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7-02 作者: 恩施作协 董祖斌
6月26日,在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成功举办了长篇小说《撒叶儿嗬村庄》研讨会。该研讨会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民族大学指导,湖北文艺评论基地、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桂园文学社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参会并讲话,湖北民大文传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在恩施州的中国作协、省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院长张宏树、党委副书记李御娇先后主持开幕式和讨论发言阶段。研讨会简朴热烈。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致开幕词。他指出,恩施州召开长篇小说《撒叶儿嗬村庄》的研讨会非常有意义,不仅是推动恩施州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有益行动,也是促进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结合、作家创作与大学校园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有效举措,是恩施州的文学行动,更是全省文学行动的组成部分。《撒叶儿嗬村庄》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乡村振兴、乡村扶贫的面貌,回答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现实之问,为湖北文学提供非常鲜活的新乡村书写经验,丰富湖北文学当中的人物形象长廊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别,是非常有意义和有贡献的。
《撒叶儿嗬村庄》作者、恩施州作家协会主席董祖斌汇报作品创作情况。他表示,该作品实际上创作时间历时十年之久,自己充分发挥了在文化部门工作的优势,立足于自己自小在这种文化积淀区的生活经历,结合历史、文化及社会的发展,选定该主题创作。他说撒叶儿嗬追溯最早的记录应与“巴人”有关,当撒叶儿嗬从原来的一种祭祀文化、生活的成分变成当今一种非遗文化时,我们就需要思考它是怎样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且屹立不倒,是表象上的文化状态,还是内在精神的源远流长。这个村庄,是现实的,也是虚构的;是整体的,也是局部的。董祖斌希望参会评论家、作家对作品提供批评意见,以指导他今后的创作生活。
邓斌、田苹、宋福祥、付小平、徐晓华、吕金华、戴宇立、李莉、胡礼忠、胡佑飞等作家、评论家,何铭等研究生代表先后发言。大家对《撒叶儿嗬村庄》的创作成功表示祝贺,对作品一致肯定。大家认为,《撒叶儿嗬村庄》视野宏阔、叙事丰满,采取史诗式,全景式、家族式宏大叙事,无论在结构、内容还是技巧上都是恩施文学乃至湖北文学同类题材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小说主题、结构及叙事宏大,揭示了40余年来,我国西部贫困农村改革的艰辛,以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大现实意义。以百斗坪村主要四大家族在农村改革中的痛苦裂变为小说脉络,浓缩西部贫困乡村变革的艰难历程,构建故事大格局。以“撒叶儿嗬”、“哭嫁”等为代表的清江流域风情民俗,来凸显数千年土家族地域文化的深厚意蕴。《撒叶儿嗬村庄》是基于一个时代真实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创作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从农村题材协作升华为主题协作,扩大了小说的社会影响力。小说叙事大气开阔,社会面涉及广泛,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题向上向善,浓縮了西部农村在变革中所经历的痛苦裂变以及重生之路,耐读耐看耐品。小说围绕“脱贫奔小康”这个重大主题内涵写作,展示了白斗坪村四十余年的时代变革,涉及了乡村变迁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困惑及社会焦点问题,讴歌了中国西部贫困农村“脱贫奔小康”的社会巨变,现实关注度强,并蕴含了值得珍藏的史料价值,是值得品读的大格局文学作品。
大家认为,在技法上,《撒叶儿嗬村庄》整体构建另辟蹊径,以白斗坪村主要的钟、郭、龙、龚四大家族为典型故事场景,选择塑造典型人物群像,用一个个山村人物与故事的叙事横断面,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故事结构呈现宏观构建,凸显出写作的大格局,值得肯定。用典型人物群像塑造及其命运转折的叙写,揭示小说主题所要凸显的重大现实意义。作者巧妙地赋予了“撒叶儿嗬”多重意蕴。“撒叶儿嗬”既是地域风情民俗的文化展示,也是小说故事情节推进的隐形线索之一,与小说中百斗坪村四大家族砥砺前行的故事主线相互照应。这使得《撒叶儿嗬村庄》小说既呈现一种熠熠生辉的地域文化魅力,同时也具有小说创作的双线立体构建模式,二者在小说中呈现自然交融的文本状态,从而使小说有了更为丰富的叙事空间。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在总结中表示,《撒叶儿嗬村庄》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描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人文景观。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作家对新时代新农村现状和发展态势的深刻洞察和细腻书写,更展现出一种时代知觉和文化传承力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心灵史。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挖掘《撒叶儿嗬村庄》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作家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还进一步激发了校园的文学创作及研究活力,为恩施文学事业发展尤其是民族文学创作研讨提供新的经验。
来源:
作者:
恩施作协 董祖斌
发布时间:
2024-07-02
6月26日,在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成功举办了长篇小说《撒叶儿嗬村庄》研讨会。该研讨会由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民族大学指导,湖北文艺评论基地、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桂园文学社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参会并讲话,湖北民大文传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工作在恩施州的中国作协、省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院长张宏树、党委副书记李御娇先后主持开幕式和讨论发言阶段。研讨会简朴热烈。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致开幕词。他指出,恩施州召开长篇小说《撒叶儿嗬村庄》的研讨会非常有意义,不仅是推动恩施州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有益行动,也是促进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结合、作家创作与大学校园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有效举措,是恩施州的文学行动,更是全省文学行动的组成部分。《撒叶儿嗬村庄》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乡村振兴、乡村扶贫的面貌,回答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现实之问,为湖北文学提供非常鲜活的新乡村书写经验,丰富湖北文学当中的人物形象长廊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别,是非常有意义和有贡献的。
《撒叶儿嗬村庄》作者、恩施州作家协会主席董祖斌汇报作品创作情况。他表示,该作品实际上创作时间历时十年之久,自己充分发挥了在文化部门工作的优势,立足于自己自小在这种文化积淀区的生活经历,结合历史、文化及社会的发展,选定该主题创作。他说撒叶儿嗬追溯最早的记录应与“巴人”有关,当撒叶儿嗬从原来的一种祭祀文化、生活的成分变成当今一种非遗文化时,我们就需要思考它是怎样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且屹立不倒,是表象上的文化状态,还是内在精神的源远流长。这个村庄,是现实的,也是虚构的;是整体的,也是局部的。董祖斌希望参会评论家、作家对作品提供批评意见,以指导他今后的创作生活。
邓斌、田苹、宋福祥、付小平、徐晓华、吕金华、戴宇立、李莉、胡礼忠、胡佑飞等作家、评论家,何铭等研究生代表先后发言。大家对《撒叶儿嗬村庄》的创作成功表示祝贺,对作品一致肯定。大家认为,《撒叶儿嗬村庄》视野宏阔、叙事丰满,采取史诗式,全景式、家族式宏大叙事,无论在结构、内容还是技巧上都是恩施文学乃至湖北文学同类题材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小说主题、结构及叙事宏大,揭示了40余年来,我国西部贫困农村改革的艰辛,以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大现实意义。以百斗坪村主要四大家族在农村改革中的痛苦裂变为小说脉络,浓缩西部贫困乡村变革的艰难历程,构建故事大格局。以“撒叶儿嗬”、“哭嫁”等为代表的清江流域风情民俗,来凸显数千年土家族地域文化的深厚意蕴。《撒叶儿嗬村庄》是基于一个时代真实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创作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从农村题材协作升华为主题协作,扩大了小说的社会影响力。小说叙事大气开阔,社会面涉及广泛,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题向上向善,浓縮了西部农村在变革中所经历的痛苦裂变以及重生之路,耐读耐看耐品。小说围绕“脱贫奔小康”这个重大主题内涵写作,展示了白斗坪村四十余年的时代变革,涉及了乡村变迁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困惑及社会焦点问题,讴歌了中国西部贫困农村“脱贫奔小康”的社会巨变,现实关注度强,并蕴含了值得珍藏的史料价值,是值得品读的大格局文学作品。
大家认为,在技法上,《撒叶儿嗬村庄》整体构建另辟蹊径,以白斗坪村主要的钟、郭、龙、龚四大家族为典型故事场景,选择塑造典型人物群像,用一个个山村人物与故事的叙事横断面,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故事结构呈现宏观构建,凸显出写作的大格局,值得肯定。用典型人物群像塑造及其命运转折的叙写,揭示小说主题所要凸显的重大现实意义。作者巧妙地赋予了“撒叶儿嗬”多重意蕴。“撒叶儿嗬”既是地域风情民俗的文化展示,也是小说故事情节推进的隐形线索之一,与小说中百斗坪村四大家族砥砺前行的故事主线相互照应。这使得《撒叶儿嗬村庄》小说既呈现一种熠熠生辉的地域文化魅力,同时也具有小说创作的双线立体构建模式,二者在小说中呈现自然交融的文本状态,从而使小说有了更为丰富的叙事空间。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华在总结中表示,《撒叶儿嗬村庄》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描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人文景观。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作家对新时代新农村现状和发展态势的深刻洞察和细腻书写,更展现出一种时代知觉和文化传承力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心灵史。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挖掘《撒叶儿嗬村庄》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作家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还进一步激发了校园的文学创作及研究活力,为恩施文学事业发展尤其是民族文学创作研讨提供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