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作家作品研讨

唯有劳动最美丽——甘才志散文《浸稻种》赏析

来源: 黄冈市作家协会    发布时间: 2022-04-19    作者: 杨国庆

  民以食为天。是说从古至今老百姓吃饭的事最大。魏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陶翁这首《早稻》诗,可以看作是一幅古人劳作图。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春耕春种、勤奋劳动,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描写农耕方式劳作的文章虽说不多,但也时有见诸报刊,作家甘才志散文《浸稻种》发表于《湖北日报》2022年3月11日,读后同样让人感到是一幅现代的却又是农耕式的春耕图画。如今春耕和农业生产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这书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工劳作农活的事情倒是显得非常稀罕和珍贵起来。文章将缕缕乡愁牢固地存储于文字之中,将当时春耕往事固化于难忘回想之中,用精悍而又精短的篇幅记叙了当年社员们手工“浸稻种”的旧事。这如一杯浊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老酒,洋溢出醇郁芬香的农耕文化气息,勾缭起人们心底蕴藏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文章通过“浸稻种”几个环节的描写,将社员们辛勤春耕劳作的过程、工序和心情写得细腻入神,把劳动场景一一细节化地铺展在读者面前,使人们感受到社员们用心血和汗水“浸稻种”的艰难,也体味到唯有劳动最美丽的崇高之感。这每个环节都是很辛苦很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折射出劳动的美学价值。全篇用许许多多的细节,如雕如刻如琢如磨般将前后关联工序写得如精如微,毫发毕现,这在显露劳动美的同时,也展示了社员们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美丽心灵与娴熟技巧,展现了大家的无私心怀和甘于奉献的情操之美。可以说,细节描写是此文最突出的特点和美学特征。劳动之美就是从许多细节中凸显出来的,给人通俗而又优雅的美的文字享受。

  先来看看“备土”这个工序:副队长带两个劳力再吆喝我(即作家)拖两架板车走一个来小时,来到南边山脚挖土装车,“将板车的后厢压得实实的”,别看这只是一句话,干过这活计的人都知道,这每一锹都是要用气力的,是实打实的力气活。返程时两人推拉一架板车,“一人前面拉”,“上坡时跟的人推一把”。这是最吃劲的时候,吃奶的力都要拿出来,才能将板车从坡底推拉到坡顶,中间一口气都不能歇,是最考验人的时候。可见这道工序的劳动力度和强度了。第二道工序是清理池子。要非常小心、过细,要将“内面的许多砖头和石头”及“杂物清干净”,还要“挑水洗,因为残存的石灰草木灰不洗净沾染稻种,对种子发芽很不利”。晒稻种是第三道工序,同样需要手脚并用,汗珠子流到地上摔成八瓣。“晒种人将稻种一箩箩从旋子里往水泥晒场搬,摊平”,还要在“太阳落山前把种子收拢,又一箩箩一箩箩搬回屋里旋好”。这全靠几个社员从仓库到晒场之间来回往复搬运,一箩稻种少说也有五、六十斤,这个细节足以写出晒谷种的琐细与艰辛。而且在翻晒稻种时还有个细密细精的细节,十分有趣、经典:晒稻种时,“妇女脱去鞋袜露出白白的脚丫,在铺开的稻种上来回蹚,蹚成波浪状,一天蹚几遍,横一蹚竖一蹚,有时蹚圆圈,蹚成窝状”。这简直描成了一幅形象动人的淑女翻晒稻种图,连这平常、普通的劳动场景能描绘得如此出俗、清丽,富有情趣,没有对此十分熟悉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作家熟悉晒稻种劳动,对其中杂多的程序、环节、动作通过思维进行综合,继而将此书写出来,成了美的文字和画面。这就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说的:“对这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的能力,我们把它称为想象力,而想象力的直接施加在知觉上的行动我称之为领会。也就是说,想象力应当把直观杂多预先将诸印象接受到它的活动中来,亦即领会它们。”作家正是展开了想象,在对“浸稻种”的“领会”中,将此事写成了“形象”,让读者深深记住并欣赏了这个美好的“形象”场面和人物即女社员翻晒稻种的美巧劳动。这也说明要将人物、事物写真写好写细写活,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行。这对写作的人们来说很有启示的。

  第四道工序是“选种”。这是个体力活又是个技术活。黄土“这时派上用场”:具体是“将黄土倒一部分木桶里,木桶装水,至于倒多少黄土装多少水很有讲究,土倒多了黄泥巴水浓度高,谷子全浮起,选不到种”,反之,“半胚子谷浮不上来”,“它不能发芽”,不起作用。那么,黄泥巴水浓度怎样才合适呢?这时队长“将一只鸡蛋从荷包里掏出,放进黄泥巴水浮出三分之一即可,此法百试不爽,比用浓度计强许多”。读到这里,不能不使人想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名言的正确性和穿透力。接着就开始“洗种子”,把“装稻种的箩筐从黄泥巴水里提起,放到塘里沉几下,晃几晃,箩筐底流出清水就行了”。这过程的细节非常繁杂具体,限于篇幅就不摘录了。最后第六道工序才是“浸稻种”:“将全部稻种倒进池子再灌水,水将稻种淹没三寸”,以后还“须浸三日,每日换水”直到长出稻芽,适合“落泥”为止。

  一粒稻谷到长出稻芽要经过备黄土、洗池子、晒稻种、选稻种、洗稻种和浸稻种六道工序,每个环节都务必做到位做准确做精细,这需要倾力劳作,还要有科学精神,更需绣花功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精美结合。由此可见,要想秋天有丰收,春天就要抛洒成吨的汗水,劳动最美丽是用无数的汗水凝结而成的。也只有选好浸好每一粒稻种,才可能在秋天收获一穗穗稻谷,才能五谷丰登。这真是春流千滴汗,秋收一粒谷;劳动最美丽,莫忘农民苦。

  全篇以回望“浸稻种”这个历史视角,深情而又沉重地书写了当年社员们在其中各个环节敬业、认真、细致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劳动过程,在深沉吟唱劳动最美丽的同时,又牵扯出几缕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和经常萦绕于心胸的乡愁。这是对农耕劳作方式的眷念和追怀,也是对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欣慰与比照。

  反观历史,赞美劳动,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于今天——这是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杨国庆,男,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长江文艺评论》、《武汉文学》、《楚天文学》、《南方文鉴》等省级以上台、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新闻作品880多篇,累计120万多字;另有6部总计600多万字的长篇连载小说在网络上发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唯有劳动最美丽——甘才志散文《浸稻种》赏析

来源: 黄冈市作家协会    作者: 杨国庆
发布时间: 2022-04-19

  民以食为天。是说从古至今老百姓吃饭的事最大。魏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陶翁这首《早稻》诗,可以看作是一幅古人劳作图。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春耕春种、勤奋劳动,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描写农耕方式劳作的文章虽说不多,但也时有见诸报刊,作家甘才志散文《浸稻种》发表于《湖北日报》2022年3月11日,读后同样让人感到是一幅现代的却又是农耕式的春耕图画。如今春耕和农业生产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这书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手工劳作农活的事情倒是显得非常稀罕和珍贵起来。文章将缕缕乡愁牢固地存储于文字之中,将当时春耕往事固化于难忘回想之中,用精悍而又精短的篇幅记叙了当年社员们手工“浸稻种”的旧事。这如一杯浊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老酒,洋溢出醇郁芬香的农耕文化气息,勾缭起人们心底蕴藏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文章通过“浸稻种”几个环节的描写,将社员们辛勤春耕劳作的过程、工序和心情写得细腻入神,把劳动场景一一细节化地铺展在读者面前,使人们感受到社员们用心血和汗水“浸稻种”的艰难,也体味到唯有劳动最美丽的崇高之感。这每个环节都是很辛苦很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折射出劳动的美学价值。全篇用许许多多的细节,如雕如刻如琢如磨般将前后关联工序写得如精如微,毫发毕现,这在显露劳动美的同时,也展示了社员们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美丽心灵与娴熟技巧,展现了大家的无私心怀和甘于奉献的情操之美。可以说,细节描写是此文最突出的特点和美学特征。劳动之美就是从许多细节中凸显出来的,给人通俗而又优雅的美的文字享受。

  先来看看“备土”这个工序:副队长带两个劳力再吆喝我(即作家)拖两架板车走一个来小时,来到南边山脚挖土装车,“将板车的后厢压得实实的”,别看这只是一句话,干过这活计的人都知道,这每一锹都是要用气力的,是实打实的力气活。返程时两人推拉一架板车,“一人前面拉”,“上坡时跟的人推一把”。这是最吃劲的时候,吃奶的力都要拿出来,才能将板车从坡底推拉到坡顶,中间一口气都不能歇,是最考验人的时候。可见这道工序的劳动力度和强度了。第二道工序是清理池子。要非常小心、过细,要将“内面的许多砖头和石头”及“杂物清干净”,还要“挑水洗,因为残存的石灰草木灰不洗净沾染稻种,对种子发芽很不利”。晒稻种是第三道工序,同样需要手脚并用,汗珠子流到地上摔成八瓣。“晒种人将稻种一箩箩从旋子里往水泥晒场搬,摊平”,还要在“太阳落山前把种子收拢,又一箩箩一箩箩搬回屋里旋好”。这全靠几个社员从仓库到晒场之间来回往复搬运,一箩稻种少说也有五、六十斤,这个细节足以写出晒谷种的琐细与艰辛。而且在翻晒稻种时还有个细密细精的细节,十分有趣、经典:晒稻种时,“妇女脱去鞋袜露出白白的脚丫,在铺开的稻种上来回蹚,蹚成波浪状,一天蹚几遍,横一蹚竖一蹚,有时蹚圆圈,蹚成窝状”。这简直描成了一幅形象动人的淑女翻晒稻种图,连这平常、普通的劳动场景能描绘得如此出俗、清丽,富有情趣,没有对此十分熟悉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作家熟悉晒稻种劳动,对其中杂多的程序、环节、动作通过思维进行综合,继而将此书写出来,成了美的文字和画面。这就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说的:“对这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的能力,我们把它称为想象力,而想象力的直接施加在知觉上的行动我称之为领会。也就是说,想象力应当把直观杂多预先将诸印象接受到它的活动中来,亦即领会它们。”作家正是展开了想象,在对“浸稻种”的“领会”中,将此事写成了“形象”,让读者深深记住并欣赏了这个美好的“形象”场面和人物即女社员翻晒稻种的美巧劳动。这也说明要将人物、事物写真写好写细写活,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行。这对写作的人们来说很有启示的。

  第四道工序是“选种”。这是个体力活又是个技术活。黄土“这时派上用场”:具体是“将黄土倒一部分木桶里,木桶装水,至于倒多少黄土装多少水很有讲究,土倒多了黄泥巴水浓度高,谷子全浮起,选不到种”,反之,“半胚子谷浮不上来”,“它不能发芽”,不起作用。那么,黄泥巴水浓度怎样才合适呢?这时队长“将一只鸡蛋从荷包里掏出,放进黄泥巴水浮出三分之一即可,此法百试不爽,比用浓度计强许多”。读到这里,不能不使人想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名言的正确性和穿透力。接着就开始“洗种子”,把“装稻种的箩筐从黄泥巴水里提起,放到塘里沉几下,晃几晃,箩筐底流出清水就行了”。这过程的细节非常繁杂具体,限于篇幅就不摘录了。最后第六道工序才是“浸稻种”:“将全部稻种倒进池子再灌水,水将稻种淹没三寸”,以后还“须浸三日,每日换水”直到长出稻芽,适合“落泥”为止。

  一粒稻谷到长出稻芽要经过备黄土、洗池子、晒稻种、选稻种、洗稻种和浸稻种六道工序,每个环节都务必做到位做准确做精细,这需要倾力劳作,还要有科学精神,更需绣花功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精美结合。由此可见,要想秋天有丰收,春天就要抛洒成吨的汗水,劳动最美丽是用无数的汗水凝结而成的。也只有选好浸好每一粒稻种,才可能在秋天收获一穗穗稻谷,才能五谷丰登。这真是春流千滴汗,秋收一粒谷;劳动最美丽,莫忘农民苦。

  全篇以回望“浸稻种”这个历史视角,深情而又沉重地书写了当年社员们在其中各个环节敬业、认真、细致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劳动过程,在深沉吟唱劳动最美丽的同时,又牵扯出几缕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和经常萦绕于心胸的乡愁。这是对农耕劳作方式的眷念和追怀,也是对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欣慰与比照。

  反观历史,赞美劳动,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于今天——这是文章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杨国庆,男,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长江文艺评论》、《武汉文学》、《楚天文学》、《南方文鉴》等省级以上台、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和新闻作品880多篇,累计120万多字;另有6部总计600多万字的长篇连载小说在网络上发表。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