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现实与魔幻的真实镜像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01    作者: 刘志华

一、小溪与大河

一动不动,没有一丝一毫转换空间,也没有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而是半躺在沙发上,或者坐在硬木椅子上,用我的眼睛,凭借着一种古老的魔幻的符号,从一个个魔幻符号衔接而成,也就是一个个方块汉字合力表达出来的意象上走过去,像踏着台阶,像登上三峡大坝之顶,像坐车坐船游览,走过闹市,跨过河流,进入茶肆,街市和乡村,近观远眺,浏览细看,把热热闹闹、熟悉而又神秘的峡州市和灵隐市匆匆地走马观花了一遍。无论看见了什么景色,高楼或大街,标语或匾牌,河流或田野,森林或草原;无论遇见了什么人物,一官半职之人,普通平凡的民众,劳力者如小商小贩,劳心者如文学家艺术家,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都恍然如梦,时近时远,时浮时潜,如同无常人生,上演着人间与天堂的法则,并让我一次次生发出阵阵感叹:这是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事件吗?这是我曾置身其中的环境吗?这是我居住的城市与乡村吗?这是我生活的疆域,我的同事,我上级或下级,我的亲朋好友吗?现在,他们全然在这面镜子里面了吗?

竟如山间的一线小溪,流着流着,居然流出了一打河流的宽阔和汹涌。里面有清流也有浊水,有坦荡如砥也有座座惊天暗礁,像大树小树牵扯成的森林,像一个个芸芸众生铺排成的万人空巷,像起伏不定的山头,构成了奔涌如潮的绵延。如同森林总是包罗万象。总有许多枯枝残叶,生长出了众多的美味或剧毒的蘑菇。那迎面矗立的现代化高楼和低垂的街市并置,依靠吮吸着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消解或生存。这里面有无数的精华,也很顽固不化的糟粕,共同日里夜里长存着,生长着,极尽各自的能事。高楼丛林有时像仙山琼阁般飘渺诱人,有时又像魔鬼的獠牙,被锈蚀得百孔千疮却蛮横霸道地占着天际线,叫人不安又很无奈。城市是仙境也是魔界,是阳刚之躯,也是阴柔之谷。生长着人类的万千欲望通过心灵宝塔搭建的幽道伸向四面八方。而这一切,总是需要河流也好,山峦也罢,如同海洋灯塔上光芒的指引。指引之前,需要魔性符号的建筑,聚焦,发热,生光并闪耀。

《大城与小市》(以下简称《大城》)是一部以现在进行时为指向,以当下时代性为背景,以生活真实性为素材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中特大城市建设是一场由土地和乡村共同蜕化成新型经济人文体的巨大运动。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地处江湖,我们的第一直觉告诉我,所有特大城市的特大都是以占地规模为第一特征。所有特大城市都是要从圈地开始的。所有特大城市建设,都是如同碾压机推进荒野一样所向披靡。这是特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特大城市的骄傲与矫情,也是特大城市的悲痛与哀伤。特大城市建设提出并实施的若干动机、若干举措及方式方法,如果有相应的高科技设备,比如社会学意义上的分子手术刀,蛋白黏合剂,人造负十四纳米级血红细胞等等,完全可以拼接复制出当年的“大跃进”恐龙。只是时代变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终于失而复得并占据了文化高地,规律加上规则的力量,自上而下倾泻而来的强大势能,把特大城市建设潜藏的丑恶基因冲击得七零八落。所以人人诅咒的“大跃进”恐龙终究没有得以复活。《大城》一书的作者,在平常的城市日常生活中,看出了红尘飘散中隐藏的喧嚣,用自己的思考,还原出红尘与喧嚣遮掩的人情世故及其真相,成了一面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镜子。

 二、镜子与现实  

镜子由作者操作着。作为读者,我看见了街市,竟然和电视上宣传水电名城的画面一样。看见了里面的人物,有衣冠楚楚,孔雀开屏般的惊艳。有时竟然一丝不挂,如孔雀尾巴开屏后遮不住的皮肉,真切而又使人惊讶。我看见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在平静中而不是在大风大雨中生活着,生活之树在微风中摇动,各色人物起起落落,犹如浸透了土地营养元素的果实,一颗颗五味杂陈,也许很淡,也许很酸,也许麻涩涩的让人大喊大叫,眉头纠结,但我知道他们都饱含着生活的浆汁。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本真、最自由的心态。作者心中的一朵朵鲜花,是从荆棘中生长出来的。树木,房屋的站立之处是峥嵘崖石。作者转动镜子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刚刚开过的会议,布置的工作,参加过的宴席等等,还没经过时间的沉淀,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大城》之中。由此可见,作者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再生之地,生长着比现实更精准的画图,生长着源于生活而又更立体的生活。作者或许把血管的鲜血变成了一个个汉字,在大城峡州,在小市灵隐所在的奔腾不息长江之滨,拼出了世象画图。这幅画图在镜子之中,也在镜子之外。画图一面是《大城》的真实,另一面是真实的《大城》。谁在镜子中,谁在镜子外,任凭读者去想象吧。

不用我们去想象。《大城》的背景在双城之间转换,这不就是现代居民的常态吗?《大城》一众主人翁们在建设特大城市引发的矛盾中生活着,这不就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吗?《大城》要保护环境,重视人才,珍惜土地,这不是法律法规的普遍要求吗?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遵行小说是语言艺术的规律,克服了描写当下人物标签化的局限。尽管所写事件和人物发生在当下,无法经过时间去深入沉淀,但阅读起来使人感到不是硬性灌输,而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比如对尼龙头的塑造,点化运用了一系列人们所熟知的民间桥段,仅酒席上对茅台名酒“自罚三杯”一例,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其圆滑形象。在人物姓名上,借用明清话本上的姓名使之以谐音再现,一下子拉近了读者距离,产生出了人物及故事在读者心中软着陆的效果。这应当是成功的创造。克服了人物背景大城小市转换的难度。《大城》是当下城市化进程的艺术记录,其塑造的角色与场景,有乡村印记,有城市印记,阅读起来毫无障碍,这体现了作者不凡的笔力。之所以说不凡,是作者注意到了悠闲舒适而又神经兮兮,无所事事而又夸夸其谈,忙碌而又收入平平的群体,通过行政者、艺术者和劳动者的形象展示了出来。作品人物活动通过现实生活的日常性进行展示,所作所为平凡而琐碎,如开会、喝茶、泡脚、品画、钓鱼等等均为日常性事象呈现,但阅读起来仍然津津有味。这说明,作者对阅读者的心理有着精准的把握。《大城》叙述了一个个平实而真实的故事,把生活的真实凝练为艺术的真实,引导着眼光滑向尘世的深处,遇见了一个个魔幻镜像。

三、魔幻与隐喻

魔幻符号是我在开篇对汉字的称呼。魔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有记录的文明史实之中,神州大地及峡州几千年前就有之,如嫘祖蚕神娘娘,大禹治水黄牛助力,巨鱼身护屈原以致产生的端午节,龙舟竞渡就是。魔幻艺术作为艺术流派不是舶来品。莫言数次回应:有人问:《红高粱》创作借鉴了《百年孤独》的魔幻写作手法吗?答:《红高梁》出版后,《百年孤独》还没有翻译成中文译本。莫言的回答是真实的。直面真实是一种文化自信。其实,莫言传承的是本土已有的魔幻手法。

《大城》的作者也是。他用魔幻手法激发了人们的童真心理。童真本质之一就是好奇。魔幻在《大城》中有做标记的特色。如尼龙头的人名,很容易联想到此人是光脑壳之中的光脑壳,是滑头之中的滑头,有了这样标记,他在《大城》中的一言一行就有了可辩识的基点,有暗示的特色。河中钓起了不死鱼,剖去一半,只要不离开水,仍有一半在会变成一整条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孔子说:鱼,我所欲也。作品中,鱼不死,是指的人的欲望无止无境。唉!有寓言的特色。陆大树,陆小树两兄弟为政一方,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社会丛林,大树小树牵手勾连,才会蓬勃兴旺。这就是一种寓言。有峡州的特色,一个个故事出自码头,山道,小街,旅人,隐者,手工艺人,祖传中医,读来似曾相识,又被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人产生出品尝陈年峡州老青茶的感觉,涩一点,苦一点,但回味甘甜的味道更醇厚更长久。总之,作者借助于神话,传说,植物或动物界,虚虚实实,亦真亦幻,使小说情节放大甚至超过了自身的含义,引发出了更多的联想。                       

魔幻使《大城》有了别样的触摸度。尽管《大城》总体上魔幻表现手法占比很少,但我还是要借用魔幻一词来讨论作品的总体感觉。我的评价是,《大城》全书主题具有庄严庙堂性质,而表现手法充满世俗性,是人们日常中的喜怒哀乐,但同时也是规律与规则的引领下走向明天,而明天的金山银山是更美好的今天。纵观《大城》中的人物,最后拍板的行政者诸位,一直牵动着情节的发展与转换,毫不回避,《大城》也是官场小说。所不同的是,《大城》中的人物并没有专注于对与错,忠与奸,好与坏,各种权谋的宫斗,他们中的大多数,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闲适与舒适。他们灵魂的美与丑,性格中的好与恶,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来的。这样的处理,将大发展与大保护具有生与死较量的沉重话题,投射到了人性与尘俗之中,隐入到了人间烟火的背后,也使《大城》弥漫着朝朝暮暮不可或缺的生活温暖,突出了城市生活中灯红酒绿的一面,也突出了华夏街市中各种人物醉太平的千姿百态,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以及愉悦、轻松和明快的感觉。《大城》是重大题材下的风俗画。他描慕世俗的一人一物是现代的,今天的,也是有着现实城市风貌特征的。同时,作者借助细微的场景展示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从日常琐事与平常的细节中开掘深意,这就使《大城》中繁杂的任何一个插曲和细节,都意味深长而不单薄。对此,我们要特别给予关注。

四、思考与启悟

小说是语言艺术。它用语言溶解与包装着各种理念,因此具有文以化人的强大功能。《大城》写的是现在进行时的千姿百态,我们能同作者一样感觉到同样的欢乐,欣喜,当然还有痛苦与忧患。阅读《大城》,我会把它当作了解峡州地域的工具书。作品眷恋乡土,追忆往事,记载下了大量民俗民风,是增加对故土故乡感情的宝贵资料与资源。与此关联,《大城》是增加文化修养的读本,放眼世界,首先要站稳当下,《大城》中的各人各物,有很强的地域性,生长在斯,了解当地,特别有好处。《大城》是警示教材。作品中身居高位者是一个坏人,他颠倒了奉献与服务,索取与享乐的关系,被一群围猎者包裹得密不透风;他欲望无穷,给骗子铺红地毯,贴上了特事特办的标签。圈良田,圈平地,被贴上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标签。当然,腐败者践踏规律,践踏规则,在书本中,在现实中都受到了惩罚。从而让人记住与警醒,太平盛世、太平社会也是严峻的考验。                        

小说是一个地域的符号,也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在此,我向《大城》作者致敬。作品是作者存在的方式。小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自己的经历与气质天然契合的产物。这让我想到,我的家乡是清江汇入长江之处,清江流入长江之后,自己并没有改变颜色,仍然以清澈无比的模样流淌着。在我们的心中,清江始终以河的方式存在着,奔流着。它始终没有与长江融汇,清江就是清江。于是,我看见了本地艺术家们,始终徘徊行走在家乡大河,小河的两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现实与魔幻的真实镜像

来源:     作者: 刘志华
发布时间: 2023-12-01

一、小溪与大河

一动不动,没有一丝一毫转换空间,也没有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而是半躺在沙发上,或者坐在硬木椅子上,用我的眼睛,凭借着一种古老的魔幻的符号,从一个个魔幻符号衔接而成,也就是一个个方块汉字合力表达出来的意象上走过去,像踏着台阶,像登上三峡大坝之顶,像坐车坐船游览,走过闹市,跨过河流,进入茶肆,街市和乡村,近观远眺,浏览细看,把热热闹闹、熟悉而又神秘的峡州市和灵隐市匆匆地走马观花了一遍。无论看见了什么景色,高楼或大街,标语或匾牌,河流或田野,森林或草原;无论遇见了什么人物,一官半职之人,普通平凡的民众,劳力者如小商小贩,劳心者如文学家艺术家,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都恍然如梦,时近时远,时浮时潜,如同无常人生,上演着人间与天堂的法则,并让我一次次生发出阵阵感叹:这是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事件吗?这是我曾置身其中的环境吗?这是我居住的城市与乡村吗?这是我生活的疆域,我的同事,我上级或下级,我的亲朋好友吗?现在,他们全然在这面镜子里面了吗?

竟如山间的一线小溪,流着流着,居然流出了一打河流的宽阔和汹涌。里面有清流也有浊水,有坦荡如砥也有座座惊天暗礁,像大树小树牵扯成的森林,像一个个芸芸众生铺排成的万人空巷,像起伏不定的山头,构成了奔涌如潮的绵延。如同森林总是包罗万象。总有许多枯枝残叶,生长出了众多的美味或剧毒的蘑菇。那迎面矗立的现代化高楼和低垂的街市并置,依靠吮吸着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消解或生存。这里面有无数的精华,也很顽固不化的糟粕,共同日里夜里长存着,生长着,极尽各自的能事。高楼丛林有时像仙山琼阁般飘渺诱人,有时又像魔鬼的獠牙,被锈蚀得百孔千疮却蛮横霸道地占着天际线,叫人不安又很无奈。城市是仙境也是魔界,是阳刚之躯,也是阴柔之谷。生长着人类的万千欲望通过心灵宝塔搭建的幽道伸向四面八方。而这一切,总是需要河流也好,山峦也罢,如同海洋灯塔上光芒的指引。指引之前,需要魔性符号的建筑,聚焦,发热,生光并闪耀。

《大城与小市》(以下简称《大城》)是一部以现在进行时为指向,以当下时代性为背景,以生活真实性为素材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中特大城市建设是一场由土地和乡村共同蜕化成新型经济人文体的巨大运动。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地处江湖,我们的第一直觉告诉我,所有特大城市的特大都是以占地规模为第一特征。所有特大城市都是要从圈地开始的。所有特大城市建设,都是如同碾压机推进荒野一样所向披靡。这是特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特大城市的骄傲与矫情,也是特大城市的悲痛与哀伤。特大城市建设提出并实施的若干动机、若干举措及方式方法,如果有相应的高科技设备,比如社会学意义上的分子手术刀,蛋白黏合剂,人造负十四纳米级血红细胞等等,完全可以拼接复制出当年的“大跃进”恐龙。只是时代变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终于失而复得并占据了文化高地,规律加上规则的力量,自上而下倾泻而来的强大势能,把特大城市建设潜藏的丑恶基因冲击得七零八落。所以人人诅咒的“大跃进”恐龙终究没有得以复活。《大城》一书的作者,在平常的城市日常生活中,看出了红尘飘散中隐藏的喧嚣,用自己的思考,还原出红尘与喧嚣遮掩的人情世故及其真相,成了一面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镜子。

 二、镜子与现实  

镜子由作者操作着。作为读者,我看见了街市,竟然和电视上宣传水电名城的画面一样。看见了里面的人物,有衣冠楚楚,孔雀开屏般的惊艳。有时竟然一丝不挂,如孔雀尾巴开屏后遮不住的皮肉,真切而又使人惊讶。我看见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在平静中而不是在大风大雨中生活着,生活之树在微风中摇动,各色人物起起落落,犹如浸透了土地营养元素的果实,一颗颗五味杂陈,也许很淡,也许很酸,也许麻涩涩的让人大喊大叫,眉头纠结,但我知道他们都饱含着生活的浆汁。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本真、最自由的心态。作者心中的一朵朵鲜花,是从荆棘中生长出来的。树木,房屋的站立之处是峥嵘崖石。作者转动镜子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刚刚开过的会议,布置的工作,参加过的宴席等等,还没经过时间的沉淀,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大城》之中。由此可见,作者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再生之地,生长着比现实更精准的画图,生长着源于生活而又更立体的生活。作者或许把血管的鲜血变成了一个个汉字,在大城峡州,在小市灵隐所在的奔腾不息长江之滨,拼出了世象画图。这幅画图在镜子之中,也在镜子之外。画图一面是《大城》的真实,另一面是真实的《大城》。谁在镜子中,谁在镜子外,任凭读者去想象吧。

不用我们去想象。《大城》的背景在双城之间转换,这不就是现代居民的常态吗?《大城》一众主人翁们在建设特大城市引发的矛盾中生活着,这不就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吗?《大城》要保护环境,重视人才,珍惜土地,这不是法律法规的普遍要求吗?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遵行小说是语言艺术的规律,克服了描写当下人物标签化的局限。尽管所写事件和人物发生在当下,无法经过时间去深入沉淀,但阅读起来使人感到不是硬性灌输,而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比如对尼龙头的塑造,点化运用了一系列人们所熟知的民间桥段,仅酒席上对茅台名酒“自罚三杯”一例,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其圆滑形象。在人物姓名上,借用明清话本上的姓名使之以谐音再现,一下子拉近了读者距离,产生出了人物及故事在读者心中软着陆的效果。这应当是成功的创造。克服了人物背景大城小市转换的难度。《大城》是当下城市化进程的艺术记录,其塑造的角色与场景,有乡村印记,有城市印记,阅读起来毫无障碍,这体现了作者不凡的笔力。之所以说不凡,是作者注意到了悠闲舒适而又神经兮兮,无所事事而又夸夸其谈,忙碌而又收入平平的群体,通过行政者、艺术者和劳动者的形象展示了出来。作品人物活动通过现实生活的日常性进行展示,所作所为平凡而琐碎,如开会、喝茶、泡脚、品画、钓鱼等等均为日常性事象呈现,但阅读起来仍然津津有味。这说明,作者对阅读者的心理有着精准的把握。《大城》叙述了一个个平实而真实的故事,把生活的真实凝练为艺术的真实,引导着眼光滑向尘世的深处,遇见了一个个魔幻镜像。

三、魔幻与隐喻

魔幻符号是我在开篇对汉字的称呼。魔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有记录的文明史实之中,神州大地及峡州几千年前就有之,如嫘祖蚕神娘娘,大禹治水黄牛助力,巨鱼身护屈原以致产生的端午节,龙舟竞渡就是。魔幻艺术作为艺术流派不是舶来品。莫言数次回应:有人问:《红高粱》创作借鉴了《百年孤独》的魔幻写作手法吗?答:《红高梁》出版后,《百年孤独》还没有翻译成中文译本。莫言的回答是真实的。直面真实是一种文化自信。其实,莫言传承的是本土已有的魔幻手法。

《大城》的作者也是。他用魔幻手法激发了人们的童真心理。童真本质之一就是好奇。魔幻在《大城》中有做标记的特色。如尼龙头的人名,很容易联想到此人是光脑壳之中的光脑壳,是滑头之中的滑头,有了这样标记,他在《大城》中的一言一行就有了可辩识的基点,有暗示的特色。河中钓起了不死鱼,剖去一半,只要不离开水,仍有一半在会变成一整条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孔子说:鱼,我所欲也。作品中,鱼不死,是指的人的欲望无止无境。唉!有寓言的特色。陆大树,陆小树两兄弟为政一方,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社会丛林,大树小树牵手勾连,才会蓬勃兴旺。这就是一种寓言。有峡州的特色,一个个故事出自码头,山道,小街,旅人,隐者,手工艺人,祖传中医,读来似曾相识,又被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人产生出品尝陈年峡州老青茶的感觉,涩一点,苦一点,但回味甘甜的味道更醇厚更长久。总之,作者借助于神话,传说,植物或动物界,虚虚实实,亦真亦幻,使小说情节放大甚至超过了自身的含义,引发出了更多的联想。                       

魔幻使《大城》有了别样的触摸度。尽管《大城》总体上魔幻表现手法占比很少,但我还是要借用魔幻一词来讨论作品的总体感觉。我的评价是,《大城》全书主题具有庄严庙堂性质,而表现手法充满世俗性,是人们日常中的喜怒哀乐,但同时也是规律与规则的引领下走向明天,而明天的金山银山是更美好的今天。纵观《大城》中的人物,最后拍板的行政者诸位,一直牵动着情节的发展与转换,毫不回避,《大城》也是官场小说。所不同的是,《大城》中的人物并没有专注于对与错,忠与奸,好与坏,各种权谋的宫斗,他们中的大多数,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闲适与舒适。他们灵魂的美与丑,性格中的好与恶,是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来的。这样的处理,将大发展与大保护具有生与死较量的沉重话题,投射到了人性与尘俗之中,隐入到了人间烟火的背后,也使《大城》弥漫着朝朝暮暮不可或缺的生活温暖,突出了城市生活中灯红酒绿的一面,也突出了华夏街市中各种人物醉太平的千姿百态,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以及愉悦、轻松和明快的感觉。《大城》是重大题材下的风俗画。他描慕世俗的一人一物是现代的,今天的,也是有着现实城市风貌特征的。同时,作者借助细微的场景展示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从日常琐事与平常的细节中开掘深意,这就使《大城》中繁杂的任何一个插曲和细节,都意味深长而不单薄。对此,我们要特别给予关注。

四、思考与启悟

小说是语言艺术。它用语言溶解与包装着各种理念,因此具有文以化人的强大功能。《大城》写的是现在进行时的千姿百态,我们能同作者一样感觉到同样的欢乐,欣喜,当然还有痛苦与忧患。阅读《大城》,我会把它当作了解峡州地域的工具书。作品眷恋乡土,追忆往事,记载下了大量民俗民风,是增加对故土故乡感情的宝贵资料与资源。与此关联,《大城》是增加文化修养的读本,放眼世界,首先要站稳当下,《大城》中的各人各物,有很强的地域性,生长在斯,了解当地,特别有好处。《大城》是警示教材。作品中身居高位者是一个坏人,他颠倒了奉献与服务,索取与享乐的关系,被一群围猎者包裹得密不透风;他欲望无穷,给骗子铺红地毯,贴上了特事特办的标签。圈良田,圈平地,被贴上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标签。当然,腐败者践踏规律,践踏规则,在书本中,在现实中都受到了惩罚。从而让人记住与警醒,太平盛世、太平社会也是严峻的考验。                        

小说是一个地域的符号,也是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在此,我向《大城》作者致敬。作品是作者存在的方式。小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自己的经历与气质天然契合的产物。这让我想到,我的家乡是清江汇入长江之处,清江流入长江之后,自己并没有改变颜色,仍然以清澈无比的模样流淌着。在我们的心中,清江始终以河的方式存在着,奔流着。它始终没有与长江融汇,清江就是清江。于是,我看见了本地艺术家们,始终徘徊行走在家乡大河,小河的两岸。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