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9-21 作者: 郧西县作协 李秀峰
近日,郧西县作协应邀赴三官洞林区采风。林区负责人陪同郧西县作协主席杨世春及10余名骨干会员参加活动。
座谈会上,林区负责人通过当地民俗学者、县作协会员麻焕朝编印的三官洞林区诗文集《风从三官来》简要介绍了三官洞林区。
据介绍,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尊崇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当年,人们在当地佛面岩下山洞中供奉“三官”神位,三官洞因此而得名,沿用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郧西县三官洞天然林保护区地处三省(鄂、豫、陕)五县(郧县、郧西、商南、山阳、淅川)交界,版图面积1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3%,平均海拔950米;常年在家人口不足2000人,人口密度14人/平方公里。2001年5月撤乡建区,是郧西县唯一以天然林保护区冠名的乡镇级行政区。林区境内风景秀丽,自然资源富集,有"森林公园""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狩猎天堂"之美誉,堪称鄂陕交界的“绿色明珠”。
三官洞林区还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据考证,这里是三千多年前商周大战的古战场,姜子牙厉兵秣马的跑马道、黄天化殒命金鸡岭、墓葬二郎山均在此地,且有实物印证。据《唐书》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地的何家井村设置黄沙县,比郧西建县(明成化12年,公元1476年)早858年。
郧西县作协主席杨世春说,三官洞林区拥有朝秦暮楚的区位优势、宜憩宜游的山水优势、南北相融的气候优势、生物多样化的生态优势、原始古朴的民俗优势和源远流长的人文优势,将诸多优势资源加以整合,统筹布局,点面结合,科学谋划,精心打造,完全可以把“凤彩拥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的三官洞林区打造成为鄂陕边关的一处旅游胜地。
座谈会后,采风团一行深入三官洞林区的美丽乡村及主要景点开展了文学采风活动。采风团成员将精心创作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故事等三官洞题材的文学作品,郧西县作协主办的《天河》文学季刊将发表三官洞采风文学作品专辑,以文学助力三官洞林区的发展。
来源:
作者:
郧西县作协 李秀峰
发布时间:
2023-09-21
近日,郧西县作协应邀赴三官洞林区采风。林区负责人陪同郧西县作协主席杨世春及10余名骨干会员参加活动。
座谈会上,林区负责人通过当地民俗学者、县作协会员麻焕朝编印的三官洞林区诗文集《风从三官来》简要介绍了三官洞林区。
据介绍,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尊崇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当年,人们在当地佛面岩下山洞中供奉“三官”神位,三官洞因此而得名,沿用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郧西县三官洞天然林保护区地处三省(鄂、豫、陕)五县(郧县、郧西、商南、山阳、淅川)交界,版图面积1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3%,平均海拔950米;常年在家人口不足2000人,人口密度14人/平方公里。2001年5月撤乡建区,是郧西县唯一以天然林保护区冠名的乡镇级行政区。林区境内风景秀丽,自然资源富集,有"森林公园""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狩猎天堂"之美誉,堪称鄂陕交界的“绿色明珠”。
三官洞林区还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据考证,这里是三千多年前商周大战的古战场,姜子牙厉兵秣马的跑马道、黄天化殒命金鸡岭、墓葬二郎山均在此地,且有实物印证。据《唐书》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地的何家井村设置黄沙县,比郧西建县(明成化12年,公元1476年)早858年。
郧西县作协主席杨世春说,三官洞林区拥有朝秦暮楚的区位优势、宜憩宜游的山水优势、南北相融的气候优势、生物多样化的生态优势、原始古朴的民俗优势和源远流长的人文优势,将诸多优势资源加以整合,统筹布局,点面结合,科学谋划,精心打造,完全可以把“凤彩拥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的三官洞林区打造成为鄂陕边关的一处旅游胜地。
座谈会后,采风团一行深入三官洞林区的美丽乡村及主要景点开展了文学采风活动。采风团成员将精心创作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故事等三官洞题材的文学作品,郧西县作协主办的《天河》文学季刊将发表三官洞采风文学作品专辑,以文学助力三官洞林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