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8-30 作者: 李汉超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大都焦虑不安的时候,写写诗歌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肯定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还将诗歌结集出版,集中呈现给读者,更是难能可贵。诗人叶逢春将近几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305首诗歌结集成《贝叶集》,今年7月交由华侨出版社出版,作为诗友,着实为他感到高兴。
叶逢春年轻时做过文学梦,但真正进入诗歌写作是从2017年开始的,不仅自己勤奋笔耕,而且还经常在微信群里分享学诗心得,其诗艺也随之进步。集中读完他的诗集,我更加感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钟情于大地,忠实于内心,自然、季节、亲人是他书写的对象,爱情、抗疫、扶贫也是他表现的题材,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实地体验,自由地表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大地的赤子,始终保持着与大地同频共振,与大地的脉搏一起跳动。
自然是大地上的自然,生态是大地上的生态。叶逢春写得最多的是关于自然的生态诗(约占一半以上),着力于借助语言的梦想回到自然并重构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别看他写花草虫鸟,写风雨雪霜,写时令季节,那都是大地上的万物经过他的心灵观照与情感浸染之后的结晶。在《和三月待在一起》里,“三月,她性情温和/额头明亮,肤色健康/她头戴桃花、梨花、油菜花/笑吟吟地朝我走来”,诗人的心灵与季节融为一体。在《遥望麦田》时,“金黄。饱满。成熟/灌满勤劳与感恩/仿佛一个个乳头”,诗人的情感与麦子水乳交融。在《像植物一样活着》里,“即使雷电劈开了身体/也要仰望星空”,诗人的信念与植物高度契合。在《鸟鸣》里,诗人清晨“不需要催命的闹钟/只需要鸟儿轻声地呼唤”;在《清明》里,诗人用雨水和泪水“将感恩与佑福/凝固成永恒”;在《梅雨》里,诗人不忍心“一个个叫梅的女子/哭红了眼睛”;在《给秋天贴上封条》里,诗人羡慕“秋天,是位大富豪/日子过得奢华”;在《桂花树》里,诗人难忘“你那特有的香甜/唤醒了我深藏的记忆”;在《三叶草》里,诗人回忆“随手摘几片三叶草/放入口中咀嚼/酸酸的,甜甜的”;在《大雪》里,诗人欣赏“枝头上的梅花/溢出清香,笑得/更红,更艳”……诗人描景写物,都有情感的印痕;诗人抒情达意,都是心灵的回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叶逢春自觉加入其中,奉献出一首首明丽、真诚、质朴的诗歌,也是在共担使命。
叶逢春的亲情诗、爱情诗,是他作为大地赤子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真情表达,是感恩、厚道、宽容品德的情感印证。在《中秋的月亮》里,诗人“踮起脚尖/在月亮里寻找妈妈”,这是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在《父亲的肩膀》里,诗人“接过父亲的扁担/像父亲那样”挑起责任与希望,这是对父亲的真心赞扬。在《阅读》里,诗人与妻子读着生活这部厚书,“读不动了,就用灵魂读着灵魂/读了今生,还要读出来世”,这是对婚姻的精心守护。在《风筝》里,诗人看到别人放风筝竟“禁不住给远在香港工作的儿子/啰嗦了几条语音”,这是对儿子的爱的挂牵。在《等待》中,“我是你五百年的回眸/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这是对爱情的真情告白。一个人来到大地,他要担当多种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马虎不得。
叶逢春的扶贫诗、抗疫诗,是他作为大地赤子对贫困、对疫情的一种战斗姿态,也是他紧跟时代、关注现实的责任担当。在《云朵上的村庄》里,通过扶贫队员的努力,“小溪村像个七彩的风筝/环抱在一团祥云中”,这是对扶贫工作的热情赞美。在《向春天刨去》里,通过对贫困户的心志帮扶,张大哥“在金秋/刨出了遍地的花生/刨出了一脸的笑容”,这是对帮扶成效的由衷喜悦。在《油菜花》里,面对同学在解封时发来的图片,欣喜感叹“它们并没有因为这场疫情/而雨打花落,照样绽出生机”,这是对抗疫充满信心。在《最美》里,面对出征的白衣战士,诗人写道,“当你按下鲜红的手印/告别父母,告别恋人/披身洁白飞往灾区/此刻,你最美”,这是对战疫满怀真情。诗人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才能写出有高度、有温度的作品。
“我也会随着一阵风/枯萎、凋零/然后化作春泥”,这是叶子对大地的一颗痴心,也是诗人叶逢春对大地的一片深情。
来源:
作者:
李汉超
发布时间:
2022-08-30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大都焦虑不安的时候,写写诗歌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肯定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还将诗歌结集出版,集中呈现给读者,更是难能可贵。诗人叶逢春将近几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305首诗歌结集成《贝叶集》,今年7月交由华侨出版社出版,作为诗友,着实为他感到高兴。
叶逢春年轻时做过文学梦,但真正进入诗歌写作是从2017年开始的,不仅自己勤奋笔耕,而且还经常在微信群里分享学诗心得,其诗艺也随之进步。集中读完他的诗集,我更加感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钟情于大地,忠实于内心,自然、季节、亲人是他书写的对象,爱情、抗疫、扶贫也是他表现的题材,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实地体验,自由地表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大地的赤子,始终保持着与大地同频共振,与大地的脉搏一起跳动。
自然是大地上的自然,生态是大地上的生态。叶逢春写得最多的是关于自然的生态诗(约占一半以上),着力于借助语言的梦想回到自然并重构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别看他写花草虫鸟,写风雨雪霜,写时令季节,那都是大地上的万物经过他的心灵观照与情感浸染之后的结晶。在《和三月待在一起》里,“三月,她性情温和/额头明亮,肤色健康/她头戴桃花、梨花、油菜花/笑吟吟地朝我走来”,诗人的心灵与季节融为一体。在《遥望麦田》时,“金黄。饱满。成熟/灌满勤劳与感恩/仿佛一个个乳头”,诗人的情感与麦子水乳交融。在《像植物一样活着》里,“即使雷电劈开了身体/也要仰望星空”,诗人的信念与植物高度契合。在《鸟鸣》里,诗人清晨“不需要催命的闹钟/只需要鸟儿轻声地呼唤”;在《清明》里,诗人用雨水和泪水“将感恩与佑福/凝固成永恒”;在《梅雨》里,诗人不忍心“一个个叫梅的女子/哭红了眼睛”;在《给秋天贴上封条》里,诗人羡慕“秋天,是位大富豪/日子过得奢华”;在《桂花树》里,诗人难忘“你那特有的香甜/唤醒了我深藏的记忆”;在《三叶草》里,诗人回忆“随手摘几片三叶草/放入口中咀嚼/酸酸的,甜甜的”;在《大雪》里,诗人欣赏“枝头上的梅花/溢出清香,笑得/更红,更艳”……诗人描景写物,都有情感的印痕;诗人抒情达意,都是心灵的回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叶逢春自觉加入其中,奉献出一首首明丽、真诚、质朴的诗歌,也是在共担使命。
叶逢春的亲情诗、爱情诗,是他作为大地赤子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真情表达,是感恩、厚道、宽容品德的情感印证。在《中秋的月亮》里,诗人“踮起脚尖/在月亮里寻找妈妈”,这是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在《父亲的肩膀》里,诗人“接过父亲的扁担/像父亲那样”挑起责任与希望,这是对父亲的真心赞扬。在《阅读》里,诗人与妻子读着生活这部厚书,“读不动了,就用灵魂读着灵魂/读了今生,还要读出来世”,这是对婚姻的精心守护。在《风筝》里,诗人看到别人放风筝竟“禁不住给远在香港工作的儿子/啰嗦了几条语音”,这是对儿子的爱的挂牵。在《等待》中,“我是你五百年的回眸/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这是对爱情的真情告白。一个人来到大地,他要担当多种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马虎不得。
叶逢春的扶贫诗、抗疫诗,是他作为大地赤子对贫困、对疫情的一种战斗姿态,也是他紧跟时代、关注现实的责任担当。在《云朵上的村庄》里,通过扶贫队员的努力,“小溪村像个七彩的风筝/环抱在一团祥云中”,这是对扶贫工作的热情赞美。在《向春天刨去》里,通过对贫困户的心志帮扶,张大哥“在金秋/刨出了遍地的花生/刨出了一脸的笑容”,这是对帮扶成效的由衷喜悦。在《油菜花》里,面对同学在解封时发来的图片,欣喜感叹“它们并没有因为这场疫情/而雨打花落,照样绽出生机”,这是对抗疫充满信心。在《最美》里,面对出征的白衣战士,诗人写道,“当你按下鲜红的手印/告别父母,告别恋人/披身洁白飞往灾区/此刻,你最美”,这是对战疫满怀真情。诗人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才能写出有高度、有温度的作品。
“我也会随着一阵风/枯萎、凋零/然后化作春泥”,这是叶子对大地的一颗痴心,也是诗人叶逢春对大地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