晓,《成人记》《会见日》《吴先生列传》等16件作品获奖。令人欣慰的是湖北共有6位作家的作品得奖。该文学奖是我省近年精心打造的全国文学品牌之一。文艺鄂军已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湖北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心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助推文艺鄂军向“高峰”迈进。

  荆楚大地山川秀丽,文艺土壤丰厚温润。湖北是源远流长的楚文化之乡,往事越千年,江山留胜迹。“悠悠武昌,在江之隈”“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诗词吟诵湖北,灿烂历史、绚丽人文的风貌尽收眼底。

  近年来,湖北文艺工作者扎根荆楚大地,倾听人民呼声,从白云黄鹤、壮美三峡、三国故都,从琴台觅知音、武当望玲珑、白帝醉放舟、江陵点将台,文艺工作者感受湖北的秀美、清澈、古老,努力汲取艺术养分,攀登文艺高峰,融入荆楚元素,深挖富矿,萃取题材,用心用情创作优秀作品。歌剧《天使日记》、话剧《张富清》、汉剧《黎明》、楚剧《大哥大嫂》、电影《古田军号》、图书《雪祭》、歌曲《武汉伢》等一批优秀作品主题鲜明,蕴含深刻,民族歌舞剧《古道茶人》描绘土家风情画卷,荆州花鼓戏《红荷》洋溢浓郁江汉平原特色,彰显湖北元素,受到普遍欢迎。电视剧《海棠依旧》、广播剧《今生无悔》等6部作品还获得第14届、15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事实表明,只有扎根荆楚,心系人民,继承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艺术资源,不断打牢具有湖北元素的创作根基,湖北文艺工作者才能结出丰盛的艺术果实。

  紧扣时代脉搏,书写湖北文艺佳作。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紧跟前行步伐,合着历史节拍,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让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湖北文艺工作者以文培元、以文铸魂,始终坚持现实题材与艺术水平相结合,围绕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主题,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湖北作家陈应松的长篇小说《天露湾》描写江汉平原农民脱贫致富的创业史,入围全国文学好书当月榜。纪录片《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大型纪录片《武汉战疫》、广播剧《英雄的守护》、散文集《战“疫”书简》等,这些作品主题突出、刻画细腻、情感充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艺必须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放歌,只有这样,文艺才有生命力,文艺工作者才有用武之地。

  荆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荆州一直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是中国南方唯一连续不断进化至今的文化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生生不息的荆州文化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元素。湘鄂西苏区等红色文化、荆州古城墙等优秀文化、沙市近代工商业文化、刚柔并济的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汉滩小曲、挑担围鼓、松滋滚灯舞、跳三鼓、五虾闹鮎、三棒鼓、荆州花鼓戏、荆河戏……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荆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荆州文艺工作者不负众望,精心打磨,一批优秀作品相继出台。“知荆州 爱荆州 兴荆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激起600多万荆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荆州的热情。《荆州成语故事》、《传承创新 楚韵荆州》系列视频、融媒体《楚国成语故事》系列、原创视频《高山流水》反响强烈。一批经典歌曲、舞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脱颖而出,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微风细雨润无声,百花齐放春满园。始终牢记文艺为人民的宗旨,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八十年前,中国革命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中国的文学、艺术、文艺工作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为人民放歌,传承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坚持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自觉,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新时代的壮美史诗,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作者罗星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协会员。荆州沙市区文联主席、沙市区作协名誉主席、沙市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