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7-01 作者: 创研部
6月28日,湖北省作家协会第23期“东湖青年文学沙龙”在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和创研部主办,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承办。沙龙聚焦“新时代与新大众文艺”主题,汇聚全省文艺评论骨干与学术新锐,围绕新大众文艺的概念、特征、演变与价值展开了深入研讨。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严冀钢出席并致辞。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教授叶立文,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委会副主任、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保昌,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熊文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张贞,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梅兰,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评论家等三十余人参加。
在开场环节中,熊文军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介绍了武汉轻工大学文传学院的学科特色,并阐述了“新大众文艺”正是新时代文艺生态变革的鲜活样本,学院愿以本次沙龙为契机,推动武汉轻工大学与湖北省文艺评论领域与创作领域的多维对话。
古新功在致辞中强调,举办“东湖青年文学沙龙”是省作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新大众文艺”作为新时代文艺形态的典型表现,既延续了文艺的人民性传统,也因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多元化、互动化、产业化的新趋势。他鼓励青年评论家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新大众文艺的内涵与价值;要发挥文学评论作用,激发新大众文艺创作的活力与潜力;要加强对新大众文艺作品的理论研究,推动湖北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为湖北文学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严冀钢表示,本期沙龙聚焦“新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主题,契合当前文化领域的前沿热点,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对轻工大学术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该校深度参与文化强省建设的期待。学校会进一步拓展与省内外文艺界、学术界的合作交流,为推动湖北文艺发展、培育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贡献更多“轻工力量”。
本次沙龙环节由叶立文召集。在“题旨说明”环节中,本次沙龙主持人、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评论家、武汉轻工大学青年教师汪亚琴谈到,视频化阅读、实时传播、交互体验、产业化是“新大众文艺”的显著特质。但人民始终是文艺生活的主体,民族化的形式与大众化的审美一直都是文艺不变的评判标准。要呼唤更加灵动有力的批评语言和评价体系,引导新大众文艺既要保持量的繁荣也要做到质的提升。
刘保昌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概括出新大众文艺的三大特征:多元性、在地性与功利性。他认为,尽管媒介技术带来了创作自由与内容繁荣,但作品同质化、叙事套路化等问题依旧严重,文艺的经典化仍需长期沉淀与审美引导。
黎杨全认为,新大众文艺具有形塑国民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国家形象等功能。所以为了引领新大众文艺的建设发展,要改革或者管理好平台,促成一种正向的活态文化,应该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严肃的主题,打破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式的想象。新媒介激活了大众创作热情,但也带来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技术“绑架”。如何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守住价值底线,是新大众文艺亟待回答的问题。
张贞从“作者之死”理论出发,深刻分析了新媒介背景下作者身份的裂变与重构。她认为,当短视频、AI文本等打破传统写作逻辑后,文艺创作呈现出“素人写作”“集体写作”“机器参与”“文化心理原型回归”等复杂特征。
梅兰认为目前探讨的新大众文艺的范畴非常广泛,目前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新大众文艺囊括进来,并明确其界限。并提出,研究新大众文艺,不应该过于偏向文学史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要深入文艺内部,从文艺形式、文艺风格等角度,来说明新大众文艺内涵的变革。
在自由发言阶段,梅兰、叶李、吴佳燕、汤天勇、李汉桥、陈澜、喻晓薇、李海音、周聪、余存哲、吕兴、张智谦等评论家,围绕“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创作机制、运行机制、媒介化、产业化、经典化等关键词展开激烈讨论。从“新媒介带动创作结构的重组”,到“短视频如何重述文艺经典”,再到“素人创作如何突破同质化桎梏”,与会学者在开放讨论中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开启了一场关于“新大众文艺”的话语风暴。
申东辉在沙龙总结环节,对本次沙龙做出高度评价,认为新大众文艺是正在发生的文艺形态,我们要抵制困扰和诱惑,不浮躁,坚持守正创新,让我们的文学之路更平稳、更扎实。
此次沙龙是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评论家任期内的最后一次集体研讨。未来,“东湖青年文学沙龙”将继续秉承立足湖北、放眼全国、面向未来的活动理念,为构建具有荆楚特色的文艺评论体系,助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
作者:
创研部
发布时间:
2025-07-01
6月28日,湖北省作家协会第23期“东湖青年文学沙龙”在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和创研部主办,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承办。沙龙聚焦“新时代与新大众文艺”主题,汇聚全省文艺评论骨干与学术新锐,围绕新大众文艺的概念、特征、演变与价值展开了深入研讨。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严冀钢出席并致辞。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教授叶立文,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委会副主任、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保昌,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熊文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杨全,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张贞,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梅兰,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评论家等三十余人参加。
在开场环节中,熊文军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介绍了武汉轻工大学文传学院的学科特色,并阐述了“新大众文艺”正是新时代文艺生态变革的鲜活样本,学院愿以本次沙龙为契机,推动武汉轻工大学与湖北省文艺评论领域与创作领域的多维对话。
古新功在致辞中强调,举办“东湖青年文学沙龙”是省作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新大众文艺”作为新时代文艺形态的典型表现,既延续了文艺的人民性传统,也因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多元化、互动化、产业化的新趋势。他鼓励青年评论家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新大众文艺的内涵与价值;要发挥文学评论作用,激发新大众文艺创作的活力与潜力;要加强对新大众文艺作品的理论研究,推动湖北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为湖北文学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严冀钢表示,本期沙龙聚焦“新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主题,契合当前文化领域的前沿热点,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对轻工大学术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该校深度参与文化强省建设的期待。学校会进一步拓展与省内外文艺界、学术界的合作交流,为推动湖北文艺发展、培育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贡献更多“轻工力量”。
本次沙龙环节由叶立文召集。在“题旨说明”环节中,本次沙龙主持人、湖北省作家协会签约评论家、武汉轻工大学青年教师汪亚琴谈到,视频化阅读、实时传播、交互体验、产业化是“新大众文艺”的显著特质。但人民始终是文艺生活的主体,民族化的形式与大众化的审美一直都是文艺不变的评判标准。要呼唤更加灵动有力的批评语言和评价体系,引导新大众文艺既要保持量的繁荣也要做到质的提升。
刘保昌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概括出新大众文艺的三大特征:多元性、在地性与功利性。他认为,尽管媒介技术带来了创作自由与内容繁荣,但作品同质化、叙事套路化等问题依旧严重,文艺的经典化仍需长期沉淀与审美引导。
黎杨全认为,新大众文艺具有形塑国民精神、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国家形象等功能。所以为了引领新大众文艺的建设发展,要改革或者管理好平台,促成一种正向的活态文化,应该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现严肃的主题,打破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式的想象。新媒介激活了大众创作热情,但也带来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技术“绑架”。如何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守住价值底线,是新大众文艺亟待回答的问题。
张贞从“作者之死”理论出发,深刻分析了新媒介背景下作者身份的裂变与重构。她认为,当短视频、AI文本等打破传统写作逻辑后,文艺创作呈现出“素人写作”“集体写作”“机器参与”“文化心理原型回归”等复杂特征。
梅兰认为目前探讨的新大众文艺的范畴非常广泛,目前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新大众文艺囊括进来,并明确其界限。并提出,研究新大众文艺,不应该过于偏向文学史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要深入文艺内部,从文艺形式、文艺风格等角度,来说明新大众文艺内涵的变革。
在自由发言阶段,梅兰、叶李、吴佳燕、汤天勇、李汉桥、陈澜、喻晓薇、李海音、周聪、余存哲、吕兴、张智谦等评论家,围绕“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创作机制、运行机制、媒介化、产业化、经典化等关键词展开激烈讨论。从“新媒介带动创作结构的重组”,到“短视频如何重述文艺经典”,再到“素人创作如何突破同质化桎梏”,与会学者在开放讨论中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开启了一场关于“新大众文艺”的话语风暴。
申东辉在沙龙总结环节,对本次沙龙做出高度评价,认为新大众文艺是正在发生的文艺形态,我们要抵制困扰和诱惑,不浮躁,坚持守正创新,让我们的文学之路更平稳、更扎实。
此次沙龙是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评论家任期内的最后一次集体研讨。未来,“东湖青年文学沙龙”将继续秉承立足湖北、放眼全国、面向未来的活动理念,为构建具有荆楚特色的文艺评论体系,助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