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手里的文字在觉醒的灵魂中破茧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1-30    作者: 枣阳市作协 戚泽民

从诗人牛合群出版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半山》到《一朵顶天》《千秋成珀》再到今年的《十万响头》,一路捧读过来的我,如有登山趣,如获登山感,俯仰之间,真知尽显。

从书中瞭望,一段段诗句仿佛是没有尽头的山脊线,诗人经风历雨,始终沿着山脊线的陡峭捡回自己丢失的骨。在书中我听到无数次喘息声,源于诗人内心深处的低鸣,他诗文里的一字一句都是无比受力的,不仅构架起他的诗观,而且更是他富足精神生活的重要支点,让他被命运逼于一隅时,能找到一隙之光;让他被生活胁向平庸时,不会束手随之。诗人把一个个生活场景通过诗句转化为特有意象,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与创造力,除了书写共情的事物,最难能可贵的是深刻的思想在诗人个体上的丰富呈现,叫人称赞,望尘莫及。诗人用精炼的诗句对世事变迁进行临摹或反复淘洗,无论是苦难还是悲喜,都得到了豁达的表现,而他的迷茫与困顿也都在笔下搜寻到了出路。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田禾在牛合群的散文诗集《十万响头》的序言开头写道:“诗,来自苦难与灵魂的孕育。当一切的一切,都浓缩在一首首散文诗中的时候,世界就在里面打坐,有光闪烁。”

我特别赞同和欣赏这两句话,诗是来之不易的,它在觉醒的灵魂中破茧、锤炼,它能启迪审美,并能留下宝贵的精神指向。牛合群的诗从语言优美,到意境融彻,再到禅意涓涓,确是一步一步突破自我的体现,跨越半百人生,他的诗作有的像酒水一样浓烈,有的像草木一般怜爱,有的则像经幡,飘扬着种种象征与寓意……诗赐予他荫凉、赐予他自省、赐予他不争、赐予他庙宇,诗是他生活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他只为高尚的灵魂释义,虽身在世俗,但他可以用诗去和解不公,用诗去问诊冷暖人间,诗在他的手里绝非工具,而是他珍藏的一块栖身福地,用于安放灵魂的圣殿。

今天诗人牛合群用《十万响头》再一次托举起渺小的自己,看到了更远的远方和风景。作为读者的我,沉浸在他滔滔诗意里,不免产生共鸣,从懵懂的认知到切身的感受,亦是我自己开悟的过程。

他的感受随时事一起疼痛。在《五叔的春风》中诗人写道:“叶子探出枝头,风也有了纵深。它们呼吸挤进春天的浩荡激情,回应一位老人的草芽春生。”新冠疫情期间,诗人极其关注弱小,把笔尖瞄准他们生活的点滴,以及屋檐下的庸常无助及不幸,他委婉而深刻的表达,让情感找到了准确的输出点,富有思想性的描述,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呼啸而过》《苦难逼老了苍生》《东风送我勇敢心》《让苦难上岸》等篇章可以读出面对疫情,诗人心系苍生,心生敬畏,他用诗句为逆行人高歌,传递战疫精神。他写苦难并不是为了渲染苦难,而是用诗句去善待他笔下的每一个人,并尝试理解、解救他们,以慰藉能力浅薄的自己。这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是作为一个诗人莫大的良知。诗人感受时事,让自己的脉搏与时事一起跳动,同频共振,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是疼痛的,而诗无疑是世间最好的精神良药,它使不同的心灵在字里行间得以拥抱,形成契合,从而让深深的慰藉穿越时空,到达彼此。另外,不光是感受,诗人所保持的反思力,恰恰也是其富有思想性书写的另一种体现。

他的脚步与心灵虔诚共舞。在《故乡无处安放》中诗人写道:“故乡太弱,我只敢轻拿,轻放,轻含,轻吟。我抱起的是我的三两魂魄,放下的是一声还没有融化的叹息,可它却长出了无边春色,让我潦草的半生,有迹可循。”故乡是很多习文之人写作的出发地,离开故乡的脚步难免焦虑,重回故乡的脚步无不留恋,故乡珍贵得像块温玉,捧着怕掉了,碎成一地拾不完的乡愁。这里诗人处理得非常艺术,放下的“一声叹息”,那么轻微,看似平静却饱含诗人内心的狂澜,这种含蓄,留有余地的表达,把诗句的余味延绵更长、更持久,也正是循着这股勾魂的余味,半生的潦草与故乡的春色才有了鲜明对比,从而更加容易理解诗人的叹息——他怕辜负了自己曾经埋藏在故乡的愿,无数次地重返,带着自己的乳名,带着满口乡音,带着对故人的期遇,把弱小的故乡重新拼凑。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小小的蒲公英,顶着十万种机缘,甜蜜而痛,我想让她再开一朵,安放故乡。”这一句中体会到,诗人用灵动巧妙的语言,诉诸心事,真实而又坦白,浪漫不失温情。在《十万响头》和《一盏青灯》两篇单章中,我看诗人虔诚心灵上所生发的崇拜,他写朝圣者,写他们跨越戈壁沙漠万丈雪山峡谷的朝圣之路,写朝圣者在高原磕下的十万响头,震彻人心,催泪动容,发人深思。人有信仰而伟大,诗能言志方从容,诗人怀着对朝圣者无比崇拜之情,驱动笔尖,写下厚重的诗篇,其中哲思闪烁,亦是他翻越千山万水的心路,从黑暗走到光明,从闭塞走到通透。

他的桃花和所爱永恒相拥。写故乡的桃花,是诗人牛合群诗歌创作永远不丢的主题,他赋予了桃花千万种可人、可亲、可爱的意象。在他的心里,桃花保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气质。他写桃花,写到了骨子里,写到了血液中,把桃花写成光,写成意志,写成平生时时丢不掉的眷恋,写成一首首颂歌。从一朵故乡的桃花开始延伸,我看到了诗人停留在杨田村的目光;我看到了诗人滴落在沙河畔的泪水;我看到了诗人穿越在东汉文化中的脚步。桃花是诗人乡愁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人打开东汉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诗人向外递出的一张闪亮名片。在《一朵桃花,可以捂住佛的嘴巴》中写道:“一朵岗地桃花,立命生死,一次次把我从香火摇曳地尘世中,扶正,忠实于心。”可以说,通过这一句,就能看出诗人对桃花的认可度和忠诚度有多高。在《桃花构筑我的时间之堤与锦绣方圆》中写道:“桃花的指尖,闪着渡口的春雷,这是我死亡的入口,也是我再生的出口。”桃花早已成为诗人的信仰,换言之对诗人来说,被桃花注入的生命,才是诗人想要拥有的生命……

“文字有多深情,我就有多痛苦;思想有多深刻,我就有多无助。”在《我的思想简史》中,诗人这样写道。

是呀!我们总是在世间的各种矛盾中,艰苦求索,寻求真理。作为诗人,我们应当庆幸自己比普通人多了一种情感和思想上的表达方式。纵观牛合群出版的四本散文诗集,其情感和思想是十分富有的,他的诗文语言充满张力、弹性,他用诗文为自己蓄力,身心保持笃行的节凑,他默默创作,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不断揣摩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力争有不一样的价值体现。而他独特且又广阔的诗学视野正在为此创造可能性。


作者简介:

   戚泽民,男,九零后,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枣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枣花》主编。作品见《长江文艺》《诗选刊》《诗歌月刊》《散文诗·青年版》《星火》《雪莲》《都市》《辽宁青年》《楚天都市报》《都市时报》《四川文艺报》《长春日报》《济南日报》《海口日报》等。有作品获2020中国·张家界第四届国际旅游诗歌节优秀奖、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2022全国乡土诗歌大赛优秀奖等,有诗歌入选第三届中国农民诗歌朗诵会。入围第八届湖北文学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手里的文字在觉醒的灵魂中破茧

来源:     作者: 枣阳市作协 戚泽民
发布时间: 2023-11-30

从诗人牛合群出版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半山》到《一朵顶天》《千秋成珀》再到今年的《十万响头》,一路捧读过来的我,如有登山趣,如获登山感,俯仰之间,真知尽显。

从书中瞭望,一段段诗句仿佛是没有尽头的山脊线,诗人经风历雨,始终沿着山脊线的陡峭捡回自己丢失的骨。在书中我听到无数次喘息声,源于诗人内心深处的低鸣,他诗文里的一字一句都是无比受力的,不仅构架起他的诗观,而且更是他富足精神生活的重要支点,让他被命运逼于一隅时,能找到一隙之光;让他被生活胁向平庸时,不会束手随之。诗人把一个个生活场景通过诗句转化为特有意象,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与创造力,除了书写共情的事物,最难能可贵的是深刻的思想在诗人个体上的丰富呈现,叫人称赞,望尘莫及。诗人用精炼的诗句对世事变迁进行临摹或反复淘洗,无论是苦难还是悲喜,都得到了豁达的表现,而他的迷茫与困顿也都在笔下搜寻到了出路。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田禾在牛合群的散文诗集《十万响头》的序言开头写道:“诗,来自苦难与灵魂的孕育。当一切的一切,都浓缩在一首首散文诗中的时候,世界就在里面打坐,有光闪烁。”

我特别赞同和欣赏这两句话,诗是来之不易的,它在觉醒的灵魂中破茧、锤炼,它能启迪审美,并能留下宝贵的精神指向。牛合群的诗从语言优美,到意境融彻,再到禅意涓涓,确是一步一步突破自我的体现,跨越半百人生,他的诗作有的像酒水一样浓烈,有的像草木一般怜爱,有的则像经幡,飘扬着种种象征与寓意……诗赐予他荫凉、赐予他自省、赐予他不争、赐予他庙宇,诗是他生活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他只为高尚的灵魂释义,虽身在世俗,但他可以用诗去和解不公,用诗去问诊冷暖人间,诗在他的手里绝非工具,而是他珍藏的一块栖身福地,用于安放灵魂的圣殿。

今天诗人牛合群用《十万响头》再一次托举起渺小的自己,看到了更远的远方和风景。作为读者的我,沉浸在他滔滔诗意里,不免产生共鸣,从懵懂的认知到切身的感受,亦是我自己开悟的过程。

他的感受随时事一起疼痛。在《五叔的春风》中诗人写道:“叶子探出枝头,风也有了纵深。它们呼吸挤进春天的浩荡激情,回应一位老人的草芽春生。”新冠疫情期间,诗人极其关注弱小,把笔尖瞄准他们生活的点滴,以及屋檐下的庸常无助及不幸,他委婉而深刻的表达,让情感找到了准确的输出点,富有思想性的描述,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呼啸而过》《苦难逼老了苍生》《东风送我勇敢心》《让苦难上岸》等篇章可以读出面对疫情,诗人心系苍生,心生敬畏,他用诗句为逆行人高歌,传递战疫精神。他写苦难并不是为了渲染苦难,而是用诗句去善待他笔下的每一个人,并尝试理解、解救他们,以慰藉能力浅薄的自己。这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也是作为一个诗人莫大的良知。诗人感受时事,让自己的脉搏与时事一起跳动,同频共振,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是疼痛的,而诗无疑是世间最好的精神良药,它使不同的心灵在字里行间得以拥抱,形成契合,从而让深深的慰藉穿越时空,到达彼此。另外,不光是感受,诗人所保持的反思力,恰恰也是其富有思想性书写的另一种体现。

他的脚步与心灵虔诚共舞。在《故乡无处安放》中诗人写道:“故乡太弱,我只敢轻拿,轻放,轻含,轻吟。我抱起的是我的三两魂魄,放下的是一声还没有融化的叹息,可它却长出了无边春色,让我潦草的半生,有迹可循。”故乡是很多习文之人写作的出发地,离开故乡的脚步难免焦虑,重回故乡的脚步无不留恋,故乡珍贵得像块温玉,捧着怕掉了,碎成一地拾不完的乡愁。这里诗人处理得非常艺术,放下的“一声叹息”,那么轻微,看似平静却饱含诗人内心的狂澜,这种含蓄,留有余地的表达,把诗句的余味延绵更长、更持久,也正是循着这股勾魂的余味,半生的潦草与故乡的春色才有了鲜明对比,从而更加容易理解诗人的叹息——他怕辜负了自己曾经埋藏在故乡的愿,无数次地重返,带着自己的乳名,带着满口乡音,带着对故人的期遇,把弱小的故乡重新拼凑。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小小的蒲公英,顶着十万种机缘,甜蜜而痛,我想让她再开一朵,安放故乡。”这一句中体会到,诗人用灵动巧妙的语言,诉诸心事,真实而又坦白,浪漫不失温情。在《十万响头》和《一盏青灯》两篇单章中,我看诗人虔诚心灵上所生发的崇拜,他写朝圣者,写他们跨越戈壁沙漠万丈雪山峡谷的朝圣之路,写朝圣者在高原磕下的十万响头,震彻人心,催泪动容,发人深思。人有信仰而伟大,诗能言志方从容,诗人怀着对朝圣者无比崇拜之情,驱动笔尖,写下厚重的诗篇,其中哲思闪烁,亦是他翻越千山万水的心路,从黑暗走到光明,从闭塞走到通透。

他的桃花和所爱永恒相拥。写故乡的桃花,是诗人牛合群诗歌创作永远不丢的主题,他赋予了桃花千万种可人、可亲、可爱的意象。在他的心里,桃花保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气质。他写桃花,写到了骨子里,写到了血液中,把桃花写成光,写成意志,写成平生时时丢不掉的眷恋,写成一首首颂歌。从一朵故乡的桃花开始延伸,我看到了诗人停留在杨田村的目光;我看到了诗人滴落在沙河畔的泪水;我看到了诗人穿越在东汉文化中的脚步。桃花是诗人乡愁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人打开东汉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诗人向外递出的一张闪亮名片。在《一朵桃花,可以捂住佛的嘴巴》中写道:“一朵岗地桃花,立命生死,一次次把我从香火摇曳地尘世中,扶正,忠实于心。”可以说,通过这一句,就能看出诗人对桃花的认可度和忠诚度有多高。在《桃花构筑我的时间之堤与锦绣方圆》中写道:“桃花的指尖,闪着渡口的春雷,这是我死亡的入口,也是我再生的出口。”桃花早已成为诗人的信仰,换言之对诗人来说,被桃花注入的生命,才是诗人想要拥有的生命……

“文字有多深情,我就有多痛苦;思想有多深刻,我就有多无助。”在《我的思想简史》中,诗人这样写道。

是呀!我们总是在世间的各种矛盾中,艰苦求索,寻求真理。作为诗人,我们应当庆幸自己比普通人多了一种情感和思想上的表达方式。纵观牛合群出版的四本散文诗集,其情感和思想是十分富有的,他的诗文语言充满张力、弹性,他用诗文为自己蓄力,身心保持笃行的节凑,他默默创作,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不断揣摩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力争有不一样的价值体现。而他独特且又广阔的诗学视野正在为此创造可能性。


作者简介:

   戚泽民,男,九零后,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枣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枣花》主编。作品见《长江文艺》《诗选刊》《诗歌月刊》《散文诗·青年版》《星火》《雪莲》《都市》《辽宁青年》《楚天都市报》《都市时报》《四川文艺报》《长春日报》《济南日报》《海口日报》等。有作品获2020中国·张家界第四届国际旅游诗歌节优秀奖、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2022全国乡土诗歌大赛优秀奖等,有诗歌入选第三届中国农民诗歌朗诵会。入围第八届湖北文学奖。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