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05 作者: 柯于明
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温泉小镇,驾车独自在大街上兜转了好一阵子,仿佛要跟所有的秋风打个照面。
“回乡”的感觉真好。曾经的日子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风雨飘零,都化作美好的回忆放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而眼前的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既似曾相识,又有几分沧桑之感。无意中,我看到许多建筑物上都高悬着以“香城”命名的匾额,诸如:香城古街、香城学校、香城小区、香城书房、香城超市、香城游乐园、香城菜市场……这么多“香城”扑面而来,亲切而温暖,让我意识到,“香城”二字已被乡亲们广泛使用,或者说,“香城文化”已融入到咸宁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在一家“香城美食店”门前,我停下车走了进去。店老板是位朴实的老大姐。当她热情地端上一碗桂花汤圆时,我心底竟生出一丝感动来。要知道“香城”二字正是我与咸宁的情结所在,那些轰轰烈烈打造“香城文化”的岁月,那些勤勤恳恳、夙夜在公的日子,那些令人兴奋、激越的点点滴滴,一时间都涌上心头。
“香城”二字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亦不是舶来品,而是深深根植于咸宁这片沃土上的嘉树奇葩。数百年前,甚至千年以远,它就在这里孕育、发芽、生根、蓄力,直到十几年前才应运而生,拔地而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染香了一方山水,也惊艳了世人的眼睛。
那是个秋雨迷蒙的傍晚,一位市领导约我来到广场公园,问能否给咸宁取个响亮的城名。我脱口而出:香城。为让市领导采纳这个名字,当晚我给他写了两页文字,详细阐述了把“香城”作为市名的种种理由:把咸宁唤作“香城”,不啻因为这里满城桂花,更在于它是一座各方面都很“吃香”的城;叫香城,是对桂花文化的延伸与拓展、提炼和升华,能更有效地增添咸宁的品位和魅力。几天后,我又把这些思考写成散文《香城赋》在《咸宁日报》首发,第一次公开“喊”出了“香城”的名字。
令人欣喜的是,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国香城”的发展思路,香城建设的蓝图迅即在鄂南大地铺展开来。市领导高屋建瓴,提出“全面香城”“全域香城”发展战略。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香城建设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各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整体联动;全体市民群策群力,踊跃参与这场声势磅礴的大合唱。
在这场大合唱中,咸宁文艺界发出了整齐而响亮的声音。我们策划组织了系列打造“香城文化”的活动: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诗人抒写香城;编辑出版有关香城的诗文集子10 余部;建立“香城泉都文艺中心”;设立“香城泉都文艺奖”;向省里申报获批“香城泉都文化”品牌……我个人带头创作有关香城的诗文近百篇(首),其中《香城泉都》发表于《人民日报》,并在第三届温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由著名朗诵家张家声朗诵,轰动全城;自创《东风浩荡满城香》并登台朗诵,荣获全市演出最高奖;创作并书法有关香城的数十件辞赋和楹联镌刻于咸宁各大公园;打造香城主题歌曲、器乐曲20余首:撰写三台宣传香城的大型风情歌舞脚本和数部咸宁专题片解说词;拍摄以香城为主要元素的微电影两部……整整十个春秋,我不曾懈怠,夙兴夜寐,焚膏继晷,只为着“香城”奔走呼号。有同仁谓我像一只啼血杜鹃,日夜劬劳不辍,为香城建设奉献心血和智慧。十六潭公园正大门处,有一篇镌刻在大理石上的《香城溯源》,真实记录了我力荐“香城”并作《香城赋》的过程。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的这些付出是必须的,既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别无选择,如此不遗余力,只是在尽匹夫之责而已。
十年磨一剑。经过全市上下发奋努力,“中国香城”建设成果日渐凸显,咸宁这片蓬勃热土早已蝶变为一座“吃香”的城市,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闻香”而至,越来越多的投资兴业者“逐香”而来。“香城”二字,已然成了咸宁的新名片、新品牌、新桂冠、新形象。
当“中国香城”芳名远播,我自然同每一位市民一样为之骄傲和自豪。我知道,是三百万咸宁人的同心合力,才托起这座芳香四溢魅力四射的新兴之城。但作为“香城”二字的首倡者,我更多了一点“沾沾自喜”。尤其是今天,当我看到大街小巷上这么多建筑物把“香城”二字高高举起,“香城文化”已然形成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线时,我真的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香城美食店”的店主大姐看上去性格开朗。我故意试探地问:你这个店名里的“香城”是什么意思?大姐爽朗地大笑起来:“香城”是我们咸宁的新名字,就好比一个人长大了,又给取一个号名。因为我们这里桂花多,每到花开的时候,整个咸宁都是香的:大街是香的,马路是香的,广场是香的,公园是香的,山坡、河边都是香的,连太阳、月亮都是香的……把咸宁叫做“香城”,是再好不过的名字了。我虽没读过书,也觉得这名字蛮好听!大姐的一席话让我好不惊喜!她说出的,竟然与我在《香城赋》中所写的句子何其相似!一个不识字的老人竟能如此解释“香城”,这难道不是咸宁之大幸吗?这不正可以佐证,“香城”理念已深深浸润到咸宁百姓的血液中了吗?
走出“香城美食店”,我继续开车满城兜转,但见所有的道路两侧都是蓊郁的桂树,绿叶婆娑。今年的桂花刚刚开过,不见繁华满枝,但仿佛仍有阵阵芬芳扑鼻,沁人心脾。莫非这芳香,是从那些匾额上题写的众多“香城”二字释放出来的吧!
望着车窗外的一处处“香城”,忽然想起前些时有朋友问我,你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现在我可以告诉他,我的代表作就是《香城》。就两个字?对,就两个字。两个字,胜过一些长篇巨著;两个字,其实是一首意境悠远、耐人嚼读的诗。它发表在鄂南大地上,镌刻于故乡山水间,烙印在寻常百姓的心坎深处。
来源:
作者:
柯于明
发布时间:
2023-12-05
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温泉小镇,驾车独自在大街上兜转了好一阵子,仿佛要跟所有的秋风打个照面。
“回乡”的感觉真好。曾经的日子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风雨飘零,都化作美好的回忆放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而眼前的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既似曾相识,又有几分沧桑之感。无意中,我看到许多建筑物上都高悬着以“香城”命名的匾额,诸如:香城古街、香城学校、香城小区、香城书房、香城超市、香城游乐园、香城菜市场……这么多“香城”扑面而来,亲切而温暖,让我意识到,“香城”二字已被乡亲们广泛使用,或者说,“香城文化”已融入到咸宁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在一家“香城美食店”门前,我停下车走了进去。店老板是位朴实的老大姐。当她热情地端上一碗桂花汤圆时,我心底竟生出一丝感动来。要知道“香城”二字正是我与咸宁的情结所在,那些轰轰烈烈打造“香城文化”的岁月,那些勤勤恳恳、夙夜在公的日子,那些令人兴奋、激越的点点滴滴,一时间都涌上心头。
“香城”二字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亦不是舶来品,而是深深根植于咸宁这片沃土上的嘉树奇葩。数百年前,甚至千年以远,它就在这里孕育、发芽、生根、蓄力,直到十几年前才应运而生,拔地而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染香了一方山水,也惊艳了世人的眼睛。
那是个秋雨迷蒙的傍晚,一位市领导约我来到广场公园,问能否给咸宁取个响亮的城名。我脱口而出:香城。为让市领导采纳这个名字,当晚我给他写了两页文字,详细阐述了把“香城”作为市名的种种理由:把咸宁唤作“香城”,不啻因为这里满城桂花,更在于它是一座各方面都很“吃香”的城;叫香城,是对桂花文化的延伸与拓展、提炼和升华,能更有效地增添咸宁的品位和魅力。几天后,我又把这些思考写成散文《香城赋》在《咸宁日报》首发,第一次公开“喊”出了“香城”的名字。
令人欣喜的是,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打造中国香城”的发展思路,香城建设的蓝图迅即在鄂南大地铺展开来。市领导高屋建瓴,提出“全面香城”“全域香城”发展战略。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香城建设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各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整体联动;全体市民群策群力,踊跃参与这场声势磅礴的大合唱。
在这场大合唱中,咸宁文艺界发出了整齐而响亮的声音。我们策划组织了系列打造“香城文化”的活动:邀请全国著名作家、诗人抒写香城;编辑出版有关香城的诗文集子10 余部;建立“香城泉都文艺中心”;设立“香城泉都文艺奖”;向省里申报获批“香城泉都文化”品牌……我个人带头创作有关香城的诗文近百篇(首),其中《香城泉都》发表于《人民日报》,并在第三届温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由著名朗诵家张家声朗诵,轰动全城;自创《东风浩荡满城香》并登台朗诵,荣获全市演出最高奖;创作并书法有关香城的数十件辞赋和楹联镌刻于咸宁各大公园;打造香城主题歌曲、器乐曲20余首:撰写三台宣传香城的大型风情歌舞脚本和数部咸宁专题片解说词;拍摄以香城为主要元素的微电影两部……整整十个春秋,我不曾懈怠,夙兴夜寐,焚膏继晷,只为着“香城”奔走呼号。有同仁谓我像一只啼血杜鹃,日夜劬劳不辍,为香城建设奉献心血和智慧。十六潭公园正大门处,有一篇镌刻在大理石上的《香城溯源》,真实记录了我力荐“香城”并作《香城赋》的过程。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的这些付出是必须的,既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别无选择,如此不遗余力,只是在尽匹夫之责而已。
十年磨一剑。经过全市上下发奋努力,“中国香城”建设成果日渐凸显,咸宁这片蓬勃热土早已蝶变为一座“吃香”的城市,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闻香”而至,越来越多的投资兴业者“逐香”而来。“香城”二字,已然成了咸宁的新名片、新品牌、新桂冠、新形象。
当“中国香城”芳名远播,我自然同每一位市民一样为之骄傲和自豪。我知道,是三百万咸宁人的同心合力,才托起这座芳香四溢魅力四射的新兴之城。但作为“香城”二字的首倡者,我更多了一点“沾沾自喜”。尤其是今天,当我看到大街小巷上这么多建筑物把“香城”二字高高举起,“香城文化”已然形成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线时,我真的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香城美食店”的店主大姐看上去性格开朗。我故意试探地问:你这个店名里的“香城”是什么意思?大姐爽朗地大笑起来:“香城”是我们咸宁的新名字,就好比一个人长大了,又给取一个号名。因为我们这里桂花多,每到花开的时候,整个咸宁都是香的:大街是香的,马路是香的,广场是香的,公园是香的,山坡、河边都是香的,连太阳、月亮都是香的……把咸宁叫做“香城”,是再好不过的名字了。我虽没读过书,也觉得这名字蛮好听!大姐的一席话让我好不惊喜!她说出的,竟然与我在《香城赋》中所写的句子何其相似!一个不识字的老人竟能如此解释“香城”,这难道不是咸宁之大幸吗?这不正可以佐证,“香城”理念已深深浸润到咸宁百姓的血液中了吗?
走出“香城美食店”,我继续开车满城兜转,但见所有的道路两侧都是蓊郁的桂树,绿叶婆娑。今年的桂花刚刚开过,不见繁华满枝,但仿佛仍有阵阵芬芳扑鼻,沁人心脾。莫非这芳香,是从那些匾额上题写的众多“香城”二字释放出来的吧!
望着车窗外的一处处“香城”,忽然想起前些时有朋友问我,你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现在我可以告诉他,我的代表作就是《香城》。就两个字?对,就两个字。两个字,胜过一些长篇巨著;两个字,其实是一首意境悠远、耐人嚼读的诗。它发表在鄂南大地上,镌刻于故乡山水间,烙印在寻常百姓的心坎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