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7-25 作者: 咸宁作家协会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阳春二三月,万物生光辉。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宣传部的关怀下,在市文联的有力领导下,咸宁市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
过去5年来,咸宁市作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出人才出作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受咸宁市作协第三届主席团委托,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过去5年的工作回顾
5年时光,历史长河一瞬。这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5年,我们经历了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不负光阴,交出了时代答卷。
一、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学事业的强大力量。一是每年开好作协全委会。在一季度开好作协全委会,即使在新冠疫情不断反复的3年,仍然坚持召开。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武装文学工作者思想,指导创作实践。号召文学工作者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实行党建工作全覆盖。2016年11月,市作协成立党支部。2021年10月,市文联成立行业党委,实行党建工作全覆盖,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整个文艺领域及每个文艺工作者。市作协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全面纳入市文联行业党委领导之中。三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对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引导好思想观念、社会风尚、创作倾向。对意识形态工作善抓善管、敢抓敢管、能抓能管,巩固传统阵地、打造现代阵地、拓展网络阵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突出改革创新,夯实文学组织基础
过去5年是作协深化改革的5年,是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作协新职能的5年。一是按时出台作协深化改革方案。中央深化改革办公室要求,全国文联、作协系统深改方案2018年6月份都要出台。我们既贯彻好上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又切实结合好咸宁实际,明确了改革任务是要切实解决我市作协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作协基本职能由“联络、协调、指导、服务”拓展为“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推动创作”,把作协组织真正建成覆盖面广、凝聚力强、温馨和谐的文学工作者之家。5月18日,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市作协深化改革方案草案,5月31日正式出台。咸宁在全省市州率先出台了作协深改方案,兄弟市州作协纷纷向我们取经。二是构建新文艺群体联络体系。协助成立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领导和指导成立市网络作家协会、市小说学会、市诗歌学会、市报告文学学会等4个二级协会(学会)。2018年9月成立的市网络作家协会,系全省首个市州网络作家协会,至今也是唯一的,也是我市探索构建新文艺群众联络体系和建设网上文艺工作者之家的重大举措,写入了当年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市网络作协的成立先于省网络作协,省网络作协成立之前,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前来咸宁调研,为省网络作协的成立借鉴经验。二级协会(学会)的成立进一步延伸了服务手臂,扩大了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壮大了会员队伍。过去5年是文艺需求和文艺活动非常活跃的5年,新的文化组织和文艺团体不断涌现。在顺应群众要求批准和帮助成立各种文学组织的同时,密切联系服务广大文学积极分子,畅通与文学积极分子的联系渠道,诚心诚意同广大文学积极分子交朋友,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不断提升关心、爱护和服务文学积极分子的工作水平。5年来,发展市级作协会员180人。省级作协会员增加82人,总数超过200人。抓住政策机遇,积极推荐本地作家加入中国作协,国家级会员增加13人,中国作协会员总数超过20人。各级作协会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咸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建设文学工作者的网上之家。开设“咸宁市作协”微信公众号,大多数县(市区)作协也开设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5年来,是微信公众号普及的5年,各具特色的微信公众号,极大地提升了展示力。五是搞好文学阵地建设。办好会刊《九头鸟》,在办刊宗旨不变、管理体制不变、财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行编务、印制和发行服务外包的办刊模式。用稿范围、用稿门类、用稿质量、装帧设计、印刷质量、出刊周期、刊物投递、稿费发放等方面全面改善。同时,不拘形式加强编辑部建设。并创办“主编的话”、“每期一家”、“蓼风竹语”、“史海摝珠”、“泉都评论”等品牌栏目,大大提升刊物品位。《九头鸟》获湖北文学奖提名奖,《星星文学》执行主编周益民获湖北文学奖编辑奖。《嘉鱼文苑》、《赤壁》、《溪流》、《天岳》、《通山文艺》办刊质量都得到全面提高。
三、突出培根铸魂,打造文学人才队伍
坚定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让文学工作者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个人的文学创造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紧紧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文学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一是积极参加全市青年文艺人才座谈会。为了解决文艺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市文联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召开80后文艺人才座谈会、85后文艺人才座谈会和90后文艺人才座谈会。市作协积极摸清青年文学人才底数,推荐青年文学人才参会。强化青年文学人才的使命担当,团结带领青年文艺人才聚焦主旋律,激发青年文学人才创作热情,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并且,积极为青年文学人才创造崭露头角的机会,《九头鸟》“每期一家”是展示全国全省名家的平台,每年拿出一期展示本土80后90后作家,先后有程文敏、沈旷、徐建英、袁丽明、陈娇、李春上过这一品牌平台。“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也有三分之一的期数是推介青年作家作品。二是举办高规格的采风培训活动。(1)协办湖北省作协第六期省会员暨湖北“七个一百”人才培训班。2016年9月,协助省作协在咸宁举办,省作协党组书记朱训集,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出席,市领导程良胜、王济民出席,李修文、晓苏、荣光启授课,胡翔、刘诗伟、郑因参加讨论和组稿活动。孝感、咸宁、随州三市140多名学员参训,咸宁参训学员65名,占全部学员46%。(2)承办第二届湖北省长江创作训练营(咸宁)主编改稿培训班。2019年12月下旬,与《长江丛刊》杂志社、湖北文学院联合承办省作协主办的第二届湖北省长江创作训练营(咸宁)改稿培训班。省作协领导李修文、高晓晖、耿瑞华、江清和出席,《人民文学》《钟山》《山西文学》等名刊主编(编辑部主任)给全省签约作家和骨干作者授课并面对面点评学员作品。期间,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市长王远鹤,市政协主席曾国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英姿,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梁细林或出席或出面,表现出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这是一次将中国当代文学现场的强劲生命力引入湖北和咸宁文学现场的盛举,全省50名签约作家和骨干作者成为学员,咸宁有30名正式学员和旁听学员参加了学习培训。(3)承办省文联嘉鱼诗歌培训班。2020年11月7日,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在嘉鱼文体中心举行,省文联二级巡视员、省评协驻会副主席李建华主持,省评协副主席刘川鄂、省作协副主席张执浩为全市100多名诗歌爱好者授课。(4)承办长江文艺杂志社“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活动。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理念,2020年11月8日,长江文艺杂志社“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在赤壁开展了送刊下乡、基层文学座谈、主题党日、采风等多项活动。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高晓晖,省作协副主席田天,长江文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胡翔等参加活动。(5)主办湖北省职工讲堂文学培训活动。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打造德艺双馨的文学人才队伍,市作协邀请湖北省总工会湖北职工讲堂讲师团于2020年11月21日来咸宁讲座,著名散文家任蒙以《散文的难度与时代的高度》为题为全市120名散文爱好者讲座。(6)协办“第七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于2021年5月20日开班,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肖伟池,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等领导出席活动。研修班邀请了省内外7名专家学者授课,我市30多名学员参训。(7)联合主办咸宁市重点作者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暨文学创作培训班。2021年11月,与《长江丛刊》联合举办2021年度重点作者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暨文学创作培训班,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清和作重要讲话,著名评论家樊星,《长江丛刊》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刘诗伟、郑因、夜鱼分别授课。全市90多名作者参加培训。(8)承办湖北省青年作家咸宁笔会。该活动于2021年12月13—16日举行,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带队,彭绪络、邹超颖、张春莹等12名全省创作成绩突出的青年作家参加活动,到我市多地采风,分别与赤壁市和咸宁市直青年作家进行了座谈交流。(9)协办省作协采风活动。2022年5月23至27日,申东辉率晓苏、胡翔、宋小词、谢络绎、邹超颖等著名作家到咸宁开展“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采风和培训活动,足迹遍布嘉鱼、崇阳、通城三县。2023年4月6至7日,申东辉率喻向午、易飞、周璐等编辑到通山县采风,并开展文学培训。在一年半时间内,申东辉副主席率队走遍了咸宁6县市区。(10)承办“通城杯”《散文湖北》新锐作家颁奖暨“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知名作家看通城写通城采风活动。为了繁荣创作,发现和培养散文创作新人,2022年7月16日,由湖北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通城县委宣传部主办,咸宁市文联、咸宁市作协、通城县文联承办的“通城杯”《散文湖北》新锐作家颁奖典礼在通城举行,近百名散文作家、学者、文学爱好者汇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清和,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李鲁平,省作协文学创作院院长胡翔、副院长刘小红等出席了活动。“通城杯”《散文湖北》共评出新锐作家10名,我市作家成丽名列其中。参会人员到古瑶文化传承基地和著名企业进行了采风活动。
四、突出特色文化,创建地方文学品牌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发展同样发挥着丰厚的滋养作用。一是加持地方文化之乡的文学内核。我市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和“中国古瑶文化之乡”。李专创作了关于咸宁长歌的“文学叙事”长篇散文《幕阜长歌》。杨弃创作了反映瑶族生活唯一的长篇小说《千家峒祭》。为策应我市古瑶文化之乡建设,刘醒龙担任主编的《芳草》杂志社于2019年4月25日,在通城县举行《美丽乡愁2018》首发暨“美丽乡愁2019”作家驻村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叶梅、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水运宪等著名作家出席活动。二是连续举办四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在省文联主席刘醒龙的倡议下,我们联合省作协、市农业农村局,从201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两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中的张凡修、梁梓、李松山在诗歌赛中获奖。颁奖典礼成为农民丰收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诠释了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化、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转化。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出席了第一、第二两届颁奖典礼。尤其是第四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诗歌邀请赛,组织架构规格更高、主题内容更广、参与主体范围更广、新闻宣传力度更大。邀请李少君、梁平、张执浩、田禾、段维等10位著名诗人担任终评委。邀请到吉狄马加、周文彰等20多位著名诗人来嘉鱼采风并参加诗歌赛颁奖典礼。三是创建了一批诗词之乡。咸宁市荣获“湖北省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横沟桥镇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镇”,通城县大坪乡、北港镇也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镇”称号。赤壁市连续两届举办“中国·赤壁”《诗收获》诗歌颁奖活动,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两次出席。2022年初,赤壁市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歌之城”,是全国第5个命名的城市,也是赤壁市继2002年被中国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城”之后的又一国家级称号。四是举办“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由市作协主办,市评协、市朗协协办,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承办的“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从2018年1月开始,前两年每月举办一期,后三年克服疫情影响,共举办了36期。市领导程学娟和刘智毅、省作协副主席艾晶晶、当代中国著名诗人叶文福等先后出席欣赏会活动。欣赏会最大的特点是普惠性,既锦上添花,更雪中炭,刘明恒、李城外等著名作家作品,龙金发这样的农民诗人作品都上过欣赏会。第36期同时欣赏了6位作家的作品。“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成为本地作家向往的平台,成为享誉全省的文学品牌活动。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和《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多次深度报道。省作协领导评价:咸宁经验,可以复制。其他市州和市内其他协会纷纷复制这一活动形式。五是举办隆重作品首发式。陈敬黎《茶道通漠北》作品首发式2022年3月22日由作家出版社、湖北省作协、咸宁市委宣传部、咸宁市文联在咸宁举办,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发表视频讲话,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咸宁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张士军分别作重要讲话。通山县举办了3次隆重的作品首发式,倪霞《玉竹谱》、张长征《此情可待》、吴世湖《风物撷英》作品首发式,均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宣传效果很好。六是举办高规格作品研讨会。2022年6月11日,《茶道通漠北》作品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党组成员、秘书长沈小群,省作协一级巡视员高晓晖,咸宁市文联党组书记杨志文,以及来自省内外的文学评论家刘颋、刘川鄂、叶立文、昌切、樊星、杨彬、李建华、周新民、刘保昌、刘诗伟、熊唤军、周璐、李雪梅等30余人通过线下或视频发言方式出席研讨会。2022年10月15日,李专长篇散文《幕阜长歌》作品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和咸宁市文联主办。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江清和,省作协副主席晓苏,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沈小群及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副社长阳继波等相关方面负责人,著名作家评论家刘益善、樊星、李建华等出席了研讨会。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刘智毅致辞,李修文、文坤斗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幕阜长歌》2022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系省作协第二届“家乡书”长篇散文中标项目首部出版作品。
五、突出作协天职,积极讲好咸宁故事
文学要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文学功能的实现要靠德艺双馨的作家来实现,出作品出人才是文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作协组织的天职所在。以我们的努力工作来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是咸宁各级作协的不懈追求。一是利用大会讲坛讲好咸宁故事。我们珍惜上级组织提供的讲述咸宁故事的讲坛和机会,高质量演绎。2019年3月14日,在省作协七届二次全委会上作《坚持三个面向,围绕两个重点,实施精准服务》的经验交流。二是利用领导调研讲好咸宁故事。地县级作协工作,困难很多,领导来调研主要是来总结成绩和经验,来加油鼓劲。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讲好咸宁故事。2018年3月21至22日,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一行调研咸宁文学工作,我们向其展示了电力文协、横沟桥镇农民诗社、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等文艺代表性地标。高晓晖对我市的文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省市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7月12日,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来咸宁,就咸宁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后网络文学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耿瑞华同志充分肯定了咸宁市成立全省市州第一个网络作家协会的经验和作法,表示为即将成立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三是以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咸宁故事。成丽、李专、柯于明入选省作协第二届“家乡书”长篇散文扶持项目,入选数在全省市州名列前茅。入选作品《文宣逸语》《幕阜长歌》《扁担花开》均于2022年出版,占第二届“家乡书”全部已出版作品的60%。陈敬黎长篇小说《汀泗桥》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小说大奖。樊芳《梅月婆出走》获《长江丛刊》年度文学奖。罗胸怀长篇报告文学《山河之上》、《柳山湖的奋斗时光》分别入选中国作协2018、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四是以艺战疫书写抗疫群英谱。组织广大文学工作者创作抗疫文学作品,为一线抗疫战士立传,打造咸宁抗疫群英谱,谱写咸宁人民战疫史诗。通过“咸宁市作协”微信公众号推送“众志成城抗疫情·咸宁作家在行动”专栏68期,共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莲花乐、顺口溜等600多件。由程文敏组织36名青年写作者创作的抗疫纪实文学作品集《抗“疫”者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2万册,被评为作家出版社年度好书。由樊芳组织的女作者创作的抗疫文学作品集在《长江丛刊》推出19人作品,其中,颜红书写火神山工地14天经历作品获《长江丛刊》年度好散文奖。诗联学会创作出版《庚子壮歌》赠送云南援咸医疗队全体队员。五是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了全面展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讴歌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篇章,组织创作62篇扶贫脱贫“咸宁故事”;号召作协会员为精准扶贫做一次文学义工,为全市192个贫困村每村采写一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汇编成《告别贫困》(上、下册)一书;撰写《咸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范例30例》一书,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早在2016年,崇阳县文联、作协组织开展文化扶贫采风创作活动,为30个贫困村量身定作《崇阳县文化扶贫宣传册》汇编成书。李专创作的反映市委书记、市长、崇阳县委书记扶贫点报告文学,在50天内连续3次登上《中国文化报》,每篇占五分之三个版面。六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讲好咸宁故事。先后策划开展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市20周年征文活动。2018年,举办咸宁建市20周年有奖征文大赛,所有入围作品结集出版《香城泉都春潮涌——庆祝咸宁建市20周年征文作品集》。
六、突出文学惠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人民需要文学,人民的需要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学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学志愿活动正是践行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途径。一是把文学创作基地建成文艺惠民的载体。先后挂牌成立省作协赤壁市万亩茶园、通山九宫山中港村文学创作基地,市作协赤壁市董家岭文学创作基地。基地既是作家采风创作的阵地,又是红色文艺轻骑兵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载体。二是积极投身新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市女作家协会与妇联合作开展“公益木兰”——女作家校园行活动,50多名女作家以“爱心妈妈”的角色,对12所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作文辅导,共辅导1500多名留守儿童,被中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三是积极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5年来,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为抓手,利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开展文学惠民活动,作家倪霞、诗人刘启善荣获“湖北省优秀志愿者”称号。倪霞子谦书屋开展公益经典诵读活动110多期,惠及千百儿童。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5年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名师大家缺乏,二是精品力作不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精准发力,攻坚克难。
未来5年的工作展望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都是希望。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新征程的5年。也是湖北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5年,还是我市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的5年,我们要以高质量的文学发展,服务和推进咸宁的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我市“三大战略”,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围绕乡村振兴、共同缔造、中国桂花城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开展文学创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坚持培根铸魂不动摇,继续抓好政治引领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学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催人奋进,深刻阐述了文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这个讲话作为今后5年的长期任务,系统掌握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要以讲话精神凝心聚魂、统领全局,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斗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进一步强化服务大局、服务时代、服务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丰富多彩学习宣传活动,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思想。三是认真履行作协新职能。认真履行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章程的职能定位“政治引领、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推动创作”。
二、坚持围绕中心不动摇,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服务
乡村振兴,共同缔造,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国桂花城和向阳湖文创基地,是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文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中心精准服务大局,作出我们的文学贡献。围绕省、市重点文学创作选题引导文学创作,开展“山乡巨变”“民族复兴”等主题创作,积极投身“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一批本地优秀作家和作品走向全省和全国。
三、坚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不动摇,继续抓好城市软实力建设
地方文化品牌能够凝聚人心凝结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一是助力“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做实做强。继续拓展咸宁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山歌影视化、大众化传播渠道,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功能,扩大民间文艺的社会关注度。二是助力“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做实做强。以文学创作推进通城“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作用的发挥,以文学创作推进崇阳雨山、咸安花纹、通山瑶山、赤壁大竹山等古瑶文化遗存的复活。三是持续发力打造“中国桂花文化之乡”品牌。以文学之笔书写桂花文化的底蕴和桂花产业的发展。四是继续办好“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诗歌邀请赛。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充实主题内容,加强活动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提升咸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持续举办“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正确的坚持是价值的创造和积累,为文学人才和文学作品的打造持续发力,增强这一品牌文学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坚持文学阵地建设不动摇,继续抓好文学载体作用发挥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有为,守土有位。一是办好文艺内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标准高质量办好《九头鸟》《星星文学》《南嘉文苑》《赤壁》《天岳》《溪流》《通山文艺》,使之成为广大作家学习、创作、交流的精神家园,成为文学青年梦想起飞的平台。二是办好新媒体传播平台。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文学作品与新媒体、新技术的交融交汇,开拓和延伸文学作品价值,进一步办好各县(市区)作协公众号,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强化对“淦川文学”、“乡土作家”、“香城泉都书香女人”、“爱山文苑”、“南鄂报告”等微信公众号的规范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三是增加文学创作基地数量。在继续发挥好原有3个文学创作基地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工作触角,实现文学创作基地县(市、区)全覆盖。
五、坚持文学志愿服务不动摇,继续抓好文学惠民系列活动开展
文学志愿服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途径,要常抓不懈。一是抓好队伍建设。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全省作家队伍思想建设和政治引领工作方案》,健全规范文学志愿服务的招募、培训、评选表彰工作。二是积极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利用元旦春节等各种节庆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等系列主题文学志愿服务活动。要增加密度、丰富内容、提高质量,还要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三是探索文学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充分整合政府的、社会的、市场的各种资源,为文学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六、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继续抓好各项工作新局面开创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拥有的所有成功经验,都是我们守正的底气和再出发的勇气。新时代新情况新要求,是我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一是要用心建设“文学工作者之家”。要诚心诚意同文学工作者交朋友,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让作家协会真正成为作家的“温馨之家”。二是要尽心打造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作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写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三是努力推进咸宁文学全面繁荣发展。各级作家协会,每个文学工作者,都要明确不足,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共创咸宁文学繁荣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做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学的作用不可替代,文学工作者大有可为。让我们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学的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和重要地位,不负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新时代需要文学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学高峰。希望我市文学工作者奋力书写鄂南特色荆楚风韵的现代化文学新篇章!
来源:
作者:
咸宁作家协会
发布时间:
2023-07-25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阳春二三月,万物生光辉。在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宣传部的关怀下,在市文联的有力领导下,咸宁市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
过去5年来,咸宁市作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出人才出作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贡献文学力量。
受咸宁市作协第三届主席团委托,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过去5年的工作回顾
5年时光,历史长河一瞬。这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5年,我们经历了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不负光阴,交出了时代答卷。
一、突出政治引领,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学事业的强大力量。一是每年开好作协全委会。在一季度开好作协全委会,即使在新冠疫情不断反复的3年,仍然坚持召开。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武装文学工作者思想,指导创作实践。号召文学工作者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实行党建工作全覆盖。2016年11月,市作协成立党支部。2021年10月,市文联成立行业党委,实行党建工作全覆盖,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整个文艺领域及每个文艺工作者。市作协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全面纳入市文联行业党委领导之中。三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对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引导好思想观念、社会风尚、创作倾向。对意识形态工作善抓善管、敢抓敢管、能抓能管,巩固传统阵地、打造现代阵地、拓展网络阵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突出改革创新,夯实文学组织基础
过去5年是作协深化改革的5年,是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作协新职能的5年。一是按时出台作协深化改革方案。中央深化改革办公室要求,全国文联、作协系统深改方案2018年6月份都要出台。我们既贯彻好上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又切实结合好咸宁实际,明确了改革任务是要切实解决我市作协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作协基本职能由“联络、协调、指导、服务”拓展为“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推动创作”,把作协组织真正建成覆盖面广、凝聚力强、温馨和谐的文学工作者之家。5月18日,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市作协深化改革方案草案,5月31日正式出台。咸宁在全省市州率先出台了作协深改方案,兄弟市州作协纷纷向我们取经。二是构建新文艺群体联络体系。协助成立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领导和指导成立市网络作家协会、市小说学会、市诗歌学会、市报告文学学会等4个二级协会(学会)。2018年9月成立的市网络作家协会,系全省首个市州网络作家协会,至今也是唯一的,也是我市探索构建新文艺群众联络体系和建设网上文艺工作者之家的重大举措,写入了当年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市网络作协的成立先于省网络作协,省网络作协成立之前,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前来咸宁调研,为省网络作协的成立借鉴经验。二级协会(学会)的成立进一步延伸了服务手臂,扩大了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壮大了会员队伍。过去5年是文艺需求和文艺活动非常活跃的5年,新的文化组织和文艺团体不断涌现。在顺应群众要求批准和帮助成立各种文学组织的同时,密切联系服务广大文学积极分子,畅通与文学积极分子的联系渠道,诚心诚意同广大文学积极分子交朋友,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不断提升关心、爱护和服务文学积极分子的工作水平。5年来,发展市级作协会员180人。省级作协会员增加82人,总数超过200人。抓住政策机遇,积极推荐本地作家加入中国作协,国家级会员增加13人,中国作协会员总数超过20人。各级作协会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咸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建设文学工作者的网上之家。开设“咸宁市作协”微信公众号,大多数县(市区)作协也开设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5年来,是微信公众号普及的5年,各具特色的微信公众号,极大地提升了展示力。五是搞好文学阵地建设。办好会刊《九头鸟》,在办刊宗旨不变、管理体制不变、财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行编务、印制和发行服务外包的办刊模式。用稿范围、用稿门类、用稿质量、装帧设计、印刷质量、出刊周期、刊物投递、稿费发放等方面全面改善。同时,不拘形式加强编辑部建设。并创办“主编的话”、“每期一家”、“蓼风竹语”、“史海摝珠”、“泉都评论”等品牌栏目,大大提升刊物品位。《九头鸟》获湖北文学奖提名奖,《星星文学》执行主编周益民获湖北文学奖编辑奖。《嘉鱼文苑》、《赤壁》、《溪流》、《天岳》、《通山文艺》办刊质量都得到全面提高。
三、突出培根铸魂,打造文学人才队伍
坚定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让文学工作者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个人的文学创造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紧紧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文学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一是积极参加全市青年文艺人才座谈会。为了解决文艺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市文联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召开80后文艺人才座谈会、85后文艺人才座谈会和90后文艺人才座谈会。市作协积极摸清青年文学人才底数,推荐青年文学人才参会。强化青年文学人才的使命担当,团结带领青年文艺人才聚焦主旋律,激发青年文学人才创作热情,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并且,积极为青年文学人才创造崭露头角的机会,《九头鸟》“每期一家”是展示全国全省名家的平台,每年拿出一期展示本土80后90后作家,先后有程文敏、沈旷、徐建英、袁丽明、陈娇、李春上过这一品牌平台。“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也有三分之一的期数是推介青年作家作品。二是举办高规格的采风培训活动。(1)协办湖北省作协第六期省会员暨湖北“七个一百”人才培训班。2016年9月,协助省作协在咸宁举办,省作协党组书记朱训集,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出席,市领导程良胜、王济民出席,李修文、晓苏、荣光启授课,胡翔、刘诗伟、郑因参加讨论和组稿活动。孝感、咸宁、随州三市140多名学员参训,咸宁参训学员65名,占全部学员46%。(2)承办第二届湖北省长江创作训练营(咸宁)主编改稿培训班。2019年12月下旬,与《长江丛刊》杂志社、湖北文学院联合承办省作协主办的第二届湖北省长江创作训练营(咸宁)改稿培训班。省作协领导李修文、高晓晖、耿瑞华、江清和出席,《人民文学》《钟山》《山西文学》等名刊主编(编辑部主任)给全省签约作家和骨干作者授课并面对面点评学员作品。期间,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市长王远鹤,市政协主席曾国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英姿,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梁细林或出席或出面,表现出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这是一次将中国当代文学现场的强劲生命力引入湖北和咸宁文学现场的盛举,全省50名签约作家和骨干作者成为学员,咸宁有30名正式学员和旁听学员参加了学习培训。(3)承办省文联嘉鱼诗歌培训班。2020年11月7日,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在嘉鱼文体中心举行,省文联二级巡视员、省评协驻会副主席李建华主持,省评协副主席刘川鄂、省作协副主席张执浩为全市100多名诗歌爱好者授课。(4)承办长江文艺杂志社“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活动。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刊理念,2020年11月8日,长江文艺杂志社“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在赤壁开展了送刊下乡、基层文学座谈、主题党日、采风等多项活动。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高晓晖,省作协副主席田天,长江文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胡翔等参加活动。(5)主办湖北省职工讲堂文学培训活动。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打造德艺双馨的文学人才队伍,市作协邀请湖北省总工会湖北职工讲堂讲师团于2020年11月21日来咸宁讲座,著名散文家任蒙以《散文的难度与时代的高度》为题为全市120名散文爱好者讲座。(6)协办“第七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于2021年5月20日开班,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肖伟池,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等领导出席活动。研修班邀请了省内外7名专家学者授课,我市30多名学员参训。(7)联合主办咸宁市重点作者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暨文学创作培训班。2021年11月,与《长江丛刊》联合举办2021年度重点作者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暨文学创作培训班,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清和作重要讲话,著名评论家樊星,《长江丛刊》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刘诗伟、郑因、夜鱼分别授课。全市90多名作者参加培训。(8)承办湖北省青年作家咸宁笔会。该活动于2021年12月13—16日举行,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带队,彭绪络、邹超颖、张春莹等12名全省创作成绩突出的青年作家参加活动,到我市多地采风,分别与赤壁市和咸宁市直青年作家进行了座谈交流。(9)协办省作协采风活动。2022年5月23至27日,申东辉率晓苏、胡翔、宋小词、谢络绎、邹超颖等著名作家到咸宁开展“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采风和培训活动,足迹遍布嘉鱼、崇阳、通城三县。2023年4月6至7日,申东辉率喻向午、易飞、周璐等编辑到通山县采风,并开展文学培训。在一年半时间内,申东辉副主席率队走遍了咸宁6县市区。(10)承办“通城杯”《散文湖北》新锐作家颁奖暨“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知名作家看通城写通城采风活动。为了繁荣创作,发现和培养散文创作新人,2022年7月16日,由湖北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通城县委宣传部主办,咸宁市文联、咸宁市作协、通城县文联承办的“通城杯”《散文湖北》新锐作家颁奖典礼在通城举行,近百名散文作家、学者、文学爱好者汇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清和,省作协副主席、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李鲁平,省作协文学创作院院长胡翔、副院长刘小红等出席了活动。“通城杯”《散文湖北》共评出新锐作家10名,我市作家成丽名列其中。参会人员到古瑶文化传承基地和著名企业进行了采风活动。
四、突出特色文化,创建地方文学品牌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发展同样发挥着丰厚的滋养作用。一是加持地方文化之乡的文学内核。我市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和“中国古瑶文化之乡”。李专创作了关于咸宁长歌的“文学叙事”长篇散文《幕阜长歌》。杨弃创作了反映瑶族生活唯一的长篇小说《千家峒祭》。为策应我市古瑶文化之乡建设,刘醒龙担任主编的《芳草》杂志社于2019年4月25日,在通城县举行《美丽乡愁2018》首发暨“美丽乡愁2019”作家驻村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叶梅、中国作协全委会名誉委员水运宪等著名作家出席活动。二是连续举办四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在省文联主席刘醒龙的倡议下,我们联合省作协、市农业农村局,从201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两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中的张凡修、梁梓、李松山在诗歌赛中获奖。颁奖典礼成为农民丰收节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诠释了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化、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转化。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出席了第一、第二两届颁奖典礼。尤其是第四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诗歌邀请赛,组织架构规格更高、主题内容更广、参与主体范围更广、新闻宣传力度更大。邀请李少君、梁平、张执浩、田禾、段维等10位著名诗人担任终评委。邀请到吉狄马加、周文彰等20多位著名诗人来嘉鱼采风并参加诗歌赛颁奖典礼。三是创建了一批诗词之乡。咸宁市荣获“湖北省楹联文化城市”称号。横沟桥镇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镇”,通城县大坪乡、北港镇也先后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镇”称号。赤壁市连续两届举办“中国·赤壁”《诗收获》诗歌颁奖活动,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两次出席。2022年初,赤壁市被中国诗歌学会命名为“中国诗歌之城”,是全国第5个命名的城市,也是赤壁市继2002年被中国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城”之后的又一国家级称号。四是举办“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由市作协主办,市评协、市朗协协办,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承办的“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从2018年1月开始,前两年每月举办一期,后三年克服疫情影响,共举办了36期。市领导程学娟和刘智毅、省作协副主席艾晶晶、当代中国著名诗人叶文福等先后出席欣赏会活动。欣赏会最大的特点是普惠性,既锦上添花,更雪中炭,刘明恒、李城外等著名作家作品,龙金发这样的农民诗人作品都上过欣赏会。第36期同时欣赏了6位作家的作品。“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成为本地作家向往的平台,成为享誉全省的文学品牌活动。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和《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多次深度报道。省作协领导评价:咸宁经验,可以复制。其他市州和市内其他协会纷纷复制这一活动形式。五是举办隆重作品首发式。陈敬黎《茶道通漠北》作品首发式2022年3月22日由作家出版社、湖北省作协、咸宁市委宣传部、咸宁市文联在咸宁举办,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发表视频讲话,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咸宁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张士军分别作重要讲话。通山县举办了3次隆重的作品首发式,倪霞《玉竹谱》、张长征《此情可待》、吴世湖《风物撷英》作品首发式,均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宣传效果很好。六是举办高规格作品研讨会。2022年6月11日,《茶道通漠北》作品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党组成员、秘书长沈小群,省作协一级巡视员高晓晖,咸宁市文联党组书记杨志文,以及来自省内外的文学评论家刘颋、刘川鄂、叶立文、昌切、樊星、杨彬、李建华、周新民、刘保昌、刘诗伟、熊唤军、周璐、李雪梅等30余人通过线下或视频发言方式出席研讨会。2022年10月15日,李专长篇散文《幕阜长歌》作品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和咸宁市文联主办。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省作协党组书记文坤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江清和,省作协副主席晓苏,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沈小群及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尹志勇、副社长阳继波等相关方面负责人,著名作家评论家刘益善、樊星、李建华等出席了研讨会。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刘智毅致辞,李修文、文坤斗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幕阜长歌》2022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系省作协第二届“家乡书”长篇散文中标项目首部出版作品。
五、突出作协天职,积极讲好咸宁故事
文学要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文学功能的实现要靠德艺双馨的作家来实现,出作品出人才是文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作协组织的天职所在。以我们的努力工作来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是咸宁各级作协的不懈追求。一是利用大会讲坛讲好咸宁故事。我们珍惜上级组织提供的讲述咸宁故事的讲坛和机会,高质量演绎。2019年3月14日,在省作协七届二次全委会上作《坚持三个面向,围绕两个重点,实施精准服务》的经验交流。二是利用领导调研讲好咸宁故事。地县级作协工作,困难很多,领导来调研主要是来总结成绩和经验,来加油鼓劲。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讲好咸宁故事。2018年3月21至22日,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一行调研咸宁文学工作,我们向其展示了电力文协、横沟桥镇农民诗社、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等文艺代表性地标。高晓晖对我市的文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省市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7月12日,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耿瑞华来咸宁,就咸宁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后网络文学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耿瑞华同志充分肯定了咸宁市成立全省市州第一个网络作家协会的经验和作法,表示为即将成立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三是以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咸宁故事。成丽、李专、柯于明入选省作协第二届“家乡书”长篇散文扶持项目,入选数在全省市州名列前茅。入选作品《文宣逸语》《幕阜长歌》《扁担花开》均于2022年出版,占第二届“家乡书”全部已出版作品的60%。陈敬黎长篇小说《汀泗桥》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小说大奖。樊芳《梅月婆出走》获《长江丛刊》年度文学奖。罗胸怀长篇报告文学《山河之上》、《柳山湖的奋斗时光》分别入选中国作协2018、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四是以艺战疫书写抗疫群英谱。组织广大文学工作者创作抗疫文学作品,为一线抗疫战士立传,打造咸宁抗疫群英谱,谱写咸宁人民战疫史诗。通过“咸宁市作协”微信公众号推送“众志成城抗疫情·咸宁作家在行动”专栏68期,共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莲花乐、顺口溜等600多件。由程文敏组织36名青年写作者创作的抗疫纪实文学作品集《抗“疫”者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2万册,被评为作家出版社年度好书。由樊芳组织的女作者创作的抗疫文学作品集在《长江丛刊》推出19人作品,其中,颜红书写火神山工地14天经历作品获《长江丛刊》年度好散文奖。诗联学会创作出版《庚子壮歌》赠送云南援咸医疗队全体队员。五是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为了全面展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果,讴歌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篇章,组织创作62篇扶贫脱贫“咸宁故事”;号召作协会员为精准扶贫做一次文学义工,为全市192个贫困村每村采写一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汇编成《告别贫困》(上、下册)一书;撰写《咸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范例30例》一书,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早在2016年,崇阳县文联、作协组织开展文化扶贫采风创作活动,为30个贫困村量身定作《崇阳县文化扶贫宣传册》汇编成书。李专创作的反映市委书记、市长、崇阳县委书记扶贫点报告文学,在50天内连续3次登上《中国文化报》,每篇占五分之三个版面。六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讲好咸宁故事。先后策划开展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市20周年征文活动。2018年,举办咸宁建市20周年有奖征文大赛,所有入围作品结集出版《香城泉都春潮涌——庆祝咸宁建市20周年征文作品集》。
六、突出文学惠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人民需要文学,人民的需要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学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学志愿活动正是践行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途径。一是把文学创作基地建成文艺惠民的载体。先后挂牌成立省作协赤壁市万亩茶园、通山九宫山中港村文学创作基地,市作协赤壁市董家岭文学创作基地。基地既是作家采风创作的阵地,又是红色文艺轻骑兵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载体。二是积极投身新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市女作家协会与妇联合作开展“公益木兰”——女作家校园行活动,50多名女作家以“爱心妈妈”的角色,对12所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作文辅导,共辅导1500多名留守儿童,被中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三是积极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5年来,以“红色文艺轻骑兵”为抓手,利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开展文学惠民活动,作家倪霞、诗人刘启善荣获“湖北省优秀志愿者”称号。倪霞子谦书屋开展公益经典诵读活动110多期,惠及千百儿童。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5年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名师大家缺乏,二是精品力作不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精准发力,攻坚克难。
未来5年的工作展望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都是希望。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新征程的5年。也是湖北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5年,还是我市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的5年,我们要以高质量的文学发展,服务和推进咸宁的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我市“三大战略”,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围绕乡村振兴、共同缔造、中国桂花城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开展文学创作,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坚持培根铸魂不动摇,继续抓好政治引领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学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催人奋进,深刻阐述了文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这个讲话作为今后5年的长期任务,系统掌握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要以讲话精神凝心聚魂、统领全局,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斗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进一步强化服务大局、服务时代、服务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丰富多彩学习宣传活动,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思想。三是认真履行作协新职能。认真履行中国作协第十次代表大会章程的职能定位“政治引领、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推动创作”。
二、坚持围绕中心不动摇,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服务
乡村振兴,共同缔造,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国桂花城和向阳湖文创基地,是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文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中心精准服务大局,作出我们的文学贡献。围绕省、市重点文学创作选题引导文学创作,开展“山乡巨变”“民族复兴”等主题创作,积极投身“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一批本地优秀作家和作品走向全省和全国。
三、坚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不动摇,继续抓好城市软实力建设
地方文化品牌能够凝聚人心凝结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一是助力“中国汉族民间叙事长歌之乡”做实做强。继续拓展咸宁山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山歌影视化、大众化传播渠道,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功能,扩大民间文艺的社会关注度。二是助力“中国古瑶文化之乡”做实做强。以文学创作推进通城“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作用的发挥,以文学创作推进崇阳雨山、咸安花纹、通山瑶山、赤壁大竹山等古瑶文化遗存的复活。三是持续发力打造“中国桂花文化之乡”品牌。以文学之笔书写桂花文化的底蕴和桂花产业的发展。四是继续办好“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诗歌邀请赛。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充实主题内容,加强活动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提升咸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持续举办“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正确的坚持是价值的创造和积累,为文学人才和文学作品的打造持续发力,增强这一品牌文学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坚持文学阵地建设不动摇,继续抓好文学载体作用发挥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有为,守土有位。一是办好文艺内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标准高质量办好《九头鸟》《星星文学》《南嘉文苑》《赤壁》《天岳》《溪流》《通山文艺》,使之成为广大作家学习、创作、交流的精神家园,成为文学青年梦想起飞的平台。二是办好新媒体传播平台。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文学作品与新媒体、新技术的交融交汇,开拓和延伸文学作品价值,进一步办好各县(市区)作协公众号,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强化对“淦川文学”、“乡土作家”、“香城泉都书香女人”、“爱山文苑”、“南鄂报告”等微信公众号的规范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三是增加文学创作基地数量。在继续发挥好原有3个文学创作基地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工作触角,实现文学创作基地县(市、区)全覆盖。
五、坚持文学志愿服务不动摇,继续抓好文学惠民系列活动开展
文学志愿服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途径,要常抓不懈。一是抓好队伍建设。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全省作家队伍思想建设和政治引领工作方案》,健全规范文学志愿服务的招募、培训、评选表彰工作。二是积极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利用元旦春节等各种节庆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等系列主题文学志愿服务活动。要增加密度、丰富内容、提高质量,还要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三是探索文学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充分整合政府的、社会的、市场的各种资源,为文学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六、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继续抓好各项工作新局面开创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拥有的所有成功经验,都是我们守正的底气和再出发的勇气。新时代新情况新要求,是我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一是要用心建设“文学工作者之家”。要诚心诚意同文学工作者交朋友,办实事、解难事、真办事,让作家协会真正成为作家的“温馨之家”。二是要尽心打造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作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写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三是努力推进咸宁文学全面繁荣发展。各级作家协会,每个文学工作者,都要明确不足,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共创咸宁文学繁荣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做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学的作用不可替代,文学工作者大有可为。让我们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学的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和重要地位,不负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新时代需要文学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学高峰。希望我市文学工作者奋力书写鄂南特色荆楚风韵的现代化文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