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13 作者: 咸宁日报 通讯员 潘泽超
湖北省作协主管的《长江丛刊》在今年第十二期上旬刊的“新时代报告”专栏,推出了咸宁市作家吴林艳撰写的报告文学《且以诗意共远方》。这篇作品是以湖北省卫健委驻通城县东港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陈军带领东港村民产业扶贫,劳动致富,用爱绘就乡村“诗与远方”事迹为蓝本的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作品推出后反响怎样?纯文学期刊新辟报告文学专栏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带着上述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作者吴林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且以诗意共远方》讲述的主要内容?
吴林艳:当前,我们的国家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乡村也在发生巨变。记录和书写时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且以诗意共远方》还原了乡村振兴干部中优秀代表人物陈军的真实丰满形象,通过一桩桩感人的事迹,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真实记录了一位深入幕阜山脉基层干部奋战乡村振兴日日夜夜,更见证了两年的苦干实干给村庄带来的蝶变,提炼出广大党员干部“扎根基层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精神境界。
记者:《且以诗意共远方》经历了怎样的创作历程?
吴林艳: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好的文学作品是行走出来的,创作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报告文学作者必须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事件现场、走进真实的生活,作者要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实地勘察、现场采访,报告文学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文学。采访时,我把自己当成小学生,认真倾听和记录;创作时,我把焦点汇集在老百姓身上,以平民的视角,传递人民的心声。我先后采访了10多人,阅读了10余万字的资料,数易其稿,反复斟酌修改,最终形成了1万余字的成品。
记者:作品推出后,反响怎样?
吴林艳:一段时间以来,《且以诗意共远方》不仅传遍了通城,还影响到咸宁、武汉、黄冈等多地在乡村振兴一线基层党员干部。大家普遍认为,作品客观、准确且生动的刻画了“第一书记”的形象,是乡村振兴基层工作者的强心剂,感觉这是一篇励志报道,会让您对基层党员干部这个群体产生情感共鸣,会引发你对生命、生活、工作深层次的思考,会进一步激发更多一线党员干部投身振兴乡村的热情,进一步点燃群众创家业、干部闯事业的积极性。
记者:您是怎样增强作品的文学性的?
吴林艳:“报告文学”四个字的落脚点在“文学”二字上,可以说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它不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表层的浅显的涉及,而要求写作者深入人物灵魂的深处,事件的内核,需要对现实社会作出及时的生动的真实的准确的有效的反映。为增强作品的文学性,通篇除了结构的精心安排,对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刻画都是让作品文学性增强的手段,比如“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装车,一箱又一箱,装完车,汗水湿透了衣服,陈军是拖着几乎已不会打弯的双腿回到车上,端起杯子喝了今天的第一口热水,身体和精神才逐渐松弛下来”等,这些细节的描写会让人物鲜活起来。
记者:对《且以诗意共远方》您自己满意吗?
吴林艳:总体来说是满意的。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应该不断追求真实的表达、鲜明的观点和强烈的文学色彩,并与时代烙印融为一体,散发出生命的元气,充满了浓烈的参与意识、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是过去与现实交缠,精神与时代交响的厚重之作。按这样的要求,《且以诗意共远方》还有差距。
记者:《且以诗意共远方》创作背景是什么?当下,纯文学期刊新辟报告文学专栏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吴林艳:报告文学是一种使命文学,以其贴近现实的温度和扎根大地的深度,成为新时代最为重要而又鲜明的文艺表达方式之一,在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中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江丛刊》今年第6期起,创新开辟“新时代报告”栏目,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活动中,无疑是文学赋能湖北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责任担当和实际行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专栏陆续推出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感应时代脉搏的作品,这是文学刊物,文学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反映山乡巨变的神圣职责。
记者:能否谈谈下一步的创作计划?
吴林艳:新时代以来的乡村振兴事业,我们是参与者、见证者、更是记录者,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作为一名年轻作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借助工作优势,紧贴现实、扎根群众,多思考,勤观察,写出聚焦时代、聚焦人民,有责任、有担当、有温度的文学作品。也希望很多的文学刊物开辟类似专栏,为紧扣时代的报告文学精品提供阵地,共同助力新时代文学的百花齐放。
来源:
作者:
咸宁日报 通讯员 潘泽超
发布时间:
2023-12-13
湖北省作协主管的《长江丛刊》在今年第十二期上旬刊的“新时代报告”专栏,推出了咸宁市作家吴林艳撰写的报告文学《且以诗意共远方》。这篇作品是以湖北省卫健委驻通城县东港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陈军带领东港村民产业扶贫,劳动致富,用爱绘就乡村“诗与远方”事迹为蓝本的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作品推出后反响怎样?纯文学期刊新辟报告文学专栏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带着上述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作者吴林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且以诗意共远方》讲述的主要内容?
吴林艳:当前,我们的国家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乡村也在发生巨变。记录和书写时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且以诗意共远方》还原了乡村振兴干部中优秀代表人物陈军的真实丰满形象,通过一桩桩感人的事迹,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真实记录了一位深入幕阜山脉基层干部奋战乡村振兴日日夜夜,更见证了两年的苦干实干给村庄带来的蝶变,提炼出广大党员干部“扎根基层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精神境界。
记者:《且以诗意共远方》经历了怎样的创作历程?
吴林艳: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好的文学作品是行走出来的,创作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报告文学作者必须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事件现场、走进真实的生活,作者要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实地勘察、现场采访,报告文学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文学。采访时,我把自己当成小学生,认真倾听和记录;创作时,我把焦点汇集在老百姓身上,以平民的视角,传递人民的心声。我先后采访了10多人,阅读了10余万字的资料,数易其稿,反复斟酌修改,最终形成了1万余字的成品。
记者:作品推出后,反响怎样?
吴林艳:一段时间以来,《且以诗意共远方》不仅传遍了通城,还影响到咸宁、武汉、黄冈等多地在乡村振兴一线基层党员干部。大家普遍认为,作品客观、准确且生动的刻画了“第一书记”的形象,是乡村振兴基层工作者的强心剂,感觉这是一篇励志报道,会让您对基层党员干部这个群体产生情感共鸣,会引发你对生命、生活、工作深层次的思考,会进一步激发更多一线党员干部投身振兴乡村的热情,进一步点燃群众创家业、干部闯事业的积极性。
记者:您是怎样增强作品的文学性的?
吴林艳:“报告文学”四个字的落脚点在“文学”二字上,可以说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它不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表层的浅显的涉及,而要求写作者深入人物灵魂的深处,事件的内核,需要对现实社会作出及时的生动的真实的准确的有效的反映。为增强作品的文学性,通篇除了结构的精心安排,对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刻画都是让作品文学性增强的手段,比如“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装车,一箱又一箱,装完车,汗水湿透了衣服,陈军是拖着几乎已不会打弯的双腿回到车上,端起杯子喝了今天的第一口热水,身体和精神才逐渐松弛下来”等,这些细节的描写会让人物鲜活起来。
记者:对《且以诗意共远方》您自己满意吗?
吴林艳:总体来说是满意的。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应该不断追求真实的表达、鲜明的观点和强烈的文学色彩,并与时代烙印融为一体,散发出生命的元气,充满了浓烈的参与意识、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是过去与现实交缠,精神与时代交响的厚重之作。按这样的要求,《且以诗意共远方》还有差距。
记者:《且以诗意共远方》创作背景是什么?当下,纯文学期刊新辟报告文学专栏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吴林艳:报告文学是一种使命文学,以其贴近现实的温度和扎根大地的深度,成为新时代最为重要而又鲜明的文艺表达方式之一,在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中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江丛刊》今年第6期起,创新开辟“新时代报告”栏目,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活动中,无疑是文学赋能湖北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责任担当和实际行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专栏陆续推出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感应时代脉搏的作品,这是文学刊物,文学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反映山乡巨变的神圣职责。
记者:能否谈谈下一步的创作计划?
吴林艳:新时代以来的乡村振兴事业,我们是参与者、见证者、更是记录者,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作为一名年轻作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借助工作优势,紧贴现实、扎根群众,多思考,勤观察,写出聚焦时代、聚焦人民,有责任、有担当、有温度的文学作品。也希望很多的文学刊物开辟类似专栏,为紧扣时代的报告文学精品提供阵地,共同助力新时代文学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