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批评 > 书评序跋

一部和亲史,千秋女儿功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13    作者: 龚光美

中国自汉历唐,至元、明、清的民族关系史上,有一个极为特别的大事,即“和亲”。历时两千多年,事涉数百位皇宫美女的生死荣辱、命运悲欢。她们的出身各异,或为皇族公主,或为罪臣之女,或为民间秀女,她们被迫肩负重任,远嫁异国首领,以联姻的方式,与少数民族结盟示好。其主要使命是缓和或化解民族矛盾,降低或平息战争风险。终极目的还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中原王朝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增进科技文化交流。也是促进多民族团结,形成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项卫国安邦的政治举措。虽然主观上是历届王朝巩固政权的措施之一,客观上还是某个重要历史关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解和安定,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然而,这一绵延千年,不断变换主角上演的和亲悲喜剧落幕后,都化为记忆的碎片,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散落在历史档案的缝隙深处。除了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和亲史实为人熟知记忆以外,大多数和亲女子的事迹已经鲜为人知,一代又一代和亲女性风华绝代的身影难以再现。这是中国妇女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一个急待补写的历史空白。

2021年,宜昌女作家、昭君故里出生的王芳,出版了她的长篇传记文学《天边蛾眉月》,为全中国各族人民读者打开了这个漫长的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从茫茫草原上、大漠黄沙中、从雪域高原上一队向我们走近的美艳少女,她们正是数百位和亲女的代表,一群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以其心血、灵感,荜路蓝缕,焚膏继晷,让这些“远在天边”、散落在万里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秘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千古美人的鲜活群像。她用智慧、灵动的文学营构之笔,为我们揭开了和亲的秘史长卷,古为今用,弹响了“和美”文化的琴弦,走上了中华多民族共同体的“寻根”之旅。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亲”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前,中原王朝与各边疆少数民族关系中的特殊产物。其历史的背景源于几千年间大西北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王朝农耕文化的差异和斗争,源于相互的安全利益需求,或因双方政权更换、强弱失衡情况下的“和亲”,则成为一种长期施行的外交国策。对和亲女而言,大都是被动的强制性的奉命远嫁。这就注定了她们命运的悲剧性质,是一种古老、原始、带着封建枷锁的包办婚姻,这又注定了和亲女是没有主动爱情可言的,只有少数女子在结婚之后成为琴瑟和鸣、两情相悦的幸运者。也有像宁国公主那样,秉承“国家事重,死且无恨”的态度,在历经“安史之乱”、国力衰微时,为完成大唐同回纥(新疆维吾尔族)搞好关系的任务,以寡妇之身再嫁,宁愿遵守回纥“剺面”习俗,为葛勒可汗哭孝,不惜牺牲自己的花容月貌、遭受巨大身心痛苦的情况下,是毫无爱情可言的。(见《劲草何惧疾风吹》)

文成公主虽然在和蕃中巩固加强了汉藏关系,与松赞干布还算郎才女貌,拥有“日月山”、“倒淌河”的佳话和营建公主庙的荣耀和享受,比较幸福,也是她坚持忍受雪域高原生活习俗的不便的结果,最终还是遭遇丈夫早死的结局。中原王朝先后同匈奴、乌孙、突厥、吐蕃、契丹、南昭、满蒙、朝鲜等多个少数民族“和亲”,目的都是为了安抚异族,建立联盟,分化瓦解其他少数民族的军事联盟等强行的政治目的,是不折不扣的外交谋略,与爱情无关,几乎每一位和亲女的地位都是沉沉浮浮、危机四伏,少有美满结局。以其美貌柔弱之身,以不断破灭的爱情美梦,演出一幕又一幕婚姻的悲剧。令人唏嘘、叹惋。

首篇《永远的白兰鸽》中的刘细君,《怒放在雪域上的铿锵玫瑰》中的刘解忧,《大隋王朝最后的悲情守护者》中的义成公主,《一弯碧波掩苍凉》中首开大唐出塞和亲的弘化公主,《俯首,亲近那份尘埃》的衡阳公主,《生死相随,真情永恒》的九江公主,《穿不透宫墙的风》中的交河公主,《日暮乡关何处是》中的咸安公主,无不都是一部部悲情演绎的主角。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精心塑造了一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进入和亲行列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如《摇曳在朝鲜半岛的罂粟花》中的蒙古族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无可奈何花落去》中的宝塔实怜,《琴瑟和弦奏华章》中的宝塔失里,《青山犹在伊人远》中来自科尔沁的布木布泰,还有“满蒙和亲第一人”的博尔济吉特氏等等。她们的个性或温柔贤淑,或沉静老练,或狂放风流,或大气跋扈,性格特点迥异。作者对这些出身少数民族的和亲公主,同样以充沛的激情,投之以浓墨重彩,使她们的形象极具个性特色,对她们的人品、才华、命运,寄予真诚的赞誉、敬仰和同情。全书22篇文学传记,篇篇精练,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过目难忘。对有些重点人物如王昭君、文成公主、宝塔失里、忽都鲁揭里迷失的个性特色、突出贡献,都以足够的篇幅,运用丰富的史料、素材,以真实、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情节,展现惊世骇俗的婚姻与悲壮的结局,成为一部部史诗性的传记。

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强大的文学营构能力,刻画出不同类型和亲公主的美丽形象和不同的结局和历史贡献,而又能让读者在众多同类型人物中间发现不同的个性特点,努力避免人物形象的雷同与重复。语言贴切,流畅丰富,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画面充满美感。如写到刘解忧和冯嫽的文字:

“这两个来自中原的女子,这两个喝惯了米粥、坐惯了车轿的女子,纤纤细足一踏上乌孙的夏都特克斯草原,就立刻从心里抹去米粥香甜的记忆,抓过奶酪,端起牛乳,硬生生的咽下去。连那剽悍的骏马,也被她们挽缰在手,在不长的时间内骑坐自如。自此,在乌孙那广阔的草原上,多了两个纵马驰骋的汉家女子,也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漫长的和亲历史上,也有过比较成功的婚姻、美满爱情的身影。如《俯首,亲近那份尘埃》写到嫁给突厥王子阿史拉社尔的衡阳公主和《生死相随,真情永恒》中嫁给突厥执失思力的九江公主。她们的幸运,在于丈夫臣服中原后毅然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一家四代,均为大唐效力,他们驰骋疆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当时的皇帝胸怀宽广,用人不疑。还得益于夫妇之间拥有了真正的爱情,能够真心相爱,生死相随。例如,九江公主在受高阳公主“谋反”案牵连时,她还冒着政治风险,同丈夫不离不弃,“自请削邑”,甘愿以平民的身份随丈夫流放远方,只因长途跋踄、染病身亡,过早地结束了这段美满姻缘。

在和亲公主的队列中,也不乏如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这样名垂青史的文化使者,为中原王朝与匈奴土蕃的亲善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将汉族中原的先进文化带进了边疆雪域,促进了中原王朝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先进科技、工艺、医药、农耕、纺织技术,增强了同边疆各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为开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穿不透宫墙的风》一篇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位经商奇才——交河公主。唐玄宗为了加固唐朝与突厥的友好关系,封西突厥十姓可汁阿史那怀道的女儿为交河公主,成为唐玄宗名义上的女儿,享受公主的待遇,举行隆重的婚礼,将她嫁给乱世英雄,一个从酋长做到可汗的苏䘵。使这个原本怀有侵犯大唐野心的一国之君,成了大唐名义上的“乘龙快婿”,让交河公主获得双重公主的身份。她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在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沿途边地逐渐繁华的贸易中看到了商机,就利用突骑施(地区名)既是婆家也是娘家的优势地利、人和,让自己拥有千匹骏马的商队参与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获取巨额财富。

《天边蛾眉月》一书,场景描写之宏阔、故事情节之跌宕曲折,使读者目不暇接,每一篇传记都可以拍一部电影。其中不乏亲情流露、可圈可点的传奇形象,使读者回肠荡气。《格桑花开万古香》讲的是继文成公主和蕃七十年之后与吐蕃和亲的金诚公主。她是唐中宗的女儿,在吐蕃䘵东赞布野心复萌再次对大唐挑起战火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去和亲的。这一次,唐中宗心里明白,这次和亲,与文成公主是不同时代也不同气氛的,充满了风险。所以他在女儿启程时带着文武百官,直送到长安城外。史载他临别时“悲戚唏嘘久之”。为了纪念这次和亲,他还将出发地始平县名改为“金城县”,以公主的名字命名。原乡名村名也改为“凤池乡”,“怆别里”。寓公主为凤,寓分别为悲怆之意。同时下诏大赦天下死罪以下囚犯,免除全国百姓一年租税!一个皇帝为一位和亲的女儿极尽惜别疼爱之情,可谓感人。在和亲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证明这个皇帝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是可以不惜代价的,是寄予厚望的。果然,䘵东赞布看懂了中宗的苦心,趁机索取大唐河西九曲之地后才善罢甘休,虽然为此付出一定代价,也换得了边界的长期安宁。

和亲成功的例子不少,作者笔触所及,无不个性鲜明,颇具传奇色彩。从丝绸之路上走出来的还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见于《锦车、旌节和女人》,她叫冯嫽,原是罪臣之女解忧公主的侍女,但她能凭借自己善于学习的长处和性格开朗的优势,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她的成长又得益于她的主人爽朗干练的影响——具有经世之才,西汉时期唯一一位能够参与军国大事的解忧公主。正是有解忧公主作主,把冯嫽嫁给了乌孙右大将,从而由她主仆二人掌控了乌孙的政局,帮助西汉实现了结盟乌孙,控制匈奴的政治目标。而通晓史籍,熟悉西域形势的冯嫽成功为诸侯国排忧,解除外患,翻雪山,过大漠,不惧跋涉之苦,不辞严冬酷暑,传播大汉恩义,成为人人尊重的“冯夫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特别在解忧公主夫死改嫁、与狂王关系不和,局势凶险、汉乌关系急转直下的危急情况下,冯嫽仍以其非凡的政治才华和人格魅力,从中斡旋,面见乌就图,劝他停止战争意图,获得成功。汉宣帝闻知,立召冯嫽入朝,了解乌孙和西域的局势。冯嫽面对皇帝的询问,侃侃而谈,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深深地打动汉宣帝,正式任命冯嫽为大汉持节正使,出使乌孙,代表皇帝颁旨行事,并授予汉节,赐锦车,成为封建王朝第一位女性外交大臣。后陪解忧公主回到长安。多年后,当她再次奉汉元帝之命出使乌孙时,已是皓皓白首,依然鞠躬尽瘁!

作者认为,冯嫽成功的原因,就是她自强不息、饱读诗书,又恰逢盛世、幸遇不拘一格、唯贤是举的明君,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人生舞台。作者因此怀着对冯嫽敬佩的心情发表感慨:“千古奇女,冯嫽唯一。身为一个女子,两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在妇女被剥夺参加政治活动权利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情况绝无仅有。”

在几千年的和亲史上,在《天边蛾眉月》的二十多个篇目中,更多的是没有爱情基础也没有幸福结局的故事。正如作者在《战乱中的爱情悲歌》中写的那样,“在踩着刀尖,踏着鲜血,走过红地毯的新人眼中,只有天下,没有爱人。”一语道破,封建统治者一手泡制的“和亲”,都是以政治联姻,解决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谋略的一部分,而真正的爱情,是可有可无的。即使有,往往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大多以悲剧收场。诗人王淼琛写道:“滚滚烽烟社稷危,金枝玉叶出边陲。委曲求全安邦国,花谢水流人不归。”就是和亲女子的共同写照,和亲的原因、本质、结果一目了然。王芳写道:“和亲的血和泪,与爱情无关。但终归会有爱情的身影,但结局少有喜剧。出嫁时的少女,最后收获的,多半是压力、耻辱和巨大的精神创伤。”很多和亲女子结婚的对象多半都不是年轻的王子帅哥,而是中老年统治者,其中还有喜新厌旧、性情凶残、不会尊重女性、根本不懂得怜香惜玉的酋长和君王。常常使她们曾经有过的爱情梦想被击得粉碎。面对绝境,她们只能牺牲自己的青春,被迫放弃从一而终的中原礼教而委曲求全,屈从“胡俗”。她们中多数人的命运印证了这种婚姻的真实性和残酷性。这种付出血泪代价的“和亲”悲剧,也是任何一位和亲历史的研究者无法回避的。

《天边蛾眉月》在这方面也作了忠实的描绘。其中最典型的是存在于北方游牧民族中大异于汉族的奇怪婚俗。比起这种婚姻对和亲女造成的精神创伤,大漠风沙、雪域严寒、荒凉、寂寞、水土不服所造成的痛苦,都是轻微的。古代的匈奴和部分民族长期实行一种所谓“收继婚制”,被史家称为“胡俗”。即“父死,妻其后母,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又表述为“父兄叔伯死,子弟妻其后母”。这种古老野蛮、违背中原伦理的陋习,残害了众多“和亲”公主,王昭君也没能幸免。生逢乱世、被迫和亲的大义公主,三次出嫁,皆未得善终,最后因不忘国仇家恨、为发泄怨情题诗画屏而触怒隋文帝,竟被他借刀杀人,惨死在第三任丈夫都蓝可汗的刀下。更有甚者,咸安公主于八年间,历嫁两姓,祖孙三辈四人!更多的人,除了忍辱负重,没有别的选择,即使向中原王朝倾诉,哀求回国,得到的答复也是冷冰冰的一句话:“从胡俗”,被皇帝拒绝。只有少数性格坚强的女性才能咬牙坚持下来。《一湾碧波掩苍凉》中,西出阳关,首位出塞和蕃,18岁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才能做到“有城廓而不居,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王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亲,也是不甘为命运所扼,对人生有了与同龄女子不一样的认识和境界,才逐渐习惯了塞外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她自觉为传播汉文化,缓和民族关系,付出的沉重代价,得以青史留名,赢得“长江女儿,草原母亲,和平使者”的美誉,千古流传。

读完《天边蛾眉月》,回味这部文学传记的每一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主题内涵之重。通过众多女性形象的刻画,再现千百年民族关系史的国家大事,折射出多个朝代和亲国策的方方面面,客观反映出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既斗争,又融合的复杂过程,记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妇女在国家政治外交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

文学与历史熔合之深。历史事件的滋养,对史料的精心提炼,使文学传记作者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为文学传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真实的背景,也为作家塑造历史人物群像提供了更多选择。反过来,文学又使历史呈现出更真实更鲜活的参照,更容易为当代人了解和接受。

人物心灵形象之美。《天边蛾眉月》作者对和亲历史上的女性人物刻画简洁、传神。通过平易的叙事和关键历史事件的交代,使这些人物的形象由远及近,由暗而明,效法《史记》《春秋》风格,凸显出雕塑般的效果,让人记忆犹深。

文字语言之美。这是《天边蛾眉月》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人物传记之所以拥有很多读者,除了对传主真实生平了解的渴求,还有对其形象审美的需求。和亲之路上的种种意外和惊险,与祖国、家乡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泪眼模糊。阳关古道,大漠风情,战地烽烟,更有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马帮,成群的牛羊、毡房,让读者闻到了浓郁的草原气息,足以让人产生对和亲女子前程命运的悲催想象,以及对她们的怜悯和敬仰。

风啸、马嘶;箭疾,血艳。

刀光剑影中,一个美丽的女子,乱了云鬓,污了华裳。惊惶凄楚的眼里,绝望与希翼交织,愤恨与屈辱共存。一双纤纤秀足,踩着大漠血染的风沙和草原,被挟裹在兵败后狼狈逃窜的回鹘残军间,踉跄着逃向大漠更北处,离深藏在女子心中的故乡——长安,也更远了。”(见243页)

这段描述既简略,又真实形象,那凄凉、凶险、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

“已在中国版图上消逝了一千多年的吐谷浑所有的历史,都在青嘴喇嘛湾——这方没有秀山,却有绿水的地下沉睡,沉睡成一条文化的河流,奉献给世人一个厚重而明艳的武威!”

又如刘解忧出发时的情景:

“灞桥两侧,长长的一排唢呐,仰天齐奏。那高亢的乐音,在刘解忧听来,就是出征的长号,催人奋进。于是,这个本来如花儿一样的女子,却像一位威震四海的将军,昂首阔步,别灞桥,出阳关,越天山,迎着凛冽的寒风和冰雪,走入茫茫草原,向着西域那个充斥着刀光剑影的舞台,慷慨出征。这一路,没有眼泪,没有悲歌,有的是昂扬的斗志,有的是满腔激情。”(见《怒放在雪域高原上的铿锵玫瑰》第17页)

作者在此,硬是把一部历史人物的文学传记,写成了一部萦绕着蒙古长调旋律的草原传奇。还有“王昭君怀抱琵琶,上马北行”那一段如诗如画、动人心魄的描写,书中俯拾即是。甚至包括不少篇目的标题和《代后记》中的文字,也都是那么隽永、悲凉,饱含深情,充满画面感,值得诵读、品味和鉴赏,足证历史的久远深沉,凸显文学语言的魅力。这是作者自己从语文教师到作家的华丽转身,是运用历史题材宏大叙事的一次成功实践,用华丽而不失朴实、激情而不失从容的文学语言,完成她“用文字回溯历史,讲述故事,传承精神,启迪后人的历史责任。”(见代后记)

我作为一个史志编辑出身的文学作者,读完这本书后,十分佩服和感叹王芳女士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爱好和执着,感叹她对《天边蛾眉月》的倾情打造。感叹她“无知者无畏”的进取精神和虚心求知的精神境界,其写作也是一个由“痛”至“乐”的学习过程。她的痛不过是史料的缺乏和时间的紧迫,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教学任务都是十分繁重的,想抽出大量的时间阅读史书,查找记录资料,撰写书稿,必然会牺牲很多休息时间,放弃很多同家人共享亲情的机会,无论酷暑严冬,都能以强大的毅力坚持与电脑为伴,与书籍为伴,连昏带曙,创作不息,在家人的支持与陪伴之下,获得了读史之乐,解惑之乐,五年磨一剑,将这部新著奉献给读者。让更多的人看到历史深处“和亲”路上的美女倩影和她们亲历的风刀霜剑、喜怒哀乐。一部浸透了血泪的“和亲”史,也深深铭刻了她们的牺牲与奉献,从此不再被遗忘。

当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历史题材的创作领域,如何充分运用文学的虚构功能,减少一些史料引证的份量,增加一些情节和对话等等,都是还有一定空间的。

掩卷之余,我认为《天边蛾眉月》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作者以文学传记的形式,为漫长的“和亲”历史竖立了一座不倒的纪念碑,也为铸造和传承源于香溪昭君文化精神的“和美文化”,奠定了丰厚的史料基础,也为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多民族团结,增进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份以“和美”为主旋律的,焕发正能量、高品味文学风彩的优秀精神产品,我想说,这不仅是当今和亲历史文化研究之幸,也是作者传记文学创作之幸。

2023年12月12日

于宜昌白龙岗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一部和亲史,千秋女儿功

来源:     作者: 龚光美
发布时间: 2023-12-13

中国自汉历唐,至元、明、清的民族关系史上,有一个极为特别的大事,即“和亲”。历时两千多年,事涉数百位皇宫美女的生死荣辱、命运悲欢。她们的出身各异,或为皇族公主,或为罪臣之女,或为民间秀女,她们被迫肩负重任,远嫁异国首领,以联姻的方式,与少数民族结盟示好。其主要使命是缓和或化解民族矛盾,降低或平息战争风险。终极目的还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中原王朝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增进科技文化交流。也是促进多民族团结,形成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项卫国安邦的政治举措。虽然主观上是历届王朝巩固政权的措施之一,客观上还是某个重要历史关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解和安定,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然而,这一绵延千年,不断变换主角上演的和亲悲喜剧落幕后,都化为记忆的碎片,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散落在历史档案的缝隙深处。除了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和亲史实为人熟知记忆以外,大多数和亲女子的事迹已经鲜为人知,一代又一代和亲女性风华绝代的身影难以再现。这是中国妇女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一个急待补写的历史空白。

2021年,宜昌女作家、昭君故里出生的王芳,出版了她的长篇传记文学《天边蛾眉月》,为全中国各族人民读者打开了这个漫长的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从茫茫草原上、大漠黄沙中、从雪域高原上一队向我们走近的美艳少女,她们正是数百位和亲女的代表,一群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以其心血、灵感,荜路蓝缕,焚膏继晷,让这些“远在天边”、散落在万里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秘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千古美人的鲜活群像。她用智慧、灵动的文学营构之笔,为我们揭开了和亲的秘史长卷,古为今用,弹响了“和美”文化的琴弦,走上了中华多民族共同体的“寻根”之旅。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亲”是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前,中原王朝与各边疆少数民族关系中的特殊产物。其历史的背景源于几千年间大西北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王朝农耕文化的差异和斗争,源于相互的安全利益需求,或因双方政权更换、强弱失衡情况下的“和亲”,则成为一种长期施行的外交国策。对和亲女而言,大都是被动的强制性的奉命远嫁。这就注定了她们命运的悲剧性质,是一种古老、原始、带着封建枷锁的包办婚姻,这又注定了和亲女是没有主动爱情可言的,只有少数女子在结婚之后成为琴瑟和鸣、两情相悦的幸运者。也有像宁国公主那样,秉承“国家事重,死且无恨”的态度,在历经“安史之乱”、国力衰微时,为完成大唐同回纥(新疆维吾尔族)搞好关系的任务,以寡妇之身再嫁,宁愿遵守回纥“剺面”习俗,为葛勒可汗哭孝,不惜牺牲自己的花容月貌、遭受巨大身心痛苦的情况下,是毫无爱情可言的。(见《劲草何惧疾风吹》)

文成公主虽然在和蕃中巩固加强了汉藏关系,与松赞干布还算郎才女貌,拥有“日月山”、“倒淌河”的佳话和营建公主庙的荣耀和享受,比较幸福,也是她坚持忍受雪域高原生活习俗的不便的结果,最终还是遭遇丈夫早死的结局。中原王朝先后同匈奴、乌孙、突厥、吐蕃、契丹、南昭、满蒙、朝鲜等多个少数民族“和亲”,目的都是为了安抚异族,建立联盟,分化瓦解其他少数民族的军事联盟等强行的政治目的,是不折不扣的外交谋略,与爱情无关,几乎每一位和亲女的地位都是沉沉浮浮、危机四伏,少有美满结局。以其美貌柔弱之身,以不断破灭的爱情美梦,演出一幕又一幕婚姻的悲剧。令人唏嘘、叹惋。

首篇《永远的白兰鸽》中的刘细君,《怒放在雪域上的铿锵玫瑰》中的刘解忧,《大隋王朝最后的悲情守护者》中的义成公主,《一弯碧波掩苍凉》中首开大唐出塞和亲的弘化公主,《俯首,亲近那份尘埃》的衡阳公主,《生死相随,真情永恒》的九江公主,《穿不透宫墙的风》中的交河公主,《日暮乡关何处是》中的咸安公主,无不都是一部部悲情演绎的主角。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精心塑造了一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进入和亲行列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如《摇曳在朝鲜半岛的罂粟花》中的蒙古族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无可奈何花落去》中的宝塔实怜,《琴瑟和弦奏华章》中的宝塔失里,《青山犹在伊人远》中来自科尔沁的布木布泰,还有“满蒙和亲第一人”的博尔济吉特氏等等。她们的个性或温柔贤淑,或沉静老练,或狂放风流,或大气跋扈,性格特点迥异。作者对这些出身少数民族的和亲公主,同样以充沛的激情,投之以浓墨重彩,使她们的形象极具个性特色,对她们的人品、才华、命运,寄予真诚的赞誉、敬仰和同情。全书22篇文学传记,篇篇精练,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过目难忘。对有些重点人物如王昭君、文成公主、宝塔失里、忽都鲁揭里迷失的个性特色、突出贡献,都以足够的篇幅,运用丰富的史料、素材,以真实、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情节,展现惊世骇俗的婚姻与悲壮的结局,成为一部部史诗性的传记。

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强大的文学营构能力,刻画出不同类型和亲公主的美丽形象和不同的结局和历史贡献,而又能让读者在众多同类型人物中间发现不同的个性特点,努力避免人物形象的雷同与重复。语言贴切,流畅丰富,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画面充满美感。如写到刘解忧和冯嫽的文字:

“这两个来自中原的女子,这两个喝惯了米粥、坐惯了车轿的女子,纤纤细足一踏上乌孙的夏都特克斯草原,就立刻从心里抹去米粥香甜的记忆,抓过奶酪,端起牛乳,硬生生的咽下去。连那剽悍的骏马,也被她们挽缰在手,在不长的时间内骑坐自如。自此,在乌孙那广阔的草原上,多了两个纵马驰骋的汉家女子,也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漫长的和亲历史上,也有过比较成功的婚姻、美满爱情的身影。如《俯首,亲近那份尘埃》写到嫁给突厥王子阿史拉社尔的衡阳公主和《生死相随,真情永恒》中嫁给突厥执失思力的九江公主。她们的幸运,在于丈夫臣服中原后毅然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一家四代,均为大唐效力,他们驰骋疆场,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当时的皇帝胸怀宽广,用人不疑。还得益于夫妇之间拥有了真正的爱情,能够真心相爱,生死相随。例如,九江公主在受高阳公主“谋反”案牵连时,她还冒着政治风险,同丈夫不离不弃,“自请削邑”,甘愿以平民的身份随丈夫流放远方,只因长途跋踄、染病身亡,过早地结束了这段美满姻缘。

在和亲公主的队列中,也不乏如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这样名垂青史的文化使者,为中原王朝与匈奴土蕃的亲善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将汉族中原的先进文化带进了边疆雪域,促进了中原王朝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先进科技、工艺、医药、农耕、纺织技术,增强了同边疆各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为开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穿不透宫墙的风》一篇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位经商奇才——交河公主。唐玄宗为了加固唐朝与突厥的友好关系,封西突厥十姓可汁阿史那怀道的女儿为交河公主,成为唐玄宗名义上的女儿,享受公主的待遇,举行隆重的婚礼,将她嫁给乱世英雄,一个从酋长做到可汗的苏䘵。使这个原本怀有侵犯大唐野心的一国之君,成了大唐名义上的“乘龙快婿”,让交河公主获得双重公主的身份。她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在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沿途边地逐渐繁华的贸易中看到了商机,就利用突骑施(地区名)既是婆家也是娘家的优势地利、人和,让自己拥有千匹骏马的商队参与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获取巨额财富。

《天边蛾眉月》一书,场景描写之宏阔、故事情节之跌宕曲折,使读者目不暇接,每一篇传记都可以拍一部电影。其中不乏亲情流露、可圈可点的传奇形象,使读者回肠荡气。《格桑花开万古香》讲的是继文成公主和蕃七十年之后与吐蕃和亲的金诚公主。她是唐中宗的女儿,在吐蕃䘵东赞布野心复萌再次对大唐挑起战火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去和亲的。这一次,唐中宗心里明白,这次和亲,与文成公主是不同时代也不同气氛的,充满了风险。所以他在女儿启程时带着文武百官,直送到长安城外。史载他临别时“悲戚唏嘘久之”。为了纪念这次和亲,他还将出发地始平县名改为“金城县”,以公主的名字命名。原乡名村名也改为“凤池乡”,“怆别里”。寓公主为凤,寓分别为悲怆之意。同时下诏大赦天下死罪以下囚犯,免除全国百姓一年租税!一个皇帝为一位和亲的女儿极尽惜别疼爱之情,可谓感人。在和亲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证明这个皇帝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是可以不惜代价的,是寄予厚望的。果然,䘵东赞布看懂了中宗的苦心,趁机索取大唐河西九曲之地后才善罢甘休,虽然为此付出一定代价,也换得了边界的长期安宁。

和亲成功的例子不少,作者笔触所及,无不个性鲜明,颇具传奇色彩。从丝绸之路上走出来的还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见于《锦车、旌节和女人》,她叫冯嫽,原是罪臣之女解忧公主的侍女,但她能凭借自己善于学习的长处和性格开朗的优势,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她的成长又得益于她的主人爽朗干练的影响——具有经世之才,西汉时期唯一一位能够参与军国大事的解忧公主。正是有解忧公主作主,把冯嫽嫁给了乌孙右大将,从而由她主仆二人掌控了乌孙的政局,帮助西汉实现了结盟乌孙,控制匈奴的政治目标。而通晓史籍,熟悉西域形势的冯嫽成功为诸侯国排忧,解除外患,翻雪山,过大漠,不惧跋涉之苦,不辞严冬酷暑,传播大汉恩义,成为人人尊重的“冯夫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特别在解忧公主夫死改嫁、与狂王关系不和,局势凶险、汉乌关系急转直下的危急情况下,冯嫽仍以其非凡的政治才华和人格魅力,从中斡旋,面见乌就图,劝他停止战争意图,获得成功。汉宣帝闻知,立召冯嫽入朝,了解乌孙和西域的局势。冯嫽面对皇帝的询问,侃侃而谈,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深深地打动汉宣帝,正式任命冯嫽为大汉持节正使,出使乌孙,代表皇帝颁旨行事,并授予汉节,赐锦车,成为封建王朝第一位女性外交大臣。后陪解忧公主回到长安。多年后,当她再次奉汉元帝之命出使乌孙时,已是皓皓白首,依然鞠躬尽瘁!

作者认为,冯嫽成功的原因,就是她自强不息、饱读诗书,又恰逢盛世、幸遇不拘一格、唯贤是举的明君,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人生舞台。作者因此怀着对冯嫽敬佩的心情发表感慨:“千古奇女,冯嫽唯一。身为一个女子,两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在妇女被剥夺参加政治活动权利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情况绝无仅有。”

在几千年的和亲史上,在《天边蛾眉月》的二十多个篇目中,更多的是没有爱情基础也没有幸福结局的故事。正如作者在《战乱中的爱情悲歌》中写的那样,“在踩着刀尖,踏着鲜血,走过红地毯的新人眼中,只有天下,没有爱人。”一语道破,封建统治者一手泡制的“和亲”,都是以政治联姻,解决国家民族问题的政治谋略的一部分,而真正的爱情,是可有可无的。即使有,往往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大多以悲剧收场。诗人王淼琛写道:“滚滚烽烟社稷危,金枝玉叶出边陲。委曲求全安邦国,花谢水流人不归。”就是和亲女子的共同写照,和亲的原因、本质、结果一目了然。王芳写道:“和亲的血和泪,与爱情无关。但终归会有爱情的身影,但结局少有喜剧。出嫁时的少女,最后收获的,多半是压力、耻辱和巨大的精神创伤。”很多和亲女子结婚的对象多半都不是年轻的王子帅哥,而是中老年统治者,其中还有喜新厌旧、性情凶残、不会尊重女性、根本不懂得怜香惜玉的酋长和君王。常常使她们曾经有过的爱情梦想被击得粉碎。面对绝境,她们只能牺牲自己的青春,被迫放弃从一而终的中原礼教而委曲求全,屈从“胡俗”。她们中多数人的命运印证了这种婚姻的真实性和残酷性。这种付出血泪代价的“和亲”悲剧,也是任何一位和亲历史的研究者无法回避的。

《天边蛾眉月》在这方面也作了忠实的描绘。其中最典型的是存在于北方游牧民族中大异于汉族的奇怪婚俗。比起这种婚姻对和亲女造成的精神创伤,大漠风沙、雪域严寒、荒凉、寂寞、水土不服所造成的痛苦,都是轻微的。古代的匈奴和部分民族长期实行一种所谓“收继婚制”,被史家称为“胡俗”。即“父死,妻其后母,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又表述为“父兄叔伯死,子弟妻其后母”。这种古老野蛮、违背中原伦理的陋习,残害了众多“和亲”公主,王昭君也没能幸免。生逢乱世、被迫和亲的大义公主,三次出嫁,皆未得善终,最后因不忘国仇家恨、为发泄怨情题诗画屏而触怒隋文帝,竟被他借刀杀人,惨死在第三任丈夫都蓝可汗的刀下。更有甚者,咸安公主于八年间,历嫁两姓,祖孙三辈四人!更多的人,除了忍辱负重,没有别的选择,即使向中原王朝倾诉,哀求回国,得到的答复也是冷冰冰的一句话:“从胡俗”,被皇帝拒绝。只有少数性格坚强的女性才能咬牙坚持下来。《一湾碧波掩苍凉》中,西出阳关,首位出塞和蕃,18岁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的弘化公主,才能做到“有城廓而不居,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王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亲,也是不甘为命运所扼,对人生有了与同龄女子不一样的认识和境界,才逐渐习惯了塞外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她自觉为传播汉文化,缓和民族关系,付出的沉重代价,得以青史留名,赢得“长江女儿,草原母亲,和平使者”的美誉,千古流传。

读完《天边蛾眉月》,回味这部文学传记的每一篇文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主题内涵之重。通过众多女性形象的刻画,再现千百年民族关系史的国家大事,折射出多个朝代和亲国策的方方面面,客观反映出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既斗争,又融合的复杂过程,记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妇女在国家政治外交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

文学与历史熔合之深。历史事件的滋养,对史料的精心提炼,使文学传记作者站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为文学传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真实的背景,也为作家塑造历史人物群像提供了更多选择。反过来,文学又使历史呈现出更真实更鲜活的参照,更容易为当代人了解和接受。

人物心灵形象之美。《天边蛾眉月》作者对和亲历史上的女性人物刻画简洁、传神。通过平易的叙事和关键历史事件的交代,使这些人物的形象由远及近,由暗而明,效法《史记》《春秋》风格,凸显出雕塑般的效果,让人记忆犹深。

文字语言之美。这是《天边蛾眉月》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人物传记之所以拥有很多读者,除了对传主真实生平了解的渴求,还有对其形象审美的需求。和亲之路上的种种意外和惊险,与祖国、家乡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让我们看到泪眼模糊。阳关古道,大漠风情,战地烽烟,更有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马帮,成群的牛羊、毡房,让读者闻到了浓郁的草原气息,足以让人产生对和亲女子前程命运的悲催想象,以及对她们的怜悯和敬仰。

风啸、马嘶;箭疾,血艳。

刀光剑影中,一个美丽的女子,乱了云鬓,污了华裳。惊惶凄楚的眼里,绝望与希翼交织,愤恨与屈辱共存。一双纤纤秀足,踩着大漠血染的风沙和草原,被挟裹在兵败后狼狈逃窜的回鹘残军间,踉跄着逃向大漠更北处,离深藏在女子心中的故乡——长安,也更远了。”(见243页)

这段描述既简略,又真实形象,那凄凉、凶险、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

“已在中国版图上消逝了一千多年的吐谷浑所有的历史,都在青嘴喇嘛湾——这方没有秀山,却有绿水的地下沉睡,沉睡成一条文化的河流,奉献给世人一个厚重而明艳的武威!”

又如刘解忧出发时的情景:

“灞桥两侧,长长的一排唢呐,仰天齐奏。那高亢的乐音,在刘解忧听来,就是出征的长号,催人奋进。于是,这个本来如花儿一样的女子,却像一位威震四海的将军,昂首阔步,别灞桥,出阳关,越天山,迎着凛冽的寒风和冰雪,走入茫茫草原,向着西域那个充斥着刀光剑影的舞台,慷慨出征。这一路,没有眼泪,没有悲歌,有的是昂扬的斗志,有的是满腔激情。”(见《怒放在雪域高原上的铿锵玫瑰》第17页)

作者在此,硬是把一部历史人物的文学传记,写成了一部萦绕着蒙古长调旋律的草原传奇。还有“王昭君怀抱琵琶,上马北行”那一段如诗如画、动人心魄的描写,书中俯拾即是。甚至包括不少篇目的标题和《代后记》中的文字,也都是那么隽永、悲凉,饱含深情,充满画面感,值得诵读、品味和鉴赏,足证历史的久远深沉,凸显文学语言的魅力。这是作者自己从语文教师到作家的华丽转身,是运用历史题材宏大叙事的一次成功实践,用华丽而不失朴实、激情而不失从容的文学语言,完成她“用文字回溯历史,讲述故事,传承精神,启迪后人的历史责任。”(见代后记)

我作为一个史志编辑出身的文学作者,读完这本书后,十分佩服和感叹王芳女士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爱好和执着,感叹她对《天边蛾眉月》的倾情打造。感叹她“无知者无畏”的进取精神和虚心求知的精神境界,其写作也是一个由“痛”至“乐”的学习过程。她的痛不过是史料的缺乏和时间的紧迫,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教学任务都是十分繁重的,想抽出大量的时间阅读史书,查找记录资料,撰写书稿,必然会牺牲很多休息时间,放弃很多同家人共享亲情的机会,无论酷暑严冬,都能以强大的毅力坚持与电脑为伴,与书籍为伴,连昏带曙,创作不息,在家人的支持与陪伴之下,获得了读史之乐,解惑之乐,五年磨一剑,将这部新著奉献给读者。让更多的人看到历史深处“和亲”路上的美女倩影和她们亲历的风刀霜剑、喜怒哀乐。一部浸透了血泪的“和亲”史,也深深铭刻了她们的牺牲与奉献,从此不再被遗忘。

当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历史题材的创作领域,如何充分运用文学的虚构功能,减少一些史料引证的份量,增加一些情节和对话等等,都是还有一定空间的。

掩卷之余,我认为《天边蛾眉月》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作者以文学传记的形式,为漫长的“和亲”历史竖立了一座不倒的纪念碑,也为铸造和传承源于香溪昭君文化精神的“和美文化”,奠定了丰厚的史料基础,也为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多民族团结,增进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份以“和美”为主旋律的,焕发正能量、高品味文学风彩的优秀精神产品,我想说,这不仅是当今和亲历史文化研究之幸,也是作者传记文学创作之幸。

2023年12月12日

于宜昌白龙岗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