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家茶馆 > 作家零距离

以笔为杖,探向人性深处的暗礁与微光
——专访宜昌籍著名女作家、人民文学奖获得者姚鄂梅

来源: 宜昌作家    发布时间: 2025-06-16    作者: 阮仲谋

“在小说《不会飞的海燕》中,姚鄂梅隐身静水流深的叙述背后,将全部光束投向一个平凡小城女性的生命史。原来,无声走过的路上也暗布惊雷,凡俗人生里也凝结着时代之变。这是千千万万‘海燕’中的一个,从未在天际与浪尖飞翔过,然而,她在大地上找到了生的尊严。”

2025年5月1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25当代文学之夜”在河南郑州举办,揭晓并颁发了2024年度长篇小说五佳和《当代》文学拉力赛各奖项。宜昌籍著名女作家姚鄂梅的《不会飞的海燕》获得第二十六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长篇小说奖。评委会授予《不会飞的海燕》的授奖词形象生动且凝练。

谈到作品获奖,姚鄂梅感慨地说,非常感谢《当代》杂志对她的垂爱与信任,2005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就发表在《当代》,当时也获得了拉力赛的冠军。“除了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感谢《当代》杂志,我还要感谢选出这个冠军的我的读者,感谢我作品当中的很多小人物,感谢他们,在我散步时、做饭时、拖地时、洗衣服时,他们以不可捉摸的方式呼唤我,把我拉向桌边,我非常感谢这些人物,他们点亮了我的作品。”姚鄂梅的感言情感真切、富有韵味,如同她的性格一般。

1968年底,姚鄂梅出生在鄂西的清江边,1987年的冬天,在宜都县城,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可以定期阅读《星星诗刊》《诗刊》等刊物的地方。正是这些诗刊,让她痴迷于诗歌,并最终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以其沉稳而坚实的笔力,独到而深邃的洞察力,创作并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钟山》《花城》《上海文学》《长江文艺》《大家》《山花》等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深受文学界和读者广泛好评的优秀作品,许多作品多次被选刊及各种年度选本选载,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长江文艺》奖等。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重要坐标。

几十年的创作中,她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轨迹,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擅长描摹弱势群体中女性与家庭内部的幽微境遇,用平等的眼光和悲悯的情怀,捕捉社会处境背后的精神状况与人的尊严,以其充沛的想象力、高放的写作视野和深湛的思想力度备受瞩目。如《狡猾的父亲》《穿铠甲的人》《贴地飞行》等作品,都生动展现了她在挖掘人性、贴近现实的独特视角。她的小说《背风处》2021年在《当代》第4期发表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先后选载,备受好评。作品收入小说集《家庭生活》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后,曾连续5次加印,并入选豆瓣图书榜单2021年度十佳国内原创小说。

“家乡和童年记忆,是我人生的基调,是写作的无尽源泉。人永远不可能跟他的出生地告别,那就像与生俱来的胎记一样难以清除。”姚鄂梅称自己是从宜都农村走出来的一位写作者,谈到家乡时,她的言语里流露出的是自然、随和、亲切。在谈到她对社会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与书写时,姚鄂梅坦然道:“无论是写弱势群体的生存,还是写女性的抗争与自我救赎,我力求让小说里的人物在现实里活得更好。”

地域写作是一个作家的起点,也是精神的归处

记者:鄂梅老友你好,非常感谢你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

姚鄂梅:仲谋你好。时间过得真快,记得我们第一次认识,是在1994年的春天,当时,我们一起参加了由《北京文学》杂志社和宜昌市文联联合举办的主题为长江三峡行的笔会活动。那时候,我们都才20多岁,可一转眼,就已经30多年了。

非常感谢家乡的媒体和朋友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注和关心。某种程度上讲,我感觉自己从没真正离开过家乡。

记者:你从宜昌到上海的人生经历,对你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你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姚鄂梅:通常这些问题我是不会去考虑的,也没有必要去考虑它,我只是一个埋头写作的人,通过写作,慢慢探讨困惑着我的东西,表达生活中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复杂情绪,我不会关心自己在此地是如何写的,在彼地又是如何写的,对我而言,创作恰如一个独立的生命,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不管我把故事发生地放在宜昌,还是上海,或者某个虚拟的地方,我的思考肯定都是超越这些地名的。

记者:你身居上海,但许多作品背景都是在小城市或者乡村,在阅读你的作品时,有时会想到这些作品就是以宜昌或者宜都为背景创作的,讲述的也都是鄂西峡江的风情人文。你如何看待“地域写作”?在作品中如何构建独特的“家乡叙事”?

姚鄂梅:地域写作是一个作家的起点,也是精神的归处。但在构建“家乡叙事”时,我会刻意避免标签化的风情描写。比如《贴地飞行》中进城务工者的“痴心妄想”,表面写城市漂泊,内核仍是峡江人骨子里的倔强:他们不再满足温饱,而是带着与城市平起平坐的底气闯荡。地域写作的终极意义,在于用方寸之地叩击普遍人性。我的三峡书写从不耽溺怀旧,而是将方言的节奏、巫气的民间逻辑融入现代性困境,就像我的中篇小说《北方密码》里那个穿黄裙子的母亲,她的北方记忆在南方小城发酵成格格不入的诗意,地域的异质感,恰恰成了人性共情的桥梁。

我喜欢选择多棱镜般的视角,来呈现伦理的复杂性

记者:你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写的都是普通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你希望通过作品传达怎样的女性声音?你如何看待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变化?

姚鄂梅:是的,我更关注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承载着社会的双重期待:既要独立能干,又需隐忍牺牲,像一块永远“能修补一切”的橡皮。在我看来,她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不同,最终却难逃某种共同的命运,比如《衣物语》里的小城女孩,以服饰为铠甲对抗日常的挤压;又如《西门坡》中建立女性公社的流亡者,在“出走”中寻找救赎的可能。

当代女性正经历着角色的剧烈嬗变。她们不再甘做父权移交链条中的“邮包”,却在觉醒中遭遇更为复杂的困境:《少年前传》里的母亲们以献祭式的付出绑架子女成长,《柜中骷髅》中程姐因为生理残缺陷入自我否定。这些矛盾揭示了一个真相:社会一面鼓励女性挣脱枷锁,一面又用新的规训去束缚她们。

我觉得我的工作有点像“救生员”,打捞那些沉浮于困境的女性,通过文字演绎她们的人生,展示她们“这样活过”。

记者:你的作品善于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你是如何通过个体故事来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的?

姚鄂梅:我常常被生活的琐碎所吸引,那里藏着最真实的时代印记。我写的个体,并不是对宏大叙事的注脚,而是鲜活的生命本身,比如菜场里为几毛钱争执的妇女、集市上守着小店的老人、在时代浪潮中颠沛流离的异乡客。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求存,就是时代最细微的脉动。

我不刻意追求全景,只沉入具体的人心。当一个人物的命运因政策变更、经济起伏或观念更迭而发生转折时,时代的影子便自然投射其上,并留下或深或浅的擦痕。与其说我对那些擦痕感兴趣,不如说我对那些擦痕的形状、深浅和颜色之类的细节更感兴趣。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总是令人如获至宝。

记者:小说集《家庭生活》收入了你的《基因的秘密》《外婆要来了》《柜中骷髅》(又名《背风处》)《游刃有余》4部中篇小说。这4部小说聚焦家庭伦理,探讨了亲情、爱情、婚姻等主题。在这些作品中,你的视角独特、文字冷峻,有一种很强的疼痛感。你是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到这些素材的?如何看待当代家庭关系的变化?在作品中如何呈现复杂的家庭伦理?

姚鄂梅:你对《家庭生活》这部小说集的解读是很敏锐的。这4部中篇小说的素材,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菜市场的闲聊、医院走廊的叹息、突然沉默的邻居。我不过是个生活的“拾荒者”,把那些被忽略的疼痛捡起来,放进了故事里。

当代家庭关系像一面被反复擦拭的镜子,看似光洁,照出来的却是裂痕。传统“家国同构”的框架解体后,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正腐蚀着以“情”为根基的伦理。亲情变得功利,婚姻沦为交换,而女性往往在育儿与生计的双轨上疲惫地奔跑。比如《柜中骷髅》里,程姐为保全婚姻亲自给丈夫物色情人,这种扭曲的“牺牲”,正是家庭权力失衡的缩影。

我喜欢选择多棱镜般的视角,来呈现伦理的复杂性。《基因的秘密》里“妹妹”作为旁观者,始终隔着一层纱观察着姐姐的苦难;《外婆要来了》中的李南直接参与婴儿的贩卖,在“善意”与罪恶间挣扎。在作品中,我不给人物贴善恶的标签,他们都举着“爱与责任”的旗帜,却在暗处利己而行,就像《游刃有余》中,善良如何将家庭拖入绝境?答案就藏在人性模糊的灰尘里。

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不能变成小说的

记者:《贴地飞行》讲述了一群农村年轻人为生活所迫进城打工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这部小说关注农村青年的命运,展现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追求。您如何看待“底层”写作的意义?在作品中如何呈现小人物的尊严与力量?

姚鄂梅:这部小说的创作源起一个快递员,我当时住的房子是没有电梯的,有一天我碰到一个小伙子,他不像别人爬楼爬得沉甸甸的,而是很轻快地上来,一阵风地下去。见了两三回以后他会主动跟你说话,有一天他说,这是我最后一次送快递,我换工作了。

我也是村子里长大的人,看到他们,我总是会有特别的感觉,就像我们是从同一个屋出来的,大家走了不同的路,现在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我内心很想贴近他们,但又没有渠道。那个人给了我这样一种机会。

我一直认为,“底层”写作绝不是俯视怜悯,而是对尊严的勘探。在城市化道路上,我写过的小人物如杨粒、袁圆等,早已超越温饱的挣扎。他们怀揣“痴心妄想”,以肉身撞击阶层的铁墙,送外卖时偷背导游词,在肯德基店复习考证,甚至用爱情作攀岩的绳索。这些看似笨拙的投机,实则是尊严的觉醒:他们要求与城市平起平坐,哪怕“贴地”也要飞行。

小人物之力,隐藏在“不沉沦”的微光中。袁圆用决绝的“仪式”斩断乡土枷锁,杨粒的母亲在葱油饼香气里重拾生计。他们被命运碾轧却不交出灵魂,那份“狡黠的生存”与“温柔的抵抗”,正是我以笔为烛想要照亮的,那就是卑微者从未停止对生命主权的争夺。

城市一边接纳他们,一边又嫌弃他们,而文学要见证的是,这些“燕雀”的翅膀,早已搅动了时代的飓风。

记者:《像天一样高》是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你曾说过:“不管我以后还要写多少,写得怎么样,《像天一样高》对我来说,都是一部重要的小说。”你为何对《像天一样高》如此看重?

姚鄂梅: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可以说是我的精神自传,更是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黄金时代的一次深情回望。那时,诗歌是铺展在大地上的星光,是年轻人莽撞而纯真的信仰。书中的康赛、小西、阿原,他们带着理想奔赴远方,又在现实的碰撞中各自抉择,有人妥协,有人坚守,而小西的“瓦尔登湖”正是对诗意栖居最后的执念。

这部小说封存了我生命中最炽热的岁月。那时候我们漫无目的地游荡,凭一纸诗句走遍全国的友人,那些潮湿而自由的记忆,在多年后仍然让我心中有一种疼惜感。它是我必经的成人仪式,哪怕迟来,也必须以文字的方式祭奠那个精神至上的年代。

记者:2024年11月30日,根据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改编的电影《不想和你有遗憾》上线公映。这是不是你的小说第一次改编成影视作品?你今后是否会向影视方面发展?

姚鄂梅:《不想和你有遗憾》确实是我的小说首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我没想到《像天一样高》发表20年后,竟然会被搬上大银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真诚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生命力的。

影视化是文学作品的新生,但这并不会成为我的创作追求,我深爱小说这种文体,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不能变成小说的。

我是怀着告别疼痛的决心来写这部长篇小说的

记者:你创作的《少年前传》是一部关注青少年教育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切口打开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充满了对“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焦虑感,同时,你也以冷峻的文字,写出了成人与少年的道德困境。你为何会想到创作一部与青少年教育成长话题有关的长篇小说?对目前的教育现状、青少年成长你有什么样的忧虑和思考?

姚鄂梅:创作《少年前传》这部长篇小说,源于我对当代教育现状的焦虑与道德困境的关注与思考。三个妈妈与三个孩子,像三辆精密设计的战车,在“鸡娃”的轨道上冲锋,却因为目击一场地铁站的猝死事件,被抛入见与不见、说与不说的道德裂谷。

值得忧虑的并不只是孩子课业的重负,更是教育的目的被成绩异化后,少年如何在一片荒野中辨认“人”的形状。当成人以爱之名,用前途为砝码交换真相,如小说中母亲自导绑架案逼孩子改证词,少年被迫在纯白心性上烙下第一道阴影,这正是成长的悲怆:我们教孩子正义,却又亲手教他们掩埋正义。

每个少年都白璧无瑕,而成人世界的妥协与算计,常常让他们未及长成便已锈迹斑斑。

记者:《我们的朝与夕》是你202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不顾家人的反对,凭着热情和闯劲来到上海的小城姑娘衣泓和单亲妈妈星星、退休后仍心怀拍摄纪录片梦想的职业女性丛向阳、因恋爱生变来上海寻求新的生活出路的黎晓等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你第一部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现实话题,即“沪漂”人群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你是想通过对这一类女性群体的书写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

姚鄂梅:在《我们的朝与夕》这部长篇小说里,我写了几位不同年龄和背景的“沪漂”女性,她们“坚韧的生命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上海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衣泓的青春热血、星星的生存重担、丛向阳未熄的理想、黎晓逃离的决绝,但我想写的,不是简单的奋斗成功学,而是她们如何在异乡的缝隙中扎根、碰撞、彼此的取暖,甚至头破血流也不轻易放弃对“尊严”和“可能性”的坚持。无论起点如何,她们都在努力定义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非被动接受命运的脚本。这份在繁华都市里挣扎、生长、互相联结的“女性力量”,是我最想传递的一种价值观。

都市里有着无数个“衣泓”“星星”“丛向阳”“黎晓”,她们的孤独、坚韧、微小的欢欣与巨大的失落,动人心弦,但我想说的是,小说是虚构的,但那份在陌生土地上寻求归属与意义的情感共鸣,是真实的。

记者:《海燕》是你最新创作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仍然是以普通女性为写作对象,你在创作谈里说道:“我是怀着告别疼痛的决心来写这篇小说的。”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源于你一直以来对普通小人物的关切或者是感同身受?

姚鄂梅:《海燕》2024年刊发于《当代》杂志第1期,当时小说名是《不会飞的海燕》。今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海燕》。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林海燕的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她像千万个平凡人一样,读书时默默无闻,工作时不被看重,甚至“声音从来没人愿意听”。但她始终在生活的夹缝中努力向上生长。小说通过她跌撞前行的经历,展现了小人物生命里的惊雷,那些无声走过的路,实则是步步惊心。

我是怀着告别疼痛的决心来写这部长篇小说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你是在走路,还是在闲坐,还是在干着别的什么,突然之间,就像水鬼在岸边露了一小块头皮,你想起了过往的某一点疼痛或尴尬时刻,你的脸上一定会不由自主地露出某种微妙的表情,那是至死都不会忘记它的表情。可惜,生活如大兵压境,迫使你跟那点疼痛或尴尬火速了结,再无纠缠。但你真的放下了吗?不可能。它只是被你深深地埋进了心里,就算跟你的骨灰一起变成粉末,但它仍然跟你在一起。

创作这部小说,是因为一个突然而至的念头。虽然如此,但我内心的情绪储备却由来已久,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亲眼见证过诸多跟我同龄的少年、青年,如何因为一件小事走上了令人悲伤的岔路。刚进初中的时候,一名男同学在全校个人卫生检查中查出耳后有积垢,被揪出示众,他一气之下退了学。我至今不知道他后来如何、现在在哪里。一名正在集体宿舍睡觉的女生,午夜蓦地醒来,发现半开的寝室门在风中兀自晃悠,她放声尖叫,竟夜无法停止,最终走向疯狂。一名独自走在路边的全裸女孩,全身匀称地布满灰尘,目中无物地看着前方,步态优雅,不疾不徐,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全裸的同性,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像她那样完美的女孩…… 类似的记忆还有很多,它们零碎、散乱,又生硬、硌手,常常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在一片光明的心头投下点点阴影。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我会年年重温他们,并为自己当年只是一名无能为力的看客感到心痛。渐渐地,我对这种重温的行为着了迷,因为他们让我感到轻微的痛意。我对痛意也着了迷。

小说中的海燕,从小害怕打雷,作文笨拙,活在哥哥“海鹰”的阴影下;她拼命学习却高考失利,工作后因调班错过“勇斗劫匪”的荣誉,婚姻里供养丈夫却遭遇背叛。这些并非戏剧化的苦难,而是生活最真实的粗粝质感。可悲的是,当海燕作为一个文学人物时,人们也许能从她的遭遇中读出疼痛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海燕几乎是一个笑柄。

记者:你的作品无论是写女性、还是写家庭生活,主题都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写平凡人的梦想是如何被生活一点点击垮,乃至零落成泥。你为何对社会弱势群体如此关注关切?在创作中,又是如何做到把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作品中,并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的?

姚鄂梅:这种关切并非我的刻意选择。当你在城乡间行走,看见少年因贫辍学的沉默,母亲攥着病历单在医院走廊里发抖,你就会懂得所谓“底层”,不过是命运天平偶然的倾斜,任何人都可能坠入其中。

总得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比如《少年前传》里向母亲竖起中指的昊天,他的愤怒不是虚构的戏剧,而是教育焦虑压垮童年后必然的裂痕。文字是一把温柔的匕首,如果我的书写能让“不可见”之人被看见,就是值得的。

记者:从2005年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发表,到目前已经创作出版了《白话雾落》《真相》《西门坡》《1958·陈情书》《衣物语》《一面是金,一面是铜》《少年前传》等11部长篇小说,如此高产的创作,你是如何做到的?

姚鄂梅:我并没有刻意追求“高产”,而是写作多年,慢慢养成了一种节奏。

年轻时,写作是青春的自发倾吐,像《像天一样高》里对诗歌时代的追忆,那是没加任何雕琢的赤诚。随着年岁的增长,它逐渐蜕变为“智慧型”的自觉表达。我不迷信灵感,只信任日复一日的伏案。人物立住了,自会带着故事奔跑,比如《我们的朝与夕》中衣泓的命运,早已脱离了我最初预设的轨迹,但这种意外往往是不可多得的惊喜。

记者:你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作者,尤其是宜昌的作者朋友有什么建议?

姚鄂梅:我没什么特别的建议,但我有点体会,供大家参考:如果你决意写下去,就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既是创作的积累,也是人生的修行。

图片

姚鄂梅,湖北宜都人,现居上海。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收获》《钟山》《当代》《十月》《花城》《上海文学》《长江文艺》等刊物。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收获文学排行榜。曾获得《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大赛佳作奖、《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长江文艺》双年奖、汪曾祺文学奖、湖北省第五届屈原文艺奖等奖。著有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白话雾落》《少年前传》《海燕》等11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家庭生活》《基因的秘密》等7部,《倾斜的天空》《我是天才》儿童文学2部。有作品被译成英、俄、德、日、韩等国文字并出版。

阮仲谋,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作协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宜昌市小说家学会副会长、宜昌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宜昌市职工读书协会副会长。2020年,被宜昌市委宣传部授予“宜昌楷模”称号,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现任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编委。

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贵福当兵》《这活真难干》《仕途》《朝中无人》等中短篇小说。由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古老的磨盘河》获宜昌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奖。创作的散文《永嘉山水的血脉》《千里驰援书写时代篇章》《秘境越西》等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湖北新闻奖等。与人合著、编辑出版了《千古英杰——夏明翰烈士的传奇人生》《都市里的村庄》《新城逐梦》《烽火岁月》《北美印象》等多部文化及新闻类书籍。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以笔为杖,探向人性深处的暗礁与微光 ——专访宜昌籍著名女作家、人民文学奖获得者姚鄂梅

来源: 宜昌作家    作者: 阮仲谋
发布时间: 2025-06-16

“在小说《不会飞的海燕》中,姚鄂梅隐身静水流深的叙述背后,将全部光束投向一个平凡小城女性的生命史。原来,无声走过的路上也暗布惊雷,凡俗人生里也凝结着时代之变。这是千千万万‘海燕’中的一个,从未在天际与浪尖飞翔过,然而,她在大地上找到了生的尊严。”

2025年5月1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25当代文学之夜”在河南郑州举办,揭晓并颁发了2024年度长篇小说五佳和《当代》文学拉力赛各奖项。宜昌籍著名女作家姚鄂梅的《不会飞的海燕》获得第二十六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长篇小说奖。评委会授予《不会飞的海燕》的授奖词形象生动且凝练。

谈到作品获奖,姚鄂梅感慨地说,非常感谢《当代》杂志对她的垂爱与信任,2005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就发表在《当代》,当时也获得了拉力赛的冠军。“除了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感谢《当代》杂志,我还要感谢选出这个冠军的我的读者,感谢我作品当中的很多小人物,感谢他们,在我散步时、做饭时、拖地时、洗衣服时,他们以不可捉摸的方式呼唤我,把我拉向桌边,我非常感谢这些人物,他们点亮了我的作品。”姚鄂梅的感言情感真切、富有韵味,如同她的性格一般。

1968年底,姚鄂梅出生在鄂西的清江边,1987年的冬天,在宜都县城,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可以定期阅读《星星诗刊》《诗刊》等刊物的地方。正是这些诗刊,让她痴迷于诗歌,并最终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以其沉稳而坚实的笔力,独到而深邃的洞察力,创作并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钟山》《花城》《上海文学》《长江文艺》《大家》《山花》等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深受文学界和读者广泛好评的优秀作品,许多作品多次被选刊及各种年度选本选载,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长江文艺》奖等。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重要坐标。

几十年的创作中,她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命运轨迹,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擅长描摹弱势群体中女性与家庭内部的幽微境遇,用平等的眼光和悲悯的情怀,捕捉社会处境背后的精神状况与人的尊严,以其充沛的想象力、高放的写作视野和深湛的思想力度备受瞩目。如《狡猾的父亲》《穿铠甲的人》《贴地飞行》等作品,都生动展现了她在挖掘人性、贴近现实的独特视角。她的小说《背风处》2021年在《当代》第4期发表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先后选载,备受好评。作品收入小说集《家庭生活》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后,曾连续5次加印,并入选豆瓣图书榜单2021年度十佳国内原创小说。

“家乡和童年记忆,是我人生的基调,是写作的无尽源泉。人永远不可能跟他的出生地告别,那就像与生俱来的胎记一样难以清除。”姚鄂梅称自己是从宜都农村走出来的一位写作者,谈到家乡时,她的言语里流露出的是自然、随和、亲切。在谈到她对社会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与书写时,姚鄂梅坦然道:“无论是写弱势群体的生存,还是写女性的抗争与自我救赎,我力求让小说里的人物在现实里活得更好。”

地域写作是一个作家的起点,也是精神的归处

记者:鄂梅老友你好,非常感谢你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

姚鄂梅:仲谋你好。时间过得真快,记得我们第一次认识,是在1994年的春天,当时,我们一起参加了由《北京文学》杂志社和宜昌市文联联合举办的主题为长江三峡行的笔会活动。那时候,我们都才20多岁,可一转眼,就已经30多年了。

非常感谢家乡的媒体和朋友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注和关心。某种程度上讲,我感觉自己从没真正离开过家乡。

记者:你从宜昌到上海的人生经历,对你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你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姚鄂梅:通常这些问题我是不会去考虑的,也没有必要去考虑它,我只是一个埋头写作的人,通过写作,慢慢探讨困惑着我的东西,表达生活中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的复杂情绪,我不会关心自己在此地是如何写的,在彼地又是如何写的,对我而言,创作恰如一个独立的生命,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不管我把故事发生地放在宜昌,还是上海,或者某个虚拟的地方,我的思考肯定都是超越这些地名的。

记者:你身居上海,但许多作品背景都是在小城市或者乡村,在阅读你的作品时,有时会想到这些作品就是以宜昌或者宜都为背景创作的,讲述的也都是鄂西峡江的风情人文。你如何看待“地域写作”?在作品中如何构建独特的“家乡叙事”?

姚鄂梅:地域写作是一个作家的起点,也是精神的归处。但在构建“家乡叙事”时,我会刻意避免标签化的风情描写。比如《贴地飞行》中进城务工者的“痴心妄想”,表面写城市漂泊,内核仍是峡江人骨子里的倔强:他们不再满足温饱,而是带着与城市平起平坐的底气闯荡。地域写作的终极意义,在于用方寸之地叩击普遍人性。我的三峡书写从不耽溺怀旧,而是将方言的节奏、巫气的民间逻辑融入现代性困境,就像我的中篇小说《北方密码》里那个穿黄裙子的母亲,她的北方记忆在南方小城发酵成格格不入的诗意,地域的异质感,恰恰成了人性共情的桥梁。

我喜欢选择多棱镜般的视角,来呈现伦理的复杂性

记者:你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写的都是普通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你希望通过作品传达怎样的女性声音?你如何看待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变化?

姚鄂梅:是的,我更关注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承载着社会的双重期待:既要独立能干,又需隐忍牺牲,像一块永远“能修补一切”的橡皮。在我看来,她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不同,最终却难逃某种共同的命运,比如《衣物语》里的小城女孩,以服饰为铠甲对抗日常的挤压;又如《西门坡》中建立女性公社的流亡者,在“出走”中寻找救赎的可能。

当代女性正经历着角色的剧烈嬗变。她们不再甘做父权移交链条中的“邮包”,却在觉醒中遭遇更为复杂的困境:《少年前传》里的母亲们以献祭式的付出绑架子女成长,《柜中骷髅》中程姐因为生理残缺陷入自我否定。这些矛盾揭示了一个真相:社会一面鼓励女性挣脱枷锁,一面又用新的规训去束缚她们。

我觉得我的工作有点像“救生员”,打捞那些沉浮于困境的女性,通过文字演绎她们的人生,展示她们“这样活过”。

记者:你的作品善于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你是如何通过个体故事来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的?

姚鄂梅:我常常被生活的琐碎所吸引,那里藏着最真实的时代印记。我写的个体,并不是对宏大叙事的注脚,而是鲜活的生命本身,比如菜场里为几毛钱争执的妇女、集市上守着小店的老人、在时代浪潮中颠沛流离的异乡客。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求存,就是时代最细微的脉动。

我不刻意追求全景,只沉入具体的人心。当一个人物的命运因政策变更、经济起伏或观念更迭而发生转折时,时代的影子便自然投射其上,并留下或深或浅的擦痕。与其说我对那些擦痕感兴趣,不如说我对那些擦痕的形状、深浅和颜色之类的细节更感兴趣。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总是令人如获至宝。

记者:小说集《家庭生活》收入了你的《基因的秘密》《外婆要来了》《柜中骷髅》(又名《背风处》)《游刃有余》4部中篇小说。这4部小说聚焦家庭伦理,探讨了亲情、爱情、婚姻等主题。在这些作品中,你的视角独特、文字冷峻,有一种很强的疼痛感。你是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到这些素材的?如何看待当代家庭关系的变化?在作品中如何呈现复杂的家庭伦理?

姚鄂梅:你对《家庭生活》这部小说集的解读是很敏锐的。这4部中篇小说的素材,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菜市场的闲聊、医院走廊的叹息、突然沉默的邻居。我不过是个生活的“拾荒者”,把那些被忽略的疼痛捡起来,放进了故事里。

当代家庭关系像一面被反复擦拭的镜子,看似光洁,照出来的却是裂痕。传统“家国同构”的框架解体后,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正腐蚀着以“情”为根基的伦理。亲情变得功利,婚姻沦为交换,而女性往往在育儿与生计的双轨上疲惫地奔跑。比如《柜中骷髅》里,程姐为保全婚姻亲自给丈夫物色情人,这种扭曲的“牺牲”,正是家庭权力失衡的缩影。

我喜欢选择多棱镜般的视角,来呈现伦理的复杂性。《基因的秘密》里“妹妹”作为旁观者,始终隔着一层纱观察着姐姐的苦难;《外婆要来了》中的李南直接参与婴儿的贩卖,在“善意”与罪恶间挣扎。在作品中,我不给人物贴善恶的标签,他们都举着“爱与责任”的旗帜,却在暗处利己而行,就像《游刃有余》中,善良如何将家庭拖入绝境?答案就藏在人性模糊的灰尘里。

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不能变成小说的

记者:《贴地飞行》讲述了一群农村年轻人为生活所迫进城打工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这部小说关注农村青年的命运,展现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追求。您如何看待“底层”写作的意义?在作品中如何呈现小人物的尊严与力量?

姚鄂梅:这部小说的创作源起一个快递员,我当时住的房子是没有电梯的,有一天我碰到一个小伙子,他不像别人爬楼爬得沉甸甸的,而是很轻快地上来,一阵风地下去。见了两三回以后他会主动跟你说话,有一天他说,这是我最后一次送快递,我换工作了。

我也是村子里长大的人,看到他们,我总是会有特别的感觉,就像我们是从同一个屋出来的,大家走了不同的路,现在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我内心很想贴近他们,但又没有渠道。那个人给了我这样一种机会。

我一直认为,“底层”写作绝不是俯视怜悯,而是对尊严的勘探。在城市化道路上,我写过的小人物如杨粒、袁圆等,早已超越温饱的挣扎。他们怀揣“痴心妄想”,以肉身撞击阶层的铁墙,送外卖时偷背导游词,在肯德基店复习考证,甚至用爱情作攀岩的绳索。这些看似笨拙的投机,实则是尊严的觉醒:他们要求与城市平起平坐,哪怕“贴地”也要飞行。

小人物之力,隐藏在“不沉沦”的微光中。袁圆用决绝的“仪式”斩断乡土枷锁,杨粒的母亲在葱油饼香气里重拾生计。他们被命运碾轧却不交出灵魂,那份“狡黠的生存”与“温柔的抵抗”,正是我以笔为烛想要照亮的,那就是卑微者从未停止对生命主权的争夺。

城市一边接纳他们,一边又嫌弃他们,而文学要见证的是,这些“燕雀”的翅膀,早已搅动了时代的飓风。

记者:《像天一样高》是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你曾说过:“不管我以后还要写多少,写得怎么样,《像天一样高》对我来说,都是一部重要的小说。”你为何对《像天一样高》如此看重?

姚鄂梅: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可以说是我的精神自传,更是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黄金时代的一次深情回望。那时,诗歌是铺展在大地上的星光,是年轻人莽撞而纯真的信仰。书中的康赛、小西、阿原,他们带着理想奔赴远方,又在现实的碰撞中各自抉择,有人妥协,有人坚守,而小西的“瓦尔登湖”正是对诗意栖居最后的执念。

这部小说封存了我生命中最炽热的岁月。那时候我们漫无目的地游荡,凭一纸诗句走遍全国的友人,那些潮湿而自由的记忆,在多年后仍然让我心中有一种疼惜感。它是我必经的成人仪式,哪怕迟来,也必须以文字的方式祭奠那个精神至上的年代。

记者:2024年11月30日,根据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改编的电影《不想和你有遗憾》上线公映。这是不是你的小说第一次改编成影视作品?你今后是否会向影视方面发展?

姚鄂梅:《不想和你有遗憾》确实是我的小说首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我没想到《像天一样高》发表20年后,竟然会被搬上大银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真诚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生命力的。

影视化是文学作品的新生,但这并不会成为我的创作追求,我深爱小说这种文体,世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不能变成小说的。

我是怀着告别疼痛的决心来写这部长篇小说的

记者:你创作的《少年前传》是一部关注青少年教育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切口打开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充满了对“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焦虑感,同时,你也以冷峻的文字,写出了成人与少年的道德困境。你为何会想到创作一部与青少年教育成长话题有关的长篇小说?对目前的教育现状、青少年成长你有什么样的忧虑和思考?

姚鄂梅:创作《少年前传》这部长篇小说,源于我对当代教育现状的焦虑与道德困境的关注与思考。三个妈妈与三个孩子,像三辆精密设计的战车,在“鸡娃”的轨道上冲锋,却因为目击一场地铁站的猝死事件,被抛入见与不见、说与不说的道德裂谷。

值得忧虑的并不只是孩子课业的重负,更是教育的目的被成绩异化后,少年如何在一片荒野中辨认“人”的形状。当成人以爱之名,用前途为砝码交换真相,如小说中母亲自导绑架案逼孩子改证词,少年被迫在纯白心性上烙下第一道阴影,这正是成长的悲怆:我们教孩子正义,却又亲手教他们掩埋正义。

每个少年都白璧无瑕,而成人世界的妥协与算计,常常让他们未及长成便已锈迹斑斑。

记者:《我们的朝与夕》是你202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不顾家人的反对,凭着热情和闯劲来到上海的小城姑娘衣泓和单亲妈妈星星、退休后仍心怀拍摄纪录片梦想的职业女性丛向阳、因恋爱生变来上海寻求新的生活出路的黎晓等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你第一部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现实话题,即“沪漂”人群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你是想通过对这一类女性群体的书写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

姚鄂梅:在《我们的朝与夕》这部长篇小说里,我写了几位不同年龄和背景的“沪漂”女性,她们“坚韧的生命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上海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衣泓的青春热血、星星的生存重担、丛向阳未熄的理想、黎晓逃离的决绝,但我想写的,不是简单的奋斗成功学,而是她们如何在异乡的缝隙中扎根、碰撞、彼此的取暖,甚至头破血流也不轻易放弃对“尊严”和“可能性”的坚持。无论起点如何,她们都在努力定义属于自己的生活,而非被动接受命运的脚本。这份在繁华都市里挣扎、生长、互相联结的“女性力量”,是我最想传递的一种价值观。

都市里有着无数个“衣泓”“星星”“丛向阳”“黎晓”,她们的孤独、坚韧、微小的欢欣与巨大的失落,动人心弦,但我想说的是,小说是虚构的,但那份在陌生土地上寻求归属与意义的情感共鸣,是真实的。

记者:《海燕》是你最新创作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仍然是以普通女性为写作对象,你在创作谈里说道:“我是怀着告别疼痛的决心来写这篇小说的。”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源于你一直以来对普通小人物的关切或者是感同身受?

姚鄂梅:《海燕》2024年刊发于《当代》杂志第1期,当时小说名是《不会飞的海燕》。今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海燕》。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林海燕的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她像千万个平凡人一样,读书时默默无闻,工作时不被看重,甚至“声音从来没人愿意听”。但她始终在生活的夹缝中努力向上生长。小说通过她跌撞前行的经历,展现了小人物生命里的惊雷,那些无声走过的路,实则是步步惊心。

我是怀着告别疼痛的决心来写这部长篇小说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你是在走路,还是在闲坐,还是在干着别的什么,突然之间,就像水鬼在岸边露了一小块头皮,你想起了过往的某一点疼痛或尴尬时刻,你的脸上一定会不由自主地露出某种微妙的表情,那是至死都不会忘记它的表情。可惜,生活如大兵压境,迫使你跟那点疼痛或尴尬火速了结,再无纠缠。但你真的放下了吗?不可能。它只是被你深深地埋进了心里,就算跟你的骨灰一起变成粉末,但它仍然跟你在一起。

创作这部小说,是因为一个突然而至的念头。虽然如此,但我内心的情绪储备却由来已久,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亲眼见证过诸多跟我同龄的少年、青年,如何因为一件小事走上了令人悲伤的岔路。刚进初中的时候,一名男同学在全校个人卫生检查中查出耳后有积垢,被揪出示众,他一气之下退了学。我至今不知道他后来如何、现在在哪里。一名正在集体宿舍睡觉的女生,午夜蓦地醒来,发现半开的寝室门在风中兀自晃悠,她放声尖叫,竟夜无法停止,最终走向疯狂。一名独自走在路边的全裸女孩,全身匀称地布满灰尘,目中无物地看着前方,步态优雅,不疾不徐,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全裸的同性,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像她那样完美的女孩…… 类似的记忆还有很多,它们零碎、散乱,又生硬、硌手,常常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在一片光明的心头投下点点阴影。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我会年年重温他们,并为自己当年只是一名无能为力的看客感到心痛。渐渐地,我对这种重温的行为着了迷,因为他们让我感到轻微的痛意。我对痛意也着了迷。

小说中的海燕,从小害怕打雷,作文笨拙,活在哥哥“海鹰”的阴影下;她拼命学习却高考失利,工作后因调班错过“勇斗劫匪”的荣誉,婚姻里供养丈夫却遭遇背叛。这些并非戏剧化的苦难,而是生活最真实的粗粝质感。可悲的是,当海燕作为一个文学人物时,人们也许能从她的遭遇中读出疼痛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海燕几乎是一个笑柄。

记者:你的作品无论是写女性、还是写家庭生活,主题都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写平凡人的梦想是如何被生活一点点击垮,乃至零落成泥。你为何对社会弱势群体如此关注关切?在创作中,又是如何做到把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作品中,并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的?

姚鄂梅:这种关切并非我的刻意选择。当你在城乡间行走,看见少年因贫辍学的沉默,母亲攥着病历单在医院走廊里发抖,你就会懂得所谓“底层”,不过是命运天平偶然的倾斜,任何人都可能坠入其中。

总得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比如《少年前传》里向母亲竖起中指的昊天,他的愤怒不是虚构的戏剧,而是教育焦虑压垮童年后必然的裂痕。文字是一把温柔的匕首,如果我的书写能让“不可见”之人被看见,就是值得的。

记者:从2005年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发表,到目前已经创作出版了《白话雾落》《真相》《西门坡》《1958·陈情书》《衣物语》《一面是金,一面是铜》《少年前传》等11部长篇小说,如此高产的创作,你是如何做到的?

姚鄂梅:我并没有刻意追求“高产”,而是写作多年,慢慢养成了一种节奏。

年轻时,写作是青春的自发倾吐,像《像天一样高》里对诗歌时代的追忆,那是没加任何雕琢的赤诚。随着年岁的增长,它逐渐蜕变为“智慧型”的自觉表达。我不迷信灵感,只信任日复一日的伏案。人物立住了,自会带着故事奔跑,比如《我们的朝与夕》中衣泓的命运,早已脱离了我最初预设的轨迹,但这种意外往往是不可多得的惊喜。

记者:你对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作者,尤其是宜昌的作者朋友有什么建议?

姚鄂梅:我没什么特别的建议,但我有点体会,供大家参考:如果你决意写下去,就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既是创作的积累,也是人生的修行。

图片

姚鄂梅,湖北宜都人,现居上海。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收获》《钟山》《当代》《十月》《花城》《上海文学》《长江文艺》等刊物。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收获文学排行榜。曾获得《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大赛佳作奖、《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长江文艺》双年奖、汪曾祺文学奖、湖北省第五届屈原文艺奖等奖。著有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白话雾落》《少年前传》《海燕》等11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家庭生活》《基因的秘密》等7部,《倾斜的天空》《我是天才》儿童文学2部。有作品被译成英、俄、德、日、韩等国文字并出版。

阮仲谋,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作协副主席、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宜昌市小说家学会副会长、宜昌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宜昌市职工读书协会副会长。2020年,被宜昌市委宣传部授予“宜昌楷模”称号,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现任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编委。

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贵福当兵》《这活真难干》《仕途》《朝中无人》等中短篇小说。由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古老的磨盘河》获宜昌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奖。创作的散文《永嘉山水的血脉》《千里驰援书写时代篇章》《秘境越西》等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湖北新闻奖等。与人合著、编辑出版了《千古英杰——夏明翰烈士的传奇人生》《都市里的村庄》《新城逐梦》《烽火岁月》《北美印象》等多部文化及新闻类书籍。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