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作家2021年秋季号 发布时间: 2022-10-09 作者: 陈智富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莫言
陈智富:祝贺你的长篇小说《逐光的孩子》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继报告文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后的蝉联获奖。请谈谈获奖感受吧。
舒辉波:8月1日公布36部初评名单之后,其实压力很大,很紧张,因为要淘汰一半。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当初写作是为了什么?我回想到我最初写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会为是否得奖而患得患失之后,就释然了。结果中午的时候一看手机,全是祝贺的微信。那时我很平静。
陈智富:你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以生命成长为主题,多关注那些不太受关注的暗角地带的孩子(或者说非普通孩子),作品风格更多呈现出忧郁、忧伤的色彩。这和自身成长经历有关吗?
舒辉波:和我的自身成长有一定的关系,回想起来,我仿佛能够穿越时光看见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因为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担惊受怕中长大。我至今记得我们一家人坐在春天温暖阳光下的院门里,一起围着一盆小白菜烧豆腐的好菜,甚至菜汤的滋味都会随同回忆一起来到唇舌之间。我有时在想,为什么我对此念念不忘?大概大多数时候,我生在的家庭都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吧。小时候,我内向、敏感,自然就把许多情感放大了。又特别喜欢看书,常常进入书里的世界之后回不来。
在生活中我是个温和善良真诚的人,没有什么脾气。但是内心倔强,会坚持自己认定的一些事情。
陈智富: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最喜欢读哪类作品?哪些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在创作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舒辉波:我读书比较杂,之前读国内的作品稍多,如今读国外的作品较多,以文学作品为主。我印象深刻的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这本书很迷人。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和诗歌也喜欢,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都读过好多遍。其他作家如卡夫卡、马尔克斯、福克纳、卡尔维诺、康拉德、君特格拉斯、科塔萨尔、萨拉马戈、奈保尔等都比较喜欢,另外鲁迅、莫言、王小波、余华也喜欢。
特别触动我的儿童文学作品反而少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圣埃克·絮佩里、米切尔·恩德、罗尔德·达尔、安房直子,其实有很多非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非常好,比如黑塞、麦克尤恩、奥兹和托卡尔丘克的童话。
在我创作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莫言。我读大一的时候偶然间从同学那里读到《丰乳肥臀》,惊喜不已,然后就到华师图书馆找他的书,后来在二楼的书架上找到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一套文集,为了在熄灯后看莫言的书,特意跑到汉正街花了20块钱买了一个应急灯。那是1996年,对于一个贫困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之后,只要他出新书,我就会买。这两年又把莫言和余华的全集读了一遍,还是觉得好。
陈智富:你是因为什么走上文学道路,热爱写作?是什么机缘,选择了儿童文学领域创作?
舒辉波: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个平常的早读,读课文《凡卡》,后来知道是契诃夫的作品。对了,契诃夫我也是非常喜欢的作家,讲自己喜欢的作家总是容易挂一漏万。那时,我第一次通过阅读领略到一种无法名状的忧伤,还觉得这样的伤感很美好。当我明白了这是作家的创作之后,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
选择儿童文学是因为我当时在电视台工作要写儿童题材的电视剧剧本,于是,就开始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得多了,就觉得我也能写。于是,就开始写。
陈智富:你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写作,在校时已经是“榕树下”网站的签约作家。新千年前后,网络文学刚刚兴起。您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印象?
舒辉波:记得我读大一的时候上网费是20块钱一个小时,大三就降到2块钱一个小时。大学时我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后来投给榕树下,上了好多次首页推荐,阅读量很大,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收到了榕树下网站的签约作家合同,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记得那个时候的网络文学比较热的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其实那时的网络文学还是有点偏纯文学的,大概和他的受众群体有关,现在的网络文学,我读不下去,我有个坏毛病,对语言比较挑剔。
陈智富:回顾这些年的创作,从开始起步到日渐成熟,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您写到哪本书的时候,发觉说:“我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感觉,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写作这门技艺,知道想要追求的风格是什么。”
舒辉波:其实扪心自问,到如今,我都不敢说我就熟练地掌握了写作这门技艺。只能说,对于文学创作,我始终心怀虔敬,因为写作艰苦又迷人。说到忘我,大概除了睡觉就是写作。对于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自己还不太确定,我想大致还是有的。只是,我也始终想做一些尝试和改变,我怕自己陷入一种叙事的惯性里一再重复而不自知。所以,我总是写完一个作品之后,要看很多书,过了好久,然后再来写。
陈智富:您做过记者、当过编导,也当老师,也到贫困地区支教,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累素材的作用。您的一些早期文学作品就带有个人经历的痕迹。就您的创作经验来说,生活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有多大?如何才能把生活经验真正潜移默化地移植到文学作品中?
舒辉波:现在我的写作基本上已经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不直接相关了。写作如果仅仅只是书写自己的经验或者二手经验,我觉得是不可持续的。生活经验在文学作品中最大的好处大概还是不“隔”,更真切,更直接一些。我想,我们对于生活、人生和生命的体验,现实中的生、老、病、死,人生况味的悲欣交集,要呈现在作品里,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真实、真诚和自然。
面对真实的世界和人生
陈智富:《逐光的孩子》是一部讲述大学生志愿者乡村支教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以具有十年支教经历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范献龙为原型,呈现了大学生在乡村支教时陪伴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您也有多次支教经历,有哪些感动的瞬间分享?
舒辉波:我想我们真实生活所经历的更多的是碎片化的瞬间和片段,不会像文本那样生成内在的逻辑——当然,也许真实的生活也有逻辑,那是在看不见的命运的手中。支教过程中经历的事情非常多,感动的时候也多,很多时候看见孩子在我面前流眼泪,我也会泪眼婆娑。其实,每次做采访我都告诉自己,这是工作,要冷静,但是,每次都会忘记,我无法做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陈智富:省文联文学院院长蔡家园曾评价:“《逐光的孩子》不是当下‘甜、薄、轻’的时尚儿童文学书写风格,而呈现出‘苦、厚、重’。他不回避生活的困苦,而是从苦难中升腾出理想的光芒。它不是可口可乐,是营养丰富的牛奶,可以补‘钙’。这是当下中国少年儿童非常需要的。”您怎么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男子汉精神?
舒辉波:我也希望男孩子要有阳刚之气。不过,不是那种出口成“脏”,骂人打架的“男子汉”,相反,我觉得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根本就不是男子汉。我比较喜欢外表温和,有教养,尊重人,内心坚韧,有顽强意志的男孩。
陈智富:谈到《逐光的孩子》,又不得不提起更早几年前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梦想是生命的光》。这些真实故事,读来特别令人感伤,读后回味又觉得无比温暖,增添了一种生活的勇气。第一个故事《妈妈永远是我的泪点》,让我想起来宫崎骏的电影《萤火虫之墓》,阴郁氛围中却有一种坚强的力量在支撑着。我想,没有最真实的素材与经历,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呈现出那样动人心魄的痛感,作者也不可能写出锐利的刺骨的疼痛感。
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精美绘本盛行,更多的是倡导一种欢乐教育,崇尚轻阅读,您却避开了,寻找一条更加艰难道路,执着在作品写出强烈的痛感来,为什么?
舒辉波:这些年写作的时候,我总是在琢磨字、词,所以越来越觉得汉语之伟大,不仅声韵动人,构词还特别有深意。比如说“痛快”这个词吧,我觉得很多时候的幸福和欢乐都是“痛”过之后,感受更加深切。再比如说“痛定思痛”这个成语,也是在我失去了至亲之后深切懂得。
我真的写出了“痛”感吗?我觉得您这是在表扬我。我希望孩子们在阅读我的文字的时候,也能觉出生命的丰饶,生活不尽是轻飘飘欢笑,再说了,谁要说孩子就快乐,我觉得他们也不会同意。看看他们的学业和压力,他们也焦虑和抑郁。我写生命里的“痛”是因为我想写真实的人生,其次,我是想和我的小读者们真诚地分享我所体味的欢欣和痛楚,因为,这也会是他们将要开始的人生。
陈智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评价也提到了伤痛:“舒辉波的非虚构笔墨直击人生的痛处——家庭的伤痛,这个角度有些冷峻,甚至有些残酷,但他揭示了许多为我们社会表面所遮蔽的生活真实,他关爱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看到他们成长环境的阴郁背景,也看到艰难中这些幼稚生命的倔强和希望。他要寻求的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和关爱,更少伤痛的人伦温情,尤其是呼唤社会更广泛的大爱。这本书在今天也许是极为少见的那种作品,也因此显示出它的难能可贵。”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今天,亲子关系似乎是很多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稍有不慎,导致孩子经受不住挫折而出大问题。读了您的作品后,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自己生活的小挫折算什么啊。”您怎么看待孩子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对于完善孩子的健全人格能起到哪些帮助?
舒辉波:其实有时候我们处心积虑对孩子所进行的“挫折”教育,他们未必就真能感同身受,但是,文学作品不同,因为他们有共情心,通过阅读,他们会替代主人公受难,这是“挫折教育”所不能及的。
陈智富:著名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曾经为您的作品集作序,其中说道:“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的高度,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而只能是亲历人生磨难的产物。我所说的留在作品中的真生命,也就是指的这种真实而深刻的个人体验。”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观,也不能回避假恶丑。儿童文学毕竟不同于童话创作。对于未涉世事的孩子来说,怎么讲述生活的真实?如何处理好生命苦难这个课题?
舒辉波:我把自己在今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摘录一段话用来回答您这个问题:《逐光的孩子》的主人公名叫郑天齐,这是我为我姐姐的孙子取的名字,只是后来,郑天齐恰好成了这本书的主人公。今年六月初,我姐姐唯一的儿子意外身故,年仅27岁,本来要到北师大参加论文答辩,我改签了车票回去奔丧,我们在大雨倾盆中埋葬了年轻的父亲,回到家,就看见了六岁的郑天齐。我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他这一切。他牵着我的手来到了镇上一个废弃的游乐场,要和我躲猫猫。“他们把我爸爸埋进了土里吗?”当他问我的时候,我以为他能理解这发生的一切。可是,他接着又问我:“那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呢?”提到这个我仅仅只是想说,哪怕只是一个天真的儿童,也会遇到人生的难题,而他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享受生命的欢欣,也能直面人生的难题。这才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真实的世界和人生,既美好,也残酷。
陈智富:《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的后记,坦陈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说道:“就在我逐渐寻找到书写的感觉,寻找到一条接近贴切的写作路径的时候,这本书也快结束了。”能展开说说更接近贴切的写作路径是什么吗?《逐光的孩子》的创作,是不是在当年写完《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这部报告文学时就种下了种子?
舒辉波:这条路径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我成为了他们——我既是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是他们——当我书写的时候,他们的欢乐和悲伤我感受得都是如此深切。
不是,写完《梦想》之后,我并不知道我会写一本《逐光》。
我觉得真实有一种无法想象的力量,写完虚构之后,我想写一个更有力量的作品,这就是梦想。
陈智富:《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主人公“林国栋”,作为移民到城中村农民工的孩子,跟着爸爸一起经受生活的颠沛流离与匮乏,但是笔端总能涌动出温暖的情愫。这神奇的笔力,总能给人一种力量。林国栋这一个“卑微的孩子”,并非自卑,还很懂事。故事结尾似乎还未完全展开,但能想象比较明亮的未来。你能不能畅想一下长大后的林国栋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舒辉波:我常常想到左思的一句话“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小人物的独立人格和凛然尊严,让我动容。
经历过艰难而又充满理想,勤奋努力的林国栋,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会到达他想去的地方。
来源:
湖北作家2021年秋季号 作者:
陈智富
发布时间:
2022-10-09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莫言
陈智富:祝贺你的长篇小说《逐光的孩子》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继报告文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后的蝉联获奖。请谈谈获奖感受吧。
舒辉波:8月1日公布36部初评名单之后,其实压力很大,很紧张,因为要淘汰一半。后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当初写作是为了什么?我回想到我最初写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会为是否得奖而患得患失之后,就释然了。结果中午的时候一看手机,全是祝贺的微信。那时我很平静。
陈智富:你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以生命成长为主题,多关注那些不太受关注的暗角地带的孩子(或者说非普通孩子),作品风格更多呈现出忧郁、忧伤的色彩。这和自身成长经历有关吗?
舒辉波:和我的自身成长有一定的关系,回想起来,我仿佛能够穿越时光看见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因为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担惊受怕中长大。我至今记得我们一家人坐在春天温暖阳光下的院门里,一起围着一盆小白菜烧豆腐的好菜,甚至菜汤的滋味都会随同回忆一起来到唇舌之间。我有时在想,为什么我对此念念不忘?大概大多数时候,我生在的家庭都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吧。小时候,我内向、敏感,自然就把许多情感放大了。又特别喜欢看书,常常进入书里的世界之后回不来。
在生活中我是个温和善良真诚的人,没有什么脾气。但是内心倔强,会坚持自己认定的一些事情。
陈智富: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最喜欢读哪类作品?哪些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在创作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舒辉波:我读书比较杂,之前读国内的作品稍多,如今读国外的作品较多,以文学作品为主。我印象深刻的是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这本书很迷人。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和诗歌也喜欢,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都读过好多遍。其他作家如卡夫卡、马尔克斯、福克纳、卡尔维诺、康拉德、君特格拉斯、科塔萨尔、萨拉马戈、奈保尔等都比较喜欢,另外鲁迅、莫言、王小波、余华也喜欢。
特别触动我的儿童文学作品反而少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圣埃克·絮佩里、米切尔·恩德、罗尔德·达尔、安房直子,其实有很多非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非常好,比如黑塞、麦克尤恩、奥兹和托卡尔丘克的童话。
在我创作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莫言。我读大一的时候偶然间从同学那里读到《丰乳肥臀》,惊喜不已,然后就到华师图书馆找他的书,后来在二楼的书架上找到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一套文集,为了在熄灯后看莫言的书,特意跑到汉正街花了20块钱买了一个应急灯。那是1996年,对于一个贫困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之后,只要他出新书,我就会买。这两年又把莫言和余华的全集读了一遍,还是觉得好。
陈智富:你是因为什么走上文学道路,热爱写作?是什么机缘,选择了儿童文学领域创作?
舒辉波: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个平常的早读,读课文《凡卡》,后来知道是契诃夫的作品。对了,契诃夫我也是非常喜欢的作家,讲自己喜欢的作家总是容易挂一漏万。那时,我第一次通过阅读领略到一种无法名状的忧伤,还觉得这样的伤感很美好。当我明白了这是作家的创作之后,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
选择儿童文学是因为我当时在电视台工作要写儿童题材的电视剧剧本,于是,就开始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得多了,就觉得我也能写。于是,就开始写。
陈智富:你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写作,在校时已经是“榕树下”网站的签约作家。新千年前后,网络文学刚刚兴起。您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什么印象?
舒辉波:记得我读大一的时候上网费是20块钱一个小时,大三就降到2块钱一个小时。大学时我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后来投给榕树下,上了好多次首页推荐,阅读量很大,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收到了榕树下网站的签约作家合同,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记得那个时候的网络文学比较热的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其实那时的网络文学还是有点偏纯文学的,大概和他的受众群体有关,现在的网络文学,我读不下去,我有个坏毛病,对语言比较挑剔。
陈智富:回顾这些年的创作,从开始起步到日渐成熟,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您写到哪本书的时候,发觉说:“我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感觉,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写作这门技艺,知道想要追求的风格是什么。”
舒辉波:其实扪心自问,到如今,我都不敢说我就熟练地掌握了写作这门技艺。只能说,对于文学创作,我始终心怀虔敬,因为写作艰苦又迷人。说到忘我,大概除了睡觉就是写作。对于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自己还不太确定,我想大致还是有的。只是,我也始终想做一些尝试和改变,我怕自己陷入一种叙事的惯性里一再重复而不自知。所以,我总是写完一个作品之后,要看很多书,过了好久,然后再来写。
陈智富:您做过记者、当过编导,也当老师,也到贫困地区支教,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累素材的作用。您的一些早期文学作品就带有个人经历的痕迹。就您的创作经验来说,生活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有多大?如何才能把生活经验真正潜移默化地移植到文学作品中?
舒辉波:现在我的写作基本上已经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不直接相关了。写作如果仅仅只是书写自己的经验或者二手经验,我觉得是不可持续的。生活经验在文学作品中最大的好处大概还是不“隔”,更真切,更直接一些。我想,我们对于生活、人生和生命的体验,现实中的生、老、病、死,人生况味的悲欣交集,要呈现在作品里,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真实、真诚和自然。
面对真实的世界和人生
陈智富:《逐光的孩子》是一部讲述大学生志愿者乡村支教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以具有十年支教经历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范献龙为原型,呈现了大学生在乡村支教时陪伴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您也有多次支教经历,有哪些感动的瞬间分享?
舒辉波:我想我们真实生活所经历的更多的是碎片化的瞬间和片段,不会像文本那样生成内在的逻辑——当然,也许真实的生活也有逻辑,那是在看不见的命运的手中。支教过程中经历的事情非常多,感动的时候也多,很多时候看见孩子在我面前流眼泪,我也会泪眼婆娑。其实,每次做采访我都告诉自己,这是工作,要冷静,但是,每次都会忘记,我无法做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陈智富:省文联文学院院长蔡家园曾评价:“《逐光的孩子》不是当下‘甜、薄、轻’的时尚儿童文学书写风格,而呈现出‘苦、厚、重’。他不回避生活的困苦,而是从苦难中升腾出理想的光芒。它不是可口可乐,是营养丰富的牛奶,可以补‘钙’。这是当下中国少年儿童非常需要的。”您怎么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男子汉精神?
舒辉波:我也希望男孩子要有阳刚之气。不过,不是那种出口成“脏”,骂人打架的“男子汉”,相反,我觉得没有教养的熊孩子根本就不是男子汉。我比较喜欢外表温和,有教养,尊重人,内心坚韧,有顽强意志的男孩。
陈智富:谈到《逐光的孩子》,又不得不提起更早几年前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梦想是生命的光》。这些真实故事,读来特别令人感伤,读后回味又觉得无比温暖,增添了一种生活的勇气。第一个故事《妈妈永远是我的泪点》,让我想起来宫崎骏的电影《萤火虫之墓》,阴郁氛围中却有一种坚强的力量在支撑着。我想,没有最真实的素材与经历,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呈现出那样动人心魄的痛感,作者也不可能写出锐利的刺骨的疼痛感。
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精美绘本盛行,更多的是倡导一种欢乐教育,崇尚轻阅读,您却避开了,寻找一条更加艰难道路,执着在作品写出强烈的痛感来,为什么?
舒辉波:这些年写作的时候,我总是在琢磨字、词,所以越来越觉得汉语之伟大,不仅声韵动人,构词还特别有深意。比如说“痛快”这个词吧,我觉得很多时候的幸福和欢乐都是“痛”过之后,感受更加深切。再比如说“痛定思痛”这个成语,也是在我失去了至亲之后深切懂得。
我真的写出了“痛”感吗?我觉得您这是在表扬我。我希望孩子们在阅读我的文字的时候,也能觉出生命的丰饶,生活不尽是轻飘飘欢笑,再说了,谁要说孩子就快乐,我觉得他们也不会同意。看看他们的学业和压力,他们也焦虑和抑郁。我写生命里的“痛”是因为我想写真实的人生,其次,我是想和我的小读者们真诚地分享我所体味的欢欣和痛楚,因为,这也会是他们将要开始的人生。
陈智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评价也提到了伤痛:“舒辉波的非虚构笔墨直击人生的痛处——家庭的伤痛,这个角度有些冷峻,甚至有些残酷,但他揭示了许多为我们社会表面所遮蔽的生活真实,他关爱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看到他们成长环境的阴郁背景,也看到艰难中这些幼稚生命的倔强和希望。他要寻求的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和关爱,更少伤痛的人伦温情,尤其是呼唤社会更广泛的大爱。这本书在今天也许是极为少见的那种作品,也因此显示出它的难能可贵。”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今天,亲子关系似乎是很多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稍有不慎,导致孩子经受不住挫折而出大问题。读了您的作品后,我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自己生活的小挫折算什么啊。”您怎么看待孩子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对于完善孩子的健全人格能起到哪些帮助?
舒辉波:其实有时候我们处心积虑对孩子所进行的“挫折”教育,他们未必就真能感同身受,但是,文学作品不同,因为他们有共情心,通过阅读,他们会替代主人公受难,这是“挫折教育”所不能及的。
陈智富:著名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曾经为您的作品集作序,其中说道:“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的高度,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而只能是亲历人生磨难的产物。我所说的留在作品中的真生命,也就是指的这种真实而深刻的个人体验。”倡导真善美的价值观,也不能回避假恶丑。儿童文学毕竟不同于童话创作。对于未涉世事的孩子来说,怎么讲述生活的真实?如何处理好生命苦难这个课题?
舒辉波:我把自己在今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摘录一段话用来回答您这个问题:《逐光的孩子》的主人公名叫郑天齐,这是我为我姐姐的孙子取的名字,只是后来,郑天齐恰好成了这本书的主人公。今年六月初,我姐姐唯一的儿子意外身故,年仅27岁,本来要到北师大参加论文答辩,我改签了车票回去奔丧,我们在大雨倾盆中埋葬了年轻的父亲,回到家,就看见了六岁的郑天齐。我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他这一切。他牵着我的手来到了镇上一个废弃的游乐场,要和我躲猫猫。“他们把我爸爸埋进了土里吗?”当他问我的时候,我以为他能理解这发生的一切。可是,他接着又问我:“那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呢?”提到这个我仅仅只是想说,哪怕只是一个天真的儿童,也会遇到人生的难题,而他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享受生命的欢欣,也能直面人生的难题。这才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真实的世界和人生,既美好,也残酷。
陈智富:《梦想是生命里的光》的后记,坦陈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说道:“就在我逐渐寻找到书写的感觉,寻找到一条接近贴切的写作路径的时候,这本书也快结束了。”能展开说说更接近贴切的写作路径是什么吗?《逐光的孩子》的创作,是不是在当年写完《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这部报告文学时就种下了种子?
舒辉波:这条路径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我成为了他们——我既是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是他们——当我书写的时候,他们的欢乐和悲伤我感受得都是如此深切。
不是,写完《梦想》之后,我并不知道我会写一本《逐光》。
我觉得真实有一种无法想象的力量,写完虚构之后,我想写一个更有力量的作品,这就是梦想。
陈智富:《心里住着好大的孤单》主人公“林国栋”,作为移民到城中村农民工的孩子,跟着爸爸一起经受生活的颠沛流离与匮乏,但是笔端总能涌动出温暖的情愫。这神奇的笔力,总能给人一种力量。林国栋这一个“卑微的孩子”,并非自卑,还很懂事。故事结尾似乎还未完全展开,但能想象比较明亮的未来。你能不能畅想一下长大后的林国栋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舒辉波:我常常想到左思的一句话“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小人物的独立人格和凛然尊严,让我动容。
经历过艰难而又充满理想,勤奋努力的林国栋,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会到达他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