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8-28 作者: 荆州作协 柳红霞
处暑新凉染墨香,书山共览沐秋光。8月23日上午,以“时代行吟 精神原乡”为主题的荆州作协“养知读书会”第八场活动在松滋举办。活动由荆州市作家协会、松滋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松滋市作家协会、松滋市图书馆承办,松滋市黄杰小学协办。线上线下40余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及荆州、松滋两地文学创作者参与,围绕松滋本土作家胡如奎的散文集《恣闲行走》展开深度研讨,活动全程网络直播。
《恣闲行走》全书20余万字,分为“留连故乡”“漫步乐乡”“偶游他乡”“往之心乡”四辑,共收录49篇精品散文。作品以“故乡”为情感根脉、“乐乡”为生活载体、“他乡”为视野延伸、“心乡”为精神归宿,构建起地理与心灵的双重叙事,该书兼具地缘性、纪实性、史料性与艺术性,是胡如奎践行“大散文”理念的创作成果,既保留了60后作家对世俗生活的细腻观察,又展现出潇洒从容的人生态度,堪称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文学注脚。
活动现场连线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作协常务理事、散文作家朝颜,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周玉玲,中国作协会员铁舟等三位嘉宾。朝颜从专业视角剖析,认为胡如奎将写作与为人合为一体,其作品以真诚、感悟与胸襟展现对生命本质和精神质地的追求,契合“真散文”需呈现真实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标准;周玉玲以“心定脚动”的圆规之喻,赞誉胡如奎的创作扎根江汉沃土又延伸精神世界,强调文学需脚步扎实深耕生活、内心坚定守住文心,期待荆州走出更多此类作家;借调北京工作的松滋籍诗人铁舟以“老树扎根生活土壤”喻其文字,强调“文学之久恰在其真、其自由、其简”。
现场评论家、作家、诗人畅所欲言。杨章池以《行走者的存在之思》为题,分析《恣闲行走》的语言特点,研讨作者对于文化意义追索和文学形象塑造上的探索,以及在审美发现、价值挖掘和文化品格探究方面所作的努力;彭定旺认为其散文“形式自由却内蕴深厚,情感与气象交融”;陵少称其作品“还原江汉平原风俗人情,为小人物立传”;张小萍提炼出“以出世之心修入世之身”的哲学主旨,认为作品“唤醒文化基因,在辩证中窥见生命真谛”;敖晓俊评价其“以小我折射大我情怀,兼具个人记忆与公共价值”;叶继程从《乡愁》《神农架诧异》等篇目出发,强调“文学生命力根植于生活细节”;贾建国关联天门竟陵派文学传统,称其“立足高远,兼具历史纵深与时代精神”;余公盛赞其文笔“洒脱奔放且心有沟壑”。周卫刚、田永华、刘盛云、李春涛、丁永树、万鑫悦等作家及文学创作者也纷纷发言,围绕散文创作的叙事技巧、生活素材的文学转化、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及地域文化书写价值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他们对《恣闲行走》的看法和创作经验。
松滋市文联主席杨明勇致辞表示,胡如奎的创作扎根松滋大地,以文学形式记录时代、传递乡情,是本土作家深耕地域文化的代表,期待更多作家以笔为媒,书写新时代松滋故事。荆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郑泽华发言时说,活动通过名家引领与本土互动,助力培养更多扎根时代、立足地域的创作者,让荆州成为孕育精品力作的文学沃土。
活动期间,松滋市文联、作协向市图书馆赠书,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分享会不仅提供了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更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为创作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开拓了新思路。
来源:
作者:
荆州作协 柳红霞
发布时间:
2025-08-28
处暑新凉染墨香,书山共览沐秋光。8月23日上午,以“时代行吟 精神原乡”为主题的荆州作协“养知读书会”第八场活动在松滋举办。活动由荆州市作家协会、松滋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松滋市作家协会、松滋市图书馆承办,松滋市黄杰小学协办。线上线下40余位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及荆州、松滋两地文学创作者参与,围绕松滋本土作家胡如奎的散文集《恣闲行走》展开深度研讨,活动全程网络直播。
《恣闲行走》全书20余万字,分为“留连故乡”“漫步乐乡”“偶游他乡”“往之心乡”四辑,共收录49篇精品散文。作品以“故乡”为情感根脉、“乐乡”为生活载体、“他乡”为视野延伸、“心乡”为精神归宿,构建起地理与心灵的双重叙事,该书兼具地缘性、纪实性、史料性与艺术性,是胡如奎践行“大散文”理念的创作成果,既保留了60后作家对世俗生活的细腻观察,又展现出潇洒从容的人生态度,堪称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文学注脚。
活动现场连线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作协常务理事、散文作家朝颜,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周玉玲,中国作协会员铁舟等三位嘉宾。朝颜从专业视角剖析,认为胡如奎将写作与为人合为一体,其作品以真诚、感悟与胸襟展现对生命本质和精神质地的追求,契合“真散文”需呈现真实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标准;周玉玲以“心定脚动”的圆规之喻,赞誉胡如奎的创作扎根江汉沃土又延伸精神世界,强调文学需脚步扎实深耕生活、内心坚定守住文心,期待荆州走出更多此类作家;借调北京工作的松滋籍诗人铁舟以“老树扎根生活土壤”喻其文字,强调“文学之久恰在其真、其自由、其简”。
现场评论家、作家、诗人畅所欲言。杨章池以《行走者的存在之思》为题,分析《恣闲行走》的语言特点,研讨作者对于文化意义追索和文学形象塑造上的探索,以及在审美发现、价值挖掘和文化品格探究方面所作的努力;彭定旺认为其散文“形式自由却内蕴深厚,情感与气象交融”;陵少称其作品“还原江汉平原风俗人情,为小人物立传”;张小萍提炼出“以出世之心修入世之身”的哲学主旨,认为作品“唤醒文化基因,在辩证中窥见生命真谛”;敖晓俊评价其“以小我折射大我情怀,兼具个人记忆与公共价值”;叶继程从《乡愁》《神农架诧异》等篇目出发,强调“文学生命力根植于生活细节”;贾建国关联天门竟陵派文学传统,称其“立足高远,兼具历史纵深与时代精神”;余公盛赞其文笔“洒脱奔放且心有沟壑”。周卫刚、田永华、刘盛云、李春涛、丁永树、万鑫悦等作家及文学创作者也纷纷发言,围绕散文创作的叙事技巧、生活素材的文学转化、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及地域文化书写价值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他们对《恣闲行走》的看法和创作经验。
松滋市文联主席杨明勇致辞表示,胡如奎的创作扎根松滋大地,以文学形式记录时代、传递乡情,是本土作家深耕地域文化的代表,期待更多作家以笔为媒,书写新时代松滋故事。荆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郑泽华发言时说,活动通过名家引领与本土互动,助力培养更多扎根时代、立足地域的创作者,让荆州成为孕育精品力作的文学沃土。
活动期间,松滋市文联、作协向市图书馆赠书,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分享会不仅提供了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更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为创作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开拓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