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旅中国 发布时间: 2024-07-23 作者: 马尚云
湖北卫视正在播出的大型公益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由知名作家羊角岩(刘小平)执导及撰稿,共六集,240分钟,一下子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它黄钟大吕式地演绎了长江大保护的故事,提炼出中国经验,传达出时代强音,堪称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
选准最佳角度,切入长江大保护场景
长江大保护,是当下最雄强、最庞杂,也最值得讲述的话题,但要讲好它,却往往“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为它过于庞大,涉及政治、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生态、地域、民俗、人性等方方面面,让人不知从何讲起。而一般性的题材,单个的事项,某时某刻的感受,在如此庞大的世象和如此宏观的题材面前,则总会感觉纤巧。但是,高明的艺术家,总会有办法的,贵在选择新颖独特的角度。比如打蛇,打在七寸上就刚刚好;比如驭牛,抓住牛鼻子就行。《留住长江的微笑》就是这样,它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就是选择讲述长江江豚保护的故事,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生活区域,江豚由濒危转为极危,又因为实施长江大保护,到去年新的一次长江科考时,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让观众看到长江大保护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
长江江豚高居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态指示性的物种。几千万年以来,长江是它们幸福的家园,它们与人类和谐生存,但是当进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等人类不良行为的不断增强,以及船舶航运量和水利建设的强度骤然增加,江豚的食物减少了,有的死亡江豚被解剖后竟然是空腹,江豚的生存空间严重被挤压,这就导致了江豚数量的急剧下滑。到2012年央视报道,仅剩下1012头江豚,且正以13.7%的速度在下滑。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江豚族群将像它们美丽的姐姐白鱀豚一样消亡。
在党中央倡导“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长江流域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各地党委政府,到科学家,到民间长江江豚保护组织,到“洗脚上岸”的普通渔民,大家共同发力,演绎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长江大保护之歌。如今,“化工围江”得到根本性的治理,非法捕捞、非法采砂全面取缔,三十多万长江渔民成功转产转业,“十年禁渔”已取得丰硕成果,山青了,水绿了,鱼多了,江豚在欢唱。
把握艺术深度,书写长江大保护传奇
《留住长江的微笑》有三四十年的历史纵深。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鲟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切之下,中科院水生所才成立了白鱀豚课题组,但是为时已晚,没几年,白鱀豚在长江里功能性消失。课题组转而研究白鱀豚的“丑表妹”长江江豚。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科学家的引领下,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广大渔民和公益志愿者加入到保护江豚的“大合唱”里来,他们中涌现出无数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故事。
主创团队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宜宾,到下游的长江入海口,从鄱阳湖到洞庭湖,行程一万四千公里,历时三年完成拍摄,让观众看到一个相当广阔的保护画卷。
长江大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一个宏大、壮阔、真实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曾经有过无数的非法采砂船疯狂掘金,曾经有过无数的非法渔具在江面上编织着江豚的死亡陷阱,曾经有过无以计数的排污口以发展的名义,日日夜夜向长江里倾泻可怕的污染物。这一切,《留住长江的微笑》都没有回避,更没有屏蔽,而是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留存着珍贵的影像。
勇攀思想高度,传达长江大保护经验
长江流域的江豚保护,有三种保护模式。一是“迁地保护”,即把部分江豚捕捉迁移到生存和保护条件较好的保护区。如湖北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由九十年代初捕捉投入五头江豚,发展到如今的百余头,成就十分显著,而期间还经历了2008年的百年未遇冰雪灾害,因湖面结冰导致江豚死伤过半,令人痛心。天鹅洲也是中科院水生所的重要科研成果。该基地保护江豚种质资源的经验,成为国际鲸类保护的一个成功范例,国际鲸类保护会议也因此在武汉召开。二是“就地保护”,即在长江天然环境下加以保护,其措施是大量减少人类活动,比如禁止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渔民转产上岸等。三是人工饲养。天鹅洲保护区和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等机构,近些年已经在人工饲养上取得很多成果,这些在该片中已经向观众具体呈现。
设立由国家林草局统一管理的长江江豚保护区,是一条重要的中国经验。长江江豚的习性,是以族群而集体行动,包括集体捕鱼等。保护区的设置,包括国家增加投资对于保护区内生态条件的改善等,对某一区域内江豚家族,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长江的难度在于,它不像对陆地野生动物的保护区一样,能全面限制人类活动。
长江大保护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则在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它能有效地组织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长江大保护中来。正如时任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所说:“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把它干成。”
纪录片的第六集是《任重道远》,它带给我们忧患意识。长江的水生生物,在资源调查中发现,443种中就有135种没有找到,尤其是一些珍稀物种仍处于濒危状态。有专家指出,长江生态的恶化,还没有达到拐点,没有到达U字形的底部。看完本片,我们强烈地意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长江大保护工作,还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留住长江的微笑》主创团队牵头人羊角岩,是我熟悉的宜昌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我在宜昌工作多年,宜昌近些年来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生动实践,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也曾参与其中,努力奋斗过。宜昌的葛洲坝大坝下游一直到胭脂坝江面上,近些年来活跃着17头长江江豚,是宜昌的一大景观。正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在本片中所说,宜昌是长江上唯一市民容易观看江豚的城市,长江江豚正成为宜昌市的一大城市名片。这都是非常可喜的。
羊角岩或许正是从宜昌的这些令人欣喜的成绩和变迁中得到灵感,并进而潜心创作出如此厚重的大型公益纪录片。总之,这应该是长江大保护进程中的一大重要文艺收获。
本文作者,文化人的知心朋友马尚云
(作者系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图片摄影:杨河)
来源:
文旅中国 作者:
马尚云
发布时间:
2024-07-23
湖北卫视正在播出的大型公益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由知名作家羊角岩(刘小平)执导及撰稿,共六集,240分钟,一下子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它黄钟大吕式地演绎了长江大保护的故事,提炼出中国经验,传达出时代强音,堪称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
选准最佳角度,切入长江大保护场景
长江大保护,是当下最雄强、最庞杂,也最值得讲述的话题,但要讲好它,却往往“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为它过于庞大,涉及政治、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生态、地域、民俗、人性等方方面面,让人不知从何讲起。而一般性的题材,单个的事项,某时某刻的感受,在如此庞大的世象和如此宏观的题材面前,则总会感觉纤巧。但是,高明的艺术家,总会有办法的,贵在选择新颖独特的角度。比如打蛇,打在七寸上就刚刚好;比如驭牛,抓住牛鼻子就行。《留住长江的微笑》就是这样,它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就是选择讲述长江江豚保护的故事,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生活区域,江豚由濒危转为极危,又因为实施长江大保护,到去年新的一次长江科考时,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实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让观众看到长江大保护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
长江江豚高居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态指示性的物种。几千万年以来,长江是它们幸福的家园,它们与人类和谐生存,但是当进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等人类不良行为的不断增强,以及船舶航运量和水利建设的强度骤然增加,江豚的食物减少了,有的死亡江豚被解剖后竟然是空腹,江豚的生存空间严重被挤压,这就导致了江豚数量的急剧下滑。到2012年央视报道,仅剩下1012头江豚,且正以13.7%的速度在下滑。科学家预言,再过十年,江豚族群将像它们美丽的姐姐白鱀豚一样消亡。
在党中央倡导“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长江流域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各地党委政府,到科学家,到民间长江江豚保护组织,到“洗脚上岸”的普通渔民,大家共同发力,演绎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长江大保护之歌。如今,“化工围江”得到根本性的治理,非法捕捞、非法采砂全面取缔,三十多万长江渔民成功转产转业,“十年禁渔”已取得丰硕成果,山青了,水绿了,鱼多了,江豚在欢唱。
把握艺术深度,书写长江大保护传奇
《留住长江的微笑》有三四十年的历史纵深。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鲟的了解还非常有限,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切之下,中科院水生所才成立了白鱀豚课题组,但是为时已晚,没几年,白鱀豚在长江里功能性消失。课题组转而研究白鱀豚的“丑表妹”长江江豚。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科学家的引领下,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广大渔民和公益志愿者加入到保护江豚的“大合唱”里来,他们中涌现出无数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故事。
主创团队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宜宾,到下游的长江入海口,从鄱阳湖到洞庭湖,行程一万四千公里,历时三年完成拍摄,让观众看到一个相当广阔的保护画卷。
长江大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一个宏大、壮阔、真实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曾经有过无数的非法采砂船疯狂掘金,曾经有过无数的非法渔具在江面上编织着江豚的死亡陷阱,曾经有过无以计数的排污口以发展的名义,日日夜夜向长江里倾泻可怕的污染物。这一切,《留住长江的微笑》都没有回避,更没有屏蔽,而是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留存着珍贵的影像。
勇攀思想高度,传达长江大保护经验
长江流域的江豚保护,有三种保护模式。一是“迁地保护”,即把部分江豚捕捉迁移到生存和保护条件较好的保护区。如湖北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由九十年代初捕捉投入五头江豚,发展到如今的百余头,成就十分显著,而期间还经历了2008年的百年未遇冰雪灾害,因湖面结冰导致江豚死伤过半,令人痛心。天鹅洲也是中科院水生所的重要科研成果。该基地保护江豚种质资源的经验,成为国际鲸类保护的一个成功范例,国际鲸类保护会议也因此在武汉召开。二是“就地保护”,即在长江天然环境下加以保护,其措施是大量减少人类活动,比如禁止非法捕捞、非法采砂、非法排污,渔民转产上岸等。三是人工饲养。天鹅洲保护区和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等机构,近些年已经在人工饲养上取得很多成果,这些在该片中已经向观众具体呈现。
设立由国家林草局统一管理的长江江豚保护区,是一条重要的中国经验。长江江豚的习性,是以族群而集体行动,包括集体捕鱼等。保护区的设置,包括国家增加投资对于保护区内生态条件的改善等,对某一区域内江豚家族,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长江的难度在于,它不像对陆地野生动物的保护区一样,能全面限制人类活动。
长江大保护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则在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它能有效地组织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长江大保护中来。正如时任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所说:“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把它干成。”
纪录片的第六集是《任重道远》,它带给我们忧患意识。长江的水生生物,在资源调查中发现,443种中就有135种没有找到,尤其是一些珍稀物种仍处于濒危状态。有专家指出,长江生态的恶化,还没有达到拐点,没有到达U字形的底部。看完本片,我们强烈地意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长江大保护工作,还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留住长江的微笑》主创团队牵头人羊角岩,是我熟悉的宜昌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我在宜昌工作多年,宜昌近些年来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生动实践,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也曾参与其中,努力奋斗过。宜昌的葛洲坝大坝下游一直到胭脂坝江面上,近些年来活跃着17头长江江豚,是宜昌的一大景观。正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在本片中所说,宜昌是长江上唯一市民容易观看江豚的城市,长江江豚正成为宜昌市的一大城市名片。这都是非常可喜的。
羊角岩或许正是从宜昌的这些令人欣喜的成绩和变迁中得到灵感,并进而潜心创作出如此厚重的大型公益纪录片。总之,这应该是长江大保护进程中的一大重要文艺收获。
本文作者,文化人的知心朋友马尚云
(作者系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图片摄影: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