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作家作品研讨

第一书记的弯弯山路——观电影《山路十八湾》有感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1-03-02    作者: 彭定新

  也许我是农村出生,以后多年从事“三农”工作,当单位组织观看电影《山路十八湾》后,一个现实农村版的扶贫攻坚故事在眼前滞留,在脑海萦绕,夜不能寐。

  影片讲的是宜昌的真实故事,主人公肖曙光(市国家税务局干部),编剧杜鸿、导演凌学松都是宜昌人,我格外用心去看。

  影片中,一个市直机关干部冯曙光下派到山区县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与大多数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一样,面对“贫困久了,一个泥坑”的烂摊子,阻力、困难、世俗、势力给冯曙光举步维艰。

  与大多数第一书记一样,冯曙光凭着一份激情和睿智,很快融入农村,融入群众心中,找出了贫困的症结,找到了脱贫的方向。

  冯曙光经过调查研究,弄清楚了扶贫先扶志扶智的道理。

  刘希望是个典型的垂头丧气的人,他本来会种金银花,懂中药材,但自从他爹刘永真这个焗匠师傅病了、貌美妻子张红梅不耐贫穷离家出走后,就一蹶不振(刘撅头)。冯曙光从这里入手,帮忙挖金银花,多次看望生病的父亲,送钢笔给他儿子军军,发动村民寻找失踪的军军。当刘希望日夜思念离家出走的媳妇时,冯曙光因势利导:“只有发家致富了,才能拴住媳妇的心”。几席话后,点燃了刘希望的希望之火。刘希望一想到媳妇,加上冯曙光的启发,就有了内生动力。后来带头发展金银花,成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其父亲刘永真也担上了农家乐联盟总厨。变化了的家庭让跑了的媳妇张红梅回家了。

  扶志比给钱给物更重要。刘希望的小舅子张红箭,也是一位不靠谱的人。张红箭家穷、腿瘸、光棍一个,加上和书记的个人恩怨,被取消了贫困户,他彻底失望了。他经常找岔子,向姐夫要姐姐,和村干部要贫困户指标。是冯曙光的真心实情、为民办实事感动了红箭。昔日一个好吃懒做的形象成了村里文化传承板凳龙班底的领头人。

  产业支撑,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冯曙光上任第一天,就体会到了老百姓的鸡、白菜、萝卜、土豆、南瓜等卖不出去,生态好产品躺着深山睡大觉。同时也没有产量 ,把农民组织起来又缺资金、缺技术。冯曙光找到城里开餐馆的朋友,把蔬菜送给他们品尝,请他们进村体验,终于引进了投资返季节的高山蔬菜项目。蔬菜、药材、土鸡也发展起来了。一惯说三道四、爱占小便宜的长社嫂(长舌嫂)也成了养鸡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

  村风民风不正、人心不齐是扶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赵捡宝(捡宝子)是一位跑运输的个体户,就因为张红梅是坐他的车到城里打工没有回来的,刘撅头和张红箭经常扯皮,找他的麻烦,搞得他们家不得安宁。陈贤惠是村里的一名支委,正直,公道,但也经常遭到来自村干部和村民的非议。

  村风民风来自党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向纪怀是老支书,办事随意,一手遮天,阿谀逢迎他的人就给贫困户指标,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擅自取消贫困户,搞团团伙伙,对扶贫攻坚工作懒政不作为。群众早已对他有意见,敢怒不敢言。村干部失去群众信任,村班子没有威信。

  面对向纪怀的排挤和没有群众基础的村班子,冯曙光迎难而上,从走访调查开始,逐一解开群众心结,解决群众疾苦,从生活点滴做起,点点滴滴暖人心。

  冯曙光是一个有准备的人,进村时,一把旧军号随身带,这是他小时候在贺龙中学得的奖品。到村后,挂在墙上。这就是一把冲锋号、集结号。军号一旦吹响,没有回头路。当他遇见身经百战、出身入死、不记功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田吉祥时,心里很不是滋味,热泪长流。曾经的英雄,如今却成了留守老人,身居危房,生活还是那么贫穷。一位军人,一把军号,让冯曙光责重如山。特别是田吉祥还没有等到房屋改造、未住进新房就“走了”的时候,冯曙光巨石压心,深深自责,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

  冯曙光善于发挥一班人的整体作用,他留下了支委陈贤惠,和驻村工作队员李力、覃雯并肩作战,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冯曙光赢得了信任,当向纪怀被免职后,冯曙光全面主持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

  电影《山路十八湾》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它诞生在党中央即将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消灭农村贫困之时。主人公冯曙光,是全国20万第一书记之一,正是他们的为民情怀、使命担当、克难攻坚、牺牲奉献的时代精神,才有幸福的今天。

  山路十八湾,湾湾通人心。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第一书记的弯弯山路——观电影《山路十八湾》有感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彭定新
发布时间: 2021-03-02

  也许我是农村出生,以后多年从事“三农”工作,当单位组织观看电影《山路十八湾》后,一个现实农村版的扶贫攻坚故事在眼前滞留,在脑海萦绕,夜不能寐。

  影片讲的是宜昌的真实故事,主人公肖曙光(市国家税务局干部),编剧杜鸿、导演凌学松都是宜昌人,我格外用心去看。

  影片中,一个市直机关干部冯曙光下派到山区县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与大多数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一样,面对“贫困久了,一个泥坑”的烂摊子,阻力、困难、世俗、势力给冯曙光举步维艰。

  与大多数第一书记一样,冯曙光凭着一份激情和睿智,很快融入农村,融入群众心中,找出了贫困的症结,找到了脱贫的方向。

  冯曙光经过调查研究,弄清楚了扶贫先扶志扶智的道理。

  刘希望是个典型的垂头丧气的人,他本来会种金银花,懂中药材,但自从他爹刘永真这个焗匠师傅病了、貌美妻子张红梅不耐贫穷离家出走后,就一蹶不振(刘撅头)。冯曙光从这里入手,帮忙挖金银花,多次看望生病的父亲,送钢笔给他儿子军军,发动村民寻找失踪的军军。当刘希望日夜思念离家出走的媳妇时,冯曙光因势利导:“只有发家致富了,才能拴住媳妇的心”。几席话后,点燃了刘希望的希望之火。刘希望一想到媳妇,加上冯曙光的启发,就有了内生动力。后来带头发展金银花,成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其父亲刘永真也担上了农家乐联盟总厨。变化了的家庭让跑了的媳妇张红梅回家了。

  扶志比给钱给物更重要。刘希望的小舅子张红箭,也是一位不靠谱的人。张红箭家穷、腿瘸、光棍一个,加上和书记的个人恩怨,被取消了贫困户,他彻底失望了。他经常找岔子,向姐夫要姐姐,和村干部要贫困户指标。是冯曙光的真心实情、为民办实事感动了红箭。昔日一个好吃懒做的形象成了村里文化传承板凳龙班底的领头人。

  产业支撑,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冯曙光上任第一天,就体会到了老百姓的鸡、白菜、萝卜、土豆、南瓜等卖不出去,生态好产品躺着深山睡大觉。同时也没有产量 ,把农民组织起来又缺资金、缺技术。冯曙光找到城里开餐馆的朋友,把蔬菜送给他们品尝,请他们进村体验,终于引进了投资返季节的高山蔬菜项目。蔬菜、药材、土鸡也发展起来了。一惯说三道四、爱占小便宜的长社嫂(长舌嫂)也成了养鸡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

  村风民风不正、人心不齐是扶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赵捡宝(捡宝子)是一位跑运输的个体户,就因为张红梅是坐他的车到城里打工没有回来的,刘撅头和张红箭经常扯皮,找他的麻烦,搞得他们家不得安宁。陈贤惠是村里的一名支委,正直,公道,但也经常遭到来自村干部和村民的非议。

  村风民风来自党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向纪怀是老支书,办事随意,一手遮天,阿谀逢迎他的人就给贫困户指标,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擅自取消贫困户,搞团团伙伙,对扶贫攻坚工作懒政不作为。群众早已对他有意见,敢怒不敢言。村干部失去群众信任,村班子没有威信。

  面对向纪怀的排挤和没有群众基础的村班子,冯曙光迎难而上,从走访调查开始,逐一解开群众心结,解决群众疾苦,从生活点滴做起,点点滴滴暖人心。

  冯曙光是一个有准备的人,进村时,一把旧军号随身带,这是他小时候在贺龙中学得的奖品。到村后,挂在墙上。这就是一把冲锋号、集结号。军号一旦吹响,没有回头路。当他遇见身经百战、出身入死、不记功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田吉祥时,心里很不是滋味,热泪长流。曾经的英雄,如今却成了留守老人,身居危房,生活还是那么贫穷。一位军人,一把军号,让冯曙光责重如山。特别是田吉祥还没有等到房屋改造、未住进新房就“走了”的时候,冯曙光巨石压心,深深自责,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

  冯曙光善于发挥一班人的整体作用,他留下了支委陈贤惠,和驻村工作队员李力、覃雯并肩作战,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冯曙光赢得了信任,当向纪怀被免职后,冯曙光全面主持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

  电影《山路十八湾》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它诞生在党中央即将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消灭农村贫困之时。主人公冯曙光,是全国20万第一书记之一,正是他们的为民情怀、使命担当、克难攻坚、牺牲奉献的时代精神,才有幸福的今天。

  山路十八湾,湾湾通人心。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