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家茶馆 > 作家零距离

魏无忌: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06-21    作者: 魏无忌 陈智富

《湖北作家》2024年春季号


一、大一参加杨叔子院士主持的瑜珈诗社

陈智富:你从小喜爱文学,喜爱古典诗词。你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魏无忌:最早发表作品是在高中时候,当然那只是一篇作文,算不上文学作品。发表后当然还是很开心的,那篇文章奠定了我高中时期在学校的影响力,发表还收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高中生的来信,后来这篇作文还被《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全国高中生精彩作文年选》等选本收录。

陈智富:你是怎么和文学结缘的?在文学道路上,遇到哪些文学启蒙引路人?

魏无忌:我在江西赣州的贫困乡村长大,那时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能看到的文学著作特别少,幸好我爷爷是初中语文教师,家里有一些藏书被我偷偷拿来看。我读小学时最早看的是《水浒传》《镜花缘》和《对联》杂志。我认不全书里的繁体字,看得一知半解。我基本能看懂《对联》杂志,通过对联产生了对文字游戏的兴趣。我爷爷特别严,很少主动跟我们交流,他算不上我的文学引路人,但他那几本书还是给我打开了阅读的大门,让我比身边的同龄人多了一点底子。现在想来,不能小看这一点底子,因为就靠着这比班上同学多出的一点底子,我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上了初中、高中后,我的几个语文老师都因为我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基础较好而对我欣赏有加,让我当了好多年的语文课代表,我的阅读兴趣、文学兴趣越发浓厚,开始大量背诵诗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并开始尝试写作,高一写周记尝试用文言文,高二尝试写对联,高三自己摸索诗词写作。

陈智富: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逝世后,你写的《杨叔子先生的诗教贡献》纪念文章讲到了你在大学时候学诗的一些经历。

魏无忌:对,华中科大的诗教工作确实是走在前面的,杨叔子先生在1998年就提出了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在全国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本人还被认为是“当代诗教理论的主要拓荒者和奠基人”。大一时,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参加老校长杨叔子院士主持的瑜珈诗社开设的中华诗词写作课,慢慢掌握一些写作方法,算是入了门吧。大三时,中文系开设诗词写作课,这也是比较少见的。

二、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区别

陈智富:你主创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大宋词人朋友圈》系列图书,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主要来自你个人的创意——把古典诗词与当下流行的娱乐方式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让新时代读者喜闻乐见的新文体。这个创作思路是怎么萌发的?

魏无忌:《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上下两册)、《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有朋友圈》(上中下三册)这两套书确实有同事参与,我出创意、大纲、范文,撰写部分初稿并最终负责全书的修改和统稿,同事负责部分初稿和漫画创作。之所以想写这样的书,一是基于我长久以来对诗词的极大兴趣,二是基于我自2013年运营新媒体后的一些创作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能看到的诗词相关书籍,读起来都有点儿无趣,背起来更让人叫苦。所以,如何生动有趣地向大众传播诗词,解读诗人、诗词以及文学史,是我在创办诗词公众号之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做过很多形式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主要在新媒体端,比如在公众号上,我们就试过模拟古代诗人“发朋友圈”的图文形式来介绍诗词知识、诗人故事,反馈挺好。于是就想,能不能专门写一本“古代诗人发朋友圈”这样的书,通过大家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含群聊、对话)的形式,用生动有趣的文字、表情和漫画,以时间为脉络,向大家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代表诗作的创作背景。经过团队讨论后,我们于2019年底开始启动了写书的计划,于是就有了这一个系列的书。

陈智富:之所以能产生这个创作思路,跟你长期从事新媒体创作有关。传统文学作家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我想问一下,你认为新媒体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魏无忌:新媒体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相比,我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一是新媒体创作的形式会更加多元、丰富、新颖,除了文字还可能会有图片、漫画、声音、视频等,也可以是任何文体,或者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不局限于诗歌、小说、散文这些传统文学形式。

二是新媒体创作风格会追求通俗、有趣、吸睛。新媒体平台上有海量的信息,怎么让人有兴趣点进来看,点开之后还能看完,这很重要。做过公众号的人都知道,公众号后台有很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每天都会告诉你,你每篇文章的打开率是多少,完读率是多少,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又是多少。我说一个数据,大家可能直观一点,比如现在公众号文章的平均打开率,已经降到5%以下,大部分账号的打开率只有1%-2%,也就是说,即便你的公众号有100万粉丝,头条文章的阅读量可能只有一两万,非头条文章就更低了。这还是在拥有粉丝的情况下,如果没什么粉丝,那就更难了。所以,这些数据时刻会提醒作者,你必须想方设法在文章上下功夫,怎么把标题改得“标题党”一点,怎么把文章的情绪化加强一点,怎么把语言、文风改俏皮一点。虽然有些关于重大新闻热点的文章凭新闻本身可以获得巨大流量,或者有些已经有明显风格的名家,不需要依靠前面说的几点来吸引人,但大部分普通作者还是需要想办法去提高文章的吸引力的。

三是新媒体创作是一种兼具多重身份的市场化创作,自带营收变现目的。因为写公众号文章没有稿费,也不能获奖,甚至不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作者必须养活自己,怎么办呢?只能通过内容来吸引流量,再通过流量去变现,比如开通赞赏功能、流量主功能,获得读者的打赏和平台的广告分成,但是这些途径毕竟非常有限,更多的收入要来自于创作者自己参与并完成的接广告、卖货、卖课程等工作。这决定了新媒体创作者的身份角色没有那么单一,心态也没有那么纯粹。换句话来说,一个成功的新媒体创作者必须懂运营,甚至懂经营。我从一个公众号作者慢慢变成公司老板,我的创作心态会发生改变,也非常有趣。

陈智富:你的另外一本书《满堂花醉三千客:古代文人的诗词人生》,写得还是比较纯粹的。文本语言洗练、故事短小精悍,撷取诗人的人生中最精彩的一个小侧面或者小片段予以呈现,把读者带入那种如幻如梦的古典情境中。这本书应该说是你几十年来学习古典诗词、感受经典诗人的一部个人阅读史,应该不算新媒体写作吧?

魏无忌:感谢陈老师的肯定。这本书其实还是带有一些新媒体写作痕迹的,书名是新媒体文章经常用的那种长标题,书中文章也大部分在公众号发布过,最后整理书稿时做了比较大的修改,比如把开头涉及热点新闻的内容删掉了,把每篇文章的大标题改了,并增加了若干小标题,文字表述方面也更加严谨。我自己对这本书并不太满意,总觉得有点平淡,没有让人耳目一新和惊艳的感觉。

陈智富:应该说,爱好并写作古典诗词的解析类的散文作品不胜枚举,而且因为篇幅短小,也适合在新媒体传播,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导致了那种浅层次、低水平的鸡汤文的泛滥。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你在这种古典诗词散文创作中,有什么样的旨趣追求?

魏无忌:你的观察非常仔细,总结也很准确。确实,新媒体账号千千万,公众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上,诗词账号也一大堆,诗词解析类的文章数不胜数,甚至不乏抄袭、搬运、洗稿的文章。总的来说,原创度高、质量高的文章还是少数。这种现象,与自媒体的“自”有关,自己注册账号,自己发布文章,全程处于自发状态,门槛太低,自然就导致整体质量低。其实也不要过于担心,这类文章大多是没有太多人看的。当然有些粉丝量大的账号也发这样的文章,那也是因为这些账号的粉丝自身阅读趣味就这样,不发鸡汤文他们反而不习惯。

我在杂志社做过四年,我的同事在杂志社做过十几年,我们曾经都是传统媒体人,在纸媒时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审校人员本身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旧体诗人,对古代诗人、诗词很熟悉,能在专业上进行把关。我和我们团队的这类创作,虽不能说有多大的特质,但这么多年下来也形成一些流程化的制度和写作的方法论,以保证内容的质量。

写作方法论方面,我总结了一个写作套路,叫“热点切入+诗词打底+输出观点”。所谓“热点切入”,是指结合新闻热点、节气时令、话题人物来写,以保证文章有足够的话题度和吸引力;“诗词打底”是指一定要立足诗词本身,保证我们“诗词世界”公众号的本色;“输出观点”是指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要对读者有一点的价值观引领,或者形成强烈的共鸣感。比如我们有一篇10万+阅读量的文章,标题是《看了全红婵爆红后老家的“巨变”,我终于读懂了杜甫这首诗》,就是这种类型文章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切入的热点是,14岁少女全红婵在冬奥会夺冠,话题来自全红婵母亲的一句话“现在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亲戚”,正印证了那句著名的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我们要写,就不能只写这句俗语,于是我们重点来解读了杜甫的《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通过热点话题去解读一首冷门诗词,最后输出“你得意时,我不卑躬屈膝;你失意时,我也绝不冷眼相对”的观点。在目前主要诗词大号中,我还没有看到像我们这种写法的文章,应该说还是有一些独家方法论在里面的。

三、写诗跟任何写作一样都是技术活

陈智富:古人讲,诗穷而后工。不幸出诗人。如果诗人人生一帆风顺,可能不会导致巨大的情感起伏波折,也不会写出气壮山河的好诗。恰恰是人生不幸,才催生了璀璨的诗情,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诗歌。就你所研究的这些古典诗人来说,你觉得,诗歌与人生是什么样关系?

魏无忌:古人写作与今人写作,有非常大的不同。古代基本没有专业的诗人,无论是屈原、陶渊明还是李白、杜甫,没有谁的职业是诗人、作家。他们写作,大多是因为胸有郁积,或情到浓时,不得不发。诗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表达,无论是对于个人境遇和心情的抒发,还是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都是基于个人内心的一种真实表达,跟我们今天发朋友圈也没有太大区别。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诗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那是因为诗人在遭遇重大挫折和苦难之后,在遭遇国破家亡之后,所表达的思想会更加深刻,表达的情感会更加浓烈,所描述的现状会更加牵动人心。在时代洪流和家国命运面前,个人情趣自然就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了。其实人在富足、平静的日子里,也是有好作品的,比如太平宰相晏殊的小词,李清照早期的词。因为我们并不能每天生活在崇高和宏大叙事里面,也不是每天都只会遭遇挫折和苦难,我们也有小日子、小情调和小确幸。比如,我们读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时候,读到“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时候,读到“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时候,也能被词人这些小情绪感染或打动,产生出或惆怅或欣喜的心境来。正是因为诗里既有“大我”也有“小我”的内容,有悲苦也有欣喜的情感,中华诗词才会那么绚丽多彩。

所以我认为,诗歌就是诗人对人生和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而对后人来说,诗歌是我们了解古代诗人人生的媒介。

陈智富:我有时候在微信上看到一些人写的诗词,有些人还写得很多,一天好几首,到处发,不一定是你说的“老干体诗词”,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魏无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懂的不懂的都有人在写,而且写得一般的人还占多数。我曾开玩笑说过,有人是靠才气写诗,但很多人是靠勇气写诗。这话说得有点刻薄。有些人确实是不自知,写了几十年可能门都还没入,甚至不知道有格律这回事,这种情况情有可原。但有些人知道有格律这回事,嫌麻烦而不学,就不可能写出什么好作品。当然,如果自娱自乐无所谓,也算是一种不坏的爱好吧。但如果把这些作品当成范本去影响别人,或者让人以为这就是当今诗词圈的水平,这就有害了。我认为,跟所有写作一样,写诗也是一门技术活,没有人能在不学习不训练的情况下精通。

陈智富:你的创作,无论是自己写诗,还是解读诗词、诗人,基本是围绕古典诗词来的。请问你写新诗吗?你觉得古典诗词和新诗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魏无忌:我不写新诗,对新诗也没有特别研究。要说区别吧,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形式上,古典诗词是有格律的,格是指格式,通过字数、句数来确定它是五言还是七言,律诗还是绝句,什么词牌,律是指节奏和韵律,通过平仄、押韵、对仗来确定,从这个层面来讲,古典诗词是有严格要求的,也更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新诗则不存在这些约束。二是内在审美和思维方式上,古典诗词的审美是传统的,无论抒情还是言志,反映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新诗则更具现代性,更接近西方人的表达。

陈智富:那你对中国诗歌史,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史有没有系统的研究?

魏无忌:谈不上系统研究,只能说了解吧。大学时候上古代文学课程,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中国诗歌史展开的,近几年写《大唐诗人朋友圈》和《大宋词人朋友圈》,对唐宋两代诗歌史算是有了较为深入的梳理。至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史,我十几年前曾以《“五四”新诗人的旧诗研究》为题,写过几万字的文章,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等一大批倡导白话诗写作的新文化运动先驱,早年都有些旧体诗词的经历,而且在批判、否定旧体诗词之后又回到了写作旧体诗词的道路上去,闻一多就说自己“勒马回缰作旧诗”。虽然我们大力倡导新诗写作,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也只研究新诗,但旧体诗词创作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鲁迅、毛泽东、郭沫若、柳亚子等人的诗词大家耳熟能详,丰子恺、叶圣陶、茅盾、老舍、沈从文、臧克家、潘天寿、萧军、胡风、钱锺书、何其芳、黄苗子、启功、邵燕祥等等很多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都写过不少旧体诗词,鲜为人知。最近几年,中华诗词学会曾举办过关于“当代诗词入史”的研讨活动。这说明了旧体诗词顽强的生命力,不是因为有了这种运动、那种主义就可以摆脱掉的。

陈智富:诗歌被誉为文学王国的桂冠。你觉得,诗人需要具备哪些异于常人的特质?

魏无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确实是比较容易入手的。诗人所需要的特质,我也不好说。如果非要说,我觉得优秀的诗人至少要有这么几点特质:良好的语言天赋;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洞察能力;有一颗悲悯的心。

四、愉悦读者也是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

陈智富:你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可以说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在激活潜藏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古典情愫,请你展开谈谈你对诗意文化的理解。

魏无忌:我们公司名称叫“诗意文化”,我们给自己确立的使命是“传播优秀文化,倡导诗意生活”。我们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图书、文创产品等不同形式的传播介质,输出由我们创作或加工过的关于诗词、历史、美学等传统文化相关的优质内容,在获取收入养活团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带给受众以知识上的丰富、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提升和生活上的充实。这是我们简单而真实的想法。

虽然我们身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但我们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诗与远方”的梦想的,都有对雅致生活的追求。这些梦想与追求,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中获得。点一炉香,烹一壶茶,弹一曲琴,读一首诗,这种雅致生活的仪式感,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深深的魅力的。而读诗,可能就是其中最容易做到的吧。

陈智富:你对短视频、电影等新兴的文学样式怎么看?对文学的娱乐功能怎么看?

魏无忌:新兴文学样式,可能主要是指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有声文学吧,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主流认可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和影视文学,都已经形成了产业,甚至是比传统文学更大的产业,近几年来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有声平台的崛起,也让有声文学变得繁荣起来。这些新的文学样式,目前都有着极大的受众,很少有年轻女生不看网络小说的,也很少有人不看影视剧的。我个人观点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就应该是多样的。媒体介质在变,信息承载形式在变,文学的样式必然也会有所增加、改变。而文学作品的质量,并不因为样式的改变而必然降低,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影视文学,都可以产生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出来。

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只具备教化功能,否则会丧失很多读者,尤其在今天这个大家普遍不喜欢被说教的年代。有学者提出,文学的功能应该至少包含知识传递、宣传、教化和愉悦四种。文学作品的娱乐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放逐、格调低下,它应该是指文学作品能够带给人们身心自由、精神愉悦、心情放松、焦虑缓解的功能。这种娱乐,带给受众的是心理和生理上都感到舒适、愉悦的状态。这种娱乐功能,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魏无忌: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来源:     作者: 魏无忌 陈智富
发布时间: 2024-06-21

《湖北作家》2024年春季号


一、大一参加杨叔子院士主持的瑜珈诗社

陈智富:你从小喜爱文学,喜爱古典诗词。你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魏无忌:最早发表作品是在高中时候,当然那只是一篇作文,算不上文学作品。发表后当然还是很开心的,那篇文章奠定了我高中时期在学校的影响力,发表还收到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高中生的来信,后来这篇作文还被《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全国高中生精彩作文年选》等选本收录。

陈智富:你是怎么和文学结缘的?在文学道路上,遇到哪些文学启蒙引路人?

魏无忌:我在江西赣州的贫困乡村长大,那时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能看到的文学著作特别少,幸好我爷爷是初中语文教师,家里有一些藏书被我偷偷拿来看。我读小学时最早看的是《水浒传》《镜花缘》和《对联》杂志。我认不全书里的繁体字,看得一知半解。我基本能看懂《对联》杂志,通过对联产生了对文字游戏的兴趣。我爷爷特别严,很少主动跟我们交流,他算不上我的文学引路人,但他那几本书还是给我打开了阅读的大门,让我比身边的同龄人多了一点底子。现在想来,不能小看这一点底子,因为就靠着这比班上同学多出的一点底子,我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上了初中、高中后,我的几个语文老师都因为我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基础较好而对我欣赏有加,让我当了好多年的语文课代表,我的阅读兴趣、文学兴趣越发浓厚,开始大量背诵诗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并开始尝试写作,高一写周记尝试用文言文,高二尝试写对联,高三自己摸索诗词写作。

陈智富: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逝世后,你写的《杨叔子先生的诗教贡献》纪念文章讲到了你在大学时候学诗的一些经历。

魏无忌:对,华中科大的诗教工作确实是走在前面的,杨叔子先生在1998年就提出了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在全国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本人还被认为是“当代诗教理论的主要拓荒者和奠基人”。大一时,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参加老校长杨叔子院士主持的瑜珈诗社开设的中华诗词写作课,慢慢掌握一些写作方法,算是入了门吧。大三时,中文系开设诗词写作课,这也是比较少见的。

二、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区别

陈智富:你主创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大宋词人朋友圈》系列图书,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主要来自你个人的创意——把古典诗词与当下流行的娱乐方式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让新时代读者喜闻乐见的新文体。这个创作思路是怎么萌发的?

魏无忌:《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上下两册)、《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有朋友圈》(上中下三册)这两套书确实有同事参与,我出创意、大纲、范文,撰写部分初稿并最终负责全书的修改和统稿,同事负责部分初稿和漫画创作。之所以想写这样的书,一是基于我长久以来对诗词的极大兴趣,二是基于我自2013年运营新媒体后的一些创作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能看到的诗词相关书籍,读起来都有点儿无趣,背起来更让人叫苦。所以,如何生动有趣地向大众传播诗词,解读诗人、诗词以及文学史,是我在创办诗词公众号之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做过很多形式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主要在新媒体端,比如在公众号上,我们就试过模拟古代诗人“发朋友圈”的图文形式来介绍诗词知识、诗人故事,反馈挺好。于是就想,能不能专门写一本“古代诗人发朋友圈”这样的书,通过大家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含群聊、对话)的形式,用生动有趣的文字、表情和漫画,以时间为脉络,向大家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代表诗作的创作背景。经过团队讨论后,我们于2019年底开始启动了写书的计划,于是就有了这一个系列的书。

陈智富:之所以能产生这个创作思路,跟你长期从事新媒体创作有关。传统文学作家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我想问一下,你认为新媒体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魏无忌:新媒体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相比,我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一是新媒体创作的形式会更加多元、丰富、新颖,除了文字还可能会有图片、漫画、声音、视频等,也可以是任何文体,或者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不局限于诗歌、小说、散文这些传统文学形式。

二是新媒体创作风格会追求通俗、有趣、吸睛。新媒体平台上有海量的信息,怎么让人有兴趣点进来看,点开之后还能看完,这很重要。做过公众号的人都知道,公众号后台有很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每天都会告诉你,你每篇文章的打开率是多少,完读率是多少,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又是多少。我说一个数据,大家可能直观一点,比如现在公众号文章的平均打开率,已经降到5%以下,大部分账号的打开率只有1%-2%,也就是说,即便你的公众号有100万粉丝,头条文章的阅读量可能只有一两万,非头条文章就更低了。这还是在拥有粉丝的情况下,如果没什么粉丝,那就更难了。所以,这些数据时刻会提醒作者,你必须想方设法在文章上下功夫,怎么把标题改得“标题党”一点,怎么把文章的情绪化加强一点,怎么把语言、文风改俏皮一点。虽然有些关于重大新闻热点的文章凭新闻本身可以获得巨大流量,或者有些已经有明显风格的名家,不需要依靠前面说的几点来吸引人,但大部分普通作者还是需要想办法去提高文章的吸引力的。

三是新媒体创作是一种兼具多重身份的市场化创作,自带营收变现目的。因为写公众号文章没有稿费,也不能获奖,甚至不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作者必须养活自己,怎么办呢?只能通过内容来吸引流量,再通过流量去变现,比如开通赞赏功能、流量主功能,获得读者的打赏和平台的广告分成,但是这些途径毕竟非常有限,更多的收入要来自于创作者自己参与并完成的接广告、卖货、卖课程等工作。这决定了新媒体创作者的身份角色没有那么单一,心态也没有那么纯粹。换句话来说,一个成功的新媒体创作者必须懂运营,甚至懂经营。我从一个公众号作者慢慢变成公司老板,我的创作心态会发生改变,也非常有趣。

陈智富:你的另外一本书《满堂花醉三千客:古代文人的诗词人生》,写得还是比较纯粹的。文本语言洗练、故事短小精悍,撷取诗人的人生中最精彩的一个小侧面或者小片段予以呈现,把读者带入那种如幻如梦的古典情境中。这本书应该说是你几十年来学习古典诗词、感受经典诗人的一部个人阅读史,应该不算新媒体写作吧?

魏无忌:感谢陈老师的肯定。这本书其实还是带有一些新媒体写作痕迹的,书名是新媒体文章经常用的那种长标题,书中文章也大部分在公众号发布过,最后整理书稿时做了比较大的修改,比如把开头涉及热点新闻的内容删掉了,把每篇文章的大标题改了,并增加了若干小标题,文字表述方面也更加严谨。我自己对这本书并不太满意,总觉得有点平淡,没有让人耳目一新和惊艳的感觉。

陈智富:应该说,爱好并写作古典诗词的解析类的散文作品不胜枚举,而且因为篇幅短小,也适合在新媒体传播,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导致了那种浅层次、低水平的鸡汤文的泛滥。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你在这种古典诗词散文创作中,有什么样的旨趣追求?

魏无忌:你的观察非常仔细,总结也很准确。确实,新媒体账号千千万,公众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上,诗词账号也一大堆,诗词解析类的文章数不胜数,甚至不乏抄袭、搬运、洗稿的文章。总的来说,原创度高、质量高的文章还是少数。这种现象,与自媒体的“自”有关,自己注册账号,自己发布文章,全程处于自发状态,门槛太低,自然就导致整体质量低。其实也不要过于担心,这类文章大多是没有太多人看的。当然有些粉丝量大的账号也发这样的文章,那也是因为这些账号的粉丝自身阅读趣味就这样,不发鸡汤文他们反而不习惯。

我在杂志社做过四年,我的同事在杂志社做过十几年,我们曾经都是传统媒体人,在纸媒时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审校人员本身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旧体诗人,对古代诗人、诗词很熟悉,能在专业上进行把关。我和我们团队的这类创作,虽不能说有多大的特质,但这么多年下来也形成一些流程化的制度和写作的方法论,以保证内容的质量。

写作方法论方面,我总结了一个写作套路,叫“热点切入+诗词打底+输出观点”。所谓“热点切入”,是指结合新闻热点、节气时令、话题人物来写,以保证文章有足够的话题度和吸引力;“诗词打底”是指一定要立足诗词本身,保证我们“诗词世界”公众号的本色;“输出观点”是指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要对读者有一点的价值观引领,或者形成强烈的共鸣感。比如我们有一篇10万+阅读量的文章,标题是《看了全红婵爆红后老家的“巨变”,我终于读懂了杜甫这首诗》,就是这种类型文章的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切入的热点是,14岁少女全红婵在冬奥会夺冠,话题来自全红婵母亲的一句话“现在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亲戚”,正印证了那句著名的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我们要写,就不能只写这句俗语,于是我们重点来解读了杜甫的《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通过热点话题去解读一首冷门诗词,最后输出“你得意时,我不卑躬屈膝;你失意时,我也绝不冷眼相对”的观点。在目前主要诗词大号中,我还没有看到像我们这种写法的文章,应该说还是有一些独家方法论在里面的。

三、写诗跟任何写作一样都是技术活

陈智富:古人讲,诗穷而后工。不幸出诗人。如果诗人人生一帆风顺,可能不会导致巨大的情感起伏波折,也不会写出气壮山河的好诗。恰恰是人生不幸,才催生了璀璨的诗情,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诗歌。就你所研究的这些古典诗人来说,你觉得,诗歌与人生是什么样关系?

魏无忌:古人写作与今人写作,有非常大的不同。古代基本没有专业的诗人,无论是屈原、陶渊明还是李白、杜甫,没有谁的职业是诗人、作家。他们写作,大多是因为胸有郁积,或情到浓时,不得不发。诗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表达,无论是对于个人境遇和心情的抒发,还是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都是基于个人内心的一种真实表达,跟我们今天发朋友圈也没有太大区别。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诗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那是因为诗人在遭遇重大挫折和苦难之后,在遭遇国破家亡之后,所表达的思想会更加深刻,表达的情感会更加浓烈,所描述的现状会更加牵动人心。在时代洪流和家国命运面前,个人情趣自然就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了。其实人在富足、平静的日子里,也是有好作品的,比如太平宰相晏殊的小词,李清照早期的词。因为我们并不能每天生活在崇高和宏大叙事里面,也不是每天都只会遭遇挫折和苦难,我们也有小日子、小情调和小确幸。比如,我们读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时候,读到“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时候,读到“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时候,也能被词人这些小情绪感染或打动,产生出或惆怅或欣喜的心境来。正是因为诗里既有“大我”也有“小我”的内容,有悲苦也有欣喜的情感,中华诗词才会那么绚丽多彩。

所以我认为,诗歌就是诗人对人生和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而对后人来说,诗歌是我们了解古代诗人人生的媒介。

陈智富:我有时候在微信上看到一些人写的诗词,有些人还写得很多,一天好几首,到处发,不一定是你说的“老干体诗词”,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魏无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懂的不懂的都有人在写,而且写得一般的人还占多数。我曾开玩笑说过,有人是靠才气写诗,但很多人是靠勇气写诗。这话说得有点刻薄。有些人确实是不自知,写了几十年可能门都还没入,甚至不知道有格律这回事,这种情况情有可原。但有些人知道有格律这回事,嫌麻烦而不学,就不可能写出什么好作品。当然,如果自娱自乐无所谓,也算是一种不坏的爱好吧。但如果把这些作品当成范本去影响别人,或者让人以为这就是当今诗词圈的水平,这就有害了。我认为,跟所有写作一样,写诗也是一门技术活,没有人能在不学习不训练的情况下精通。

陈智富:你的创作,无论是自己写诗,还是解读诗词、诗人,基本是围绕古典诗词来的。请问你写新诗吗?你觉得古典诗词和新诗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魏无忌:我不写新诗,对新诗也没有特别研究。要说区别吧,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形式上,古典诗词是有格律的,格是指格式,通过字数、句数来确定它是五言还是七言,律诗还是绝句,什么词牌,律是指节奏和韵律,通过平仄、押韵、对仗来确定,从这个层面来讲,古典诗词是有严格要求的,也更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新诗则不存在这些约束。二是内在审美和思维方式上,古典诗词的审美是传统的,无论抒情还是言志,反映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新诗则更具现代性,更接近西方人的表达。

陈智富:那你对中国诗歌史,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史有没有系统的研究?

魏无忌:谈不上系统研究,只能说了解吧。大学时候上古代文学课程,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中国诗歌史展开的,近几年写《大唐诗人朋友圈》和《大宋词人朋友圈》,对唐宋两代诗歌史算是有了较为深入的梳理。至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史,我十几年前曾以《“五四”新诗人的旧诗研究》为题,写过几万字的文章,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等一大批倡导白话诗写作的新文化运动先驱,早年都有些旧体诗词的经历,而且在批判、否定旧体诗词之后又回到了写作旧体诗词的道路上去,闻一多就说自己“勒马回缰作旧诗”。虽然我们大力倡导新诗写作,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也只研究新诗,但旧体诗词创作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鲁迅、毛泽东、郭沫若、柳亚子等人的诗词大家耳熟能详,丰子恺、叶圣陶、茅盾、老舍、沈从文、臧克家、潘天寿、萧军、胡风、钱锺书、何其芳、黄苗子、启功、邵燕祥等等很多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都写过不少旧体诗词,鲜为人知。最近几年,中华诗词学会曾举办过关于“当代诗词入史”的研讨活动。这说明了旧体诗词顽强的生命力,不是因为有了这种运动、那种主义就可以摆脱掉的。

陈智富:诗歌被誉为文学王国的桂冠。你觉得,诗人需要具备哪些异于常人的特质?

魏无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确实是比较容易入手的。诗人所需要的特质,我也不好说。如果非要说,我觉得优秀的诗人至少要有这么几点特质:良好的语言天赋;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洞察能力;有一颗悲悯的心。

四、愉悦读者也是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

陈智富:你现在所从事的事业,可以说是在弘扬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在激活潜藏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古典情愫,请你展开谈谈你对诗意文化的理解。

魏无忌:我们公司名称叫“诗意文化”,我们给自己确立的使命是“传播优秀文化,倡导诗意生活”。我们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图书、文创产品等不同形式的传播介质,输出由我们创作或加工过的关于诗词、历史、美学等传统文化相关的优质内容,在获取收入养活团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带给受众以知识上的丰富、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提升和生活上的充实。这是我们简单而真实的想法。

虽然我们身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但我们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诗与远方”的梦想的,都有对雅致生活的追求。这些梦想与追求,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中获得。点一炉香,烹一壶茶,弹一曲琴,读一首诗,这种雅致生活的仪式感,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深深的魅力的。而读诗,可能就是其中最容易做到的吧。

陈智富:你对短视频、电影等新兴的文学样式怎么看?对文学的娱乐功能怎么看?

魏无忌:新兴文学样式,可能主要是指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有声文学吧,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主流认可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和影视文学,都已经形成了产业,甚至是比传统文学更大的产业,近几年来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有声平台的崛起,也让有声文学变得繁荣起来。这些新的文学样式,目前都有着极大的受众,很少有年轻女生不看网络小说的,也很少有人不看影视剧的。我个人观点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就应该是多样的。媒体介质在变,信息承载形式在变,文学的样式必然也会有所增加、改变。而文学作品的质量,并不因为样式的改变而必然降低,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影视文学,都可以产生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出来。

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只具备教化功能,否则会丧失很多读者,尤其在今天这个大家普遍不喜欢被说教的年代。有学者提出,文学的功能应该至少包含知识传递、宣传、教化和愉悦四种。文学作品的娱乐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放逐、格调低下,它应该是指文学作品能够带给人们身心自由、精神愉悦、心情放松、焦虑缓解的功能。这种娱乐,带给受众的是心理和生理上都感到舒适、愉悦的状态。这种娱乐功能,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