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4-25 作者: 蔡俊
2024年4月16日下午,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和知了悦学工作室承办的如果儿童文学论坛第一次作品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林彦召集并主持,主题是“艺术意蕴与童年叙事”,主要研讨张年军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少年心事》和《远飞的红嘴鸥》。
“如果”儿童文学论坛由舒辉波,萧袤,林彦,黄春华轮流召集,每月举办一次。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作家张年军、李伟、萧袤、叶子紫、林彦、舒辉波、蔡俊、赵卷卷,阅读推广人吴锦萍,文学评论家陈智富,编辑何晓青,记者农新瑜,学生代表李珺平、石珂洁、汪柯鋆。作家陈梦敏,郑建以书面发言的形式参会。
《少年心事》主要围绕着少年童小溪展开,讲述了他与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与学校同学曹宏竹、郑浩、钟霏霏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其中,穿插着城乡结合、脱贫攻坚、法制社会建设、家庭暴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等社会问题,是一本完成度很高的少年小说佳作。
《远飞的红嘴鸥》描绘了从童年的依赖到成年的自立,最终到达对生命深刻理解的历程。小说精妙地构建了一个以父亲为核心的家庭叙事框架,通过“我”与父亲之间情感的演变,展现了亲情在个体成长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那些充满温情和哲思的文字,如一束温柔的光芒,照亮了成长的道路,向我们揭示了个人成长之路的曲折与家庭教育的意义。
这两部都是聚焦于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适合孩子们,同时也适合家长们阅读。这两部作品中蕴藏着静水流深的真情流露、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超越生死的哲思,还有“人情人性之美”、“意象诗意之美”、“层次丰富之美”、“物哀幽玄之美”。本次研讨会旨在以轻松、自由、真诚的态度,深入探讨《少年心事》与《远飞的红嘴鸥》两部作品在创作上的得与失。
在开场环节中,作为论坛的发起人和首次研讨会的发起人,林彦表示:湖北儿童文学需要建立一个自由交流的创作和学术空间,以提升湖北儿童文学的气象和热度。
在作家介绍创作感言的环节中,张年军表示这两部作品都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经历,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闪回手法,多次用象征与隐喻来烘托人物形象,以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的方式布局谋篇,这使得作品具备特色的同时,可能也产生了叙事不足等问题。
在作品研讨环节中,郑建点评《远飞的红嘴鸥》中“我”的成长旅程仿佛一部深情的叙事诗,小说通过“我”与父亲的关系,展现了成长之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父子关系的深刻探索,也是对生活、死亡、爱与责任的哲学思考。同时,小说中关于红嘴鸥的描述,不仅传授了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科普知识,传达了对生命坚韧不拔的敬畏。陈梦敏认为双层结构是张年军多年以来的艺术追求,双层结构指的是在小说表层看上去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但实际上它还有其深层的含义,那些活跃在字里行间或力透纸背的的细节,还有优美而忧伤的意象,低回婉转,不时激起读者内心的涟漪。文字深邃的意味,必须通过反复咀嚼氤氲在情节里的意象才能够领会出来。赵卷卷评价《远飞的红嘴鸥》这部作品,从读者乃至孩童的视角去审视,都堪称儿童文学的一股清流。首先,这部作品的选题精妙。在如今儿童文学市场中,众多作品盲目追随潮流,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到传统的主题,层出不穷。然而,张老师却将目光投向了常被忽视的长辈,并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细腻地描绘了长辈的形象。其次,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真实,能够勇敢地直面生死。在我们给孩子看的作品中,很少敢于如此深刻地触及生死话题,因为这往往会被出版社所回避。然而,《远飞的红嘴鸥》不仅触及了生死,还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梦境的转换,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无疑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蔡俊从成长主题、物哀美学、诗意风格、超文本运用等角度提出了对《少年心事》的看法,认为写出人物的发展与变化是一部成长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作品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关于记忆,关乎成长。这部小说从少年儿童的经历中反映社会现实,给悲惨的生活遭遇蒙上温和的色彩,对于少年读者来说也十分易于接受,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失为一部儿童文学佳作。李伟认为《少年心事》出色地融合了心理小说、诗教小说、扶贫小说、乡愁小说、关怀小说这五大题材,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生命思考,思考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表现手法上,反复、细节、烘托、铺垫、虚实结合、草蛇灰线、明暗对比,都有展现。最后提出了修改一个更具有冲击力的书名的建议。叶子紫点评《远飞的红嘴鸥》这本书从中年父亲的视角进行叙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她,对父辈的追忆和回望,对下一代的期待和引领,很多地方都让其感同身受。这是一部具有很多闪亮细节的小说,很小的笔触就特别抓人。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大量的铺陈和排比,以及对气味的描写,让作为武汉人的她对江城的味道有了新的认识。吴锦萍以阅读推广人的两个视角对《远飞的红嘴鸥》进行了点评:1.作为一个独立的阅读者来看作家笔下的故事,体会作家想告诉我们什么;2.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猜测一下一个儿童读了这本书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感触。她认为如果把这本书推荐给小学生读者的话,适合放在尤其是五六年级的中高年段。由于张年军的文笔很优美,有一种朦胧的感觉,需要细细体会,可能三四年级不太能走得进去、持续地读完。这本书是适合亲子共读的,有交流地去读,家长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和故事产生一些共鸣,在共读的时候和孩子产生一些交流、推进。舒辉波用一个美字概括了张年军的两部作品,人情人性之美,这是两本书共有的东西,书中的语调语言都是他平时说话的方式;意象诗意之美,体现了自《诗经》以来的抒情传统;层次丰富之美,作品中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这些优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流畅度;物哀幽玄之美,小说中有一种物哀幽玄的日本美学,体现了日本文学对作者的影响。萧袤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语言上句子较短,表达很亲切,作者语言功底很强,读起来很流畅,还有一种“汉味幽默”在里面;在主题上,这两本书就可以纳入主旋律写作,例如城乡少年冲突。陈智富认为《远飞的红嘴鸥》既包含了静水流深的真情流露、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同时还蕴含着超越生死的哲思。闪回手法所带来的阅读难度其实并非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作者的情感所致,同时也符合少年心思敏感而细腻的特征;作品在描述普通平凡人、常见的父子情这些非传奇性的故事中融入了诗意,使人感到温暖。张年军以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作为作家创作基调,这种创作观念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得到体现。何晓青表示今天已经不只是关于稿件本身的一个研讨会,其实也是一个在文学范围内的一个鉴赏和一个文学批评的课程,作为编辑的她也曾举办或参加过其他一些研讨会,但是今天这个研讨会是别开生面的,非常接地气。面对专家们真诚的点评,作者张年军表示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让自己了解到了短板所在,并表示会继续仔细打磨这部作品。
在最终总结环节,由林彦总结了会议内容,确定了作品的修改方向,并且提出:我们为什么叫“如果论坛”?“如果”论坛就是,不只是大家提意见,还要解决问题,至少解决结构的问题和趋势的问题。最后,“如果”儿童文学论坛向张年军老师献花,各位与会人员合影留念,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落下帷幕。
来源:
作者:
蔡俊
发布时间:
2024-04-25
2024年4月16日下午,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和知了悦学工作室承办的如果儿童文学论坛第一次作品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林彦召集并主持,主题是“艺术意蕴与童年叙事”,主要研讨张年军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少年心事》和《远飞的红嘴鸥》。
“如果”儿童文学论坛由舒辉波,萧袤,林彦,黄春华轮流召集,每月举办一次。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作家张年军、李伟、萧袤、叶子紫、林彦、舒辉波、蔡俊、赵卷卷,阅读推广人吴锦萍,文学评论家陈智富,编辑何晓青,记者农新瑜,学生代表李珺平、石珂洁、汪柯鋆。作家陈梦敏,郑建以书面发言的形式参会。
《少年心事》主要围绕着少年童小溪展开,讲述了他与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与学校同学曹宏竹、郑浩、钟霏霏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其中,穿插着城乡结合、脱贫攻坚、法制社会建设、家庭暴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等社会问题,是一本完成度很高的少年小说佳作。
《远飞的红嘴鸥》描绘了从童年的依赖到成年的自立,最终到达对生命深刻理解的历程。小说精妙地构建了一个以父亲为核心的家庭叙事框架,通过“我”与父亲之间情感的演变,展现了亲情在个体成长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那些充满温情和哲思的文字,如一束温柔的光芒,照亮了成长的道路,向我们揭示了个人成长之路的曲折与家庭教育的意义。
这两部都是聚焦于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适合孩子们,同时也适合家长们阅读。这两部作品中蕴藏着静水流深的真情流露、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超越生死的哲思,还有“人情人性之美”、“意象诗意之美”、“层次丰富之美”、“物哀幽玄之美”。本次研讨会旨在以轻松、自由、真诚的态度,深入探讨《少年心事》与《远飞的红嘴鸥》两部作品在创作上的得与失。
在开场环节中,作为论坛的发起人和首次研讨会的发起人,林彦表示:湖北儿童文学需要建立一个自由交流的创作和学术空间,以提升湖北儿童文学的气象和热度。
在作家介绍创作感言的环节中,张年军表示这两部作品都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经历,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闪回手法,多次用象征与隐喻来烘托人物形象,以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的方式布局谋篇,这使得作品具备特色的同时,可能也产生了叙事不足等问题。
在作品研讨环节中,郑建点评《远飞的红嘴鸥》中“我”的成长旅程仿佛一部深情的叙事诗,小说通过“我”与父亲的关系,展现了成长之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父子关系的深刻探索,也是对生活、死亡、爱与责任的哲学思考。同时,小说中关于红嘴鸥的描述,不仅传授了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科普知识,传达了对生命坚韧不拔的敬畏。陈梦敏认为双层结构是张年军多年以来的艺术追求,双层结构指的是在小说表层看上去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但实际上它还有其深层的含义,那些活跃在字里行间或力透纸背的的细节,还有优美而忧伤的意象,低回婉转,不时激起读者内心的涟漪。文字深邃的意味,必须通过反复咀嚼氤氲在情节里的意象才能够领会出来。赵卷卷评价《远飞的红嘴鸥》这部作品,从读者乃至孩童的视角去审视,都堪称儿童文学的一股清流。首先,这部作品的选题精妙。在如今儿童文学市场中,众多作品盲目追随潮流,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到传统的主题,层出不穷。然而,张老师却将目光投向了常被忽视的长辈,并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细腻地描绘了长辈的形象。其次,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真实,能够勇敢地直面生死。在我们给孩子看的作品中,很少敢于如此深刻地触及生死话题,因为这往往会被出版社所回避。然而,《远飞的红嘴鸥》不仅触及了生死,还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梦境的转换,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无疑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蔡俊从成长主题、物哀美学、诗意风格、超文本运用等角度提出了对《少年心事》的看法,认为写出人物的发展与变化是一部成长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作品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关于记忆,关乎成长。这部小说从少年儿童的经历中反映社会现实,给悲惨的生活遭遇蒙上温和的色彩,对于少年读者来说也十分易于接受,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失为一部儿童文学佳作。李伟认为《少年心事》出色地融合了心理小说、诗教小说、扶贫小说、乡愁小说、关怀小说这五大题材,并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生命思考,思考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在表现手法上,反复、细节、烘托、铺垫、虚实结合、草蛇灰线、明暗对比,都有展现。最后提出了修改一个更具有冲击力的书名的建议。叶子紫点评《远飞的红嘴鸥》这本书从中年父亲的视角进行叙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她,对父辈的追忆和回望,对下一代的期待和引领,很多地方都让其感同身受。这是一部具有很多闪亮细节的小说,很小的笔触就特别抓人。作品中优美的语言,大量的铺陈和排比,以及对气味的描写,让作为武汉人的她对江城的味道有了新的认识。吴锦萍以阅读推广人的两个视角对《远飞的红嘴鸥》进行了点评:1.作为一个独立的阅读者来看作家笔下的故事,体会作家想告诉我们什么;2.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猜测一下一个儿童读了这本书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感触。她认为如果把这本书推荐给小学生读者的话,适合放在尤其是五六年级的中高年段。由于张年军的文笔很优美,有一种朦胧的感觉,需要细细体会,可能三四年级不太能走得进去、持续地读完。这本书是适合亲子共读的,有交流地去读,家长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去和故事产生一些共鸣,在共读的时候和孩子产生一些交流、推进。舒辉波用一个美字概括了张年军的两部作品,人情人性之美,这是两本书共有的东西,书中的语调语言都是他平时说话的方式;意象诗意之美,体现了自《诗经》以来的抒情传统;层次丰富之美,作品中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这些优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流畅度;物哀幽玄之美,小说中有一种物哀幽玄的日本美学,体现了日本文学对作者的影响。萧袤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语言上句子较短,表达很亲切,作者语言功底很强,读起来很流畅,还有一种“汉味幽默”在里面;在主题上,这两本书就可以纳入主旋律写作,例如城乡少年冲突。陈智富认为《远飞的红嘴鸥》既包含了静水流深的真情流露、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同时还蕴含着超越生死的哲思。闪回手法所带来的阅读难度其实并非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作者的情感所致,同时也符合少年心思敏感而细腻的特征;作品在描述普通平凡人、常见的父子情这些非传奇性的故事中融入了诗意,使人感到温暖。张年军以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作为作家创作基调,这种创作观念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得到体现。何晓青表示今天已经不只是关于稿件本身的一个研讨会,其实也是一个在文学范围内的一个鉴赏和一个文学批评的课程,作为编辑的她也曾举办或参加过其他一些研讨会,但是今天这个研讨会是别开生面的,非常接地气。面对专家们真诚的点评,作者张年军表示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让自己了解到了短板所在,并表示会继续仔细打磨这部作品。
在最终总结环节,由林彦总结了会议内容,确定了作品的修改方向,并且提出:我们为什么叫“如果论坛”?“如果”论坛就是,不只是大家提意见,还要解决问题,至少解决结构的问题和趋势的问题。最后,“如果”儿童文学论坛向张年军老师献花,各位与会人员合影留念,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会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