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时代与人的精神的呈现——徐晓华散文集《优雅的土地》序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4-11    作者: 石一宁

       徐晓华的散文集《优雅的土地》,尽管其中的《眺望灯火》《优雅的土地》和《投帖》三篇分别发表于《民族文学》,早已先睹为快,但面对这部新集子,我仍且欣且喜,既因徐晓华散文创作的新收成,也因其散文笔法的更老道。

  写散文的徐晓华本职工作是刑警。诚然,散文个个可写,作家人人可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何况舞文弄墨而已。事实上,亦文亦武或亦文亦商、亦文亦官等等,读者并不少见。中国古代,以科举取士,官员(其中亦有任武职者)写得一手好文章者数不胜数。然进入近现代,社会分工益细,术业有专攻,跨界写作而获文坛青眼、读者注目,不易更不多有矣。但徐晓华的散文,从文学的视角看去,端的是散文家的散文,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已说明文坛对其作品的认可。我犹不免讶异的是,刑警与散文家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他竟做得如此自然?

  《优雅的土地》集子诸篇与《那条叫清江的河》在题材上有连续性,亦是作者对土家风物与人情的述记,只不过不再囿限于他出生的村子,而是恩施一方水土与百姓生活的缩写。

  散文集《优雅的土地》作者眼尖而心细。他眼中看到和心中想到的,往往是一般人视若无睹或忽略不计的人与事。《渡儿》,是关于养鸽人与鸽子的故事。“渡儿”,指鸽母鸽父给初生的鸽子渡乳:“父鸽母鸽把身子绷紧了,用尽全身力气反复蠕动腹腔,从嗉子里把乳呕到嘴里,把磨软了的碎粮吐到嘴里,再努力张开喙,让乳鸽在嘴巴里啄食。”“渡乳,要持续到乳鸽自己会进食。近一个月的操劳,父鸽母鸽虚脱在儿棚里,是常事。”跟着作者知悉了这颇有些触目惊心的鸽子渡乳的过程,“父母被啄得旧伤累新伤的嘴,是儿的饭碗。”“呕心沥血,常用来说哺育的艰辛,看过鸽子渡儿,才晓得人间的艰辛,不及鸽世的万一”……这些有如神来之笔的文字,你会感到是多么的熨帖,又是多么的深刻。《扫把客》里的主人公“扫把客”少时右腿即残疾,而儿子因高烧变得痴呆,妻子心痛而早逝。父子俩以扎扫把售卖为生。挑百多把竹扫把,从家到恩施城四十里山路要走一天。恩施师专(湖北民族学院)是他的客户。“走进校园,他不看那些高房子,只低着头看路上,看广场。四处干干净净,脸上就泛了光,好像是他的功劳。……望着学生们把路上的渣渣叶叶扫干净,望着进出教室、进出校门的路干干净净,他就傻傻地笑了,比儿子笑得还傻。”心怀悲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以爱心面对世界的人,才会有对这样的人物的发现,才会有这样的情至深处言反浅。

  徐晓华笔下的大地与人物,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投帖》一篇,作者从“投帖”的婚俗又在家乡村子兴起,以及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又回到村里做活路、掌车子、接产业,看到了生活的“反转”,感慨“村庄再不是困苦、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让人能活得更好的家园”。《优雅的土地》一篇,写的是恩施高山上的瓦屋桥村当下的生活见闻。作者的微友、村民龙娃儿在朋友圈“隔三差五,会发一首诗歌,写耕作体验、写瓦屋桥田园之美、也写故人旧事。作者来到瓦屋村首先遇到的一位老伯,自家种的樱桃让生客摘了却不肯收钱。瓦屋村田园兴旺,庄稼长得精神,村民不外出打工,是因为大家明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田种,把田种好,守住土地活得就有尊严”;也因为这土地值得守,“地肥水活,种什么得什么,卖菜喂猪,不比打工收入低”。更重要的是要算长远的、后人的账:“打工去了,丢下老的小的在家里,爷爷奶奶隔代管孙娃,爱多罚少,由着娃儿性子来,书不一定读得好,脾气肯定惯坏了。田种不好误当年,人育不好误几代人的阳春,这个亏吃不起。”这样的见识被这样的事实验证和回报:二十几户人家,博士出了两个,读一流大学的七个。

  盲人村民廖德兰能砍猪草喂猪、做饭、洗衣、打扫院子,“切的洋芋丝跟头发丝一样细”,她被市里的义务医疗队检查出长了子宫肌瘤,村干部把她送到医院免费做了手术,一天书没读过的盲人的她,感激得作了一首叫做《党在我心中》的歌,并说“我好好地活着就是对社会的感恩,每天跟着广播里做保健操,把饮食搞规律,把身体养好,尽量少给政府和乡亲们找麻烦”……乡村的见闻,在刷新着作者其实也在刷新着读者对新时代农村和农民的认知。诚然,中国幅员辽阔,乡村条件与发展程度各异,全面的乡村振兴尚有待时日,尚有长路要走。但徐晓华也让读者看到了那些已经或正在变富变美的乡村、那些优雅的土地和那些优雅的人……

  这部散文集最着力呈现的,是人的精神。作者笔下所写的多是乡村小人物,如《扫把客》里的“扫把客”、《粗陶》里的罗窑匠、《下山草》里的湘爷、《优雅的土地》里的众村民、《空间》里的环卫工人、《向阳坡》里的大哥、《还阳草》里的老赵、《投帖》里的大平子……这些人物位卑而志强,以坚忍毅力、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战胜生活的艰难困苦。“做活路的人抱着太阳赶月亮,走哪里都要勤快”(《还阳草》);“没听到一声抱怨,没看到一丝颓废。勤劳简朴、踏实肯干的本色,瓦屋桥人没有丢,可他们身上,另有一种感染人、振奋人的气韵”(《优雅的土地》)……这些人物个体身上的精气神,正是民族精神的光辉闪耀。

  有“我”的散文才生动。但想来徐晓华对散文中的“我”有独到理解,他笔下的“我”不是离群索居、郁郁寡欢的存在,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连结,与土家父老乡亲同喜乐共忧愁。《眺望灯火》一篇,更流露着一种勇毅无畏和赤诚奉献的家国情怀。《眺望灯火》2020年2月首发于《民族文学》微信公众号,继而刊于《民族文学》2020年第5期。作品的写作时间,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和湖北,全国上下紧急动员支援武汉和湖北抗疫的特殊时刻,职责所在的作者,每天夜间值守恩施北临检站。

  《眺望灯火》记录的是元宵节夜晚值守的感触与心声。其时,武汉危急、湖北危急,祖国大地上急驰着一列列援鄂逆行者的队伍,但对普通民众而言,是闻疫情而色变,身处疫情漩涡中心的武汉和湖北同胞应更忧心如焚。而作为警察的作者,深知“偶遇突发公共事件,警察的肉身往往是第一道防线”。从警35年,SARS蔓延坚守卡口、冰雪肆虐排险救灾、汛期来临抗洪抢险,危机时刻,作者和他的同事们总要也总会冲在前线。“坦白地说,忙碌忽略了紧张,使命驱散了恐慌。”作品颇为感人地抒发了战疫正酣时刻,战斗在一线的人们勠力同心、冲锋陷阵、立誓“把属于人类的春天夺回来”的慷慨悲壮之情。阅读这篇作品,让人不由想起一句流行语:“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黑暗中负重前行。”

  徐晓华对散文的个性风格有一种自觉的体认和追求。其散文的个性,最明显的是体现于语言上。对汉语的娴熟掌握、对土家族现实生活语言的吸纳、提炼和加工,形成了徐晓华散文的语言表达。“老伴不吃他那一套,说,瞎,尽想些古怪事,世事一眼看透了多没意思,留着一天天慢慢咂摸才晓得滋味,一壶茶还有三泡呢。”(《渡儿》)“村庄里,不怕丢东丢西,丢不起的是一张脸。手头窄时,脸挡得住一拨债主子;差粮食吃,脸是一篓子苞谷洋芋;农忙时节,脸又是一坡转工的乡亲。”(《投帖》)这些沾带烟火气、泥土味的语言,是徐晓华散文语言的特色。他不片面理解所谓“文采”,不追求语言的华丽,而是下功夫于语言的精确和生动,语言的活态与活力。

  徐晓华散文创作的快速进步,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对语言的格外注重和孜孜探索。

  土家族是勤劳和智慧的民族。天道酬勤。对民族如此,对个体如此。祝望徐晓华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勤勉笃行,力作频传。

  是为序。

  2021年10月31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石一宁,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编审。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时代与人的精神的呈现——徐晓华散文集《优雅的土地》序

来源:     作者: 石一宁
发布时间: 2022-04-11

       徐晓华的散文集《优雅的土地》,尽管其中的《眺望灯火》《优雅的土地》和《投帖》三篇分别发表于《民族文学》,早已先睹为快,但面对这部新集子,我仍且欣且喜,既因徐晓华散文创作的新收成,也因其散文笔法的更老道。

  写散文的徐晓华本职工作是刑警。诚然,散文个个可写,作家人人可当,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何况舞文弄墨而已。事实上,亦文亦武或亦文亦商、亦文亦官等等,读者并不少见。中国古代,以科举取士,官员(其中亦有任武职者)写得一手好文章者数不胜数。然进入近现代,社会分工益细,术业有专攻,跨界写作而获文坛青眼、读者注目,不易更不多有矣。但徐晓华的散文,从文学的视角看去,端的是散文家的散文,长篇散文《那条叫清江的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已说明文坛对其作品的认可。我犹不免讶异的是,刑警与散文家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他竟做得如此自然?

  《优雅的土地》集子诸篇与《那条叫清江的河》在题材上有连续性,亦是作者对土家风物与人情的述记,只不过不再囿限于他出生的村子,而是恩施一方水土与百姓生活的缩写。

  散文集《优雅的土地》作者眼尖而心细。他眼中看到和心中想到的,往往是一般人视若无睹或忽略不计的人与事。《渡儿》,是关于养鸽人与鸽子的故事。“渡儿”,指鸽母鸽父给初生的鸽子渡乳:“父鸽母鸽把身子绷紧了,用尽全身力气反复蠕动腹腔,从嗉子里把乳呕到嘴里,把磨软了的碎粮吐到嘴里,再努力张开喙,让乳鸽在嘴巴里啄食。”“渡乳,要持续到乳鸽自己会进食。近一个月的操劳,父鸽母鸽虚脱在儿棚里,是常事。”跟着作者知悉了这颇有些触目惊心的鸽子渡乳的过程,“父母被啄得旧伤累新伤的嘴,是儿的饭碗。”“呕心沥血,常用来说哺育的艰辛,看过鸽子渡儿,才晓得人间的艰辛,不及鸽世的万一”……这些有如神来之笔的文字,你会感到是多么的熨帖,又是多么的深刻。《扫把客》里的主人公“扫把客”少时右腿即残疾,而儿子因高烧变得痴呆,妻子心痛而早逝。父子俩以扎扫把售卖为生。挑百多把竹扫把,从家到恩施城四十里山路要走一天。恩施师专(湖北民族学院)是他的客户。“走进校园,他不看那些高房子,只低着头看路上,看广场。四处干干净净,脸上就泛了光,好像是他的功劳。……望着学生们把路上的渣渣叶叶扫干净,望着进出教室、进出校门的路干干净净,他就傻傻地笑了,比儿子笑得还傻。”心怀悲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以爱心面对世界的人,才会有对这样的人物的发现,才会有这样的情至深处言反浅。

  徐晓华笔下的大地与人物,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投帖》一篇,作者从“投帖”的婚俗又在家乡村子兴起,以及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又回到村里做活路、掌车子、接产业,看到了生活的“反转”,感慨“村庄再不是困苦、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让人能活得更好的家园”。《优雅的土地》一篇,写的是恩施高山上的瓦屋桥村当下的生活见闻。作者的微友、村民龙娃儿在朋友圈“隔三差五,会发一首诗歌,写耕作体验、写瓦屋桥田园之美、也写故人旧事。作者来到瓦屋村首先遇到的一位老伯,自家种的樱桃让生客摘了却不肯收钱。瓦屋村田园兴旺,庄稼长得精神,村民不外出打工,是因为大家明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田种,把田种好,守住土地活得就有尊严”;也因为这土地值得守,“地肥水活,种什么得什么,卖菜喂猪,不比打工收入低”。更重要的是要算长远的、后人的账:“打工去了,丢下老的小的在家里,爷爷奶奶隔代管孙娃,爱多罚少,由着娃儿性子来,书不一定读得好,脾气肯定惯坏了。田种不好误当年,人育不好误几代人的阳春,这个亏吃不起。”这样的见识被这样的事实验证和回报:二十几户人家,博士出了两个,读一流大学的七个。

  盲人村民廖德兰能砍猪草喂猪、做饭、洗衣、打扫院子,“切的洋芋丝跟头发丝一样细”,她被市里的义务医疗队检查出长了子宫肌瘤,村干部把她送到医院免费做了手术,一天书没读过的盲人的她,感激得作了一首叫做《党在我心中》的歌,并说“我好好地活着就是对社会的感恩,每天跟着广播里做保健操,把饮食搞规律,把身体养好,尽量少给政府和乡亲们找麻烦”……乡村的见闻,在刷新着作者其实也在刷新着读者对新时代农村和农民的认知。诚然,中国幅员辽阔,乡村条件与发展程度各异,全面的乡村振兴尚有待时日,尚有长路要走。但徐晓华也让读者看到了那些已经或正在变富变美的乡村、那些优雅的土地和那些优雅的人……

  这部散文集最着力呈现的,是人的精神。作者笔下所写的多是乡村小人物,如《扫把客》里的“扫把客”、《粗陶》里的罗窑匠、《下山草》里的湘爷、《优雅的土地》里的众村民、《空间》里的环卫工人、《向阳坡》里的大哥、《还阳草》里的老赵、《投帖》里的大平子……这些人物位卑而志强,以坚忍毅力、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战胜生活的艰难困苦。“做活路的人抱着太阳赶月亮,走哪里都要勤快”(《还阳草》);“没听到一声抱怨,没看到一丝颓废。勤劳简朴、踏实肯干的本色,瓦屋桥人没有丢,可他们身上,另有一种感染人、振奋人的气韵”(《优雅的土地》)……这些人物个体身上的精气神,正是民族精神的光辉闪耀。

  有“我”的散文才生动。但想来徐晓华对散文中的“我”有独到理解,他笔下的“我”不是离群索居、郁郁寡欢的存在,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连结,与土家父老乡亲同喜乐共忧愁。《眺望灯火》一篇,更流露着一种勇毅无畏和赤诚奉献的家国情怀。《眺望灯火》2020年2月首发于《民族文学》微信公众号,继而刊于《民族文学》2020年第5期。作品的写作时间,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和湖北,全国上下紧急动员支援武汉和湖北抗疫的特殊时刻,职责所在的作者,每天夜间值守恩施北临检站。

  《眺望灯火》记录的是元宵节夜晚值守的感触与心声。其时,武汉危急、湖北危急,祖国大地上急驰着一列列援鄂逆行者的队伍,但对普通民众而言,是闻疫情而色变,身处疫情漩涡中心的武汉和湖北同胞应更忧心如焚。而作为警察的作者,深知“偶遇突发公共事件,警察的肉身往往是第一道防线”。从警35年,SARS蔓延坚守卡口、冰雪肆虐排险救灾、汛期来临抗洪抢险,危机时刻,作者和他的同事们总要也总会冲在前线。“坦白地说,忙碌忽略了紧张,使命驱散了恐慌。”作品颇为感人地抒发了战疫正酣时刻,战斗在一线的人们勠力同心、冲锋陷阵、立誓“把属于人类的春天夺回来”的慷慨悲壮之情。阅读这篇作品,让人不由想起一句流行语:“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黑暗中负重前行。”

  徐晓华对散文的个性风格有一种自觉的体认和追求。其散文的个性,最明显的是体现于语言上。对汉语的娴熟掌握、对土家族现实生活语言的吸纳、提炼和加工,形成了徐晓华散文的语言表达。“老伴不吃他那一套,说,瞎,尽想些古怪事,世事一眼看透了多没意思,留着一天天慢慢咂摸才晓得滋味,一壶茶还有三泡呢。”(《渡儿》)“村庄里,不怕丢东丢西,丢不起的是一张脸。手头窄时,脸挡得住一拨债主子;差粮食吃,脸是一篓子苞谷洋芋;农忙时节,脸又是一坡转工的乡亲。”(《投帖》)这些沾带烟火气、泥土味的语言,是徐晓华散文语言的特色。他不片面理解所谓“文采”,不追求语言的华丽,而是下功夫于语言的精确和生动,语言的活态与活力。

  徐晓华散文创作的快速进步,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对语言的格外注重和孜孜探索。

  土家族是勤劳和智慧的民族。天道酬勤。对民族如此,对个体如此。祝望徐晓华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勤勉笃行,力作频传。

  是为序。

  2021年10月31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石一宁,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编审。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