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曾庆国散文集《望潮归》读后(代序)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7-25    作者: 姚建彬

  应曾庆国的约请,答应为他的散文集《望潮归》作序,已经是半年前的事了。我本想等到读完集子中的全部散文后再胡诌几句,无奈迄今无法找到相对完整的时间来完成。而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是早已安排在出版社今年计划里了。考虑到很多像我一样喜欢曾庆国散文的读者都在期盼这部作品的出版,我还是赶紧“交差”吧。

  坦白地说,当代的散文,我读得极为有限。因此,我就没有资格把曾庆国的散文同当代文坛上有名的或无名的、有流派的或无流派的、上榜的或不上榜的作家们的散文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这是要特别恳请读者朋友们原谅的。我接下来要说的,自然只能是我自己阅读他这部由47篇散文组成的集子所产生的几点印象。

  《望潮归》无疑是丰富的。“她”的丰富,当然是指作者书写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风俗人情、人生经历令人目不暇接;“她”的丰富,也是指作者援引的历史掌故、风物传说、诗文经典琳琅满目;“她”的丰富,更是指作者所表达的感悟、思考与感情如浪奔、似潮涌,有时也如溪流淙淙,绵绵不绝。

  毫无疑问,《望潮归》的上述种种丰富,在作者给他这本散文集所区分的“潮流情韵”“潮媚风物”“潮中剪影”“潮逐屐痕”“潮湿语丝”五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五个小标题,无疑是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然而,一眼望去,一般的读者想必不能轻易地从中确切地捕捉到作者的所写、所思、所感、所闻、所忆、所叹、所喜、所忧、所求……

  作为有幸先读到《望潮归》结集待出版面貌的读者之一,我想就《望潮归》的丰富,谈几点印象。

  为汉寿风情写真

  对出生于汉寿的我来说,《望潮归》中最先吸引我,读来也让我兴味盎然的,自然是那些描绘汉寿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家长里短的篇什。对作为读者的我来说,曾庆国时而是一名导游,时而是一名风景画家,时而是一名写真摄影师,时而又是一名到田野采风调研的民俗学者。在他热情而出色的导览下,我不仅从《静谧的鹿溪》中饱览了“一脚踏三界,树荫冠三县”的人间奇迹,而且也乐享了“云雾追逐着山峦,飞腾起舞,群峰尽现”的自然美景。在他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也仿佛腾云驾雾了一番,顺次攀越天宝岭、刀老岭、筀竹坳,“看千峰竞秀,万石峥嵘”,听流水潺潺,好不快哉!在一番酣畅淋漓后,也恨不能学他那样,一路飞奔到云峰山附近铁甲村的四妹子土菜馆去大快朵颐,在推杯换盏间环顾四周,一边惬意地欣赏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呈现的“黑色小瓦,白脊飞檐,雕梁画栋”,一边恣肆地遥想曹操那支败军流落于此处并定居的种种情形。至于《金牛夕照》《兔耳山花事》《目平湖掠影》《目平湖酒香》《青龙桡 • 年味道》《洞庭湖之夜》《月亮洲上的小屋》《湖边人家》《逝水》等篇什,要么以描写夕照晚霞取胜,要么以描绘花事见长,要么以描摹桨声灯影、江风明月、渔歌朝霞显妙,要么以晒年味、画乡俗、忆往昔燃情。如果你愿意用五彩丝线把这些为汉寿风情写真的散文编织起来,就不难得到一幅关于汉寿多姿多彩风情的曼妙长卷。虽然它没有《万里江山图》的气势,也赶不上《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但是,它一定会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鱼米之乡的丰饶、潇湘八景的底蕴、龙阳儿女的真情。因此,无论从文化上看,还是从美学上看,他的这些为汉寿写真的散文,毫无疑问都属于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曾庆国真不愧是从我的家乡汉寿走出来的作家。他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对故乡历史掌故、风物传说、民风民情的谙熟,是我所不能比拟的。正因如此,他许多篇散文中所书写的汉寿历史文化、山川风物、民俗风情,大多数是我有所了解而又知之不切的。对我来说,阅读他的这些散文,不仅成为了我再次涵咏湖湘文化、环洞庭湖文化、汉寿文化的重要契机,而且给了我在文字的世界、想象的天地中去亲近家乡、感受家乡、思考家乡的诗意津梁。因为多年在外求学、工作、旅行,家乡于我,其实是既亲切而又陌生、既清晰而又模糊的。所幸的是,捧读曾庆国一篇篇饱含激情、灵感、想象,且诗意与人文底色兼胜的散文,不仅激活、唤醒了我对家乡的记忆,而且丰富了我对家乡的观察和思考。

  于我而言,读曾庆国的散文,获得的不只是审美的享受,更有回乡的亲切与自然。我甚至要骄傲地坦言,这种复杂而丰富的阅读体验,或许只有像我这样在外远游而又眷念故乡的人,才能自然地把捉到,而且能够且乐意尽情地享有吧。为此,我得谢谢曾庆国以这些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为曼妙多姿、丰富多彩的汉寿风情所作的传神写真。

  为湖湘文化剪影

  对我来说,读曾庆国的散文,不仅是在做文字的旅行,更是在文学的世界里回乡。看到激动处、高兴处,的确每每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也有大声诵读的操演。但是,我的朋友啊,如果你以为这些散文,仅仅适合熟悉汉寿文化、环洞庭湖文化、湖湘文化的人阅读,那就不仅会犯下美好的错误,而且会酿成诗意的遗憾哦。曾庆国的散文中所思、所感、所想、所听、所见、所闻、所触……虽然具有明显的汉寿地域特色,但是并不妨碍它们通江达海、连接古今。曾庆国在其散文中所书写的我们家乡的文化,虽然仅仅是湖湘文化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然而,如果要深究历史渊源的话,她又实在是连通着整个中华文化或华夏文明的。我这样说,虽然不免有攀龙附凤之嫌,然而也未尝不是实情所在。

  从地理位置来看,汉寿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洞庭湖滨、沅澧两水尾闾,东濒沅江、南县,南界资阳、桃江,西接鼎城,北抵西湖农场,与安乡隔河相望。从历史沿革来看,汉寿古称索县,县境在战国属楚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为武陵郡索县地。如今的县名,源于东汉时期所寄寓的“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从文化传承来看,汉寿可谓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不仅是重要的楚文化传承地和沧浪文化的发源地,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沧浪文化、屈楚文化和龙舟文化。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阅读曾庆国的散文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楚文化、湖湘文化,更不用说沧浪文化的元素,会频频从他的字里行间往外冒出来,想吸引读者的关注,甚至想和读者攀谈乃至做朋友。我以为,在《望潮归》中,《目平湖掠影》和《云巅垂纶》两篇,最能体现曾庆国为湖湘文化剪影的热情与功力。

  《目平湖掠影》一文,洋洋洒洒5000余字,蔚为大观。曾庆国别出心裁地把目平湖比拟成“一个精力充沛的旅人”。与此同时,他又“一向视这个赏鉴万世的旅人是长者,是一部历史,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顺着这个思路,曾庆国以情感为线索,生发出想要为目平湖编写目录的冲动,并且拟出了“旅者、居者、渔者、隐者、酒者、乐者等几十条之多”。不得不说,为一个湖,而且是一个不那么出名的湖编写目录的这个想法,是一个兼具文学地理学和生态文学价值的出色想法。这自然地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岳麓书社工作的刘果博士赠送给我的那本厚重的《洞庭湖志》。我没有向曾庆国求证过,他有没有看过陶澍与万年淳合撰的《洞庭湖志》;我也没有询问过他,他为目平湖编写目录的想法,有没有从中受到启发。

  不过,如果我们稍微花点时间,仅仅对比一下曾庆国构想的目录与《洞庭湖志》的目录,也能够看得出二者的明显差别:曾庆国拟构的目录,完全是以人为中心和旨归的;而陶澍与万年淳拟定的条目,则第一次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洞庭湖区的湖泊、山峦、水道、洲港、堤垸、税课、兵防、风俗、物产、古迹、祠庙等内容,同时也用“捃摭”的办法记载了洞庭湖区的古史和神话,并较为完备地收录了洞庭湖区的历代诗文,因而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总体上表现出以物理和诗文为中心的旨趣。《洞庭湖志》一书,在体例上显然有师法郦道元的《水经注》的宏大志向。两相比较,我更愿意把曾庆国为目平湖编写目录的构想,视为湖湘文化对他的滋养所赐给他的灵感。我更愿意猜想,冥冥之中,或许是目平湖要借了曾庆国的热情、灵感、想象、诗意、才华、观察、思考,以及他对湖湘文化的涵养,来为自己剪影,甚至立传吧。我想,曾庆国自己,也必定会为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反哺湖湘文化对他的滋养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的。说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畅想曾庆国将来会怎样继续为目平湖编写出更多的条目来。

  正是出于为目平湖树碑立传、摹声绘影的文化情怀,曾庆国不仅上溯至亿万年前,去爬梳目平湖、洞庭湖的形成同喜玛拉雅地壳运动之间的亘古渊源,而且颇为用心地从沿湖的小桥、流水、繁花、绿树、碧草、藤蔓和湖中的雨声、桨声、水声、斜风细雨、惊涛骇浪等万千景象中去放飞诗意、叩问历史、触摸文化、寻访民风。目平湖虽远远赶不上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渺、气吞山河,但是她也见惯了春月与秋风,倾听过李白、杜甫、白居易、卢照邻、杨炯、孟浩然、王维、岑参、孟郊、杜牧、韩愈、欧阳修这些熠熠生辉、与日月同辉的文人墨客大量的诗词歌赋和雄文,也安抚过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沿岸巡诊、遍尝百草时的劳累与艰辛,更传诵过南宋末年钟相、杨幺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 这一气冲霄汉、响彻中国历史天空的变革主张。

  正像曾庆国所感叹的那样,作为旅人的目平湖,她的“影像里,不知刻录了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留下了多少补天柱地人物的身影,以及他们垂范百世的珠玑贝阙。”

  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整个目平湖沿湖,乃至整个汉寿,都成为了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交汇融合、互相激荡、互为滋养的道场。在曾庆国看来,目平湖这位旅人虽然更像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却演绎了多少历史风云,濯洗出无数震古铄今的旷世奇才。千百年之下,目平湖以她的智慧、包容与宏阔,不仅为塑造汉寿文化、连通湖湘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铸就汉寿儿女的品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带着润泽湖湘,周济天下的伟大抱负,目平湖运思如卷轴,不舍昼夜,日夜奔腾,形成汹涌澎拜的强大力量,在所有的时光里激荡起连绵不绝的回响,从而炼成抱瑜握瑾、包元履德的强者。它既沉静柔美,又不乏阳刚剽悍;它既是灵动的慧眼,又喷射着永续的魅力;它既包容万物,又笑傲江湖;它既是游子遥望的乡音乡愁乡关,又敦促每个湖湘儿女高远目标的实现。浩浩荡荡,振聋发聩,自强不息,永远向前,是它坚定的性格包藏。掷地有声,百折不挠,澄澈透亮,辉耀千古,是亘古以来的品格风范。行走万里,抹平四方,回肠百转,奔涌入海,是它不懈的追求向往。目平湖养育了湖湘儿女,每个人都是它胸怀里的一滴水,一朵浪花。它永远豪迈奋进,怀揣蓝天白云的清朗,不停地思索向前,闪着星辰般思想火光,揽日月之行,浩瀚无垠,包容万仞,一洲一滩,一草一木,都是湖湘儿女洒脱的身影。

  正因如此,五湖四海的读者朋友们啊,如果你读懂了目平湖,或许也就能读懂汉寿文化和湖湘文化。

  在《云巅垂纶》这篇散文中,读者也就不难看出,上至屈原、范蠡,再至刘禹锡,杜甫、元稹、李贺、卢照邻、杨炯、孟浩然、王维、岑参、孟郊、白居易、杜牧、欧阳修、陆游等,数十位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都曾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到过如今的汉寿县境,“他们或得意乘风,或寻觅乱世寓居之所,或被贬流放寻此乐园”,无一不“留下垂纶屐痕”,也无一不曾用他们的翰墨华彩“醺湖湘”。

  好个目平湖!她不仅养育了汉寿儿女和沿湖的渔民,而且连接起了诗和远方,把楚文化、湖湘文化连接得光辉夺目、熠熠生辉。正因为如此,“目平湖已然变身为巨星之湖,翰墨之湖,成为大德巨匠怡情养性、祈佑苍生、安放魂魄、砥砺前行的圣洁之湖。”

  远方的朋友啊,异乡的朋友,如果你读到这样饱含深情的文字,看了曾庆国为湖湘文化所作的出色剪影,是不是已经怦然心动,想要到这巨星之湖、翰墨之湖、圣洁之湖走一走,看一看呢?你是不是跃跃欲试,想要买一叶扁舟,去她的波峰浪谷里荡漾一番了呢?

  为真性真情留痕

  读曾庆国的散文,无论是看他为汉寿风情写真,或者是为湖湘文化剪影,你都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自然、纯真、淡然、天成。读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呼吸、摸到他的脉搏、标出他的脚印、辨识出他的味蕾、把捉到他的思考、感受到他的诗情与文心。以我粗浅的理解,这样的散文,就是对美的再现、对善的追求、对真的思考。

  在品读《望潮归》中一篇又一篇散文,把捉曾庆国的想象力和文心,梳理他的思考之际,我并没有把他看作一个当官的,也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干部或者公务员,而更多地是把他视为一名能以生花妙笔、独辟蹊径的思考而吸引读者的作家。

  他的思想情感、他的哲思与诗情,仿佛拧开水龙头就能够往下滴淌的水一样,极为自在与自然。

  迄今为止,我同曾庆国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一次见面,听他和他的家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对文学,对诗歌、对小说、对散文的热爱与痴情。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只以文学为爱好的人。事实上,他也懂得含饴弄孙之乐,他也喜欢把酒言欢。但是,同他对文学的痴情与执着相比,亲情与友情、清风与明月,或许都得让一让步,略微靠一靠边。在我看来,他这样的排序,这样的“厚此薄彼”,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细心的读者自然不难发现,曾庆国的散文,是他安放心灵、寻找精神自由的理想途径。让我感到高兴甚至嫉妒的,是他总有发现美的敏感、书写美的激情。无论是扎根家乡汉寿,还是寓居首都北京;无论是在竹海鹿溪徜徉,还是在西湖苏堤漫步;无论是面对清风明月,还是在侍弄花花草草间,他都能够在稀松平常中去发现美、书写美、再现美、涵咏美。

  除了放飞想象的翅膀,除了览山川日月之胜,写花草树木之美,发洞幽烛微之思,抒本我真我之性情外,曾庆国也常常在散文中自省。这样的自省,无疑要直面对自己的解剖,要让自己的心迹坦露在读者面前。然而,他对这样的坦露是没有顾忌的。他的这种无所顾忌,并不是因为他不重视自己的修为,更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因为他在表达自己的坚持与抗争:他的坚持,是指向自由与诗意的;他的抗争,是指向流俗与庸俗的。因此,在《每天都这么走》这样的散文里,他如是袒露心迹:“时刻都想走到最高处,哪怕是浪尖上,峰峦上,云巅上。”在他看来:“人生就如早间的漫步,不急不慢,均匀迈脚。能相约相携固然是好,陟彼高岗,一路欢快,赏心悦目,兴会淋漓;独自与风景相识,物我两忘,也不必歧路彷徨!尽管老之将至,但这恰是抵抗未老先衰之良方。一路洒脱,送走凄清,阔别诸念,乃生兴味。”如果单单读他喷涌而出的这些文字,而忽略“老之将至”这样的字眼,你自然不难看到一个放飞自我、勇于追求的前进者形象。读到此文的结尾,我相信读者朋友们都会为作者在风雨中,在烟气腾腾、杨柳依依中所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勇敢搏击的坚毅而激赏不已,因为他不只是写出了生活的可爱,还把生命的可爱一路行走了出来!

  读到这样的文字,你很难把它们同很多人想当然地抱有某种误解的基层资深公务员联系起来,仿佛这些文字,还别有主人似的。

  经朋友介绍,加上曾庆国本人的讲述,我陆陆续续得知,他先后担任基层多个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做过不同角色的“官”。与我过去所接触的一些县乡官员所不同的是,曾庆国并不回避工作中的困难,更不回避工作中的挑战。就此而言,他是一个抛掉了伪装和繁华的人,他并没有想着去讨好谁,也没有想着要去刻意批评谁,即使他对某些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与观察,也绝不以激烈、严苛的口吻写出,而是在春风化雨中传达自己对人性的坚守。比如,在《城市剪辑》一文中讲到的装门锁的故事,他起先是对装修工人不设防,不像时下很多业主像防贼一般防着装修工人。他家换房子时,要做简单装修。为了减少麻烦,他把钥匙留给物业,让匠人们自取自还。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举动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曾庆国认为,这样一来,“匠人们进出开门也方便。少一点琐事,多一份安心”。他这种求省事、减少中间环节的处事原则,实在是基于对匠人们的信任。这让我不禁想起多年前自己家装房子的经历来。当年我和夫人省吃俭用买了一套房子,入住前也请了一家装修公司进行简单装修。我和夫人都要上班,平常很难有时间去当所谓的监工,加上我俩对装修房子完全是外行,为了减少麻烦,我们直接就把钥匙给了装修队的工长,由他保管,直到房子装修完,工长才将钥匙“完璧归赵”。我们都为彼此间所给予的这种信任而感到轻松、愉快。

     装修结束,搬入新家后,前来贺喜的物业看门老头建议曾庆国把锁芯换掉:“换把锁芯,图个平安”。对看门人的建议,曾庆国并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虽然他觉得看门老头也是为了自己好,但是终究没有采纳。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公民,我都极为赞同曾庆国的这种做法。我甚至想到:如果人世能多一点这种彼此的信任,那自然会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加简单而自然,更会让人们勇于且乐于摘掉面具,去面对本来的彼此、本来的人世间。苟能如此,那我们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心灵自由、生命的自由。 

               

  为本色散文探路

  曾庆国在《望潮归》中奉献给读者朋友的这些散文,大多难以简单地归类:你若称之为写人的散文,它们其实是在花团锦簇地写景;你若称之为写景的散文,它们其实是在睿智机敏地议论;你若称之为记事的散文,它们其实是在变换着手法抒情。实在地说,自被欧风美雨一遍遍淘洗以来,抒情散文、记人散文、议论散文、记事散文、状物散文这样干瘪的分类,就开始辖制起我们的散文观念,并掌控起我们的散文艺术和技巧来,而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远离或者忘记了五千年文明史中所积淀的丰厚散文传统。

  照我的看法,我愿意用“本色散文”来为《望潮归》中的散文命名。这样的本色散文,既不是像有的人那样要刻意地去开启文化苦旅,也不是像有的人要原教旨主义般去寻找清洁的精神,也不像有的人那样要着意去掉书袋或放飞考古癖,而是从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出发,从日常生活出发,从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出发,写真实的自我,本色的自我,本色的风俗,本色的风土人情,本色的乡音土语。

  正如出版社编辑的推荐语那样:“作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在体验和敏锐观察中,积淀了无数精彩故事,他站在时代的云巅,采撷园中一景,河中一浪,林中一花,深刻领悟,取舍加工,把饱蕴感情的记忆注入理性思索,写出了生活本真的血汗味和烟火气,摸到了时代的心跳。作者用开阔的视野,全新多维的视角,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领我们体悟生活的深邃旷达,把生命的激情渲泄得淋漓尽致。作品展现出清晰的认知辨识度,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也许有人会对他不去书写大事件、大场面而略感遗憾,也许有人会因为他不去写风花雪月而对他颇有微词。然而,任何一个认真阅读这些散文的读者,都不难发现,曾庆国在他的散文世界里所表现出的对本色的探求与坚守不仅是一贯的,而且也是认真的。如果一篇一篇散文往下读,你不难发现,曾庆国可谓丹青妙手。他思绪极为活跃、灵动,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贯古今。读他的散文,你丝毫不觉得他是在掉书袋。他倒像一个串珠高手,总是懂得在最不经意处,自自然然地把信手拈来的古诗古句镶嵌在奇思妙想之间。

  曾庆国在本色散文的写作上所作的探索和努力,通过他为汉寿风情写真、为湖湘文化剪影、为真性真情留痕等多维度的写作,得到了具体而又丰富的艺术化呈现。我甚至想说,对本色写作的探索与追求,不妨可以看作曾庆国对散文艺术的总体追求。

  除此之外,他的散文在艺术手法上的表现,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譬如,用叠词来写景状物、拟声绘影,就是曾庆国擅长使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比如,他在《兔耳山花事》一文里写樱花怒放的那一段文字,就堪称这一手法的代表。任谁读到“满山满岭的花儿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又如蓬松的羊毛团团扭扭,每个树枝只得随每一朵花儿,向天空向大地舒展着狭长的花瓣和娇嫩的花蕊”时,都仿佛看到了在漫山遍野间那一片花的海洋所绽放出的奔放和热烈。

  曾庆国写景活,写景美,写景媚,而且在写景状物中,往往把人也写活了,这也是他散文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像《草木闲话》一文里《冬青》《爬山虎》《西府海棠》诸章中的王师傅,虽然作者没有写他的容颜服饰,但是每一个认真读过这几章文字的读者,都会对王师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简直就是一位从职业生涯中自悟自证的哲学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两个维度在王师傅身上结合得完美而有机。

  曾庆国有些记人叙事的散文,颇有短篇小说的神妙之处。比如,《城市剪辑》一文的结尾,在我读来,就觉得大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神妙。其中的《陌生人退货》一章不仅写出了三爷的恬淡、乐观、自然,更写出了三爷的超拔。它的结尾无疑是出人意料而又令人惊叹的。

  善于锤炼金句,也是曾庆国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出的明显追求。不夸张地说,读《望潮归》中的每一篇散文,你都不难找到一些金句。这些金句,要么以比喻新奇为特征,要么以思考独特为标志,要么以传情达意的陌生化效果为底色。比如,在《云巅垂纶》中,他对目平湖沿湖垂钓者的心事所作的比喻,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把心事随诱饵抛进湖中,一任波涛淘洗,发酵出味道,变成一条悲哀的鱼,然后沉在水中。” 从这个金句中,你不难看出,曾庆国对沿湖的垂钓者的观察是冷峻而独特的。与一般人都看重刻画垂钓者的专注不同,曾庆国似乎更在意写出他们的“心不在焉”。在曾庆国的笔下,这些垂纶者虽然闲逸安静,目光炯炯地望着湖面,自成一道风景。但是,他们似有满腹心事而又若有所思。这样一来,他们在湖畔垂钓,只不过是去寻找宁静之所来逃脱现实,而不是为了享受垂钓本身。表面上看来充满闲情逸致的垂钓者,内心其实是颇不宁静的。虽然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探求他们不宁静的原因,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叹服于作者信手拈出金句的本领。对这些同“满湖波涛永远格格不入,永远心不在焉,永远天马行空,却满心希望在波涛里打捞起自己的理想”的垂钓者来说,他们随诱饵抛入湖中的心事,又怎能不是一条悲哀的鱼呢?!

  若要严格地说起来,曾庆国不属于炫技派作家。但是,这绝非意味着他不懂得技巧。他其实是懂而不玩罢了。他其实一直都在有意而且近乎固执地追求他所认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散文。

  曾庆国不仅不属于技巧派,而且也不属于实验派或者文化寻根派或者这派那派,而毋宁说是一个本色派。我说他是本色派,除了上面所表达的那些见解之外,我目前想到的,还有三个判断依据。第一个依据是,曾庆国的散文,坚持“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第二个依据是,曾庆国的散文,坚守优美凝练的语言表达,坚守对文采的追求。第三个依据是,曾庆国的散文,坚守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戒虚妄和浮夸。

  也许,称曾庆国的散文为本色乡土散文更为合适。他的很多篇散文里所描写、所叙述的,都是我所熟悉的家乡人、家乡事、家乡景、家乡史、家乡情、家乡风、家乡俗、家乡礼、家乡理,家乡的风物和传说,家乡的文脉和烟火……但是,这些被加上了“家乡”这两个汉字前缀的事也好,景也好,史也好,情也好,礼也好……又远不是家乡二字所能束缚或界定的。家乡不只是乡土本色的天然基因,更因为这些人、事、景、烟火等等,又连通着“吾国”和“吾民”,最起码,也是湖湘文化和楚文化的天然组成部分。就此而言,曾庆国追求的虽是本色,书写的虽是乡土,但他坚守的却是散文的本真,呵护的是国家和民族之根。

  曾庆国说他“对生活最大的讲究,就是简单,一点也没有讲究”。如果他说的讲究,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言,这话我信;如果他说的讲究,是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言,这话我是不信的。岂止是不信,我简直要批评他这实在是在放烟幕弹。因为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写作与思考,在繁冗的案牍工作、公务工作之外,执着而坚韧地坚守文学创作,努力丰富自己的生命意蕴,这,难道还不讲究么?!如果不讲究,我和天南海北的读者朋友们,又哪里有机会读到他这些为汉寿风情写真、为湖湘文化剪影、为真性真情留痕的本色散文呢?

  不得不说,我对《望潮归》中这些散文的阅读,是肤浅的,片面的,是典型的浮光掠影或者蜻蜓点水。我用“几点印象”来给自己对《望潮归》的阅读定性,丝毫没有对读者诸君的不尊重,而实在是想为自己的“无知者无畏”事先发表一通免责声明。倘若有幸读到这些散文的读者朋友,不幸读到了我这篇硬作出来的所谓序,大可以潇洒地翻过去,或者大度地原谅我的信口开河。最要紧的,还是让我们来一起随心所欲地品读曾庆国这些为汉寿风情写真、为湖湘文化剪影、为真性真情留痕的散文,看他如何把对本色散文的写作与探求,书写到了他的文心、诗性、灵感、激情所能抵达的高度的吧。

  是为序。

                                                                                                                             二零二二年七月十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曾庆国散文集《望潮归》读后(代序)

来源:     作者: 姚建彬
发布时间: 2022-07-25

  应曾庆国的约请,答应为他的散文集《望潮归》作序,已经是半年前的事了。我本想等到读完集子中的全部散文后再胡诌几句,无奈迄今无法找到相对完整的时间来完成。而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是早已安排在出版社今年计划里了。考虑到很多像我一样喜欢曾庆国散文的读者都在期盼这部作品的出版,我还是赶紧“交差”吧。

  坦白地说,当代的散文,我读得极为有限。因此,我就没有资格把曾庆国的散文同当代文坛上有名的或无名的、有流派的或无流派的、上榜的或不上榜的作家们的散文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这是要特别恳请读者朋友们原谅的。我接下来要说的,自然只能是我自己阅读他这部由47篇散文组成的集子所产生的几点印象。

  《望潮归》无疑是丰富的。“她”的丰富,当然是指作者书写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风俗人情、人生经历令人目不暇接;“她”的丰富,也是指作者援引的历史掌故、风物传说、诗文经典琳琅满目;“她”的丰富,更是指作者所表达的感悟、思考与感情如浪奔、似潮涌,有时也如溪流淙淙,绵绵不绝。

  毫无疑问,《望潮归》的上述种种丰富,在作者给他这本散文集所区分的“潮流情韵”“潮媚风物”“潮中剪影”“潮逐屐痕”“潮湿语丝”五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五个小标题,无疑是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然而,一眼望去,一般的读者想必不能轻易地从中确切地捕捉到作者的所写、所思、所感、所闻、所忆、所叹、所喜、所忧、所求……

  作为有幸先读到《望潮归》结集待出版面貌的读者之一,我想就《望潮归》的丰富,谈几点印象。

  为汉寿风情写真

  对出生于汉寿的我来说,《望潮归》中最先吸引我,读来也让我兴味盎然的,自然是那些描绘汉寿的山川风貌、民风民俗、家长里短的篇什。对作为读者的我来说,曾庆国时而是一名导游,时而是一名风景画家,时而是一名写真摄影师,时而又是一名到田野采风调研的民俗学者。在他热情而出色的导览下,我不仅从《静谧的鹿溪》中饱览了“一脚踏三界,树荫冠三县”的人间奇迹,而且也乐享了“云雾追逐着山峦,飞腾起舞,群峰尽现”的自然美景。在他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也仿佛腾云驾雾了一番,顺次攀越天宝岭、刀老岭、筀竹坳,“看千峰竞秀,万石峥嵘”,听流水潺潺,好不快哉!在一番酣畅淋漓后,也恨不能学他那样,一路飞奔到云峰山附近铁甲村的四妹子土菜馆去大快朵颐,在推杯换盏间环顾四周,一边惬意地欣赏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呈现的“黑色小瓦,白脊飞檐,雕梁画栋”,一边恣肆地遥想曹操那支败军流落于此处并定居的种种情形。至于《金牛夕照》《兔耳山花事》《目平湖掠影》《目平湖酒香》《青龙桡 • 年味道》《洞庭湖之夜》《月亮洲上的小屋》《湖边人家》《逝水》等篇什,要么以描写夕照晚霞取胜,要么以描绘花事见长,要么以描摹桨声灯影、江风明月、渔歌朝霞显妙,要么以晒年味、画乡俗、忆往昔燃情。如果你愿意用五彩丝线把这些为汉寿风情写真的散文编织起来,就不难得到一幅关于汉寿多姿多彩风情的曼妙长卷。虽然它没有《万里江山图》的气势,也赶不上《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但是,它一定会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鱼米之乡的丰饶、潇湘八景的底蕴、龙阳儿女的真情。因此,无论从文化上看,还是从美学上看,他的这些为汉寿写真的散文,毫无疑问都属于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曾庆国真不愧是从我的家乡汉寿走出来的作家。他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对故乡历史掌故、风物传说、民风民情的谙熟,是我所不能比拟的。正因如此,他许多篇散文中所书写的汉寿历史文化、山川风物、民俗风情,大多数是我有所了解而又知之不切的。对我来说,阅读他的这些散文,不仅成为了我再次涵咏湖湘文化、环洞庭湖文化、汉寿文化的重要契机,而且给了我在文字的世界、想象的天地中去亲近家乡、感受家乡、思考家乡的诗意津梁。因为多年在外求学、工作、旅行,家乡于我,其实是既亲切而又陌生、既清晰而又模糊的。所幸的是,捧读曾庆国一篇篇饱含激情、灵感、想象,且诗意与人文底色兼胜的散文,不仅激活、唤醒了我对家乡的记忆,而且丰富了我对家乡的观察和思考。

  于我而言,读曾庆国的散文,获得的不只是审美的享受,更有回乡的亲切与自然。我甚至要骄傲地坦言,这种复杂而丰富的阅读体验,或许只有像我这样在外远游而又眷念故乡的人,才能自然地把捉到,而且能够且乐意尽情地享有吧。为此,我得谢谢曾庆国以这些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深情的文字,为曼妙多姿、丰富多彩的汉寿风情所作的传神写真。

  为湖湘文化剪影

  对我来说,读曾庆国的散文,不仅是在做文字的旅行,更是在文学的世界里回乡。看到激动处、高兴处,的确每每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也有大声诵读的操演。但是,我的朋友啊,如果你以为这些散文,仅仅适合熟悉汉寿文化、环洞庭湖文化、湖湘文化的人阅读,那就不仅会犯下美好的错误,而且会酿成诗意的遗憾哦。曾庆国的散文中所思、所感、所想、所听、所见、所闻、所触……虽然具有明显的汉寿地域特色,但是并不妨碍它们通江达海、连接古今。曾庆国在其散文中所书写的我们家乡的文化,虽然仅仅是湖湘文化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然而,如果要深究历史渊源的话,她又实在是连通着整个中华文化或华夏文明的。我这样说,虽然不免有攀龙附凤之嫌,然而也未尝不是实情所在。

  从地理位置来看,汉寿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洞庭湖滨、沅澧两水尾闾,东濒沅江、南县,南界资阳、桃江,西接鼎城,北抵西湖农场,与安乡隔河相望。从历史沿革来看,汉寿古称索县,县境在战国属楚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为武陵郡索县地。如今的县名,源于东汉时期所寄寓的“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从文化传承来看,汉寿可谓历史悠久,境内有多处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不仅是重要的楚文化传承地和沧浪文化的发源地,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沧浪文化、屈楚文化和龙舟文化。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阅读曾庆国的散文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楚文化、湖湘文化,更不用说沧浪文化的元素,会频频从他的字里行间往外冒出来,想吸引读者的关注,甚至想和读者攀谈乃至做朋友。我以为,在《望潮归》中,《目平湖掠影》和《云巅垂纶》两篇,最能体现曾庆国为湖湘文化剪影的热情与功力。

  《目平湖掠影》一文,洋洋洒洒5000余字,蔚为大观。曾庆国别出心裁地把目平湖比拟成“一个精力充沛的旅人”。与此同时,他又“一向视这个赏鉴万世的旅人是长者,是一部历史,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顺着这个思路,曾庆国以情感为线索,生发出想要为目平湖编写目录的冲动,并且拟出了“旅者、居者、渔者、隐者、酒者、乐者等几十条之多”。不得不说,为一个湖,而且是一个不那么出名的湖编写目录的这个想法,是一个兼具文学地理学和生态文学价值的出色想法。这自然地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岳麓书社工作的刘果博士赠送给我的那本厚重的《洞庭湖志》。我没有向曾庆国求证过,他有没有看过陶澍与万年淳合撰的《洞庭湖志》;我也没有询问过他,他为目平湖编写目录的想法,有没有从中受到启发。

  不过,如果我们稍微花点时间,仅仅对比一下曾庆国构想的目录与《洞庭湖志》的目录,也能够看得出二者的明显差别:曾庆国拟构的目录,完全是以人为中心和旨归的;而陶澍与万年淳拟定的条目,则第一次分门别类地记载了洞庭湖区的湖泊、山峦、水道、洲港、堤垸、税课、兵防、风俗、物产、古迹、祠庙等内容,同时也用“捃摭”的办法记载了洞庭湖区的古史和神话,并较为完备地收录了洞庭湖区的历代诗文,因而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总体上表现出以物理和诗文为中心的旨趣。《洞庭湖志》一书,在体例上显然有师法郦道元的《水经注》的宏大志向。两相比较,我更愿意把曾庆国为目平湖编写目录的构想,视为湖湘文化对他的滋养所赐给他的灵感。我更愿意猜想,冥冥之中,或许是目平湖要借了曾庆国的热情、灵感、想象、诗意、才华、观察、思考,以及他对湖湘文化的涵养,来为自己剪影,甚至立传吧。我想,曾庆国自己,也必定会为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反哺湖湘文化对他的滋养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的。说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畅想曾庆国将来会怎样继续为目平湖编写出更多的条目来。

  正是出于为目平湖树碑立传、摹声绘影的文化情怀,曾庆国不仅上溯至亿万年前,去爬梳目平湖、洞庭湖的形成同喜玛拉雅地壳运动之间的亘古渊源,而且颇为用心地从沿湖的小桥、流水、繁花、绿树、碧草、藤蔓和湖中的雨声、桨声、水声、斜风细雨、惊涛骇浪等万千景象中去放飞诗意、叩问历史、触摸文化、寻访民风。目平湖虽远远赶不上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渺、气吞山河,但是她也见惯了春月与秋风,倾听过李白、杜甫、白居易、卢照邻、杨炯、孟浩然、王维、岑参、孟郊、杜牧、韩愈、欧阳修这些熠熠生辉、与日月同辉的文人墨客大量的诗词歌赋和雄文,也安抚过华佗、孙思邈、李时珍沿岸巡诊、遍尝百草时的劳累与艰辛,更传诵过南宋末年钟相、杨幺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 这一气冲霄汉、响彻中国历史天空的变革主张。

  正像曾庆国所感叹的那样,作为旅人的目平湖,她的“影像里,不知刻录了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留下了多少补天柱地人物的身影,以及他们垂范百世的珠玑贝阙。”

  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整个目平湖沿湖,乃至整个汉寿,都成为了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交汇融合、互相激荡、互为滋养的道场。在曾庆国看来,目平湖这位旅人虽然更像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却演绎了多少历史风云,濯洗出无数震古铄今的旷世奇才。千百年之下,目平湖以她的智慧、包容与宏阔,不仅为塑造汉寿文化、连通湖湘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铸就汉寿儿女的品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带着润泽湖湘,周济天下的伟大抱负,目平湖运思如卷轴,不舍昼夜,日夜奔腾,形成汹涌澎拜的强大力量,在所有的时光里激荡起连绵不绝的回响,从而炼成抱瑜握瑾、包元履德的强者。它既沉静柔美,又不乏阳刚剽悍;它既是灵动的慧眼,又喷射着永续的魅力;它既包容万物,又笑傲江湖;它既是游子遥望的乡音乡愁乡关,又敦促每个湖湘儿女高远目标的实现。浩浩荡荡,振聋发聩,自强不息,永远向前,是它坚定的性格包藏。掷地有声,百折不挠,澄澈透亮,辉耀千古,是亘古以来的品格风范。行走万里,抹平四方,回肠百转,奔涌入海,是它不懈的追求向往。目平湖养育了湖湘儿女,每个人都是它胸怀里的一滴水,一朵浪花。它永远豪迈奋进,怀揣蓝天白云的清朗,不停地思索向前,闪着星辰般思想火光,揽日月之行,浩瀚无垠,包容万仞,一洲一滩,一草一木,都是湖湘儿女洒脱的身影。

  正因如此,五湖四海的读者朋友们啊,如果你读懂了目平湖,或许也就能读懂汉寿文化和湖湘文化。

  在《云巅垂纶》这篇散文中,读者也就不难看出,上至屈原、范蠡,再至刘禹锡,杜甫、元稹、李贺、卢照邻、杨炯、孟浩然、王维、岑参、孟郊、白居易、杜牧、欧阳修、陆游等,数十位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都曾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到过如今的汉寿县境,“他们或得意乘风,或寻觅乱世寓居之所,或被贬流放寻此乐园”,无一不“留下垂纶屐痕”,也无一不曾用他们的翰墨华彩“醺湖湘”。

  好个目平湖!她不仅养育了汉寿儿女和沿湖的渔民,而且连接起了诗和远方,把楚文化、湖湘文化连接得光辉夺目、熠熠生辉。正因为如此,“目平湖已然变身为巨星之湖,翰墨之湖,成为大德巨匠怡情养性、祈佑苍生、安放魂魄、砥砺前行的圣洁之湖。”

  远方的朋友啊,异乡的朋友,如果你读到这样饱含深情的文字,看了曾庆国为湖湘文化所作的出色剪影,是不是已经怦然心动,想要到这巨星之湖、翰墨之湖、圣洁之湖走一走,看一看呢?你是不是跃跃欲试,想要买一叶扁舟,去她的波峰浪谷里荡漾一番了呢?

  为真性真情留痕

  读曾庆国的散文,无论是看他为汉寿风情写真,或者是为湖湘文化剪影,你都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自然、纯真、淡然、天成。读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呼吸、摸到他的脉搏、标出他的脚印、辨识出他的味蕾、把捉到他的思考、感受到他的诗情与文心。以我粗浅的理解,这样的散文,就是对美的再现、对善的追求、对真的思考。

  在品读《望潮归》中一篇又一篇散文,把捉曾庆国的想象力和文心,梳理他的思考之际,我并没有把他看作一个当官的,也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干部或者公务员,而更多地是把他视为一名能以生花妙笔、独辟蹊径的思考而吸引读者的作家。

  他的思想情感、他的哲思与诗情,仿佛拧开水龙头就能够往下滴淌的水一样,极为自在与自然。

  迄今为止,我同曾庆国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一次见面,听他和他的家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对文学,对诗歌、对小说、对散文的热爱与痴情。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只以文学为爱好的人。事实上,他也懂得含饴弄孙之乐,他也喜欢把酒言欢。但是,同他对文学的痴情与执着相比,亲情与友情、清风与明月,或许都得让一让步,略微靠一靠边。在我看来,他这样的排序,这样的“厚此薄彼”,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细心的读者自然不难发现,曾庆国的散文,是他安放心灵、寻找精神自由的理想途径。让我感到高兴甚至嫉妒的,是他总有发现美的敏感、书写美的激情。无论是扎根家乡汉寿,还是寓居首都北京;无论是在竹海鹿溪徜徉,还是在西湖苏堤漫步;无论是面对清风明月,还是在侍弄花花草草间,他都能够在稀松平常中去发现美、书写美、再现美、涵咏美。

  除了放飞想象的翅膀,除了览山川日月之胜,写花草树木之美,发洞幽烛微之思,抒本我真我之性情外,曾庆国也常常在散文中自省。这样的自省,无疑要直面对自己的解剖,要让自己的心迹坦露在读者面前。然而,他对这样的坦露是没有顾忌的。他的这种无所顾忌,并不是因为他不重视自己的修为,更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因为他在表达自己的坚持与抗争:他的坚持,是指向自由与诗意的;他的抗争,是指向流俗与庸俗的。因此,在《每天都这么走》这样的散文里,他如是袒露心迹:“时刻都想走到最高处,哪怕是浪尖上,峰峦上,云巅上。”在他看来:“人生就如早间的漫步,不急不慢,均匀迈脚。能相约相携固然是好,陟彼高岗,一路欢快,赏心悦目,兴会淋漓;独自与风景相识,物我两忘,也不必歧路彷徨!尽管老之将至,但这恰是抵抗未老先衰之良方。一路洒脱,送走凄清,阔别诸念,乃生兴味。”如果单单读他喷涌而出的这些文字,而忽略“老之将至”这样的字眼,你自然不难看到一个放飞自我、勇于追求的前进者形象。读到此文的结尾,我相信读者朋友们都会为作者在风雨中,在烟气腾腾、杨柳依依中所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勇敢搏击的坚毅而激赏不已,因为他不只是写出了生活的可爱,还把生命的可爱一路行走了出来!

  读到这样的文字,你很难把它们同很多人想当然地抱有某种误解的基层资深公务员联系起来,仿佛这些文字,还别有主人似的。

  经朋友介绍,加上曾庆国本人的讲述,我陆陆续续得知,他先后担任基层多个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做过不同角色的“官”。与我过去所接触的一些县乡官员所不同的是,曾庆国并不回避工作中的困难,更不回避工作中的挑战。就此而言,他是一个抛掉了伪装和繁华的人,他并没有想着去讨好谁,也没有想着要去刻意批评谁,即使他对某些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与观察,也绝不以激烈、严苛的口吻写出,而是在春风化雨中传达自己对人性的坚守。比如,在《城市剪辑》一文中讲到的装门锁的故事,他起先是对装修工人不设防,不像时下很多业主像防贼一般防着装修工人。他家换房子时,要做简单装修。为了减少麻烦,他把钥匙留给物业,让匠人们自取自还。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举动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曾庆国认为,这样一来,“匠人们进出开门也方便。少一点琐事,多一份安心”。他这种求省事、减少中间环节的处事原则,实在是基于对匠人们的信任。这让我不禁想起多年前自己家装房子的经历来。当年我和夫人省吃俭用买了一套房子,入住前也请了一家装修公司进行简单装修。我和夫人都要上班,平常很难有时间去当所谓的监工,加上我俩对装修房子完全是外行,为了减少麻烦,我们直接就把钥匙给了装修队的工长,由他保管,直到房子装修完,工长才将钥匙“完璧归赵”。我们都为彼此间所给予的这种信任而感到轻松、愉快。

     装修结束,搬入新家后,前来贺喜的物业看门老头建议曾庆国把锁芯换掉:“换把锁芯,图个平安”。对看门人的建议,曾庆国并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虽然他觉得看门老头也是为了自己好,但是终究没有采纳。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公民,我都极为赞同曾庆国的这种做法。我甚至想到:如果人世能多一点这种彼此的信任,那自然会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加简单而自然,更会让人们勇于且乐于摘掉面具,去面对本来的彼此、本来的人世间。苟能如此,那我们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心灵自由、生命的自由。 

               

  为本色散文探路

  曾庆国在《望潮归》中奉献给读者朋友的这些散文,大多难以简单地归类:你若称之为写人的散文,它们其实是在花团锦簇地写景;你若称之为写景的散文,它们其实是在睿智机敏地议论;你若称之为记事的散文,它们其实是在变换着手法抒情。实在地说,自被欧风美雨一遍遍淘洗以来,抒情散文、记人散文、议论散文、记事散文、状物散文这样干瘪的分类,就开始辖制起我们的散文观念,并掌控起我们的散文艺术和技巧来,而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远离或者忘记了五千年文明史中所积淀的丰厚散文传统。

  照我的看法,我愿意用“本色散文”来为《望潮归》中的散文命名。这样的本色散文,既不是像有的人那样要刻意地去开启文化苦旅,也不是像有的人要原教旨主义般去寻找清洁的精神,也不像有的人那样要着意去掉书袋或放飞考古癖,而是从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出发,从日常生活出发,从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出发,写真实的自我,本色的自我,本色的风俗,本色的风土人情,本色的乡音土语。

  正如出版社编辑的推荐语那样:“作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在体验和敏锐观察中,积淀了无数精彩故事,他站在时代的云巅,采撷园中一景,河中一浪,林中一花,深刻领悟,取舍加工,把饱蕴感情的记忆注入理性思索,写出了生活本真的血汗味和烟火气,摸到了时代的心跳。作者用开阔的视野,全新多维的视角,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领我们体悟生活的深邃旷达,把生命的激情渲泄得淋漓尽致。作品展现出清晰的认知辨识度,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也许有人会对他不去书写大事件、大场面而略感遗憾,也许有人会因为他不去写风花雪月而对他颇有微词。然而,任何一个认真阅读这些散文的读者,都不难发现,曾庆国在他的散文世界里所表现出的对本色的探求与坚守不仅是一贯的,而且也是认真的。如果一篇一篇散文往下读,你不难发现,曾庆国可谓丹青妙手。他思绪极为活跃、灵动,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贯古今。读他的散文,你丝毫不觉得他是在掉书袋。他倒像一个串珠高手,总是懂得在最不经意处,自自然然地把信手拈来的古诗古句镶嵌在奇思妙想之间。

  曾庆国在本色散文的写作上所作的探索和努力,通过他为汉寿风情写真、为湖湘文化剪影、为真性真情留痕等多维度的写作,得到了具体而又丰富的艺术化呈现。我甚至想说,对本色写作的探索与追求,不妨可以看作曾庆国对散文艺术的总体追求。

  除此之外,他的散文在艺术手法上的表现,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譬如,用叠词来写景状物、拟声绘影,就是曾庆国擅长使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比如,他在《兔耳山花事》一文里写樱花怒放的那一段文字,就堪称这一手法的代表。任谁读到“满山满岭的花儿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又如蓬松的羊毛团团扭扭,每个树枝只得随每一朵花儿,向天空向大地舒展着狭长的花瓣和娇嫩的花蕊”时,都仿佛看到了在漫山遍野间那一片花的海洋所绽放出的奔放和热烈。

  曾庆国写景活,写景美,写景媚,而且在写景状物中,往往把人也写活了,这也是他散文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像《草木闲话》一文里《冬青》《爬山虎》《西府海棠》诸章中的王师傅,虽然作者没有写他的容颜服饰,但是每一个认真读过这几章文字的读者,都会对王师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简直就是一位从职业生涯中自悟自证的哲学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两个维度在王师傅身上结合得完美而有机。

  曾庆国有些记人叙事的散文,颇有短篇小说的神妙之处。比如,《城市剪辑》一文的结尾,在我读来,就觉得大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神妙。其中的《陌生人退货》一章不仅写出了三爷的恬淡、乐观、自然,更写出了三爷的超拔。它的结尾无疑是出人意料而又令人惊叹的。

  善于锤炼金句,也是曾庆国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出的明显追求。不夸张地说,读《望潮归》中的每一篇散文,你都不难找到一些金句。这些金句,要么以比喻新奇为特征,要么以思考独特为标志,要么以传情达意的陌生化效果为底色。比如,在《云巅垂纶》中,他对目平湖沿湖垂钓者的心事所作的比喻,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把心事随诱饵抛进湖中,一任波涛淘洗,发酵出味道,变成一条悲哀的鱼,然后沉在水中。” 从这个金句中,你不难看出,曾庆国对沿湖的垂钓者的观察是冷峻而独特的。与一般人都看重刻画垂钓者的专注不同,曾庆国似乎更在意写出他们的“心不在焉”。在曾庆国的笔下,这些垂纶者虽然闲逸安静,目光炯炯地望着湖面,自成一道风景。但是,他们似有满腹心事而又若有所思。这样一来,他们在湖畔垂钓,只不过是去寻找宁静之所来逃脱现实,而不是为了享受垂钓本身。表面上看来充满闲情逸致的垂钓者,内心其实是颇不宁静的。虽然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探求他们不宁静的原因,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叹服于作者信手拈出金句的本领。对这些同“满湖波涛永远格格不入,永远心不在焉,永远天马行空,却满心希望在波涛里打捞起自己的理想”的垂钓者来说,他们随诱饵抛入湖中的心事,又怎能不是一条悲哀的鱼呢?!

  若要严格地说起来,曾庆国不属于炫技派作家。但是,这绝非意味着他不懂得技巧。他其实是懂而不玩罢了。他其实一直都在有意而且近乎固执地追求他所认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散文。

  曾庆国不仅不属于技巧派,而且也不属于实验派或者文化寻根派或者这派那派,而毋宁说是一个本色派。我说他是本色派,除了上面所表达的那些见解之外,我目前想到的,还有三个判断依据。第一个依据是,曾庆国的散文,坚持“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第二个依据是,曾庆国的散文,坚守优美凝练的语言表达,坚守对文采的追求。第三个依据是,曾庆国的散文,坚守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戒虚妄和浮夸。

  也许,称曾庆国的散文为本色乡土散文更为合适。他的很多篇散文里所描写、所叙述的,都是我所熟悉的家乡人、家乡事、家乡景、家乡史、家乡情、家乡风、家乡俗、家乡礼、家乡理,家乡的风物和传说,家乡的文脉和烟火……但是,这些被加上了“家乡”这两个汉字前缀的事也好,景也好,史也好,情也好,礼也好……又远不是家乡二字所能束缚或界定的。家乡不只是乡土本色的天然基因,更因为这些人、事、景、烟火等等,又连通着“吾国”和“吾民”,最起码,也是湖湘文化和楚文化的天然组成部分。就此而言,曾庆国追求的虽是本色,书写的虽是乡土,但他坚守的却是散文的本真,呵护的是国家和民族之根。

  曾庆国说他“对生活最大的讲究,就是简单,一点也没有讲究”。如果他说的讲究,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言,这话我信;如果他说的讲究,是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言,这话我是不信的。岂止是不信,我简直要批评他这实在是在放烟幕弹。因为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写作与思考,在繁冗的案牍工作、公务工作之外,执着而坚韧地坚守文学创作,努力丰富自己的生命意蕴,这,难道还不讲究么?!如果不讲究,我和天南海北的读者朋友们,又哪里有机会读到他这些为汉寿风情写真、为湖湘文化剪影、为真性真情留痕的本色散文呢?

  不得不说,我对《望潮归》中这些散文的阅读,是肤浅的,片面的,是典型的浮光掠影或者蜻蜓点水。我用“几点印象”来给自己对《望潮归》的阅读定性,丝毫没有对读者诸君的不尊重,而实在是想为自己的“无知者无畏”事先发表一通免责声明。倘若有幸读到这些散文的读者朋友,不幸读到了我这篇硬作出来的所谓序,大可以潇洒地翻过去,或者大度地原谅我的信口开河。最要紧的,还是让我们来一起随心所欲地品读曾庆国这些为汉寿风情写真、为湖湘文化剪影、为真性真情留痕的散文,看他如何把对本色散文的写作与探求,书写到了他的文心、诗性、灵感、激情所能抵达的高度的吧。

  是为序。

                                                                                                                             二零二二年七月十日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