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作家作品研讨

对咸宁长歌的深情凝眸——读李专《幕阜长歌》

来源: 咸宁市作协    发布时间: 2022-06-12    作者: 樊芳

  用“艳遇”形容李专与咸宁长歌的关系,我觉得很恰当。李专为做省作协的“家乡书”项目,一头扎进咸宁长歌的古今长河,沉潜数年。他先要做好一名欣赏者,再当上一位研究者。最终,他从咸宁长歌生长发育、盘旋萦绕的地方重新出发,开始他的纪实性散文创作,缓缓地向世界撩开鄂南民间长歌神秘又平凡的面纱。文学创作,作家要干的正事儿。李专就把欣赏者、研究者、创作者三重身份,与咸宁长歌的“艳遇”和谐统一起来。这场豪华“艳遇”,热爱是前提。有热爱才会倾注深情,牺牲工余时间为它欢欣,为它跋涉,为它奔忙。为此,李专做成一件了不起的事,写下了一部大书《幕阜长歌》。

  一、咸宁长歌百科全书式的史料含量与知识容量

  李专与咸宁长歌“艳遇”“热恋”是在文联主席这个岗位上。一个个民间文化艺人牵绊着他,他一次次与他们作深度的“精神交流”。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咸宁市‘长歌之乡’这块金字招牌,认识咸宁长歌是在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种子选手。”他让创作活动从书斋走向基层,走向大地,进行文化深耕,“让广阔的‘无字书’发出声音。”可以说,咸宁对鄂南长歌进行文学再创作的人比较少,咸宁人对这份民间的、大众的文化了解还不太够。“促使他做这一切的是一种接近本能的使命感。”他自己必须走到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前台,用笔墨把长歌及关涉民间艺术的文化人形象逐一雕塑,推进大众的视线里。

  作家襟怀对民间文化的大度包容,极力挖掘、助力它的生长和保护。当下“乡村振兴中有产业振兴,更有文化振兴。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需要我们去保护、挖掘、利用。” 咸宁长歌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其中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非物质文化尤其值得保护、挖掘、利用。“本书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全面描绘了长歌创作、流传、保护、研究的历程,道尽了其中的辛苦与甘甜。”仅这一长歌发展历程的书写就具有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娱乐价值。李专为写这部家乡书,历时一年多。如果从长歌之乡的申报准备工作开始计算,他接触和准备工作达五年之久。在创作萌芽之初,他就掌握不少素材,到开始收集时又翻阅了大量历史典籍,书中点明的不止《崇阳县志》《通城县志》《通山县志》,他还根据专家、学者、教授的研判,综合出咸宁长歌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依据史书,其中的记载获得确证。这还不够,他还要故地重游,从采访一个个民间艺人与长歌的故事中收获感性认识。李专以耳听、眼见为实,态度持重认真,考据严格。

  李专书写咸宁长歌历史,我们见证汉民族的长歌历史。写成《幕阜长歌》,要走多少路、读多少书、访多少人、作多少笔记,究其数量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脚步丈量过我们不曾到过的咸宁山山水水,他用心领略过我们不曾涉足的各县市的大山景观。读《幕阜长歌》,仿佛我们也已经到达,能够领略。如,统领《幕阜长歌》的序章《山歌里的那群山》,书写了12座名山,12尊长相不一的山,历史文化渊源各有不同。凡读此书,足不出户,透过字里行间,领略各地山山水水、人文风光。我籍此有了“两个恶补”机会。一是有意识去对乡村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恶补。二是对咸宁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作一回恶补,收获颇丰。幕阜长歌属于咸宁民间艺术范畴,正是幕阜山脉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是乡村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幕阜山脉文化底蕴,自然而然就是咸宁文化的底蕴之一。我为多年以来的“视而不见”、对长歌 “充耳不闻”而惭愧。

  二、真挚的民间关怀与浓郁的人文情怀

  他的书写真实可信,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真挚的民间关怀与浓郁的人文情怀。读罢《幕阜长歌》,看到李专如同书中众位民间艺术工作者一样在努力奔跑,去拂袖擦拭乡间的泥土灰尘,使这些“老古董”重新焕发灿烂夺目的光芒。民间有艺术,民间有文化,因为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以冇饭吃,但不能不唱歌崽。”乐观,自信,向阳而生似乎天生的,它们刻入劳动人民的骨髓,融入血液,化为生命基因。因此,咸宁长歌,是山里人的精神营养,就像一回回人生峰回路转,一枝枝永远可以湿润心灵的桃花。不管有着怎样的人生遭际,在乡村,相逢就是一首长歌。李专也是一名传承者,他把这份与乡村“精神营养”的相逢写进了《幕阜长歌》。

  作家以浓淡笔墨呈现出民间文化的光明前途和无限活力。默读文本中引用的长歌,无意地使用当地方言默念,其音乐的韵味萦绕,比用普通话更富节奏,朗朗上口。耳畔不时回响通山山鼓、崇阳夜歌、咸安山歌的婉转旋律,知觉、触觉、感觉神经被通通打开,恍惚有穿越时空之感。读故事带着新奇、探寻体验。放下书本,令人牵挂民间艺人的命运走向。《双合莲》至今经久不衰,“人们一传一,十传百,越传越远,越传越广,到处都唱起来了。……130年后,有学者惊呼《双合莲》具有千古不朽的价值。”艺术价值连城,陈铁匠、仙人爹等等这些创作者、传歌人均以长歌的样式复活在人间,“山歌为你解烦恼,山歌为你消疲劳。”他们好像依然站在我们面前,拉起长调、扯起嗓子、放开歌喉,长歌早已消除他们的精神伤痛。《山歌山路一样长》写了爱唱山歌的一群人,作者使用一个“长”字,就是长情的长、热爱长歌的情深意长,长歌生命的源远流长。《幕阜长歌》中“长歌之最”在文本多有出现。

  《幕阜长歌》有对长歌的历史记忆,写出了长歌蕴藏着民间朴素的对自由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旨趣。有“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生活智慧、草根信仰,有乡土人情、心理归依。几千年在村落、在祠堂、在田野、在水边、在屋场、在乡间的泥土地上生根发芽、滋长壮大。

  《幕阜长歌》是对幕阜山脉区域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幕阜长歌属于乡村文化的民间艺术。长歌的魅力在于自然质朴的原生态,它反映着乡土民情、乡民对乡村生活的厮守和厚重的泥土气息,长歌使人感受到一种如土地般的博大情怀、开阔胸襟和包容气度。作者去乡村采访、求证,就是要书写出长歌这种乡村文化的人文精神要义,认同乡村文化的发展谱系。让长歌继续回荡在一个个乡间村落,浸透乡村大地,营养一位位以苦为乐的长歌者及众多普通乡民,去增长乡村文明的一圈一圈生命的年轮。

  《幕阜长歌》在助力乡村文化进步发展上,是对乡村文化基因的再一次重塑和再一次传承。乡村,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里,不仅在物质上有如建筑风格,镌刻着一圈一圈生命的年轮,精神世界也承载一个一个家族的精神谱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做什么?做得怎样?《幕阜长歌》回答了长歌人生长的摇篮,而长歌所高扬的精神之旗正是在乡村立人处事的人文基石。

  三、独特的文化散文体式与艺术创造

  文明的进步需要前瞻,也需要回望;需要汲取,也需要创造。长歌是从大山里生长出来的,有大山,长歌才有活水之源。长歌是写出来唱出来的,不断有了艺术再创造,长歌的生命才能源远流长。著《幕阜长歌》,李专形象化地再现了这一漫长发展过程,也是一次艺术再创造。

  将长歌人的人生纪实与幕阜长歌中虚构艺术交相辉映,形成虚实相照的一种互文关系。李专写出了“写歌人、传歌人、搜集者、研究者”四种长歌人的命运感,他们是长歌故事外的人,但与长歌故事里的人发生着命运交织的关系,形成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故事里的人生和人生里的故事,同样发人深思。作家不拔高不贬低,襟怀平等,尊重民间艺人。《百年前从西安传回的咸宁长歌》中之叁《两三百个故事共守一个铁律》、之肆《长歌之乡的珠贝之获》就呈现一种创作者与故事主人公的虚实相照,一种互文关系。《两位知识分子的长歌命运》在不到几千字的篇幅,不仅写出了宋祖立、孙敬文两位知识分子对长歌的热爱,更加着墨于他们人生际遇、与时代之变的紧张感、延展感、违和感,他们对长歌的整理、出版,最终使长歌得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家的肯定。

  善于运用小说的基本元素讲述,是这部书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传统的小说元素主要是人物刻画、情节编排、环境氛围营造,还有背景交代、人物心理刻画等,这些元素在这部书中随处可见。《通城有个赛牡丹》引言部分交代《赛牡丹》诞生在大柱山,对大柱山的环境交代笔触又何其细致,因为这是《赛牡丹》的源头,“可供踏访的实地和实物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向”;还有的一两句就交代了生长环境,描绘出长歌人的心声、情怀、困境和际遇,《海棠花》作者阮怀川,“在竹林里唱出他心中的歌,一棵竹上刻写一首歌词,一部长歌吟完,刻死了一林竹,吠死了一只狗”。有的还运用对话再现情景,如在《百年前从西安传回的咸宁长歌》中讲述钱六姐诗对故事。作家描摹刻画的人物众多, “一个农家子弟、有名有字有号、还是双号的”陈铁匠,“咸宁拜日月神的和尚”仙人爹刘应兴,“多情滥情的后生”留下《小樱桃》的熊诗英,拓展长歌题材领域、写《通山革命长歌》的徐赐甲,赤壁歌王龚建平、嘉鱼歌王孙国喜、“鼓匠头”张善育、“昂颈歌王”陈七军、哭过长夜的“活宝”龚益来、“顶天立地”的长歌人万立煌等,写出了人物这一个与那一个与长歌的莫逆之交和不同特征,使人印象深刻。

  书写笔锋常领着我们遍览“故事情节”,是这部书最有劲道而格外吸引人之处。作者选取以客观冷静、高度凝炼的叙述为主,描述性为辅,时而有发现,时而有惊喜,时而峰回路转。所叙述的有长歌中的世情有奇情,有人间也有志怪,还有现实中别样的鄂南风物,深深涤荡人心。如,崇阳的龙头山与通城的龙窖山相邻,十几年前通城兴起古瑶文化研究,竟不知龙窖山之邻山就是龙头山。这是故事里的故事,关乎“发现”的故事。这事吸引时任崇阳县委书记杭莺带领一班人前往探访,“发现”了垒石梯田,百余座垒石墓,红花太子墓就在其中。还有更特别的,作者采写的史实故事,与某些现场真实发生的事情奇妙邂逅,无巧不成书,雨山单龙戏虎参加表演,头日天气晴好,待雨山茅草龙下山,天突降中雨。自古有祥龙降雨之说,“雨山茅草龙驾到,不下雨才怪。”当地人称“不奇怪”,却像演电影一样奇妙真实地发生,不费人力布景,老天自有安排,是又一个现实版民间文学的传奇故事,喟叹民间藏着艺术资源,只要肯挖掘,民间艺人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奇葩事就如同摘下一串串亮晶晶的紫葡萄。

                                           

  作者简介: 樊芳,湖北省作协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集《城际的虹》、散文集《与岁月谈心》。2017年小说选题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2018年中篇小说《梅月婆出走》获《长江丛刊》文学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对咸宁长歌的深情凝眸——读李专《幕阜长歌》

来源: 咸宁市作协    作者: 樊芳
发布时间: 2022-06-12

  用“艳遇”形容李专与咸宁长歌的关系,我觉得很恰当。李专为做省作协的“家乡书”项目,一头扎进咸宁长歌的古今长河,沉潜数年。他先要做好一名欣赏者,再当上一位研究者。最终,他从咸宁长歌生长发育、盘旋萦绕的地方重新出发,开始他的纪实性散文创作,缓缓地向世界撩开鄂南民间长歌神秘又平凡的面纱。文学创作,作家要干的正事儿。李专就把欣赏者、研究者、创作者三重身份,与咸宁长歌的“艳遇”和谐统一起来。这场豪华“艳遇”,热爱是前提。有热爱才会倾注深情,牺牲工余时间为它欢欣,为它跋涉,为它奔忙。为此,李专做成一件了不起的事,写下了一部大书《幕阜长歌》。

  一、咸宁长歌百科全书式的史料含量与知识容量

  李专与咸宁长歌“艳遇”“热恋”是在文联主席这个岗位上。一个个民间文化艺人牵绊着他,他一次次与他们作深度的“精神交流”。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咸宁市‘长歌之乡’这块金字招牌,认识咸宁长歌是在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种子选手。”他让创作活动从书斋走向基层,走向大地,进行文化深耕,“让广阔的‘无字书’发出声音。”可以说,咸宁对鄂南长歌进行文学再创作的人比较少,咸宁人对这份民间的、大众的文化了解还不太够。“促使他做这一切的是一种接近本能的使命感。”他自己必须走到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前台,用笔墨把长歌及关涉民间艺术的文化人形象逐一雕塑,推进大众的视线里。

  作家襟怀对民间文化的大度包容,极力挖掘、助力它的生长和保护。当下“乡村振兴中有产业振兴,更有文化振兴。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需要我们去保护、挖掘、利用。” 咸宁长歌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其中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非物质文化尤其值得保护、挖掘、利用。“本书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全面描绘了长歌创作、流传、保护、研究的历程,道尽了其中的辛苦与甘甜。”仅这一长歌发展历程的书写就具有文学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娱乐价值。李专为写这部家乡书,历时一年多。如果从长歌之乡的申报准备工作开始计算,他接触和准备工作达五年之久。在创作萌芽之初,他就掌握不少素材,到开始收集时又翻阅了大量历史典籍,书中点明的不止《崇阳县志》《通城县志》《通山县志》,他还根据专家、学者、教授的研判,综合出咸宁长歌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依据史书,其中的记载获得确证。这还不够,他还要故地重游,从采访一个个民间艺人与长歌的故事中收获感性认识。李专以耳听、眼见为实,态度持重认真,考据严格。

  李专书写咸宁长歌历史,我们见证汉民族的长歌历史。写成《幕阜长歌》,要走多少路、读多少书、访多少人、作多少笔记,究其数量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脚步丈量过我们不曾到过的咸宁山山水水,他用心领略过我们不曾涉足的各县市的大山景观。读《幕阜长歌》,仿佛我们也已经到达,能够领略。如,统领《幕阜长歌》的序章《山歌里的那群山》,书写了12座名山,12尊长相不一的山,历史文化渊源各有不同。凡读此书,足不出户,透过字里行间,领略各地山山水水、人文风光。我籍此有了“两个恶补”机会。一是有意识去对乡村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恶补。二是对咸宁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作一回恶补,收获颇丰。幕阜长歌属于咸宁民间艺术范畴,正是幕阜山脉村落里的非物质文化,是乡村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幕阜山脉文化底蕴,自然而然就是咸宁文化的底蕴之一。我为多年以来的“视而不见”、对长歌 “充耳不闻”而惭愧。

  二、真挚的民间关怀与浓郁的人文情怀

  他的书写真实可信,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真挚的民间关怀与浓郁的人文情怀。读罢《幕阜长歌》,看到李专如同书中众位民间艺术工作者一样在努力奔跑,去拂袖擦拭乡间的泥土灰尘,使这些“老古董”重新焕发灿烂夺目的光芒。民间有艺术,民间有文化,因为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以冇饭吃,但不能不唱歌崽。”乐观,自信,向阳而生似乎天生的,它们刻入劳动人民的骨髓,融入血液,化为生命基因。因此,咸宁长歌,是山里人的精神营养,就像一回回人生峰回路转,一枝枝永远可以湿润心灵的桃花。不管有着怎样的人生遭际,在乡村,相逢就是一首长歌。李专也是一名传承者,他把这份与乡村“精神营养”的相逢写进了《幕阜长歌》。

  作家以浓淡笔墨呈现出民间文化的光明前途和无限活力。默读文本中引用的长歌,无意地使用当地方言默念,其音乐的韵味萦绕,比用普通话更富节奏,朗朗上口。耳畔不时回响通山山鼓、崇阳夜歌、咸安山歌的婉转旋律,知觉、触觉、感觉神经被通通打开,恍惚有穿越时空之感。读故事带着新奇、探寻体验。放下书本,令人牵挂民间艺人的命运走向。《双合莲》至今经久不衰,“人们一传一,十传百,越传越远,越传越广,到处都唱起来了。……130年后,有学者惊呼《双合莲》具有千古不朽的价值。”艺术价值连城,陈铁匠、仙人爹等等这些创作者、传歌人均以长歌的样式复活在人间,“山歌为你解烦恼,山歌为你消疲劳。”他们好像依然站在我们面前,拉起长调、扯起嗓子、放开歌喉,长歌早已消除他们的精神伤痛。《山歌山路一样长》写了爱唱山歌的一群人,作者使用一个“长”字,就是长情的长、热爱长歌的情深意长,长歌生命的源远流长。《幕阜长歌》中“长歌之最”在文本多有出现。

  《幕阜长歌》有对长歌的历史记忆,写出了长歌蕴藏着民间朴素的对自由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旨趣。有“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有生活智慧、草根信仰,有乡土人情、心理归依。几千年在村落、在祠堂、在田野、在水边、在屋场、在乡间的泥土地上生根发芽、滋长壮大。

  《幕阜长歌》是对幕阜山脉区域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幕阜长歌属于乡村文化的民间艺术。长歌的魅力在于自然质朴的原生态,它反映着乡土民情、乡民对乡村生活的厮守和厚重的泥土气息,长歌使人感受到一种如土地般的博大情怀、开阔胸襟和包容气度。作者去乡村采访、求证,就是要书写出长歌这种乡村文化的人文精神要义,认同乡村文化的发展谱系。让长歌继续回荡在一个个乡间村落,浸透乡村大地,营养一位位以苦为乐的长歌者及众多普通乡民,去增长乡村文明的一圈一圈生命的年轮。

  《幕阜长歌》在助力乡村文化进步发展上,是对乡村文化基因的再一次重塑和再一次传承。乡村,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里,不仅在物质上有如建筑风格,镌刻着一圈一圈生命的年轮,精神世界也承载一个一个家族的精神谱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做什么?做得怎样?《幕阜长歌》回答了长歌人生长的摇篮,而长歌所高扬的精神之旗正是在乡村立人处事的人文基石。

  三、独特的文化散文体式与艺术创造

  文明的进步需要前瞻,也需要回望;需要汲取,也需要创造。长歌是从大山里生长出来的,有大山,长歌才有活水之源。长歌是写出来唱出来的,不断有了艺术再创造,长歌的生命才能源远流长。著《幕阜长歌》,李专形象化地再现了这一漫长发展过程,也是一次艺术再创造。

  将长歌人的人生纪实与幕阜长歌中虚构艺术交相辉映,形成虚实相照的一种互文关系。李专写出了“写歌人、传歌人、搜集者、研究者”四种长歌人的命运感,他们是长歌故事外的人,但与长歌故事里的人发生着命运交织的关系,形成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故事里的人生和人生里的故事,同样发人深思。作家不拔高不贬低,襟怀平等,尊重民间艺人。《百年前从西安传回的咸宁长歌》中之叁《两三百个故事共守一个铁律》、之肆《长歌之乡的珠贝之获》就呈现一种创作者与故事主人公的虚实相照,一种互文关系。《两位知识分子的长歌命运》在不到几千字的篇幅,不仅写出了宋祖立、孙敬文两位知识分子对长歌的热爱,更加着墨于他们人生际遇、与时代之变的紧张感、延展感、违和感,他们对长歌的整理、出版,最终使长歌得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家的肯定。

  善于运用小说的基本元素讲述,是这部书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传统的小说元素主要是人物刻画、情节编排、环境氛围营造,还有背景交代、人物心理刻画等,这些元素在这部书中随处可见。《通城有个赛牡丹》引言部分交代《赛牡丹》诞生在大柱山,对大柱山的环境交代笔触又何其细致,因为这是《赛牡丹》的源头,“可供踏访的实地和实物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向”;还有的一两句就交代了生长环境,描绘出长歌人的心声、情怀、困境和际遇,《海棠花》作者阮怀川,“在竹林里唱出他心中的歌,一棵竹上刻写一首歌词,一部长歌吟完,刻死了一林竹,吠死了一只狗”。有的还运用对话再现情景,如在《百年前从西安传回的咸宁长歌》中讲述钱六姐诗对故事。作家描摹刻画的人物众多, “一个农家子弟、有名有字有号、还是双号的”陈铁匠,“咸宁拜日月神的和尚”仙人爹刘应兴,“多情滥情的后生”留下《小樱桃》的熊诗英,拓展长歌题材领域、写《通山革命长歌》的徐赐甲,赤壁歌王龚建平、嘉鱼歌王孙国喜、“鼓匠头”张善育、“昂颈歌王”陈七军、哭过长夜的“活宝”龚益来、“顶天立地”的长歌人万立煌等,写出了人物这一个与那一个与长歌的莫逆之交和不同特征,使人印象深刻。

  书写笔锋常领着我们遍览“故事情节”,是这部书最有劲道而格外吸引人之处。作者选取以客观冷静、高度凝炼的叙述为主,描述性为辅,时而有发现,时而有惊喜,时而峰回路转。所叙述的有长歌中的世情有奇情,有人间也有志怪,还有现实中别样的鄂南风物,深深涤荡人心。如,崇阳的龙头山与通城的龙窖山相邻,十几年前通城兴起古瑶文化研究,竟不知龙窖山之邻山就是龙头山。这是故事里的故事,关乎“发现”的故事。这事吸引时任崇阳县委书记杭莺带领一班人前往探访,“发现”了垒石梯田,百余座垒石墓,红花太子墓就在其中。还有更特别的,作者采写的史实故事,与某些现场真实发生的事情奇妙邂逅,无巧不成书,雨山单龙戏虎参加表演,头日天气晴好,待雨山茅草龙下山,天突降中雨。自古有祥龙降雨之说,“雨山茅草龙驾到,不下雨才怪。”当地人称“不奇怪”,却像演电影一样奇妙真实地发生,不费人力布景,老天自有安排,是又一个现实版民间文学的传奇故事,喟叹民间藏着艺术资源,只要肯挖掘,民间艺人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奇葩事就如同摘下一串串亮晶晶的紫葡萄。

                                           

  作者简介: 樊芳,湖北省作协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集《城际的虹》、散文集《与岁月谈心》。2017年小说选题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2018年中篇小说《梅月婆出走》获《长江丛刊》文学奖。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