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奋进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  推动武汉文学事业在繁荣发展中勇攀高峰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7-25    作者: 武汉作家协会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武汉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市四次作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四次作代会以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武汉作协团结全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成果丰硕。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精品,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文学活动,文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开创了全市文学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政治引领。牢牢抓住“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引导文学界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确保文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组织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6年来参训会员达400多人(次)。通过学习研讨,推动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2021年12月武汉作协6位代表作为湖北省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了中国文联第十一届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会上,池莉继续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刘醒龙当选中国文联全委委员,李修文、田天、张执浩当选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加强党建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推进、同步部署、同步考核。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强协会党的组织建设,协会成立功能型党支部,由党员身份的协会主席团成员担任支部书记,落实“一岗双责”。组织作家、文学工作者深入基层,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沉社区,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与居民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强化党员意识,树牢党性观念,刘醒龙、田天等一批作家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聚焦主题主线,锻造文学精品。主动服务大局,抓好品牌项目。编辑出版《武汉印象》(散文卷)系列丛书,收入稿件四百余篇,突出“武汉每天不一样”的主题,以文学特有的形式,展现中国梦引领下武汉日新月异城市风貌、经济发展新突破和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生动景象。编辑出版“雕塑大武汉”系列丛书,组织骨干作家300余人,深入武汉改革开放前沿,通过采访和体验生活,以报告文学形式,反映武汉各项建设成就,刻画武汉创新创业人才,讴歌新时代英雄城市精神。圆满举办7次武汉市长篇小说创作活动(笔会),100余名作家创作成果被《湖南文学》《长江丛刊》做专辑出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武汉文学界紧紧抓住创作优秀作品的中心任务,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讴歌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艺术进步和艺术成就。李修文散文集《山河袈裟》、张执浩诗歌《高原上的野花》分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诗歌奖。董宏猷小说《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一个工程”图书奖。田天、田苹合著作品《父亲原本是英雄》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入选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精品教材。黄春华作品《我和小素》获2020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入选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名单,入选2020年度中国好书,《杨梅》入选IBBY荣誉榜单。舒辉波长篇小说《逐光的孩子》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李遇春获“第六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蔡家园评论《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喻之之的中篇小说《客居安》获第三届“延安文学奖”。李伟创作的儿童戏剧剧本《白衣大汉》获得全国第四届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痛苦》获金江寓言文学奖金奖,并第三次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伍剑创作的《锔瓷》获得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承担重大主题文化活动,助推文化强市建设。围绕挖掘东湖的历史内涵,组织作家、楚史学家、城市文化史专家、档案专家、语言文字专家等近60人对25个驿站、107处特色景点的名称进行梳理、论证,重新命名。编撰出版《东湖印象》丛书,收入有关描写东湖的散文58篇、诗歌230首、历史典故46篇。武汉作协申报的“东湖绿道文化艺术建设”获评第十一届“武汉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项目”。组织会员采写“全市道德模范、武汉好人、优秀农民”进行系列报道100余篇,组织200余名骨干作家参与杨汉军先进事迹报告、“说给总书记听”演讲稿撰写、“当好东道主 热情迎军运”百姓宣讲活动培训、“居家‘绽艺’”文化活动、全市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报告活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先进事迹报告活动等全市主题文化宣传活动,圆满完成市委宣传部下达的重大创作任务。由签约作家侯国龙担当剧本创作的微电影《杨汉军》荣获湖北省第十八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评比特别奖,“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主题微视频评比一等奖。

(三)加快职能转变,壮大文学汉军队伍。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文学组织工作。认真执行市文联协会管理办法、活动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增强规范化、痕迹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做好新会员发展工作,壮大我市作家队伍。在新会员发展中,向网络、新媒体、新文艺群体倾斜,发现新人,发现年轻人。近年来发展新会员438名。22人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68人被湖北省作协吸纳为会员。组织开展骨干会员、新文艺群体专业培训。成立武汉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推动团结凝聚“文艺两新”工作迈出新步伐。圆满完成了湖北省七次作代会63名武汉市代表推选工作,14名作家新当选为湖北省作协第七届全委委员。创新文艺人才培养,营造浓厚创作氛围。建立文艺人才扶持机制,扶持作家、文学工作者申报国家、省市各类名家、英才、津贴项目,扶持了一批优秀人才、优秀作品,李修文、周新民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如果来日方长》《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等12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和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从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角度出发,为基层作家出版诗集10本,充分的调动了基层作家的创作热情。实施签约作家制度,修订完善《武汉市文联签约作家管理办法》,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提升签约待遇,在财政预算收紧的情况下,将签约作家创作补贴由每人每年税前4000元提升至税后12000元。6年来,先后选聘3届签约作家,签约61人次,签约作家共出版作品35部,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650多篇。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提升汉派文学影响力。与南昌、长沙作协共办“三江(汉江、赣江、湘江)笔会”,6年来,组织50余名作家参加笔会,深入三座城市改革发展一线,感受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深刻的社会变革,书写三座城市的发展变化,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2018年、2019年先后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东湖诗歌节,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出席。来自全国的40余名著名诗人围绕东湖开展一系列采风和诗歌创作活动,感受东湖自然风景和荆楚大地文化魅力。2019年8月,举行“荆风楚韵——中国著名作家武汉行”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高洪波及全国8位著名作家来汉开展采风活动,近距离感受江城美丽的湖光江色,感悟建国70年来江城的沧桑巨变。组织作家赴武汉市对口援疆的新疆博尔塔拉州开展采风活动,出版作品《博尔塔拉之恋》,受到湖北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州政府的高度赞誉。致力于推动武汉公共空间诗歌活动,先后征用地铁、公园、黄鹤楼景区等3900块广告牌集中展示当代汉诗,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品味。举办两届“武汉文学周”活动,刘醒龙、李修文、车延高、董宏猷、张执浩、邓一光、蒋方舟、周晓枫、杨庆祥、陈英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齐聚江城,为读者送去文学盛宴。创造了属于武汉的文学城市史和城市文学史。

(四)坚守人民立场,开展志愿服务。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扎工程”成效明显。精心策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14位作家深入基层村镇挂职锻炼,用文字反映家乡翻天覆地的经济社会变化。组织作家到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文艺工作者下农村”、“乡风、家风、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新时代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作家走基层等系列采风创作活动,走出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与文艺扶贫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创作出一批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的文学作品。李鲁平撰写了展现市文联对口扶贫村洪南村的散文《洪南的年景》,整版刊载于《光明日报》。开展“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活动及“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活动,组织多位知名作家走进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有关单位,以“文化武汉、魅力武汉”为主题,举办20余场文学讲座及读书活动。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以文战“疫”提振信心。疫情期间,全市广大文学工作者牢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广大作家下沉社区值守卡点,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宣传疫情知识,坚持“以艺抗疫”、“封城”不封笔,作家池莉、刘醒龙、李修文、董宏猷、田天、李鲁平、刘诗伟、蔡家园、黄春华等创作《震撼》《如果来日方长》《抗疫书简》《我们保卫大武汉》《答关心武汉和我的朋友们》《众志成城——武汉战“疫”记》《辗转的春天》《生命之证》《我和小素》等战疫题材文学作品,展现了武汉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英雄品质和英雄气概。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协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文学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文学生产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有待改革创新,团结联系引导服务作家的工作手段还比较单一,工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区作协机构“三无”现象仍十分突出。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以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改进和加强,不断开创文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设想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学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书写新时代英雄城市发展历程,讴歌新时代英雄人们奋斗精神,推动汉派文学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意识。坚持高举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头脑,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持续抓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培训,加大文学工作和文学创作骨干培训轮训力度,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创作、推动工作。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体现到政治觉悟、思想作风、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上来,确保文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紧跟时代主题,打造精品创作。建立完善文学创作扶持机制。遵循创作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作品的生命线,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文学创作管理机制,在选题策划、创作采风、出版传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加强对武汉作家重点作品研讨,注重评论和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引领风尚。突出抓好重点选题创作。集中力量、聚集资源,从选题策划、资金扶持、创作采风等方面开展好主题创作,围绕记录大时代、大题材、大事件,围绕国家和我市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开展文学创作,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契机,大力扶持重大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着眼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用好武汉元素,讲好武汉故事,抒写武汉情怀,弘扬武汉精神,凸显武汉特色,把汉派题材精品创作生产纳入重点作品扶持、签约作家项目签约等,优先予以考虑,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作品,逐步形成有品位、有影响的武汉特色文学作品系列。加大对精品创作的激励奖励。对创作成绩突出,获得省级或全国性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家、文学工作者给予奖励表彰,为我市文学创作提供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完善武汉文艺“重点作品”的评价机制,优化评选方式,把文艺评论家纳入评选,与推出新人新作相结合。加大文艺精品推广力度,积极为各类优秀作品创造研讨提升、参展参赛、评奖评优的机会和平台,支持重要作品和项目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武汉文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文学人才队伍建设。要重点解决制约文学创作和文学人才成长的突出问题。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对本市文学人才的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学领军人物,尊重和关怀老艺术家,建立后备作家信息库,储备一批作家资源,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中青年作家,推介新人新作,形成薪火相传、新人辈出的生动局面;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实施文学创作扶持计划和举办研修班、培训班等渠道,力争做到骨干会员、管理干部、新文艺群体培训全覆盖。积极联络服务新文艺群体。延伸工作手臂,最广泛团结凝聚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适应文艺队伍、组织形态、从业方式的新变化,创新联络协调服务的理念、方式、手段、机制,扩大有效覆盖特别对新文艺群体和新文艺组织的覆盖。改革完善协会个人会员入会条件和审批程序,提升他们在会员中的构成比例。在武汉作协网络文学专委会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及时把优秀的网络作家吸纳进来,筹备成立武汉网络作协。建立与新文艺群体的经常性联系制度,为新文艺群体在深入生活、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学志愿服务体系,促进文学成果全民共享。加强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职能、增强组织活力,避免机关化、行政化,建立作协与作家、与团体会员有效的联系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和求实精神,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作协干部队伍,与时俱进更好发挥新形势下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把作协建设成为温馨和谐的作家之家。发挥作协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号召广大文学工作者积极践行职业道德公约。改革完善会员管理制度,突出对会员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自律要求,加强对会员的纪律约束,建立和完善会员服务、监管、激励、惩戒和退出机制,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服务与管理并重。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广大文学工作者大有可为,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贡献文学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奋进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  推动武汉文学事业在繁荣发展中勇攀高峰

来源:     作者: 武汉作家协会
发布时间: 2023-07-25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武汉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市四次作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四次作代会以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武汉作协团结全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成果丰硕。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精品,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文学活动,文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开创了全市文学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政治引领。牢牢抓住“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引导文学界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确保文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组织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6年来参训会员达400多人(次)。通过学习研讨,推动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2021年12月武汉作协6位代表作为湖北省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了中国文联第十一届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会上,池莉继续当选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刘醒龙当选中国文联全委委员,李修文、田天、张执浩当选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加强党建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推进、同步部署、同步考核。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强协会党的组织建设,协会成立功能型党支部,由党员身份的协会主席团成员担任支部书记,落实“一岗双责”。组织作家、文学工作者深入基层,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沉社区,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与居民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强化党员意识,树牢党性观念,刘醒龙、田天等一批作家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聚焦主题主线,锻造文学精品。主动服务大局,抓好品牌项目。编辑出版《武汉印象》(散文卷)系列丛书,收入稿件四百余篇,突出“武汉每天不一样”的主题,以文学特有的形式,展现中国梦引领下武汉日新月异城市风貌、经济发展新突破和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生动景象。编辑出版“雕塑大武汉”系列丛书,组织骨干作家300余人,深入武汉改革开放前沿,通过采访和体验生活,以报告文学形式,反映武汉各项建设成就,刻画武汉创新创业人才,讴歌新时代英雄城市精神。圆满举办7次武汉市长篇小说创作活动(笔会),100余名作家创作成果被《湖南文学》《长江丛刊》做专辑出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武汉文学界紧紧抓住创作优秀作品的中心任务,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讴歌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艺术进步和艺术成就。李修文散文集《山河袈裟》、张执浩诗歌《高原上的野花》分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诗歌奖。董宏猷小说《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荣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一个工程”图书奖。田天、田苹合著作品《父亲原本是英雄》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入选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精品教材。黄春华作品《我和小素》获2020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入选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名单,入选2020年度中国好书,《杨梅》入选IBBY荣誉榜单。舒辉波长篇小说《逐光的孩子》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李遇春获“第六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蔡家园评论《重建我们的文学理想》获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喻之之的中篇小说《客居安》获第三届“延安文学奖”。李伟创作的儿童戏剧剧本《白衣大汉》获得全国第四届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痛苦》获金江寓言文学奖金奖,并第三次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伍剑创作的《锔瓷》获得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承担重大主题文化活动,助推文化强市建设。围绕挖掘东湖的历史内涵,组织作家、楚史学家、城市文化史专家、档案专家、语言文字专家等近60人对25个驿站、107处特色景点的名称进行梳理、论证,重新命名。编撰出版《东湖印象》丛书,收入有关描写东湖的散文58篇、诗歌230首、历史典故46篇。武汉作协申报的“东湖绿道文化艺术建设”获评第十一届“武汉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项目”。组织会员采写“全市道德模范、武汉好人、优秀农民”进行系列报道100余篇,组织200余名骨干作家参与杨汉军先进事迹报告、“说给总书记听”演讲稿撰写、“当好东道主 热情迎军运”百姓宣讲活动培训、“居家‘绽艺’”文化活动、全市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报告活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先进事迹报告活动等全市主题文化宣传活动,圆满完成市委宣传部下达的重大创作任务。由签约作家侯国龙担当剧本创作的微电影《杨汉军》荣获湖北省第十八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评比特别奖,“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主题微视频评比一等奖。

(三)加快职能转变,壮大文学汉军队伍。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文学组织工作。认真执行市文联协会管理办法、活动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增强规范化、痕迹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做好新会员发展工作,壮大我市作家队伍。在新会员发展中,向网络、新媒体、新文艺群体倾斜,发现新人,发现年轻人。近年来发展新会员438名。22人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68人被湖北省作协吸纳为会员。组织开展骨干会员、新文艺群体专业培训。成立武汉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推动团结凝聚“文艺两新”工作迈出新步伐。圆满完成了湖北省七次作代会63名武汉市代表推选工作,14名作家新当选为湖北省作协第七届全委委员。创新文艺人才培养,营造浓厚创作氛围。建立文艺人才扶持机制,扶持作家、文学工作者申报国家、省市各类名家、英才、津贴项目,扶持了一批优秀人才、优秀作品,李修文、周新民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如果来日方长》《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等12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和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从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角度出发,为基层作家出版诗集10本,充分的调动了基层作家的创作热情。实施签约作家制度,修订完善《武汉市文联签约作家管理办法》,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提升签约待遇,在财政预算收紧的情况下,将签约作家创作补贴由每人每年税前4000元提升至税后12000元。6年来,先后选聘3届签约作家,签约61人次,签约作家共出版作品35部,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650多篇。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提升汉派文学影响力。与南昌、长沙作协共办“三江(汉江、赣江、湘江)笔会”,6年来,组织50余名作家参加笔会,深入三座城市改革发展一线,感受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深刻的社会变革,书写三座城市的发展变化,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2018年、2019年先后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东湖诗歌节,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出席。来自全国的40余名著名诗人围绕东湖开展一系列采风和诗歌创作活动,感受东湖自然风景和荆楚大地文化魅力。2019年8月,举行“荆风楚韵——中国著名作家武汉行”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高洪波及全国8位著名作家来汉开展采风活动,近距离感受江城美丽的湖光江色,感悟建国70年来江城的沧桑巨变。组织作家赴武汉市对口援疆的新疆博尔塔拉州开展采风活动,出版作品《博尔塔拉之恋》,受到湖北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州政府的高度赞誉。致力于推动武汉公共空间诗歌活动,先后征用地铁、公园、黄鹤楼景区等3900块广告牌集中展示当代汉诗,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品味。举办两届“武汉文学周”活动,刘醒龙、李修文、车延高、董宏猷、张执浩、邓一光、蒋方舟、周晓枫、杨庆祥、陈英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齐聚江城,为读者送去文学盛宴。创造了属于武汉的文学城市史和城市文学史。

(四)坚守人民立场,开展志愿服务。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扎工程”成效明显。精心策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14位作家深入基层村镇挂职锻炼,用文字反映家乡翻天覆地的经济社会变化。组织作家到脱贫攻坚一线开展“文艺工作者下农村”、“乡风、家风、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新时代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作家走基层等系列采风创作活动,走出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与文艺扶贫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创作出一批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的文学作品。李鲁平撰写了展现市文联对口扶贫村洪南村的散文《洪南的年景》,整版刊载于《光明日报》。开展“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宣讲活动及“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活动,组织多位知名作家走进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有关单位,以“文化武汉、魅力武汉”为主题,举办20余场文学讲座及读书活动。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以文战“疫”提振信心。疫情期间,全市广大文学工作者牢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广大作家下沉社区值守卡点,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宣传疫情知识,坚持“以艺抗疫”、“封城”不封笔,作家池莉、刘醒龙、李修文、董宏猷、田天、李鲁平、刘诗伟、蔡家园、黄春华等创作《震撼》《如果来日方长》《抗疫书简》《我们保卫大武汉》《答关心武汉和我的朋友们》《众志成城——武汉战“疫”记》《辗转的春天》《生命之证》《我和小素》等战疫题材文学作品,展现了武汉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英雄品质和英雄气概。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协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文学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文学生产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有待改革创新,团结联系引导服务作家的工作手段还比较单一,工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区作协机构“三无”现象仍十分突出。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以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改进和加强,不断开创文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设想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学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书写新时代英雄城市发展历程,讴歌新时代英雄人们奋斗精神,推动汉派文学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意识。坚持高举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头脑,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持续抓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培训,加大文学工作和文学创作骨干培训轮训力度,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创作、推动工作。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体现到政治觉悟、思想作风、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上来,确保文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紧跟时代主题,打造精品创作。建立完善文学创作扶持机制。遵循创作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作品的生命线,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文学创作管理机制,在选题策划、创作采风、出版传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加强对武汉作家重点作品研讨,注重评论和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引领风尚。突出抓好重点选题创作。集中力量、聚集资源,从选题策划、资金扶持、创作采风等方面开展好主题创作,围绕记录大时代、大题材、大事件,围绕国家和我市重大战略部署、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开展文学创作,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为契机,大力扶持重大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着眼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用好武汉元素,讲好武汉故事,抒写武汉情怀,弘扬武汉精神,凸显武汉特色,把汉派题材精品创作生产纳入重点作品扶持、签约作家项目签约等,优先予以考虑,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作品,逐步形成有品位、有影响的武汉特色文学作品系列。加大对精品创作的激励奖励。对创作成绩突出,获得省级或全国性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家、文学工作者给予奖励表彰,为我市文学创作提供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完善武汉文艺“重点作品”的评价机制,优化评选方式,把文艺评论家纳入评选,与推出新人新作相结合。加大文艺精品推广力度,积极为各类优秀作品创造研讨提升、参展参赛、评奖评优的机会和平台,支持重要作品和项目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武汉文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文学人才队伍建设。要重点解决制约文学创作和文学人才成长的突出问题。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强对本市文学人才的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学领军人物,尊重和关怀老艺术家,建立后备作家信息库,储备一批作家资源,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中青年作家,推介新人新作,形成薪火相传、新人辈出的生动局面;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实施文学创作扶持计划和举办研修班、培训班等渠道,力争做到骨干会员、管理干部、新文艺群体培训全覆盖。积极联络服务新文艺群体。延伸工作手臂,最广泛团结凝聚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适应文艺队伍、组织形态、从业方式的新变化,创新联络协调服务的理念、方式、手段、机制,扩大有效覆盖特别对新文艺群体和新文艺组织的覆盖。改革完善协会个人会员入会条件和审批程序,提升他们在会员中的构成比例。在武汉作协网络文学专委会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及时把优秀的网络作家吸纳进来,筹备成立武汉网络作协。建立与新文艺群体的经常性联系制度,为新文艺群体在深入生活、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学志愿服务体系,促进文学成果全民共享。加强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职能、增强组织活力,避免机关化、行政化,建立作协与作家、与团体会员有效的联系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和求实精神,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作协干部队伍,与时俱进更好发挥新形势下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把作协建设成为温馨和谐的作家之家。发挥作协在行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号召广大文学工作者积极践行职业道德公约。改革完善会员管理制度,突出对会员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自律要求,加强对会员的纪律约束,建立和完善会员服务、监管、激励、惩戒和退出机制,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服务与管理并重。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广大文学工作者大有可为,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贡献文学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