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9-08 作者: 叶梅
近日重读鄢国培先生1978年至1986年间创作发表的《长江三部曲》(《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再一次为之深深震撼。这部近200万字的鸿篇巨制,展现了川江流域从军阀混战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将个人的不同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纷杂交织在一起,以其雄浑壮阔的叙事格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史诗般的叙事风格,成为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重要作品。
从《漩流》中军阀割据下的社会动荡,到《巴山月》中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觉醒,再到《沧海浮云》中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鄢国培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紧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键节点,以川江航运业为切入点,描写了三家不同的私营公司,展现了民族资本家在军阀、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为谋求发展所进行的多维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朱佳富、陆祖福、黄玉庵等航运大亨的命运沉浮犹如一面多棱镜,不仅表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艰难抉择,更折射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的权力博弈与阶级矛盾。民族资本家们的抗争,既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发达,也是为了民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但他们的努力往往显得徒劳,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陷入各种悲剧性的结局,从而体现了旧时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商业的新生埋下了强烈的时代注脚。
鄢国培《长江三部曲》以民族资产阶级与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以中共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及与之相勾结的日、美间谍之间的殊死战斗为辅线,纵横展开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上至高官显要、公司老板、地方军阀、袍哥龙头、外国传教士,下至市井百姓、三教九流,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数以百计,显示出纷繁多元的社会风貌。而对朱佳富、陆祖福、黄玉庵等民族资本家的性格塑造,既勾勒出其群体在时代浪潮下的共性特征,又赋予个体鲜明的人格色彩。这些人物在与军阀、帝国主义、官僚资本的对抗中,展现出复杂而立体的性格图谱,可借此解读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朱佳富作为重庆航运大亨,其性格圆滑又坚韧,看似委曲求全,实则是在政治强权碾压下的无奈智慧。陆祖福则是怀揣振兴民族航运业的理想,大智若愚,善于决断,但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使其性格中增添了悲剧色彩。黄玉庵的性格塑造则凸显了革新与保守的内在撕扯、懦弱与自私,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旧制度下难以突破的思想桎梏。作品中出现的冯烂王、春燕、李明等革命者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各自的革命历程与情感纠葛,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尤以冯烂王赤胆忠心,不怕牺牲、屡遭危难、坚守信仰的人物形象,为作品增添了传奇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长江三部曲》突破了传统“宏大叙事”的单一模式,没有将历史简化为英雄与反派的二元对立,尤其是对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塑造,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展现出时代浪潮中不同阶层的复杂选择和性格的多重维度。民族资本家在军阀、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的夹缝中挣扎求生。他们既渴望通过实业救国,又带有难以摆脱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经济利益的追逐者,又是民族尊严的护卫者,其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困境。这种对人物复杂性的真切把握,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与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塑造形成呼应,不断构建了民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经典谱系。而对历史参与者多元性的呈现,使历史叙事更加具有人性温度与现实深度,为文学作品的历史复杂性书写提供了借鉴思路。
人物命运与重大事件的紧密相连,使得《长江三部曲》既有史诗般的厚重,又不失历史的真实鲜活,同时对地域文化的入神开掘,更是别具一格。鄢国培凭借自身在川江轮船公司多年的深厚生活积累,将港口码头的市井百态、深山小镇的风土人情融入叙事肌理,从重庆、宜昌等繁华城市到石牛场这样的偏远村镇,对川江流域社会生态进行了全景式描绘。汽笛撕裂晨雾,木船与火轮挤撞着江面,纤夫们赤裸的脊背映着江水,号子声混着盐巴、辣椒与汗酸的气息扑面而来的画面令读者如临其境;船工们拉纤时喊出的“川江船夫号子”随着滩险水急变化调整节奏,在湍急的瞿塘峡,号子短促激昂,如战鼓催征;在平缓的江面,则悠长婉转,饱含生活的疲惫与希望……小说中对船工号子、川渝方言、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勾勒出川江沿岸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让读者感受到川江人坚韧不拔的生存智慧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鄢国培《长江三部曲》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川江长卷,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也有细腻动人的生活情节,以独特的地域视角和宏大的叙事雄心,开创了以川江流域为叙事核心的独特范式,在当年首次出版之时即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著名编辑家、评论家江晓天先生亲为作序。
江晓天先生(1926-2008)是中国文学编辑与评论领域的重要人物,曾先后参与筹建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如大众熟知的“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还有长篇小说《李自成》等均出自他所在的编辑团队之手。他以卓越的眼光、精深的专业素养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发掘和培养了众多文学新人,是文学出版界令人十分敬仰的典范,江晓天先生在鄢国培《长江三部曲》的序言中指出:“长篇小说不仅要展现广阔的生活面,以及对所摄取繁富多彩的社会风貌,从历史的高度作深刻的剖析和准确的把握,更要求作家把自己的视觉集中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对鄢国培的小说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是“绚烂的川江社会风云画卷”,“从长期封建社会外侵内乱中,萌生的现代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受封建传统势力的影响,还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扰,特别是官僚资产阶级的控制、欺压乃至兼并,创业维艰,图存犹难,求发展更为不易。《长江三部曲》所描写的三家不同的私营公司,很好地概括了这一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江先生同时还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指出了小说存在的某些不足。
江先生的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深思。
近日得知,重庆出版社独具慧眼,将不惜重力再版鄢国培《长江三部曲》,不由令人感慨万分。在今天看来,这部巨作不仅以独特的地域视角重构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图景,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革命者、底层民众等群体的生动刻画,展现出时代转型期的社会肌理与人性光芒,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从旧中国军阀混战到新中国成立的沧桑巨变,成为解读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文本。其对地域文化的呈现、对历史复杂性的探索以及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也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长江三部曲》
鄢国培 著
重庆出版社
我曾有幸在湖北刚踏上文学之路时,便得到当时已在湖北作协工作的鄢国培先生的指教。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花灯,像她那双眼睛》出版之时,便是鄢先生在百忙之中亲笔作序,而今回望,更是极为珍贵。恰有缘感激的是,江晓天先生则是我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的入会介绍人。时隔多年,两位先生虽然都已离我们远去,但重读鄢国培先生的巨著和江晓天先生的序言,他们朴实祥和、睿智爽朗的音容笑貌和高洁的精神风度仿佛就在眼前,令人倍加敬仰。他们和那些同时代辛勤的作家们在文学大地上的耕耘,创造了“三红一创”,也创造了《漩流》《巴山月》《沧浪浮云》之《长江三部曲》……那一座座光彩夺目的文学丰碑,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以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为后世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
《长江三部曲》是作家鄢国培的代表作,包含《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三部。
《漩流》故事背景设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重庆涪陵,南京失守后,抗日成为全民关注的核心议题,重庆各界暗流涌动,抗日爱国运动逐渐兴起。小说以经营川江航运业为主的几家私营公司之间的竞争为主线,以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川江船员和沿岸城镇民众中开展的斗争运动为副线,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川东地区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巴山月》延续上一部《漩流》中的人物和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小说以长江航运企业“民成公司”的起伏命运为叙事线索,串联起国民政府的政治博弈、民族工业的生存挣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局、底层民众的生存挣扎等社会剖面。故事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欢呼声中暂告一段落。
《沧海浮云》故事背景设定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彼时中国民众迫切渴望和平、自由与民主的生活,但国民党反动派公然发动内战,并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较场口事件”。在此历史背景下,党的地下组织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与革命群众,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艰险曲折的斗争。
作者鄢国培凭借自身在川江轮船公司多年的深厚生活积累,将港口码头的市井百态、深山小镇的风土人情融入叙事肌理,使《长江三部曲》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也有对川江流域社会生态的全景式描绘,以独特的地域视角重构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图景。
《长江三部曲》作者简介
鄢国培(1934—1995),生于四川省南川县(现重庆市南川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重庆第六中学,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是长江航运管理局工人、专业创作员,历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等;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冉大爷历险记》,短篇小说集《老鹰岩探矿》,中篇小说《美丑奇幻曲》《荒漠的神殿》等。
来源:
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叶梅
发布时间:
2025-09-08
近日重读鄢国培先生1978年至1986年间创作发表的《长江三部曲》(《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再一次为之深深震撼。这部近200万字的鸿篇巨制,展现了川江流域从军阀混战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将个人的不同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纷杂交织在一起,以其雄浑壮阔的叙事格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史诗般的叙事风格,成为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重要作品。
从《漩流》中军阀割据下的社会动荡,到《巴山月》中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觉醒,再到《沧海浮云》中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鄢国培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紧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键节点,以川江航运业为切入点,描写了三家不同的私营公司,展现了民族资本家在军阀、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为谋求发展所进行的多维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朱佳富、陆祖福、黄玉庵等航运大亨的命运沉浮犹如一面多棱镜,不仅表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艰难抉择,更折射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的权力博弈与阶级矛盾。民族资本家们的抗争,既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发达,也是为了民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但他们的努力往往显得徒劳,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陷入各种悲剧性的结局,从而体现了旧时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商业的新生埋下了强烈的时代注脚。
鄢国培《长江三部曲》以民族资产阶级与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以中共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及与之相勾结的日、美间谍之间的殊死战斗为辅线,纵横展开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上至高官显要、公司老板、地方军阀、袍哥龙头、外国传教士,下至市井百姓、三教九流,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数以百计,显示出纷繁多元的社会风貌。而对朱佳富、陆祖福、黄玉庵等民族资本家的性格塑造,既勾勒出其群体在时代浪潮下的共性特征,又赋予个体鲜明的人格色彩。这些人物在与军阀、帝国主义、官僚资本的对抗中,展现出复杂而立体的性格图谱,可借此解读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朱佳富作为重庆航运大亨,其性格圆滑又坚韧,看似委曲求全,实则是在政治强权碾压下的无奈智慧。陆祖福则是怀揣振兴民族航运业的理想,大智若愚,善于决断,但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使其性格中增添了悲剧色彩。黄玉庵的性格塑造则凸显了革新与保守的内在撕扯、懦弱与自私,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旧制度下难以突破的思想桎梏。作品中出现的冯烂王、春燕、李明等革命者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各自的革命历程与情感纠葛,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尤以冯烂王赤胆忠心,不怕牺牲、屡遭危难、坚守信仰的人物形象,为作品增添了传奇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长江三部曲》突破了传统“宏大叙事”的单一模式,没有将历史简化为英雄与反派的二元对立,尤其是对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塑造,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展现出时代浪潮中不同阶层的复杂选择和性格的多重维度。民族资本家在军阀、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的夹缝中挣扎求生。他们既渴望通过实业救国,又带有难以摆脱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经济利益的追逐者,又是民族尊严的护卫者,其性格中的矛盾与挣扎,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困境。这种对人物复杂性的真切把握,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与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塑造形成呼应,不断构建了民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经典谱系。而对历史参与者多元性的呈现,使历史叙事更加具有人性温度与现实深度,为文学作品的历史复杂性书写提供了借鉴思路。
人物命运与重大事件的紧密相连,使得《长江三部曲》既有史诗般的厚重,又不失历史的真实鲜活,同时对地域文化的入神开掘,更是别具一格。鄢国培凭借自身在川江轮船公司多年的深厚生活积累,将港口码头的市井百态、深山小镇的风土人情融入叙事肌理,从重庆、宜昌等繁华城市到石牛场这样的偏远村镇,对川江流域社会生态进行了全景式描绘。汽笛撕裂晨雾,木船与火轮挤撞着江面,纤夫们赤裸的脊背映着江水,号子声混着盐巴、辣椒与汗酸的气息扑面而来的画面令读者如临其境;船工们拉纤时喊出的“川江船夫号子”随着滩险水急变化调整节奏,在湍急的瞿塘峡,号子短促激昂,如战鼓催征;在平缓的江面,则悠长婉转,饱含生活的疲惫与希望……小说中对船工号子、川渝方言、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勾勒出川江沿岸的地理风貌、民俗风情,让读者感受到川江人坚韧不拔的生存智慧及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鄢国培《长江三部曲》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川江长卷,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也有细腻动人的生活情节,以独特的地域视角和宏大的叙事雄心,开创了以川江流域为叙事核心的独特范式,在当年首次出版之时即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著名编辑家、评论家江晓天先生亲为作序。
江晓天先生(1926-2008)是中国文学编辑与评论领域的重要人物,曾先后参与筹建中国青年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如大众熟知的“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还有长篇小说《李自成》等均出自他所在的编辑团队之手。他以卓越的眼光、精深的专业素养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发掘和培养了众多文学新人,是文学出版界令人十分敬仰的典范,江晓天先生在鄢国培《长江三部曲》的序言中指出:“长篇小说不仅要展现广阔的生活面,以及对所摄取繁富多彩的社会风貌,从历史的高度作深刻的剖析和准确的把握,更要求作家把自己的视觉集中于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对鄢国培的小说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是“绚烂的川江社会风云画卷”,“从长期封建社会外侵内乱中,萌生的现代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受封建传统势力的影响,还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扰,特别是官僚资产阶级的控制、欺压乃至兼并,创业维艰,图存犹难,求发展更为不易。《长江三部曲》所描写的三家不同的私营公司,很好地概括了这一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江先生同时还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指出了小说存在的某些不足。
江先生的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深思。
近日得知,重庆出版社独具慧眼,将不惜重力再版鄢国培《长江三部曲》,不由令人感慨万分。在今天看来,这部巨作不仅以独特的地域视角重构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图景,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革命者、底层民众等群体的生动刻画,展现出时代转型期的社会肌理与人性光芒,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从旧中国军阀混战到新中国成立的沧桑巨变,成为解读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文本。其对地域文化的呈现、对历史复杂性的探索以及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也都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长江三部曲》
鄢国培 著
重庆出版社
我曾有幸在湖北刚踏上文学之路时,便得到当时已在湖北作协工作的鄢国培先生的指教。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花灯,像她那双眼睛》出版之时,便是鄢先生在百忙之中亲笔作序,而今回望,更是极为珍贵。恰有缘感激的是,江晓天先生则是我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的入会介绍人。时隔多年,两位先生虽然都已离我们远去,但重读鄢国培先生的巨著和江晓天先生的序言,他们朴实祥和、睿智爽朗的音容笑貌和高洁的精神风度仿佛就在眼前,令人倍加敬仰。他们和那些同时代辛勤的作家们在文学大地上的耕耘,创造了“三红一创”,也创造了《漩流》《巴山月》《沧浪浮云》之《长江三部曲》……那一座座光彩夺目的文学丰碑,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历史记忆,以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为后世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
《长江三部曲》是作家鄢国培的代表作,包含《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三部。
《漩流》故事背景设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重庆涪陵,南京失守后,抗日成为全民关注的核心议题,重庆各界暗流涌动,抗日爱国运动逐渐兴起。小说以经营川江航运业为主的几家私营公司之间的竞争为主线,以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川江船员和沿岸城镇民众中开展的斗争运动为副线,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川东地区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巴山月》延续上一部《漩流》中的人物和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小说以长江航运企业“民成公司”的起伏命运为叙事线索,串联起国民政府的政治博弈、民族工业的生存挣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局、底层民众的生存挣扎等社会剖面。故事在抗日战争胜利的欢呼声中暂告一段落。
《沧海浮云》故事背景设定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彼时中国民众迫切渴望和平、自由与民主的生活,但国民党反动派公然发动内战,并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较场口事件”。在此历史背景下,党的地下组织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与革命群众,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艰险曲折的斗争。
作者鄢国培凭借自身在川江轮船公司多年的深厚生活积累,将港口码头的市井百态、深山小镇的风土人情融入叙事肌理,使《长江三部曲》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也有对川江流域社会生态的全景式描绘,以独特的地域视角重构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图景。
《长江三部曲》作者简介
鄢国培(1934—1995),生于四川省南川县(现重庆市南川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重庆第六中学,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是长江航运管理局工人、专业创作员,历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等;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冉大爷历险记》,短篇小说集《老鹰岩探矿》,中篇小说《美丑奇幻曲》《荒漠的神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