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恩施州作协 发布时间: 2025-08-18 作者:
8月10日,由恩施州作协、恩施州图书馆、恩施市金子坝街道办事处、《华文月刊》杂志社主办,金子坝街道金马社区居民委员会、恩施书房金马社区分馆承办的“悦读恩施·对话作家”暨《华文月刊》恩施写作交流文学采风活动在恩施书房金马社区分馆举行。
恩施州作家协会主席、恩施州图书馆馆长董祖斌对《华文月刊》笔会作家到恩施开展文学交流采风活动表示热烈欢迎。此次活动是各地作家对恩施壮美山河的倾情,也是对恩施州图书馆及阅读推广事业的支持;既是对金马社区获得全国“百佳书香”社区殊荣的祝贺,更是对恩施州历史文化的延续、刷新与丰富。希望通过此次跨越地域的文学对话,催生更多展现恩施自然之美、人文之韵的精品力作,让“诗与远方”在武陵山区完美交融。
知名作家、《知音》杂志主任编辑、记者,《华文月刊》副主编陈清贫指出,恩施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山水人文禀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富矿。此次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与恩施本土作家以文会友,畅谈创作心得,从小说构思到散文写作,从诗歌韵律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同文学流派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必将催生出一批展现恩施魅力的精品力作。
对话作家:文学创作的智慧交响
山水重相逢,文脉共书写。座谈会上,作家们围坐如环,以墨为媒,以心印心,抚卷而谈,正在将武陵山的文化基因,编织进当代中国文学的肌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名作家、《知音》杂志主任编辑、记者,《华文月刊》副主编陈清贫以古训开篇,为在场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创作分享。他结合多年丰富阅历,娓娓道出文学创作的真谛,作家要像“文化的拾穗者”,既要博览群书汲取养分,更要深入生活捕捉细节,让文字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人情的温度。这场充满智慧与温度的分享,让在场作家们深刻体会到好作品永远生长在行走与阅读的交汇处。
恩施州文联原专职副主席周良彪从恩施州的文学创作、队伍建设、组织联动等详细勾勒出一幅恩施文学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从彰显民族特色的骏马奖,到鼓励创新的青稞文学奖;从代表湖北文艺高度的屈原文艺奖,到体现思想深度的文艺评论奖,恩施作家们用实力赢得了文坛的广泛认可,让文学之光照亮了武陵山区的每一个角落,为新时代山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恩施样本”。
旅美作家、原《知音》传媒集团资深编辑、记者赵美萍以跨越东西方的独特视角,为大家勾勒出当代华文女作家在海外的生存图景,在异国他乡用中文书写着生命的篇章,从《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自传体写作,到《隐居者》对边缘人群的深度关注,作品始终保持着对人性最本真的探索,以坚韧的笔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刻下属于中国女性的精神印记。
恩施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鹤峰县作家协会主席宋福祥详细介绍鹤峰县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分享创作经历。他指出,基层作家要善于从本土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生活,才能写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时代高度的优秀作品。
作家、记者、编辑、影视编剧,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特聘教授,重庆市綦江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恒绩以其多重身份的专业视角,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向产品化转化的新路径。他以自身成功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例,强调文学产品化不是对艺术性的妥协,而是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广泛传播的创新实践。创作者既要保持文学的本真,又要具备市场意识,使作品在保持艺术高度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恩施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郝在春在谈及AI时代的文学创作时指出:“在这个算法可以批量生成文字的时代,真正的文学创作更需要守护人性的温度与思想的锋芒”。他认为,当下作家更需要培养“灵气”和“锐气”两种核心品质,要像守护非遗文化一样,守护文学创作的原创性和人文精神,让文字始终流淌着生命的血液,而不是数据的电流。
科幻作家、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华飞连铸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平以跨界思维畅谈文学与未来的深刻联结。在剖析科幻作品特质时,他提出当代科幻创作应当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验场”,提出的“四个和谐”理论体系,为科幻文学搭建起多维度的价值坐标。
恩施市文联副主席、恩施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吕金华以多年的创作实践,向在场文学爱好者诠释了“行走与扎根”的创作真谛。他指出,真正的文学创作既要行万里路,也要就地扎根;既要像清江水般奔流万里拥抱世界,又要像武陵山般深扎根脉汲取养分。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邢静静以温暖真挚的笔触,分享《这个世界爱着我》背后的创作故事,成为无数读者枕边的“心灵创可贴”,用文字的温度治愈着现代人的孤独与创伤。她特别提到一位读者来信,说在最绝望的时刻,是书中“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章节给了她重生的勇气。正如邢静静在创作手记中所写:“真正的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灯塔,而是黑暗中的萤火虫,用微弱但坚定的光,告诉每个迷路的灵魂——你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着。”
资深出版策划人、华彩玉品(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理焦国梁以行业积淀,为在场作家揭开了作品出版的“通关密码”。他指出,在信息过载时代,作品必须找准“三个定位”,即读者的情感需求坐标、市场的差异化空位和作者不可替代的特质,让每个文字都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在市场上掀起波澜。
情系缥缃:图书捐赠的温情传承
赠书仪式上,恩施州作家协会向《华文月刊》捐赠图书《文学回眸》《仙居恩施》《撒叶儿嗬村庄》3种16册,搭建起恩施文学走向全国的桥梁,让全国读者通过这些文字,触摸到恩施大地上最鲜活的文化心跳,聆听那穿越时空的巴楚回响。
《华文月刊》恩施写作交流文学采风笔会作家代表们为恩施州图书馆捐赠图书《疯娘》《未来好不好,走过去才知道》《隐居者》《这个世界爱着我》《寻找夏洛》《梅兰书屋小小说精品集》6种14册,不仅丰富了恩施州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更搭建起连接作家与读者的文化桥梁。
文学的根脉必须深扎于大地的怀抱。此次文学交流活动,让作家们体悟到“土地”二字在恩施的独特意蕴,是土家梯田间层叠的岁月年轮,是清江两岸摇曳的千年文脉,更是西兰卡普织锦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当作家们的脚步丈量过大峡谷的嶙峋绝壁,当他们的笔尖浸润过土司城的斑驳光影,这片鄂西沃土馈赠给文学的,不仅是创作的素材,更是生命的顿悟。
来源:
恩施州作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8-18
8月10日,由恩施州作协、恩施州图书馆、恩施市金子坝街道办事处、《华文月刊》杂志社主办,金子坝街道金马社区居民委员会、恩施书房金马社区分馆承办的“悦读恩施·对话作家”暨《华文月刊》恩施写作交流文学采风活动在恩施书房金马社区分馆举行。
恩施州作家协会主席、恩施州图书馆馆长董祖斌对《华文月刊》笔会作家到恩施开展文学交流采风活动表示热烈欢迎。此次活动是各地作家对恩施壮美山河的倾情,也是对恩施州图书馆及阅读推广事业的支持;既是对金马社区获得全国“百佳书香”社区殊荣的祝贺,更是对恩施州历史文化的延续、刷新与丰富。希望通过此次跨越地域的文学对话,催生更多展现恩施自然之美、人文之韵的精品力作,让“诗与远方”在武陵山区完美交融。
知名作家、《知音》杂志主任编辑、记者,《华文月刊》副主编陈清贫指出,恩施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山水人文禀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富矿。此次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与恩施本土作家以文会友,畅谈创作心得,从小说构思到散文写作,从诗歌韵律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同文学流派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必将催生出一批展现恩施魅力的精品力作。
对话作家:文学创作的智慧交响
山水重相逢,文脉共书写。座谈会上,作家们围坐如环,以墨为媒,以心印心,抚卷而谈,正在将武陵山的文化基因,编织进当代中国文学的肌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名作家、《知音》杂志主任编辑、记者,《华文月刊》副主编陈清贫以古训开篇,为在场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创作分享。他结合多年丰富阅历,娓娓道出文学创作的真谛,作家要像“文化的拾穗者”,既要博览群书汲取养分,更要深入生活捕捉细节,让文字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人情的温度。这场充满智慧与温度的分享,让在场作家们深刻体会到好作品永远生长在行走与阅读的交汇处。
恩施州文联原专职副主席周良彪从恩施州的文学创作、队伍建设、组织联动等详细勾勒出一幅恩施文学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从彰显民族特色的骏马奖,到鼓励创新的青稞文学奖;从代表湖北文艺高度的屈原文艺奖,到体现思想深度的文艺评论奖,恩施作家们用实力赢得了文坛的广泛认可,让文学之光照亮了武陵山区的每一个角落,为新时代山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恩施样本”。
旅美作家、原《知音》传媒集团资深编辑、记者赵美萍以跨越东西方的独特视角,为大家勾勒出当代华文女作家在海外的生存图景,在异国他乡用中文书写着生命的篇章,从《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自传体写作,到《隐居者》对边缘人群的深度关注,作品始终保持着对人性最本真的探索,以坚韧的笔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刻下属于中国女性的精神印记。
恩施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鹤峰县作家协会主席宋福祥详细介绍鹤峰县的文学创作情况,并分享创作经历。他指出,基层作家要善于从本土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生活,才能写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时代高度的优秀作品。
作家、记者、编辑、影视编剧,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特聘教授,重庆市綦江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恒绩以其多重身份的专业视角,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向产品化转化的新路径。他以自身成功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例,强调文学产品化不是对艺术性的妥协,而是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广泛传播的创新实践。创作者既要保持文学的本真,又要具备市场意识,使作品在保持艺术高度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恩施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郝在春在谈及AI时代的文学创作时指出:“在这个算法可以批量生成文字的时代,真正的文学创作更需要守护人性的温度与思想的锋芒”。他认为,当下作家更需要培养“灵气”和“锐气”两种核心品质,要像守护非遗文化一样,守护文学创作的原创性和人文精神,让文字始终流淌着生命的血液,而不是数据的电流。
科幻作家、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华飞连铸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平以跨界思维畅谈文学与未来的深刻联结。在剖析科幻作品特质时,他提出当代科幻创作应当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验场”,提出的“四个和谐”理论体系,为科幻文学搭建起多维度的价值坐标。
恩施市文联副主席、恩施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吕金华以多年的创作实践,向在场文学爱好者诠释了“行走与扎根”的创作真谛。他指出,真正的文学创作既要行万里路,也要就地扎根;既要像清江水般奔流万里拥抱世界,又要像武陵山般深扎根脉汲取养分。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邢静静以温暖真挚的笔触,分享《这个世界爱着我》背后的创作故事,成为无数读者枕边的“心灵创可贴”,用文字的温度治愈着现代人的孤独与创伤。她特别提到一位读者来信,说在最绝望的时刻,是书中“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章节给了她重生的勇气。正如邢静静在创作手记中所写:“真正的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灯塔,而是黑暗中的萤火虫,用微弱但坚定的光,告诉每个迷路的灵魂——你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着。”
资深出版策划人、华彩玉品(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理焦国梁以行业积淀,为在场作家揭开了作品出版的“通关密码”。他指出,在信息过载时代,作品必须找准“三个定位”,即读者的情感需求坐标、市场的差异化空位和作者不可替代的特质,让每个文字都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涟漪,在市场上掀起波澜。
情系缥缃:图书捐赠的温情传承
赠书仪式上,恩施州作家协会向《华文月刊》捐赠图书《文学回眸》《仙居恩施》《撒叶儿嗬村庄》3种16册,搭建起恩施文学走向全国的桥梁,让全国读者通过这些文字,触摸到恩施大地上最鲜活的文化心跳,聆听那穿越时空的巴楚回响。
《华文月刊》恩施写作交流文学采风笔会作家代表们为恩施州图书馆捐赠图书《疯娘》《未来好不好,走过去才知道》《隐居者》《这个世界爱着我》《寻找夏洛》《梅兰书屋小小说精品集》6种14册,不仅丰富了恩施州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更搭建起连接作家与读者的文化桥梁。
文学的根脉必须深扎于大地的怀抱。此次文学交流活动,让作家们体悟到“土地”二字在恩施的独特意蕴,是土家梯田间层叠的岁月年轮,是清江两岸摇曳的千年文脉,更是西兰卡普织锦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当作家们的脚步丈量过大峡谷的嶙峋绝壁,当他们的笔尖浸润过土司城的斑驳光影,这片鄂西沃土馈赠给文学的,不仅是创作的素材,更是生命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