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作家作品研讨

一部“城市草根挣扎史”的倾情书写和深刻反思——评楚云《亲爱的南方》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4-01    作者: 杨豪

  打工族背井离乡,在卷入城市化进程后遭遇种种困境。一方面,他们具有传统农民文化资源稀少、无力争取权利等弱势群体的特征;另一方面,城乡差异触发他们情感错位,“走出了乡村,走不进城市”。这些被压抑的情感成为打工文学崛起的原动力。

  摆在我案头上的是一部扣人心弦,令人激动、也让人振奋的打工文学作品,这就是楚云的《亲爱的南方》,这是迄今为止,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部打工文学作品,写了打工者的困惑、无奈、挣扎,也写了理想、奋斗、追求,是一部励志作品。书中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打工命题,“我一直固执而偏激地认为,当代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打工者)在奋力推动的。但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也成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工的宿命。”这些深深灼痛了我。

  中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城市化,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包括原籍农村的大学生,于是他们上演了一部城市草根挣扎史:主人公江城大学毕业后,在学长祝涛的帮助下,在海都(以深圳为背景)找到一份做国际贸易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后,他积攒了一笔钱,于是做起了老板梦,便开了一家小公司准备大干一场,不料遭香港商人陷害破产,欠下几百万元债务,后因报复锒铛入狱。江城的女友叶岚为了还江城欠下的巨款,迫不得已做了林赫的情人。两年后,叶岚却无意中得知正是林赫为了得到自己才陷害江城,最后毒死了商人林赫,但自己也选择了惨烈的自杀;江城的学长、在某公司做人事总监的祝涛在三个月内相继失去亲人和恋人后,厌倦了大都市的繁华和孤独,毅然辞掉了在海都的高薪工作,以堂吉诃德的方式远走内蒙,在茫茫大草原上苦苦寻觅他心爱的姑娘,在流浪行吟中叩问人生的真谛;而吴文的作家梦则在以金钱为主流的现实面前支离破碎;另外两个打工仔强子和雷军则不堪打工的无望,因为讨薪,最终走上黑道——海都像一台巨大的搅伴机,将这些年轻人的青春与梦想一一无情地撕裂、搅碎,貌似喧闹繁华的都市,对江城这些打工族却是一座冰冷的无歌的城邦……作者在揭示这些城市草根族为生存和梦想艰难挣扎的同时,一面生动地描绘了这群小人物在患难中生死相依的爱情与友情,展现了在阴冷灰暗严酷现实中所蕴藏的人性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罢楚云的《亲爱的南方》,实在是不忍释卷,真想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哭,不忍心离开他们,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步步推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尤其是描写小人物在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对柏拉图式的爱情与友情的忠贞追求,并从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的高贵,使作品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亲爱的南方》以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边缘人群为切入点,真实地再现了当今中国最庞大的打工群体在进城过程中的身心漂浮状态——痛苦、煎熬与失落,揭示打工群体在大都会的灯红酒绿与光怪陆离中所产生的灵与肉、人性与金钱、精神与物质以及城乡二元价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以及他们“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生存尴尬和“城市人眼中的农民,农民眼中的城市人。”的“身份模糊”,表达了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亿万农民工命运向何处去的重大主题。

  小说以江城、吴文、祝涛等几位农村青年在海都奋斗拼搏的坎坷经历为线索,通过发生在他们之间辛酸而感人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一群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等城市边缘群体的艰辛、苦难与卑微,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如果说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那么对待农民(农民工)的态度则可考验一个民族的良知。我要用《亲爱的南方》为农民工所做出的奉献立一块碑!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狂妾、无知,甚至有一点‘反动’,但这却是我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我觉得,自己作为打工群体的一份子,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段小人物演绎的历史立此存照。

  “后来我在英国人汤普森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他们的愿望符合他们自身的经历。如果说他们是历史的牺牲品,那么他们现在还是牺牲品。那一刻,我眼里噙满热泪……”

  难怪联袂推荐的专家、著名作家赵兰振都肯定:“作者以现实主义直面人生的勇气,揭开被灯红酒绿遮蔽的苦寒、低微的人与事,通过透彻的现实批判与深入的人性挖掘,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城市务工族底层生活的困境和城乡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处境;以及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城打工者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冲突与疏离感。”

  “小说以严峻浓郁、杂以谈笑风生从容的笔墨。描摹繁乱之世间姻火、凡人的精神世界,风趣而不轻佻,活泼而不失凝重,曲直之间,有真情弥漫;回溯生命,有真诚存焉;略显激越,不失人文关怀;充满矛盾困惑,不掩精神的纯净明丽;浓重之中,能作淡远之想。”—— 著名编辑家汪兆赛说。

  “ 一群‘东南飞’的内陆青年,落脚在炽热的‘南方’,有如巴尔扎克的‘外省青年’,人与城的撞击,欲望与梦想的飞翔,画出生命的耀眼弧光与命运的多重轨迹。”——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导,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李俊国评论说。

  这些很高的评价都不过分,而且恰到好处。评委对这本部书的评价是:“现代化伴随着城市化,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包括原籍农村的大学生。于是这群青年人上演了一部‘城市草根挣扎史’。城市像一台巨大的搅拌机,将这些年轻人的青春与梦想,理想与爱情一一撕裂、搅碎……失业,左边是贫困,右边是犯罪。但还有中间的,是继续拼搏的路。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向我们昭示了这个道理,其冷静的叙事不仅使人悲叹更使人坚强!”

  对于打工文学,笔者并不陌生,我也打过工,也知道打工的酸甜苦辣;后来,我也写过打工文学,只是我以报告文学的写法,没有《亲爱的南方》感人。2007年,我写了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迁徙》,这部书的主题也写了“21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对土地的信赖性一步步弱化,纷纷离乡离土,寻求发展,于是民工潮风起云涌。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已有9000万农民卷入民工潮,仅今年春节期间跨地区流动的民工就约达2000万人。有关专家预测说,我国民工在世纪末将达到1.2亿人!大潮起落,将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现代化事业带来巨大的震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热切关注。”

  借用网上推介的评论“《中国农民大迁徙》所带来的文学力量”说,杨豪的这部作品就表达农民工问题的深广度而言,具有“全景式”的视野,这在同类作品中较为少见。它所反映的不再是某个局部的痛感,而是一个阶层的困境。农民工的劳动环境问题、身份尊严问题、权利待遇问题、家庭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性问题等等,作者用了八年时间调研,向我们讲叙了一个个关于这些城市边缘人群的故事,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来历,他们的悲痛以及他们的感受和期望。这部作品使读者分明感到就在我们身边流淌着一条由悲伤、痛苦、血泪、屈辱和愤懑所形成的苦难河流,让人气闷,也让人深思。作为城市,该怎样回报养育了自己的农村?作为城市人,该怎样正视他们的劳动?作为人,该怎样尊重他们的存在?这部作品中各色农民工的遭遇使我们震惊,它给我们的不是悲悯而是思考,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这部作品真实深广的品质所带来的文学力量。

  但自认为是还是抵不上楚云的《亲爱的南方》给读者的感情共鸣。

  《亲爱的南方》写得扣人心弦,凄婉感人,不乏有很多震撼人心的好句子,读起来泣血椎心。如:

  “抱着叶岚小小的骨灰盒,江城、祝涛、吴文、丽娟、强子、雷军六人来到南乡海堤上的那间小屋,与马丽芳做最后的告别。江城跪在小屋前,紧紧怀抱着叶岚的骨灰盒,呜咽着说:“芳芳,如果你知道涛哥苦找了你几年,你还会嫁给别人吗?让我们一起送岚儿回家吧……

  “回家,回家……

  “一阵海风吹来,带着淡淡的腥气,仿佛是从洪荒亘古捎来的人类遥远的记忆。而在海面上,几只雪白的海鸥踏着浪尖起舞,它们不时发出凄厉而高亢的叫声,悠远地在海面上回响,像在深切地呼唤失去的同伴……

  “当夜幕深垂,海都这个滨海城市又上演了她与白天不同的另一个剧本。这时一架波音747在海都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滑行、片刻后便像一只巨鸟飞向茫茫的夜空。江城抱着叶岚的骨灰盒坐在舷窗前、怔怔地望着飞机底下那片璀璨的灯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留下来做这个城市的主人了,这将是自己一生中对这座城市最后的眺望。此刻,他心中无半点留恋,巨大的痛苦使他麻木得没有伤感。海都、他曾经奋斗和挣扎过的海都,他曾经酒下血汗和泪水的海都、永别了!繁华是你的,离开是我的。而那在夜海中繁星一样闪烁的灯光、不正是无数个打工者在这个城市燃烧的梦想吗?随着飞机的爬高,这件点缀在夜幕上星光斑斓的锦衣,终于湮灭在无垠的黑暗中了……”

  ……这是文章的结尾,读罢令人痴呆在那里,久久缓不过神来,让你产生无尽的感情波澜。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警句和神来之笔,可以看出作家的才华横溢。如:

  “……大家草草结了账出来,海都的夜已是一片璀璨。众人看着万家灯火,止不住悲从中来。想想在海都的奋斗、挣扎,结果却没有一星灯火属于自己。”

  “……天下所有的打工者都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结局也许早就注定了,每个人只不过是按照命运的剧本生活。城市不是他们的,他们只是一群匆匆的过客。”

  楚云在谈到自己多年的打工经历时这样描述道:“我像一头穿山甲,在广州、深圳、顺德、惠州……间穿行,在烈日灼灼和风天雨幕中穿行,在一张张招工榜和10元旅馆间穿行,在嘈杂的天桥底下和拥挤的公交中穿行,在喧闹的人才市场和安静的写字楼里穿行……在某一个时段,穿行成为我人生最主要的姿态:厂报编辑、策划文案、自由撰稿人、小报记者……,饭碗跟人生一起颠簸、流浪。” 小说中的人物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和亲身经历,难怪写得真实。

  从楚云的这些语言中,他内心的凄凉与痛楚,只能“像铁一样”(邓小琼语)沉默着。里尔克也用哀伤的口气说:“这世上是谁在无缘无故的哭泣?又是谁在无缘无故地与这个世界作最后依依惜别的表白?”

  总之,《亲爱的南方》是一部打工辛酸泪的优秀作品,读者朋友可以自己去品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一部“城市草根挣扎史”的倾情书写和深刻反思——评楚云《亲爱的南方》

来源:     作者: 杨豪
发布时间: 2022-04-01

  打工族背井离乡,在卷入城市化进程后遭遇种种困境。一方面,他们具有传统农民文化资源稀少、无力争取权利等弱势群体的特征;另一方面,城乡差异触发他们情感错位,“走出了乡村,走不进城市”。这些被压抑的情感成为打工文学崛起的原动力。

  摆在我案头上的是一部扣人心弦,令人激动、也让人振奋的打工文学作品,这就是楚云的《亲爱的南方》,这是迄今为止,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部打工文学作品,写了打工者的困惑、无奈、挣扎,也写了理想、奋斗、追求,是一部励志作品。书中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打工命题,“我一直固执而偏激地认为,当代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打工者)在奋力推动的。但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也成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工的宿命。”这些深深灼痛了我。

  中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城市化,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包括原籍农村的大学生,于是他们上演了一部城市草根挣扎史:主人公江城大学毕业后,在学长祝涛的帮助下,在海都(以深圳为背景)找到一份做国际贸易的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后,他积攒了一笔钱,于是做起了老板梦,便开了一家小公司准备大干一场,不料遭香港商人陷害破产,欠下几百万元债务,后因报复锒铛入狱。江城的女友叶岚为了还江城欠下的巨款,迫不得已做了林赫的情人。两年后,叶岚却无意中得知正是林赫为了得到自己才陷害江城,最后毒死了商人林赫,但自己也选择了惨烈的自杀;江城的学长、在某公司做人事总监的祝涛在三个月内相继失去亲人和恋人后,厌倦了大都市的繁华和孤独,毅然辞掉了在海都的高薪工作,以堂吉诃德的方式远走内蒙,在茫茫大草原上苦苦寻觅他心爱的姑娘,在流浪行吟中叩问人生的真谛;而吴文的作家梦则在以金钱为主流的现实面前支离破碎;另外两个打工仔强子和雷军则不堪打工的无望,因为讨薪,最终走上黑道——海都像一台巨大的搅伴机,将这些年轻人的青春与梦想一一无情地撕裂、搅碎,貌似喧闹繁华的都市,对江城这些打工族却是一座冰冷的无歌的城邦……作者在揭示这些城市草根族为生存和梦想艰难挣扎的同时,一面生动地描绘了这群小人物在患难中生死相依的爱情与友情,展现了在阴冷灰暗严酷现实中所蕴藏的人性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罢楚云的《亲爱的南方》,实在是不忍释卷,真想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哭,不忍心离开他们,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步步推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尤其是描写小人物在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对柏拉图式的爱情与友情的忠贞追求,并从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的高贵,使作品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亲爱的南方》以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边缘人群为切入点,真实地再现了当今中国最庞大的打工群体在进城过程中的身心漂浮状态——痛苦、煎熬与失落,揭示打工群体在大都会的灯红酒绿与光怪陆离中所产生的灵与肉、人性与金钱、精神与物质以及城乡二元价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以及他们“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生存尴尬和“城市人眼中的农民,农民眼中的城市人。”的“身份模糊”,表达了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亿万农民工命运向何处去的重大主题。

  小说以江城、吴文、祝涛等几位农村青年在海都奋斗拼搏的坎坷经历为线索,通过发生在他们之间辛酸而感人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一群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等城市边缘群体的艰辛、苦难与卑微,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 如果说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那么对待农民(农民工)的态度则可考验一个民族的良知。我要用《亲爱的南方》为农民工所做出的奉献立一块碑!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狂妾、无知,甚至有一点‘反动’,但这却是我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我觉得,自己作为打工群体的一份子,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段小人物演绎的历史立此存照。

  “后来我在英国人汤普森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他们的愿望符合他们自身的经历。如果说他们是历史的牺牲品,那么他们现在还是牺牲品。那一刻,我眼里噙满热泪……”

  难怪联袂推荐的专家、著名作家赵兰振都肯定:“作者以现实主义直面人生的勇气,揭开被灯红酒绿遮蔽的苦寒、低微的人与事,通过透彻的现实批判与深入的人性挖掘,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城市务工族底层生活的困境和城乡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处境;以及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城打工者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冲突与疏离感。”

  “小说以严峻浓郁、杂以谈笑风生从容的笔墨。描摹繁乱之世间姻火、凡人的精神世界,风趣而不轻佻,活泼而不失凝重,曲直之间,有真情弥漫;回溯生命,有真诚存焉;略显激越,不失人文关怀;充满矛盾困惑,不掩精神的纯净明丽;浓重之中,能作淡远之想。”—— 著名编辑家汪兆赛说。

  “ 一群‘东南飞’的内陆青年,落脚在炽热的‘南方’,有如巴尔扎克的‘外省青年’,人与城的撞击,欲望与梦想的飞翔,画出生命的耀眼弧光与命运的多重轨迹。”——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导,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李俊国评论说。

  这些很高的评价都不过分,而且恰到好处。评委对这本部书的评价是:“现代化伴随着城市化,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打工,包括原籍农村的大学生。于是这群青年人上演了一部‘城市草根挣扎史’。城市像一台巨大的搅拌机,将这些年轻人的青春与梦想,理想与爱情一一撕裂、搅碎……失业,左边是贫困,右边是犯罪。但还有中间的,是继续拼搏的路。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向我们昭示了这个道理,其冷静的叙事不仅使人悲叹更使人坚强!”

  对于打工文学,笔者并不陌生,我也打过工,也知道打工的酸甜苦辣;后来,我也写过打工文学,只是我以报告文学的写法,没有《亲爱的南方》感人。2007年,我写了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迁徙》,这部书的主题也写了“21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对土地的信赖性一步步弱化,纷纷离乡离土,寻求发展,于是民工潮风起云涌。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已有9000万农民卷入民工潮,仅今年春节期间跨地区流动的民工就约达2000万人。有关专家预测说,我国民工在世纪末将达到1.2亿人!大潮起落,将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现代化事业带来巨大的震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热切关注。”

  借用网上推介的评论“《中国农民大迁徙》所带来的文学力量”说,杨豪的这部作品就表达农民工问题的深广度而言,具有“全景式”的视野,这在同类作品中较为少见。它所反映的不再是某个局部的痛感,而是一个阶层的困境。农民工的劳动环境问题、身份尊严问题、权利待遇问题、家庭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性问题等等,作者用了八年时间调研,向我们讲叙了一个个关于这些城市边缘人群的故事,他们的身份,他们的来历,他们的悲痛以及他们的感受和期望。这部作品使读者分明感到就在我们身边流淌着一条由悲伤、痛苦、血泪、屈辱和愤懑所形成的苦难河流,让人气闷,也让人深思。作为城市,该怎样回报养育了自己的农村?作为城市人,该怎样正视他们的劳动?作为人,该怎样尊重他们的存在?这部作品中各色农民工的遭遇使我们震惊,它给我们的不是悲悯而是思考,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这部作品真实深广的品质所带来的文学力量。

  但自认为是还是抵不上楚云的《亲爱的南方》给读者的感情共鸣。

  《亲爱的南方》写得扣人心弦,凄婉感人,不乏有很多震撼人心的好句子,读起来泣血椎心。如:

  “抱着叶岚小小的骨灰盒,江城、祝涛、吴文、丽娟、强子、雷军六人来到南乡海堤上的那间小屋,与马丽芳做最后的告别。江城跪在小屋前,紧紧怀抱着叶岚的骨灰盒,呜咽着说:“芳芳,如果你知道涛哥苦找了你几年,你还会嫁给别人吗?让我们一起送岚儿回家吧……

  “回家,回家……

  “一阵海风吹来,带着淡淡的腥气,仿佛是从洪荒亘古捎来的人类遥远的记忆。而在海面上,几只雪白的海鸥踏着浪尖起舞,它们不时发出凄厉而高亢的叫声,悠远地在海面上回响,像在深切地呼唤失去的同伴……

  “当夜幕深垂,海都这个滨海城市又上演了她与白天不同的另一个剧本。这时一架波音747在海都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滑行、片刻后便像一只巨鸟飞向茫茫的夜空。江城抱着叶岚的骨灰盒坐在舷窗前、怔怔地望着飞机底下那片璀璨的灯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留下来做这个城市的主人了,这将是自己一生中对这座城市最后的眺望。此刻,他心中无半点留恋,巨大的痛苦使他麻木得没有伤感。海都、他曾经奋斗和挣扎过的海都,他曾经酒下血汗和泪水的海都、永别了!繁华是你的,离开是我的。而那在夜海中繁星一样闪烁的灯光、不正是无数个打工者在这个城市燃烧的梦想吗?随着飞机的爬高,这件点缀在夜幕上星光斑斓的锦衣,终于湮灭在无垠的黑暗中了……”

  ……这是文章的结尾,读罢令人痴呆在那里,久久缓不过神来,让你产生无尽的感情波澜。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警句和神来之笔,可以看出作家的才华横溢。如:

  “……大家草草结了账出来,海都的夜已是一片璀璨。众人看着万家灯火,止不住悲从中来。想想在海都的奋斗、挣扎,结果却没有一星灯火属于自己。”

  “……天下所有的打工者都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结局也许早就注定了,每个人只不过是按照命运的剧本生活。城市不是他们的,他们只是一群匆匆的过客。”

  楚云在谈到自己多年的打工经历时这样描述道:“我像一头穿山甲,在广州、深圳、顺德、惠州……间穿行,在烈日灼灼和风天雨幕中穿行,在一张张招工榜和10元旅馆间穿行,在嘈杂的天桥底下和拥挤的公交中穿行,在喧闹的人才市场和安静的写字楼里穿行……在某一个时段,穿行成为我人生最主要的姿态:厂报编辑、策划文案、自由撰稿人、小报记者……,饭碗跟人生一起颠簸、流浪。” 小说中的人物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和亲身经历,难怪写得真实。

  从楚云的这些语言中,他内心的凄凉与痛楚,只能“像铁一样”(邓小琼语)沉默着。里尔克也用哀伤的口气说:“这世上是谁在无缘无故的哭泣?又是谁在无缘无故地与这个世界作最后依依惜别的表白?”

  总之,《亲爱的南方》是一部打工辛酸泪的优秀作品,读者朋友可以自己去品评!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