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后山书院春意浓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1-10    作者: 毕久经

大别巍峨,巴水浩瀚。

车行驶在合武高速上,穿过雄奇险峻的天井山隧道,远远就望见龙王山脚下毕家河后山书院。书院背靠狮子垴,面朝木子店,气势恢宏,在这山花烂漫的时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时光过隙,岁月如歌。一晃书院走过了十年,回首十年前,也是一个春天,毕家河几十号人齐聚在老堂屋前,老堂屋门楼坍塌,破旧不堪,让人心寒。毕志伦先生清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毕家河后山上回荡:“今天,我们就在这里破土动工,兴建村民活动中心(后山书院前称)”。没有豪言壮语,但令人振聋发聩。接着便是机器轰鸣,炮竹声声,让村民们为之兴奋。村民们朴实,讲不出大道理,只是笑着相传,毕部长要回乡建活动中心了。

消息传遍四乡八里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官当大了,退下来没事干,也有的说工资高,钱多了没处花,更有人说是树名声,造影响。

村民们有各种议论也很正常,因为有些人不了解毕志伦的人生和价值取向。毕志伦是60年代“文革”前从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青少年时,稚嫩的肩膀挑着行李翻山越岭,步行百十里地去县城求学,十年寒窗刻苦学习才考上省城大学,在那年代缺衣少食,为读书,挨冻受饿,吃尽了苦头,才走出大山,因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扎根基层,脚踏实地,施展才华,终于得到领导和同志们赏识,脱颖而出,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官至正厅。回首人生路实属不易,他历任过县委副书记、地委宣传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自己深有感触,读书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增长才干。只有掌握了知识才有能力为国家贡献力量,才能回报家乡,反哺社会,这些都从毕志伦的身上和行动上得到了印证。

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山村面貌依旧,贫穷落后,村民们过着封闭自给的日子,读书成才创业的意识淡薄,几十年间考取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村民们忙完农活,放下锄头,无所事事,不是喝酒就是谈天,甚至三五成群,打麻将混时光,谈何励志人生,有所作为。正是看到家乡这些现象,毕志伦才痛下决心改变村容村貌,修道路,建广场、建书院,并设立读书晋级奖,鼓励青少年们会读书、读好书,励志成才。让村民们切实地感觉到读书可以致富,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改变愚昧无知和贫困落后的面貌。

真情付出,回报丰厚,书院建成,对外开放后这十年间,面貌大为改观,我们今天看到的毕家河,绿树成荫,楼房林立,广场开阔,歌舞升平,民风淳朴,书院堂皇,游人如织,成为鄂东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与十多年前破旧不堪、脏乱差形成天壤之别。村民们生活富裕、悠闲自得,放下锄头,走进书院,读书看报,喜笑颜开。全村考取了985、211大学生80多人,都在天南海北不同岗位上贡献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如今精神振了,民风正了,腰包鼓了,毕家河旧貌换新颜。

我是毕家河土生土长的毕氏后裔,从童年到现在也见证了毕家河的嬗变。从书院动工到建成,我都全程参与,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一路走来,有喜悦、有辛酸,在封闭的山村,村民们小农意识还在,寸土必争,拆屋调基,恢复重建,修路筑堤,开挖池塘,筹集资金,规划设计事无巨细,何其艰难。幸有市、镇支持,村支书毕红平的胆识和干练,毕志伦先生更是事必躬亲,率先垂范,发动家人带头捐款50多万元,才如愿以偿,建成鄂东第一流的农家书院。现书院为一院四馆,已初具规模,共接待游人和学生近10万人次,社会反响良好,影响深远。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湖北省中心农家书屋”、“湖北省最美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和“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同时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百佳村”称号。并多次被《中国老年》杂志、《湖北日报》《湖北新闻网》《黄冈日报》宣传报道和广泛关注。

短短十年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嬗变成富庶秀美乡村,农家书院功不可没。读书致富,知识改变乡风,其社会效应有目共睹,广为称赞。看到这里,我们才懂得,毕志伦先生古稀之年,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倡导建成书院是传播人间真善美的大爱,是新闻战线老干部的一种情怀,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修为和期盼!他致力于帮助改变山乡面貌,激励青少年们励志成才,为国为家作出贡献。这也是一种大德,一种善举。他不求名利,不慕虚荣,有的只是浓浓的故土情怀和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正因为如此,原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一些老领导也都慕名前来参观指导,都为毕志伦的精神所感动。象原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副省长贾天增、韩忠学等都挥毫泼墨欣然命笔,为后山书院题词,以示留念。

2023年3月的一个晴光丽日,微风正暖,毕志伦先生又回到了家乡毕家河大湾,他诚邀麻城文化名人金仕善、熊明修、屈正修、周胜辉、繆益鹏、郑永刚、李文涛等聚集后山书院,共商《后山书院录》编辑工作,还特别邀请了省文联主席刘醒龙,原主席熊召政先生,《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涂万作、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志勇、《黄冈日报》社社长叶大军作为客座指导,到后山书院参观,为《后山书院录》出版提供宝贵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情注书院,一致认为,政通人和、盛世清平,国泰民安,后山书院现已初具规模,藏书2万余册,“农家小书院,释放大能量”的作用与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少年会读书,读好书的论述一脉相承,顺应潮流,合符民意,时不我待,记述书院从建成到开放这十年间发生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领导人亲临书院,客观真实,以及挖掘东山的历史文化和风土形胜,客观真实,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和文学性。结集出版,其意义深远。

唐太宗李世明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史明志、读史力行,我们编辑出版《后山书院录》旨在传承忠勇孝善,启迪教育后人,激励前行。

东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风鼎盛,历朝历代,人文荟萃,他们如耀眼的辰星闪烁在巴水两岸。宋朝布衣毕昇乃大国工匠世界名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意义重大。辛亥革命时期走出了革命先驱余诚,木子店汪子弼首开先河创办龙潭中学,大堰河走出的佘积德成为共和国的将星。更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参加南下工作队的毕介香,游弟波、游书臣,还有现在任职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游钧。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时代进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青年一代更好地思索和进取。

毕昇活字印刷名扬海外,作为毕昇后裔,实乃荣幸。明洪武年间,毕昇后裔一支迁到麻城木子店毕家河,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几百年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昌盛繁荣。历史上毕氏名人辈出,上至状元、宰相、将军,下至布衣平民,在不同时期,都为历史进程推动过车轮。清代状元毕沅名垂青史;现代走出了共和国将军毕庆堂、毕占云、毕毅,还有誉满华夏的文化名人毕飞宇、毕淑敏,收集这些名人旨在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勤奋、诚信、感恩”祖训,激励后人。

诚然,一座好的书院就是一所好的社会学校,一个好的湾风能塑造人们的灵魂。后山书院就是这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涓涓山泉滋润着大地,像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荫泽后人,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耀着东山的父老乡亲一路前行。

志伦先生嘱我为《后山书院录》作后记,实乃诚惶诚恐,一则才疏学浅,肚里墨水不多,比起前面那些名人大家自觉汗颜;二则虽生于斯,长于斯,但对东山这块厚土探究不深,但作为毕氏的后裔,只能心存感念,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力所能及地勉为完成。

为组织编辑《后山书院录》,毕志伦先生数次回乡召集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商榷修改题纲,亲自审核定盘。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洋洋洒洒共计30万字,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记述了书院从无到有走向辉煌的成长历程,记录了书院重要事件,重大活动,各级领导亲临指导的讲话文字和珍贵图片;挖掘东山厚重的历史文化、毕昇文化、鄂东的风土人情和典型东山人物;讴歌新时代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力求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文学性,让人读后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这里面既有几位顾问的担纲力作,又有青年学生的读书感想和基层干部村民的心声,原湖北省副省长贾天增亲自撰文《寄语后山书院》,以一个曾在黄冈工作过老领导的视野和身份对书院寄予厚望,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全文观点正确,论理清晰,文笔流畅,引人入胜,是一篇启迪思维,承前启后,振兴乡村的好文章,堪称精品;金仕善老先生宝刀不老,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对书院寄予真情,熊明修先生文思泉涌,用诗一般的语言,旁征博引,也谈读书和知识的感悟;周胜辉的《只此后山》笔触生动,妙语连珠,有血有肉,厚朴深远;郑永刚的《书院印象》文风质朴,引经据典,发人深思;涂万作的散文热情洋溢,含蓄深沉;李向农的诗歌立意高远,饱含深情;屈正修描写东山历史文化的散文,语句精美,有史有实,厚重大气,底韫深沉。缪益鹏的小说获冰心文学奖,语言优美,情节动人;袁艳阳的报告文学立意新颖,语言华美,逻辑严密;李文涛的跋评价真实,文字清新;更有王树良先生的赋;熊孝忠的记、汪芬记的通讯、周光辉的诗、熊心全的楹联都新颖别致,如沐春风。还有其他诸文,各俱千秋,匠心独运,这里不一一细述。

在这里值得大力宣传的是细石岭村党支部书记毕红平,毕红平有着超前的理念、敏锐的目光、风趣的谈吐,浑身上下透着干练、胆识和智慧。他思想前卫,敢为人先,大胆创业,心系群众,带领村干部和村民,把过去一穷二白的细石岭村建成了现在的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企业兴旺,公共事业发展,基础设施齐全,村民富裕,读书创业,民风淳朴的秀美乡村,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百佳村”称号,被麻城市委评为全市20强。特别是在书院建设中,他统筹兼顾,迎难而上,工作扎实,不遗余力地安排工作和筹措经费,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方方面面,全力以赴。为书院建设和传承历尽了艰辛,付出了心血,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得到了群众的公认。

值得一提的是后山书院院长毕自全,他勤奋好学,文笔优美,被誉为大山里的笔杆子和土秀才,他为人质朴豁达,有着敦厚孝善的品德,正因为如此,被推选为后山书院院长。从书院建设落成到对外开放阅读,这十年间,他潜心学习图书管理知识,不断积累书屋管理经验,一心扑在书院上,把书院当成自己家一样呵护和管理,上到牌坊花草树木,下到一幅字画、一本书他都倍加珍惜和爱护。每次去书院总看到他倾情讲解、烧茶倒水、整理书刊、伏案学习的忙碌身影,让人肃然起敬。近年来他参与举办了十多场次大型活动,接待游人10万余人次,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体现了他质朴的品质和敬业精神,也显示了他对书院的热爱情怀。

这里还收集了几位成功创业人仕致富不忘乡亲,回报家乡的事迹,上海麻城商会会长严方安、秘书长郑楚瑶在疫情期间组织会员为麻城捐款物资共计一千万元,缓解了麻城当时物资紧缺困难,帮助度过了难关,医学博士占萍是中国医学会青年委员,用她的才华和医术为人们解难,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感人至深,堪为典范。

以史明志、善莫大焉,历时一年时间,《后山书院录》终于在这明媚的春天付梓出版了,捧着散发首书香味装饰精美的厚厚文集,可喜可贺,这里面凝聚着毕志伦先生的一腔心血,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凝聚着细石岭村党支部和村民的关心与期望。在这里要衷心感谢麻城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木子店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感谢湖北省前民政厅厅长陈昌宏,麻城市民政局局长,市慈善总会会长呂岚的政策项目扶持,感谢以郭福文为首的武汉麻城商会,以商远明为首的木子店商会和各位企业家的解囊相助,感谢省老领导的关心关注和长江出版集团的精心编审印刷,感谢麻城文学艺术界的各位精英和收录奉献作品的各位作者,为文集增光添彩,感谢麻城市作协金莲玉女士的辛勤工作,感谢木子店中心学校校长郑红平的通力合作,感谢毕氏族人毕自全、毕庆立的辛勤付出,以及毕红平、毕宗浩、毕明昆的无私奉献,更要感谢乡亲们的理解支持和大力配合。一路走来,才有今天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毕家河这座充满灵性的后山书院,与大别山一脉相承,紧紧相连,承东风之浩荡,吸巴水之灵气,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大别山间。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后山书院春意浓

来源:     作者: 毕久经
发布时间: 2024-01-10

大别巍峨,巴水浩瀚。

车行驶在合武高速上,穿过雄奇险峻的天井山隧道,远远就望见龙王山脚下毕家河后山书院。书院背靠狮子垴,面朝木子店,气势恢宏,在这山花烂漫的时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时光过隙,岁月如歌。一晃书院走过了十年,回首十年前,也是一个春天,毕家河几十号人齐聚在老堂屋前,老堂屋门楼坍塌,破旧不堪,让人心寒。毕志伦先生清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毕家河后山上回荡:“今天,我们就在这里破土动工,兴建村民活动中心(后山书院前称)”。没有豪言壮语,但令人振聋发聩。接着便是机器轰鸣,炮竹声声,让村民们为之兴奋。村民们朴实,讲不出大道理,只是笑着相传,毕部长要回乡建活动中心了。

消息传遍四乡八里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官当大了,退下来没事干,也有的说工资高,钱多了没处花,更有人说是树名声,造影响。

村民们有各种议论也很正常,因为有些人不了解毕志伦的人生和价值取向。毕志伦是60年代“文革”前从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青少年时,稚嫩的肩膀挑着行李翻山越岭,步行百十里地去县城求学,十年寒窗刻苦学习才考上省城大学,在那年代缺衣少食,为读书,挨冻受饿,吃尽了苦头,才走出大山,因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扎根基层,脚踏实地,施展才华,终于得到领导和同志们赏识,脱颖而出,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官至正厅。回首人生路实属不易,他历任过县委副书记、地委宣传部长、省作协党组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自己深有感触,读书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增长才干。只有掌握了知识才有能力为国家贡献力量,才能回报家乡,反哺社会,这些都从毕志伦的身上和行动上得到了印证。

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山村面貌依旧,贫穷落后,村民们过着封闭自给的日子,读书成才创业的意识淡薄,几十年间考取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村民们忙完农活,放下锄头,无所事事,不是喝酒就是谈天,甚至三五成群,打麻将混时光,谈何励志人生,有所作为。正是看到家乡这些现象,毕志伦才痛下决心改变村容村貌,修道路,建广场、建书院,并设立读书晋级奖,鼓励青少年们会读书、读好书,励志成才。让村民们切实地感觉到读书可以致富,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改变愚昧无知和贫困落后的面貌。

真情付出,回报丰厚,书院建成,对外开放后这十年间,面貌大为改观,我们今天看到的毕家河,绿树成荫,楼房林立,广场开阔,歌舞升平,民风淳朴,书院堂皇,游人如织,成为鄂东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与十多年前破旧不堪、脏乱差形成天壤之别。村民们生活富裕、悠闲自得,放下锄头,走进书院,读书看报,喜笑颜开。全村考取了985、211大学生80多人,都在天南海北不同岗位上贡献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如今精神振了,民风正了,腰包鼓了,毕家河旧貌换新颜。

我是毕家河土生土长的毕氏后裔,从童年到现在也见证了毕家河的嬗变。从书院动工到建成,我都全程参与,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一路走来,有喜悦、有辛酸,在封闭的山村,村民们小农意识还在,寸土必争,拆屋调基,恢复重建,修路筑堤,开挖池塘,筹集资金,规划设计事无巨细,何其艰难。幸有市、镇支持,村支书毕红平的胆识和干练,毕志伦先生更是事必躬亲,率先垂范,发动家人带头捐款50多万元,才如愿以偿,建成鄂东第一流的农家书院。现书院为一院四馆,已初具规模,共接待游人和学生近10万人次,社会反响良好,影响深远。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湖北省中心农家书屋”、“湖北省最美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和“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同时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百佳村”称号。并多次被《中国老年》杂志、《湖北日报》《湖北新闻网》《黄冈日报》宣传报道和广泛关注。

短短十年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嬗变成富庶秀美乡村,农家书院功不可没。读书致富,知识改变乡风,其社会效应有目共睹,广为称赞。看到这里,我们才懂得,毕志伦先生古稀之年,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倡导建成书院是传播人间真善美的大爱,是新闻战线老干部的一种情怀,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修为和期盼!他致力于帮助改变山乡面貌,激励青少年们励志成才,为国为家作出贡献。这也是一种大德,一种善举。他不求名利,不慕虚荣,有的只是浓浓的故土情怀和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正因为如此,原湖北省委、省政府的一些老领导也都慕名前来参观指导,都为毕志伦的精神所感动。象原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副省长贾天增、韩忠学等都挥毫泼墨欣然命笔,为后山书院题词,以示留念。

2023年3月的一个晴光丽日,微风正暖,毕志伦先生又回到了家乡毕家河大湾,他诚邀麻城文化名人金仕善、熊明修、屈正修、周胜辉、繆益鹏、郑永刚、李文涛等聚集后山书院,共商《后山书院录》编辑工作,还特别邀请了省文联主席刘醒龙,原主席熊召政先生,《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涂万作、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志勇、《黄冈日报》社社长叶大军作为客座指导,到后山书院参观,为《后山书院录》出版提供宝贵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情注书院,一致认为,政通人和、盛世清平,国泰民安,后山书院现已初具规模,藏书2万余册,“农家小书院,释放大能量”的作用与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少年会读书,读好书的论述一脉相承,顺应潮流,合符民意,时不我待,记述书院从建成到开放这十年间发生的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领导人亲临书院,客观真实,以及挖掘东山的历史文化和风土形胜,客观真实,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和文学性。结集出版,其意义深远。

唐太宗李世明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史明志、读史力行,我们编辑出版《后山书院录》旨在传承忠勇孝善,启迪教育后人,激励前行。

东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风鼎盛,历朝历代,人文荟萃,他们如耀眼的辰星闪烁在巴水两岸。宋朝布衣毕昇乃大国工匠世界名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意义重大。辛亥革命时期走出了革命先驱余诚,木子店汪子弼首开先河创办龙潭中学,大堰河走出的佘积德成为共和国的将星。更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参加南下工作队的毕介香,游弟波、游书臣,还有现在任职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游钧。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时代进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青年一代更好地思索和进取。

毕昇活字印刷名扬海外,作为毕昇后裔,实乃荣幸。明洪武年间,毕昇后裔一支迁到麻城木子店毕家河,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几百年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昌盛繁荣。历史上毕氏名人辈出,上至状元、宰相、将军,下至布衣平民,在不同时期,都为历史进程推动过车轮。清代状元毕沅名垂青史;现代走出了共和国将军毕庆堂、毕占云、毕毅,还有誉满华夏的文化名人毕飞宇、毕淑敏,收集这些名人旨在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勤奋、诚信、感恩”祖训,激励后人。

诚然,一座好的书院就是一所好的社会学校,一个好的湾风能塑造人们的灵魂。后山书院就是这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涓涓山泉滋润着大地,像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荫泽后人,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耀着东山的父老乡亲一路前行。

志伦先生嘱我为《后山书院录》作后记,实乃诚惶诚恐,一则才疏学浅,肚里墨水不多,比起前面那些名人大家自觉汗颜;二则虽生于斯,长于斯,但对东山这块厚土探究不深,但作为毕氏的后裔,只能心存感念,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力所能及地勉为完成。

为组织编辑《后山书院录》,毕志伦先生数次回乡召集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商榷修改题纲,亲自审核定盘。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洋洋洒洒共计30万字,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记述了书院从无到有走向辉煌的成长历程,记录了书院重要事件,重大活动,各级领导亲临指导的讲话文字和珍贵图片;挖掘东山厚重的历史文化、毕昇文化、鄂东的风土人情和典型东山人物;讴歌新时代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力求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文学性,让人读后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这里面既有几位顾问的担纲力作,又有青年学生的读书感想和基层干部村民的心声,原湖北省副省长贾天增亲自撰文《寄语后山书院》,以一个曾在黄冈工作过老领导的视野和身份对书院寄予厚望,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全文观点正确,论理清晰,文笔流畅,引人入胜,是一篇启迪思维,承前启后,振兴乡村的好文章,堪称精品;金仕善老先生宝刀不老,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对书院寄予真情,熊明修先生文思泉涌,用诗一般的语言,旁征博引,也谈读书和知识的感悟;周胜辉的《只此后山》笔触生动,妙语连珠,有血有肉,厚朴深远;郑永刚的《书院印象》文风质朴,引经据典,发人深思;涂万作的散文热情洋溢,含蓄深沉;李向农的诗歌立意高远,饱含深情;屈正修描写东山历史文化的散文,语句精美,有史有实,厚重大气,底韫深沉。缪益鹏的小说获冰心文学奖,语言优美,情节动人;袁艳阳的报告文学立意新颖,语言华美,逻辑严密;李文涛的跋评价真实,文字清新;更有王树良先生的赋;熊孝忠的记、汪芬记的通讯、周光辉的诗、熊心全的楹联都新颖别致,如沐春风。还有其他诸文,各俱千秋,匠心独运,这里不一一细述。

在这里值得大力宣传的是细石岭村党支部书记毕红平,毕红平有着超前的理念、敏锐的目光、风趣的谈吐,浑身上下透着干练、胆识和智慧。他思想前卫,敢为人先,大胆创业,心系群众,带领村干部和村民,把过去一穷二白的细石岭村建成了现在的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企业兴旺,公共事业发展,基础设施齐全,村民富裕,读书创业,民风淳朴的秀美乡村,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百佳村”称号,被麻城市委评为全市20强。特别是在书院建设中,他统筹兼顾,迎难而上,工作扎实,不遗余力地安排工作和筹措经费,大事小事,亲力亲为,方方面面,全力以赴。为书院建设和传承历尽了艰辛,付出了心血,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得到了群众的公认。

值得一提的是后山书院院长毕自全,他勤奋好学,文笔优美,被誉为大山里的笔杆子和土秀才,他为人质朴豁达,有着敦厚孝善的品德,正因为如此,被推选为后山书院院长。从书院建设落成到对外开放阅读,这十年间,他潜心学习图书管理知识,不断积累书屋管理经验,一心扑在书院上,把书院当成自己家一样呵护和管理,上到牌坊花草树木,下到一幅字画、一本书他都倍加珍惜和爱护。每次去书院总看到他倾情讲解、烧茶倒水、整理书刊、伏案学习的忙碌身影,让人肃然起敬。近年来他参与举办了十多场次大型活动,接待游人10万余人次,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体现了他质朴的品质和敬业精神,也显示了他对书院的热爱情怀。

这里还收集了几位成功创业人仕致富不忘乡亲,回报家乡的事迹,上海麻城商会会长严方安、秘书长郑楚瑶在疫情期间组织会员为麻城捐款物资共计一千万元,缓解了麻城当时物资紧缺困难,帮助度过了难关,医学博士占萍是中国医学会青年委员,用她的才华和医术为人们解难,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感人至深,堪为典范。

以史明志、善莫大焉,历时一年时间,《后山书院录》终于在这明媚的春天付梓出版了,捧着散发首书香味装饰精美的厚厚文集,可喜可贺,这里面凝聚着毕志伦先生的一腔心血,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凝聚着细石岭村党支部和村民的关心与期望。在这里要衷心感谢麻城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木子店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感谢湖北省前民政厅厅长陈昌宏,麻城市民政局局长,市慈善总会会长呂岚的政策项目扶持,感谢以郭福文为首的武汉麻城商会,以商远明为首的木子店商会和各位企业家的解囊相助,感谢省老领导的关心关注和长江出版集团的精心编审印刷,感谢麻城文学艺术界的各位精英和收录奉献作品的各位作者,为文集增光添彩,感谢麻城市作协金莲玉女士的辛勤工作,感谢木子店中心学校校长郑红平的通力合作,感谢毕氏族人毕自全、毕庆立的辛勤付出,以及毕红平、毕宗浩、毕明昆的无私奉献,更要感谢乡亲们的理解支持和大力配合。一路走来,才有今天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毕家河这座充满灵性的后山书院,与大别山一脉相承,紧紧相连,承东风之浩荡,吸巴水之灵气,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大别山间。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