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7-25 作者: 随州市作协
近五年来,随州市作家协会领导班子,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胸怀大局、担当作为,奋力推进新时代随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汉襄肱骨 神韵随州”,作出了贡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随州市作协团结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践行初心使命,把握正确方向,扎根随州大地,服务人民群众,体现了新担当,实现了新作为,展现了新风貌,全市文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思想理论武装更加深化
我们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中国作协十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精神,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主动自觉地学思悟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重大主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我们始终围绕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等重大部署和重要节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展示、展演、大赛等活动,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以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出版了《大党百年礼赞》诗集专刊、《百年放歌》诗词集、《编钟》建党百年红色特刊。
(三)文学作品创作成果更加丰硕
我们始终把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生产作为重中之重。
文学创作精品迭出。创作出版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560余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20余篇,获奖作品150余篇。樊友刚所著《曾随七百年》,以大量的考古史料,证明我们的先祖在随州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青铜礼乐文化。蔡秀词的长篇小说《公无渡河》《冬日惊雷》,赢得业界广泛好评。吴洛的散文《执着的力量》,描写了随州医务工作者放弃团聚,毅然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人民日报》发表后,被全国100多家媒体转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杨仁才的小说《老伙计》文笔朴实、贴进生活,被《小说选刊》转载。李旭斌的散文《又到银杏叶黄日》,获全国征文三等奖。姚东明、黄海卿创作的《清官杨涟》,央视作为“廉政系列微电影”的开篇之作,并在国际微电影展映中获得两项大奖。罗爱玉的诗歌《怀念乡下的婆婆》(组诗),获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旅厅主题征文二等奖; 在汨罗江,以一尾鱼的名义叙事或抒情(组诗)获得国际首届汨罗江诗歌奖。邱雪梅的《好久不见》诗歌集出版。各地出版了《随州小说散文诗歌卷》、《随县文化图典丛书》18卷、《广水文化丛书》12卷、《曾都作家作品系列文丛》等。
(四)文学志愿活动更加活跃
我们始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等,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送欢乐下基层,形成常态化。每年的元旦春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深入乡村社区、工矿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志愿服务。五年来,赠送书籍1万余册,培训基层文学爱好者、文学新人达五千次。市作协邀请了李辉、余世存、段怀清、张执浩、晓苏、曹军庆、任蒙等名人名家,举办文学讲座,受众达2000余人次。
五年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作协高度重视、有力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文联作协组织、各级协会围绕大局、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积极创作的结果。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组织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文学作品的数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学人才队伍骨干力量不足,基层文艺组织基础较为薄弱。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未来五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五年;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全面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是文联、作协组织乘势而上、创新发展和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的五年。扎实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作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紧扣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紧随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心怀天下,坚持弘扬正道,团结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初心、担当使命、不负人民,着力推动新时代随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汉襄肱骨 神韵随州”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在培根铸魂上下功夫,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培根铸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和中国作协十大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观察时代、淬炼思想、滋养初心、引导创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牢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政治方向。加大对新文艺群体及中青年、基层一线文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审美观、创作观和职业观,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结合在一起,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崇德尚艺”宣讲活动,让德艺双馨的价值追求蔚然成风。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二)在精品创作上下功夫,体现文艺工作者担当作为
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我们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精心组织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方案。加强选题规划,建立文艺精品生产项目库,探索实施签约制文艺创作扶持项目。以“百花绽放新时代”为主线,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本土文化等地域特点,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大主题,集中组织创作一批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精品力作,推出一批具有现代气派、曾随风格的杠鼎之作和重点文艺项目。适时办好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等,持续放大精品效应,推动一批精品力作冲刺国家、省级奖项。加大优秀文学作品的推介力度,大力宣传名家名作、新人新作,扩大优秀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办好《编钟》期刊,发挥阵地作用。
(三)在唱响曾随文化品牌上下功夫,讲好讲活随州故事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最深沉厚重的力量,是我们这群人最引以为傲的荣耀。我们要肩负光耀汉东使命,与时俱进,聚势而兴,唱响曾随文化品牌。要深挖文化精髓,围绕“三祖(人文始祖、编钟乐祖、调味食祖)”,开展神农文化、曾随文化、詹王文化、治理文化、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让五千年历史积淀为随州建设提供丰沛滋养。围绕“文化四宝”(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美食四宝”(力量的拐子饭、浪漫的黑蒜、智慧的香菇和快乐的泡泡青)、“民俗四宝”(炎帝祭、编钟技、独角兽、花鼓戏)、“生态四宝”(楚北氧吧大洪山、淮河源头桐柏山、湿地公园封江口、百岛骊珠徐家河),开展宣传创作,挖掘大山水、大人文、大遗址,策划大品牌、大项目、大活动,充分展现“五韵五美”。围绕“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形象,着力擦亮城市品牌,让随州魅力精彩绽放。讲好随州故事,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转化和发展,推出更多更好的原创精品,让更多人向往随州、留驻随州、爱上随州。
来源:
作者:
随州市作协
发布时间:
2023-07-25
近五年来,随州市作家协会领导班子,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胸怀大局、担当作为,奋力推进新时代随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汉襄肱骨 神韵随州”,作出了贡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随州市作协团结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践行初心使命,把握正确方向,扎根随州大地,服务人民群众,体现了新担当,实现了新作为,展现了新风貌,全市文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思想理论武装更加深化
我们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中国作协十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精神,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主动自觉地学思悟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重大主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我们始终围绕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等重大部署和重要节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展示、展演、大赛等活动,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以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出版了《大党百年礼赞》诗集专刊、《百年放歌》诗词集、《编钟》建党百年红色特刊。
(三)文学作品创作成果更加丰硕
我们始终把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生产作为重中之重。
文学创作精品迭出。创作出版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560余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20余篇,获奖作品150余篇。樊友刚所著《曾随七百年》,以大量的考古史料,证明我们的先祖在随州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青铜礼乐文化。蔡秀词的长篇小说《公无渡河》《冬日惊雷》,赢得业界广泛好评。吴洛的散文《执着的力量》,描写了随州医务工作者放弃团聚,毅然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人民日报》发表后,被全国100多家媒体转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杨仁才的小说《老伙计》文笔朴实、贴进生活,被《小说选刊》转载。李旭斌的散文《又到银杏叶黄日》,获全国征文三等奖。姚东明、黄海卿创作的《清官杨涟》,央视作为“廉政系列微电影”的开篇之作,并在国际微电影展映中获得两项大奖。罗爱玉的诗歌《怀念乡下的婆婆》(组诗),获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旅厅主题征文二等奖; 在汨罗江,以一尾鱼的名义叙事或抒情(组诗)获得国际首届汨罗江诗歌奖。邱雪梅的《好久不见》诗歌集出版。各地出版了《随州小说散文诗歌卷》、《随县文化图典丛书》18卷、《广水文化丛书》12卷、《曾都作家作品系列文丛》等。
(四)文学志愿活动更加活跃
我们始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等,开展“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送欢乐下基层,形成常态化。每年的元旦春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日,深入乡村社区、工矿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志愿服务。五年来,赠送书籍1万余册,培训基层文学爱好者、文学新人达五千次。市作协邀请了李辉、余世存、段怀清、张执浩、晓苏、曹军庆、任蒙等名人名家,举办文学讲座,受众达2000余人次。
五年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作协高度重视、有力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文联作协组织、各级协会围绕大局、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积极创作的结果。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组织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文学作品的数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学人才队伍骨干力量不足,基层文艺组织基础较为薄弱。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未来五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五年;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繁荣创作、服务人民,全面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是文联、作协组织乘势而上、创新发展和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的五年。扎实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作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紧扣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紧随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心怀天下,坚持弘扬正道,团结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初心、担当使命、不负人民,着力推动新时代随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汉襄肱骨 神韵随州”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一)在培根铸魂上下功夫,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为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培根铸魂,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和中国作协十大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观察时代、淬炼思想、滋养初心、引导创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牢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政治方向。加大对新文艺群体及中青年、基层一线文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民观、审美观、创作观和职业观,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结合在一起,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崇德尚艺”宣讲活动,让德艺双馨的价值追求蔚然成风。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二)在精品创作上下功夫,体现文艺工作者担当作为
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我们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精心组织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方案。加强选题规划,建立文艺精品生产项目库,探索实施签约制文艺创作扶持项目。以“百花绽放新时代”为主线,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本土文化等地域特点,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大主题,集中组织创作一批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精品力作,推出一批具有现代气派、曾随风格的杠鼎之作和重点文艺项目。适时办好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等,持续放大精品效应,推动一批精品力作冲刺国家、省级奖项。加大优秀文学作品的推介力度,大力宣传名家名作、新人新作,扩大优秀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办好《编钟》期刊,发挥阵地作用。
(三)在唱响曾随文化品牌上下功夫,讲好讲活随州故事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是我们这座城市最深沉厚重的力量,是我们这群人最引以为傲的荣耀。我们要肩负光耀汉东使命,与时俱进,聚势而兴,唱响曾随文化品牌。要深挖文化精髓,围绕“三祖(人文始祖、编钟乐祖、调味食祖)”,开展神农文化、曾随文化、詹王文化、治理文化、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让五千年历史积淀为随州建设提供丰沛滋养。围绕“文化四宝”(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鄂豫地区重要革命根据地)、“美食四宝”(力量的拐子饭、浪漫的黑蒜、智慧的香菇和快乐的泡泡青)、“民俗四宝”(炎帝祭、编钟技、独角兽、花鼓戏)、“生态四宝”(楚北氧吧大洪山、淮河源头桐柏山、湿地公园封江口、百岛骊珠徐家河),开展宣传创作,挖掘大山水、大人文、大遗址,策划大品牌、大项目、大活动,充分展现“五韵五美”。围绕“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形象,着力擦亮城市品牌,让随州魅力精彩绽放。讲好随州故事,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转化和发展,推出更多更好的原创精品,让更多人向往随州、留驻随州、爱上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