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作家2021年冬季号 发布时间: 2022-10-09 作者: 陈智富
平移:从探险小说到科幻小说
陈智富:首先祝贺你的小说《平行空间》荣获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2020年度短篇小说奖,这是你的《宇宙冒险王10》荣获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少儿中长篇小说银奖之后的再度获奖。请谈谈你的获奖感受吧。
彭绪洛:这要感谢评委们和读者们对我作品的认可和鼓励,《平行空间》发表于2020年6月《中国作家》杂志。近几年来,我写短篇作品比较少,短篇小说创作太能考验作家的创作水平,在有限的字数内,讲好一个故事,是一种挑战,更何况讲好一个有世界观架构的科幻小说,就难度更大了,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虽然进步得很慢,但我会继续努力。
陈智富:如果按照你对科幻小说作品的分类,《平行空间》应当属于第二类“社会科学科幻小说”,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一样。故事主人公“我”在一次探险乌孙古道的过程中,因为大雨失温,滞留于天堂湖,几年后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已经有一个“我”。这揭开了地球人被克隆后回到社会,将如何自处的问题,极具寓言性质。我读完后意犹未尽,感觉故事才刚刚开头,还有很多丰富的情节没展开,是不是有更大的写作计划?
彭绪洛:是的,短篇的《平行空间》容量毕竟有限,更多曲折复杂的故事没有办法展开,伦理冲突、矛盾冲突都需要铺垫和陈述,长篇的《平行空间》已经创作完成,并且将于2022年在希望出版社出版,寻找答案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期待和关注。
陈智富:近年来,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荣获雨果奖,科幻小说渐渐受到了读者的关注与重视。你对当前国内的科幻小说界有怎样的评价?
彭绪洛:中国一直不缺好的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只是中间有一段时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压制,导致中国科幻淡出大众视野。远的比如《庄子》中的“鲲鹏展翅”和“庄周梦蝶”,《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金箍棒”等,在今天看来,都是科幻元素。近的比如老舍的《猫城记》、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的奇迹》、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等。再还有当前活跃的王晋康、韩松、何夕、刘慈欣等一大批科幻作家,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三体》获雨果奖的契机下,正在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所以我非常看好中国科幻未来的发展。
陈智富:你常年写探险小说,这几年又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持续发力。从早期的短篇科幻《百年居士》,到2016年入选“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长篇《重返地球》,你其实始终对科幻小说创作保持在场的状态。请问,探险小说和科幻小说有什么异同?你在创作中是怎么做到切换自如?
彭绪洛:探险小说和科幻小说,都是探索未知的世界和未知的空间,对未来都是有着不确定性,但又充满了无限的好奇,还有基于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不同之处,是探险小说偏实一些,而科幻小说偏虚一些。其实我的科幻小说中,有非常多的探险元素,探险小说中,也有一些科幻元素,比如多次写到的神农架野人,就是介于探险和科幻两种元素之间。因为我去过很多地方探险,亲眼目睹过很多非常科幻的场景,加上自己的经历,我侧重的是自然科学科幻小说的创作,因为作品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这是我熟悉的领域。
陈智富:这几年,你不仅创作力度不减,而且在评论方面展现了作为作家型评论所特有的才华——关于作品的评论有的放矢,带有自己的写作体验。你发表在《长江丛刊》杂志的评论《少儿科幻创作之我见》,也荣获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2020年度评论奖。你为什么想要做这样的系统评论梳理?你觉得,创作与评论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
彭绪洛:我写评论,其实是赶鸭子上架,实属无奈。因为少儿科幻目前创作群体有限,评论家关注的更少,我只能是自己硬着头皮上,来研究少儿科幻分类和特点,目前也是学习和尝试阶段,非常意外地获得了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评论类奖”,这也给了我继续写评论的信心。
我一直觉得评论和创作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作家和读者可以把评论作为一种参考,毕竟“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评论只是评论家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去解说和剖析,他们可以站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作品,也是非常独特的一种视角。
经历: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努力就好
陈智富:你曾经是湖北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你的创作,早慧又高产,不禁让人好奇,你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
彭绪洛:我13岁读初中的时候,就读了很多朦胧诗,并开始写作,当时主要是写一些顺口溜、诗歌。我喜欢把内心想表达的,但又无处诉说的想法写下来。特别是青春期,有很多苦恼、想法没人倾听,又没有人可以理解和支持,这个时候写在纸上是最好的表达方试。每次写完后,我如释重负,觉得很轻松。在那个时候我就爱上了写作,认为写作是最好的表达和倾诉方式。同样的道理,音乐家、画家和作家一样,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只是他们释放内心情绪的方式不同罢了。
初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的语文老师说要办一期黑板报,并提出不能老是抄名人名言写上去,应该有你们自己的原创作品。我刚好写了一首诗《清江颂》,自告奋勇地交给老师。老师看后觉得很好,就上了黑板报。这对我是极大的肯定与鼓励,更加坚定了我想当作家的想法。
后来进入中专继续读书,16岁时正式发表文章,到18岁毕业时,我已经发表了20多篇文学作品。然后又当了2到3年的期刊编辑。当年很多作者投稿给我,写信时都喊我彭老师,多年后大家见面,他们才发现原来彭老师还这么小啊。
从1999年到2002年三到四年时间里,我什么题材的作品都写,当时主要给期刊杂志写稿,我在所有带“青年”二字的期刊上都发表过作品,也写过纪实文学作品,还在我国台湾省的《大海洋》诗刊上发表过诗歌。那是一个练笔过程,也是一个摸索写作方向的过程。
我是2002年年初,在田天老师和郭寒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当时我刚刚21岁,一晃我也是20年的老会员了,我记得我的作协会员证编号是“1212”。
我的第一学历只是中专,但是2006年25岁那年,我重新参加高考,考到武汉大学文学院读书。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陈智富: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您最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作品?哪些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在您创作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请您谈谈您的阅读经验吧。
彭绪洛:在童年时候阅读是非常有限的,娃娃书是我的文学启蒙书,那个时候似乎能接触到的只有娃娃书和课本,再就是阅读大自然这本大百科全书。后来上初中时学校组织我们订阅了《初中生天地》杂志,但每次都是在放假时才会发放到我们手上,于是假期就可以好好阅读了。后来一直到上了中专后,学校才有阅读室,我把所有业余时间用在阅读上,也就是那个时候,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花女》《童年》《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大量的名著,还有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并开始接触到期刊、报纸等多种形式的纸媒。现在回头想想,那个时期阅读很杂,并且接触到大量书本的时间有些晚。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文字功底比较欠缺,好处是我后来的创作风格没有受任何前辈们的影响,完全是随意地发挥,闯出来的野路子。
陈智富:第一部作品《少年冒险王》出版,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响,您当时是怎么想?
彭绪洛:2003年时,当年我22岁,开始了第一本探险小说《少年冒险王》的创作。
选定这个方向进行突破和创作前,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为经过多年的练笔和摸索,我一直思索着要找一个没有人的跑道,创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跑道。就像学校运动会,参与短跑跑道上的选手很多,但是参与那些高难度的长跑的跑道上的选手却很少,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且领先的健将更是少之又少。
在那个时候我就慢慢意识到,在我的一生中,要选定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一个大方向进行创作。这时发现探险小说,国内极少有人来写,那我来写,我就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写得人少,没有参考性和借鉴机会,起步阶段会觉得很难,这就需要我迎难而上去攻克各种难关,包括后来真实地去探险行走,收集创作素材。
3年后2006年时,这套作品4卷本在重庆出版社出版,当时反响并不热烈,也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我并不惊讶,反而坚定了我在少儿探险小说创作领域的决心。因为我深知,一个作家的风格确立、读者培养,行业的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大多作家来说,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毕竟一炮走红的概率是极少的,大多数成功案例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现在距离我出版第一套《少年冒险王》十几年过去了,前后再版了各种版本五十多种,累计印刷量达到了两百多万册,当然盗版数量不包含在内。这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开始意识到我一直呐喊的,孩子们不能缺少阳刚之气和探险精神,大家的醒悟和重视,说明我的坚持和选择是对的。
曾经身边很多朋友,对我当年的写作方向选择与真实的探险无法理解,现在恍然大悟,原来你有这么长远的规划、目标。所以说,不管是写作,还是人生,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当你看得很远的时候,身边的人一般都是没法理解你的。你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努力就好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要培养孩子们的阳刚之气、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博物学思想,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也渐渐得到了更大的关注。不管怎样,我仍然会一直坚持写下去,这种坚持来自于对自己的相信,对自己的选择与创作方向的自信。我认为探险小说创作是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方法论:实地探险探索,追求知行合一
陈智富:您坚定选择写探险小说,请问创作素材来源于哪里?
彭绪洛:首先是因为童年的成长经历。我出生、成长在大山里,小的时候在大里玩,就熟悉了大自然,了解了大自然,也爱上了大自然,所以后来书写大自然,其实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我是在书写童年。
后来,发现童年的积累和经验不够用了,于是,我开始背着背包,真实的去探险和行走,
当然,这仍然离不开童年打下的好底子。因为小时候在山里,练就了翻山跃岭的本领,以及长途跋涉的能力,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从小让我参与了繁重的农活,上山砍柴背柴,下地挖红薯收包谷等,锻造了我健康的体魄,以及能够负重行走,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我们在野外探险时,背负的背包一般是20~25kg,要保证没有新的补给情况下,极限生存达到7~10天。你们看到我的个子并不高,但是有极强的负重能力和耐力,这都得益于童年时期干农活锻炼了身体,探险离不开好的体能和耐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熟悉的领域,我熟悉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后来去实地探险搜集更多的大自然素材,来创作我新的探险小说。如果我也闭门造车,读者会发现我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读者喜欢我的作品?因为在我的作品里,可以体验到真实大好河山的美感,以及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我想到的是,不仅要倡导孩子们阳刚之气与探险精神的培养,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实地探险探索,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这个社会最难的就是知行合一,我做的不一定最好,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陈智富:探险中遇险多次,有没有想过放弃?为什么每次又重新走上了探险的道路?
彭绪洛:我一直在不断行走,特别是有计划的探险,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走更多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在很多次的探险中,遇到困难和极端气候环境的时候,我也会冒出过放弃的念头。
2012年2月底,我在攀登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的途中,遭遇暴风雪,寸步难行,呼吸困难,大脑缺氧,体力不支,冷得走不动,痛不欲生。那种险境,我曾想过放弃。在高海拔的雪山,想要放弃很简单,坐在那里,不动就可以了,就解脱了。几个小时就可以变成冰雕,永远立在那里,无数年后的登山者可以前去瞻仰你。但是,我不能放弃,想到家庭和孩子,我放弃容易,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无法摆脱的心灵困境。再者,我还要为更多的孩子写探险小说。那次探险,我们整个探险队都放弃了,并没有登顶。但是,我们保住了生命,幸运地活着回来了。任何探险都要记住,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只要生命还在,就还有机会再来。
自从攀登了哈巴雪山后,我发誓再也不爬雪山,但是过了几年后,我又再次去登了雪山。所以说,时间是最好的药,总能抚平你的伤口或者让你遗忘曾经发誓的决心。
不过,探险雪山的后遗症还是很明显的。在超过5000米的海拔雪山上,大脑运转速度大大减慢,行动能力下降,而且记忆力衰退,因为脑细胞在缺氧状态急速死亡,就像电脑的某个扇区突然大面积坏死一样。所以,每次雪山探险回来,我很长一段时间容易健忘,要找什么东西想不起来放在哪里,有时候甚至连银行密码都想不起来。多年前,我讲课和发言从来都不要讲稿,可以临场发挥。但是近几年我都要提前准备讲稿,在开始前还要看一看。这种记忆力衰退是无法修复的,不可逆转的。
陈智富:小读者痴迷于你的奇妙故事,也很关心你的实地探险经历,当然更关心你是如何把探险经历转化成一个个好故事?在打通收集素材和构思故事之间的桥梁方面,你有什么诀窍?
彭绪洛:这些年,我一直都在行走,而且爱上了行走。但是,我的行走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观察、思考与推理分析,是为了寻找答案,寻找故事背后的故事。
我举个例子,在探险罗布泊的过程中有一次遇险,就是因为我专注收集素材,停留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掉队。试想,在那样的沙漠无人区,掉队意味着什么?我要说的是,虽然都是科考探险队,但是每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我是为了科考,为了寻找答案,为了写出更真实、更好看的探险小说。我当时为了观察并且拍到更多房梁的照片,太过于投入。1800年前,在罗布泊这片区域曾经兴盛了一个楼兰古国,楼兰古国成为出西域的必经之路。但是,很快在历史中湮灭。
我在楼兰古国的遗址上,发现了很多房梁。1800年过去了,这些房梁仍然没有腐烂,更惊奇的是,房梁中竟然有方方正正的孔。中国古代的家具一般都是榫卯结构,到底是怎样高超的手工艺人能够做出这样方正规整的孔呢?所以,我留恋其间,不停地拍照,忘了时间。
当然,我每次探险和行走前,都要做很多功课,包括体能训练、知识储备、应对预案等等。比如我到了天堂湖边,观察微风吹过湖面的波纹,看到云彩掠过我的头顶,品尝清澈湖水的味道,这些独特的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我每次探险途中,傍晚安营扎寨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观察推理判断进行分析,把这些过程都记录下来。每次都是如此,因为第一时间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真实的,而且这些感觉稍纵即逝。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很好的创作素材,等探险结束后,我把素材再次整理,然后把这些细节融入探险故事。
我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有些内核是真实的素材,虚构源于真实的素材。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虚构,故事可以虚构,但是细节是不能虚构的,而细节应该是还原真实,只有真实的细节,最能打动人。
文学即人学,人学即人生,道理是相通的。我走了那么多神奇的地方,多次去过无人区,我深深感到,人类太过于渺小,在大自然中脆弱的不堪一击,自然界的生命的多样性,让我惊叹。我敬畏大自然,就如同我敬畏写作。(刊登于《湖北作家》2021年冬季号)
来源:
湖北作家2021年冬季号 作者:
陈智富
发布时间:
2022-10-09
平移:从探险小说到科幻小说
陈智富:首先祝贺你的小说《平行空间》荣获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2020年度短篇小说奖,这是你的《宇宙冒险王10》荣获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少儿中长篇小说银奖之后的再度获奖。请谈谈你的获奖感受吧。
彭绪洛:这要感谢评委们和读者们对我作品的认可和鼓励,《平行空间》发表于2020年6月《中国作家》杂志。近几年来,我写短篇作品比较少,短篇小说创作太能考验作家的创作水平,在有限的字数内,讲好一个故事,是一种挑战,更何况讲好一个有世界观架构的科幻小说,就难度更大了,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虽然进步得很慢,但我会继续努力。
陈智富:如果按照你对科幻小说作品的分类,《平行空间》应当属于第二类“社会科学科幻小说”,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一样。故事主人公“我”在一次探险乌孙古道的过程中,因为大雨失温,滞留于天堂湖,几年后回到家里,发现家里已经有一个“我”。这揭开了地球人被克隆后回到社会,将如何自处的问题,极具寓言性质。我读完后意犹未尽,感觉故事才刚刚开头,还有很多丰富的情节没展开,是不是有更大的写作计划?
彭绪洛:是的,短篇的《平行空间》容量毕竟有限,更多曲折复杂的故事没有办法展开,伦理冲突、矛盾冲突都需要铺垫和陈述,长篇的《平行空间》已经创作完成,并且将于2022年在希望出版社出版,寻找答案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期待和关注。
陈智富:近年来,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荣获雨果奖,科幻小说渐渐受到了读者的关注与重视。你对当前国内的科幻小说界有怎样的评价?
彭绪洛:中国一直不缺好的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只是中间有一段时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压制,导致中国科幻淡出大众视野。远的比如《庄子》中的“鲲鹏展翅”和“庄周梦蝶”,《山海经》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金箍棒”等,在今天看来,都是科幻元素。近的比如老舍的《猫城记》、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的奇迹》、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等。再还有当前活跃的王晋康、韩松、何夕、刘慈欣等一大批科幻作家,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三体》获雨果奖的契机下,正在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所以我非常看好中国科幻未来的发展。
陈智富:你常年写探险小说,这几年又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持续发力。从早期的短篇科幻《百年居士》,到2016年入选“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长篇《重返地球》,你其实始终对科幻小说创作保持在场的状态。请问,探险小说和科幻小说有什么异同?你在创作中是怎么做到切换自如?
彭绪洛:探险小说和科幻小说,都是探索未知的世界和未知的空间,对未来都是有着不确定性,但又充满了无限的好奇,还有基于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不同之处,是探险小说偏实一些,而科幻小说偏虚一些。其实我的科幻小说中,有非常多的探险元素,探险小说中,也有一些科幻元素,比如多次写到的神农架野人,就是介于探险和科幻两种元素之间。因为我去过很多地方探险,亲眼目睹过很多非常科幻的场景,加上自己的经历,我侧重的是自然科学科幻小说的创作,因为作品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这是我熟悉的领域。
陈智富:这几年,你不仅创作力度不减,而且在评论方面展现了作为作家型评论所特有的才华——关于作品的评论有的放矢,带有自己的写作体验。你发表在《长江丛刊》杂志的评论《少儿科幻创作之我见》,也荣获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2020年度评论奖。你为什么想要做这样的系统评论梳理?你觉得,创作与评论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
彭绪洛:我写评论,其实是赶鸭子上架,实属无奈。因为少儿科幻目前创作群体有限,评论家关注的更少,我只能是自己硬着头皮上,来研究少儿科幻分类和特点,目前也是学习和尝试阶段,非常意外地获得了第二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评论类奖”,这也给了我继续写评论的信心。
我一直觉得评论和创作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作家和读者可以把评论作为一种参考,毕竟“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评论只是评论家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去解说和剖析,他们可以站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作品,也是非常独特的一种视角。
经历: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努力就好
陈智富:你曾经是湖北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你的创作,早慧又高产,不禁让人好奇,你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
彭绪洛:我13岁读初中的时候,就读了很多朦胧诗,并开始写作,当时主要是写一些顺口溜、诗歌。我喜欢把内心想表达的,但又无处诉说的想法写下来。特别是青春期,有很多苦恼、想法没人倾听,又没有人可以理解和支持,这个时候写在纸上是最好的表达方试。每次写完后,我如释重负,觉得很轻松。在那个时候我就爱上了写作,认为写作是最好的表达和倾诉方式。同样的道理,音乐家、画家和作家一样,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只是他们释放内心情绪的方式不同罢了。
初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的语文老师说要办一期黑板报,并提出不能老是抄名人名言写上去,应该有你们自己的原创作品。我刚好写了一首诗《清江颂》,自告奋勇地交给老师。老师看后觉得很好,就上了黑板报。这对我是极大的肯定与鼓励,更加坚定了我想当作家的想法。
后来进入中专继续读书,16岁时正式发表文章,到18岁毕业时,我已经发表了20多篇文学作品。然后又当了2到3年的期刊编辑。当年很多作者投稿给我,写信时都喊我彭老师,多年后大家见面,他们才发现原来彭老师还这么小啊。
从1999年到2002年三到四年时间里,我什么题材的作品都写,当时主要给期刊杂志写稿,我在所有带“青年”二字的期刊上都发表过作品,也写过纪实文学作品,还在我国台湾省的《大海洋》诗刊上发表过诗歌。那是一个练笔过程,也是一个摸索写作方向的过程。
我是2002年年初,在田天老师和郭寒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当时我刚刚21岁,一晃我也是20年的老会员了,我记得我的作协会员证编号是“1212”。
我的第一学历只是中专,但是2006年25岁那年,我重新参加高考,考到武汉大学文学院读书。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陈智富: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您最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作品?哪些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在您创作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请您谈谈您的阅读经验吧。
彭绪洛:在童年时候阅读是非常有限的,娃娃书是我的文学启蒙书,那个时候似乎能接触到的只有娃娃书和课本,再就是阅读大自然这本大百科全书。后来上初中时学校组织我们订阅了《初中生天地》杂志,但每次都是在放假时才会发放到我们手上,于是假期就可以好好阅读了。后来一直到上了中专后,学校才有阅读室,我把所有业余时间用在阅读上,也就是那个时候,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花女》《童年》《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大量的名著,还有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并开始接触到期刊、报纸等多种形式的纸媒。现在回头想想,那个时期阅读很杂,并且接触到大量书本的时间有些晚。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文字功底比较欠缺,好处是我后来的创作风格没有受任何前辈们的影响,完全是随意地发挥,闯出来的野路子。
陈智富:第一部作品《少年冒险王》出版,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响,您当时是怎么想?
彭绪洛:2003年时,当年我22岁,开始了第一本探险小说《少年冒险王》的创作。
选定这个方向进行突破和创作前,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为经过多年的练笔和摸索,我一直思索着要找一个没有人的跑道,创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跑道。就像学校运动会,参与短跑跑道上的选手很多,但是参与那些高难度的长跑的跑道上的选手却很少,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且领先的健将更是少之又少。
在那个时候我就慢慢意识到,在我的一生中,要选定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一个大方向进行创作。这时发现探险小说,国内极少有人来写,那我来写,我就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写得人少,没有参考性和借鉴机会,起步阶段会觉得很难,这就需要我迎难而上去攻克各种难关,包括后来真实地去探险行走,收集创作素材。
3年后2006年时,这套作品4卷本在重庆出版社出版,当时反响并不热烈,也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我并不惊讶,反而坚定了我在少儿探险小说创作领域的决心。因为我深知,一个作家的风格确立、读者培养,行业的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大多作家来说,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毕竟一炮走红的概率是极少的,大多数成功案例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现在距离我出版第一套《少年冒险王》十几年过去了,前后再版了各种版本五十多种,累计印刷量达到了两百多万册,当然盗版数量不包含在内。这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开始意识到我一直呐喊的,孩子们不能缺少阳刚之气和探险精神,大家的醒悟和重视,说明我的坚持和选择是对的。
曾经身边很多朋友,对我当年的写作方向选择与真实的探险无法理解,现在恍然大悟,原来你有这么长远的规划、目标。所以说,不管是写作,还是人生,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当你看得很远的时候,身边的人一般都是没法理解你的。你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努力就好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要培养孩子们的阳刚之气、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博物学思想,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也渐渐得到了更大的关注。不管怎样,我仍然会一直坚持写下去,这种坚持来自于对自己的相信,对自己的选择与创作方向的自信。我认为探险小说创作是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方法论:实地探险探索,追求知行合一
陈智富:您坚定选择写探险小说,请问创作素材来源于哪里?
彭绪洛:首先是因为童年的成长经历。我出生、成长在大山里,小的时候在大里玩,就熟悉了大自然,了解了大自然,也爱上了大自然,所以后来书写大自然,其实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我是在书写童年。
后来,发现童年的积累和经验不够用了,于是,我开始背着背包,真实的去探险和行走,
当然,这仍然离不开童年打下的好底子。因为小时候在山里,练就了翻山跃岭的本领,以及长途跋涉的能力,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从小让我参与了繁重的农活,上山砍柴背柴,下地挖红薯收包谷等,锻造了我健康的体魄,以及能够负重行走,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我们在野外探险时,背负的背包一般是20~25kg,要保证没有新的补给情况下,极限生存达到7~10天。你们看到我的个子并不高,但是有极强的负重能力和耐力,这都得益于童年时期干农活锻炼了身体,探险离不开好的体能和耐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熟悉的领域,我熟悉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后来去实地探险搜集更多的大自然素材,来创作我新的探险小说。如果我也闭门造车,读者会发现我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读者喜欢我的作品?因为在我的作品里,可以体验到真实大好河山的美感,以及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我想到的是,不仅要倡导孩子们阳刚之气与探险精神的培养,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实地探险探索,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这个社会最难的就是知行合一,我做的不一定最好,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陈智富:探险中遇险多次,有没有想过放弃?为什么每次又重新走上了探险的道路?
彭绪洛:我一直在不断行走,特别是有计划的探险,希望在年轻的时候走更多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在很多次的探险中,遇到困难和极端气候环境的时候,我也会冒出过放弃的念头。
2012年2月底,我在攀登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的途中,遭遇暴风雪,寸步难行,呼吸困难,大脑缺氧,体力不支,冷得走不动,痛不欲生。那种险境,我曾想过放弃。在高海拔的雪山,想要放弃很简单,坐在那里,不动就可以了,就解脱了。几个小时就可以变成冰雕,永远立在那里,无数年后的登山者可以前去瞻仰你。但是,我不能放弃,想到家庭和孩子,我放弃容易,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无法摆脱的心灵困境。再者,我还要为更多的孩子写探险小说。那次探险,我们整个探险队都放弃了,并没有登顶。但是,我们保住了生命,幸运地活着回来了。任何探险都要记住,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只要生命还在,就还有机会再来。
自从攀登了哈巴雪山后,我发誓再也不爬雪山,但是过了几年后,我又再次去登了雪山。所以说,时间是最好的药,总能抚平你的伤口或者让你遗忘曾经发誓的决心。
不过,探险雪山的后遗症还是很明显的。在超过5000米的海拔雪山上,大脑运转速度大大减慢,行动能力下降,而且记忆力衰退,因为脑细胞在缺氧状态急速死亡,就像电脑的某个扇区突然大面积坏死一样。所以,每次雪山探险回来,我很长一段时间容易健忘,要找什么东西想不起来放在哪里,有时候甚至连银行密码都想不起来。多年前,我讲课和发言从来都不要讲稿,可以临场发挥。但是近几年我都要提前准备讲稿,在开始前还要看一看。这种记忆力衰退是无法修复的,不可逆转的。
陈智富:小读者痴迷于你的奇妙故事,也很关心你的实地探险经历,当然更关心你是如何把探险经历转化成一个个好故事?在打通收集素材和构思故事之间的桥梁方面,你有什么诀窍?
彭绪洛:这些年,我一直都在行走,而且爱上了行走。但是,我的行走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观察、思考与推理分析,是为了寻找答案,寻找故事背后的故事。
我举个例子,在探险罗布泊的过程中有一次遇险,就是因为我专注收集素材,停留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掉队。试想,在那样的沙漠无人区,掉队意味着什么?我要说的是,虽然都是科考探险队,但是每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我是为了科考,为了寻找答案,为了写出更真实、更好看的探险小说。我当时为了观察并且拍到更多房梁的照片,太过于投入。1800年前,在罗布泊这片区域曾经兴盛了一个楼兰古国,楼兰古国成为出西域的必经之路。但是,很快在历史中湮灭。
我在楼兰古国的遗址上,发现了很多房梁。1800年过去了,这些房梁仍然没有腐烂,更惊奇的是,房梁中竟然有方方正正的孔。中国古代的家具一般都是榫卯结构,到底是怎样高超的手工艺人能够做出这样方正规整的孔呢?所以,我留恋其间,不停地拍照,忘了时间。
当然,我每次探险和行走前,都要做很多功课,包括体能训练、知识储备、应对预案等等。比如我到了天堂湖边,观察微风吹过湖面的波纹,看到云彩掠过我的头顶,品尝清澈湖水的味道,这些独特的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我每次探险途中,傍晚安营扎寨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观察推理判断进行分析,把这些过程都记录下来。每次都是如此,因为第一时间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真实的,而且这些感觉稍纵即逝。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很好的创作素材,等探险结束后,我把素材再次整理,然后把这些细节融入探险故事。
我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有些内核是真实的素材,虚构源于真实的素材。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虚构,故事可以虚构,但是细节是不能虚构的,而细节应该是还原真实,只有真实的细节,最能打动人。
文学即人学,人学即人生,道理是相通的。我走了那么多神奇的地方,多次去过无人区,我深深感到,人类太过于渺小,在大自然中脆弱的不堪一击,自然界的生命的多样性,让我惊叹。我敬畏大自然,就如同我敬畏写作。(刊登于《湖北作家》2021年冬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