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襄阳市作家协会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7-17    作者: 专题制作1

  襄阳市作协自2013年4月换届以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中国作协、省作协的扶持帮助下,文学生态保持良好,文学活动风生水起,文学襄军人才辈出,文学创作成效斐然。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动力,增强活力。2013年4月我市作协换届后,作协工作逐步转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理直气壮地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贡献者,努力把文学襄军打造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文学繁荣和发展的正规军。为此,作协主席团率先垂范,甘当文学志愿者,发扬社会义工的精神,努力把作协办成作家之家。自2015年起,争取到市文学院的财政拨款编制,形成了市作协、文学院、《汉水》杂志社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在市文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运转十分顺畅。今年我们又制定了《襄阳市作协主席团自律公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争当文学义工。旨在自我加压,主动发力,推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以及文学的需求,提高大众文学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第二、树立文学品牌意识,努力提供文学大餐。通过加强与中国作协、省作协的联系,2014年与中国作协签订了十年扶持计划,2015年举办了中国文学周·襄阳唐诗论坛,今年准备举办第二届襄阳唐诗论坛暨孟浩然田园诗词大奖赛。围绕筑“中国梦·抒襄阳情”,创作了一批有质量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作家出版社在襄阳成立了工作室,鲁迅文学院还有意愿支持襄阳培养文学人才。文学向基层倾斜,是作协工作改革转型的方向,我们应当坚持做好。

  

  第三、行走绿水青山,讲好襄阳故事。近几年,我们按照省作协的要求,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近现实,把视角放在现实生活中,让文学走进平常百姓家。市作协团结带领作家队伍,围绕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绿满襄阳、生态文明建设等题材,每年开展1至2次采风活动,脚步踏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创作了一批有份量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去年我们根据市文联的安排,先后组织两批15名作家,到保康县和老河口市采风,怀着饱满的热情,围绕农村现实题材,进行深入采访,共创作报告文学及散文20多篇,讴歌时代,讴歌人民,抒发对襄阳大地改革发展的情怀。

  

  为了配合“绿满襄阳”行动,去年我们先后在《汉水》杂志连续三期刊发报告文学,介绍有关绿满丹渠的美丽画卷,宣传熊化国同志献身丹渠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文学创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学作品只有拥抱大地,紧贴现实,扬善颂德,才会接地气、有人气,才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今年4月,我们又组织近40名作家分别到樊城区长寿岛村、中豪国际物流园、高新区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东津新区科技产业园、高铁站等地采风,扩宽了作者的视野,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以切身体会感受绿色襄阳的无穷魅力。采风活动结束后,创作了一批有份量的文学作品。

  第四、坚持文学惠民,发挥大众文学的力量。由小众转向大众,由分散的个体爱好转向融入社会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汉水》杂志进农家书屋、文学进学校、进社区。在一些农村、学校建立作协创作基地,开展文学讲座及创作活动,既锻炼了作家队伍,活跃了文学氛围。通过办好《汉水》杂志,巩固文学阵地,播下文学种子,多出作品,多出人才。杂志发行量稳定在8000份左右,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汉水》伴随作家一路成长。为此,2017年《汉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努力办成有质量、有内涵、接地气、受欢迎的核心文学期刊。

  第五、积极探索文学新形式,努力开拓文学新疆域。近年来,我们注重文学的原创性,拉长文学生物链。力图走一次创作,多次利用的路子,把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发行,与阅读传播,与影视、自媒体的利用等方面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学的社会价值。2015年我们组织4名青年作者集体创作长篇小说《家住汉江边》,随后开展电影剧本的创作,力促社会资本参与投拍小成本电影,宣传襄阳有意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蓝图。今年我们在新华书店建立“文学交流活动基地”,通过举办阅读与创作、文学沙龙、签字售书活动,把文学创作、出版发行、朗读欣赏、社会传播结合起来,让作者与读者直接见面,零距离接触,更有文学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当下,文化的多样化,带来文学的多样性,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展示文学的无穷魅力,我们感到作协是个大舞台,可为的事很多。我们正在积极筹备成立襄阳市网络文学协会,少年文学委员会,纪实文学学会,财经散文学会等。重在搭建平台,吸引文学人才,踏准时代节拍,营造蓬勃生发的文学大环境。努力让襄阳由文学福地迈向文学高地。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襄阳市作家协会

来源:     作者: 专题制作1
发布时间: 2018-07-17

  襄阳市作协自2013年4月换届以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中国作协、省作协的扶持帮助下,文学生态保持良好,文学活动风生水起,文学襄军人才辈出,文学创作成效斐然。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动力,增强活力。2013年4月我市作协换届后,作协工作逐步转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理直气壮地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贡献者,努力把文学襄军打造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文学繁荣和发展的正规军。为此,作协主席团率先垂范,甘当文学志愿者,发扬社会义工的精神,努力把作协办成作家之家。自2015年起,争取到市文学院的财政拨款编制,形成了市作协、文学院、《汉水》杂志社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在市文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运转十分顺畅。今年我们又制定了《襄阳市作协主席团自律公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争当文学义工。旨在自我加压,主动发力,推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以及文学的需求,提高大众文学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第二、树立文学品牌意识,努力提供文学大餐。通过加强与中国作协、省作协的联系,2014年与中国作协签订了十年扶持计划,2015年举办了中国文学周·襄阳唐诗论坛,今年准备举办第二届襄阳唐诗论坛暨孟浩然田园诗词大奖赛。围绕筑“中国梦·抒襄阳情”,创作了一批有质量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作家出版社在襄阳成立了工作室,鲁迅文学院还有意愿支持襄阳培养文学人才。文学向基层倾斜,是作协工作改革转型的方向,我们应当坚持做好。

  

  第三、行走绿水青山,讲好襄阳故事。近几年,我们按照省作协的要求,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近现实,把视角放在现实生活中,让文学走进平常百姓家。市作协团结带领作家队伍,围绕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绿满襄阳、生态文明建设等题材,每年开展1至2次采风活动,脚步踏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创作了一批有份量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去年我们根据市文联的安排,先后组织两批15名作家,到保康县和老河口市采风,怀着饱满的热情,围绕农村现实题材,进行深入采访,共创作报告文学及散文20多篇,讴歌时代,讴歌人民,抒发对襄阳大地改革发展的情怀。

  

  为了配合“绿满襄阳”行动,去年我们先后在《汉水》杂志连续三期刊发报告文学,介绍有关绿满丹渠的美丽画卷,宣传熊化国同志献身丹渠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文学创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学作品只有拥抱大地,紧贴现实,扬善颂德,才会接地气、有人气,才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今年4月,我们又组织近40名作家分别到樊城区长寿岛村、中豪国际物流园、高新区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东津新区科技产业园、高铁站等地采风,扩宽了作者的视野,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以切身体会感受绿色襄阳的无穷魅力。采风活动结束后,创作了一批有份量的文学作品。

  第四、坚持文学惠民,发挥大众文学的力量。由小众转向大众,由分散的个体爱好转向融入社会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汉水》杂志进农家书屋、文学进学校、进社区。在一些农村、学校建立作协创作基地,开展文学讲座及创作活动,既锻炼了作家队伍,活跃了文学氛围。通过办好《汉水》杂志,巩固文学阵地,播下文学种子,多出作品,多出人才。杂志发行量稳定在8000份左右,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汉水》伴随作家一路成长。为此,2017年《汉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努力办成有质量、有内涵、接地气、受欢迎的核心文学期刊。

  第五、积极探索文学新形式,努力开拓文学新疆域。近年来,我们注重文学的原创性,拉长文学生物链。力图走一次创作,多次利用的路子,把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发行,与阅读传播,与影视、自媒体的利用等方面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掘文学的社会价值。2015年我们组织4名青年作者集体创作长篇小说《家住汉江边》,随后开展电影剧本的创作,力促社会资本参与投拍小成本电影,宣传襄阳有意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蓝图。今年我们在新华书店建立“文学交流活动基地”,通过举办阅读与创作、文学沙龙、签字售书活动,把文学创作、出版发行、朗读欣赏、社会传播结合起来,让作者与读者直接见面,零距离接触,更有文学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当下,文化的多样化,带来文学的多样性,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展示文学的无穷魅力,我们感到作协是个大舞台,可为的事很多。我们正在积极筹备成立襄阳市网络文学协会,少年文学委员会,纪实文学学会,财经散文学会等。重在搭建平台,吸引文学人才,踏准时代节拍,营造蓬勃生发的文学大环境。努力让襄阳由文学福地迈向文学高地。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