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地域书写中的乡村振兴与情感能量——读马俊芳主编文学作品集《磷都深处》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09-01    作者: 余欢欢

  暑热难耐的三伏天,《磷都深处》的主编马俊芳女士将此书郑重交到我手中,我知道,这于我是一种信任,是包括她在内的胡集镇的一群作家们送给斯山斯水的礼物,更是他们对胡集这片土地深情的告白。

  《磷都深处》是一座美丽乡镇的推介之书,亦是一部充满人民情怀的大爱之书。说它小,是因为全书收录的每一篇章都是小到以山头、河流、野林为单位的地域书写,与大山大河相比,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地理位置别有一番野趣;说它大,是因为写作者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了中国数十万乡村中独特的那一个。

  磷都胡集位于钟祥市西北部,东临汉江、西枕大荆山余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自然资源丰富,磷矿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俗称“中原磷都”。它历史底蕴丰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履历”造就了这片不平凡的土地,呈现出许多平凡人物的非凡故事,这些都可以在《磷都深处》这部作品集中窥见一斑。

  作品集共分九个小辑,分别是《美丽磷都》《古韵胡集》《美丽乡村》《诗意胡集》《美味胡集》《红色胡集》《胡集校园》《磷都儿女》《磷都故事》,从自然生态、悠久历史、到乡村振兴、再到社会风味、校园特色,全视域展现了磷都胡集的社会经济、人文风貌,让未曾踏足的读者了解它、热爱它;让生活于此的人们感恩它、珍惜它。这里,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范、人格性情及美学情趣。这个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精神文化空间,在一群热爱文学的本地作者的开掘下,衍生出了这样一部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学作品。

  作品集的每一个文字都在向读者阐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第一辑《美丽磷都》的开篇《遇见》里,读者便能轻易获得这种阅读的情感基调,“遇见它们,我知道了心之所向,倘使身处繁华闹市或命处困厄穷境,亦能如斯干净生长……凡是遇见,皆应感谢!”编者借此言,道出了全书近40位作者反复在文字中重申的信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文学与乡村,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乡土、乡村就是文学的土壤、根脉。小小的胡集镇走出了数十位作家也正得益于这种“文脉”的传承。

  翻阅此书,便自然与胡集的风土人情相遇,不论是紫园、峡卡河、放马山,还是石岩洞、白云山、桠巴岗,胡集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充满野趣,让人心驰神往。跟随作家们的文字,去领略一幅幅“山水田园图”“渔舟唱晚图”“野灵狂欢图”和“桃源乐土图”,在作家们笔下,我们重新认识了酢浆草、诸葛菜、婆婆纳、菖蒲、冬葵……这些植物的存在意义。

  如果仅仅是美景醉人,这部作品集也只是多见景少见人,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同质化的书写。《磷都深处》的独特之处在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太多了:在《美丽乡村》《美味胡集》《红色胡集》《磷都儿女》几辑里,有成长于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歌王”黄祖德;有牺牲在白云山下的抗日英雄谢传兴、周天和烈士等革命年代的英雄;有转让公司股份,放弃企业逐利,回乡当村官带领群众致富的湖山村党支部书记郑雄,以及像郑雄一样一心为村民着想的其他村支部书记;有让石头山开花结果的创业农民吴安军和创立胡集鸭品牌的继富夫妻;有冬夜里张罗群众捐款助困的快乐老田和一批义工、志愿者们;还有疫情期间舍小家顾大家的医护人员……单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哪一个能够不在读者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他们是新时代的平凡英雄,如一点点星光,汇成一束火炬,让光和热照耀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个创业奇迹在这里出现,一个个乡村振兴巨变在这里发生。这些具体经验的书写,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无疑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很多作家需要扎根基层,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创造出接地气的作品。很幸运,胡集的一群作家们正是这样做的。胡集这片土地是乡村振兴最火热的地带,是人民生活最生动的实践,蕴含着源源不断的文学动力。生活在胡集这片土地上的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将情感深扎这片厚土,汲取精神养料,建立自己的精神天地,做起了时代的记录者和歌颂者,这是胡集作家不约而同形成的创作自觉。很显然,这种书写是具有时代感的。这种书写对于当代文学历史的填充看似渺小,但正是作家们对这片土地、人民的切身理解与书写,组成了诸多乡村书写中的“那一个”。用文艺理论家南帆的话说:“20世纪中国文学描述的乡村空间远远超过了数千年古典文学的总和。”

  庆幸的是,这种生活经验、精神风范、文学自觉在年青一代的身上有了传承。在《胡集校园》一辑中,近20篇本土中小学生创作的习作,无一不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耕耘这片土地的人们的感恩。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对教育、对文学的重视,看到了少年们对文学的热爱,对建设这片土地的热情。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一定会让胡集的明天更加美好。

  信手翻完整部作品集,编者的用心令人感佩,奋斗者的故事令人鼓舞,助人者的故事令人动容……平凡而不甘平庸的人们,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读到此,相信那些民族自信心的丧失者会找到信心,文化虚无主义者会找到真实感,对未来乡村发展持悲观主义者会看到希望。我们可以想象,当社会上每一个村落村镇都能涌现这样一批书写者,那么,对于乡村振兴的谱写,一定会出现更华丽的篇章,社会发展会铸就更辉煌的未来,正如《庄子》中“天地之为稊米也,毫末之为丘山”的小大之辩,文学的影响力能集腋成裘,精神的影响力亦能聚沙成塔,这也是本书一大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地域书写中的乡村振兴与情感能量——读马俊芳主编文学作品集《磷都深处》

来源:     作者: 余欢欢
发布时间: 2022-09-01

  暑热难耐的三伏天,《磷都深处》的主编马俊芳女士将此书郑重交到我手中,我知道,这于我是一种信任,是包括她在内的胡集镇的一群作家们送给斯山斯水的礼物,更是他们对胡集这片土地深情的告白。

  《磷都深处》是一座美丽乡镇的推介之书,亦是一部充满人民情怀的大爱之书。说它小,是因为全书收录的每一篇章都是小到以山头、河流、野林为单位的地域书写,与大山大河相比,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地理位置别有一番野趣;说它大,是因为写作者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写出了中国数十万乡村中独特的那一个。

  磷都胡集位于钟祥市西北部,东临汉江、西枕大荆山余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自然资源丰富,磷矿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俗称“中原磷都”。它历史底蕴丰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履历”造就了这片不平凡的土地,呈现出许多平凡人物的非凡故事,这些都可以在《磷都深处》这部作品集中窥见一斑。

  作品集共分九个小辑,分别是《美丽磷都》《古韵胡集》《美丽乡村》《诗意胡集》《美味胡集》《红色胡集》《胡集校园》《磷都儿女》《磷都故事》,从自然生态、悠久历史、到乡村振兴、再到社会风味、校园特色,全视域展现了磷都胡集的社会经济、人文风貌,让未曾踏足的读者了解它、热爱它;让生活于此的人们感恩它、珍惜它。这里,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范、人格性情及美学情趣。这个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精神文化空间,在一群热爱文学的本地作者的开掘下,衍生出了这样一部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学作品。

  作品集的每一个文字都在向读者阐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第一辑《美丽磷都》的开篇《遇见》里,读者便能轻易获得这种阅读的情感基调,“遇见它们,我知道了心之所向,倘使身处繁华闹市或命处困厄穷境,亦能如斯干净生长……凡是遇见,皆应感谢!”编者借此言,道出了全书近40位作者反复在文字中重申的信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文学与乡村,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乡土、乡村就是文学的土壤、根脉。小小的胡集镇走出了数十位作家也正得益于这种“文脉”的传承。

  翻阅此书,便自然与胡集的风土人情相遇,不论是紫园、峡卡河、放马山,还是石岩洞、白云山、桠巴岗,胡集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充满野趣,让人心驰神往。跟随作家们的文字,去领略一幅幅“山水田园图”“渔舟唱晚图”“野灵狂欢图”和“桃源乐土图”,在作家们笔下,我们重新认识了酢浆草、诸葛菜、婆婆纳、菖蒲、冬葵……这些植物的存在意义。

  如果仅仅是美景醉人,这部作品集也只是多见景少见人,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同质化的书写。《磷都深处》的独特之处在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太多了:在《美丽乡村》《美味胡集》《红色胡集》《磷都儿女》几辑里,有成长于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歌王”黄祖德;有牺牲在白云山下的抗日英雄谢传兴、周天和烈士等革命年代的英雄;有转让公司股份,放弃企业逐利,回乡当村官带领群众致富的湖山村党支部书记郑雄,以及像郑雄一样一心为村民着想的其他村支部书记;有让石头山开花结果的创业农民吴安军和创立胡集鸭品牌的继富夫妻;有冬夜里张罗群众捐款助困的快乐老田和一批义工、志愿者们;还有疫情期间舍小家顾大家的医护人员……单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哪一个能够不在读者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他们是新时代的平凡英雄,如一点点星光,汇成一束火炬,让光和热照耀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个创业奇迹在这里出现,一个个乡村振兴巨变在这里发生。这些具体经验的书写,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无疑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很多作家需要扎根基层,深入体验生活才能创造出接地气的作品。很幸运,胡集的一群作家们正是这样做的。胡集这片土地是乡村振兴最火热的地带,是人民生活最生动的实践,蕴含着源源不断的文学动力。生活在胡集这片土地上的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将情感深扎这片厚土,汲取精神养料,建立自己的精神天地,做起了时代的记录者和歌颂者,这是胡集作家不约而同形成的创作自觉。很显然,这种书写是具有时代感的。这种书写对于当代文学历史的填充看似渺小,但正是作家们对这片土地、人民的切身理解与书写,组成了诸多乡村书写中的“那一个”。用文艺理论家南帆的话说:“20世纪中国文学描述的乡村空间远远超过了数千年古典文学的总和。”

  庆幸的是,这种生活经验、精神风范、文学自觉在年青一代的身上有了传承。在《胡集校园》一辑中,近20篇本土中小学生创作的习作,无一不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耕耘这片土地的人们的感恩。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对教育、对文学的重视,看到了少年们对文学的热爱,对建设这片土地的热情。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一定会让胡集的明天更加美好。

  信手翻完整部作品集,编者的用心令人感佩,奋斗者的故事令人鼓舞,助人者的故事令人动容……平凡而不甘平庸的人们,创造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读到此,相信那些民族自信心的丧失者会找到信心,文化虚无主义者会找到真实感,对未来乡村发展持悲观主义者会看到希望。我们可以想象,当社会上每一个村落村镇都能涌现这样一批书写者,那么,对于乡村振兴的谱写,一定会出现更华丽的篇章,社会发展会铸就更辉煌的未来,正如《庄子》中“天地之为稊米也,毫末之为丘山”的小大之辩,文学的影响力能集腋成裘,精神的影响力亦能聚沙成塔,这也是本书一大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