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笔会 > 原创散文

家乡的柿子酒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12-18    作者: 周宗华

“今年家里酿造的柿子酒烤出来了,味道很不错,快回来尝尝吧”。前不久,老家对面的邻居杨老师给我打电话,请我回去品尝他家新酿造的柿子酒。

杨老师是前年从安城中学退休的老教师,空闲时间喜欢种菜或邀约三朋四友,到家里谈谈家常、忆忆似水流年喝点酒。他的家族也都爱喝酒,几代人都有喜欢酿酒的传统,凡是农村可以用来酿酒的食材,像苞谷、红薯、大米、柿子、柺椒等,他都能想出办法,酿出醇香的酒来,招待客人,赠与亲戚、朋友,因此家里一年四季不断酒。他家的这种“雅兴”在我们乡村老家颇具代表性。

深秋时节,我回到老家大石沟,专门抽空到他家品尝一年一度必造的柿子酒。

这天,杨老师专门请来几户邻居,凑了满满一桌客,喝酒、吃菜。柿子酒上桌后,满屋飘香。他说:“今年出的柿子酒格外有劲,味道更纯正,值得好好喝几杯。”我端起酒杯品尝了一下,感觉真的很好喝,于是,和乡邻们一块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喝了个痛快。

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酿造柿子酒的风俗习惯,尤以秋季为盛。

秋天的乡村,是收获的季节,稻谷、红薯、苞谷、芝麻、绿豆、黄豆等一应作物都成熟了,凡是地里有庄稼的乡亲们,都在忙着收秋,放在场院里晾晒,然后归仓的归仓,送人的送人,换钱的换钱。而喜欢喝酒的人家,则忙着另外一件事——多摘些柿子回家,酿造柿子酒。

早些年,乡村的山山岭岭到处都有大柿子树,春去秋来,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每个柿子都有蒸熟的包子那么大,看着十分喜人。而成熟的柿子,呈金黄色或接近深红色,人们叫它“烘柿”,摘下来可直接食用,吃一口,甜到心里,这是乡村人最喜欢吃的美味。

接近成熟的黄柿子,摘回家,放在楼板上,过几天就成了“烘柿”,一家人都可以拿着吃,能当饭填饱肚子。而大部分柿子摘回家后,被大人们倒在扫得干干净净的地上拍碎,拌上酒曲,装进木桶或酒池里,发酵半个月,上甑子烤出来,就是柿子酒了。

柿子酒烤出来,装到几个坛坛罐罐里,啥时候想喝了,就去打一吊子。倒进碗里,咂一口,满嘴香。再咂一口,全身温热,心情愉悦。疲乏者,感觉浑身来劲,干啥都有精神了。因此,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乡村的柿子酒都被视为待客的上等酒。

酿造柿子酒的兴盛之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年月,乡村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树。到了秋天,果实累累,家家户户能收几百上千斤柿子。大家把这些摘回来的柿子晒成柿桃、柿饼、柿皮,剩下的做柿子酒。

乡村人做柿子酒,一般都是采用古法。拍碎柿子多用的是木锤或棒槌,没人用铁锤或斧头,更没人挑到粮食加工厂去粉碎,因为怕变味,酿出来的酒不正宗。发酵一般用酒曲,也有用引酵发酵的。引酵是发面用的酵子。先把苞谷糁搁在锅里搅熟,晾凉后,把酵子捣碎,放进去搅匀,大半天就发酵了。这时候,把发酵后的引酵拌入拍碎的柿子里,等待柿子慢慢发酵。

柿子发酵后,可以隔一段时间,再兑一些拍碎的柿子,直到把木桶或池子装到七八分,待充分发酵后,就可烤酒了。拍碎的柿子不可装得太满,太满酒水容易流出,造成浪费。

每逢秋叶飘零时,柿子酒的香味在各村随风飘荡,让人馋涎欲滴。对于整日劳作的农人来说,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幸福时光。

乡村人爱酒是深入骨髓的,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生活很苦,有时候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父辈们都酷爱喝酒,省下粮食也要酿酒。在他们看来,家里可以没有粮食吃,但不可以没有酒;家人可以没有新衣服穿,但不可以没有装酒的坛坛罐罐。即便没有下酒菜,乡亲们也要围坐在一起整几盅,他们隔三岔五地在一起边喝酒边拍古今儿,夜晚听江湖艺人说书、拉胡琴、唱曲……

在杨老师家,由于父辈太爱喝酒,以至于把所有孩子的乳名都取成带酒字的,如酒盅子、酒钵子、酒勺子等等,他家一年四季不断酒,来客吃饭没有不醉的。

我的父亲和兄长们也爱喝酒,母亲茶饭好,经常有左邻右舍和过路人来家中做客。席间食客们高谈阔论、猜拳行令,热闹非凡,一顿饭吃好几个小时才尽兴。为此,家中墙角旮旯里常搁些坛坛罐罐,里面装的一般是酒或腌菜。一来客,大人们便从里边舀出酒来,端到席上待客。孩子们很好奇,不知道酒是何物,又是啥味道,趁大人们上坡干活之际,拿来缸子伸到罐罐里,舀半缸出来,你一口,我一口,喝了个干净,结果不一会儿,一个个都头重脚轻,歪倒在场院里,不省人事……这可让从地里干罢活收工回家的大人们吓得不轻,赶紧想法让孩子们醒酒。

自然界每个物种都会经历兴盛,也会走向衰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柿子树,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几乎都枯死殆尽。现在,有些人家在地里种植甜柿子。今秋,甜柿子硕果满枝,非常诱人。于是,喜欢酿酒的人家又重操旧业,开始做起了柿子酒。

由于大家对甜柿子的习性不十分了解,不少家庭目前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至于最终能不能烤出好酒还不敢说。不过,大家对酿制成功已经充满信心。而且,城里的亲戚也给他们打招呼了,说到时候一定要给他们留一壶好酒,过年喝。


作者周宗华,国家公务员,笔名梵灯、竹影、剑飞,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散文学会会员,十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南疆诗坛(诗歌诗词)会员,十堰市郧阳区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1983年开始新闻写作、摄影和文学创作,书法、诗词爱好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地质矿产报》《中国人口报》《中国邮电报》《党员生活》《湖北日报》《湖北邮电报》《农村新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作家》、人民网、虞姬文学网、《中国国土资源报》、湖北《国土资源》《汉江潮》《南疆诗坛》等。获奖作品百余篇。出版的专著有《古麇古今三千年》《我从远古走来》《真情常在》,参加编写的著作有《郧县志》《汉水大移民》《郧阳文史资料》、2012至2020年《郧县至郧阳区年鉴》等。供职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政府,于2022年12月退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家乡的柿子酒

来源:     作者: 周宗华
发布时间: 2023-12-18

“今年家里酿造的柿子酒烤出来了,味道很不错,快回来尝尝吧”。前不久,老家对面的邻居杨老师给我打电话,请我回去品尝他家新酿造的柿子酒。

杨老师是前年从安城中学退休的老教师,空闲时间喜欢种菜或邀约三朋四友,到家里谈谈家常、忆忆似水流年喝点酒。他的家族也都爱喝酒,几代人都有喜欢酿酒的传统,凡是农村可以用来酿酒的食材,像苞谷、红薯、大米、柿子、柺椒等,他都能想出办法,酿出醇香的酒来,招待客人,赠与亲戚、朋友,因此家里一年四季不断酒。他家的这种“雅兴”在我们乡村老家颇具代表性。

深秋时节,我回到老家大石沟,专门抽空到他家品尝一年一度必造的柿子酒。

这天,杨老师专门请来几户邻居,凑了满满一桌客,喝酒、吃菜。柿子酒上桌后,满屋飘香。他说:“今年出的柿子酒格外有劲,味道更纯正,值得好好喝几杯。”我端起酒杯品尝了一下,感觉真的很好喝,于是,和乡邻们一块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喝了个痛快。

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酿造柿子酒的风俗习惯,尤以秋季为盛。

秋天的乡村,是收获的季节,稻谷、红薯、苞谷、芝麻、绿豆、黄豆等一应作物都成熟了,凡是地里有庄稼的乡亲们,都在忙着收秋,放在场院里晾晒,然后归仓的归仓,送人的送人,换钱的换钱。而喜欢喝酒的人家,则忙着另外一件事——多摘些柿子回家,酿造柿子酒。

早些年,乡村的山山岭岭到处都有大柿子树,春去秋来,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每个柿子都有蒸熟的包子那么大,看着十分喜人。而成熟的柿子,呈金黄色或接近深红色,人们叫它“烘柿”,摘下来可直接食用,吃一口,甜到心里,这是乡村人最喜欢吃的美味。

接近成熟的黄柿子,摘回家,放在楼板上,过几天就成了“烘柿”,一家人都可以拿着吃,能当饭填饱肚子。而大部分柿子摘回家后,被大人们倒在扫得干干净净的地上拍碎,拌上酒曲,装进木桶或酒池里,发酵半个月,上甑子烤出来,就是柿子酒了。

柿子酒烤出来,装到几个坛坛罐罐里,啥时候想喝了,就去打一吊子。倒进碗里,咂一口,满嘴香。再咂一口,全身温热,心情愉悦。疲乏者,感觉浑身来劲,干啥都有精神了。因此,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乡村的柿子酒都被视为待客的上等酒。

酿造柿子酒的兴盛之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那年月,乡村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树。到了秋天,果实累累,家家户户能收几百上千斤柿子。大家把这些摘回来的柿子晒成柿桃、柿饼、柿皮,剩下的做柿子酒。

乡村人做柿子酒,一般都是采用古法。拍碎柿子多用的是木锤或棒槌,没人用铁锤或斧头,更没人挑到粮食加工厂去粉碎,因为怕变味,酿出来的酒不正宗。发酵一般用酒曲,也有用引酵发酵的。引酵是发面用的酵子。先把苞谷糁搁在锅里搅熟,晾凉后,把酵子捣碎,放进去搅匀,大半天就发酵了。这时候,把发酵后的引酵拌入拍碎的柿子里,等待柿子慢慢发酵。

柿子发酵后,可以隔一段时间,再兑一些拍碎的柿子,直到把木桶或池子装到七八分,待充分发酵后,就可烤酒了。拍碎的柿子不可装得太满,太满酒水容易流出,造成浪费。

每逢秋叶飘零时,柿子酒的香味在各村随风飘荡,让人馋涎欲滴。对于整日劳作的农人来说,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幸福时光。

乡村人爱酒是深入骨髓的,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生活很苦,有时候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父辈们都酷爱喝酒,省下粮食也要酿酒。在他们看来,家里可以没有粮食吃,但不可以没有酒;家人可以没有新衣服穿,但不可以没有装酒的坛坛罐罐。即便没有下酒菜,乡亲们也要围坐在一起整几盅,他们隔三岔五地在一起边喝酒边拍古今儿,夜晚听江湖艺人说书、拉胡琴、唱曲……

在杨老师家,由于父辈太爱喝酒,以至于把所有孩子的乳名都取成带酒字的,如酒盅子、酒钵子、酒勺子等等,他家一年四季不断酒,来客吃饭没有不醉的。

我的父亲和兄长们也爱喝酒,母亲茶饭好,经常有左邻右舍和过路人来家中做客。席间食客们高谈阔论、猜拳行令,热闹非凡,一顿饭吃好几个小时才尽兴。为此,家中墙角旮旯里常搁些坛坛罐罐,里面装的一般是酒或腌菜。一来客,大人们便从里边舀出酒来,端到席上待客。孩子们很好奇,不知道酒是何物,又是啥味道,趁大人们上坡干活之际,拿来缸子伸到罐罐里,舀半缸出来,你一口,我一口,喝了个干净,结果不一会儿,一个个都头重脚轻,歪倒在场院里,不省人事……这可让从地里干罢活收工回家的大人们吓得不轻,赶紧想法让孩子们醒酒。

自然界每个物种都会经历兴盛,也会走向衰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柿子树,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几乎都枯死殆尽。现在,有些人家在地里种植甜柿子。今秋,甜柿子硕果满枝,非常诱人。于是,喜欢酿酒的人家又重操旧业,开始做起了柿子酒。

由于大家对甜柿子的习性不十分了解,不少家庭目前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至于最终能不能烤出好酒还不敢说。不过,大家对酿制成功已经充满信心。而且,城里的亲戚也给他们打招呼了,说到时候一定要给他们留一壶好酒,过年喝。


作者周宗华,国家公务员,笔名梵灯、竹影、剑飞,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散文学会会员,十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南疆诗坛(诗歌诗词)会员,十堰市郧阳区融媒体中心特约记者。1983年开始新闻写作、摄影和文学创作,书法、诗词爱好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地质矿产报》《中国人口报》《中国邮电报》《党员生活》《湖北日报》《湖北邮电报》《农村新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作家》、人民网、虞姬文学网、《中国国土资源报》、湖北《国土资源》《汉江潮》《南疆诗坛》等。获奖作品百余篇。出版的专著有《古麇古今三千年》《我从远古走来》《真情常在》,参加编写的著作有《郧县志》《汉水大移民》《郧阳文史资料》、2012至2020年《郧县至郧阳区年鉴》等。供职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政府,于2022年12月退休。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