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家茶馆 > 作家零距离

当文学日夜兼程,那些闪光的精神已成路标
——关于郭海燕《归来仍是纯真少年》访谈录

来源: 武汉文联(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24-03-19    作者: 张若楠 陈国和 郭海燕

2023年8月,武汉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郭海燕创作的生态文明建设题材主旋律作品——非虚构《归来仍是纯真少年》,全文5万字,发表于《西藏文学》2023年第4期头条。该文用激情、朴实的语言勾勒“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钟扬不平凡的一生,深度挖掘讴歌其“种子精神”。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此作发表后,被中国作家网、湖北作家网等先后全文转载,反应良好。

钟扬(中间)和学生在实验室

钟扬(中间)和学生在实验室

钟扬,出生成长于湖北,是著名植物学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他以科学报国,艰苦援藏16年,跋涉雪域高原50多万公里,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青藏种子的空白,在生态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2017年钟扬因车祸英年离世,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自2019年春起,郭海燕怀揣文艺工作者要培根铸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倾情投入中篇非虚构《归来仍是纯真少年》的创作,前后历时四年,2022年秋始定稿该作。

01

在通往主人公“种子精神”的山道上一步步前进

Q

陈国和:郭海燕老师,您好!《归来仍是纯真少年》中的主人公钟扬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

张若楠:钟扬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他用奋斗诠释着一生不渝的追求,为我国科学事业埋下珍贵的“种子”,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他努力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对于您来说,把握这样的重大题材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纪实性文学作品与虚构性小说不同,它依靠采访和资料写作,需要深入展现写作对象的复杂与多元。在创作之初,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郭海燕:

首先,我很高兴有机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陈国和教授,及陈教授的研究生张若楠同学一起,围绕拙作《归来仍是纯真少年》进行一次坦诚对话。感谢二位!

原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是我在湖北省黄冈中学时的学长,他的老师、原黄冈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余楚东就是我的班主任。身为一名作家,亦是钟扬的学妹,我为优秀学长钟扬树碑立传,感觉顺理成章,就像去做一份必答的试卷、一道必思的考题。创作此篇,纯属我自发自觉的主动行为。故在心态上,我是比较放松的,因为没有外来的“逼稿”压力。但是,毕竟此作题材和主人公都非同寻常。众所皆知,如何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共同难题;而我们努力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大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科学家钟扬,被誉为“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他努力为国家和人类夯实基因宝藏,给未来留下种子!其极具前瞻性的科学报国行动,已汇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时代大潮。他是先锋,是弄潮儿,也因此他成为垂范后世的“时代楷模”,并入列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位重要英雄模范方阵。毫无疑问,创作以钟扬为主人公的非虚构作品,对于我这样一个进军主旋律创作时间并不长的普通作家来说,的确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严肃事情。

我就是在这种挑战性压顶,而又较放松的心态下,来创作、完成此作的。创作前,包括整个创作过程,我都在不停地从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包括购买纸质书籍,从网上下载权威资料,留心电视新闻、相关新闻平台资讯等,将之分类整理,如同匠人般精心储料、下料,在通往主人公“种子精神”的蜿蜒山道上一步步前进。技术层面上,在努力靠近主人公精神内核的前提下,我从媒体新闻和相关文献包括主人公自述里搜寻、剥出我需要的线索,进行追踪,包括采访钟扬生前的同学、校友,接受钟扬家属的指导、指点等,多维度地从时代背景、主体事件到人物内心,从个体精神到社会价值、生命意义等,进行深层次、有节奏地“非虚构”分析。

02

“纪实”与“文学”不是一对反义词

Q

陈国和:在作品中,您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流话语中展开叙事的同时,通过将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统一起来的手法,挖掘和记录时代精神中蕴含的人性光芒。

张若楠:您写钟扬不仅描绘了他的事迹,更凸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您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一位心怀大爱的知识分子形象愈发丰满、立体,他用生命在祖国大地上,播种下希望和未来。201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钟扬同志是新时代的重大先进典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高度契合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时代号召,集中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知识分子的时代风采。身为创作者,您耗时四年,五易其稿方成此作,洋洋洒洒五万字,您是如何把握“纪实”与“文学”的融汇力道?如何确保“事实”与“修辞”之间的平衡?

郭海燕:

在个人创作经验中,我感觉这两个问题切中纪实文学写作的要害。首先,我认为“纪实”与“文学”不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不是对立的。比如,西汉司马迁的名著《史记》,既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文学著作,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里注重语言和细节描写,其语言很简练、精确,极富表现力。这是纪实文学创作的榜样。关于纪实文学创作,从一开始我就比较注重语言——我主要写小说,可能这与我在小说写作中也很注重语言有关。“纪实 ”偏倚事实,“文学”注重修辞;怎么把握好二者之融汇力道呢?学习史圣兼文学家司马迁,以真实为王,在语言和细节描写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在个人创作中,适时运用合理性心理分析、拓深人文背景等柔性手段,来形成解决此问题的个性化立体路径和方法。这是我的一点经验。至于如何确保“事实”与“修辞”之间的平衡,这个问题很关键。司马迁善于把笔下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综合思考,溯本求源、标本兼治的“中医”式思维及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反映在我的个人写作上,尤其是纪实文学创作领域,如何运用修辞等文学手段来更好地达到把笔下人物置于广阔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便成了我确保“事实”与“修辞”之间平衡的法宝。具体到《归来仍是纯真少年》的创作上,我的想法是:作为一线科学家,钟扬领时代之先,他以21世纪初先锋者的探索与实践,以高度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精神”,完美体现了如何将全人类、国家的利益和个人价值诉求相统一的至高追求和相应成就。身为作家,我就是想调动所有文学手段,努力在照见历史面貌的宏大叙事灯光下,通过日常叙事的显微镜,去追根究底、沿波讨源,让时代与钟扬等时代弄潮儿,与那些浩阔心灵,互问互答、彼此印证,从而呈现并深思历史洪流下的他们如何彼此赋能、彼此成就。

03

藏波罗花般的背后故事

Q

陈国和:回顾钟扬53年的生命历程,他以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留下宝贵的“种子精神”。他的美好心灵,像藏波罗花般扎根大地,绽放出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张若楠:在《归来仍是纯真少年》的末尾,您表达了对钟扬学长的敬重之情。非虚构写作中,情感既具有个人性,又具有公共性。您的情感表达真实且感人,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您展现出了真诚的作家自我意识。实际上,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并不多见,而《归来仍是纯真少年》就葆有了这样一种真诚的姿态,将钟扬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您这次的创作可谓是充满了现实关怀与作家情怀以及实践精神,也让我们读者深受感动。可不可以和我们分享关于此作的背后故事?

郭海燕:

我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关于钟扬的妻子、同道,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导张晓艳教授。从2019年到2022年,为全身心写好《归来仍是纯真少年》这部作品,我暂停自己热爱的小说创作。这期间张晓艳教授一直热情地给予我帮助。钟扬于2017年9月车祸逝世,他的英模事迹名震天下,相关新闻报道、书籍报刊铺天盖地。作为创作主体,想收集、整理钟扬的文字资料并不难,但如何高含金量、高效率地采撷所需?晓艳老师很细心,她主动向我推荐了几本关于钟扬事迹的书。这些书为我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比对、增删、线索续接转换等方面帮助。创作期间,我还多次请教、采访晓艳老师,每次她都热情细致、严谨认真地予以回应、指点。从她的身上,我真切感受到钟扬的“种子精神”之所以形成且不断泉涌的背后支撑力量。

另一个是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梵。他曾是钟扬的中学同桌,也是我的学长。《归来仍是纯真少年》在《西藏文学》杂志发表后,与钟扬交谊甚笃的黄梵学长,曾给我发来微信:“我代老同学感谢你用文字护持”……睹此,我的心里微酸,又如长风来回拂动,升起别样感触。黄梵作品里已有不少涉及钟扬,比如他写道:“今夜,故去的挚友钟扬,是我头顶上的一颗星。”电光火石一瞥,我仰头,又低首……当文学日夜兼程,那些闪光的精神已成路标啊!源于钟扬少年时代的“种子精神”,就是黑夜里或星空下醒目的一块路标,直指人心向上向善和长长的未来。现在回想,当初我创作《归来仍是纯真少年》时,应该下更多的功夫,若此也许会写得更好一点。

作者简介:  郭海燕,生于湖北浠水县。国家二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协签约作家。曾获评2020年度武汉文艺“突出人才”称号;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文学类)。小说先后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湖北省第五届、六届楚天文艺奖文学一等奖等。出版小说集《理想国》《单双》《掌心里的风》,纪实作品集《此情可待——我的非虚构现场》。发表长篇非虚构《粹红——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第一部)。现供职《芳草》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www.hbzjw.org.cn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

当文学日夜兼程,那些闪光的精神已成路标 ——关于郭海燕《归来仍是纯真少年》访谈录

来源: 武汉文联(微信公众号)    作者: 张若楠 陈国和 郭海燕
发布时间: 2024-03-19

2023年8月,武汉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郭海燕创作的生态文明建设题材主旋律作品——非虚构《归来仍是纯真少年》,全文5万字,发表于《西藏文学》2023年第4期头条。该文用激情、朴实的语言勾勒“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钟扬不平凡的一生,深度挖掘讴歌其“种子精神”。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此作发表后,被中国作家网、湖北作家网等先后全文转载,反应良好。

钟扬(中间)和学生在实验室

钟扬(中间)和学生在实验室

钟扬,出生成长于湖北,是著名植物学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他以科学报国,艰苦援藏16年,跋涉雪域高原50多万公里,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青藏种子的空白,在生态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2017年钟扬因车祸英年离世,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自2019年春起,郭海燕怀揣文艺工作者要培根铸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倾情投入中篇非虚构《归来仍是纯真少年》的创作,前后历时四年,2022年秋始定稿该作。

01

在通往主人公“种子精神”的山道上一步步前进

Q

陈国和:郭海燕老师,您好!《归来仍是纯真少年》中的主人公钟扬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

张若楠:钟扬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他用奋斗诠释着一生不渝的追求,为我国科学事业埋下珍贵的“种子”,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他努力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对于您来说,把握这样的重大题材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纪实性文学作品与虚构性小说不同,它依靠采访和资料写作,需要深入展现写作对象的复杂与多元。在创作之初,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郭海燕:

首先,我很高兴有机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陈国和教授,及陈教授的研究生张若楠同学一起,围绕拙作《归来仍是纯真少年》进行一次坦诚对话。感谢二位!

原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是我在湖北省黄冈中学时的学长,他的老师、原黄冈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余楚东就是我的班主任。身为一名作家,亦是钟扬的学妹,我为优秀学长钟扬树碑立传,感觉顺理成章,就像去做一份必答的试卷、一道必思的考题。创作此篇,纯属我自发自觉的主动行为。故在心态上,我是比较放松的,因为没有外来的“逼稿”压力。但是,毕竟此作题材和主人公都非同寻常。众所皆知,如何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共同难题;而我们努力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大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科学家钟扬,被誉为“国家生态安全的守护者”,他努力为国家和人类夯实基因宝藏,给未来留下种子!其极具前瞻性的科学报国行动,已汇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时代大潮。他是先锋,是弄潮儿,也因此他成为垂范后世的“时代楷模”,并入列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位重要英雄模范方阵。毫无疑问,创作以钟扬为主人公的非虚构作品,对于我这样一个进军主旋律创作时间并不长的普通作家来说,的确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严肃事情。

我就是在这种挑战性压顶,而又较放松的心态下,来创作、完成此作的。创作前,包括整个创作过程,我都在不停地从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包括购买纸质书籍,从网上下载权威资料,留心电视新闻、相关新闻平台资讯等,将之分类整理,如同匠人般精心储料、下料,在通往主人公“种子精神”的蜿蜒山道上一步步前进。技术层面上,在努力靠近主人公精神内核的前提下,我从媒体新闻和相关文献包括主人公自述里搜寻、剥出我需要的线索,进行追踪,包括采访钟扬生前的同学、校友,接受钟扬家属的指导、指点等,多维度地从时代背景、主体事件到人物内心,从个体精神到社会价值、生命意义等,进行深层次、有节奏地“非虚构”分析。

02

“纪实”与“文学”不是一对反义词

Q

陈国和:在作品中,您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流话语中展开叙事的同时,通过将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统一起来的手法,挖掘和记录时代精神中蕴含的人性光芒。

张若楠:您写钟扬不仅描绘了他的事迹,更凸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您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一位心怀大爱的知识分子形象愈发丰满、立体,他用生命在祖国大地上,播种下希望和未来。201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钟扬同志是新时代的重大先进典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高度契合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时代号召,集中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知识分子的时代风采。身为创作者,您耗时四年,五易其稿方成此作,洋洋洒洒五万字,您是如何把握“纪实”与“文学”的融汇力道?如何确保“事实”与“修辞”之间的平衡?

郭海燕:

在个人创作经验中,我感觉这两个问题切中纪实文学写作的要害。首先,我认为“纪实”与“文学”不是一对反义词,它们不是对立的。比如,西汉司马迁的名著《史记》,既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文学著作,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里注重语言和细节描写,其语言很简练、精确,极富表现力。这是纪实文学创作的榜样。关于纪实文学创作,从一开始我就比较注重语言——我主要写小说,可能这与我在小说写作中也很注重语言有关。“纪实 ”偏倚事实,“文学”注重修辞;怎么把握好二者之融汇力道呢?学习史圣兼文学家司马迁,以真实为王,在语言和细节描写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在个人创作中,适时运用合理性心理分析、拓深人文背景等柔性手段,来形成解决此问题的个性化立体路径和方法。这是我的一点经验。至于如何确保“事实”与“修辞”之间的平衡,这个问题很关键。司马迁善于把笔下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综合思考,溯本求源、标本兼治的“中医”式思维及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反映在我的个人写作上,尤其是纪实文学创作领域,如何运用修辞等文学手段来更好地达到把笔下人物置于广阔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便成了我确保“事实”与“修辞”之间平衡的法宝。具体到《归来仍是纯真少年》的创作上,我的想法是:作为一线科学家,钟扬领时代之先,他以21世纪初先锋者的探索与实践,以高度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精神”,完美体现了如何将全人类、国家的利益和个人价值诉求相统一的至高追求和相应成就。身为作家,我就是想调动所有文学手段,努力在照见历史面貌的宏大叙事灯光下,通过日常叙事的显微镜,去追根究底、沿波讨源,让时代与钟扬等时代弄潮儿,与那些浩阔心灵,互问互答、彼此印证,从而呈现并深思历史洪流下的他们如何彼此赋能、彼此成就。

03

藏波罗花般的背后故事

Q

陈国和:回顾钟扬53年的生命历程,他以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留下宝贵的“种子精神”。他的美好心灵,像藏波罗花般扎根大地,绽放出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张若楠:在《归来仍是纯真少年》的末尾,您表达了对钟扬学长的敬重之情。非虚构写作中,情感既具有个人性,又具有公共性。您的情感表达真实且感人,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您展现出了真诚的作家自我意识。实际上,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并不多见,而《归来仍是纯真少年》就葆有了这样一种真诚的姿态,将钟扬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您这次的创作可谓是充满了现实关怀与作家情怀以及实践精神,也让我们读者深受感动。可不可以和我们分享关于此作的背后故事?

郭海燕:

我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关于钟扬的妻子、同道,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导张晓艳教授。从2019年到2022年,为全身心写好《归来仍是纯真少年》这部作品,我暂停自己热爱的小说创作。这期间张晓艳教授一直热情地给予我帮助。钟扬于2017年9月车祸逝世,他的英模事迹名震天下,相关新闻报道、书籍报刊铺天盖地。作为创作主体,想收集、整理钟扬的文字资料并不难,但如何高含金量、高效率地采撷所需?晓艳老师很细心,她主动向我推荐了几本关于钟扬事迹的书。这些书为我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比对、增删、线索续接转换等方面帮助。创作期间,我还多次请教、采访晓艳老师,每次她都热情细致、严谨认真地予以回应、指点。从她的身上,我真切感受到钟扬的“种子精神”之所以形成且不断泉涌的背后支撑力量。

另一个是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梵。他曾是钟扬的中学同桌,也是我的学长。《归来仍是纯真少年》在《西藏文学》杂志发表后,与钟扬交谊甚笃的黄梵学长,曾给我发来微信:“我代老同学感谢你用文字护持”……睹此,我的心里微酸,又如长风来回拂动,升起别样感触。黄梵作品里已有不少涉及钟扬,比如他写道:“今夜,故去的挚友钟扬,是我头顶上的一颗星。”电光火石一瞥,我仰头,又低首……当文学日夜兼程,那些闪光的精神已成路标啊!源于钟扬少年时代的“种子精神”,就是黑夜里或星空下醒目的一块路标,直指人心向上向善和长长的未来。现在回想,当初我创作《归来仍是纯真少年》时,应该下更多的功夫,若此也许会写得更好一点。

作者简介:  郭海燕,生于湖北浠水县。国家二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武汉作协签约作家。曾获评2020年度武汉文艺“突出人才”称号;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文学类)。小说先后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湖北省第五届、六届楚天文艺奖文学一等奖等。出版小说集《理想国》《单双》《掌心里的风》,纪实作品集《此情可待——我的非虚构现场》。发表长篇非虚构《粹红——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第一部)。现供职《芳草》杂志社。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湖北日报网