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荆楚采风

麻城的老米酒

来源: 湖北作家网    发布时间: 2021-03-29    作者: 李文涛

  我的家乡,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镇是著名的老米酒之乡。木子店老米酒,酿者代代相传,饮者千年礼赞。木子店山民在“办年”的时候,家家都会早早地自制老米酒。千百年来,木子店人喝自酿的老米酒既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文化习俗。在木子店,男人不喝老米酒不算爷们儿,一定会被人瞧不起;女人不会做老米酒,也不是称职的“娘儿”,同样会被人耻笑。

  同时,木子店人自酿老米酒也是为了招待客人。木子店人不相信什么“名酒”,最尊贵的“招待酒”就是让客人喝上自酿的老米酒。客人喝的越多,主人越是高兴。木子店山民们把烤蔸子火,饮老米酒,吃吊锅,视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他们满足这种“幸福生活”、自得其乐。在当地,广泛流传着一支民谣:“老米酒、蔸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

  历代文人骚客饮过木子店老米酒之后,也赞不绝口,有的还留下了千古名篇。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高歌:“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定惠海棠香十里,东山美酒醉千家”也是苏东坡留下的名句。明代思想家李贽赞誉木子店老米酒“聚龟峰之灵气,吸巴水之精华,承上天之甘露,师杜康之工艺”。明代封疆大吏梅之焕说“酒香飘千里,东山户户春”。 另据一些学者近年考证,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书中记载的十六处的“金华酒”就是木子店老米酒。

  每到桂花飘香(农历八月)的季节,木子店家家户户都开始酿造老米酒。这时候的老米酒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桂花酒”。其实,做“桂花酒”还只是小试牛刀,是序幕。农历九月份,才是酿酒的最佳时期。

  我母亲是做老米酒的一把好手。母亲做酒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也当起了小助手,所以对母亲的制酒方法我从小就十分熟悉:先将糯米洗净,水浸,发涨,大约一天时间;再把糯米滤水、上甑,用灶火大火蒸熟;然后倒入晒羌(农家竹制用品,圆形。主要用来晒谷、晒麦子)之中,洒入少量冷水,分解粘连的大糯米团,摊凉;待到只剩一点小热程度,再撒上研细的麯粉,将糯米团进一步揉搓拌匀;待其全冷,装入陶制酒缸。酒缸周围偎稻草保温,酒缸口子上用旧棉絮压紧,密闭。三天后,渐闻酒香,一周后发酵全好,大功基本告成。

   米酒质量如何,口感好不好,有两个关键。一是酒麯的比例,二是酒缸的温度。酒麯的比例一定要适中:酒麯给少了,来酒(发酵)差些,出酒率太低;酒麯给多了,口感老了,太冲,容易“上头”(头昏),口感不好。

  给酒缸偎稻草、盖棉袄那是为了保温。因为酒缸的温度也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掌握好。秋季做酒,气温较高,稻草和棉絮可以裹薄一些;冬季做酒,气温较低,稻草和棉絮一定要裹厚一些,甚至可以将酒缸的位置放在火塘角落,为的是充分保温。所以在木子店,每到冬腊月间,农家的火塘角落里常常会见到一口大酒缸稳稳地坐在那里。

  酒麯决定口感,温度决定成败。

  当然,在木子店,几乎每一个农家妇女都会懂得这些道理,但是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准确,这就是“技术”。木子店老米酒“家家都能做,家家味不同”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我母亲的酒好,还有另外一个诀窍。那就是做酒之前三五天的时候,母亲就早早地把酒缸洗净,倒立,用稻把烟熏,少则一天,多则两天。然后把酒缸翻过来暴晒一两天。母亲说,这样的酒缸做出来的酒那才味道纯正。我理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去异味”、外带杀灭其他有害细菌吧。

  我们李家塆一百多户人家,几百口人。农村人闲来喜欢串门,有酒的时候就会边聊天边喝酒。所以哪家的酒好不好,大家一喝就知道。塆子里的人,不但人人能喝酒,而且几乎人人都是品酒行家。是不是好酒,用眼一看,鼻一闻,手一试,口一品,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大家都公认我母亲是做老米酒的“好把式”。

  母亲的待客之道是“怪酒不怪菜”。那时大集体,人人日子过得紧巴,菜是可以不那么讲究的。但是酒一定要好。谁家酒好,谁家就有“面子”。母亲的老米酒算是首屈一指的。她做的酒,有时呈鹅黄色,有时呈淡绿色,这两种颜色都是酒中上品。酒汁清澈透明,香气诱人。一口沾唇,甜滋滋,肉巴巴,醇厚绵长;沾在手上,粘乎乎的,犹如蜂蜜糖浆。

  我父亲不抽烟,就好一口酒,那时粮食紧张,殷实一点的人家也可做百把斤糯米的酒,像我们这样“家大口渴”的人家,只能勉强做几十斤糯米。不够喝怎么办?办法是多“搬酒”。

  “搬酒”不是外行人理解的“勾兑酒”。“搬酒”是做老米酒的必然程序。因为酒缸的糯米发酵成功以后,只有极其少量的酒汁,这时不能取酒。还需要按一定比例加水,再密闭,再发酵。这次发酵大约还需要五至七天,然后插上过滤酒糟的竹制器具,取出中间的酒汁,沉淀、过滤,这才有清亮可口的老米酒。第一次搬酒的叫“头酒”,第二次第三次“搬酒”的,叫“二酒”“三酒”。

  现在温饱不成问题,粮食充足,大多只“搬酒”一次,但那时不行,那时正常情况下“搬酒”两次。我家因为人多粮少,老米酒通常“搬酒”三次。母亲的老米酒,哪怕是“二酒”“三酒”,除了浓度稍淡一点之外,其色泽和口味依然蛮好。

  农闲的时候,母亲暖上一壶或两壶酒,父亲就着一锅咸菜或是一锅面条喝酒。高兴时,一边喝酒,一边给我们小孩讲三国或水浒故事。酒喝到兴头上,父亲还拿吊锅当鼓、筷子当锤,学着鼓书艺人,边敲边唱:“你看(哪)包爷(呀)多威武,张龙赵虎两边(那个)行(咧)!”

  那时在我家乡,不论是结婚、“办客”,大家都是争着喝老米酒,上桌的白酒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白酒档次低,而是我家乡的老米酒太好喝了。

  后来我到城区工作,父亲和母亲习惯了农村生活,依然待在木子店老家。每年还是母亲在老家做好了老米酒,我们春节前回去拿。作为木子店人,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春节餐桌上可以没有茅台和五粮液酒,但是万万不能没有老米酒!

  然而,我已经十年没有喝到母亲的老米酒了,因为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有十年了。我想,他一定是去天国当酒师去了。所幸我家姐姐、妹妹和两个弟妹也能做上好的老米酒,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传承吧。

  更为可喜的是,如今的木子店人也有了市场经济意识,老米酒不再满足于自斟自饮、自给自足,而是把它变成商品,对外出售。木子店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注册公司,办起了老米酒厂。有企业家建成了“大别山老米酒博览园”和总面积1600平米的大型地窖,解决了老米酒储藏的老大难问题。

  近十年来,木子店老米酒生产企业发展迅猛,迄今已有二十多家,年产2000多万斤老米酒,年总产值一亿多元。麻城的米酒等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木子店老米酒产品已远销武汉、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

  现在对于我来说,可以说老米酒够喝,“好酒”也管够。但是,我依然十分怀念母亲的老米酒。

  

上一篇:京山桥米

下一篇:西陵峡畔的木姜子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麻城的老米酒

来源: 湖北作家网    作者: 李文涛
发布时间: 2021-03-29

  我的家乡,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镇是著名的老米酒之乡。木子店老米酒,酿者代代相传,饮者千年礼赞。木子店山民在“办年”的时候,家家都会早早地自制老米酒。千百年来,木子店人喝自酿的老米酒既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文化习俗。在木子店,男人不喝老米酒不算爷们儿,一定会被人瞧不起;女人不会做老米酒,也不是称职的“娘儿”,同样会被人耻笑。

  同时,木子店人自酿老米酒也是为了招待客人。木子店人不相信什么“名酒”,最尊贵的“招待酒”就是让客人喝上自酿的老米酒。客人喝的越多,主人越是高兴。木子店山民们把烤蔸子火,饮老米酒,吃吊锅,视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他们满足这种“幸福生活”、自得其乐。在当地,广泛流传着一支民谣:“老米酒、蔸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

  历代文人骚客饮过木子店老米酒之后,也赞不绝口,有的还留下了千古名篇。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高歌:“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定惠海棠香十里,东山美酒醉千家”也是苏东坡留下的名句。明代思想家李贽赞誉木子店老米酒“聚龟峰之灵气,吸巴水之精华,承上天之甘露,师杜康之工艺”。明代封疆大吏梅之焕说“酒香飘千里,东山户户春”。 另据一些学者近年考证,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书中记载的十六处的“金华酒”就是木子店老米酒。

  每到桂花飘香(农历八月)的季节,木子店家家户户都开始酿造老米酒。这时候的老米酒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桂花酒”。其实,做“桂花酒”还只是小试牛刀,是序幕。农历九月份,才是酿酒的最佳时期。

  我母亲是做老米酒的一把好手。母亲做酒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也当起了小助手,所以对母亲的制酒方法我从小就十分熟悉:先将糯米洗净,水浸,发涨,大约一天时间;再把糯米滤水、上甑,用灶火大火蒸熟;然后倒入晒羌(农家竹制用品,圆形。主要用来晒谷、晒麦子)之中,洒入少量冷水,分解粘连的大糯米团,摊凉;待到只剩一点小热程度,再撒上研细的麯粉,将糯米团进一步揉搓拌匀;待其全冷,装入陶制酒缸。酒缸周围偎稻草保温,酒缸口子上用旧棉絮压紧,密闭。三天后,渐闻酒香,一周后发酵全好,大功基本告成。

   米酒质量如何,口感好不好,有两个关键。一是酒麯的比例,二是酒缸的温度。酒麯的比例一定要适中:酒麯给少了,来酒(发酵)差些,出酒率太低;酒麯给多了,口感老了,太冲,容易“上头”(头昏),口感不好。

  给酒缸偎稻草、盖棉袄那是为了保温。因为酒缸的温度也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掌握好。秋季做酒,气温较高,稻草和棉絮可以裹薄一些;冬季做酒,气温较低,稻草和棉絮一定要裹厚一些,甚至可以将酒缸的位置放在火塘角落,为的是充分保温。所以在木子店,每到冬腊月间,农家的火塘角落里常常会见到一口大酒缸稳稳地坐在那里。

  酒麯决定口感,温度决定成败。

  当然,在木子店,几乎每一个农家妇女都会懂得这些道理,但是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准确,这就是“技术”。木子店老米酒“家家都能做,家家味不同”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我母亲的酒好,还有另外一个诀窍。那就是做酒之前三五天的时候,母亲就早早地把酒缸洗净,倒立,用稻把烟熏,少则一天,多则两天。然后把酒缸翻过来暴晒一两天。母亲说,这样的酒缸做出来的酒那才味道纯正。我理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去异味”、外带杀灭其他有害细菌吧。

  我们李家塆一百多户人家,几百口人。农村人闲来喜欢串门,有酒的时候就会边聊天边喝酒。所以哪家的酒好不好,大家一喝就知道。塆子里的人,不但人人能喝酒,而且几乎人人都是品酒行家。是不是好酒,用眼一看,鼻一闻,手一试,口一品,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大家都公认我母亲是做老米酒的“好把式”。

  母亲的待客之道是“怪酒不怪菜”。那时大集体,人人日子过得紧巴,菜是可以不那么讲究的。但是酒一定要好。谁家酒好,谁家就有“面子”。母亲的老米酒算是首屈一指的。她做的酒,有时呈鹅黄色,有时呈淡绿色,这两种颜色都是酒中上品。酒汁清澈透明,香气诱人。一口沾唇,甜滋滋,肉巴巴,醇厚绵长;沾在手上,粘乎乎的,犹如蜂蜜糖浆。

  我父亲不抽烟,就好一口酒,那时粮食紧张,殷实一点的人家也可做百把斤糯米的酒,像我们这样“家大口渴”的人家,只能勉强做几十斤糯米。不够喝怎么办?办法是多“搬酒”。

  “搬酒”不是外行人理解的“勾兑酒”。“搬酒”是做老米酒的必然程序。因为酒缸的糯米发酵成功以后,只有极其少量的酒汁,这时不能取酒。还需要按一定比例加水,再密闭,再发酵。这次发酵大约还需要五至七天,然后插上过滤酒糟的竹制器具,取出中间的酒汁,沉淀、过滤,这才有清亮可口的老米酒。第一次搬酒的叫“头酒”,第二次第三次“搬酒”的,叫“二酒”“三酒”。

  现在温饱不成问题,粮食充足,大多只“搬酒”一次,但那时不行,那时正常情况下“搬酒”两次。我家因为人多粮少,老米酒通常“搬酒”三次。母亲的老米酒,哪怕是“二酒”“三酒”,除了浓度稍淡一点之外,其色泽和口味依然蛮好。

  农闲的时候,母亲暖上一壶或两壶酒,父亲就着一锅咸菜或是一锅面条喝酒。高兴时,一边喝酒,一边给我们小孩讲三国或水浒故事。酒喝到兴头上,父亲还拿吊锅当鼓、筷子当锤,学着鼓书艺人,边敲边唱:“你看(哪)包爷(呀)多威武,张龙赵虎两边(那个)行(咧)!”

  那时在我家乡,不论是结婚、“办客”,大家都是争着喝老米酒,上桌的白酒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白酒档次低,而是我家乡的老米酒太好喝了。

  后来我到城区工作,父亲和母亲习惯了农村生活,依然待在木子店老家。每年还是母亲在老家做好了老米酒,我们春节前回去拿。作为木子店人,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春节餐桌上可以没有茅台和五粮液酒,但是万万不能没有老米酒!

  然而,我已经十年没有喝到母亲的老米酒了,因为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有十年了。我想,他一定是去天国当酒师去了。所幸我家姐姐、妹妹和两个弟妹也能做上好的老米酒,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传承吧。

  更为可喜的是,如今的木子店人也有了市场经济意识,老米酒不再满足于自斟自饮、自给自足,而是把它变成商品,对外出售。木子店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注册公司,办起了老米酒厂。有企业家建成了“大别山老米酒博览园”和总面积1600平米的大型地窖,解决了老米酒储藏的老大难问题。

  近十年来,木子店老米酒生产企业发展迅猛,迄今已有二十多家,年产2000多万斤老米酒,年总产值一亿多元。麻城的米酒等已经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木子店老米酒产品已远销武汉、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

  现在对于我来说,可以说老米酒够喝,“好酒”也管够。但是,我依然十分怀念母亲的老米酒。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