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5-24 作者: 彭四平
舞文弄墨与舞枪弄棒没啥两样,都是靠本事吃饭。《今古传奇》就像一个镖局,早年凭《玉娇龙》这趟镖,声名鹊起,家喻户晓。四十年来走镖无数,影响几代人。杨如风乃传奇镖师。每遇躲闪藏遮之文,拔剑施呈,化腐朽为神奇;啰唆繁缛之处,使出独孤九剑,有进无退,立马峥嵘轩峻。闲暇之余,苦修秘笈,遍访名师,习得天下独门武功,却龙蛰蠖屈,不求闻达。壬寅年,集二十年之功力,《小龙三背》,镖行天下。一腔热血深情,恐怕只有天知,地知,己知。
序文能帮我们掂量这书的轻重、深浅与价值。“杨如风的文字极简而独具风格,辨识度很高,既察赋古老民族的血液和气质,意蕴深沉,又具有当代大家的目光和胸襟,视域宏阔,焕发出最为本真的魅力。”“在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鲜明的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志趣,同时又很容易辨别出,他不断开拓和创新的精神。他在吸收和改造中并进,建立自身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体系。”有些书之序,像韩愈给人写的墓志铭,虽然不乏名篇佳作,却多吹捧之作。《小龙三背》的序,评诗论文,有磅礴的胸襟和气势,写得客观平实,没有拔高之笔、溢美之词,见解新颖,文字精准,似一把打开杨如风作品密码的钥匙,让人醍醐灌顶,如饮醇醪,如沐春风。
总镖头鄢元平,手持古剑赠英雄。他说:“我为诗为文,自认为是自带雅香的人,但之后把诗写得过媚,故而为诗的嘴脸上总有粉黛和油彩,像花季已过的头牌,那粉墙的诗文,总会掉下一些敷得不结实的残粉。如风的诗文,很少搽脂抹粉,清新脱俗中藏着傲骨。他的诗外泄了他清雅背后所隐藏的硬度。”
鄢元平的雅量,让我想起作家丁玲。1984年,丁玲坦诚地说:“史铁生写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如果作者没有到过陕北,便写不出来。我到过陕北,对他写的高原我能感觉到,他写的破老汉我也很熟悉,我看这篇作品可能比没有到过陕北的人更感到亲切一些。但是,我写不出那样的生活来。因为史铁生在陕北插队,和老乡相处的时间长,和老百姓一起过日子。我在陕北是住在机关的窑洞里,脑子里有人物、有地点、有情景,但是不如他深入熟悉。”那一年,丁玲80岁,她坦陈不如33岁的史铁生。鄢元平爱才心切,不惜调侃自己,这种扶持年轻人的榜样力量值得尊敬。
《小龙三背》共三卷,分别为:《毕摩经》《桃花渡》《龙图腾》。书名风清月白,劈面惊艳。它们各自为阵,如险要之地,先发一军据之。装帧别具风格,采用锁线空背装,书脊与印品呈空背状,打开每一页像绽开的雪莲,冰清玉洁容颜,横卧天地之间。
第一卷《毕摩经》为诗集,录诗歌九组。融写实、寓言、象征于一体,其功力似《天龙八部》中的六脉神剑,以无形剑气立足江湖,内力深厚,招数神奇。那格调古朴的语调,读之,即有登山赏景途中至一凉亭歇足饮茶之快,闭目之间,又仿若“女人们唇齿间吐放的火焰”,“唤醒血液里那些死去的日月星辰”。他那振羽凌空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想象,看是日常一次细微的观察、一场平凡的所见、一次感悟的提升,实则是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现,组成了石片在水面一连串飞漂的文字,像一幅精致的油画,能够引起一种物理与心理的摩擦,为崇高的心灵与纯净的艺术,树立了一个典范。
《月光下的查姆湖》写得俏皮自然,跳跃有趣。“有多少鱼像我们这样/云山苍苍,湖水泱泱/又此去一别,山高水长”。云是云南,湖是湖北,云也是湖北的白云,湖也是云南的查姆湖。这句化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我被这神奇的“化骨绵掌”击中,满脸捧着甜蜜的泪珠。最后一句,12个字,却描绘了临别动人的图景,读来宛如千万声珍重:“你问,归期何期/我说,此鱼何鱼”。物我相容,大胆深刻。
第二卷《桃花渡》为散文集,录散文十章,却写出了很多平常人难于言说的真实。在细微处,他触探大时代;在大格局,他注意小人物。每一道转折,每一阵波澜,都是一个艰苦生命的强烈暗示,也是一个浩荡时代的重要象征。捧之,不禁以泪句读、低回不已。那些人,你若为其命运流过泪,就不能说不认识;那些事,你若为其遭遇叹息过,也不能说不知道。读到会心处,真是灵犀一点,妙不可言。《读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小学时,周末在家夜读《水浒》,不小心睡着了,失手将枕边的油灯打翻,烧毁了蚊帐被单,差点儿酿成火灾。虽未遭父母过多的责骂,却自知罪孽很深,数日不敢语”。
这让我想起1981年诺贝尔获得者戴维·休伯尔,小时候在地下室里用砂糖和其他化学药品造“炸弹”。为了不把地下室里的瓶瓶罐罐炸飞,特意到院子里进行试验,没想到“炸弹”的威力超出了他的想象,把地下炸了一坑,房屋毁损。小休伯尔害怕极了,不知道父母会怎样惩罚自己。令他没想到的是,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而是告诉他:既然做科学实验,就必须讲究科学、严谨,容不得半点的侥幸和鲁莽,更不能想当然地行事。
批评孩子的过错体现了家长的严格。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宽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次“爆炸”事件,给休伯尔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记住了父母的话:“以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严谨的科学方法。”
我们知道,作品一旦成为社会的公开出版物,作品的初衷并不一定就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而许多认识功能、审美功能都是读者重新发现的,一部书的作用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杨如风写父母的宽厚的胸襟,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风的姿态。让我读出,一个能宽容他人的人,比较容易摆脱不良的情感的束缚,也容易和睦地与人相处。这点在杨如风身上已经佐证。
杨如风散文视野并不宽阔,多以反映童年生活和亲人朋友间的情感为题材。我惊叹于他写得如此跳脱、如此雅致,让笔下的风景慢慢铺成绚丽的图画,似一座秀丽的、盛开着鲜花的花园,徜徉其中,感觉到满满的爱意。就像武侠小说中最厉害的武功,最后也敌不过一个“侠”,最经典的文学,无非是传递爱。“爱”不是一两人的事,而是一种超越尘俗和悲悯同情的爱,让人心中充满美好的向往,像对侠客替天行道一样期待。
第三卷《龙图腾》集创刊词、卷首语、传奇隐括、序文等。与前两卷相较,这一卷的独特之处,在于配以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插图,堪与董桥的《小风景》媲美。《小风景》开本厚阔,几乎每篇都配有董桥自藏多年的书画精品,美文佳图,似才子佳人,天造一双。而本书的插图出自于多位国内顶级连环画家之手,风姿多变,所幸月圆花好,终究琴瑟相调。
“传奇隐括”虽为稻梁谋的命题作文,却有如白玉兰一般,洒下闲闲淡淡的一剪疏影,有一丝怀旧,有几缕感伤,无边的月色终于将冰心酿成了清香甘醇的酒,给人以继续前行的信念和力量。掩卷之余,传递给我的,不仅是工作中的专注精神,更多的是在想那些诙谐风趣、庄重典雅的卷首语,我不知道他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其切入的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让人望尘莫及。
镖师杨如风的职责在这卷显得淋漓尽致。“金凤凰榜新时代文库总序”“今古传奇告全国读者书”等重要文告以及《中国报告》《中国榜样》等书出版,他都要奉命护镖,小到字词句,大到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不得有半点闪失。总镖头鄢元平说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驴,不断把《今古传奇》这个大磨推出些动人的声响”。
在护镖之余,杨如风还要与其他“镖师”叙旧,吹牛,切磋技艺,探讨心法。譬如他在池的《挽断衣袖留不住》一书推荐语中写道:
大约是在十六年前的夏日,楚地突然现出一位年轻人。他瘦削,白皙,安静,似乎并非什么厉害人物。却只是数日,江湖就不平静了。是年武林大会,没有任何年轻人敌得过他一招《一路呻吟》。这位叫做池的的年轻人迤迤然拔得头筹,封为孝感君。后入传奇,掌门书局,兼中华文学副统领,名动天下。庚子春,孝感君去职还乡,闭关丁忧,旋有《挽断衣袖留不住》。斯是孝子,可歌可泣可叹;实属奇书,至真至性至情。
这段文字,像烧出来的瓷器,出窑后不宜妄改。从中可以看出,杨如风对文字有种近乎执拗的洁癖。
《小龙三背》从广义上来说,都是诗,亦是优美的散文。他修辞考究,气度高贵,有人说他以敏锐的触角,摄取土家族地域风物,传承中国传统的审美志趣。他善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手法,把叙事拔高到抒情的境地,悠然作结,令人神驰。
以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和激情,反复阅读这套书,终于不得不承认,这是时间之书。那不是抽象的时间,而是以感觉、以情绪、以澎湃的力量,记载着时间的味道、承载着时间的重量。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像一颗发光的卵石,在激流中翻滚,为的是创造更宽更广的流域。
合上书卷,一句句锋铓飞剑戟,一段段霹雳卷风沙,我脑海中浮想联翩。这部作品似乎激活了我的慧根。读书似探险,必须有很强的好奇心,我是带着无比的快乐去读的。贾平凹说:“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要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读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入读,就只能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杨如风的书可以收藏了常读。常读就要学会联想,要举一反三,这种联想是有趣的,好似跑野马,如果记得自己的扎营之处,跑了,看了,也许明白了,自己会心满意足地回营。
荷尔德林说,在踌躇的时域里……存在一些持久的东西。在传奇镖局,镖师杨如风永远连着“今”和“古”,其武功秘笈“无多语,只有销魂与断肠”。
也许,他无意埋下的种子,会丰盈一个盛放的季节。
来源:
作者:
彭四平
发布时间:
2022-05-24
舞文弄墨与舞枪弄棒没啥两样,都是靠本事吃饭。《今古传奇》就像一个镖局,早年凭《玉娇龙》这趟镖,声名鹊起,家喻户晓。四十年来走镖无数,影响几代人。杨如风乃传奇镖师。每遇躲闪藏遮之文,拔剑施呈,化腐朽为神奇;啰唆繁缛之处,使出独孤九剑,有进无退,立马峥嵘轩峻。闲暇之余,苦修秘笈,遍访名师,习得天下独门武功,却龙蛰蠖屈,不求闻达。壬寅年,集二十年之功力,《小龙三背》,镖行天下。一腔热血深情,恐怕只有天知,地知,己知。
序文能帮我们掂量这书的轻重、深浅与价值。“杨如风的文字极简而独具风格,辨识度很高,既察赋古老民族的血液和气质,意蕴深沉,又具有当代大家的目光和胸襟,视域宏阔,焕发出最为本真的魅力。”“在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鲜明的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志趣,同时又很容易辨别出,他不断开拓和创新的精神。他在吸收和改造中并进,建立自身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体系。”有些书之序,像韩愈给人写的墓志铭,虽然不乏名篇佳作,却多吹捧之作。《小龙三背》的序,评诗论文,有磅礴的胸襟和气势,写得客观平实,没有拔高之笔、溢美之词,见解新颖,文字精准,似一把打开杨如风作品密码的钥匙,让人醍醐灌顶,如饮醇醪,如沐春风。
总镖头鄢元平,手持古剑赠英雄。他说:“我为诗为文,自认为是自带雅香的人,但之后把诗写得过媚,故而为诗的嘴脸上总有粉黛和油彩,像花季已过的头牌,那粉墙的诗文,总会掉下一些敷得不结实的残粉。如风的诗文,很少搽脂抹粉,清新脱俗中藏着傲骨。他的诗外泄了他清雅背后所隐藏的硬度。”
鄢元平的雅量,让我想起作家丁玲。1984年,丁玲坦诚地说:“史铁生写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如果作者没有到过陕北,便写不出来。我到过陕北,对他写的高原我能感觉到,他写的破老汉我也很熟悉,我看这篇作品可能比没有到过陕北的人更感到亲切一些。但是,我写不出那样的生活来。因为史铁生在陕北插队,和老乡相处的时间长,和老百姓一起过日子。我在陕北是住在机关的窑洞里,脑子里有人物、有地点、有情景,但是不如他深入熟悉。”那一年,丁玲80岁,她坦陈不如33岁的史铁生。鄢元平爱才心切,不惜调侃自己,这种扶持年轻人的榜样力量值得尊敬。
《小龙三背》共三卷,分别为:《毕摩经》《桃花渡》《龙图腾》。书名风清月白,劈面惊艳。它们各自为阵,如险要之地,先发一军据之。装帧别具风格,采用锁线空背装,书脊与印品呈空背状,打开每一页像绽开的雪莲,冰清玉洁容颜,横卧天地之间。
第一卷《毕摩经》为诗集,录诗歌九组。融写实、寓言、象征于一体,其功力似《天龙八部》中的六脉神剑,以无形剑气立足江湖,内力深厚,招数神奇。那格调古朴的语调,读之,即有登山赏景途中至一凉亭歇足饮茶之快,闭目之间,又仿若“女人们唇齿间吐放的火焰”,“唤醒血液里那些死去的日月星辰”。他那振羽凌空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想象,看是日常一次细微的观察、一场平凡的所见、一次感悟的提升,实则是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现,组成了石片在水面一连串飞漂的文字,像一幅精致的油画,能够引起一种物理与心理的摩擦,为崇高的心灵与纯净的艺术,树立了一个典范。
《月光下的查姆湖》写得俏皮自然,跳跃有趣。“有多少鱼像我们这样/云山苍苍,湖水泱泱/又此去一别,山高水长”。云是云南,湖是湖北,云也是湖北的白云,湖也是云南的查姆湖。这句化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我被这神奇的“化骨绵掌”击中,满脸捧着甜蜜的泪珠。最后一句,12个字,却描绘了临别动人的图景,读来宛如千万声珍重:“你问,归期何期/我说,此鱼何鱼”。物我相容,大胆深刻。
第二卷《桃花渡》为散文集,录散文十章,却写出了很多平常人难于言说的真实。在细微处,他触探大时代;在大格局,他注意小人物。每一道转折,每一阵波澜,都是一个艰苦生命的强烈暗示,也是一个浩荡时代的重要象征。捧之,不禁以泪句读、低回不已。那些人,你若为其命运流过泪,就不能说不认识;那些事,你若为其遭遇叹息过,也不能说不知道。读到会心处,真是灵犀一点,妙不可言。《读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小学时,周末在家夜读《水浒》,不小心睡着了,失手将枕边的油灯打翻,烧毁了蚊帐被单,差点儿酿成火灾。虽未遭父母过多的责骂,却自知罪孽很深,数日不敢语”。
这让我想起1981年诺贝尔获得者戴维·休伯尔,小时候在地下室里用砂糖和其他化学药品造“炸弹”。为了不把地下室里的瓶瓶罐罐炸飞,特意到院子里进行试验,没想到“炸弹”的威力超出了他的想象,把地下炸了一坑,房屋毁损。小休伯尔害怕极了,不知道父母会怎样惩罚自己。令他没想到的是,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而是告诉他:既然做科学实验,就必须讲究科学、严谨,容不得半点的侥幸和鲁莽,更不能想当然地行事。
批评孩子的过错体现了家长的严格。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宽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次“爆炸”事件,给休伯尔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记住了父母的话:“以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严谨的科学方法。”
我们知道,作品一旦成为社会的公开出版物,作品的初衷并不一定就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而许多认识功能、审美功能都是读者重新发现的,一部书的作用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杨如风写父母的宽厚的胸襟,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风的姿态。让我读出,一个能宽容他人的人,比较容易摆脱不良的情感的束缚,也容易和睦地与人相处。这点在杨如风身上已经佐证。
杨如风散文视野并不宽阔,多以反映童年生活和亲人朋友间的情感为题材。我惊叹于他写得如此跳脱、如此雅致,让笔下的风景慢慢铺成绚丽的图画,似一座秀丽的、盛开着鲜花的花园,徜徉其中,感觉到满满的爱意。就像武侠小说中最厉害的武功,最后也敌不过一个“侠”,最经典的文学,无非是传递爱。“爱”不是一两人的事,而是一种超越尘俗和悲悯同情的爱,让人心中充满美好的向往,像对侠客替天行道一样期待。
第三卷《龙图腾》集创刊词、卷首语、传奇隐括、序文等。与前两卷相较,这一卷的独特之处,在于配以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插图,堪与董桥的《小风景》媲美。《小风景》开本厚阔,几乎每篇都配有董桥自藏多年的书画精品,美文佳图,似才子佳人,天造一双。而本书的插图出自于多位国内顶级连环画家之手,风姿多变,所幸月圆花好,终究琴瑟相调。
“传奇隐括”虽为稻梁谋的命题作文,却有如白玉兰一般,洒下闲闲淡淡的一剪疏影,有一丝怀旧,有几缕感伤,无边的月色终于将冰心酿成了清香甘醇的酒,给人以继续前行的信念和力量。掩卷之余,传递给我的,不仅是工作中的专注精神,更多的是在想那些诙谐风趣、庄重典雅的卷首语,我不知道他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其切入的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让人望尘莫及。
镖师杨如风的职责在这卷显得淋漓尽致。“金凤凰榜新时代文库总序”“今古传奇告全国读者书”等重要文告以及《中国报告》《中国榜样》等书出版,他都要奉命护镖,小到字词句,大到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不得有半点闪失。总镖头鄢元平说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驴,不断把《今古传奇》这个大磨推出些动人的声响”。
在护镖之余,杨如风还要与其他“镖师”叙旧,吹牛,切磋技艺,探讨心法。譬如他在池的《挽断衣袖留不住》一书推荐语中写道:
大约是在十六年前的夏日,楚地突然现出一位年轻人。他瘦削,白皙,安静,似乎并非什么厉害人物。却只是数日,江湖就不平静了。是年武林大会,没有任何年轻人敌得过他一招《一路呻吟》。这位叫做池的的年轻人迤迤然拔得头筹,封为孝感君。后入传奇,掌门书局,兼中华文学副统领,名动天下。庚子春,孝感君去职还乡,闭关丁忧,旋有《挽断衣袖留不住》。斯是孝子,可歌可泣可叹;实属奇书,至真至性至情。
这段文字,像烧出来的瓷器,出窑后不宜妄改。从中可以看出,杨如风对文字有种近乎执拗的洁癖。
《小龙三背》从广义上来说,都是诗,亦是优美的散文。他修辞考究,气度高贵,有人说他以敏锐的触角,摄取土家族地域风物,传承中国传统的审美志趣。他善用“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手法,把叙事拔高到抒情的境地,悠然作结,令人神驰。
以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和激情,反复阅读这套书,终于不得不承认,这是时间之书。那不是抽象的时间,而是以感觉、以情绪、以澎湃的力量,记载着时间的味道、承载着时间的重量。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像一颗发光的卵石,在激流中翻滚,为的是创造更宽更广的流域。
合上书卷,一句句锋铓飞剑戟,一段段霹雳卷风沙,我脑海中浮想联翩。这部作品似乎激活了我的慧根。读书似探险,必须有很强的好奇心,我是带着无比的快乐去读的。贾平凹说:“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要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读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入读,就只能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杨如风的书可以收藏了常读。常读就要学会联想,要举一反三,这种联想是有趣的,好似跑野马,如果记得自己的扎营之处,跑了,看了,也许明白了,自己会心满意足地回营。
荷尔德林说,在踌躇的时域里……存在一些持久的东西。在传奇镖局,镖师杨如风永远连着“今”和“古”,其武功秘笈“无多语,只有销魂与断肠”。
也许,他无意埋下的种子,会丰盈一个盛放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