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6-14 作者: 兴安
和秀武有些年没见了,我们结识是在湖北恩施,他的家乡。我去过两次,记忆中那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民风淳朴,但不闭塞,有文化,有传承。那里有闻名中外的恩施大峡谷,其壮观程度绝不输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还有一条长江的支流,美丽的清江,古称“夷水”。杨秀武就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诗人。
他的诗我读的不多,但是最近集中读了一些,让我有些吃惊,也让我对诗有一种新的认识和思考。我们知道,中国新诗已经100多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灿若繁星的诗人,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朦胧诗、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口语诗、下半身等等,各种流派各种主张,诗人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内容和形式,诗歌的创作队伍也不断壮大,形成了“生动而驳杂的诗歌现实”(见谢冕《中国新诗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但是新诗本身与古典时期的诗歌又有多少进步和提高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以进化论的思维评判诗歌的发展,甚至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家林斤澜先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用桂林的山,比喻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状态,他说文学的发展不是进化论式的,而是类似桂林的山,比如唐诗在唐代确立了高峰,之后是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明清的小说,就是说每个时代文学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呈现并繁荣,达到高峰,而后获得“经典化”,就像桂林的山,它们是一座一座并立的。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新诗,它的高峰是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是十七年,抑或新时期之后?这些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和观点。我个人以为,这三个时期都有高峰,只是还没有达到文学意义上的真正的高峰,或者说新诗的高峰还没有到来。至少我认为当下这个阶段,没有高峰,甚至是新诗的一个低点。今年一月,我在《草原》文学杂志的年度评述中,表达了对新诗状况的失望。我说“中国诗歌这几年给人的总体感觉也不甚理想,活动多、奖项多,真正的好诗或者说给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很少。不少诗人的创作显出了老态,少了往日的激情和探索精神。”(见《草原》2022年第一期)正是在这样一种失落的状态下,我读到了秀武的诗。我不敢说他的诗多么多么地好,或者说达到了何种高度,但是他的有些诗,确实让我有与往不同的感动和思考。比如《父亲》:“父亲在田里犁田摔了一跤∕长了八十年的腿骨∕就这么简单地粉碎了∕牛转过身,望着吊脚木楼吼∕犁摊在泥土上,铧插在泥土里∕父亲坐在土地上,双手抓紧泥土∕就止住了痛。”这首诗看似老人暮年的感伤和无奈,但是却深刻地表达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结尾“父亲坐在土地上,双手抓紧泥土∕就止住了痛”这一句尤其让我心头一颤。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基和家园,同时,它也是生命力量的源泉和人生的归宿。秀武最好的诗,基本都是写故乡亲情的,尤其是写母亲和父亲,饱含了真情实感。《母亲插的稻草人》写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母亲为稻草人穿上父亲的衣服,立在田埂上,就如同父亲在世时,母亲坐在田埂上,看父亲耕地,而此刻仿佛是父亲站在田边,望着母亲在田间劳作。这种亲人之间阴阳两隔的情感对应,让人温暖又动情。“长时间的日晒雨淋∕我担心,父亲的衣服会腐烂∕母亲说,你父亲积攒有福气∕衣服快要烂时∕太阳就出来了∕衣服有了灰尘时∕雨就自然下起来了”。母亲的话朴素又充满了诗人的想象力,它既来源于生活现场,又发自于内心的拳拳之爱。诗歌中写父亲母亲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饱有对生活新鲜的观察和感悟,并不多见。秀武有一系列写母亲的诗,记录了母亲的生活,她的直率泼辣的个性、她的生活哲理以及母子间的有趣的瞬间和对话。比如《死还轮不到你》《羊的电话》《母亲突然打来电话》《母亲看2020年的残雪》《铁轨经过的村庄》等等,这一首首简短的诗歌碎片,组合成了一幅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却对生命充满了乐观、豁达、自信的母亲的画像。
除了以上亲情诗之外,秀武的诗涉猎非常广泛。他的创作首先根植于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山川、农田村舍,还有人情世故。“清江”是他诗中最多出现的意象,其中有《清江边的女人》《问月亭》《有一条天河》《雪落清江》等,它是发源于恩施的母亲河,孕育了两岸的苗家、土家儿女,也滋润了诗人的心灵和理想。当然,他的诗还留有远方的足迹,对祖国的山水人文,还有域外风物的寻访。这些诗就如同他的日志,每时每刻伴随着他,记录着生活与经历的点滴,还有感悟。所以,我觉得诗歌已经成为秀武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诗人对亲人对故乡对世界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一种责任与担当。美国女诗人简•赫斯菲尔德说过:“好的艺术是一种视觉矫正。”“进入一首好诗,一个人的感觉、味觉、听觉、思维和视觉都会发生转变。”(见简•赫斯菲尔德《十扇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确实,我们读一首好的诗歌,会让我们以往的经验或者习惯性的思维和记忆发生蜕变,它会唤醒我们的感官和心灵,让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参与感,从而颠覆或者改变我们的记忆表象以及固化的表述方式。
秀武的诗当然不是每篇都好,但是有几首能给我们触动,甚至能够让我们对目前诗歌状况的失望有所缓解和报以期待,这就足矣,哪怕是在嘈杂喧嚣烦闷的国内诗歌空间里开启一扇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呼吸到一点点微弱的来自乡村的新鲜气流也好。这便是我对秀武诗歌写作的粗浅印象和对他的期待。
最后,祝贺秀武的诗集《羊的电话》出版。
2022年6月9日于北京洗马斋
作者:兴安,文学评论家、编审、水墨艺术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出版有散文集《伴酒一生》《在碎片中寻找》及文学艺术评论近百万字。主编有《九十年代中国小说佳作系列》《女性的狂欢: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小说选》《蔚蓝色天空下的黄金: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作品展示》《中国乡土小说大系》《知识女人文丛》等几十部。
来源:
作者:
兴安
发布时间:
2022-06-14
和秀武有些年没见了,我们结识是在湖北恩施,他的家乡。我去过两次,记忆中那真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民风淳朴,但不闭塞,有文化,有传承。那里有闻名中外的恩施大峡谷,其壮观程度绝不输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还有一条长江的支流,美丽的清江,古称“夷水”。杨秀武就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来的诗人。
他的诗我读的不多,但是最近集中读了一些,让我有些吃惊,也让我对诗有一种新的认识和思考。我们知道,中国新诗已经100多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灿若繁星的诗人,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朦胧诗、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口语诗、下半身等等,各种流派各种主张,诗人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内容和形式,诗歌的创作队伍也不断壮大,形成了“生动而驳杂的诗歌现实”(见谢冕《中国新诗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但是新诗本身与古典时期的诗歌又有多少进步和提高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以进化论的思维评判诗歌的发展,甚至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家林斤澜先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用桂林的山,比喻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状态,他说文学的发展不是进化论式的,而是类似桂林的山,比如唐诗在唐代确立了高峰,之后是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明清的小说,就是说每个时代文学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呈现并繁荣,达到高峰,而后获得“经典化”,就像桂林的山,它们是一座一座并立的。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新诗,它的高峰是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是十七年,抑或新时期之后?这些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和观点。我个人以为,这三个时期都有高峰,只是还没有达到文学意义上的真正的高峰,或者说新诗的高峰还没有到来。至少我认为当下这个阶段,没有高峰,甚至是新诗的一个低点。今年一月,我在《草原》文学杂志的年度评述中,表达了对新诗状况的失望。我说“中国诗歌这几年给人的总体感觉也不甚理想,活动多、奖项多,真正的好诗或者说给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很少。不少诗人的创作显出了老态,少了往日的激情和探索精神。”(见《草原》2022年第一期)正是在这样一种失落的状态下,我读到了秀武的诗。我不敢说他的诗多么多么地好,或者说达到了何种高度,但是他的有些诗,确实让我有与往不同的感动和思考。比如《父亲》:“父亲在田里犁田摔了一跤∕长了八十年的腿骨∕就这么简单地粉碎了∕牛转过身,望着吊脚木楼吼∕犁摊在泥土上,铧插在泥土里∕父亲坐在土地上,双手抓紧泥土∕就止住了痛。”这首诗看似老人暮年的感伤和无奈,但是却深刻地表达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结尾“父亲坐在土地上,双手抓紧泥土∕就止住了痛”这一句尤其让我心头一颤。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基和家园,同时,它也是生命力量的源泉和人生的归宿。秀武最好的诗,基本都是写故乡亲情的,尤其是写母亲和父亲,饱含了真情实感。《母亲插的稻草人》写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母亲为稻草人穿上父亲的衣服,立在田埂上,就如同父亲在世时,母亲坐在田埂上,看父亲耕地,而此刻仿佛是父亲站在田边,望着母亲在田间劳作。这种亲人之间阴阳两隔的情感对应,让人温暖又动情。“长时间的日晒雨淋∕我担心,父亲的衣服会腐烂∕母亲说,你父亲积攒有福气∕衣服快要烂时∕太阳就出来了∕衣服有了灰尘时∕雨就自然下起来了”。母亲的话朴素又充满了诗人的想象力,它既来源于生活现场,又发自于内心的拳拳之爱。诗歌中写父亲母亲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饱有对生活新鲜的观察和感悟,并不多见。秀武有一系列写母亲的诗,记录了母亲的生活,她的直率泼辣的个性、她的生活哲理以及母子间的有趣的瞬间和对话。比如《死还轮不到你》《羊的电话》《母亲突然打来电话》《母亲看2020年的残雪》《铁轨经过的村庄》等等,这一首首简短的诗歌碎片,组合成了一幅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却对生命充满了乐观、豁达、自信的母亲的画像。
除了以上亲情诗之外,秀武的诗涉猎非常广泛。他的创作首先根植于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山川、农田村舍,还有人情世故。“清江”是他诗中最多出现的意象,其中有《清江边的女人》《问月亭》《有一条天河》《雪落清江》等,它是发源于恩施的母亲河,孕育了两岸的苗家、土家儿女,也滋润了诗人的心灵和理想。当然,他的诗还留有远方的足迹,对祖国的山水人文,还有域外风物的寻访。这些诗就如同他的日志,每时每刻伴随着他,记录着生活与经历的点滴,还有感悟。所以,我觉得诗歌已经成为秀武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诗人对亲人对故乡对世界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一种责任与担当。美国女诗人简•赫斯菲尔德说过:“好的艺术是一种视觉矫正。”“进入一首好诗,一个人的感觉、味觉、听觉、思维和视觉都会发生转变。”(见简•赫斯菲尔德《十扇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确实,我们读一首好的诗歌,会让我们以往的经验或者习惯性的思维和记忆发生蜕变,它会唤醒我们的感官和心灵,让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参与感,从而颠覆或者改变我们的记忆表象以及固化的表述方式。
秀武的诗当然不是每篇都好,但是有几首能给我们触动,甚至能够让我们对目前诗歌状况的失望有所缓解和报以期待,这就足矣,哪怕是在嘈杂喧嚣烦闷的国内诗歌空间里开启一扇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呼吸到一点点微弱的来自乡村的新鲜气流也好。这便是我对秀武诗歌写作的粗浅印象和对他的期待。
最后,祝贺秀武的诗集《羊的电话》出版。
2022年6月9日于北京洗马斋
作者:兴安,文学评论家、编审、水墨艺术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出版有散文集《伴酒一生》《在碎片中寻找》及文学艺术评论近百万字。主编有《九十年代中国小说佳作系列》《女性的狂欢: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小说选》《蔚蓝色天空下的黄金: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作品展示》《中国乡土小说大系》《知识女人文丛》等几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