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湖北作家2022年春季号 发布时间: 2022-10-09 作者: 陈智富
一、我只是中间商,只是把宇宙的信息记录下来
陈智富:首先祝贺你的《再见,蜻蜓镇》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你的写作不仅仅以故事见长,而且在语言的雕琢、意境的营造方面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别开生面。《再见,蜻蜓镇》始终流淌着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江南气韵,让人沉浸其中,意味悠长。请谈谈获奖的感受吧。
邹超颖:其实,感觉比较意外的,这是我第一次申报这个奖项。这个奖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这本小说大概是2019年写完并且出版的。疫情前写的,出完之后就没有任何的宣传,但是读者反应的口碑是不错的,对于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读者比较有兴趣。
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转型。我之前写的更多是童话和幻想小说,这是第一次尝试写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个题材是写少男少女的成长。也是随着写作者自己的年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思考,会和以前不一样。
首先,写作者在意识层面达到了自我认可的程度,在这个时候再去雕琢自己的文本,慢慢让自己先认可作品。。写作是自我追赶的过程。不断地成长,更新自己的认知,迭代知识,让自己更深刻,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深度。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人们似乎都在逐功近利,追求眼前的东西,就更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世界,沉淀自己,不被干扰。
我写这本书,是真真正正地好像用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感受江南小镇。我之前有两年多的时间,去了江南的不少小镇,不是那种商业化了的小镇,而是淳朴的,有韵味的古镇。我周六周日就是开着车,在百度地图搜,开到哪里就是哪里,我看古村落,就进去,住一个两个晚上。我不像行人那样走马观花。我跟当地老人聊天,发现他们那边人特别知足,他们觉得自己家乡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我在故事一开始就写到阿公的一段话:“这儿的人们,从来不向往远方。”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我跟老人们聊天后的真实感受。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一直在追逐远方,无论是想象的远方,还是脚底下踩着的远方,所以我们好像一直在奔跑,永远不停歇。但是,江南小镇的人们不一样,他们很踏实,很知足,觉得自己的小木楼很好,门后的菜地很好,屋前小河很好。他们好像梦境里走出来的一样。所有的一切好像披着一点童话的影子。虽然这个故事是一个现实题材,但是我却看到了童话的影子。
其中一个老人给我印象很深刻。那是春天,我跟他聊天,他突然站起身来说:“我去挖点野菜给你吧。”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农村的东西都蛮陌生。他把我带到菜地里,也不是在菜地的,而是在田垄里摘一些野菜、金花菜,弄一个小袋子提给我。我说,我不会弄菜,我不会吃。他说,那我跟你炒好了。然后,他进屋炒菜。我全程看着他炒那盘菜。最后起锅的时候,他把黄酒泼进锅,火突然嘭地蹿起来。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那个春天的下午,我就静静地吃金花菜。他当然不会收钱,他没有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他也不知道我是谁,我也没有说要写作,我只是外地来的,单纯地逛到这里,体验一下生活。他非常淳朴的,就让我体验一下江南菜。那是一个很诗意的下午,在春天,有暖阳,有老人为我做了一盘菜。
当我回到武汉后,有了强烈对比,这两年的古镇记忆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因为武汉是大气磅礴的城市,大江大河大武汉,和江南的婉约感觉是不一样的。
对我而言,写作是一种发酵的过程。当一种情绪,一些故事、情节,达到了一个程度后,就会在我的身体里发酵,发酵都一定程度,再不写下来就会憋得难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开始写作。
对我而言,写作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可以倾诉的愉悦的快感。我从来不觉得写作是痛苦的。从小学的时候到现在,我写小短文也是快乐的。写作能够带给我生命不一样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我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带给我不了的。任何外在的快乐永远都是短暂的,只要写作是可以持续输出的能量,我在不停地输出我的能量,但是写作又反过来向我输送能量,这种感觉非常好,反馈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滋养。有人说你看起来像个小朋友,我总是回答,可能因为我喜欢写作吧。
写作会让人的灵魂得到进化。无论我在外面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身体是轻盈的。我就可以放下所有事情,就可以与天地接通,我变成了一根天线。
别人问我当我写作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说,那时候,我很怕别人打扰。我的每个毛孔,我的身体会伸出无数天线的。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不是源于我自己。我觉得我写的每一本书都不是源于我自己,它早已存在于宇宙中。我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我总是在写作中有这样的感觉,我只是中间商,只是把宇宙的信息记录下来。我每次写作时产生这种感觉。所以,我不觉得写作是伟大的,我只是记录者。我可能不是记录现实世界存在的生活的经历,但是这些信息早在宇宙中存在的。只是我们人类作为三维空间的动物无法接收到的东西。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外星人。
二、写作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陈智富:你的这种体验很独特,可能也是每个人写作者都有过的念头吧。写作的灵感是一瞬间触发出来。有人说,老子几千年前就有这么深邃的智慧,是不是外星人派来滋养人类的呢?你对科幻应该也很感兴趣吧。
邹超颖:我也会看一些科幻作品。我的最新小说《不完美男孩》,就是偏科幻的,已经在印了,大概在2022年一二月上市。三四十年后,人类基因科技发展得非常先进。当母体得知怀上孩子后,医生就会发一个表格,填写你选择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表格里有很多项选择,比如性格、特长、优异,所有一切你都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定制。这就是未来孩子的订制计划。
突然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些提着银色皮箱的穿西服的男人。穿西服的叔叔们对孩子们做了检测,最后选到了杨桃这个没有被基因改造的小男孩,并且告诉他即将被非常优秀的初中所录取,为他做专门的定制的学习和生活啊。所有精英的孩子和家长都不服气,因为那所初中是他们挤破脑袋都想去的。怎么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成绩不好、各方面不好的孩子被选进去。最后揭开谜底,就是因为第一批基因改造的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不是身体的,而是形成了低欲望的。他们只对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感兴趣,对外界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比如一个爱弹钢琴的孩子,只对钢琴感兴趣,可以没日没夜地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去弹钢琴,但是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如果这样的群体扩大后,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低欲望的社会,也没有任何生气生机。
正是最开始发明基因改造的人意识到这种危机,所以决定把没被基因改造的孩子保护起来,给他最好的教育,让他自由地成长。这个人到底是谁?其实是个外星人。这个外星人来到地球,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的温度,受到了很多帮助,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温暖,这让外星人决定帮助地球人,把那边的高科技带到了地球。结果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原来这些高科技才是造成那个星球低欲望的元凶。
所以,我对于现在的科技的发展、科幻、人情、社会有一些思考。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感到很大的压力,在学校里面临一些困境。我想造成困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想寻找根源,做了这么一个尝试。当然,现在的双减政策很好,给孩子减掉一些负担。我的作品主题也很符合现在的政策导向。
我觉得,孩子的天性就应该是回归大自然,享受、感受大自然的。在最好的童年,孩子应该跟大自然接触的,而不应该所有的时间花在考试、做试卷、背诵这些事情上面。当然可以有一部分时间去做,但是不应该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放在上面。这样,孩子成长起来后是脱离世界的。这个作品是我对于当代的教育的一种思考,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有趣的故事。
陈智富:你的这个故事主题很有趣,日本早就进入了低欲望社会,我们国内近年也有一股躺平思潮在网上蔓延。
邹超颖: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需要我们警惕。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不愿意结婚、生小孩,甚至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就是宅在家里。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呢?我想从最根本的地方去思考,就应该是从童年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我在书里都有探索。
陈智富:如果以儿童的视角来看的话,小说应该有一些啼笑皆非的好玩的故事吧?
邹超颖:当然有。有被基因改造失败的小孩,有没有被改造的小孩,就是不一样的。我确实是深入生活,跟很多小学生聊天,发现了一些好玩的细节,在故事里有这样细节。小男孩杨桃非常喜欢画画,他不知道自己画得不好,总是问爸爸“我画得怎么样”。他爸爸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能直接说不好,就说你的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一定境界。杨桃听了这句话,觉得是对自己的夸奖,自信满满的。
他非常喜欢美术老师,觉得美术老师的画很好,人也温柔漂亮。有天上课,美术老师抱着一个金鱼缸来到教室,金鱼缸里有一尾红色的金鱼和一尾黑色的金鱼,还有一尾橘色的金鱼。美术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画金鱼啊。同学们开始了。杨桃盯着鱼缸,陷入了沉思,应该怎么画呢?等到同学们交上作品,他终于想到了,画了三条线:红色的、黑色的、桔色的。美术老师问,你的金鱼在哪里?杨桃说:这不就是我的金鱼吗?美术老师说:我只看到三条线,我没看到金鱼啊。杨桃说:老师,当鱼游得非常快的时候,你是不是就看到三条线啊。美术老师想一想也是的啊。
我接触孩子,发现大人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人问我,你怎么一直保持一颗童心。我觉得,第一个,我本身就是有童心的人,也是我的天性。第二个,我喜欢跟小孩接触。我经常跟我们小区的孩子玩,获得孩子的语言。有一次我在小区和小孩子踢足球,有个孩子说,“树上一颗果实,害羞了,所以成熟。”这真是诗一般的语言,让人惊喜。我进校园的时候除了讲座外,还会跟小孩子们一起聊天。
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看和大人眼中不一样的世界。大人只看到眼前,看不到其他。在《不完美的男孩》这本书,有很多这样的情节。虽然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但是大人的视角慢慢活成了蚂蚁的视角,只会慢慢前进、慢慢后退,或者向左向右,很久没有仰头看天空,或者俯身看小草花儿。但是,小孩不一样,小孩的视角是360度的,全方位的,这个世界的每个地方都可以被细腻地捕捉到。作为一个儿童文学的写作者,我需要做到的,也和孩子一样同频率地呼吸,也这样全方位地看这个世界。
陈智富:最后的结尾,谁被谁改造?能不能剧透?
邹超颖:留下了一个悬念。当杨桃去找外星人的时候,发现一切不存在了。外星人无所不能,可能之前所有的东西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我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果。就像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开放性的结尾。到底如何选择,我不去定义。
我的小说,我从来不下定义。我只是说,通过我写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什么。而每个人看过故事后,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感受,对于他的人生或多多少地有一点影响。比如,我有一个学生,第一次上课,讲儿童文学的,我自我介绍。有一个女孩子坐在前排,突然脸红了,非常明显的,耳朵都红了,很羞涩地看着我。整堂课,她的眼神不一样的。放学后,她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叫邹超颖吗?我说是的。她说,你是不是写过《目目鱼复仇记》?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过你的书。我当时很感慨,我这么老了。她接着说,这本书在全班传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是恩施乡村的,小孩子是很顽皮的孩子,会搞些恶作剧,追人家家里的狗、猫、鸡。看了这本书后,她开始思考,原来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是值得敬畏的。她后来连蚂蚁都舍不得踩了。这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三、把我想要的情绪反复地酝酿
陈智富:文学是最激荡人的心灵。你的作品也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人生,在塑造读者的三观。让你感动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写作是如此的神圣,反倒让你轻易不敢下笔,或者在今后写作中要注重的道德力量与责任?
邹超颖:这跟作家本身相关的。个体经历铸就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你的作品无论笔下人物有什么性格角色有什么观点,其实所有观点都是源自于本身。那么作家在你的所有的人生经历、旅途中,有什么样的感悟,最终就会诞生什么样的作品。
我觉得,写作是神圣的事情,但我也不会刻意地说太神圣不敢下笔写。其实,就像我此前说的自我追赶:当你的意识层面到达了一定程度,你怀疑自己早期的创作。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丰富深刻,磨练自己的写作。我的电脑里还有一些没出版的练笔作品,就是平时对自己的训练,就是我自我追赶的过程。
当我的作品超越了我的自我认识,又是另外一个阶段。反倒是当我觉得我的作品写得真好,这时候我是要警惕的。我告诉自己,当我到了这个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广阔,去看更多的作品,去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而不要成为局限的人。每个人都是局限的,在固定的环境、固定的阅读量,甚至在固定的朋友圈中,我们永远是局限的。那么,如何打破局限呢?这是我希望去做的。我要不断地突破局限,每次作品突破一个新的自己,打破一个局限的自己。
陈智富:人生也是如此,写作只是精神自我突破的最好方式,这比物质更加具有挑战性,而且能够乐在其中。现实中,有很多人想要突破,苦于无法突破就会痛苦。刚才你说从小觉得写作是愉悦的,但是我想,你在写作中想要突破自己,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感到痛苦?
邹超颖:当你想要呈现某种情绪,或者说想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有味道,在这样的时候,你可能写下的东西没有达到预期,会有痛苦。那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压箱底了,就不想再见了,这是失败的。没有突破自己。另一种是成功的时候,我会把我想要的情绪反复地酝酿,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做什么,我永远有那种情绪在我的某个血液中,它一直存在着。我有半颗心是属于这个情绪,然后把周边的人和事融到我的血液中。哪怕比如说,我要写一个很悲伤的故事,我也要把自己酝酿到这种情绪中,就像演员演戏一样。哪怕我在party,我内在的情绪仍在发酵和交织,而不受到外界的影响。
我觉得,作家群体是一个很奇妙的群体,他可以在广阔的人世之中生存,但又会跳脱出来。我常常有这种感觉和时候,几十人、上百人的会议或活动,总是会有好几个瞬间,我是抽离出来的,冷静地看这一切。
这也是我们创作中大脑的反复训练,因为写作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织。我会有我的故事逻辑在,但是我需要丰沛的情感输出,因为书中的人物和我是共情的。可能里面人物遭遇不幸,我也会落泪。这种共情的时候,人的体温是升高的、热的。但是,这种程度在写作中是需要控制的,就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因为我们需要清醒地知道故事的逻辑、情绪和走向,不能被情绪所带偏带走。所以,作家的大脑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强的,感性和理性两者可以分配得很好。
陈智富:你刚才谈论很好,既有方法论,也注入了个人体验。作家创作,既要抽离出来有热情,但又不能过分地热,这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写出一个丰富的人物的内心的波澜,是很微妙的,不应该是线性的。我想,如果站在评论家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呼唤作家一种反省能力,这也与你刚才所说的观点是契合的。王又平老师曾提出一个观点:作家在写人物的时候,人物本身有设定的,一个小人物可能是无关紧要的,或者另一个大人物可能是傲慢的高人一等的,作家在写这样人物的时候需要自我反省,在创作的某个瞬间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笔下人物的主宰,不应该被笔下人物所带走带偏,而变得傲慢、高人一等,那么笔下人物形象就升华了丰富了。
邹超颖:当然,人是综合体,很丰富的。我们在设定人物的时候,可能想好了所有的性格和喜好及一切,但当他被放到故事中,就变得不一样了。他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他会摇摆的,会胆怯的。再坚强的人物也会胆怯的。所以,人也是矛盾的,人是最复杂的,要写好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刊发于《湖北作家》2022年春季号)
来源:
湖北作家2022年春季号 作者:
陈智富
发布时间:
2022-10-09
一、我只是中间商,只是把宇宙的信息记录下来
陈智富:首先祝贺你的《再见,蜻蜓镇》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你的写作不仅仅以故事见长,而且在语言的雕琢、意境的营造方面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别开生面。《再见,蜻蜓镇》始终流淌着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江南气韵,让人沉浸其中,意味悠长。请谈谈获奖的感受吧。
邹超颖:其实,感觉比较意外的,这是我第一次申报这个奖项。这个奖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这本小说大概是2019年写完并且出版的。疫情前写的,出完之后就没有任何的宣传,但是读者反应的口碑是不错的,对于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读者比较有兴趣。
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转型。我之前写的更多是童话和幻想小说,这是第一次尝试写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个题材是写少男少女的成长。也是随着写作者自己的年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思考,会和以前不一样。
首先,写作者在意识层面达到了自我认可的程度,在这个时候再去雕琢自己的文本,慢慢让自己先认可作品。。写作是自我追赶的过程。不断地成长,更新自己的认知,迭代知识,让自己更深刻,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深度。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人们似乎都在逐功近利,追求眼前的东西,就更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世界,沉淀自己,不被干扰。
我写这本书,是真真正正地好像用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感受江南小镇。我之前有两年多的时间,去了江南的不少小镇,不是那种商业化了的小镇,而是淳朴的,有韵味的古镇。我周六周日就是开着车,在百度地图搜,开到哪里就是哪里,我看古村落,就进去,住一个两个晚上。我不像行人那样走马观花。我跟当地老人聊天,发现他们那边人特别知足,他们觉得自己家乡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我在故事一开始就写到阿公的一段话:“这儿的人们,从来不向往远方。”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因为我跟老人们聊天后的真实感受。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一直在追逐远方,无论是想象的远方,还是脚底下踩着的远方,所以我们好像一直在奔跑,永远不停歇。但是,江南小镇的人们不一样,他们很踏实,很知足,觉得自己的小木楼很好,门后的菜地很好,屋前小河很好。他们好像梦境里走出来的一样。所有的一切好像披着一点童话的影子。虽然这个故事是一个现实题材,但是我却看到了童话的影子。
其中一个老人给我印象很深刻。那是春天,我跟他聊天,他突然站起身来说:“我去挖点野菜给你吧。”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农村的东西都蛮陌生。他把我带到菜地里,也不是在菜地的,而是在田垄里摘一些野菜、金花菜,弄一个小袋子提给我。我说,我不会弄菜,我不会吃。他说,那我跟你炒好了。然后,他进屋炒菜。我全程看着他炒那盘菜。最后起锅的时候,他把黄酒泼进锅,火突然嘭地蹿起来。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那个春天的下午,我就静静地吃金花菜。他当然不会收钱,他没有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他也不知道我是谁,我也没有说要写作,我只是外地来的,单纯地逛到这里,体验一下生活。他非常淳朴的,就让我体验一下江南菜。那是一个很诗意的下午,在春天,有暖阳,有老人为我做了一盘菜。
当我回到武汉后,有了强烈对比,这两年的古镇记忆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因为武汉是大气磅礴的城市,大江大河大武汉,和江南的婉约感觉是不一样的。
对我而言,写作是一种发酵的过程。当一种情绪,一些故事、情节,达到了一个程度后,就会在我的身体里发酵,发酵都一定程度,再不写下来就会憋得难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开始写作。
对我而言,写作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可以倾诉的愉悦的快感。我从来不觉得写作是痛苦的。从小学的时候到现在,我写小短文也是快乐的。写作能够带给我生命不一样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我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带给我不了的。任何外在的快乐永远都是短暂的,只要写作是可以持续输出的能量,我在不停地输出我的能量,但是写作又反过来向我输送能量,这种感觉非常好,反馈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滋养。有人说你看起来像个小朋友,我总是回答,可能因为我喜欢写作吧。
写作会让人的灵魂得到进化。无论我在外面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身体是轻盈的。我就可以放下所有事情,就可以与天地接通,我变成了一根天线。
别人问我当我写作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说,那时候,我很怕别人打扰。我的每个毛孔,我的身体会伸出无数天线的。所有的故事和情节,都不是源于我自己。我觉得我写的每一本书都不是源于我自己,它早已存在于宇宙中。我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我总是在写作中有这样的感觉,我只是中间商,只是把宇宙的信息记录下来。我每次写作时产生这种感觉。所以,我不觉得写作是伟大的,我只是记录者。我可能不是记录现实世界存在的生活的经历,但是这些信息早在宇宙中存在的。只是我们人类作为三维空间的动物无法接收到的东西。我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外星人。
二、写作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陈智富:你的这种体验很独特,可能也是每个人写作者都有过的念头吧。写作的灵感是一瞬间触发出来。有人说,老子几千年前就有这么深邃的智慧,是不是外星人派来滋养人类的呢?你对科幻应该也很感兴趣吧。
邹超颖:我也会看一些科幻作品。我的最新小说《不完美男孩》,就是偏科幻的,已经在印了,大概在2022年一二月上市。三四十年后,人类基因科技发展得非常先进。当母体得知怀上孩子后,医生就会发一个表格,填写你选择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表格里有很多项选择,比如性格、特长、优异,所有一切你都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定制。这就是未来孩子的订制计划。
突然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些提着银色皮箱的穿西服的男人。穿西服的叔叔们对孩子们做了检测,最后选到了杨桃这个没有被基因改造的小男孩,并且告诉他即将被非常优秀的初中所录取,为他做专门的定制的学习和生活啊。所有精英的孩子和家长都不服气,因为那所初中是他们挤破脑袋都想去的。怎么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成绩不好、各方面不好的孩子被选进去。最后揭开谜底,就是因为第一批基因改造的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不是身体的,而是形成了低欲望的。他们只对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感兴趣,对外界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比如一个爱弹钢琴的孩子,只对钢琴感兴趣,可以没日没夜地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去弹钢琴,但是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如果这样的群体扩大后,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低欲望的社会,也没有任何生气生机。
正是最开始发明基因改造的人意识到这种危机,所以决定把没被基因改造的孩子保护起来,给他最好的教育,让他自由地成长。这个人到底是谁?其实是个外星人。这个外星人来到地球,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间的温度,受到了很多帮助,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温暖,这让外星人决定帮助地球人,把那边的高科技带到了地球。结果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原来这些高科技才是造成那个星球低欲望的元凶。
所以,我对于现在的科技的发展、科幻、人情、社会有一些思考。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感到很大的压力,在学校里面临一些困境。我想造成困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想寻找根源,做了这么一个尝试。当然,现在的双减政策很好,给孩子减掉一些负担。我的作品主题也很符合现在的政策导向。
我觉得,孩子的天性就应该是回归大自然,享受、感受大自然的。在最好的童年,孩子应该跟大自然接触的,而不应该所有的时间花在考试、做试卷、背诵这些事情上面。当然可以有一部分时间去做,但是不应该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放在上面。这样,孩子成长起来后是脱离世界的。这个作品是我对于当代的教育的一种思考,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有趣的故事。
陈智富:你的这个故事主题很有趣,日本早就进入了低欲望社会,我们国内近年也有一股躺平思潮在网上蔓延。
邹超颖: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需要我们警惕。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不愿意结婚、生小孩,甚至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就是宅在家里。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呢?我想从最根本的地方去思考,就应该是从童年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我在书里都有探索。
陈智富:如果以儿童的视角来看的话,小说应该有一些啼笑皆非的好玩的故事吧?
邹超颖:当然有。有被基因改造失败的小孩,有没有被改造的小孩,就是不一样的。我确实是深入生活,跟很多小学生聊天,发现了一些好玩的细节,在故事里有这样细节。小男孩杨桃非常喜欢画画,他不知道自己画得不好,总是问爸爸“我画得怎么样”。他爸爸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能直接说不好,就说你的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一定境界。杨桃听了这句话,觉得是对自己的夸奖,自信满满的。
他非常喜欢美术老师,觉得美术老师的画很好,人也温柔漂亮。有天上课,美术老师抱着一个金鱼缸来到教室,金鱼缸里有一尾红色的金鱼和一尾黑色的金鱼,还有一尾橘色的金鱼。美术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画金鱼啊。同学们开始了。杨桃盯着鱼缸,陷入了沉思,应该怎么画呢?等到同学们交上作品,他终于想到了,画了三条线:红色的、黑色的、桔色的。美术老师问,你的金鱼在哪里?杨桃说:这不就是我的金鱼吗?美术老师说:我只看到三条线,我没看到金鱼啊。杨桃说:老师,当鱼游得非常快的时候,你是不是就看到三条线啊。美术老师想一想也是的啊。
我接触孩子,发现大人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人问我,你怎么一直保持一颗童心。我觉得,第一个,我本身就是有童心的人,也是我的天性。第二个,我喜欢跟小孩接触。我经常跟我们小区的孩子玩,获得孩子的语言。有一次我在小区和小孩子踢足球,有个孩子说,“树上一颗果实,害羞了,所以成熟。”这真是诗一般的语言,让人惊喜。我进校园的时候除了讲座外,还会跟小孩子们一起聊天。
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看和大人眼中不一样的世界。大人只看到眼前,看不到其他。在《不完美的男孩》这本书,有很多这样的情节。虽然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但是大人的视角慢慢活成了蚂蚁的视角,只会慢慢前进、慢慢后退,或者向左向右,很久没有仰头看天空,或者俯身看小草花儿。但是,小孩不一样,小孩的视角是360度的,全方位的,这个世界的每个地方都可以被细腻地捕捉到。作为一个儿童文学的写作者,我需要做到的,也和孩子一样同频率地呼吸,也这样全方位地看这个世界。
陈智富:最后的结尾,谁被谁改造?能不能剧透?
邹超颖:留下了一个悬念。当杨桃去找外星人的时候,发现一切不存在了。外星人无所不能,可能之前所有的东西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我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果。就像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开放性的结尾。到底如何选择,我不去定义。
我的小说,我从来不下定义。我只是说,通过我写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什么。而每个人看过故事后,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感受,对于他的人生或多多少地有一点影响。比如,我有一个学生,第一次上课,讲儿童文学的,我自我介绍。有一个女孩子坐在前排,突然脸红了,非常明显的,耳朵都红了,很羞涩地看着我。整堂课,她的眼神不一样的。放学后,她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叫邹超颖吗?我说是的。她说,你是不是写过《目目鱼复仇记》?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过你的书。我当时很感慨,我这么老了。她接着说,这本书在全班传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是恩施乡村的,小孩子是很顽皮的孩子,会搞些恶作剧,追人家家里的狗、猫、鸡。看了这本书后,她开始思考,原来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是值得敬畏的。她后来连蚂蚁都舍不得踩了。这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三、把我想要的情绪反复地酝酿
陈智富:文学是最激荡人的心灵。你的作品也潜移默化地改变读者的人生,在塑造读者的三观。让你感动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写作是如此的神圣,反倒让你轻易不敢下笔,或者在今后写作中要注重的道德力量与责任?
邹超颖:这跟作家本身相关的。个体经历铸就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你的作品无论笔下人物有什么性格角色有什么观点,其实所有观点都是源自于本身。那么作家在你的所有的人生经历、旅途中,有什么样的感悟,最终就会诞生什么样的作品。
我觉得,写作是神圣的事情,但我也不会刻意地说太神圣不敢下笔写。其实,就像我此前说的自我追赶:当你的意识层面到达了一定程度,你怀疑自己早期的创作。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丰富深刻,磨练自己的写作。我的电脑里还有一些没出版的练笔作品,就是平时对自己的训练,就是我自我追赶的过程。
当我的作品超越了我的自我认识,又是另外一个阶段。反倒是当我觉得我的作品写得真好,这时候我是要警惕的。我告诉自己,当我到了这个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广阔,去看更多的作品,去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而不要成为局限的人。每个人都是局限的,在固定的环境、固定的阅读量,甚至在固定的朋友圈中,我们永远是局限的。那么,如何打破局限呢?这是我希望去做的。我要不断地突破局限,每次作品突破一个新的自己,打破一个局限的自己。
陈智富:人生也是如此,写作只是精神自我突破的最好方式,这比物质更加具有挑战性,而且能够乐在其中。现实中,有很多人想要突破,苦于无法突破就会痛苦。刚才你说从小觉得写作是愉悦的,但是我想,你在写作中想要突破自己,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感到痛苦?
邹超颖:当你想要呈现某种情绪,或者说想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有味道,在这样的时候,你可能写下的东西没有达到预期,会有痛苦。那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压箱底了,就不想再见了,这是失败的。没有突破自己。另一种是成功的时候,我会把我想要的情绪反复地酝酿,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做什么,我永远有那种情绪在我的某个血液中,它一直存在着。我有半颗心是属于这个情绪,然后把周边的人和事融到我的血液中。哪怕比如说,我要写一个很悲伤的故事,我也要把自己酝酿到这种情绪中,就像演员演戏一样。哪怕我在party,我内在的情绪仍在发酵和交织,而不受到外界的影响。
我觉得,作家群体是一个很奇妙的群体,他可以在广阔的人世之中生存,但又会跳脱出来。我常常有这种感觉和时候,几十人、上百人的会议或活动,总是会有好几个瞬间,我是抽离出来的,冷静地看这一切。
这也是我们创作中大脑的反复训练,因为写作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织。我会有我的故事逻辑在,但是我需要丰沛的情感输出,因为书中的人物和我是共情的。可能里面人物遭遇不幸,我也会落泪。这种共情的时候,人的体温是升高的、热的。但是,这种程度在写作中是需要控制的,就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因为我们需要清醒地知道故事的逻辑、情绪和走向,不能被情绪所带偏带走。所以,作家的大脑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强的,感性和理性两者可以分配得很好。
陈智富:你刚才谈论很好,既有方法论,也注入了个人体验。作家创作,既要抽离出来有热情,但又不能过分地热,这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写出一个丰富的人物的内心的波澜,是很微妙的,不应该是线性的。我想,如果站在评论家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呼唤作家一种反省能力,这也与你刚才所说的观点是契合的。王又平老师曾提出一个观点:作家在写人物的时候,人物本身有设定的,一个小人物可能是无关紧要的,或者另一个大人物可能是傲慢的高人一等的,作家在写这样人物的时候需要自我反省,在创作的某个瞬间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笔下人物的主宰,不应该被笔下人物所带走带偏,而变得傲慢、高人一等,那么笔下人物形象就升华了丰富了。
邹超颖:当然,人是综合体,很丰富的。我们在设定人物的时候,可能想好了所有的性格和喜好及一切,但当他被放到故事中,就变得不一样了。他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他会摇摆的,会胆怯的。再坚强的人物也会胆怯的。所以,人也是矛盾的,人是最复杂的,要写好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刊发于《湖北作家》2022年春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