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9-20 作者: 文学院 王贵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由湖北、山西两省共同举办的第二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于9月10日上午在江城武汉开幕,再次开启以“抒写新史诗,再攀新高峰”为主题的文学交流对话活动,这是两省文学工作者以《讲话》精神为指引,共担新使命、共创新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学勇攀高峰,再创辉煌的重要行动。
黄河与长江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2019年首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在山西成功举办,在全国文学界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五年后的当下,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学工作者再次聚首,在9月10日-13日深入湖北武汉、黄冈、黄梅、黄石等地开展文学对话之旅,纵论长江与黄河文学,共同描绘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华章。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静峰,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主持开幕式。新时代山西文学“晋旅”和湖北文学“鄂军”的名家新秀代表,来自《收获》《长篇小说选刊》《莽原》《山东文学》《红岩》《湖南文学》《清明》《雨花》《中国三峡》等国内重要文学期刊及黄河、长江流域文学名刊编辑,湖北文学期刊《长江文艺》《长江丛刊》《芳草》《三峡文学》部分编辑,以及新华社、湖北日报、极目新闻、长江日报等湖北重要新闻媒体记者共40余人全程参加了活动。
一个打造文坛品牌的创新之举
阎晶明副主席、蔡静峰副部长、山西作协李骏虎主席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回顾了黄河、长江作为中华文学的两大源头,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开创了中华文学浩瀚文脉的伟大历史;肯定了晋鄂两地文缘交流深厚,在现实主义创作上互鉴互学、交相辉映的文学成就,对“长江黄河文学对话”的创新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阎晶明副主席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他参加了两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感受很深,长江黄河的文学对话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好选题,本次活动较第一届有所扩盘,除了鄂晋的作家,圈子已扩展到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学期刊编辑家、作家朋友们,这对文学对话的深入开展更有利。阎晶明副主席希望“长江与黄河对话”活动能持续举办并更有主题性,进而产生溢出效应,不光在文学界,在整个文化界甚至社会各界都产生可广泛参与的议题。阎晶明副主席强调指出“希望长江与黄河或者黄河与长江的文学对话,真正能够变成一个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有影响力的品牌,甚至有可能变成一个推动优秀文学作品涌现的良好的优秀平台”。
蔡静峰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举办“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目的就是在通过文学对话,深入地挖掘长江、黄河的丰厚文化内涵,推动长江、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次对话是湖北省政府即将举办的以“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为主题的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前奏,希望湖北、山西以及长江、黄河流域各兄弟省市文学工作者深入探讨长江与黄河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促进长江黄河流域文学艺术共同繁荣发展。
李骏虎主席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对推动山西文学发展的意义,他说2019年首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彰显了在母亲河滋养下守正创新的文学活动品牌效应,以长江和黄河的名义开展的文学对话,既是对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文学阐释,相信通过这种交流学习对话,会为山西省新时代文学交流水平提高和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们还举行了主题对话会,大家各抒己见。山西作协原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锐峰说,希望像这样的论坛长期办下去,设立一个长江黄河的文学奖。安徽《清明》主编赵宏兴认为长江与黄河的文学对话是一次跨地域跨时间的文化盛宴,也是一次心理与精神的深刻交流,期待这样的文学对话有一个长效机制能够持续办下去。河南《莽原》主编李清源评价说办这个活动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长江与黄河对话这个主题可以容纳很多文学内容,这么好的创意应该好好经营,他表示非常愿意下一届由河南承办。与会嘉宾也纷纷就如何更好打造“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品牌献计献策。
两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碰撞
9月10日下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走进长江边的黄鹤楼,开展“黄鹤楼与鹳雀楼的文学守望”主题对话,来自山西和湖北两地的作家评论家共论文学与地理、文学与历史。山西作协原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锐锋分享了《历史关怀中的文学叙述》,山西作协副主席、太原大学教授、评论家王春林分享了《略论新时期山西文学的多元构成》,湖北作协副主席、诗人张执浩分享了《文学的照见与召唤功能》,湖北作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评论家周新民分享了《文学资源转换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发展新态势》。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居蛇山而望长江;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依黄河而眺华山,在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也屡遭天灾人祸,在历史上屡毁屡建。
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蔡家园主持对话,并提出文学地理学的感慨,“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座楼始终屹立在长江之滨、黄河之畔?又是什么原因吸引了历朝历代如此多文人墨客登临咏叹?”“是诗歌,楼因诗而屹立不倒,诗因楼而珠玉生辉。浩荡的地理长河奔涌不息,最终升腾为浩瀚的文学长河,诗与楼相融合,铸成了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地标。”
张执浩在对话中阐释了文学与地理命名的关系。
他认为“凡是没有被文学之光探照过,尤其是没有被诗歌的语言闪电划亮过的地方,无论它多么优美丰饶,都不过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偏僻贫瘠之乡。”
鹳雀楼、黄鹤楼的不朽得益于诗歌的“照见”。《登鹳雀楼》在张执浩看来“充满了博大而磅礴的生命气象,这种气象其实就是人之为人的宇宙观。”崔颢的《黄鹤楼》是诞生在诗人仕途不顺或失意之后,它见证了“中国古代诗人身上一种隐秘而伟大的力量——绝处逢生的能力”,当他们现实生活破灭时,却惊觉发现了自己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诗人。
张执浩认为崔颢的提笔赋诗完成了身份由幽冥到璀璨的转换,奠定了黄鹤楼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超越了一座楼在建筑学上的地位,赋予了它独特的精神坐标气质。
张锐锋纵论文学与历史,他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楚国历史和故事讲起,认为文学不断重建历史现场,让我们对历史作出重新解读,唤起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与创造力。
什么样的文学可以历经时间的检验而不朽?山西评论家王春林站在历史的高处,细数了多个山西文学的高光时刻,比如,20世纪80年代文学晋军崛起,讲叙山西文学多元构成的多种表现形式,理顺山西文学多种创作潮流背后的历史逻辑。
文学创作资源是文学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下与以往有何异同?湖北评论家周新民同样站在历史节点上,观照新时期和新时代两个时期文学史。他认为新时期文学创作资源总体上比较倚重西方资源,这在当时有其历史合理性;在新时代文学资源相应地由西方转向中国古典资源。他列举了一批优秀作品所展现的新时代长篇小说的新质地,如全方位观照现实的能力得以提升;对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有了新思考;审美趣味上追求雅俗交融;新时期的先锋探索开始转向借鉴古典资源得以重现光彩等,他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美学精神。这些都是中国文学由高原走向高峰的思想资源上的保证。”
第一场晋鄂作家评论家的思想碰撞涉及文学在时(历史)空(地理)两个层面的存在状况,以及彼此对视的辩证关系,4位对话作家评论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启迪了与会者拓宽思路去理解文学。
9月11日下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下基层进校园,走进黄冈师范学院,欣赏了黄师学生的文艺表演,和黄冈文学工作者及学院师生在该院音乐厅展开第二场主题对话:“大江大河——鄂晋文学的地理密码”,湖北作协文学院院长、《长江丛刊》社长主编胡翔主持对话。
山西作家王祥夫分享了《好的小说内部都有着非凡的空间》,山西诗人张二棍分享了《江河自有诗意,文学不问晋鄂》,湖北作家晓苏分享了《地域文化与小说创作》,湖北作家普玄分享了《在江河中发现:文化符号的新元素和新故事》,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方星移分享了《苏东坡的黄州风流》,湖北青年作家匡彬(笔名废斯人)分享了《守正创新,青年小说创作的突破》。
王祥夫是短篇小说家,他具体谈了短篇小说的重点,那就是“重量”和“结构”。他认为作家应该是独唱者,唯此才能显出地域在创作中的差异性。诗人张二棍在对话中直言所谓地理密码是山川交织、人情往来、风俗更易等等一切的总和,是一方水土的千万生灵相互之间隐秘而感人的爱恨情仇。文学的地域性不只是方言运用、人物状态和故事场域,更深层次来说,是从一方水土在时空之中挖掘出人类永不磨灭的精神共性,然后放置在文本中,进行有情有义的思考和无拘无束的叙事。地理的密码永远滋养着作家创作,但作家也要寻求突破。张二棍坦言他的地理密码在无休止的迁徙,而自己也在行走和思考的过程之中。
湖北作协原副主席晓苏也是位短篇小说家,他将文学表达视域中的地域文化概括为三点,开放多元的风景画、独特奇异的风情画和意味深长的风俗画。他结合作品对地域与文学关系作了幽默风趣的解读。湖北作协副主席、作家普玄发现关公从山西来到湖北期间完成了文化转型,由内陆文化向水文化转变。青年作家废斯人来自大别山区,他从自己的起名说起,谈到大山的森林和水对自己心灵和悟性的滋养,表示民间、基层、乡土、乡情等地域元素是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方星移教授给大家分析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世界和黄州风流的文化价值。
第二次思想碰撞是纯粹的作家论道,从生活和创作经验而非宏大理论的角度去解读地域密码与文学的关系,对话中充满激情和悟性。
两次主题对话会立意各异,风格不同,但效果良好。湖北省作协文学创作院院长胡翔评价说,这是别开生面的高质量文学对话,也是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文学事件。
三次引人入胜的文化探访
9月11日上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走进黄冈探访东坡赤壁,追寻一千年前苏东坡的足迹。作家们探访碑阁,瞻仰书写《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二赋堂”,欣赏苏东坡真迹书法的碑拓,领略苏东坡醉后的狂草;站上江水已改道的赤壁矶,遥想当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情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空皆可变,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却可不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传统文人的立世原则,在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看来,“苏东坡身上集合了中国文人所有的优点,他晚年评价自己的人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全是他的贬谪之地,可见他的胸怀与境界。”
《雨花》杂志执行副主编、诗人育邦,曾发表过关于苏轼的诗,对苏东坡豁达乐观,从容智慧的人生很仰慕。这次来东坡赤壁,不禁感慨万千,他认为“安心此处”的东坡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该契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上令人高山仰止,他还是个说不尽的人物,一个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作家们感慨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苏东坡,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文化宝藏中吸收到对自己人生和创作有益的成分。这次东坡赤壁文化之旅有助于完成自己文格乃至人格的净化与提升。
9月12日下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开始第二次文化之旅,走进禅宗祖庭黄梅五祖寺,探寻禅宗文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作家们游禅寺,读偈语,品禅茶,悟禅道,听禅史,对禅的精神进行深入了解,禅宗讲求定心,静虑,虚灵宁静摒弃外相,追求重返自性。这让作家有了新的感悟。山西诗人张二棍认为禅学主求内,文学要观外,表面上是对矛盾,但作家反映生活时必须要保持距离感和独立性,面对大千红尘不被同化,定心静虑非常重要。很多作家幽默地表示这次禅宗文化之旅自已虽然没能像慧能祖师那样瞬间开悟,但也从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中撷取到了创作热情和灵感,收获良多。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9月13日下午,长江黄河文学对话活动走进黄石西塞山――一座中国文学史和军事史上的著名要塞,作家们登要塞观江景,抚古追昔,感受诗人刘禹锡诗中大一统的家国情怀和沉郁悲凉的离乱之悲。作家们表示,将家国情怀和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应被传承发扬。
三次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让参加活动的每个人都感触颇深,丰厚的长江文化、荆楚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文化自信,培育了作家们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在三天时间里,40余位来自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作家,编辑家们行走在鄂东南的大地上,在文化之旅和交流对话中相互砥砺,互相学习,亲亲与共,结下了深厚友谊,碰撞出思想火花,大家期待写出更好的作品。第二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获得了圆满成功。
来源:
作者:
文学院 王贵平
发布时间:
2024-09-2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由湖北、山西两省共同举办的第二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于9月10日上午在江城武汉开幕,再次开启以“抒写新史诗,再攀新高峰”为主题的文学交流对话活动,这是两省文学工作者以《讲话》精神为指引,共担新使命、共创新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学勇攀高峰,再创辉煌的重要行动。
黄河与长江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2019年首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在山西成功举办,在全国文学界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五年后的当下,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学工作者再次聚首,在9月10日-13日深入湖北武汉、黄冈、黄梅、黄石等地开展文学对话之旅,纵论长江与黄河文学,共同描绘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华章。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静峰,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主持开幕式。新时代山西文学“晋旅”和湖北文学“鄂军”的名家新秀代表,来自《收获》《长篇小说选刊》《莽原》《山东文学》《红岩》《湖南文学》《清明》《雨花》《中国三峡》等国内重要文学期刊及黄河、长江流域文学名刊编辑,湖北文学期刊《长江文艺》《长江丛刊》《芳草》《三峡文学》部分编辑,以及新华社、湖北日报、极目新闻、长江日报等湖北重要新闻媒体记者共40余人全程参加了活动。
一个打造文坛品牌的创新之举
阎晶明副主席、蔡静峰副部长、山西作协李骏虎主席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回顾了黄河、长江作为中华文学的两大源头,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开创了中华文学浩瀚文脉的伟大历史;肯定了晋鄂两地文缘交流深厚,在现实主义创作上互鉴互学、交相辉映的文学成就,对“长江黄河文学对话”的创新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阎晶明副主席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他参加了两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感受很深,长江黄河的文学对话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好选题,本次活动较第一届有所扩盘,除了鄂晋的作家,圈子已扩展到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学期刊编辑家、作家朋友们,这对文学对话的深入开展更有利。阎晶明副主席希望“长江与黄河对话”活动能持续举办并更有主题性,进而产生溢出效应,不光在文学界,在整个文化界甚至社会各界都产生可广泛参与的议题。阎晶明副主席强调指出“希望长江与黄河或者黄河与长江的文学对话,真正能够变成一个在当代中国文学界有影响力的品牌,甚至有可能变成一个推动优秀文学作品涌现的良好的优秀平台”。
蔡静峰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举办“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目的就是在通过文学对话,深入地挖掘长江、黄河的丰厚文化内涵,推动长江、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次对话是湖北省政府即将举办的以“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为主题的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前奏,希望湖北、山西以及长江、黄河流域各兄弟省市文学工作者深入探讨长江与黄河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促进长江黄河流域文学艺术共同繁荣发展。
李骏虎主席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对推动山西文学发展的意义,他说2019年首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彰显了在母亲河滋养下守正创新的文学活动品牌效应,以长江和黄河的名义开展的文学对话,既是对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文学阐释,相信通过这种交流学习对话,会为山西省新时代文学交流水平提高和繁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嘉宾们还举行了主题对话会,大家各抒己见。山西作协原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锐峰说,希望像这样的论坛长期办下去,设立一个长江黄河的文学奖。安徽《清明》主编赵宏兴认为长江与黄河的文学对话是一次跨地域跨时间的文化盛宴,也是一次心理与精神的深刻交流,期待这样的文学对话有一个长效机制能够持续办下去。河南《莽原》主编李清源评价说办这个活动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长江与黄河对话这个主题可以容纳很多文学内容,这么好的创意应该好好经营,他表示非常愿意下一届由河南承办。与会嘉宾也纷纷就如何更好打造“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品牌献计献策。
两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碰撞
9月10日下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走进长江边的黄鹤楼,开展“黄鹤楼与鹳雀楼的文学守望”主题对话,来自山西和湖北两地的作家评论家共论文学与地理、文学与历史。山西作协原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张锐锋分享了《历史关怀中的文学叙述》,山西作协副主席、太原大学教授、评论家王春林分享了《略论新时期山西文学的多元构成》,湖北作协副主席、诗人张执浩分享了《文学的照见与召唤功能》,湖北作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评论家周新民分享了《文学资源转换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发展新态势》。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居蛇山而望长江;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依黄河而眺华山,在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也屡遭天灾人祸,在历史上屡毁屡建。
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蔡家园主持对话,并提出文学地理学的感慨,“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座楼始终屹立在长江之滨、黄河之畔?又是什么原因吸引了历朝历代如此多文人墨客登临咏叹?”“是诗歌,楼因诗而屹立不倒,诗因楼而珠玉生辉。浩荡的地理长河奔涌不息,最终升腾为浩瀚的文学长河,诗与楼相融合,铸成了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地标。”
张执浩在对话中阐释了文学与地理命名的关系。
他认为“凡是没有被文学之光探照过,尤其是没有被诗歌的语言闪电划亮过的地方,无论它多么优美丰饶,都不过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偏僻贫瘠之乡。”
鹳雀楼、黄鹤楼的不朽得益于诗歌的“照见”。《登鹳雀楼》在张执浩看来“充满了博大而磅礴的生命气象,这种气象其实就是人之为人的宇宙观。”崔颢的《黄鹤楼》是诞生在诗人仕途不顺或失意之后,它见证了“中国古代诗人身上一种隐秘而伟大的力量——绝处逢生的能力”,当他们现实生活破灭时,却惊觉发现了自己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诗人。
张执浩认为崔颢的提笔赋诗完成了身份由幽冥到璀璨的转换,奠定了黄鹤楼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超越了一座楼在建筑学上的地位,赋予了它独特的精神坐标气质。
张锐锋纵论文学与历史,他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和楚国历史和故事讲起,认为文学不断重建历史现场,让我们对历史作出重新解读,唤起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与创造力。
什么样的文学可以历经时间的检验而不朽?山西评论家王春林站在历史的高处,细数了多个山西文学的高光时刻,比如,20世纪80年代文学晋军崛起,讲叙山西文学多元构成的多种表现形式,理顺山西文学多种创作潮流背后的历史逻辑。
文学创作资源是文学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下与以往有何异同?湖北评论家周新民同样站在历史节点上,观照新时期和新时代两个时期文学史。他认为新时期文学创作资源总体上比较倚重西方资源,这在当时有其历史合理性;在新时代文学资源相应地由西方转向中国古典资源。他列举了一批优秀作品所展现的新时代长篇小说的新质地,如全方位观照现实的能力得以提升;对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有了新思考;审美趣味上追求雅俗交融;新时期的先锋探索开始转向借鉴古典资源得以重现光彩等,他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美学精神。这些都是中国文学由高原走向高峰的思想资源上的保证。”
第一场晋鄂作家评论家的思想碰撞涉及文学在时(历史)空(地理)两个层面的存在状况,以及彼此对视的辩证关系,4位对话作家评论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启迪了与会者拓宽思路去理解文学。
9月11日下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下基层进校园,走进黄冈师范学院,欣赏了黄师学生的文艺表演,和黄冈文学工作者及学院师生在该院音乐厅展开第二场主题对话:“大江大河——鄂晋文学的地理密码”,湖北作协文学院院长、《长江丛刊》社长主编胡翔主持对话。
山西作家王祥夫分享了《好的小说内部都有着非凡的空间》,山西诗人张二棍分享了《江河自有诗意,文学不问晋鄂》,湖北作家晓苏分享了《地域文化与小说创作》,湖北作家普玄分享了《在江河中发现:文化符号的新元素和新故事》,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方星移分享了《苏东坡的黄州风流》,湖北青年作家匡彬(笔名废斯人)分享了《守正创新,青年小说创作的突破》。
王祥夫是短篇小说家,他具体谈了短篇小说的重点,那就是“重量”和“结构”。他认为作家应该是独唱者,唯此才能显出地域在创作中的差异性。诗人张二棍在对话中直言所谓地理密码是山川交织、人情往来、风俗更易等等一切的总和,是一方水土的千万生灵相互之间隐秘而感人的爱恨情仇。文学的地域性不只是方言运用、人物状态和故事场域,更深层次来说,是从一方水土在时空之中挖掘出人类永不磨灭的精神共性,然后放置在文本中,进行有情有义的思考和无拘无束的叙事。地理的密码永远滋养着作家创作,但作家也要寻求突破。张二棍坦言他的地理密码在无休止的迁徙,而自己也在行走和思考的过程之中。
湖北作协原副主席晓苏也是位短篇小说家,他将文学表达视域中的地域文化概括为三点,开放多元的风景画、独特奇异的风情画和意味深长的风俗画。他结合作品对地域与文学关系作了幽默风趣的解读。湖北作协副主席、作家普玄发现关公从山西来到湖北期间完成了文化转型,由内陆文化向水文化转变。青年作家废斯人来自大别山区,他从自己的起名说起,谈到大山的森林和水对自己心灵和悟性的滋养,表示民间、基层、乡土、乡情等地域元素是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方星移教授给大家分析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世界和黄州风流的文化价值。
第二次思想碰撞是纯粹的作家论道,从生活和创作经验而非宏大理论的角度去解读地域密码与文学的关系,对话中充满激情和悟性。
两次主题对话会立意各异,风格不同,但效果良好。湖北省作协文学创作院院长胡翔评价说,这是别开生面的高质量文学对话,也是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文学事件。
三次引人入胜的文化探访
9月11日上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走进黄冈探访东坡赤壁,追寻一千年前苏东坡的足迹。作家们探访碑阁,瞻仰书写《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二赋堂”,欣赏苏东坡真迹书法的碑拓,领略苏东坡醉后的狂草;站上江水已改道的赤壁矶,遥想当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情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空皆可变,但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却可不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传统文人的立世原则,在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看来,“苏东坡身上集合了中国文人所有的优点,他晚年评价自己的人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全是他的贬谪之地,可见他的胸怀与境界。”
《雨花》杂志执行副主编、诗人育邦,曾发表过关于苏轼的诗,对苏东坡豁达乐观,从容智慧的人生很仰慕。这次来东坡赤壁,不禁感慨万千,他认为“安心此处”的东坡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该契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苏东坡不仅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上令人高山仰止,他还是个说不尽的人物,一个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作家们感慨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苏东坡,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文化宝藏中吸收到对自己人生和创作有益的成分。这次东坡赤壁文化之旅有助于完成自己文格乃至人格的净化与提升。
9月12日下午,“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活动开始第二次文化之旅,走进禅宗祖庭黄梅五祖寺,探寻禅宗文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作家们游禅寺,读偈语,品禅茶,悟禅道,听禅史,对禅的精神进行深入了解,禅宗讲求定心,静虑,虚灵宁静摒弃外相,追求重返自性。这让作家有了新的感悟。山西诗人张二棍认为禅学主求内,文学要观外,表面上是对矛盾,但作家反映生活时必须要保持距离感和独立性,面对大千红尘不被同化,定心静虑非常重要。很多作家幽默地表示这次禅宗文化之旅自已虽然没能像慧能祖师那样瞬间开悟,但也从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中撷取到了创作热情和灵感,收获良多。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9月13日下午,长江黄河文学对话活动走进黄石西塞山――一座中国文学史和军事史上的著名要塞,作家们登要塞观江景,抚古追昔,感受诗人刘禹锡诗中大一统的家国情怀和沉郁悲凉的离乱之悲。作家们表示,将家国情怀和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应被传承发扬。
三次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让参加活动的每个人都感触颇深,丰厚的长江文化、荆楚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文化自信,培育了作家们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在三天时间里,40余位来自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作家,编辑家们行走在鄂东南的大地上,在文化之旅和交流对话中相互砥砺,互相学习,亲亲与共,结下了深厚友谊,碰撞出思想火花,大家期待写出更好的作品。第二届“长江与黄河文学对话”获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